導航:首頁 > 背景音樂 > 輕音樂賞析200

輕音樂賞析200

發布時間:2021-01-30 02:24:28

Ⅰ 200分求英文歌曲賞析

一個版面的音樂賞析哦~~我很喜歡的。

http://gb.chinabroadcast.cn/11344/more/11400/more11400.htm
國際在線的音樂時空

歌很多,有歌詞回,翻譯,詳細的解說,還答有在線試聽!~

謝謝我吧~~~HOHO

Ⅱ 求一篇關於班得瑞輕音樂的賞析,可以針對其中一首

愛上班得瑞

最初看到班得瑞這個名字,是在一篇小資味道濃厚的文章里。當時的感覺,作者有做作賣弄之嫌,就好像很多急於躋身小資之列的男女們婉轉地表白自己的品味。當時對班得瑞是不以為然的,以為只是一種時尚和身份的標簽,就如什麼柴可夫斯基、什麼交響樂一樣,這樣的陽春白雪我是極少享受的了的。
偶然的一次機會,聽到了一首班得瑞的音樂。當時的那首曲子,在班得瑞的音樂里並不算出色,不過卻引了我了解班得瑞的好奇心。搜索——音樂——班得瑞,在一個集中了班得瑞音樂的網站里,我初次聽到了《清晨》——一曲純凈的一塵不染的音樂。這首曲子帶給我的震撼,一直到現在,每次聆聽,都如最初的體驗一樣美妙。曾用拙筆描述了一下當時的感受:「靜靜的一個人,看蝶兒舞過花叢,聽風兒穿花弄葉,閉上眼睛,忽略了千年的滄海桑田,眼前只是芳草萋萋,芙蓉淡淡。清風拂過,如沐天浴,整個人變得通透虛無,如一棵草、一瓣花、一片葉、一粒浮塵......在風中搖曳飄拂,渾然忘我...... 」,只可惜,天籟之音,拙筆難描。所有的語言,都不如閉上眼睛,靜靜地聆聽一刻.........
愛上了班得瑞。也知道了班得瑞。班得瑞是由一群年輕作曲家、演奏家及工程師組成的樂團,他們自然脫俗的音樂靈感來自幽深的阿爾卑斯山林中。每一聲蟲鳴、流水都是從大自然中記錄的,他們為了採集自然的聲音,歷盡千辛萬苦,有時侯守侯數月之久,正因為如此他們才能將這些音效栩栩如生地呈現在專輯中。從專輯策劃開始,他們便深居山谷,采擷大自然的聲音、尋找靈感,希望能以音樂來轉達潛含於自然界里最真實的情感,用空靈飄渺的音樂忠實的呈現從白靄冷洌的雪色,舒人胸懷的綠茵,到靜觀月升的靜謐,沐浴溫暖日落等不同時空的時節變化。正如班得瑞樂團的團長奧利弗·史瓦茲所說:「我的音樂是兼具視覺、觸覺與聽覺的,從大自然得到的創作靈感將一直延續到世界各地聽眾的心中。它不只是新世紀音樂,更是取自大自然的心靈營養劑.....」
結識班得瑞的最初的幾天,幾乎都在反復的聽著同一首曲子——清晨,沉醉在音樂里,心緒變的軟軟的、淡淡的、散散的,靈魂像在晨風中漫漫的飄飛。

不止是音樂曼妙,連班得瑞曲目的名字都那麼動聽。落日幽谷、夢於月光中、迷霧森林、藍色天際、片刻感動、夢想成真........每個名字本身就像是一首詩、一幅畫。靜靜地聆聽班得瑞,去用心體會愛來臨的感覺........
就在此刻,班得瑞的音樂正輕輕回盪在由迷朦的夜空彌漫至窗前的濕漉漉的夜色里,心房也被這音樂和夜色浸泡的柔軟而敏感。我在靜靜的守候,從日到夜,從古到今,從不知道多久以前的那個黃昏,到此時此刻的這個夜晚,一直一直........今夜,愛會來臨嗎?

Ⅲ 詩歌欣賞 賞析200字左右 ,最好是勵志的,支持原創,在線等哦

熱愛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
既然選擇了遠方
便只顧風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贏得愛情
既然鍾情於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誠
我不去想身後會不會襲來寒風冷雨
既然目標是地平線
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來是平坦還是泥濘
只要熱愛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熱愛生命》,可以說是汪國真的代表作之一,這首詩以四個肯定的回答表達出為何要熱愛生命的哲理。四個段落,看似相似,卻各有其趣。四個段落分別以「成功」、「愛情」、「奮斗歷程」和「未來」為意象進行分析和回答。這四個意象可以說是包括汪國真、席慕容在內的一些清新哲理派詩人慣用的幾個意象,不晦澀,不故弄玄虛,不生僻難解,可以說是完全區別於朦朧詩的特點,也是汪國真的詩歌取得成功之原因所在。
中國的詩歌,從最早開始,就大多承載著歌唱功能的,但是朦朧詩卻背棄了這個主要功能。盡管朦朧詩在八十年代受到讀者的極大關注和追捧,但它畢竟是殘缺的、先天不足的。
我個人雖然非常欣賞朦朧詩,但對這一缺陷卻深感遺憾。 朦朧詩多半孤傲,這幫助詩歌成功,也促使它衰敗。相反,汪國真的詩歌背棄孤傲,甚至在韻律的營造上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他的詩歌基本上都是可以直接拿來譜曲歌唱的,熱衷於流行音樂的年青人,自然也較容易接受這種詩歌形式了。
在意境上,汪國真似乎不如朦朧派。汪國真慣用「愛情」、「成功」等意象,他的大量作品都採用了這些基本意象,這也許是汪國真本人的偏好,也可能是為了迎合意識形態的一種妥協吧。 其實,汪國真的詩歌不是單純的說教,他說「既然已經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他沒有呼喊口號非要你去這么做,而是娓娓吟唱建議你去這么做,對九十年代的詩歌讀者來說,這是非常明智的一種教化手段。
汪國真的詩歌總是體現出一種鮮明的教化功能,因此他的詩歌甚至可以進入語文教材。汪國真的詩歌,曾經掀起過一個熱潮,使他成為詩歌界的新秀,成為年青人的朋友和老師。我不知道,這一切是否得助於他的詩歌的富有熱情的教化作用? 還是來說《熱愛生命》。
在我讀來,汪詩熱愛的不是最終的成功和未來的美好結局,不是愛情的獲得和奮斗目標的實現。詩作里溢出的熱愛,其實是一個過程、是一種追求,「風雨兼程」、「吐露真誠」……這些都是體現熱愛的種種表現。熱愛生命,不是因為想要獲得而去熱愛,而是因為熱愛而最終獲得。這樣,詩歌的主題就升華了。
《熱愛生命》,是一首非常適合朗讀的抒情詩歌,也可以作為勵志的詩歌來讀。

Ⅳ 輕音樂如何欣賞

一定要單曲循環 只有這樣你才能在重復中漸漸體會其中意境 再者 多聽 音樂有一個特點許多本身自己不喜歡的曲子聽多了也會有感覺 許多曲子不是不好聽 而是你不理解 也只有多聽才能漸漸適應輕音樂這種風格 再者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感覺 自己特別喜歡的曲子我會單曲循環幾十天 直到曲子完全熟悉 還有 不要急 曲子很多但要一首一首慢慢聽慢慢體會 慢慢理解

Ⅳ 我想請教一下純音樂是怎樣賞析的

如何欣賞音樂

(一)

如何欣賞音樂是一個非常老的話題。多少年來,一直有許多的專論。可到底該怎樣欣賞音樂,還是有人不明白。其實,欣賞音樂也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那就是只要你喜歡就行。經常都聽到很多人說:「音樂好,就是聽不懂。」可我也經常反問他們:你到底要聽懂什麼呢?音樂這東西,你只要覺得好聽就行。何必要這么功利性的搞懂呢?其實真是這樣。一首音樂名曲,你只要覺得好聽,能讓你感動就行了,不一定非去琢磨這曲子是描寫的是什麼故事。什麼曲式、調性、主題那是下一步的事。其實那些都還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首先必須要覺得好聽,能被這音樂感動。否則再是什麼名曲對你也是白搭。至於那些東西是對音樂下一步了解的事。如果你能被音樂感動那就什麼都好辦。因為你在被感動時,會有一種沖動的想法,你會去思考為什麼這音樂讓人感動萬分。這到底是因為什麼?也就這樣,你就有了進一步了解音樂的渴望。你想一開始就什麼都搞懂那不太可能。

音樂在剛剛開始欣賞時,它所具有的那種音響的感染力太大了,它幾乎能讓所有聽到它的人為之感動。這個時侯的音樂是非常神秘的。它具有巨大的魅力,讓人著迷。不管是旋律還是歌詞,甚至到伴奏的和聲等等,都會讓人激動萬分。我們可以從喜歡不同音樂類型的人群中看到流行歌曲和浪漫情調音樂的差別。非常明顯的是音樂在這個時侯對感官的引誘力太大了,特別是對那些還沒有真正接觸音樂或較少接觸音樂的人更是如此。他們會一下子被它那或委婉的旋律或鮮明的節奏或悅耳的和弦甚至纏綿的歌詞所吸引。也正因為如此,才會有很多人在這個時侯往往把音樂當作一種寄託,當作理想,當作禮物,當作遠離現實的逃避,甚至當作是自己的幻想世界。正因為如此,才有人經常參加電台電視台的點歌節目,把自己喜歡的某支歌作為自己的一種心意當作禮物送給別人。因為他們覺得這音樂(歌曲)使自己感動,就好象是自己的心境的表露。當然這無可非議,送什麼給別人那是自個的事。一切都是在向前發展的。人不可能永遠停留在一個欣賞階段。在喜歡流行歌曲的人群中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三十歲以上的人肯定很少。為什麼?僅就閱歷而言,那些「為了愛夢一生」、「永遠相信愛情」真是一場比較虛的事。沒有人會永遠生活在這樣的歌曲里,自己受不了別人也受不了。

(二)

音樂欣賞由淺入深有這么一個過程,即從感性(被音樂感動)到理性認識(探究音 樂知識)又回到感性認識(更深層次的欣賞)這樣三個階段。這是欣賞音樂的必經之路。一個學習樂器的人也許不一定就是一個很好的音樂欣賞者,因為他關注的是技巧。表達與理解不是一回子事。音樂有自己的語言,就象舞蹈中的一招一式都有自身的表達含義,音樂里的和弦、樂譜、速度、調性也有其含義。在剛一開始期間音樂能從感官上打動你,讓你激動讓你欣喜。這是一種無意識的審美活動。可如果就此而已,你還是沒辦法去真正聆聽音樂

音樂具有巨大的感染力。這種感染力不僅是對剛接觸音樂的年輕人,對一個飽經風霜、歷盡人間艱辛的老人也是如此。只是欣賞音樂的階段不同,所帶來的思想內容也就不盡相同了。在感性認識的階段,你對音樂的理解還只限於感官感受。如果你在欣賞音樂中不是主動積極的,那麼你也許就沒法真正去領會音樂的真諦。比如〈藍色多瑙河〉這首膾炙人口的名曲,在感性認識階段,我們會覺得它十分動聽,其實我們僅僅只是被那起伏的旋律和三拍子的圓舞曲節奏以及這首名曲的故事名聲以及其他因素所吸引。我們並不知曉三拍子的圓舞曲形式為什麼這么吸引人;不知曉在這首曲子究竟由幾首什麼樣的小圓舞曲組成;我們也不知曉斯特勞斯圓舞曲與其他圓舞曲有什麼實質性上的不同,但首先我們會被吸引會被感動。如果你面對一曲好聽的音樂而無動於衷,那才是最沒辦法的。欣賞音樂時你必須是一個積極的聆聽者,絕不滿足於簡單的感官感受和無意識的欣賞。這樣你才會去深入了解這首作品的其他內容,從創作背景到音樂流派以至於音樂曲式主題思想內涵藝術造詣等等。這樣,你對音樂的感悟就會比別人更深。在感性認識的第一階段,我們通常還會借用一些作曲家對曲目的標題或後人標注的文字說明來加深對音樂的理解。比如<<獻給愛麗絲>>這首貝多芬所作的鋼琴小品,聆聽中結合音樂加上標題文字的聯想,我們就能很好理解這首溫馨明快的抒情小品;又再如墨西哥作曲家羅薩斯的<<乘風破浪圓舞曲>>,由標題中我們可以領略到音樂所描寫的那浪花飛濺,海鷗飛翔、在波峰浪尖中航行的自由愉快的心情;克萊斯勒的小提琴曲<<中國花鼓>>,一聽曲名就知道是由中國的五聲音調來表現出熱烈又歡快的情調。在浩瀚的音樂長河中有大量的標題性音樂,只要你願意走進這音樂聖殿,你就會發現這殿堂堂中滿是人類文明的精華,它就象一筆巨大的財富足夠你受用一輩子。

(三)

音樂欣賞在最初階段,主要靠感官對音響的感受。動聽的旋律,悅耳的和聲,有規律的節奏,起伏的響度等等。都讓人感受到的一種欣愉。一個音樂愛好者特別是音響愛好者大都有這樣的感受:首先追求的是音效。一開始用音響器材來重播音樂,是聆聽比較音響器材,對不同的重播效果比如節奏、音色、動態等等這些關於音響的概念涉及教多。至於什麼內容、復調、賦格、對位,什麼是塔蘭泰拉,什麼是奏鳴曲式,統統不知道。其實不完全是一部份音響愛好者不知道,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些樂理概念。其實也沒什麼關系?音樂欣賞並不要求人人都是音樂家。每一個聆聽音樂的人都會經歷這么一個初級階段,不管一開始他聽流行歌曲或是聽通俗交響音樂。這些年來,我也看到有這么一個現象:有一些年青人,主要是中學生,如果他在孩提時沒有受到音樂文化的熏陶,他將很快就迷上如邁克爾.傑克遜之類的搖滾音樂且很快變成一個執迷瘋狂的追隨者。因為他們一下子就被那種瘋狂的節奏和刺激的聲響所迷惑,至於內容是什麼,他們不理解,也不會理解,跟那些有理智的搖滾樂愛好者相比,他們只算是小兒科。有時侯在電視台也會播出一些垃圾音樂節目,盡管不多卻叫人惡心,但這些節目卻有著一大群追隨者。我們再不能說在社會主義中國的電視節目里上演的都是健康向上的節目,有時侯也會考慮的贊助廣告收視率,一個被動的,毫無鑒別能力的人很容易把糟粕當精華。

欣賞音樂時,你必須是主動積極的。你要有自身的體驗,這種音樂的體驗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按圖索驥的音樂欣賞指南,僅僅是協助你加深這個體驗。你想僅憑一本小冊子或幾篇類似這樣粗淺的文章就能學會欣賞音樂。那是妄想。因為音樂指南介紹只能告訴你怎樣去欣賞音樂,如果你連一點點音樂的內心體驗都沒有,那些介紹指南再讀也是白搭。因為沒有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會教你如何在心中湧出激情或產生欣愉,悲哀或憂愁。因為這是人的本性所在,恩雅那近乎晦澀的音樂讓大多數人聽起來宛如天賴之音,可有人聽出的夢囈和靜穆,這沒關系。你的素質和閱歷驅使你這樣。可如果你面對什麼樣的音樂都無動於衷,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音樂不是調味品,盡管它可以拿來調節氣氛,但它絕不是調味品。可現在很多人卻把音樂當作調味品,似乎音樂是一個高檔神奇的調味品。商店開張、大宴賓客、紅白喜事......音樂就象餐廳的胡椒。當音樂那神奇的聲音響起,它確實可以改變一切,它可以頓時讓你肅穆,可以讓你欣喜萬分,也可以一下子就讓你憂郁千種。音樂這種巨大的感染力是非常神秘的,但你千萬別去把音樂拿來當裝飾品,這里放一首通俗歌曲,那裡來一段薩克斯,就象用那些廉價的塑料裝飾品來裝飾你的居室。

總之,在欣賞音樂的初級階段即感性階段,你需要的是對音樂魅力的內心體驗。不管是優美的旋律,還是迷人的音色或纏綿的歌詞。總之,需要是你能被音樂感動。只要你能被音樂感動就什麼都好辦了。

(四)

被音樂感動。在聆聽音樂時情感體驗以及對探求音樂的慾望將驅使你走入音樂聖殿的第二道大門:理性認識階段。如果不經過這個階段,你仍是一個被動無為的音樂聆聽者,盡管你也許會選擇音樂,也可能隨時都在聽音樂,可你仍然是被動的,因為除了你被音樂感動之外什麼也沒有了。優美也罷,歡樂也罷,悲傷也罷,僅僅只是聽感上造成你的情緒上的波動而已。你當然可以隨時隨地的聽音樂,連騎自行車上班或者進餐什麼的都可以聆聽音樂,但此時的音樂僅僅只是給你造成一個屏障,用音樂里那些旋律節奏來隔絕城市的喧囂和人世的糾葛。我們在前面提到過,音樂不是調味品。音樂盡管是非常神奇的,但它決不是調味品。音樂是需要被人聆聽的。你真要拿它來做別的用途,如烘托氣氛、調節情緒、甚至於拿它來開胃,那它就不是音樂了。因為沒人會認真地聆聽餐廳重播的音響,更沒有人會被某候機廳的音樂激動。只有當你認真地聆聽音樂的時候,音樂才是音樂。因為一件響器如果能引起你內心體驗其中必定有某種內涵,這種內涵就是音樂內容本身。

進入到音樂欣賞的理性認識階段,說明我們欣賞音樂從被動到主動的發展過程。在這個聖殿的第二道大門中,我們將認識巴赫、莫扎特,體會貝多芬、拉赫瑪尼諾夫。總之,整個人類文明歷史中所有著名的音樂家都將一個個從我們前面走過,讓我們認識了解。我們還將知道音樂構成的要素:旋律節奏音色和聲;知道什麼是巴洛克音樂,誰是浪漫主義後期的音樂代表;奏鳴曲和奏鳴曲式怎麼不同。一個剛接觸音樂的人對音樂的認識應該說是比較膚淺的。如果不全面地理解音樂,你就不能更好地欣賞音樂。比如你不知道什麼是音色,你就根本無法去理解音樂。因為音色就猶如繪畫中那絢麗的顏色,從而決定了豐富的音樂含意。又比如在柴科夫斯基第六《悲愴》交響曲中那個感人至深的主題,其感染力實在讓人慾哭無淚。楊明望先生對這個主題有一段讓我覺得是非常精彩的描述:「這個睏倦的心靈,帶著不可磨滅的創傷,在無法撫慰的慟哭和悲哀絕望的熱潮中,終於投入永恆死亡的懷抱。」如果對音樂沒有了解,你能了解這個主題的深刻含義?

在理性認識的這個階段,不一定每個人都有機會或條件去認真系統的學習音樂理論和音樂史。但我們仍可以通過其他一些書籍來獲取有關音樂的知識。用《名曲賞析》這類型的書來對比聆聽是最好的方法之一。樂曲分析、曲式結構、主題提示等對聆聽者是必不可少的一環。這樣一來,你就知道了協奏曲與交響曲在結構上的差別;你也就知道變奏曲與迴旋曲的不同;甚至你也許就開始迷上了馬勒或是勃拉姆斯;帕瓦洛蒂那高昂激揚的嗓音與阿姆斯特郎的沙啞聲可能你也同時都會喜歡。等等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你對音樂了解的基礎上的。也就在這個時候,你也開始發生變化了:你的談吐、你的見解、你的閱歷和涵養等等。「芝麻開花」,音樂這座巨大的寶藏已經對你敞開了大門。

(五)

所有的音樂都有其自身的內涵,你對音樂的了解就是對這些音樂內涵的認識過程。盡管每一個人都不可能孤立地停留在一個階段去單純地探究音樂知識而置音樂內涵於不顧。藉助一些音樂欣賞名曲分析等一些輔助工具,認真聆聽一首音樂作品是必要的。在這個階段首先要了解音樂史,要知道音樂不同時期的不同的表現形式;你還要了解作曲家的基本內容如貝多芬和瓦格納在音樂創作上的不同風格和思想;另外你還需要知道一些音樂的基本知識,比如曲式。其實曲式就是樂曲的形式。在曲式中最需要了解的首先是奏鳴曲式。一般說來,在古典音樂的曲式中,以奏鳴曲式為最多。奏鳴曲式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樂曲的基本形式,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等大都採用的是這種形式。奏鳴曲式有一個樂章,也有三至四個樂章的。曲式當然不僅僅只是奏鳴曲式,曲式還有很多種。如變奏曲,用一個主題進行各種演變:A-A1-A2-A3-.....AZ,對變奏曲的了解可以聆聽柴科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題變奏曲》,一個主題變化為七個變奏;又如迴旋曲,它的基本含義就是由一個主題多次重復:A-B-A-C-D-A......等,其中A代表主題,而B.C.D.....等則代表變化,每一次變化之後又回到主題。對這個曲式的了解可聆聽莫扎特的《A小調鋼琴迴旋曲》。

音樂欣賞還應該了解主題。音樂中的主題是至關重要。在一首樂曲中,一個聆聽者必然牢牢記住這首樂曲中的音樂主題形象,它的變化對比發展等構成了音樂的全部內涵。所以我們在聆聽音樂時一定要學會記住主題。在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中那個孱弱敏感的青年藝術家主題音樂形象,從樂曲的第一樂章一直貫穿到第五樂章,且每個樂章都有其不同的變化。從一開始溫柔純真到最後的怪誕瘋狂。仔細聆聽這個樂曲對理解主題比較有幫助。如果你在聆聽音樂時連主題形象都聽不出來,你就沒辦法去很好地理解音樂。當然,音樂的主題不象視覺上的形象那樣鮮明清晰,電影中的主要人物一出場,你就知道了電影的全部過程中一定是以他為主。小說也一樣,《紅樓夢》中的賈寶玉與林黛玉是一個對比的主題,兩個主題形象的關系對比發展貫穿整個小說。盡管也有其他的人物,如金陵十二釵和賈府眾多人口,但主題形象卻依然是賈寶玉與林黛玉。音樂里主題形象其實也是如此,只是音樂里的主題形象不會象電影小說里那樣鮮明。在一首樂曲里,音樂形象也有許多,但不管再多它們全都是圍繞樂曲的主題形象的。在貝多芬《命運交響曲》中有很多其它的音樂形象:悲哀、嘆息、撕殺、兇殘、深沉的思考與堅強的信念、光明、勝利,甚至還有憂郁與彷徨,但這些都是由對比的主題形象而產生的。所以,在認真聆聽音樂時一定要緊緊抓住主題,就象雨果唱片公司的易有伍先生說的要提高你耳朵的聚焦能力,這樣你才能在一遍音樂的轟鳴聲中找到那個時刻變化的主題形象從而領略音樂的無窮魅力。

(六)

在欣賞音樂的這個審美過程中,除了曲式,還有諸多的因素,如節奏、音色等。僅就節奏而言,音樂的最初的起源應與節奏有十分密切的關系。節奏產生的韻律美使原始部落至今仍在信奉。不同組合的強弱快慢節奏以及多次重復能使節奏產生出非常巨大的內涵和韻味,讓人瘋狂或痴迷,沒有人會拒絕節奏。在音樂中節奏的表現形式是節拍。節拍通常用小節線和節拍符號來表示,如3/4,就表明這是三拍子。每一拍為四分音符,每一小節內有三拍;第一拍為重音,後兩拍為弱音。這樣就構成了一個圓舞曲的節奏型。改變重音的位置會引起一些嶄新的變化。把兩個以上不同的節拍組在一起又將形成新的復節奏。就這樣,無窮無盡的節奏就形成了我們音樂的組成要素之一。僅就節奏而言,一個欣賞者需要用耳朵去感受它而不是靠分析。整體的音樂欣賞也是如此。說起節奏還不得不提及諸如<<哥利高里聖詠>>之類的自由節拍的音樂體裁。在許多宗教早期音樂以及東方音樂中經常都有一些無節拍要求的音樂,其實這種自由節奏的音樂對節奏的要求更為精確的。只是這種精確已無法用節拍記號來標注它。它需要的是演奏者或演唱者對它更深層次的了解和把握。

音樂的魅力當然不僅僅只是在主題、旋律`、節奏、色彩、曲式結構、調性等,有的時候甚至連作曲家的創作觀念、演奏家的風格、錄音師的錄音技術及愛好,在加上聆聽者的素質、閱歷、情感、性格等等這些諸多因素加在一起才構成一個整體的音樂。單獨去分析其中的一個部分其實都是對音樂的肢解。結合歷史背景了解作曲家的創作個性,認真聆聽主題的發展變化與對比,讓你全身心都得到音樂及音響的感染,讓你的思想情感以及情緒都在音樂的體驗中發生微妙的變化。

在音樂欣賞的第二個階段中你需要了解的東西確實太多了,這很可能會嚇到一些愛好者:我的媽,欣賞音樂這么難!其實也沒有什麼。因為所有你需要了解的一切一切都在建立在你對音樂極大的興趣上的。對這些知識的了解又促使你對音樂發生更大的興趣。前提是你對音樂首先要有一種需要的慾望,也就是你首先要真正熱愛音樂!也就是因為這個前提,你才能進入到這個階段去認真的學習這些音樂知識。

(七)

進入音樂欣賞的第三階段,並不是十分明顯的。因為對音樂認識的階段永不能說結束。進入欣賞音樂的第三階段,並不意味著要和過去的階段劃清界限。其實我們這樣分析和介紹僅僅只是一個表述上的概念。但不管怎樣,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在這個階段的一切都主要靠你自己的自學,因為沒有人會詳細的教你如何分析和理解一首樂曲)我們對音樂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這時候我們再來聆聽音樂:當那神奇的樂音響起時,我們的心中就會泛起無際的激情的浪花。不管是與巴赫交談還是和馬勒神遊;抑或是傾聽莫扎特的心聲,總之,音樂就象是情感的源泉。這時候你已經步入了音樂的殿堂。不管是人生征途的跋涉還是成家立業的拼搏;也不管你是年輕或年邁;落魄或得意,歡樂也罷,憂愁也罷,在音樂的殿堂里,你都是在用自己的情感去體驗音樂!這時候音樂已經不再神秘的了。音樂也不再是高不可攀的了。音樂所表達的一切也都不再是外表的。也許主題還是那個主題,但「山遠水遠,你我的心不遠」,現在的你聆聽音樂時的內心體驗已經有了更深的心潮湧動。也就在這個階段,你已經從一個被動的聆聽者轉變成為一個自由的音樂愛好者了。你不會用主題分析曲式結構來約束你思緒的自由飛翔,也不會在一個標題下用一個簡單的音樂形象來束縛想像力的馳騁和情感的涌動。盡管有的時候也需要去分析主題、探究曲式結構什麼的,但真正在聆聽音樂時你已經確確實實是用情感來體驗音樂了。在這個時候你需要的是純音樂而不是什麼主題或名曲匯萃。名曲集錦和主題聯奏之類的音樂是最讓人倒胃口的。因為它實在無法讓人去產生什麼激情。這一類的音樂只能算是普及讀物,經常聆聽這樣的音樂所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能參加音樂有獎競猜活動。那跟欣賞音樂沒有多少聯系。

在音樂欣賞的審美過程中,內心體驗與認知活動永遠是結合在一起的。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這一發展過程永遠是不會停滯不前,我們對音樂的理解也永遠是無止境的。跨入那美妙無窮的宏大的音樂聖殿

Ⅵ 夜的鋼琴曲賞析作文200字

媽媽是個愛笑的人,而且她笑時的樣子很好看。那微笑如冬日裡的一縷陽光,給人溫暖;如黑暗時的一盞明燈,給人希望;如失意時,搭砸在肩膀上的那雙手,給人力量。媽媽用她的微笑鼓勵著我長大。那是有一次,媽媽病了。病得很嚴重,而且還發燒。竟燒到40度。望著媽媽那日漸消瘦的臉,我著急的不得了,怕以後再也看不到媽媽的微笑。於是趕緊給媽媽端水送葯,希望她的少能快點退下去,希望那往日的笑容能重新回到她的臉上。所以每當放學回家,我便細心地給媽媽量體溫,換毛巾。有一次我在給媽媽換毛巾時,誤把熱毛巾換成了量毛巾。使媽媽燒的更嚴重了。我十分自責,怪自己太笨,連照顧媽媽都不會,還使她的病加重了而媽媽卻沒有責怪我一句,而是微笑著對我說:「不要自責了,女兒能細心地照顧媽媽,媽媽很開心,怎麼會責怪你呢?」我終於不再自責,抬起頭看媽媽,媽媽的臉上是怎樣一種微笑啊:帶著欣慰和幾分溫柔,還有對我的憐愛。那我先那麼沒,那麼溫柔,時我在以後想起它時,扔陶醉不已。我愛我的媽媽,但有時我也會讓她不開心。比如那一次,那次是在我八九歲的時候,媽媽送我去學電子琴。剛開始時我還有些興趣,每次都積極地練琴。可是到了後來,我對彈琴失去了興趣。如果媽媽不催我練琴,我絕不會主動去練琴。時間長了,我的琴便彈得越來越糟糕。直到有一天,媽媽帶我去學琴時,老師對媽媽說請我不要再學琴了,這樣學下去也只是浪費時間。媽媽聽了老師的話後十分著急。便趕緊面帶歉意的笑容和老師說情,而老師竟說什麼也不答應。我抬頭看了看媽媽,媽媽臉上的笑容帶著歉意和著急,還有對我的失望。那個笑容定格在我的腦海,使我久久不能忘記。也許是老師被媽媽的說的話打動了,終於肯留下我,讓我繼續學琴。從那開始,我每天都認真地練琴,因為我不想再看到媽媽的臉上出現那歉意的笑容。現在,我的電子琴已經能彈得非常好了。這里有媽媽必不可少的功勞。媽媽的微笑呵護著我的心靈,使我遠離外界的風雨;媽媽的微笑鼓勵著我的成長,使我振作精神面對人生;媽媽的微笑給予我無窮的力量,使我充滿希望走向明天。歲月的痕跡啊,請不要在媽媽的臉上停留,因為我想看到那美麗的笑容在她臉上永駐。

Ⅶ 求 幾首純音樂的賞析

推薦:
舒伯特《小夜曲》
帕格尼尼《帕格尼尼狂想曲》
每支曲子背都有段感人愛情

Ⅷ 古典音樂賞析

如果一定要用簡單的語言說明那些富於創造性的音樂家創作的基本意圖的話,我會說,作曲家作曲是為了表達,交流及用永久的形式記錄下某些思想,情感和現實狀況。這些思想和情感是作曲家在與他所生活的社會的接觸中逐漸形成的。他用他那個時代的音樂語言表達這些思想(是音樂思想,不可混同於文學思想)。由此而產生的藝術作品應以一種以前的藝術表現形式所沒有的直截了當的感染力傳達給與藝術家同時代的男男女女。

我對肖邦和莫扎特音樂的熱愛並不亞於任何人,但這對我坐下來寫自己的東西並無幫助,因為他們經歷過的社會並非我所處的社會,他們的語言亦非我的語言。他們的音樂創作的基本原則,無論是在他們那個時代還是在今天同樣都是令人信服的。然而運用同樣的原則,可能而且確實產生了迥然不同的結果,這是問題的根本所在。

未入門的音樂愛好者如果仍堅持希望聽到與過去時代的名作一樣的音樂,並感到只能從中獲得樂趣,他就仍會感到當代音樂有些特別。接觸一部具有嚴肅命題的現代音樂作品,必須首先領會作曲家的創作意圖,然後應准備聽到對於音樂諸要素--和聲、旋律,音色、結構等--不同以往習慣的處理手法。

欲闡明新音樂的某些特別之處,最好的辦法也許是盡力回答下面幾個人們最常問到的問題:為什麼新音樂一定要那麼不諧和?

要對這個頗為麻煩的問題做出令人滿意的答復是非常困難的,因為音樂里的不諧和音純粹是相對的東西。在你聽來不和諧的東西,在我聽來卻可能相當悅耳。西方音樂的全部歷史表明:我們的聽覺能力日趨增長,以前聽來極不諧和的和弦,現在聽來卻感覺悅耳宜人。那些蒙特威爾第和瓦格納時代被視為罕見古怪的和聲,被後來幾代的普通音樂愛好者視為通用的手法。我們的時代加速了這一歷史的進程。因為,如今任何和弦,無論它不諧和到何種程度,只要作曲家認為它的音響是「對頭的」(指表達感情而言),並能與整部作品糅合在一起,就被視為是可用的。如果你發覺自己對過於不和諧的作品難以接受,這可能表明你的聽覺尚不足以適應當代音樂語匯,而需要更多的訓練--即多聽。研讀一段不諧和的和弦未必會使其聽來悅耳,但反復聽必能如願。筆者饒有興味地注意到,比波普--爵士樂的最新流派,正一直將愈來愈多的不諧和的和聲結構加到流行音樂中去,因而引起了聽眾的抵制,這一情況與嚴肅作曲家在其領域里的遭遇相彷彿。

新音樂作曲家是否真的不重視旋律? 不,絕對不是這樣。當今大部分音樂作品是注重旋律的。但不要忘記,旋律設計的概念已有變化。此外,討論這一問題,不容易取得一個共同的基點,因為普通人腦子里的旋律概念是相當狹窄的。其實,旋律並不僅僅限於那些人們可以哼唱的曲調,可能要復雜得多,深奧得多,或拐彎抹角,支離破碎得多。在器樂曲創作中,旋律可能會遠遠超出人聲的音區。你必須擴展自己對旋律的概念,才能跟上作曲家的思路。

現代旋律使人感到困難的部分原因在於和聲。許多聽眾陷入陌生的和聲的迷網之中,以至永遠無暇辨聽正在演奏著的曲調。由於具有嚴肅意圖的音樂作品大都採用同時奏出的獨立旋律,因此,即使是傳統旋律聽起來也需全神貫注,因為它是復調織體。所以,同樣的體裁,如果旋律深奧些,則需要更加用心地聽(有些作曲家--不只是當代的作曲家--往往在這方面做得有些過分,忘記了人的聽覺的吸收能力是受到一定限制的)。總之,我是說,旋律確實存在,只是它不是人們可以立即聽出來的那種類型。

說當代音樂缺乏情緒和感情,理性的巧妙構思多於浪漫色彩,對嗎? 這一錯誤的見解,根深蒂固,不是簡短的一段文字能夠討論清楚的。如果您聽了一部當代作曲家的作品,感覺它冷漠且過於理性,那是由於您應用了一種不適用的比較標准。音樂愛好者大都意識不到自己受到浪漫手法的影響到何種程度。我們的聽眾習慣於把十九世紀音樂的浪漫主義看成是一切音樂,因為它過去是,現在仍然是,一種富有表情的音樂;可是,人們總是忘記,早在浪漫主義盛行前的幾百年中就出現了許多偉大的音樂作品。

Ⅸ 輕音樂 三生石 的賞析

宛如天籟的樂聲,常常能喚起人心裡一點淡淡的憂傷。 幾多凄涼,幾多幽怨,幾多傷心!
愛人已逝,前路蒼茫! 風沙掩埋一切,如何掩埋無盡的心傷!

Ⅹ 求音樂賞析(500字左右)

名曲賞析---音樂劇「貓」的《回憶》

「貓來了」!2003年3月28日,西洋音樂劇史上最受歡迎的《貓》登陸中國,在上海進行了其在中國的首場演出。與此同時,《貓》劇將在上海和北京連演100多場的氣魄,其聲勢之浩大也是中國演出市場前所未見的。過去22年來,這部紅透全球的音樂劇《貓》,不僅是在英國倫敦和美國百老匯上演時間最長的音樂劇,其在全世界200多個國家演出達9000場的記錄,更是表演藝術界史無前例的傳奇。對於《貓》劇的到訪中國,獨家引進音樂劇劇本版權的上海譯文出版社表示:「《貓》劇征服世界靠的不僅是華麗的舞台、璀璨的服飾,更是用深厚的文化魅力在感染人們。《貓》劇登陸中國舞台作為一個文化注釋,有望為借鑒國外文化產業如何將高雅文化轉為雅俗共賞的大眾文化提供參照」。
《貓》的由來
一般而言,音樂劇的劇本要與音樂相匹配。所以在音樂劇創作之前,劇本作者要與作曲者討論商議,達成一定的默契,然後劇本作者才能開始創作,以期創作後的劇本能給作曲者最大的空間來施展音樂才華。《貓》的誕生則有些與眾不同。《貓》的劇本取材於以長詩《荒原》聞名於世的英國詩人湯瑪斯?史特恩?艾略特(Thomas Sterns Eliot)的詩集《擅長裝扮的老貓精》,這首詩原是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略特為兒童創作的,所以詩句中充滿了想像與童真;詩作完成於1939年10月,而音樂劇《貓》的創作卻開始於1977年,兩者相差了38年。在艾略特1965年逝世時,他一定不會想到他的這首詩作竟會在年後成為全世界最受歡迎的音樂劇的劇本。
著名音樂劇作曲大師安德魯?勞德?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於1977年開始著手為《擅長打扮的老貓精》編寫音樂,他為這首詩寫了好多片段,他這樣做其實是源於小時候讀過這首詩的濃厚興趣。一開始韋伯只打算寫一些在舞台上演出的小品,完全沒有創作音樂劇的念頭。因為這首詩沒有戲劇情節,更沒有戲劇張力,不具備創作為音樂劇的條件。1980年,在愛德蒙頓的音樂節(Edmonton Festival)上,韋伯公演了他寫的好幾個片段,當時艾略特的遺孀瓦雷莉?艾略特(Valerie Eliot)也參加了音樂節,並且帶給韋伯許多艾略特沒有發表的詩稿和故事,於是就因為這一偶然的機遇,意外地給韋伯帶來了創作音樂劇的靈感,他感到「魅力貓」的遭遇正是故事的主題所在,如果加入這些詩稿和故事,就可以構成一部有頭有尾的音樂劇了。
盡管如此,韋伯創作《貓》的念頭還是遭到了絕大多數人的反對,他們認為用詩作來創作音樂劇將是一個致命的錯誤。原因在於音樂劇需要的是情節,用詩作來做劇本無法起到表達劇情的作用,況且詩的作者艾略特和韋伯也不可能事先溝通。而韋伯的態度則是,我這部音樂劇可以不依靠劇情,只要有氣氛,他相信:音樂劇可以不用劇情來打動人。韋伯找來了一批頂尖的導演、舞蹈設計、服裝設計師……,經過這些人的協同努力,1981年5月11日《貓》正式在倫敦登場上演。演出前,正如人們一開始的預計,大家對《貓》的前景並不看好,人們始終認為,上演一部取材於兒童詩作的音樂劇只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甚至直到演出的前一天,劇團也沒有籌集到足夠的資金,劇院的老闆心灰意冷,甚至想要違約退出。至於後來的情況誰都清楚,《貓》的首演一炮而紅,成為世人矚目的音樂劇。誰也沒有料到《貓》竟然能成為迄今為止演出時間最長的音樂劇,誰也不會料到一部不以劇情取勝的音樂劇竟然能這樣感人。
永遠的《回憶》
比起其它著名的音樂劇,中國聽眾最熟悉的一定是《貓》。原因不在其它,而在於劇中一首歌的力量,那就是《回憶》。自《貓》誕生以來,《回憶》這首歌就開始傳播四海,那如泣如訴的旋律,一下就能抓住人們的心。大多數人也是聽了《回憶》之後才知……(全文共5007字)

閱讀全文

與輕音樂賞析200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圍牆歌詞 瀏覽:230
道奇酷威廣告背景音樂 瀏覽:106
比喻輕音樂之美的文字 瀏覽:542
小號音樂下載 瀏覽:578
歌曲專輯圖下載地址 瀏覽:867
財神駕到歌曲mp3下載 瀏覽:734
琴歌指彈海闊天空吉他譜 瀏覽:355
下載mp4格式的音樂 瀏覽:352
電腦聽音樂用什麼 瀏覽:512
最好酷狗音樂播放器 瀏覽:502
信樂團隊的假如簡譜 瀏覽:243
平安酷狗音樂 瀏覽:760
佳人輕撫桃花mp3下載 瀏覽:453
infinite網易雲音樂 瀏覽:844
歲月趙忠祥背景音樂 瀏覽:980
如何將電腦的歌體添加到蘋果音樂 瀏覽:672
fade鋼琴mp3 瀏覽: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樂 瀏覽:806
成都彩虹小學音樂老師 瀏覽:496
鳳凰傳奇星光歌曲點評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