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背景音樂 > 銅缽純音樂

銅缽純音樂

發布時間:2021-02-07 12:28:38

㈠ 寺廟中和尚敲的那個缽是什麼東西

寺廟中和尚敲的那個缽是「引罄」,旁邊還有一個小木槌,用時拿木槌敲。一般寺廟里的法器除了「引罄」以外,還有「大罄」、「木魚」、「鼓」、「鈴子」、「報鍾」、「大鍾」。

引磬是寺院道觀的僧道中所使用的打擊樂器,又稱手磬。形似酒盅,直徑約七厘米,形狀與仰缽形坐磬相同。置於一根木柄上端,木柄長約三十五厘米,用細長銅棍敲擊。

(1)銅缽純音樂擴展閱讀:

演奏時,左手持握磬柄下端,磬口朝上,舉過胸部與口相齊,右手執金屬磬釺敲擊磬體而發音。音色清脆明亮。廣泛用於佛教各種法事中。納西族用於洞經音樂合奏。是佛教寺院中使用的宗教樂器,在梵樂中常用以敲擊節奏。

木魚呈團魚形,腹部中空,頭部正中開口,尾部盤繞,其狀昂首縮尾,背部(敲擊部位)呈斜坡形,兩側三角形,底部橢圓;木製棰,棰頭橄欖形,形似魚。

木魚大小不一,聲音不同。寺廟中使用的大型木魚,正面圓徑約40厘米,最大的達90厘米以上。

小型木魚圓徑僅4厘米,只在佛教法事「繞蓮」(繞佛堂)時應用。經常使用的中型木魚有五種,圓徑7—16厘米。多用桑或椿木製作。

木魚是外形酷似魚頭形狀的一種木製品,在我國很早就出現了,但是有記載的歷史卻比較晚。這種特殊的器物,並非只在寺廟中才能夠見到。寺廟中使用的木魚,大致分為兩種:一種為圓形,另一種是長條形的。一般來說,圓形木魚的規格多種多樣,而長條形的木魚大多在一米左右。

㈡ 鐃鈸 怎麼讀

鐃鈸[ ná抄o bó ]

náo:聲母襲n,韻母ao,讀第二聲。

bó:聲母b,韻母o,讀第二聲。

基本釋義:寺院法會時所用法器之一。鐃鈸是一對金屬圓片,中間凸起,各有一條鈸巾系在中央,演奏時手持鈸巾將兩片對擊。鐃與鈸原為二種不同的樂器,後來混而並稱為鐃鈸,而流傳至今。

(2)銅缽純音樂擴展閱讀:

「鈸」組詞:

一、水鈸 [ shuǐ bó ]

基本釋義:銅制的打擊樂器。形似鐃鈸而葉片較薄,中央突出部分較小,發音鬆散。常用於戲曲、曲藝及民間吹打樂中。又叫水釵、荷葉。

二、鈴鈸 [ líng bó ]

基本釋義:即碰鈴。打擊樂器,用銅製成,形似小碗,兩個為一副,左右手各持一個,相碰發音。多用於器樂合奏或戲曲、歌舞的伴奏。

三、螺鈸 [ luó bó ]

基本釋義:法螺和鐃鈸。

小學音樂中的打擊樂器有哪些

三角鐵、板鼓、小鈸、書鼓、沙槌等。

1、三角鐵

三角鐵又稱「三角鈴」,是一種古老的打擊樂器,是管樂隊、管弦樂隊、交響樂隊乃至歌舞劇樂隊中必不可少的打擊樂器。常常在華彩性的樂段中加入演奏,以增強氣氛。

2、板鼓

板鼓,因常與拍板由一人兼奏而得名。又稱單皮(一面蒙皮)、班鼓(過去戲班專用)。是漢、納西、土家、侗、蒙古等族棰擊膜鳴樂器。流行於雲南、貴州、湖北、湖南 、廣西、廣東、內蒙古、河北等省區及全國各地。

3、小鈸

小鈸,又名小鑔。壯、苗、瑤、彝、傣、佤、仫佬、京、水、仡佬、漢等族互擊體鳴樂器。壯語稱斜埃。流行於全國各地。 響銅制,缽形,鈸體較小而厚,鈸面直徑12厘米~14厘米,碗徑5厘米~7厘米,碗高1.5厘米~2厘米,碗頂鑽孔系以綢布,兩面為一副。

4、書鼓

書鼓,是漢族傳統棰擊膜鳴樂器之一。流行於全國各地,專用於中國北方說唱音樂「大鼓書」等各種鼓書伴奏。

5、沙槌

搖奏體鳴樂器,亦稱沙球。起源於南美印第安人的節奏性打擊樂器。傳統沙槌用一個球形干葫蘆,內裝一些干硬的種子粒或碎石子,以葫蘆原有細長頸部為柄,搖動時硬粒撞擊葫蘆壁發聲。

㈣ 瑜伽冥想靜心敲的那個銅碗叫什麼

缽,可以有音缽療愈,也有叫誦缽
在靜心、冥想、瑜伽、音樂療愈課程中會用到

㈤ 《霓裳羽衣曲》是什麼曲啊創作背景又是什麼

《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是唐朝大麴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現在,它仍無愧於音樂舞蹈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唐玄宗作曲,安史之亂後失傳。在南唐時期,李煜和大周後將其大部分補齊,但是金陵城破時,被李煜下令燒毀了。到了南宋年間,姜夔發現商調霓裳曲的樂譜十八段。這些片斷還保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里。 《霓裳羽衣曲》描寫唐玄宗嚮往神仙而去月宮見到仙女的神話,其舞、其樂、其服飾都著力描繪虛無 縹緲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給人以身臨其境的藝術感受。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詩,對此曲的結構和舞姿作了細致的描繪:全曲共三十六段,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份,融歌、舞、器樂演奏為一體。全曲36段,表現了中國道教的神仙故事。 《霓裳羽衣曲》在唐宮廷中倍受青睞,在盛唐時期的音樂舞蹈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玄宗親自教梨園弟子演奏,由宮女歌唱,用女藝人30人,每次10人。有關此曲的表演情景,白居易、元稹在詩中均有精彩描寫。 全曲共36段,全曲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分:散序為前奏曲,全是自由節奏的散板,由磬、簫、箏、笛等樂器獨奏或輪奏,不舞不歌; 中序又名拍序或歌頭,是一個慢板的抒情樂段,中間也有由慢轉快的幾次變化,按樂曲節拍邊歌邊舞; 曲破又名舞遍,是全曲高潮,以舞蹈為主,繁音急節,樂音鏗鏘,速度從散板到慢板再逐漸加快到急拍,結束時轉慢,舞而不歌。 白居易稱贊此舞的精美道:「千歌萬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 《霓裳羽衣曲》表明唐代大麴已有了龐大而多變的曲體,其藝術表現力顯示了唐代宮廷音樂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其樂隊通過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可看出《霓裳羽衣曲》伴奏採用了磬(唐代指銅缽)、箏、簫、笛、箜篌、篳簟、笙等金石絲竹,樂聲「跳珠撼玉」般令人陶醉。 後來,到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後主李煜與他的皇後周後憑著自己的音樂天賦,復原了失傳200年的《霓裳羽衣曲》。是音樂史上的一大奇跡。 這是唐代宮廷著名的舞蹈,傳說是唐玄宗李隆基所作,由他寵愛的貴妃楊玉環作舞表演。原舞已失傳,現在的表演是根據文字記載和詩歌描寫意想再創作的。音樂採用古老的《長安鼓樂》作素材,舞蹈吸收了陝西和敦煌壁畫的某些舞姿造型,採取唐大麴結構形式。 此曲約成於公元718~720年間,關於它的來歷,則有三種說法: 一是說玄宗登三鄉驛,望見女兒山(傳說中的仙山),觸發靈感而作; 第二種說法則是根據《唐會要》記載:天寶十三年,唐玄宗以太常刻石方式,更改了一些西域傳入的樂曲,此曲就是根據《婆羅門曲》改編; 第三種則折衷前兩種說法,認為此曲前部分(散序)是玄宗望見女兒山後悠然神往,回宮後根據幻想而作;後部分(歌和破)則是他吸收河西節度使楊敬述進獻的印度《婆羅門曲》的音調而成。 唐玄宗引《霓裳羽衣曲》為得意的作品,開始僅在宮廷表演,開元二十八年,楊玉環在華清池初次進見時,玄宗曾演奏《霓裳羽衣曲》以導引。當時,大臣張說《華清宮》雲:「天闕沉沉夜未央,碧雲仙曲舞霓裳;一聲玉笛向空盡,月滿驪山宮漏長。」《霓裳羽衣曲》在開元、天寶年間曾盛行一時,天寶亂後,宮廷就沒有再演出了。 由於《霓裳羽衣曲》樂調優美,構思精妙,以後各藩鎮也紛紛排演此曲,因此唐代文人都有歌詠或筆錄。以後,隨著唐王朝的衰落崩潰,一代名曲《霓裳》竟然「寂不傳矣」。其實到中唐,此曲已被許多人淡忘。五代時,南唐後主李煜得殘譜,昭惠後周娥皇與樂師曹生按譜尋聲,補綴成曲,並曾一度整理排演,但已非原味了。 南宋丙午(1186)年間,姜白石旅居長沙,一次登祝融峰在樂工故書中偶然發現了商調霓裳曲的樂譜十八段,他為「中序」第一段填了一首新詞,即《霓裳中序第一》,連同樂譜一起被保留了下來,詞如下: 丙午歲,留長沙,登祝融,因得其祠神之曲,曰黃帝鹽、蘇合香。又於樂工故書中得商調霓裳曲十八闋,皆虛譜無詞。按沈氏樂律「霓裳道調」,此乃商調;樂天詩雲「散序六闋」,此特兩闋。未知孰是?然音節閑雅,不類今曲。予不暇盡作,作中序一闋傳於世。予方羈游,感此古音,不自知其詞之怨抑也。 亭皋正望極,亂落江蓮歸未得,多病卻無氣力。況紈扇漸疏,羅衣初索,流光過隙。嘆杏梁、雙燕如客。人何在,一簾淡月,彷彿照顏色。 幽寂,亂蛩吟壁。動庾信、清愁似織。沈思年少浪。笛里關山,柳下坊陌,墜紅無信息。漫暗水,涓涓溜碧。漂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壚側。 由上可見,白石記譜填詞的《霓裳中序第一》分上下片,歌詞為長短句,結構上顯然已受到詞樂的影響。但音調古樸,曲中常出現降低的七度音(b7),體現出唐代燕樂側商調的典型風格。歌曲的情調閑雅而沉鬱,特別是兩處(b7)音與「人何在」、「飄零久」的歌詞相配合、更加深了感慨的色彩。

㈥ 和尚做法事敲擊的法器叫什麼名稱

佛教法器,廣義而言,凡寺院內有關庄嚴佛壇,用於祈願、修法、供養、法會等各類佛事,或佛子所攜行的念珠、錫杖等修道之資具,統稱為法器,又稱佛器、佛具、道具等。狹義言之,特指置於佛前之小型佛器,尤指密教修法所用之器物。
法器之種類繁多,其用途、大小、形狀互異;即以同一名稱之法器,亦每因製作材料、手法,或宗派、時代之異,而於形式上有迥然之別。一般所謂之佛教工藝美術,概不外乎以法器為其代表者。若以用途分類之,則法器可大別為庄嚴具、供佛器、報時器、容置器、攜行器,及密教專用法具等六種。
庄嚴具
例如幡、天蓋(傘)、斗帳、花鬘、佛龕、花瓶、香爐等,可資庄嚴整飾佛堂道場之器物。

供佛器
例如香花、香爐、燭台、燈籠、佛飯器、茶湯器、水瓶(凈瓶、軍持)、花籠、盤、棹、幾等,可資日常勤行供養之器具。

報時器
例如梵鍾、金鼓、磬、鉦鼓、銅鑼、鐃鈸、鈴、木魚、雲板、魚板等、可供寺院日常行事或臨時集會的敲鳴之用。此類法器除製作精美,特具美術價值外,其於製作時所刻載之作者姓名、年代、銘文等,更富於史料文獻之意義。

容置器
例如舍利容器、經箱、經篋、袈裟箱、戒體箱等,可裝置或收藏有關習道之具。

攜行器
例如念珠(又稱數珠、誦珠)、缽、錫仗、如意、麈尾、拂子等僧侶日常隨身所持之物。其中,念珠為禮佛念誦時記數之用者,材料有菩提子、木槵子(欒華子)、水晶、琥珀等多種。其形式、顆數等,亦因各宗派而不一。缽為僧侶手持以收受施食之容器,一般有鐵缽、銅缽、磁缽等數種材料。錫仗之仗頭為金屬所制之輪狀寶珠形,其間有數環相接,振之即相互撞鳴;僧侶持之,既為聖智威儀之表幟,且可於荒野行腳時,振動警覺,驅遣毒蛇等物。另有長短僅二十公分之手錫,通常為法會時所持,振鳴之可和誦梵唄

密教法具
......

㈦ 求古風dan美歌曲。

清響:

《耽美》

《藏心》

《MOMENT》(又名《花開剎那》)

《鳳於九天》

《醉卧紅塵》

《夢里江湖》

《看朱成碧》

《獨醉笑春風》

《天為誰春》

《當時明月》

《no way to say——我的耽美》

《吟香》

墨明棋妙:

《盛唐小受》

《絕世小受的悲慘生活》BY源正康

《煙》BY晃兒&慕寒

《醉仙歌》BY晃兒&音頻怪物

《絕世小受之公孫策》

《我的公孫我的策》

《少年包青天三 故思》

還有一些單曲:

《絕世小受醉酒版》by漠然(又名漠然自攻自受版 因為是漠然一人分飾好幾個角色。。。囧)

美攻之歌

絕世小攻年下

絕世小攻

絕世小攻之小攻之路 loli正太對唱版

絕世小攻年下誘惑 三國版

絕世小受2之偷 情 寶鑒

暖玉生煙BY延聆

以上這些在一般像酷狗的播放器上都可以搜到。

目前最喜歡的是【聊齋·卷三】畫中仙。受的配音超有感覺。
【聊齋·卷三】畫中仙
詞 : 薛丁格的貓
曲 : 草原之淚
唱 : shang祭→颯 & 佛_INLA
白:【書生】S
【畫魂】韓小佑

【颯】青梅初 展絲絹
青衣 挑燈前
畫一張
隔世不忘 容顏

【佛】紫霜毫 端溪硯
提筆 墨香淺
書一篇
今生未了緣

【颯】雨闌珊 流年換
故事已遠
【佛】桃花散
人間又是千年
【颯】雕花奩 落塵煙
鎖一段緣
【佛】畫中人
眉目一如從前

【颯】一縷孤魂牽
穿越百千年風霜雪
只為能 遺落你身邊
【佛】誰翻開畫卷
隔世的容顏再相見
夢中人 可曾記在心間

書生:這位公子請留步
我們 是不是在哪裡見過……
畫魂:哦
你覺得 我們在哪兒見過?
書生:呃……這個……

【佛】桃花飛 逐流水
相對 笑顏醉
墨輕揮
灑出鴛鴦雙飛

【颯】一杯酒 一生醉
換得 幾行淚
也無悔
只道生死相隨

【佛】雨闌珊 流年換<書生:人生可得如此知己>
故事已遠<在下此生足矣。 >
<畫魂:知己……原來……>
【颯】桃花散<你只是當我知己…… >
人間又是千年
【佛】雕花奩 落塵煙<書生:你看你沒喝就醉了>
鎖一段緣<臉那麼紅……(湊近)好香…>
【颯】畫中人<畫魂:醉了>
眉目一如從前<呵,也許……>
<我真的醉了……>

【颯】墨痕沾筆端
不如化作夜色三千
消融在 你心上眉間
【佛】守一句誓言
不如殘燭燒盡思念
誰曾見 畫中淚痕點點

書生:你要走?
不是說好等我成親之日……
畫魂:……我怕我等不下去了……
書生:不要走!
畫魂:……你 還記得
我們初次見面的樣子嗎?
書生:不要走!!
畫魂:……留下來……為了什麼
書生:……這個……那……
這幅畫還沒有……
畫魂:那就燒了它吧……

【合】一縷孤魂牽
穿越百千年風霜雪
只為能 遺落你身邊
守一句誓言
不如殘燭燒盡思念
誰曾見 畫中淚痕點點

【佛】青梅初 【颯】展絲絹
【佛】青衣 挑燈前
【合】畫一張
隔世不忘容顏

【颯】紫霜毫 【佛】端溪硯
【颯】提筆 墨香淺
【合】寫一篇
今生未 了 緣

可以先看看歌詞,是不是你喜歡的。

歷書·訴請 假相X藍版的,很不錯~

守君千秋·祭公瑾很不錯,耽美的,不過介於配音的條件限制,是女生配的。不過還是超級好聽的說~~~

看朱成碧

牡丹亭

莫訴離殤(霹靂的龍劍音樂)

㈧ 法器引磬是做什麼的

【磬】

為銅制缽形的法器,敷褥而安放於一定之台上,以桴敲擊。又版稱作鏧子或鏧,於權法會或課誦時,作為起止之節。《中止竺舍衛國祇洹寺圖經》卷下<佛衣服院>條雲:「有一銅磬可受五升,磬子四邊悉黃金,鏤作過去佛弟子,又鼻上以紫磨金為九龍形。背上立天人像,執玉槌用擊磬,聞三千世界。」
由此可知,古代印度祇洹精舍之一院已設有銅磬。
在我國宋代以後,磬多被用於禪林中,《敕修百丈清規》卷八<法器章>中說:「磬,大磬早暮住持知事行香時,大眾看誦經咒時,直殿者鳴之;唱衣時維那鳴之;行者披剃時作梵睹梨鳴之。」又,同書卷五<大眾章>「沙彌得度」條雲:「作梵闇梨鳴大磬作梵。」現今則普及於一般寺院,各寺佛殿中均安置之,是早晚課誦、法會讀經或作法時不可或缺的法器。磬有大、小之分。一般安於佛殿之大磬,口徑多在一尺到二尺間。

㈨ 和尚化緣時的碗叫什麼

和尚化緣用的碗叫做「缽」音BO,一聲。為僧人所用食器。 以下是詳細介紹缽(梵patra)比丘六物(三衣、缽、坐具、漉水囊)之一。又稱缽多羅、波多羅、缽和蘭等。意譯應器、應量器。即指比丘所用的食具。 其種類有鐵缽、瓦缽之別。持缽行乞稱為「托缽」。由於比丘持缽以應受他人的飲食,故缽亦稱應器。

《四分律》卷九中提及缽之種類雲:「缽者有六種,鐵缽、蘇摩國缽、烏伽羅國缽、優伽賒國缽、黑缽、赤缽。大要有二種,鐵缽、泥述。」該書卷五十二中說,禁止使用由木、石、金、銀、琉璃、寶、雜寶所作成的缽,並以此簡別在家和外道。《五分律》卷二十六謂不使用金銀七寶、牙、銅、石、木的缽,若使用金銀乃至石缽,則犯突吉羅,若使用木缽,則犯偷蘭遮,若如外道之使用銅缽,則犯突吉羅。僅准許使用鐵缽、瓦缽、蘇摩缽。所謂泥缽、瓦缽、蘇摩缽,皆是同類之物,蘇摩缽是就產地而命名的。

缽的顏色,應熏為黑色或赤色,即《四分律》所說的黑缽、赤缽。《摩訶僧祇律》卷二十九中說瓦缽當熏成孔雀咽色,毗陵伽鳥色,或是鴿色。鐵缽則作缽爐,以阿摩勒核、佉陀羅核、巨摩、竹根熏之。關於容量,《四分律》卷九舉出大、中、小三種。大者三斗,小者一斗半。但是根據唐代的量法,應是一斗至五升之間。

戒律中規定比丘不得儲存多缽,護持缽當如護持自己眼睛一般,應當常以澡豆洗凈除去垢膩。

在律制上,規定缽有「體」、「色」、「量」等三法。第一:缽之「體」,材質只准使用瓦、鐵兩物塑鑄,不得使用「金、銀、銅、琉璃、摩尼、白蠟、木、石……」等物製做。第二:缽之顏色,《四分律》限用黑、赤兩色,《五分律》限用孔雀咽色。除此「黑、赤、灰」三色之外,不準薰染其他顏色。第三:缽的容量,《四分律》說:「大者可受三斗、小者可受半斗、中者比量可知。」依個人食量而定。

至於缽的形狀:呈矮盂形,腰部凸出,缽口缽底向中心收縮,直徑比腰部短。這種形狀可使盛的飯菜,不易溢出,又能保溫。
僧人所用的食器,有瓦缽、鐵缽、木缽等。一缽之量剛夠一僧食用,僧人只被允許攜帶三衣一缽,此缽則為向人乞食之用。現今泰國、緬甸、斯里蘭卡等南傳上部座佛教僧人,仍於每日凌晨沿門托缽。漢傳佛教、藏傳佛教現已經很少有僧人托缽乞食。

閱讀全文

與銅缽純音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圍牆歌詞 瀏覽:230
道奇酷威廣告背景音樂 瀏覽:106
比喻輕音樂之美的文字 瀏覽:542
小號音樂下載 瀏覽:578
歌曲專輯圖下載地址 瀏覽:867
財神駕到歌曲mp3下載 瀏覽:734
琴歌指彈海闊天空吉他譜 瀏覽:355
下載mp4格式的音樂 瀏覽:352
電腦聽音樂用什麼 瀏覽:512
最好酷狗音樂播放器 瀏覽:502
信樂團隊的假如簡譜 瀏覽:243
平安酷狗音樂 瀏覽:760
佳人輕撫桃花mp3下載 瀏覽:453
infinite網易雲音樂 瀏覽:844
歲月趙忠祥背景音樂 瀏覽:980
如何將電腦的歌體添加到蘋果音樂 瀏覽:672
fade鋼琴mp3 瀏覽: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樂 瀏覽:806
成都彩虹小學音樂老師 瀏覽:496
鳳凰傳奇星光歌曲點評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