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好花紅 歌詞
《好花紅》來
詞曲:源自澤
編配:崔文玉
演唱:龔琳娜
歌詞:
好花紅來好花紅,好花生在茨梨蓬,
好花生在茨梨樹,哪朵向陽哪朵紅。
隔河望見艷山紅,七十二朵做一蓬,
想著哪朵摘哪朵,都是那個艷山紅。
好久不到花坡來,朵朵鮮花遍坡開,
金花凋了還會有,情意去了不再來。
(1)好花紅輕音樂擴展閱讀:
《好花紅》源於毛家苑鄉輝岩寨,由當地布依族群眾集體創作了這首歌,幾百年來布依山寨世代流傳,久唱不衰。
而新《好花紅》是2012年從貴州走出的組合「美妙印跡」演唱的,音樂人源澤用好花紅作為這首歌的引子,全新創作了《好花紅》,美妙印跡組合的精彩演繹讓更多人知道了《好花紅》。
1998年12月,貴州省布依族學會成立之時,《好花紅》這首歌被作為大會會歌,同時刺梨花又作為圖案會徽。
2001年,全國第二屆少數民族文藝會演貴州代表隊又以《好花紅》冠名演出,奪得了舞美金獎、創作金獎、演出金獎。
樓主您好,歡迎來到網路知道,我是櫛風沐雨008,很高興能夠為您服務。樓主如版果想知道權可以先記下幾句歌詞,然後到網路里打上歌詞,就能找到你喜歡的歌曲了!希望我的回復對樓主有幫助,望採納,樓主的採納是對我最好的肯定!祝您生活愉快,天天好心情!
3. 布依族民歌<<好花紅>>是誰唱的
編輯詞條好花紅
《好花紅》這首布依歌,曲調優揚,旋律優美,氣息清新,抑揚頓挫,唱響惠水,唱響貴州,唱響北京,唱遍祖國大江南北。由於它節奏明朗,悅耳動聽,清新甜蜜,令人回味,被譽為布依族民族中的一顆明珠,光芒四射,光彩照人。
《好花紅》源於毛家苑鄉輝油寨,這里四周開闊田野,村寨襯以奇山秀水,片片瓦房映在一片桔林之中。這里的布依人,熱鬧好客,形成「無酒不成禮儀,有歌方算待客」的風俗,故又有「歌海桔鄉」之稱。他們以歌代言,以歌明禮,以歌抒情,以歌頌勞動,以歌表達感情。每當春暖花開時,河邊、地坎以及山野路邊,蓬蓬刺梨盛開,朵朵粉紅色的刺梨花,帶著濕潤芳香的氣息,盛開在翠綠色的刺梨蓬中,水靈靈,活鮮鮮向著太陽,艷紅可愛,當地的布依族群眾便集體創作了《好花紅》這首歌,幾百年來布依山寨世代流傳,久唱不衰。
若要追根溯源《好花紅》的創作者,說來話長,1953年,當時我國著名作曲家羅宗賢和貴州省歌舞團的黃江帆、曹玉鳳等同志先後到毛家苑采風半個多月,當他們聽到惠水民歌後,覺得該歌曲調優揚,悅耳動聽,於是在鄉政府幫助下,找來輝油寨的歌手王昌吉、王昌松、伍政權,謝世平幾個青年到鄉政府唱歌給他們聽,大家當時不好開口,王昌吉同幾個青年比較老練一點,便唱起《好花紅》來。
省里來采風的幾個同志很認真,一字一句記錄下來,並按照他們唱的音調寫好曲子,因此《好花紅》這首布依民歌,經省作曲家整理以後,得以登台亮相。
1956年11月,惠水縣舉辦第一屆工農業余文藝會演,毛家苑的布依姑娘秦躍珍、王琴惠兩位歌手便演唱了這首歌曲,前來觀摩演出的省里專家,又以《好花紅》音樂素材進行第二度創作,使《好花紅》又更進一步走上舞台。演出結束後,兩人唱的《好花紅》獲得一等獎,被省廣播電台錄音播唱全國。不久,正當《好花紅》走紅祖國大地時,風波來了,有人說它曲調不符合布依族民歌風格,有的說它脫離布依風味,有的說它歌詞採集和記錄者變成別人的作品,一時間《好花紅》這首歌在群眾中議論紛紛,爭執不休,各家報刊也發表不同爭論的消息。究竟誰對誰錯,讓我們追根溯源弄清事實,還它本來面目,公布於眾。
據黔南州歌舞團的王思國說,這首歌曲最早時,是1955年秋,省歌舞團的黃江帆及曹玉鳳夫婦來毛家苑采風,當時的王昌吉、貧協主席伍政權及秦元慧等人首次演唱,你逗一句我提一句進行初修後,才由曹玉鳳對曲調進行記錄整理,《好花紅》這首歌才流傳下來。直到2003年10月份惠水報發表了這首歌曲,黃江帆和曹玉鳳夫婦看了報紙上的歌曲後,連連搖頭說:「哎,這歌曲完全走調,唱時,總感到曲調的節奏、速度等都不符合布依族原有的風格,與當年記錄整理的《好花紅》相差太遠。他倆希望有關人員對《好花紅》這首歌曲進行采訪考證,能還《好花紅》本來面目。
消息一傳,有位熱心的記者馬上寫了一篇「《好花紅》曲調有誤」,文章一發表,引來不少群眾議論紛紛,來文來電表示關注,本文作者了解文章後,為了弄清事實,也跑到省音協查詢,經查閱,由文化部、國家民委、中國音協主編,1996年我國第一部較系統的民間歌曲集,由中國民間歌曲集成,貴州卷上收錄,惠水縣及平塘縣、貴定縣、貴陽市的6首《好花紅》歌曲,其中有兩首是來自惠水縣的王昌吉演唱,黃達成、李繼昌記錄,另一首由楊光英演唱,曹玉鳳、黃達武記錄的歌,按專家行話講:「由於地區不同,演唱曲調及風格也不盡相同,這是民歌的統一與自然的表現力。」
最早搬上舞台的演唱者是毛家苑的楊光英,民間也有「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調」的說法。其中,作為男性的老年歌手王昌吉演唱的《好花紅》,他們的演唱風格古樸、典雅、蒼勁,有一種歷史的沉積感,故被稱為古體《好花紅》,楊光英版的《好花紅》為新版。這兩首不同曲調的民歌雖歌詞曲大體類同,也有不同之處,但總體區別沒多大,應該沒有正誤之分。
當時任惠水縣文化館長的黃達武,是按當時總部的要求,對《好花紅》進行採集、錄音、記譜。這一正確的作法為《好花紅》歌曲提供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另外,王昌吉演唱的《好花紅》在編寫中,經過編委協商,在注重歷史,尊重現實的情況下,收入曹、黃二人相同的記譜,楊光英演唱的《好花紅》也收入《貴州卷636頁》。
按實際講,在貴州的貴定、龍里、平塘、都有同一內容、不同唱腔的《好花紅》,故貴州卷才收入6首《好花紅》。為了作為歷史資料,有助於音樂工作者考察和研究布依族的發展史,「惠水報」刊發的又恰是這一首,原意是讓更多人了解《好花紅》歷史原生態,也因有關於《好花紅》歷史這方面的文章介紹太少,故就造成人們不太了解,造成許多誤會與不休止的爭論,這只能說各版都有它的不同特點,不因王昌吉版本唱得少,說它曲調有誤,也不因楊光英傳唱廣泛說它是正確的。在文化藝術上無此歪理,再說,這也不是一般某某文化人憑個人感觀,下此論斷,總的來說,應該多聯系專家,多考究歷史,才不至於出此差錯現象。
此歌在後來的秦躍珍、王琴慧在北京參加1957年全國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藝術會演中演唱,受到專家學者好評,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作了實況的錄音,引起全國轟動,節後,這首歌才被發掘搬上歷史舞台。1981年6月,經國家民委批准,省、州文化局協助,此歌才再度在惠水縣董朗大橋「六月六」歌會登台演唱亮相。
1953年我國著名作曲家羅宗賢又按這首歌的旋律作基調,創作出了《桂花開放幸福來》,這首歌一經演唱,很快又紅遍祖國大地,這首歌與《好花紅》成了不可多得的民族姊妹篇。
1998年12月,貴州省布依族學會成立之時,《好花紅》這首歌被作為大會會歌,同時刺梨花又作為圖案會徽。
2001年,全國第二屆少數民族文藝會演貴州代表隊又以《好花紅》冠名演出,奪得了舞美金獎、創作金獎、演出金獎。
中央民族歌舞團、海政文工團、全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羅秀英(惠水人)以高昂的歌聲嘹亮的歌喉,在日本、美國、蘇聯等國演出,深受外賓熱烈歡迎。
中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龔琳娜、李丹陽等演唱《好花紅》時,受到惠水人民排山倒海的歡迎。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海政文工團、曾小燕(貴州籍,布依族)演唱這首製成專集時,一時紅遍祖國大地,唱響全球。《好花紅》這首歌以它的民族風格、柔美的歌聲、抒情的節奏、優美動聽的旋律,譽滿全球,被譽為布依族民歌中的一顆明亮的珍珠,他不愧是:
「痛飲刺梨酒,醉聽好花紅,大地唱紅遍,牢記人心中。」的一首歌,人民群眾喜愛的好歌。
4. 《牧歌》《茉莉花》《愛我中華》《我的祖國》《好花紅》屬不屬於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
牧歌是蒙古族歌曲,好花紅是布依族歌曲,
其他只是中國民歌,不算少數民族哦。
5. 《牧歌》《我的祖國》《茉莉花》《愛我中華》《好花紅》選出屬於民族傳統音樂的幾首民歌並分別說明理由。
牧歌,茉莉花,好花紅
「中國民族傳統音樂」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回族固有方法、採取本民族固有形答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徵的音樂,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還包括當代作品。 中國民族傳統音樂的組成部分主要有佛教音樂、道教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民間音樂.
6. 黔西南宣傳片背景音樂是
給個地址我聽聽
7. 好花紅的創作背景
若要追根溯源《好花紅》的創作者,說來話長,1953年,當時我國著名作曲家羅宗賢和貴州省歌舞團的黃江帆、曹玉鳳等同志先後到毛家苑采風半個多月,當他們聽到惠水民歌後,覺得該歌曲調優揚,悅耳動聽,於是在鄉政府幫助下,找來輝油寨的歌手王昌吉、王昌松、伍政權,謝世平幾個青年到鄉政府唱歌給他們聽,大家當時不好開口,王昌吉同幾個青年比較老練一點,便唱起《好花紅》來。
省里來采風的幾個同志很認真,一字一句記錄下來,並按照他們唱的音調寫好曲子,因此《好花紅》這首布依民歌,經省作曲家整理以後,得以登台亮相。
1956年11月,惠水縣舉辦第一屆工農業余文藝會演,毛家苑的布依姑娘秦躍珍、王琴惠兩位歌手便演唱了這首歌曲,前來觀摩演出的省里專家,又以《好花紅》音樂素材進行第二度創作,使《好花紅》又更進一步走上舞台。演出結束後,兩人唱的《好花紅》獲得一等獎,被省廣播電台錄音播唱全國。不久,正當《好花紅》走紅祖國大地時,風波來了,有人說它曲調不符合布依族民歌風格,有的說它脫離布依風味,有的說它歌詞採集和記錄者變成別人的作品,一時間《好花紅》這首歌在群眾中議論紛紛,爭執不休,各家報刊也發表不同爭論的消息。究竟誰對誰錯,讓我們追根溯源弄清事實,還它本來面目,公布於眾。
據黔南州歌舞團的王思國說,這首歌曲最早時,是1955年秋,省歌舞團的黃江帆及曹玉鳳夫婦來毛家苑采風,當時的王昌吉、貧協主席伍政權及秦元慧等人首次演唱,你逗一句我提一句進行初修後,才由曹玉鳳對曲調進行記錄整理,《好花紅》這首歌才流傳下來。直到2003年10月份惠水報發表了這首歌曲,黃江帆和曹玉鳳夫婦看了報紙上的歌曲後,連連搖頭說:「哎,這歌曲完全走調,唱時,總感到曲調的節奏、速度等都不符合布依族原有的風格,與當年記錄整理的《好花紅》相差太遠。他倆希望有關人員對《好花紅》這首歌曲進行采訪考證,能還《好花紅》本來面目。
消息一傳,有位熱心的記者馬上寫了一篇「《好花紅》曲調有誤」,文章一發表,引來不少群眾議論紛紛,來文來電表示關注,本文作者了解文章後,為了弄清事實,也跑到省音協查詢,經查閱,由文化部、國家民委、中國音協主編,1996年我國第一部較系統的民間歌曲集,由中國民間歌曲集成,貴州卷上收錄,惠水縣及平塘縣、貴定縣、貴陽市的6首《好花紅》歌曲,其中有兩首是來自惠水縣的王昌吉演唱,黃達成、李繼昌記錄,另一首由楊光英演唱,曹玉鳳、黃達武記錄的歌,按專家行話講:「由於地區不同,演唱曲調及風格也不盡相同,這是民歌的統一與自然的表現力。」
最早搬上舞台的演唱者是毛家苑的楊光英,民間也有「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調」的說法。其中,作為男性的老年歌手王昌吉演唱的《好花紅》,他們的演唱風格古樸、典雅、蒼勁,有一種歷史的沉積感,故被稱為古體《好花紅》,楊光英版的《好花紅》為新版。這兩首不同曲調的民歌雖歌詞曲大體類同,也有不同之處,但總體區別沒多大,應該沒有正誤之分。
當時任惠水縣文化館長的黃達武,是按當時總部的要求,對《好花紅》進行採集、錄音、記譜。這一正確的作法為《好花紅》歌曲提供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另外,王昌吉演唱的《好花紅》在編寫中,經過編委協商,在注重歷史,尊重現實的情況下,收入曹、黃二人相同的記譜,楊光英演唱的《好花紅》也收入《貴州卷636頁》。
按實際講,在貴州的貴定、龍里、平塘、都有同一內容、不同唱腔的《好花紅》,故貴州卷才收入6首《好花紅》。為了作為歷史資料,有助於音樂工作者考察和研究布依族的發展史,「惠水報」刊發的又恰是這一首,原意是讓更多人了解《好花紅》歷史原生態,也因有關於《好花紅》歷史這方面的文章介紹太少,故就造成人們不太了解,造成許多誤會與不休止的爭論,這只能說各版都有它的不同特點,不因王昌吉版本唱得少,說它曲調有誤,也不因楊光英傳唱廣泛說它是正確的。在文化藝術上無此歪理,再說,這也不是一般某某文化人憑個人感觀,下此論斷,總的來說,應該多聯系專家,多考究歷史,才不至於出此差錯現象。
此歌在後來的秦躍珍、王琴慧在北京參加1957年全國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藝術會演中演唱,受到專家學者好評,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作了實況的錄音,引起全國轟動,節後,這首歌才被發掘搬上歷史舞台。1981年6月,經國家民委批准,省、州文化局協助,此歌才再度在惠水縣董朗大橋「六月六」歌會登台演唱亮相。
1953年我國著名作曲家羅宗賢又按這首歌的旋律作基調,創作出了《桂花開放幸福來》,這首歌一經演唱,很快又紅遍祖國大地,這首歌與《好花紅》成了不可多得的民族姊妹篇。
8. 《牧歌》《茉莉花》《愛我中華》《我的祖國》《好花紅》屬不屬於中國傳統少數民族音樂
牧歌是蒙古族歌曲,好花紅是布依族歌曲, 其他只是中國民歌,不算少數民族哦。
9. 好花紅的歌曲鑒賞
《好花紅》這首布依歌,曲調優揚,旋律優美,氣息清新,抑揚頓挫,唱響回惠水,唱響貴州答,唱遍祖國大江南北。由於它節奏明朗,悅耳動聽,清新甜蜜,令人回味,被譽為布依族民族中的一顆明珠,光芒四射,光彩照人。
《好花紅》這首歌以它的民族風格、柔美的歌聲、抒情的節奏、優美動聽的旋律,譽滿全球。他不愧是:「痛飲刺梨酒,醉聽好花紅,大地唱紅遍,牢記人心中。」的一首歌,人民群眾喜愛的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