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鋼琴獨奏曲《夕陽簫鼓》是如何由來的
琵琶古曲《潯陽夜曲》被改編成了鋼琴獨奏曲《夕陽簫鼓》,基本上保留了琵琶古回曲的結構樣式—變答奏曲式,共分十段,引子、主題樂段、主題的7次變奏和尾聲。
雖然鋼琴獨奏曲《夕陽簫鼓》沒有小標題,實際上音樂是圍繞分段標題的意境而展開的,具有分段標題的靈魂與神韻。其引子部分的散板前奏中,運用復倚音、琶音、分解和弦模仿琵琶和古箏奏法。
2. 夕陽簫鼓的夕陽簫鼓
《夕陽簫鼓》是一首琵琶文曲,又名《夕陽簫歌》,此外還有《潯陽琵琶》、《潯陽夜月》、《潯陽曲》等不同版本流傳於世。有人認為《夕陽簫鼓》的立意,來自於白居易的《琵琶行》。如《潯陽琵琶》的曲名,即取自《琵琶行》中第一句「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事實上《夕陽簫鼓》的意境與《琵琶行》有較大差異。史上更多人認為《夕陽簫鼓》的音樂內容和其展示的意境,來自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一詩。到了上世紀二十年代,出現了改編自《夕陽簫鼓》管弦樂曲,更是直接取名為《春江花月夜》。
《夕陽簫鼓》的曲情基本來自《春江花月夜》的詩情。《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張若虛在初唐算不上是著名詩人,甚至不入《舊唐書》人物列傳。《舊唐書》只是在賀知章的列傳里簡略的提到了張若虛。張若虛是揚州人,曾任兗州兵曹。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一起被譽為吳中四士。賀知章是初唐著名詩人,張旭是書法大家,兩人都是杜甫「飲中八仙」詩中的絕頂人物。相比之下,張若虛的名氣遠遠不及與賀知章和張旭。《全唐詩》里只有兩首張若虛的詩,除《春江花月夜》外,另外一首為《代答孤夢遠》。
張若虛雖不著名,但他擁有這首被後人稱為「孤篇冠全唐」的《春江花月夜》,足以使他在初唐至盛唐那個天才輩出的年代裡佔有一席之地。《春江花月夜》本為樂府舊題,屬樂府清商曲,據說此曲為陳後主叔寶所創,在隋唐時較為流行。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其格調與境界遠在同題的宮廷詩之上。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此詩一開始便立意高遠,氣勢雄渾。從春江到海潮,從江樹到花林,從月升到月落,從現實到夢境,張若虛給世人描繪出一副似幻似真的圖景,蒼茫深闊,靜謐優美。「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四句,歷來被認為包含了對人生和宇宙的哲理性思考。用聞一多的話來說,「在神奇的永恆前面,作者沒有錯愕,沒有憧憬,沒有悲傷」。此詩結尾有遊子思歸、離愁別恨等情緒,雖略顯感傷,仍不減大氣。
奇怪的是,從唐、宋到明代前期,各家詩評很少關注此詩,自然也無人承認它是一篇曠世傑作了。自明代以後的唐詩選本里才開始收錄這首詩。明代鍾惺在《唐詩歸》中評價道:「淺淺說去,節節相生,使人傷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讀,讀不能厭,將『春江花月夜』五字,煉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 清代王夫之《唐詩評選卷一》中說此詩「句句翻新,千條一縷,以動古今人心脾,靈愚共感。其自然獨絕處,則在順手積去,宛然成章。」清末王闓運在《王志·論唐詩諸家源流》中評此詩說:「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進入二十世紀以來,人們對《春江花月夜》的評價極高。聞一多在《唐詩雜論》中認為,該詩一脫宮廷空洞艷體之詩風,「清除了盛唐的路」,為雄奇壯美的一代盛唐詩風的到來,起到了重要的啟承作用。因而,「張若虛的功績是無從估計的。」 聞一多進而稱之為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春江花月夜》是初唐向盛唐過渡的標志性詩作,兼具初唐氣度和盛唐氣象。博大,進取,寬容,唯美,已經成為唐朝的一種「時代氣質」。身處初唐與盛唐前期的張若虛,其作品不自覺流露出時代的「脈象」,這是很自然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幾個盛世之一。近來「盛世」一詞頻頻出現在各種媒體上。正如本篇引言內指出,春節晚會舞台上的大對聯中的「上下五千年,繁榮盛世慶今日」,即是一例。有人甚至撰文提出,中國歷史上共出現過三個盛世,即漢初盛世、唐初盛世和康乾盛世,並暗示中國即將進入中國歷史上第四個盛世。
大路看來,康乾盛世是不可以和漢唐盛世相提並論的。漢朝和唐朝的盛世,中國領先於同時代的世界其他國家。而康乾時代,清朝雖在經濟和軍事等方面有值得稱道的表現,老百姓的生活也較為豐足,但國家發展水平已落後於世界發展水平。另外,從文化的角度來看,與唐朝燦爛的文化相比,康乾盛世卻是中國歷史上較為黑暗的時代之一。遍觀有清一代,人們的思想和文化變得極為僵化而守舊,不見半點雄渾豪放的詩情,不見多少流傳後世的大作。清朝的悲劇性結局難道與康乾盛世時的自我封閉、文字獄、思想禁錮毫無關聯么?
《春江花月夜》只有一首,唐朝只有一個。《夕陽簫鼓》的琴聲陣陣傳來,繪聲繪影,《春江花月夜》所描述的那種畫韻詩境盡現於眼前,使人有如夢回唐朝,進而無限感懷大唐盛世之萬千氣象。
3. 中國古代名曲夕陽簫鼓是什麼名曲
是抒情寫意的樂曲,1925年前後,上海大同樂會根據經曲改編成絲竹樂曲《春江花月夜》。最早版版本是1842年的「夕陽簫權歌」,1864年前成書的《今樂考證》稱為漢族傳統琵琶曲《夕陽簫歌》, 1895年被改編為《潯陽琵琶》時已將以來的六段編成十段,各段分別借用唐代樂府題名,至1932年改為民樂合奏,定名《春江花月夜》,情趣也由原來「秋意晚江別」而發展成比較健康向上,春意盎然,清新優美。解放後用樂隊合奏全曲分成十段,猶如十幅連續的畫面:1、江樓鍾鼓,2、月上東山,3、風回曲水, 4、花影層台,5、水雲深際6、漁歌唱晚,7、回瀾拍岸,8、橈鳴遠籟,9、欸乃歸舟,10、尾聲。
這是一首抒情寫意的文曲,旋律優美流暢。樂曲通過委婉質朴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贊頌了江南水鄉的優美風姿。
4. 求一首10分鍾左右的輕音樂
儲望華《隨想組曲——靈隱之聲》
譚盾《八幅水彩畫的回憶》
儲望華《新疆隨想曲》
王建中《梅花三弄》
黎英海《夕陽簫鼓》
這樣可以么?
5. .《夕陽蕭鼓》是琵琶什麼曲。
《夕陽簫鼓》多是琵琶獨奏曲。
《夕陽簫鼓》為古代漢族琵琶曲文曲中代表作品之一版,也是中國十大古權曲之一。此曲為琵琶曲中的大文套,由此曲改編的古箏曲名為《春江花月夜》,此曲最遲在十八世紀就流傳在江南一帶。作者佚名。
《夕陽簫鼓》是一首抒情寫意的文曲,旋律雅緻優美。左手多用推、拉、揉、吟等演奏技法,描繪出一幅清麗的山水畫卷。音樂開始,鼓聲、簫聲,疏密有致地悠然興起;接著,委婉如歌的、富有江南情調的主題款款陳述;其後各段,運用擴展、緊縮、移易音區和「換頭合尾」等變奏手法,並適時點綴以水波聲、槳櫓聲等造型樂匯,表達了意境幽遠的情趣。
此曲以柔婉的旋律,安寧的情調,描繪出人間的良辰美景:暮鼓送走夕陽,簫聲迎來圓月的傍晚;人們泛著輕舟,盪漾春江之上;兩岸青山疊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盪月,槳櫓添聲。
【資料來源】http://ke..com/view/17073.htm
6. 夕陽簫鼓也就是春江花月夜屬於哪裡的音樂
這首曲子的最初流傳地是江南一帶,且原詩描寫的是潯陽的景色。但如果內問屬於哪裡的音樂,其實音容樂風格本身並不專門具有某個具體地區的音樂的特點,換句話說,就是中國南方音樂的那種一般性的特點。不能因為詩描述的是哪就說音樂是哪裡的,畢竟音樂是哪裡的取決於音樂本身的風格(例如旋律、和聲等各個音樂元素)。
7. 好聽的中國古典純音樂
01.高山流水
02.梅花三弄
03.春江花月夜
04.漢宮秋月
05.漁樵問答
06.陽春白雪
07.胡笳十八拍
08.廣陵散
09.平沙落雁
10.十面埋伏
11.風擺翠竹
12.豐收羅鼓
13.香山射鼓
14.寒鴨戲水
15.雪山春曉
16.林沖夜奔
17.粉蝶採花
18.戰台風
19.花蕊散回風
20.關山臨卻月
21.簫聲紅樹里
22.臨水斜陽
23. 夕陽簫鼓
24.琵琶相
25.紫竹調
26.江河水
27.梁祝
28.將軍令
29.深山禪林
30.長門怨
30.長門怨
8. 求「夕陽簫鼓」的背景
夕陽簫鼓》是一首琵琶文曲,又名《夕陽簫歌》,此外還有《潯陽琵琶》、《潯陽夜月》、《潯陽曲》等不同版本流傳於世。有人認為《夕陽簫鼓》的立意,來自於白居易的《琵琶行》。如《潯陽琵琶》的曲名,即取自《琵琶行》中第一句「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事實上《夕陽簫鼓》的意境與《琵琶行》有較大差異。史上更多人認為《夕陽簫鼓》的音樂內容和其展示的意境,來自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一詩。到了上世紀二十年代,出現了改編自《夕陽簫鼓》管弦樂曲,更是直接取名為《春江花月夜》。
《夕陽簫鼓》的曲情基本來自《春江花月夜》的詩情。《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張若虛在初唐算不上是著名詩人,甚至不入《舊唐書》人物列傳。《舊唐書》只是在賀知章的列傳里簡略的提到了張若虛。張若虛是揚州人,曾任兗州兵曹。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一起被譽為吳中四士。賀知章是初唐著名詩人,張旭是書法大家,兩人都是杜甫「飲中八仙」詩中的絕頂人物。相比之下,張若虛的名氣遠遠不及與賀知章和張旭。《全唐詩》里只有兩首張若虛的詩,除《春江花月夜》外,另外一首為《代答孤夢遠》。
張若虛雖不著名,但他擁有這首被後人稱為「孤篇冠全唐」的《春江花月夜》,足以使他在初唐至盛唐那個天才輩出的年代裡佔有一席之地。《春江花月夜》本為樂府舊題,屬樂府清商曲,據說此曲為陳後主叔寶所創,在隋唐時較為流行。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其格調與境界遠在同題的宮廷詩之上。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此詩一開始便立意高遠,氣勢雄渾。從春江到海潮,從江樹到花林,從月升到月落,從現實到夢境,張若虛給世人描繪出一副似幻似真的圖景,蒼茫深闊,靜謐優美。「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四句,歷來被認為包含了對人生和宇宙的哲理性思考。用聞一多的話來說,「在神奇的永恆前面,作者沒有錯愕,沒有憧憬,沒有悲傷」。此詩結尾有遊子思歸、離愁別恨等情緒,雖略顯感傷,仍不減大氣。
奇怪的是,從唐、宋到明代前期,各家詩評很少關注此詩,自然也無人承認它是一篇曠世傑作了。自明代以後的唐詩選本里才開始收錄這首詩。明代鍾惺在《唐詩歸》中評價道:「淺淺說去,節節相生,使人傷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讀,讀不能厭,將『春江花月夜』五字,煉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 清代王夫之《唐詩評選卷一》中說此詩「句句翻新,千條一縷,以動古今人心脾,靈愚共感。其自然獨絕處,則在順手積去,宛然成章。」清末王闓運在《王志?論唐詩諸家源流》中評此詩說:「張若虛《春江
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進入二十世紀以來,人們對《春江花月夜》的評價極高。聞一多在《唐詩雜論》中認為,該詩一脫宮廷空洞艷體之詩風,「清除了盛唐的路」,為雄奇壯美的一代盛唐詩風的到來,起到了重要的啟承作用。因而,「張若虛的功績是無從估計的。」 聞一多進而稱之為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春江花月夜》是初唐向盛唐過渡的標志性詩作,兼具初唐氣度和盛唐氣象。博大,進取,寬容,唯美,已經成為唐朝的一種「時代氣質」。身處初唐與盛唐前期的張若虛,其作品不自覺流露出時代的「脈象」,這是很自然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幾個盛世之一。近來「盛世」一詞頻頻出現在各種媒體上。正如本篇引言內指出,春節晚會舞台上的大對聯中的「上下五千年,繁榮盛世慶今日」,即是一例。有人甚至撰文提出,中國歷史上共出現過三個盛世,即漢初盛世、唐初盛世和康乾盛世,並暗示中國即將進入中國歷史上第四個盛世。
大路看來,康乾盛世是不可以和漢唐盛世相提並論的。漢朝和唐朝的盛世,中國領先於同時代的世界其他國家。而康乾時代,清朝雖在經濟和軍事等方面有值得稱道的表現,老百姓的生活也較為豐足,但國家發展水平已落後於世界發展水平。另外,從文化的角度來看,與唐朝燦爛的文化相比,康乾盛世卻是中國歷史上較為黑暗的時代之一。遍觀有清一代,人們的思想和文化變得極為僵化而守舊,不見半點雄渾豪放的詩情,不見多少流傳後世的大作。清朝的悲劇性結局難道與康乾盛世時的自我封閉、文字獄、思想禁錮毫無關聯么?
《春江花月夜》只有一首,唐朝只有一個。《夕陽簫鼓》的琴聲陣陣傳來,繪聲繪影,《春江花月夜》所描述的那種畫韻詩境盡現於眼前,使人有如夢回唐朝,進而無限感懷大唐盛世之萬千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