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跪求拳皇97人物出招音樂、
拳皇97所有人物的背景音樂.你自己看看需要什麼就下載吧。
喜歡97的朋友,聆聽吧.忒過癮.
http://www.haoting.com/musiclist/ht_3cd7541ccd99a7de.htm(這個是全部的)
個人推薦:
暴走三人組的背景音樂-----↓
http://www.haoting.com/htmusic/151570ht.htm
此為挑戰暴走三人組時的背景音樂-----↓
http://www.haoting.com/htmusic/151569ht.htm
草稚京背景音樂-----↓
http://www.haoting.com/htmusic/151546ht.htm
麻宮雅典娜背景音樂-----↓
http://www.haoting.com/htmusic/151553ht.htm
覺得好的話記得給分數哦~
歡迎關註:狂人動漫
B. 求一日本兩首歌曲!難度高!希望達人進!
1.50那首好像是柯南的主題曲。就是柯南伴隨音樂跳舞的那個片頭還是片尾曲的版那首。http://www.56.com/u44/v-MzcwMDAwNzM.htm好像這首。
另一權首的聲音倒是很像SMAP的聲音。
C. 97拳皇 大蛇背景音樂
你試一試聽《咒語》-東方神起。
D. 簡述古琴的發展歷史並列舉其代表曲目
古琴,又稱琴、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的撥弦樂器,有3千年以上歷史
19世紀20年代起為了與鋼琴區別而改稱古琴。初為5弦,漢朝起定製為7弦,且有標志音律的13個徽,亦為禮器和樂律法器
先秦
琴的來源無從稽考,不過中華古代文明之初的各個氏族領袖都與琴的創始傳說有關,如伏羲造琴、
神農造琴、唐堯造琴、黃帝造琴和虞舜造琴等傳說,但無考古支持,應為附會之說。甲骨文中有琴字,不過它可能從像箜篌這種中東豎琴發展而來,而箜篌最早出土樣本是在新疆省且末縣,可追溯到公元前400年至前200年。關於琴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詩經》,與琴相似的最古實物是曾侯乙墓中的築和十弦琴。築長度與現代琴相仿,而十弦琴長度是現代琴的一半,琴體較厚,琴面不平,無徽位。戰國中期和西漢則有比現代琴短些的七弦琴出土。曾侯乙出土的十弦琴面板呈曲線,琴頭微昂,腰部下凹,尾部上翹,下有一足,很像單足的夔,有禮器的象徵。
西周時的鍾儀是現存記載中最早的一位專業琴人。[1]據史料記載春秋時諸侯宮廷中都有琴家,且大多以「師「為氏,如師曠、師文、師襄和師涓等。史載他們都有高超的琴藝。而在先琴時期琴被用於伴奏和演唱,稱為「弦歌」。在《詩經》等文學作品中也有大量關於琴的記載,可見當時琴已有較豐富的表現力。戰國時期隨著音樂的不斷進步,琴樂也得到了很大地發展和普及,從而涌現了大量的琴人,如伯牙與鍾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精典千古傳誦。而琴作為主要的樂器,被士人賦予禮制修心養性的功能和審美,所謂「君子之近琴瑟,此儀節也,非以慆心也」和「士不故不撤琴瑟」。儒學創始人孔子對琴十分推崇,能彈琴唱詩經三百首,還曾向師襄學琴,成為後世士人典範。後人附會作有《孔子讀易》和《泣顏回》兩琴曲。期間著名的琴人還有師曠、伯牙、雍門周、孔子等。
兩漢
古琴(7張)
琴的型制於東漢晚期確定。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漢初七弦琴結構簡單,音箱較小,共鳴聲小,尾部為實木,面板無徽位。東漢至魏晉時期,琴在士人中非常流行。蔡邕所著《琴操》是現存介紹早期琴曲最為豐富而詳盡的專注,原書已佚,經後人輯錄成書,還作有琴曲5首,合稱「蔡氏五弄」;又傳他曾用灶余焦木製成著名的「焦尾琴」。《胡笳十八拍》相傳為蔡邕女兒蔡琰作,實則《大胡笳》和《小胡笳》皆為唐人借題所作。 此外還有劉向所著《說苑·琴錄》,揚雄所著《琴清英》。琴曲《廣陵散》也在此時廣為流傳。期間著名的琴人還有司馬相如和恆譚等。而已知最古老的成文琴指法樂譜可追溯到漢朝。
魏晉
戰亂和紛爭的魏晉時期,士族階層出現大量不依附於朝廷的文人琴人,如「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等,琴風盛行,他們不僅彈奏,而且創作大量琴曲。嵇康的《長清》、《短清》、《長側》和《短側》4首,合稱「嵇氏四弄」,現存同名琴譜載於明代琴譜,可能並非原作;還著有《琴賦》、《聲無哀樂論》等。期間著名的琴人還有阮瑀、嵇康、阮籍、阮咸和阮瞻等。
南北朝
南北朝時期,君主和士人都愛好音樂和文學,文人愛琴解音,風氣極盛;由於士族門閥制度對文人的限制,使得很多文人憤世嫉俗以琴書自娛。期間出現了最早的文字譜,南朝隱士丘明有文字譜《碣石調·幽蘭》。期間著名的琴人還有戴顒、宗炳和柳惲等。
隋唐
隋唐時期流行燕樂歌舞,而琴風稍落。董庭蘭擅彈《胡笳》等曲,流傳作品有《頤真》;期間新作琴曲有《風雷引》、《昭君怨》、《離騷》、《陽關三疊》和《漁歌調》等,斫琴在唐朝也有巨大的發展,如四川雷氏家族所斫的「九霄環佩」為傳世名琴,唐琴在歷代都被視為稀世之寶。唐代減字譜逐漸成熟,成為了記錄琴音樂主要譜式。初唐時琴也傳到朝鮮和日本。期間著名琴人還有李白、白居易、韓愈、趙耶利、薛易簡、陳康士和陳拙等。
唐琴尤其是盛唐之琴,造型肥而渾圓。現存的唐琴大部分常在龍池、鳳沼的面板上貼有兩塊小桐木,作為假納音,直至明代初期,仍有制琴家採用這種方法。唐琴的斷紋以蛇腹斷為多,也有冰紋斷、流水斷等。其表面漆灰則有墨、栗殼色兩種,有朱紅漆者皆為後人修補時所加,灰胎皆為純鹿角灰,用麻布自下而上包裹琴背兩側直至面板邊際,以防止上下板開膠。這些琴的邊長皆在120至125厘米之間。
宋元
由於宋朝行使抑武揚文的政策,自宋太宗起,兩宋期間自帝王至朝野上下都十分好琴,無不以能琴為榮,達到歷代好琴的頂峰。宋元時期,琴開始出現明確的流派傳承。第1個古琴流派浙派出現於南宋晚期,代表琴家有郭沔等。南宋姜夔作琴歌《古怨》,是現存最早的琴歌。期間著名琴人有范仲淹、歐陽修、蘇軾、夷中、知白、義海、則全、倪雲林、耶律楚材和苗實等。宋季金元時期,琴已在契丹族、女真族、蒙古貴族的文人間廣為流傳。
宋代的古琴發生變化,全長128厘米,肩寬25厘米,琴身扁而長大,尺寸大於傳世唐琴。為北宋琴主要風格之一。南宋,除仿古之作外,體形則逐漸扁平狹小,尤其是仲尼式古琴,呈聳而狹之狀,為南宋制琴的主要風格。宋人制琴以桐面梓底或松杉面底為主要制琴材料。斷紋有蛇腹斷、冰紋斷、流水斷等,牛毛斷則鮮見。灰胎仍以鹿角灰為主,也有用麻布打底者,但不多見。北宋晚期還出現了八寶灰(即將金銀珠翠珊瑚等碾碎混入鹿角灰共用)的用法。宋代是唐以後制琴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官方甚至設局制琴,即所謂「官琴」。
元代制琴是宋、明之間的過渡期製品,由於歷時比較短,現存的實物也比較少。
明清
明清時期,流派紛呈,大量刊印琴譜,現存第一部減字譜《神奇秘譜》保存了眾多古曲。清朝後期,琴藝術相對衰落。期間著名的琴人還有汪芝、蔣克謙、楊掄、嚴澄、徐常遇和乾隆等。[2]
明代造琴之多盛況空前,不論皇帝親王還是官宦之家,好琴者甚多。其宗室制琴就有寧王、衡王、益王、潞王四大名家。四王之中惟潞王造琴最多,製作始於崇禎年間,據傳達四五百張之多,且式樣尺寸一致,均按年份次序編號刻款於腹內;琴背刻有琴名「中和」,敬一主人題 「仰長江水」詩文以及「潞國世傳」大印一方,皆用八寶漆灰。
近代
清末至1950年代,全國能琴者約100餘人。1920年代在蘇州、上海一帶成立的今虞琴社以及編印的《今虞》琴刊是當時惟一的盛事。1950年代至1960年代間,查阜西帶領調查小組在中國琴人聚集的地區進行了普查,造訪多位琴人,收集文字及錄音資料,整理出版《存見古琴曲譜輯覽》、《琴曲集成》等書,為古琴藝術的復興奠定了基礎。唐健垣編有《琴府》一書,其中一冊涵蓋了20世紀70年代港澳台的琴人的狀態。古琴逐漸納入音樂專業教育體系,管平湖、查阜西、吳景略、顧梅羹、張子謙、衛仲樂等在北京、上海等地研究、傳授琴藝。琴家們除了恢復古曲之外,也嘗試創作新曲。
民國時琴隨文人出洋而流傳到東南亞和歐美澳洲,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後大規模華人在海外的情況下,迄今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荷蘭和瑞典等都有琴師和琴社。
由於古琴及其所象徵傳文化思想的式微,2003年11月7日,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第2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古琴列入第1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劃分在「民間音樂」類,編號Ⅱ—34
歷代琴書
古琴琴譜存世共一百五十餘部,歷代重要的琴譜琴書如下:
唯一現存的文字譜:唐初手抄卷子《碣石調幽蘭》(現存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最早的減字譜:宋代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古怨》。
漢代最重要的琴譜琴書:揚雄《琴清英》、諸葛亮的《琴經》。
現存最早的大型古琴曲集:明初朱權編輯的《神奇秘譜》(1425)。
明代重要琴譜:《神奇秘譜》、《太音大全集》、《西麓堂琴統》、《太古遺音》、《風宣玄品》、《琴書大全》、《松弦館琴譜》。
清代重要琴譜:《大還閣琴譜》、《松風閣琴譜》、《德音堂琴譜》、《誠一堂琴譜》、《五知齋琴譜》、《春草堂琴譜》、《自遠堂琴譜》、《琴學入門》、《蕉庵琴譜》、《天聞閣琴譜》、《枯木禪琴譜》、《琴學叢書》。
民國及現代:《梅庵琴譜》、《今虞琴刊》、《琴曲集成》、《古琴曲匯編》、《古琴曲集》。
古琴打譜,是指按照琴譜彈出琴曲的過程。由於琴譜並不直接記錄樂音,只是記明弦位和指法,其節奏又有較大的伸縮餘地。因此,打譜者必須熟悉琴曲的一般規律和演奏技法,揣摩曲情,進行再創造,力求再現原曲的本來面貌。
打譜非常費時,所以琴界用「大麴三年,小曲三月」來形容這個過程。
從前的琴家,在打譜後會在琴譜上標注工尺譜以及斷句。當代打譜已經結合西方的五線譜或簡譜,這比工尺譜更快捷和易推廣。
十大名曲
1.廣陵散
2.高山流水(唐後分為《高山》和《流水》二曲)
3.平沙落雁
4.酒狂
5.關山月
6.瀟湘水雲
7.陽關三疊
8.梅花三弄
9.胡笳十八拍
10.幽蘭
11.憶故人
其他名曲
普庵咒
長門怨
陽春
白雪
長清
離騷
龍翔操
梧葉舞秋風
墨子悲絲
孔子讀易
秋塞吟
雉朝飛
孤館遇神
鳳求凰
秋江夜泊
搗衣
鷗鷺忘機
烏夜啼
神人暢
名派
(一)浙派
派名:浙派、浙譜、浙操 形成時期:南宋末年
創始人:郭沔(楚望) 主要風格:流暢清和。
代表人物:郭楚望、毛敏仲、徐天民、徐秋山、徐夢吉、徐仲和等
代表琴曲:《瀟湘水雲》、《漁歌》、《樵歌》、《胡笳十八拍》等
重要琴著:《琴操譜》(郭楚望)、《琴述》(袁桶)、《霞外琴譜》(金汝勵)、《琴學名言》(徐夢吉)、《梅雪窩刪潤琴譜》(徐仲和)、《梧崗琴譜》(黃獻)、《杏庄太音續譜》(蕭鸞)等。
(二)虞山派
派名:虞山派、熟派
形成時期:明末
創始人:嚴征(天池)
主要風格:清微淡遠,中正廣和。
代表人物:嚴天池、徐上瀛、吳景略等
代表琴曲:《秋江夜泊》、《良宵引》、《瀟湘水雲》等 重要琴著:《松弦館琴譜》(嚴天池)、《大還閣琴譜》(徐上瀛)等。
(三)廣陵派
派 名:廣陵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人:徐常遇等
主要風格:中正、跌宕、自由、悠遠。
代表人物:徐常遇、徐祜、徐祺、吳灴、秦維翰、釋空塵、孫紹陶、張子謙、劉少椿等
代表琴曲:《龍翔操》、《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瀟湘水雲》、《廣陵散》等
重要琴著:《澄鑒堂琴譜》(徐常遇)、《五知齋琴譜》(徐祺)、《自遠堂琴譜》(吳灴)、《蕉庵琴譜》(秦維翰)、《枯木禪琴譜》(釋空塵)等。
(四)浦城派
派 名:浦城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 人:祝桐君
主要風格:指法細膩,瀟灑脫俗,疾緩有度。
代表人物:祝桐君、許漁樵、張鶴等。
代表琴曲:《漁樵問答》、《陽關三疊》、《石上流泉》等。
重要琴著:《春草堂琴譜》(蘇琴山)、《與古齋琴譜》(祝桐君)、《琴學入門》(張鶴)等。
(五)泛川派
派 名:泛川派、川派、蜀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 人:張孔山主要風格:峻急奔放,氣勢宏偉。
代表人物:張孔山、顧玉成、顧雋、顧梅羹、夏一峰、查阜西、喻紹澤、朱默涵、丁承運等。
代表琴曲:《鳳求凰》、《雉朝飛》、《梁父吟》、《當歸》、《流水》、《醉漁唱晚》、《孔子讀易》、《普庵咒》等。
重要琴著:《天聞閣琴譜》(唐松仙)、《百瓶齋琴譜》(顧雋)等。
(六)九嶷派
派 名:九嶷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 人:楊宗稷(時百)
主要風格:蒼勁堅實,講究吟猱節奏。
代表人物:楊時百、管平湖等。
代表琴曲:《流水》、《胡笳十八拍》、《幽蘭》等。
重要琴著:《琴學叢書》(楊時百)等。
(七)諸城派
派 名:諸城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 人:王溥長、王雩門
主要風格:清和淡遠(溥長),綺麗纏綿(雩門)。
代表人物:王溥長、王雩門、王心源、王燕卿、王心葵等。
代表琴曲:《長門怨》、《陽關三疊》、《關山月》等。
重要琴著:《桐蔭山館琴譜》(王溥長)、《琴譜正律》(王雩門)等。
(八)梅庵派
派 名:梅庵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 人:王賓魯(燕卿)、徐立孫
主要特點:流暢如歌,綺麗纏綿,吟猱幅度較大。
代表人物:王燕卿、徐立孫、邵大蘇、王永昌等。
代表琴曲:《平沙落雁》、《秋江夜泊》、《搗衣》等。
重要琴著:《龍吟館琴譜》(毛式郇)、《梅庵琴譜》(徐立孫)等。
(九)嶺南派
派 名:嶺南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 人:黃景星
主要風格:清和淡雅。
代表人物:黃景星、李寶光、鄭健侯、楊新倫等
代表琴曲:《碧澗流泉》、《懷古》、《玉樹臨風》、《鷗鷺忘機》、《烏夜啼》等。
重要琴著:《古岡琴譜》、《悟雪山房琴譜》(黃景星)等。
希望對你有幫助
E. 音樂在中國古代被稱為什麼
西漢時期,漢武帝設立了一個音樂管理機構樂府,從事民歌的搜集和整理,內入樂的歌謠,被容稱為「樂府詩」或「樂府」。這些樂府民歌,多以描寫民間疾苦為主要內容,直接道出了人民的愛憎,揭露了封建社會的種種矛盾。
這一時期的民歌在形式上已發展成為長短句和五言、七言體,並開始加進了樂器伴奏,《孔雀東南飛》等長篇敘事歌曲的產生,同時標志著這一時期的民歌在不斷發展和日臻成熟。
(5)雉水純音樂擴展閱讀
宗教音樂時期
歐洲的古典音樂是在中世紀的伊利莎白時期發展而來的,這個時期的音樂主要以格里高利宗教音樂佔主導地位。
當時人們對於基督教的崇拜和信仰完全不像這樣。中世紀時期的歐洲教會的權力要高於國家和一切的社會形勢,宗教是直接影響到政治和音樂的。所以當時的音樂只是純粹的宗教用途,在教堂中演唱,並沒有樂器伴奏,但這個時期的音樂卻對後來的音樂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F. 小學生百家姓國學表演陪啥背景音樂合適
可以用古琴曲子:1、廣陵散 2、高山流水 3、平沙落雁 4、酒狂 5、關山月 6、瀟湘水內雲 7、陽關三疊 8、梅花容三弄 9、胡笳十八拍 10、幽蘭
其他著名古琴曲 普庵咒 長門怨 陽春 白雪 長清 離騷 龍翔操 梧葉舞秋風 墨子悲絲 孔子讀易 秋塞吟 雉朝飛 孤館遇神 鳳求凰 秋江夜泊 搗衣 鷗鷺忘機 烏夜啼 玉樓春曉
G. 那位知道風靈曲啊 好像是道教音樂 有笛子古琴一系列樂器合奏 聽之如乘風遨遊仙境 好多年了
我知道,我有這個書,但是記不得多少. 孔子:春秋時著名的教育家、音樂家。約公元前481年,作琴曲《陬操》,以傷悼被趙簡子殺害的兩位賢大夫。現存琴曲《龜山操》、《獲麟操》、《猗蘭操》相傳都是孔子的作品。師曠:春秋後期晉國著名宮廷樂師。目盲,精於審音調律,對於音感極為敏感。明、清琴譜中說《陽春》、《白雪》等琴曲是他的作品。伯牙:先秦琴師。《呂氏春秋》記載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而能為鍾子期領悟的故事。《琴操》記載伯牙學琴三年不成,老師成連帶他到東海蓬萊山去實地領略「移情」的功夫,於是創作出《水仙操》。現存琴曲《高山》、《流水》、《水仙操》都是源於這些傳說的作品。雍門周:戰國琴師。善鼓琴,嘗為孟嘗君鼓琴。後世說他是最早發明琴譜的人。桓譚:東漢琴家。任掌樂大夫。所著《新論》,常論及音樂。並著《琴道》,介紹有關琴及琴曲的事跡。蔡邕:漢末琴家。他創作了著名的《蔡氏五弄》,包括《游春》、《淥水》、《幽思》、《坐愁》、《秋思》。現存《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亦傳為他的作品。蔡琰:漢末女琴家,字文姬,蔡邕的女兒。漢末,她被虜入胡地,十二年後被曹操贖 回。琴曲中表現這一題材的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等。這些往往被認為是她的作品。嵇康:魏末琴家、音樂理論家,竹林七賢之一。。作有琴曲《嵇氏四弄》,包括:《長清》、《短清》、《長側》、《短側》,與《蔡氏五弄》合稱《九弄》。他的《琴賦》生動地描繪了琴曲藝術的多種表現,並評論了當時的一些琴曲,具有史料價值。,此外,《玄默》、《孤館遇神》等琴曲也傳為他的作品。阮籍:魏晉名士,竹林七賢之一。精於琴道。現存琴曲《酒狂》傳說是他的作品。有音樂論文《樂論》傳世。阮咸:魏晉琴家,竹林七賢之一。琴曲《三峽流泉》相傳為他的作品。劉琨:晉代琴家。創作琴曲《胡笳五弄》,包括:《登隴》、《望秦》、《竹吟風》、《哀松露》、《悲漢月》,是最早以胡笳聲編為琴曲的作品。賀若弼:隋代琴師。創作琴曲《石博金》、《清夜吟》、《不換玉》等。《西麓堂琴統》中存有《清夜吟》。 趙耶利:初唐琴師。琴藝冠絕當世。曾整理《蔡氏五弄》及《胡笳五弄》等琴曲。著有《琴敘錄》九卷,《彈琴手勢圖譜》和《彈琴右手法》。他總結琴派說:「吳聲清婉,若長江廣流,綿延徐逝,有國士之風;蜀聲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時之俊。」這些評論至今仍符合吳、蜀兩派的特點。董庭蘭:盛唐琴師。從鳳州參軍陳懷古學得當時流行的「沈家聲」「祝家聲」,而青出於藍。在唐代享有很高的聲譽。今存《大胡笳》、《小胡笳》、《頤真》等琴曲相傳為他的作品。薛易簡:唐代琴家。他九歲彈琴,十二歲能彈雜曲三十及《三峽流泉》等三弄,十七歲彈《胡笳》兩本及《別鶴》、《白雪》等名曲。他在講究「用指輕利,取聲溫潤,音韻不絕,句度流美」之外,更強調「聲韻皆有所主」的內在表現。還指出了從彈琴姿勢反映出的精神不集中的「七病」,為後世琴家所重視,從而引申出許多的彈琴規范。義海:北宋琴家。夷中的入門弟子。在越州法華山學琴,「積十年不下山,晝夜手不釋弦,遂窮其妙。」著有《則全和尚節奏指法》。郭楚望:南宋琴家。因感政治腐敗,猶如雲霧遮蔽九嶷山,遂作琴曲《瀟湘水雲》。又有《秋鴻》、《泛滄浪》等琴曲作品。劉志方傳其琴藝與毛敏仲、徐天民形成著名的浙派。郭楚望實為浙派的創始人。徐天民:南宋琴師。為楊瓚門客時,由學江西譜改學郭楚望譜,並參與編輯《紫霞洞琴譜》。其祖孫四代皆是著名琴師。後人推崇為「徐門正傳」。現存《神奇秘譜》中的《澤畔吟》為其作品。毛敏仲:南宋琴師。為楊瓚門客時從劉志方學郭楚望傳譜。創作琴曲甚多,有《漁歌》、《樵歌》、《列子御風》、《山居吟》、《佩蘭》等。其中,《漁歌》、《樵歌》的藝術水平很高。嚴徵:明末琴家。虞山派創始人。琴風「清、微、淡、遠」,所編的《松弦館琴譜》為虞山派主要的譜集。徐上瀛:明末琴家。虞山派集大成者。他和嚴徵同學藝於陳愛桐的弟子,但是琴風大不相同。他吸收《雉朝飛》、《烏夜啼》等快節奏的琴曲,收入《大還閣琴譜》。琴風「徐疾咸備」,彌補了嚴徵的不足。所著《溪山琴況》,對琴曲演奏的美學理論有系統而詳盡的闡述。庄臻鳳:清代琴家。彈琴近三十年,創作了首琴曲,收入《琴學心聲》中,較為流行的有《梧葉舞秋風》、《春山聽杜鵑》等。徐常遇:清初琴家。廣陵琴派的先行者。所傳琴譜於1702年刊為《澄鑒堂琴譜》,為廣陵派最早的譜集。徐祺:清代琴師。廣陵派的繼起者。傳譜輯為《五知齋琴譜》,所收琴曲以虞山派為多,並對各曲進行了加工發展,從中可以看出廣陵派與虞山派的淵源關系。吳虹:清代琴師。學琴於徐常遇之孫徐錦堂。當時是廣陵派鼎盛時期,琴家雲集,日夜彈奏,對他很有幫助。他致力學琴數十年,編琴曲八十二首,於1802年刊印《自遠堂琴譜》,為廣陵派集大成者。祝鳳喈:清代琴家。十九歲學琴,致力琴學三十多年。著有《與古齋琴譜》,對琴學理論有深入探討。張孔山:清代琴師。學琴於浙江人馮彤雲。咸豐年間為四川青城山道士,1875年協助唐彝銘編成《天聞閣琴譜》。所傳諸曲如《流水》、《醉漁唱晚》、《普安咒》都很有特點。經他發展加工的《流水》流傳甚廣。 Published Date: 一, 10 九月 2007 07:23:10 GMT 音樂 | Read the full item 中國古代樂器漫談 [轉] (一) 古樂八寶 八音圖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音樂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古代樂器是我們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文化底蘊很深,種類繁多,形狀各異,變化萬千,獨具風格,美不勝收。輕柔典雅的箏,清逸柔美的古琴,華麗委婉的琵琶,清脆明亮的笛子,甜美幽雅的簫,悠揚渾厚的鍾聲,等等,對我們當今快節奏的現代都市生活來說,它無疑是一種美的享受,能使我們領略到自然質朴的美以及古人的生活氣息,返本歸真,使思維意識隨之升華,使心態祥和寧靜。中國最早的民歌總集《詩經》中所提到的樂器就有30多種。早在周代(前1066-前771),根據《周禮》,中國古代樂器分八音,即金(鍾等)、石(磬等)、土(塤等)、革(鼓等)、絲(琴瑟等)、木、匏(笙等)和竹(管簫等)。 一. 金屬樂器 金,是指金屬樂器,大多由銅或銅錫混合製成。在古代的金屬樂器中,種類繁多,其中最主要的是鍾類樂器。而鈸,鑼等也是金屬樂器,它們的共同特性是聲音宏亮,音質清脆音色柔合,足以代表中國樂器金石之聲。如"鍾"。有的"鍾"只有一個孤零零地懸掛在那兒,叫"特鍾";有的成群結隊,排著座次,叫"編鍾",編鍾敲起來聲音各不相同,有高低變化。 中國的鍾最早是以樂器的形式出現的。商代,出現了一種打擊樂器,叫鐃。這種銅鑄的鐃的橫斷面是扁形的,鐃邊成棱形。先是單個的,後來逐漸發展為大小不同、三五成組的編鐃。歷史進入周期,樂匠們對編鐃進行了改進,先是把編鐃掛在架上,再對鐃的形狀進行了改進,這就成了編鍾,而且數量也逐漸增加。樂匠們將不同大小、不同音律、不同高音的鍾編成組,可以演奏出悠揚悅耳樂曲。到戰國時期或周期末期,編鍾進入鼎盛時期,數量多達六十多枚,奏出的音樂更加動聽,並且逐漸成為一種禮儀樂器,使這種單純的樂器扮演起一個政治、文化上的重要角色。戰國時期,周期衰落,諸侯崛起,禮樂制度也隨之崩潰,製作復雜、價值昂貴的扁形編鍾便逐漸退出歷史舞台。到秦漢時,扁形的編鍾竟然無處可尋,製作技術也已失傳。歷史在這里出現了回歸現象,曾被賦予非凡功效的鍾重新成為一種普普通通的樂器。只是鍾的形狀有扁有圓,沒有固定的形制了。東漢時期,佛教傳入,道教形成。鍾又被賦予一種新的使命,成了法器,懸掛於佛寺、道觀。這以後的很長一段時期,鍾成為宗教專用品,作為法器的佛事鍾竟成了中國古鍾的主流。後來鍾又衍生出兩個門類:朝鍾和更鍾。朝鍾是皇帝們用來表功德、顯權貴的,更鍾是用來報時的。 二. 石類樂器 石指的是石類樂器,石類樂器主要是磬。磬是以堅硬的大理石或玉石製成。石質越堅硬,聲音就越鏗鏘宏亮。磬可分為特磬,編磬等。編磬是由十六枚形式大小不同或厚薄不同的石塊編懸而成。"磬"也和鍾一樣,有"特"字型大小的和"編"字型大小的,在我國少數博物院(館)里有陳列,台南的孔廟里便有一個。磬這種樂器就是從石器發展而來的。在3200多年前的商代磬已有了廣泛的製作和運用,並發展到用玉石製造,以後又有了編磬問世,可以擊出旋律。 三. 絲弦樂器 絲指的是用蠶絲製成弦,再製作成樂器。在商周以前,絲弦樂器只有琴和瑟兩種,秦漢以後才有箏、箜篌、阮咸、秦琴、三弦、琵琶、胡琴等。如"琴",它在中國的樂器里最富於代表性。它的身價頗高,象徵著君王和隱士。古代演奏時,有的一人彈,一人聽,像伯牙和鍾子期。伯牙彈琴,彈山,鍾子期知道他在彈山;彈水,鍾子期知道他在彈水。後來鍾子期了,伯牙就把琴弦弄斷了,他認為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知道他的好朋友了。這個故事流傳下來,成為一個著名的典故:"知音"。 古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樂器之一。有虞舜作五弦之琴的傳說,到了周朝"文武二王,各增一弦",至此,五弦琴成為七弦琴的形制。而古琴文化歷史,實與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從最早的"黃帝鼓清角之琴,以合大地鬼神"、箕子"隱而鼓琴自悲",當時稱為鼓琴。文人的四藝"琴棋書畫",琴為四藝之首。而蔡邕的"焦尾"琴、齊桓公的"號鍾"琴、楚莊王的"繞梁"琴、司馬相如的"綠綺"琴,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名琴"。 箏也是一種極富表現力的樂器,發音輕柔、典雅、華麗而委婉。大箏發音柔和、雅緻;小箏發音清脆明亮。 四. 竹類樂器 竹是指竹類製成的樂器,主要有簫,笛,和管。其實比較簡單的區別是直吹為簫,橫吹為笛,二者雖然都是竹子作成的樂器,但性質和音色各有巧妙不同。如果想要進一步辨別簫和笛的不同,在於笛有膜,出音特別嘹亮,而簫無膜孔,音色柔和。在竹製的古樂器中,最重要的是排簫,它有發標准音的功用。 五. 匏類樂器 有一種葫蘆叫匏瓜,古人用干老的匏瓜製成樂器,就是匏類樂器。匏類樂器包括笙和竽等簧片樂器。笙是和聲樂器而竽形狀很像笙,比笙大一點,管也比笙多,戰國以前在民間極為盛行。關於竽還有一個趣聞,春秋戰國時,齊宣王喜好聽吹竽,吹竽的樂隊一定要許多人齊吹,原本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樂隊中湊人數。齊宣王後,泯王立位,也喜好聽竽,但要一個一個吹來聽,南郭先生怕被發現而受罰,只好落荒而逃。這也是常用的濫芋充數的成語故事,可見笙和竽早在數千年前就己經在民間普遍流行。 六. 土類樂器 中國八音中的土類樂器,主要的只有兩種,一個是塤,另一個是缶。缶的形狀很像一個小缸或火缽,是很少見的樂器。塤的歷史悠久,目前發現最為古老的塤距今已有7000餘年,最初只有一個吹口,有音孔,而後慢慢增加演變為八孔塤,十孔塤和半音塤。塤的音色柔美,音質圓潤,頗有高處不勝寒的凄涼美感。 缶本是用來裝酒的瓦器,敲打起來就算是音樂了。戰國時候,秦王和趙王在澠池地方喝酒,秦王為了助酒興,要趙王擊缶,懾於強秦,趙王無奈只得不情願地敲了一下缶,但秦王自己竟不敲,趙王的大臣藺相如看不過去,一定要求秦王敲,不敲他就拚命,秦王沒辦法,只好也敲了一下。 七. 革類樂器 革是指以野獸皮革製成的樂器,其中最主要的是鼓,鼓也是古代人民最初使用的樂器。鼓的作用很多,平時可當樂器,以配合舞蹈節拍,在戰時可激勵士氣。鼓的種類很多,"腰鼓"是其中一種。 八. 木類樂器 木是指木類樂器。最初有柷、敔、拍板等,後來有木魚、梆子等。柷是一種祭祀用的啟奏樂器,而敔是一種停止音樂的樂器,這兩種樂器除了在孔廟以外,普通樂團不容易看到。形狀像個方斗,上寬下窄,邊上有個洞,把一支柄槌放進去。台南的孔廟里就放著一個。 中國的樂器除了主要作為演奏音樂之用外,其實還有種種其它功能。它不但是各個時期的娛樂用器和裝飾擺設,更是重要的禮儀及傳訊用器。 古人用樂器的彈奏來傳達訊息。如:中國古時的戰爭,多以鼓聲來傳達軍令;在日常生活中,中國人則以梆子或小鑼來報更;有一些少數民族更愛以口簧來通訊、對話。 在一些宗教或祭祀儀式中所陳列的樂器,往往並非真的為了演奏,而是作為權力或威儀的象徵。例如:鍾是一種樂器,但不僅僅是為了娛樂,它是一種禮,一種宣教、治國的重要手段。先秦時期,樂的地位是相當高的。《史記》說,樂有內輔正心和外異貴賤兩種功能。傳統的說法一把好琴要具備九德,就是奇、古、透、靜、潤、圓、清、勻、芳。 不同等級的人在欣賞樂器時是有嚴格界線的。鍾列為八音之首,可見它不僅是宮廷音樂的首要樂器,也是位極勢貴的象徵,只有國王和諸侯才有資格欣賞鍾鼓之聲。卿大夫和士可以聽絲竹之聲,而下層百姓只能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之餘,借陶制樂器如塤之類取樂。正因為鍾是最高貴的象徵,《周禮》對擁有鍾的人和數量也作出嚴格的規定。平民百姓是不能擁有鍾的,哪怕你再富有,誰逾越了這個規定,就是違背了禮。 樂器與神話的關系非常密切,在傳說中樂器往往被固定與某些事物相連。例如古琴象徵道德,而編鍾象徵權威,木魚和鍾鼓代表佛教等。事實上,古琴從來不在樂器的層次,而是直接成為禮器甚至神器。琴不是表演型的樂器,而是供懂得音樂的君子修身養性、表達志向、觀察世道的變遷、測度天時與災祥。 這些造型特色各異的樂器,以它們美妙豐富的音律,合奏出悅耳動人的聲音,十分強調感情的表達細微及復雜的感情變化,力求生動傳達出人的情緒和意蘊,從而覺得別有神韻。他們不僅可以表達各種思想情感,心理活動,並且擅長表達各種人物和天、地、山、水的形態美,意境深邃高遠。 中國古代對於樂器歷來講求一個"品"字,即所謂"樂品"。什麼叫樂品呢?就是該樂器天生所具備的基本品質。當然,也包括它在音樂表現上的層次和品位。在欣賞樂器時能夠感到演奏者的品德修養和思想境界。《史記》中說,樂有內輔正心和外異貴賤的功能。 例如簫:中國人演奏簫這種樂器時一般不叫"吹簫",而尊稱為"品簫",這個"品"字,請大家不要領會成品嘗或品味之品,我們認為應該是品位之"品",品德之"品"。因此,簫的品位高,關鍵還在於吹簫人在道德修養、氣節情操方面要具備高水平。中國有句古語曰:"玉可碎不可損其白,竹可焚不能毀其節。"古人拿竹節比喻人的氣節的詩詞是很多的,歷代文人都認為竹製的簫也應該具有竹的不曲不屈的個性和節節向上的氣概。 古曲《梅花三弄》就是一首樂品極高的簫曲。自古以來,中國人認為梅花由於在三冬臘月開放、具有敢抗風寒、不畏霜雪的特徵,困此常借梅花來比喻高尚的情操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三弄,是指樂曲中的梅花主題出現過三次而言。簫輕吐弱奏和泛音技巧,在不同八度音程上奏出,表達了梅花的冷艷脫俗和美麗高潔。 再如鍾:有一口佛鍾上鑄著一段銘文再清楚不過地表述了寺鍾的真正意義和功能:"聞鍾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離地獄,出火坑,願成佛,度眾生。"當年徐志摩游天目山時,對清晨傳來的鍾聲大為感慨:"多奇異的力量,多奧妙的啟示……這單純的音響,於我是一種智靈的洗凈。" (二) 各朝樂器各有千秋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音樂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古代樂器是我們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文化底蘊很深,種類繁多,形狀各異,變化萬千,獨具風格,美不勝收。而且每一朝代的樂器都各有千秋,不盡相同。隨著朝代的變遷,樂器也在不斷發展變化。而樂器與音樂其實都一樣,亦是反映當時社會的特定的文化背景,也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內心感受和思想狀態。在悠久深遠的中國歷史中,中國樂器也扮演著人們內心世界的傳播者。大約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1711年,吹奏類樂器是最早出現的樂器,以河南舞陽骨笛最為久遠。弦樂器見於典籍的有"瑟",遠古時期的樂器以狩獵和歌舞伴奏為主。目前發現最為古老的塤是距今有7000餘年的無音孔陶塤(只有一個吹孔),此外就是距今有6700餘年的兩個陶塤,一個無音孔,另一個有一個音孔,能吹出羽(F)與宮(bA)兩音,構成小三度音程。其它吹奏類樂器見於傳說記載的有龠、管、簫、笙等,簫也是由骨哨發展而來,則用於虞舜時期的樂舞《韶》的伴奏,故又名《簫韶》,此樂舞大約於漢末消亡。侖是傳說中伊耆氏時的樂器,《禮記·明堂位》記載:"土鼓、蕢桴、葦龠,伊耆氏之樂也。"夏禹時的樂舞叫《大夏》,以侖伴奏,故又名《夏侖》。笙則傳說是由帝嚳命錘製作。遠古時期已有了擊奏類樂器,如磬、鼓。此外,在河南登封告城鎮王城崗夏文代遺址發現青銅器殘片,說明夏代已有青銅器,故銅鍾在此時可能已出現。擊奏樂器見於史籍的還有足鼓、缶、鞀等。足鼓據說是夏後氏時期出現,是在土鼓的鼓腔中裝上用陶土製作的足,以便鼓放平穩。缶是由先民的盛水用具發展而來。《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篇》中說:"昔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風而陽氣畜積,萬物散解,果實不成,故命士達作王弦之瑟,以來陰氣,以定群生"。先秦時期(公元前711年-公元前256年)是我國樂器發展史的第一個高峰,確定了樂器的分類法"八音"。古琴在這時出現,並很快成為一種十分重要的獨奏樂器。這段時期的樂器以擊奏類為主,出土實物以曾侯乙編鍾影響最大,音樂也是以鍾鼓樂為代表。秦漢隋唐時期,(公元前221年-公元960年):這是我國樂器發展史的鼎盛時期,彈奏類樂器得到空前的發展和繁榮。唐代則是我國樂器發展的最高峰,出現了古琴譜,現存丘明(494年-590年)所傳《幽蘭》是我國最早的琴譜。晚唐曹柔又創簡字譜,使得古琴音樂得以保存。琵琶則是唐代最為重要的樂器,音樂也以宮廷燕樂為代表。拉弦類樂器開始在民間出現。秦時,宮廷建立了音樂機構--樂府,設專專職的演奏樂師,樂器製造,及管理人員彈奏樂器箏的出現,後來稱為"秦箏"。漢時開始出現了"鼓吹樂",即是吹奏與打擊樂器互相結合的演奏方式,分為鼓吹(以排簫、笳為主,道路行進儀仗形式)及橫吹(鼓、角為主,軍樂奏於馬上)。琴,逐漸定型成七弦琴的型態,獨奏技術更加精進,許多著名琴曲誕生。琵琶類樂器出現並急速發展。當時重要樂器還有:排簫、笛、羌笛、竽、笳、角、琴、瑟、箜篌、琵琶、銅鼓等等。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樂器有:笙、笛、篪、琴、瑟、築、琵琶、方響、篳篥等等。唐代重要樂器有:五弦琵琶、阮弦琵琶、豎箜篌、卧箜篌、鳳首箜篌、琴銅、鼓銅、鈸、篳篥、笛等等。宋元明清時期,(960年-1840年):這段時期最為重要的是弓弦樂器發展,弓弦樂器的傳入和普遍使用,促進了戲曲、說唱音樂的發展。古琴則出現了眾多的流派。吹奏類樂器元代出現嗩吶,擊奏類樂器元代出現雲鑼,這段時期宮廷音樂逐漸蕭條,取而代之的是民間音樂。以上只是極為概括地說了一下中國古代樂器的大致情況,由此只見一斑而已。而事實上,中國古代樂器是浩如煙海,種類龐雜,有的已經銷聲匿跡了。不禁令人感嘆:人間何來如此之多、如此之美、如此之不同的樂器?難怪有很多人開始相信中國的古代文化是一部神傳的文化,是神的智慧在人間的展現。
H. 2017最新純音樂 節奏為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滴 有段像古琴聲的
《瀟湘水雲》、《漁歌》、《樵歌》、《胡笳十八拍》、《秋江夜泊》、《回良宵引》、《龍翔操》答、《梅花三弄》、《平沙落雁》、《廣陵散》、《漁樵問答》、《陽關三疊》、《石上流泉》、《鳳求凰》、《雉朝飛》、《梁父吟》、《當歸》、《流水》、《醉漁唱晚》、《孔子讀易》、《普安咒》、《幽蘭》、《長門怨》、《關山月》、《搗衣》、《碧澗流泉》、《懷古》、《玉樹臨風》、《鷗鷺忘機》、《烏夜啼》、《唉乃》 ……想的起來的就這些了……不過還有更多……
I. 2017最新純音樂 節奏為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滴 有段像古琴聲的叫什麼
《瀟湘水雲》、《漁歌》、《樵歌》、《胡笳十八拍》、《秋江夜泊》、《良宵引內》、《龍翔容操》、《梅花三弄》、《平沙落雁》、《廣陵散》、《漁樵問答》、《陽關三疊》、《石上流泉》、《鳳求凰》、《雉朝飛》、《梁父吟》、《當歸》、《流水》、《醉漁唱晚》、《孔子讀易》、《普安咒》、《幽蘭》、《長門怨》、《關山月》、《搗衣》、《碧澗流泉》、《懷古》、《玉樹臨風》、《鷗鷺忘機》、《烏夜啼》、《唉乃》 ……想的起來的就這些了……不過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