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急求中秋詩歌及背景音樂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選自《全唐詩》 這是詩人避亂蜀中之作。詩前兩聯睹月興感,用象徵團圓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詩後兩聯描狀中秋夜色,"見羽毛"、"數秋毫"兩句下字奇險,立意浪漫,別具一格。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劉禹錫
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
碧虛無雲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
群動悠然一顧中,天高地平千萬里。
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
雲兒欲下星斗動,天樂一聲肌骨寒。
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
絕景良時難再並,他年此日應惆悵。
選自《全唐詩》 這首詩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韻,每一韻又是一個自然段落。第一段寫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寫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襯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暢想,寫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發自然;最後一段從暢想中曳回,寫日出月落,更就"絕景良時"抒發情感,略出桃源別後,難再重遊一意。全詩景物隨時而變,情調隨景而移,有起伏迭宕之感。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選自《全唐詩》 此詩作於遠放江州之際,表現了物是人非的情感,於時間的轉換中逗出空的轉換,又於時空的轉換中,透出感情的轉換,昔之樂游,今之苦嘆,鮮明的比照中,表露了謫居生涯中的愁悶。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選自《全唐詩》 這首絕句描狀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潔如玉,映於月光更顯晶瑩,拾起花猶帶露更覺滋潤,想來當是嫦娥撒於人間。全詩詠物以虛現實,空靈含蘊,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節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見大之妙。
《中秋見月和子由》
蘇軾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盡銀闕涌,亂雲脫壞如崩濤。
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間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彈丸,角尾奕奕蒼龍蟠。
今宵注眼看不見,更許螢火爭清寒。
何人艤舟昨古汴,千燈夜作魚龍變。
曲折無心逐浪花,低昂赴節隨歌板。
青熒滅沒轉山前,浪 風回豈復堅。
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 鳴露草。
卷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唯楚老。
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
明朝人事隨日出,恍然一夢瑤台客。
選自《宋詩鈔》 這首長歌十四聯二十八句,可謂中秋詩中的長篇。詩中從月升寫到月落,既形象地描繪了中秋之月,又生動地記述了中秋人事。詩中"一杯未盡銀闕涌,亂去脫壞如崩濤"氣勢堪壯,"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想像獨特,"千燈夜作魚龍變","低昂赴節隨歌板"說出民風,"歸來呼酒更重看","對月題詩有幾人"道來己情,全詩景情交錯,人我雜出,氣格抑揚,詩情頓挫,低回中轉酣暢,激越中出衰婉,實為中秋詠月詩中的上乘之作。
《中秋登樓望月》
米芾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選自《宋詩鈔》) 這首詩引用了兩個民間傳說,一是民間傳說珍珠的育成與月的盈虧有關,月圓之時蚌則孕珠;二是民間傳說月由七寶合成,人間常有八萬二千戶給它修治。這樣借傳說詠月,又為中秋之月增添了神話的色彩,使中秋之月更為迷人。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南齋玩月
王昌齡
高卧南齋時,開帷月初吐。
清輝澹水木,演漾在窗戶。
荏苒幾盈虛,澄澄變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風吹蘭杜。
中秋月
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中秋月
齊已
空碧無雲露濕衣,眾星光外涌清規。
東林莫礙漸高勢,四海正看當路時。
還許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憐關夜嬋娟影,正對五候殘酒卮。
關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月夜
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嫦娥
李商隱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沈。
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霜月
李商隱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秋宵月下有懷
孟浩然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
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中秋待月
陸龜蒙
轉缺霜輸上轉遲, 好風偏似送佳期。
簾斜樹隔情無限, 燭暗香殘坐不辭。
最愛笙調聞北里, 漸看星瀠失南箕。
何人為校清涼力, 欲減初圓及午時。
倪庄中秋
元好問
強飯日逾瘦, 狹衣秋已寒。
兒童漫相憶, 行路豈知難。
露氣入茅屋, 溪聲喧石灘。
山中夜來月, 到曉不曾看。
中秋月
晏殊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
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水調歌頭]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選自《全宋詞》 這是一首最為著名的中秋詞,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此篇,兼懷子由。上片以設問句陡然領起,在追問神秘之月中,引出"乘風歸去"與在人間的心理上的矛盾斗爭,在對矛盾雙方的取捨中,表現了作者對人間的愛戀。下片過片轉寫月光,在月光隨著時間變換的移動中,逗出無眠之人,又由無眠之人對中秋圓月的質問中,抖出離別情思,但筆到而意轉,遂借月之圓缺的"物理"排解人之離合的情理,最後以由衷的美好祝願收結全篇,表達了作者超逸曠達的情懷。
[滿江紅]中秋寄遠
辛棄疾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但喚取、玉纖橫笛,一聲吹裂。誰做冰壺浮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問嫦娥、孤冷有愁無,應華發。
玉液滿,瓊杯滑。長袖起,清歌咽。嘆十常八九,欲磨還缺。若得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說。
選自《全宋詞》 這首詞題為"中秋寄遠",其主旨無疑是表達佳節思親之情。上片先以"快"字點急切之情,又以"怕"字出擔心之意,再以"憐"字表愛月之心,上片一問妙語雙關,明裡關懷嫦娥之孤冷,暗中感傷自己之幽獨。下片先寫賞月之宴之酒之歌,後述賞月之人之嘆之想,冀月圓說團圓,情溢字里行間。全詞即景生情,借景抒情,有情景交融之妙。
[念奴嬌]中秋對月
文徵明
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風泛須眉並骨寒,人在水晶宮里。蛟龍偃蹇,觀闕嵯峨,縹緲笙歌沸。霜華滿地,欲跨彩雲飛起。
記得去年今夕,釃酒溪亭,淡月雲來去。千里江山昨夢非,轉眼秋光如許。青雀西來,嫦娥報我,道佳期近矣。寄言儔侶,莫負廣寒沈醉。
選自《古今圖書集成》 此詞浮想殊奇,造語浪漫,對月之人似親昨月宮,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詞人貌似仙人, 而懷中仍洗不盡塵世煩惱,人間天上渾然寫來,仙骨凡心雜錯吐露,其主旨全在上下兩結拍,上結"欲跨彩雲飛起",有超俗之想,下結"莫負廣寒沈醉",又顯感傷,大起大落中,將矛盾的心態淋漓吐出。
原創
別樣中秋漫品茶
雲橫無月焰作霞
夢來忽見故鄉水
青衫淚滿自天涯
我寫的
晴夜星空雲縈繞,
月上荷塘竹林梢。
不為留荷聽雨聲,
只願滿月水中倒。
仙桂風飄處處聞,
秋草愁顫花裊裊。
待到中秋月圓日,
攜菊捧酒迎風笑。
音樂
雨的印記 梁祝 藍色的愛 羅密歐與朱麗葉
㈡ 月夜憶舍弟的創作背景
《月夜憶舍弟》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律。此詩首聯和頷聯專寫景,烘托出戰爭的氛屬圍。頸聯和尾聯在此基礎上寫兄弟因戰亂而離散,居無定處,杳無音訊,於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別是在入秋以後的白露時節,在戌樓上的鼓聲和失群孤雁的哀鳴聲的映襯之下,這種思念之情越發顯得深沉和濃烈。全詩托物詠懷,層次井然,首尾照應,承轉圓熟,結構嚴謹,語言精工,格調沉鬱哀傷,真摯感人。
㈢ 杜甫在什麼背景下寫月夜憶舍弟
這首詩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爆發,乾元二年九月回,叛軍安答祿山、史思明從范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於戰亂之中。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於戰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這首詩就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
㈣ 請教一下<<月夜憶舍弟>>
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這首詩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這年九月,史思明從范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於戰亂之中。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於戰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月夜憶舍弟》即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在古典詩歌中,思親懷友是常見的題材,這類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單憑作者生活體驗是不夠的,還必須在表現手法上匠心獨運。杜甫正是在對這類常見題材的處理中,顯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詩一起即突兀不平。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涼景象。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說明戰事頻仍、激烈,道路為之阻隔。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這就是「月夜」的背景。
頷聯點題。「露從今夜白」,既寫景,也點明時令。那是在白露節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月是故鄉明」,也是寫景,卻與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寫的不完全是客觀實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覺,偏要說得那麼肯定,不容置疑。然而,這種以幻作真的手法卻並不使人覺得於情理不合,這是因為它極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對故鄉的感懷。這兩句在煉句上也很見工力,它要說的不過是「今夜露白」,「故鄉月明」,只是將詞序這么一換,語氣便分外矯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說:「子美善於用事及常語,多離析或倒句,則語健而體峻,意亦深穩。」(《麈史》)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為神奇的本領。
以上四句信手揮寫,若不經意,看似與憶弟無關,其實不然。不僅望月懷鄉寫出「憶」,就是聞戍鼓,聽雁聲,見寒露,也無不使作者感物傷懷,引起思念之情。實乃字字憶弟,句句有情。
詩由望月轉入抒情,過渡十分自然。月光常會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鄉之念。詩人今遭逢離亂,又在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他的綿綿愁思中夾雜著生離死別的焦慮不安,語氣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上句說弟兄離散,天各一方;下句說家已不存,生死難卜,寫得傷心折腸,令人不忍卒讀。這兩句詩也概括了安史之亂中人民飽經憂患喪亂的普遍遭遇。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緊承五、六兩句進一步抒發內心的憂慮之情。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寄書尚且常常不達,更何況戰事頻仍,生死茫茫當更難逆料。含蓄蘊藉,一結無限深情。讀了這首詩,我們便不難明白杜甫為什麼能夠寫出「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那樣凝煉警策的詩句來。深刻的生活體驗是藝術創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詩層次井然,首尾照應,承轉圓熟,結構嚴謹。「未休兵」則「斷人行」,望月則「憶舍弟」,「無家」則「寄書不達」,人「分散」則「死生」不明,一句一轉,一氣呵成。
在安史之亂中,杜甫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既懷家愁,又憂國難,真是感慨萬端。稍一觸動,千頭萬緒便一齊從筆底流出,所以把常見的懷鄉思親的題材寫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鬱頓挫。
詠月的詩
靜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玉階怨 (唐)李白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秋浦歌其十三 (唐)李白
淥水凈素月,月明白鷺飛。
郎聽采菱女,一道夜歌歸。
月下獨酌 (唐)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關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把酒問月 (唐)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葯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月 (唐)薛濤
魄依鉤樣小,扇逐漢機團。
細影將圓質,人間幾處看?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月夜憶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山居秋暝 (唐)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旅宿 (唐)杜牧
旅館無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燈思舊事,斷雁警愁眠。
遠夢歸侵曉,家書到隔年。
滄江好煙月,門系釣魚船。
故人寄茶 (唐)曹鄴
劍外九華英,緘題下玉京。
開時微月上,碾處亂泉聲。
半夜招僧至,孤吟對月烹。
碧沉霞腳碎,香泛乳花輕。
六腑睡神去,數朝詩思清。
月余不敢費,留伴肘書行。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霜月 (唐)李商隱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漫成一首 (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
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泊秦淮 (唐)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父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明月夜留別 (唐)李冶
離人無語月無聲,明月有光人有情。
別後相思人似月,雲間水上到層城。
江樓有感 (唐)趙嘏
獨上江樓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來玩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春江花月夜 (唐)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花搖情滿江樹。
生查子 (唐)牛希濟
新月曲如眉,未有團圓意。
紅豆不堪看,滿眼相思淚。
終日劈桃瓤,仁兒在心裡。
兩朵隔牆花,早晚成連理。
調笑令 (唐)戴叔倫
邊草,邊草,
邊草盡來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
千里萬里月明。
明月,明月,
胡笳一聲愁絕。
菩薩蠻 (唐)馮延巳
梅花吹入誰家笛,
行雲半夜凝空碧。
欹枕不成瞑,
關山人未還。
聲隨幽怨絕,
雲斷澄霜月。
月影下重簾,
輕風花滿檐。
相見歡 (唐)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
別有一般滋味在心頭。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水調歌頭 (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春夜 (宋)王安石
金爐香燼漏聲殘,剪剪輕風陣陣寒。
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桿。
天仙子 (宋)張先
水調數聲持酒聽。
午醉醒來愁未醒。
送春春去幾時回,
臨晚鏡。傷流景。
往事後期空記省。
沙上並禽池上暝。
雲破月來花弄影。
重重簾幕密遮燈,
風不定。人初靜。
明日落紅應滿徑。
採桑子 (宋)呂本中
恨君不似江樓月,
南北東西,南北東西,
只有相隨無別離。
恨君卻似江樓月,
暫滿還虧,暫滿還虧,
待得團圓是幾時?
㈤ 月夜憶舍弟運用手法
自在嬌鶯恰恰啼」。「嬌」是形容鶯歌柔美圓潤
敘述、描寫都差不多 ,應該說都可以
第一句與第三句相對,而第二句與第四句相對。此種對法,又稱扇對格
表現手法從廣義上來講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辭和表達思想感情時所使用的特殊的語句組織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體地可以由點到面地來抓它的特殊表現方式.
註:又因為現代的語文已不太注重表現手法與表達技巧地區分,可認為二者是同意的。但如果要嚴格區分表現手法從屬於表達技巧。
一、表達技巧主要包括:
①表達方式(敘述、描寫、說明、抒情、議論等);
②表現手法(托物言志
寫景抒情
敘事抒情
直抒胸臆
順敘
倒敘
插敘
對比
襯托
卒章顯志
象徵
用典
想像
聯想
照應
寓情於景
反襯
烘托
托物起興
渲染
虛實結合
側面描寫
正面描寫
直接抒情
間接抒情等)
;
③選材剪材;
④行文的結構;
⑤意境的創設、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辭方法(比喻、比擬、誇張、對偶、排比、反復等)的運用等。
----------------------------------------------------------------------------
一篇文章,不管作者選擇什麼樣的表達技巧,都是為了更好地表情達意。因此,分析語言、理解文章內容,必須認識表達技巧的作用。
二、在鑒賞現代文閱讀中,表達技巧包括:1、表達方式:記敘、說明、議論、抒情、描寫。
2、表現手法:想像、聯想、類比、象徵、烘托、對比、渲染、修辭'等。
3、材料安排:主次、詳略、繁簡。
4、結構:承上啟下、懸念、照應、鋪墊等。
5、修辭手法:比喻、反復、排比、反問、擬人、擬物、誇張等
㈥ 月夜憶舍弟寫作背景
月夜復憶舍弟
朝代:唐朝制 作者: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譯文
戍樓上的更鼓聲隔斷了人們的來往,邊塞的秋天裡,一隻孤雁正在鳴叫。從今夜就進入了白露節氣,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亮。有兄弟卻都分散了,沒有家無法探問生死。寄往洛陽城的家書常常不能送到,何況戰亂頻繁沒有停止。
月夜憶舍弟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這年九月,安史之亂,安祿山、史思明從范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於戰亂之中。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於戰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月夜憶舍弟》即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詩中寫兄弟因戰亂而離散,杳無音信。在異鄉的戍鼓和孤雁聲中觀賞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鄉憶弟之情。顛沛流離中的詩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為國家而悲痛。
㈦ 《月夜憶舍弟》
戌樓響過更鼓,路上斷了行人形影,秋天的邊境,傳來孤雁悲切的鳴聲。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遠方兄弟,望月懷思,覺得故鄉月兒更圓更明。可憐有兄弟,卻各自東西海角天涯,有家若無,是死是生我何處去打聽?平時寄去書信,常常總是無法到達,更何況烽火連天,叛亂還沒有治平。
詩一起即突兀不平。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涼景象。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說明戰事頻仍、激烈,道路為之阻隔。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這就是「月夜」的背景。
頷聯點題。「露從今夜白」,既寫景,也點明時令。那是在白露節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月是故鄉明」,也是寫景,卻與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寫的不完全是客觀實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覺,偏要說得那麼肯定,不容置疑。然而,這種以幻作真的手法卻並不使人覺得於情理不合,這是因為它極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對故鄉的感懷。這兩句在煉句上也很見工力,它要說的不過是「今夜露白」,「故鄉月明」,只是將詞序這么一換,語氣便分外矯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說:「子美善於用事及常語,多離析或倒句,則語健而體峻,意亦深穩。」(《麈史》)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為神奇的本領。
以上四句信手揮寫,若不經意,看似與憶弟無關,其實不然。不僅望月懷鄉寫出「憶」,就是聞戍鼓,聽雁聲,見寒露,也無不使作者感物傷懷,引起思念之情。實乃字字憶弟,句句有情。
詩由望月轉入抒情,過渡十分自然。月光常會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鄉之念。詩人今遭逢離亂,又在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他的綿綿愁思中夾雜著生離死別的焦慮不安,語氣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上句說弟兄離散,天各一方;下句說家已不存,生死難卜,寫得傷心折腸,令人不忍卒讀。這兩句詩也概括了安史之亂中人民飽經憂患喪亂的普遍遭遇。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緊承五、六兩句進一步抒發內心的憂慮之情。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寄書尚且常常不達,更何況戰事頻仍,生死茫茫當更難逆料。含蓄蘊藉,一結無限深情。讀了這首詩,我們便不難明白杜甫為什麼能夠寫出「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那樣凝煉警策的詩句來。深刻的生活體驗是藝術創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詩層次井然,首尾照應,承轉圓熟,結構嚴謹。「未休兵」則「斷人行」,望月則「憶舍弟」,「無家」則「寄書不達」,人「分散」則「死生」不明,一句一轉,一氣呵成。
在安史之亂中,杜甫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既懷家愁,又憂國難,真是感慨萬端。稍一觸動,千頭萬緒便一齊從筆底流出,所以把常見的懷鄉思親的題材寫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鬱頓挫。
㈧ 月夜憶舍弟這首詩用了什麼寫法
作者運用了寄來情於景的寫作手法。這自首詩首聯即突兀不平。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涼景象。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說明戰事仍然頻繁、激烈,道路為之阻隔。
月夜憶舍弟
唐 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譯文:
戍樓上響起禁止通行的鼓聲,秋季的邊境傳來孤雁的哀鳴。今天是白露節更懷念家裡人,還是覺得家鄉的月亮更明亮。雖有兄弟但都離散各去一方,已經無法打聽到他們的消息。寄書信詢問也不知送往何處,因為天下依舊戰亂不能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