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誰能給出舒伯特《菩提樹》的中 德文 歌詞
《菩提樹》是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創作的聲樂套曲《冬之旅》中的一首歌曲。由於這首作品的旋律優美動聽,情感表達細膩,因此它成為舒伯特創作的大量藝術歌曲中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
《菩提樹》中、德文 歌詞:
Am brunnen vor dem tore da steht ein Lindenbaum;
門前有棵菩提樹,生長在古井邊
ich traumt' in seinem Schatten so manchen suBen Traum.
我做過無數美夢在它的綠蔭間
Ich schnitt in seine Rinde so manches liebe Wort;
也曾在那樹幹上刻下甜蜜詩句
es zog in freud und Leide zu ihm mich immerfort
無論快樂和痛苦常在樹下留連
Ich muBt auch heute wandern vorbei in tiefer Nacht,
今天像往日一樣,我流浪到深夜
da hab ich noch im Dunkel die Augen zugemacht.
我在黑暗中行走,閉上了我的雙眼
Und seinr Zweige rauschten,
好像聽見那樹葉
als riefen sie mir zu,
對我輕聲呼喚
kommher zu mie,Geselle,hier findst deine Ruh!
同伴,回到我這里,來找尋平安!
Die kalten Winde bliesen mir grad ins Angesicht,
凜冽的北風吹來,直撲上我的臉
der Hut flog mir vom Kopfe,ich wendetemich nicht.
把頭上帽子吹落我仍堅定向前
Nun bin ich manche Stunde entfernt von jenem Ort,
如今我遠離故鄉,轉眼有許多年
und immer horich's rauschen;
但仍常聽見呼喚
fandest ruhe dort!
到這里尋找平安!
② 舒伯特的菩提樹簡介
《菩提樹》是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創作的聲樂套曲《冬之旅》中的一首歌曲。由於這首作品的旋律優美動聽,情感表達細膩,因此它成為舒伯特創作的大量藝術歌曲中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菩提樹》的篇幅不長,但是舒伯特在創作中注入了嚴密的邏輯思維。無論是歌曲的旋律、調性、結構、和聲以及鋼琴伴奏都嚴密地融合為一體。分析和學習《菩提樹》創作的邏輯思維,能對舒伯特高超的創作手法有所了解,對學習作曲以及演唱和欣賞這首作品都會有很大的幫助。舒伯特在這首作品中的創作邏輯思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旋律、調性、結構融為一體聲樂套曲《冬之旅》的歌詞全部選自詩人繆勒所寫的詩歌,《菩提樹》是其中的一段。這首詩歌有四段。第一段:—個流浪漢來到一口古井旁,望著一棵生長在井邊的菩提樹,回憶起童年在樹下度過的歡樂時光。第二段:望著菩提樹,流浪漢對今日貧困潦倒的流浪生活發出感嘆。第三段:凜冽的北風刮落了流浪漢的帽子,也打斷了流浪漢的回憶。第四段:雖然外出流浪多年,流浪漢常常聽見菩提樹的召喚,並且期盼菩提樹能帶給他平安。舒伯特根據歌詞中的第一人稱「流浪漢」的形象創作了一個樂段「A」,這段音樂旋律簡單而動聽,帶有傷感的情緒。它是由兩個平行樂句構成,前兩句用的是「完全重復」的作曲手法,後兩句用的是「不完全重復」的作曲手法。第一句和第三句之間還形成了「倒影」關系,可見舒伯特的旋律線條設計是非常細膩的。由於創作手法的簡練,所以「A」段的旋律極其容易記憶。在完成了「流浪漢形象」的「A」以後,舒伯特根據歌詞的內容把漢流浪的狀態又作了具體的區分。流浪漢在回憶美好時光時,用色彩明亮的大調性。流浪漢回到痛苦的現實時,用色彩暗淡的小調性。因此又產生了另外一個樂段「A1」,這個樂段是把「A」的旋律完全不動地移到同名小調,這使得旋律色彩突然變得暗淡。由此可見舒伯特在寫作「A」的旋律時已經根據歌詞描寫的內容,對音樂的發展趨向有著嚴密的構思。樂段「B」是一個調性不穩定的樂段,歌詞描寫的內容是:凜冽的北風刮落了流浪漢的帽子。這個樂段也是全曲的「黃金分割點」,因此舒伯特用了調性游離的手法來寫作,使得這個樂段的調性極不穩定。從e小調的V級和弦開始,隨後作阻礙進行到達Ⅵ級C大和弦。最後通過「強制」手段使這個樂段落在「C大調」上。再通過「C大調」的「導音」到達「E大調」。可以說在構思旋律的同時舒伯特完成了對全曲結構的構思。《菩提樹》的結構為:引子鋼琴演奏→A→A1→B→間奏→A→尾聲(鋼琴演奏)。二、和聲、復調、伴奏融為一體《菩提樹》的鋼琴伴奏是整首歌曲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和聲的語言、復調思維以及鋼琴織體都顯示出與整首之間的融合性。舒伯特寫作這首作品的和聲思維是把復雜的和弦交給前奏和間奏,聲樂部分的和聲單純而簡單。因此形成了簡單與復雜相互交替,聲樂與和聲關系緊密的和聲風格。「引子」是從E大調出發的,到了第四小節開始轉為升c小調。第五小節的和聲為升c小調的Ⅰ→Ⅶ→Ⅰ→Ⅶ→Ⅰ→離調到Ⅳ級的Ⅶ43。第六小節的和聲為升c小調的Ⅳ→離調到Ⅳ級的Ⅴ46→Ⅳ→Ⅳ2→Ⅱ→Ⅳ43。第七節的和聲為E大調的V7→I64→V。這三小節的和聲中含有離調到升c小調Ⅳ級的變和弦,而且鋼琴伴奏每半拍就換一個和弦,和聲的節奏很密,舒伯特此時的目的是為了加強進入到第七小節E大調的動力。在這首作品中的「B」與再現的「A」之間有一個間奏,這個間奏上低音聲部是「B持續音」,在這個音的上方和聲流動地進行著。第三小節的和聲為E大調的b3Ⅳ6→Ⅰ64一Ⅱ6→離調到Ⅱ級的V43一Ⅱ6→Ⅰ6。第四小節的和聲為E大調的Ⅱ6→DD6→V→b5Ⅱ64→V→Ⅰ64。第五小節的和聲為E大調的V級和弦。在這個間奏中舒伯特同樣也用了離調和弦,但是這和「引子」中使用離調和弦的目的是有區別的。這里是在E大調的「屬持續音」背景上所作的聲部流動,強調了E大調的屬音,淡化了和聲的功能性。《菩提樹》的鋼琴伴奏中還「隱伏」著一些復調的因素。舒伯特的復調思維與和聲思維是交織在一起的,可以說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從「A」的歌唱聲部和鋼琴伴奏的低音聲部中可以發現兩個聲部之間就有著對比復調的因素。另外「A1」的鋼琴伴奏部分是「和弦外音」式的分解和弦琶音,這些琶音已經被「裝飾」成一根獨立的旋律線條了,和歌唱聲部之間也有著復調的因素。《菩提樹》的鋼琴伴奏織體線條流暢,構思精細而且與歌唱聲部結合緊密,層層推進。在「引子」部分舒伯特用十六分音符的三連音刻畫了北風凜冽、雪花紛飛的景象。「A」的伴奏用的是「柱式和弦」的織體,描寫了流浪漢在深情地回憶。「A1」的伴奏是「和弦外音」式的分解和弦琶音,刻畫了思緒回到現實生活中的流浪漢漂泊不定的生活。「B」的伴奏音型和「引子」部分是相同的,這里描寫的是呼嘯的北風吹著流浪漢的臉,吹落了他的帽子。再現的「A」伴奏織體與「A1」相同,但是鋼琴的低音加強了「主音」到「屬音」的功能進行,和聲的力度有所加強。經過分析可以看出舒伯特創作時對作品的構思是極其嚴謹的,有著高度嚴密的邏輯性。從《菩提樹》這首作品的旋律、結構、調性、和聲、復調以及鋼琴伴奏的緊密關系中都得以體現。這首作品的篇幅不長,但是留給我們的學習空間是很大的。認真仔細地分析這首作品對今天我們的藝術歌曲創作是很有啟發和幫助的。
③ 菩提樹是舒伯特的代表作品嗎
菩提樹是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創作的聲樂套曲《冬之旅》中的一首歌曲。這首作品的旋律優美動聽,情感表達細膩,是舒伯特創作的大量藝術歌曲中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
④ 誰能給出舒伯特《菩提樹》的中德文歌詞
Am brunnen vor dem tore da steht ein Lindenbaum; 門前有棵菩提樹,生長在古井邊 ich traumt' in seinem Schatten so manchen suBen Traum. 我做過無數美夢在它的綠蔭間 Ich schnitt in seine Rinde so manches liebe Wort; 也曾在那樹幹上刻下甜蜜詩句 es zog in freud und Leide zu ihm mich immerfort 無論快樂和痛苦常在樹下留連 Ich muBt auch heute wandern vorbei in tiefer Nacht, 今天像往日一樣,我流浪到深夜 da hab ich noch im Dunkel die Augen zugemacht. 我在黑暗中行走,閉上了我的雙眼 Und seinr Zweige rauschten, 好像聽見那樹葉 als riefen sie mir zu, 對我輕聲呼喚 kommher zu mie,Geselle,hier findst deine Ruh! 同伴,回到我這里,來找尋平安! Die kalten Winde bliesen mir grad ins Angesicht, 凜冽的北風吹來,直撲上我的臉 der Hut flog mir vom Kopfe,ich wendetemich nicht. 把頭上帽子吹落我仍堅定向前 Nun bin ich manche Stunde entfernt von jenem Ort, 如今我遠離故鄉,轉眼有許多年 und immer horich's rauschen; 但仍常聽見呼喚 fandest ruhe dort! 到這里尋找平安!
⑤ 舒伯特《菩提樹》是用什麼樂器演奏的(具體些)
《菩提樹》是舒伯特所作聲樂套曲《冬之旅》二十四首歌中的第五首。《冬之內旅》是作者晚期的代容表作,於開始創作,第二年完成。 《冬之旅》寫主人公遭到他所追求的愛人的拒絕,而離鄉背景踏上茫茫的旅途。套曲借旅途中所見景物--沉睡著的村莊、郵站、路旁的菩提樹、潺潺的小溪等,來襯托和刻劃主人公的心理。這種悲劇性的抒情自白,映襯了作者一生的悲慘遭遇和當時社會生活的陰暗。 《菩提樹》是《冬之旅》中深受人們喜愛的歌曲,後來就變成了民歌而廣為流傳。歌曲內容是:流浪漢故鄉的門前,有一棵菩提樹,他曾在樹下度過了幸福的時光。如今他在凜冽的寒風中流浪,仍彷彿聽見菩提樹在向他輕輕呼喚。這首歌旋律樸素、簡練,感情親切,具有德奧民歌的風格特點,於寧靜中給人以流浪人悲哀的感受。這里選用的是經改編的鋼琴曲
⑥ 求舒伯特的<菩提樹>簡譜!
http://www.jianpu.org/html/hechanggequjianpu/hechanggequjianpu/20070905/1418.html
這個不知道對不對.你去內看看`容
⑦ 舒伯特的菩提樹簡介
《菩提樹》是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創作的聲樂套曲《冬之旅》中的一首歌曲。由於這首作品的旋律優美動聽,情感表達細膩,因此它成為舒伯特創作的大量藝術歌曲中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
《菩提樹》的篇幅不長,但是舒伯特在創作中注入了嚴密的邏輯思維。無論是歌曲的旋律、調性、結構、和聲以及鋼琴伴奏都嚴密地融合為一體。分析和學習《菩提樹》創作的邏輯思維,能對舒伯特高超的創作手法有所了解,對學習作曲以及演唱和欣賞這首作品都會有很大的幫助。舒伯特在這首作品中的創作邏輯思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旋律、調性、結構融為一體
聲樂套曲《冬之旅》的歌詞全部選自詩人繆勒所寫的詩歌,《菩提樹》是其中的一段。這首詩歌有四段。第一段:—個流浪漢來到一口古井旁,望著一棵生長在井邊的菩提樹,回憶起童年在樹下度過的歡樂時光。第二段:望著菩提樹,流浪漢對今日貧困潦倒的流浪生活發出感嘆。第三段:凜冽的北風刮落了流浪漢的帽子,也打斷了流浪漢的回憶。第四段:雖然外出流浪多年,流浪漢常常聽見菩提樹的召喚,並且期盼菩提樹能帶給他平安。
舒伯特根據歌詞中的第一人稱「流浪漢」的形象創作了一個樂段「A」,這段音樂旋律簡單而動聽,帶有傷感的情緒。它是由兩個平行樂句構成,前兩句用的是「完全重復」的作曲手法,後兩句用的是「不完全重復」的作曲手法。第一句和第三句之間還形成了「倒影」關系,可見舒伯特的旋律線條設計是非常細膩的。由於創作手法的簡練,所以「A」段的旋律極其容易記憶。
在完成了「流浪漢形象」的「A」以後,舒伯特根據歌詞的內容把漢流浪的狀態又作了具體的區分。流浪漢在回憶美好時光時,用色彩明亮的大調性。流浪漢回到痛苦的現實時,用色彩暗淡的小調性。因此又產生了另外一個樂段「A1」,這個樂段是把「A」的旋律完全不動地移到同名小調,這使得旋律色彩突然變得暗淡。由此可見舒伯特在寫作「A」的旋律時已經根據歌詞描寫的內容,對音樂的發展趨向有著嚴密的構思。
樂段「B」是一個調性不穩定的樂段,歌詞描寫的內容是:凜冽的北風刮落了流浪漢的帽子。這個樂段也是全曲的「黃金分割點」,因此舒伯特用了調性游離的手法來寫作,使得這個樂段的調性極不穩定。從e小調的V級和弦開始,隨後作阻礙進行到達Ⅵ級C大和弦。最後通過「強制」手段使這個樂段落在「C大調」上。再通過「C大調」的「導音」到達「E大調」。
可以說在構思旋律的同時舒伯特完成了對全曲結構的構思。《菩提樹》的結構為:引子鋼琴演奏→A→A1→B→間奏→A→尾聲(鋼琴演奏)。
二、和聲、復調、伴奏融為一體
《菩提樹》的鋼琴伴奏是整首歌曲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和聲的語言、復調思維以及鋼琴織體都顯示出與整首之間的融合性。
舒伯特寫作這首作品的和聲思維是把復雜的和弦交給前奏和間奏,聲樂部分的和聲單純而簡單。因此形成了簡單與復雜相互交替,聲樂與和聲關系緊密的和聲風格。「引子」是從E大調出發的,到了第四小節開始轉為升c小調。第五小節的和聲為升c小調的Ⅰ→Ⅶ→Ⅰ→Ⅶ→Ⅰ→離調到Ⅳ級的Ⅶ43。第六小節的和聲為升c小調的Ⅳ→離調到Ⅳ級的Ⅴ46→Ⅳ→Ⅳ2→Ⅱ→Ⅳ43。第七節的和聲為E大調的V7→I64→V。這三小節的和聲中含有離調到升c小調Ⅳ級的變和弦,而且鋼琴伴奏每半拍就換一個和弦,和聲的節奏很密,舒伯特此時的目的是為了加強進入到第七小節E大調的動力。在這首作品中的「B」與再現的「A」之間有一個間奏,這個間奏上低音聲部是「B持續音」,在這個音的上方和聲流動地進行著。第三小節的和聲為E大調的b3Ⅳ6→Ⅰ64一Ⅱ6→離調到Ⅱ級的V43一Ⅱ6→Ⅰ6。第四小節的和聲為E大調的Ⅱ6→DD6→V→b5Ⅱ64→V→Ⅰ64。第五小節的和聲為E大調的V級和弦。在這個間奏中舒伯特同樣也用了離調和弦,但是這和「引子」中使用離調和弦的目的是有區別的。這里是在E大調的「屬持續音」背景上所作的聲部流動,強調了E大調的屬音,淡化了和聲的功能性。
《菩提樹》的鋼琴伴奏中還「隱伏」著一些復調的因素。舒伯特的復調思維與和聲思維是交織在一起的,可以說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從「A」的歌唱聲部和鋼琴伴奏的低音聲部中可以發現兩個聲部之間就有著對比復調的因素。另外「A1」的鋼琴伴奏部分是「和弦外音」式的分解和弦琶音,這些琶音已經被「裝飾」成一根獨立的旋律線條了,和歌唱聲部之間也有著復調的因素。
《菩提樹》的鋼琴伴奏織體線條流暢,構思精細而且與歌唱聲部結合緊密,層層推進。在「引子」部分舒伯特用十六分音符的三連音刻畫了北風凜冽、雪花紛飛的景象。「A」的伴奏用的是「柱式和弦」的織體,描寫了流浪漢在深情地回憶。「A1」的伴奏是「和弦外音」式的分解和弦琶音,刻畫了思緒回到現實生活中的流浪漢漂泊不定的生活。「B」的伴奏音型和「引子」部分是相同的,這里描寫的是呼嘯的北風吹著流浪漢的臉,吹落了他的帽子。再現的「A」伴奏織體與「A1」相同,但是鋼琴的低音加強了「主音」到「屬音」的功能進行,和聲的力度有所加強。
經過分析可以看出舒伯特創作時對作品的構思是極其嚴謹的,有著高度嚴密的邏輯性。從《菩提樹》這首作品的旋律、結構、調性、和聲、復調以及鋼琴伴奏的緊密關系中都得以體現。這首作品的篇幅不長,但是留給我們的學習空間是很大的。認真仔細地分析這首作品對今天我們的藝術歌曲創作是很有啟發和幫助的。
⑧ 急急急求關於舒伯特菩提樹的論文
歌曲之王 在十九世紀初葉的音樂名城維也納,繼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偉大音樂家之後,又出現了一顆燦爛的音樂新星—— 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1797-1828)。 提起舒伯特的名字,人們自然會想起他所創作的許許多 多臉炙人口的歌曲;而《野玫瑰》、《鯨魚》、《菩提樹》等歌曲那 沁人肺腑、動人心弦的旋律,也自然會在人們的耳旁回響。 但是,對於不了解舒柏特一生經歷的人來說,卻很難想像得 到這位作曲家是在怎樣艱苦的環境中創作出這些作品來的. 生平與創作思想 舒柏特所生活的年代,正處在歐洲封建復辟時期。一七 八九年法國大革命在歐洲各國所激起的轟轟烈烈的資產階級 民主運動,由於遭受各國封建勢力的殘酷鎮壓,這時已經逐 漸地走向了低潮。一八一五年後,歐洲各國的封建勢力建立 了反動的「加聖同盟」,他們互相勾結起來,更殘酷地鎮壓革 命力量。而奧地利的梅特涅(梅特涅是十九世紀初葉奧地利反動政權的首相。他是反動的「神聖同盟」的鼓吹者。)政府,正是這個反動同盟的頑 固堡壘。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奧地利王室一開始就是歐 洲的野蠻、保守和反動的代表。」十九世紀初葉的奧地利,成了「各民族的監獄」。舒柏特就是在這樣黑暗的、令人窒息的 環境中生活和進行創作的。 (-)清苦的童年 一七九七年一月三十一日,舒伯特誕生在維也納近郊赫田塔爾的一個平民家庭里。他的父親是一位學校教師。用教 師的薪金來養活一個大家庭的生活是很艱難的,因此,舒柏 特的童年生活十分清苦。由於當時學校教師要兼教學生的音 樂課,所以舒相特的父親也懂得一些音樂知識、會演奏一些 樂器。他常常聚集一些音樂愛好者在家中演奏音樂,這就使 舒柏特從小受到了音樂的薰陶。父親還喜歡組織家人練習各 種器樂重奏以消遣自娛,在練習時,父親奏大提琴,小舒柏特 奏中提琴,他的哥哥奏小提琴,每當父親奏錯了,小舒相特 就會立刻提醒道:「爸爸,你錯了!」九歲那年,舒相特從教堂會唱指揮霍爾策學習音樂理論和風琴演奏。小舒柏特豐富的音樂知識,常常使霍爾霍大為震驚,他說:「當我想介紹給他一點新的東西的時候,卻發現他已經知道這個了。」 舒柏特十一歲時,以出色的童聲擔任了教會合唱隊的歌 手,兼奏小提琴。以後又考進了教堂的合唱團寄宿學校,在 那裡免費住宿和學習。少年時代的舒柏特已顯露出多方面的 音樂才能。他在學校的樂隊中擔任首席小提琴手,而每當樂 隊指揮缺席時,他就被邀請作代理指揮。這使舒伯特有機會 去熟悉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音樂大師的許多優秀的作品 和學習到不少音樂創作的知識。但是,寄宿學校的物質生活 條件卻十分惡劣。寒冬時,室內沒有火爐,窮苦的舒柏特又 凍又餓他曾給兄弟寫信說:「我們常常想吃蘋果,因為從 粗劣的午餐到晚餐之間,足足間隔八個小時呢!」舒相特早已 開始作曲,在學校念書時。他已創作了第一交響曲、許多歌 曲和器樂曲。但他卻常常苦於沒有錢買五線紙,他曾自嘆 道:「如果有錢買紙,我就可以天天作曲了!」 一八一三年,十六歲的舒柏特離開了學校。為了減輕父親 約經濟負擔,他開始到父親所在的學校去當助理教師並教授 私人鋼琴。具有藝術家氣質的舒柏特,對刻板而枯燥的教書 生活十分厭煩,他多麼希望能辭去教師的職務而一心一意作 曲啊!但是,如果沒有了正式的職業,舒柏特又靠什麼來養 活自己呢?於是,他不得不強壓住內心的煩燥。去給小學生 們講解千篇一律的拼音、文法等等。 即使在這樣困難的條件下,舒柏特還是堅持用業余時間 作曲。在不到二十歲時,他已經寫出了幾百首歌曲、五部交 響曲、十五首鋼琴奏鳴曲和其它作品。 back to the top
⑨ 舒伯特《菩提樹》《野玫瑰》簡介
《野玫瑰》歌曲的由來:來自一個溫馨的故事。有「藝術歌曲之王」之稱的奧地利音樂家舒伯特(Franz Schubert),有一日在教完鋼琴課的回家路上,在一舊貨店的門口看見一位穿著破舊的小孩手持一本書及一件舊衣服欲出售,舒伯特見狀起了同情心,雖自己生活上並不富裕,卻將身上所有的錢與小孩交換了那本書,接過來一看是德國作家歌德的詩集,隨手一番就看到了《野玫瑰》這首詩,「男孩看見野玫瑰,荒野上的玫瑰」,頓時間被詩中的文字所觸動,腦海中出現跳躍的音符,越往下看,音符不斷湧出,「清早盛開真鮮美,急忙跑去近前看「,靈感湧出一發不可收拾,舒伯特急忙回到家裡,趕快將腦海中的音符寫下來,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就因一顆善良的心加上才華的涌現而誕生了。
《菩提樹》是舒伯特所作聲樂套曲《冬之旅》二十四首歌中的第五首。《冬之旅》寫主人公遭到他所追求的愛人的拒絕,而背景離鄉踏上茫茫的旅途。《菩提樹》是《冬之旅》中深受人們喜愛的歌曲,後來就變成了民歌而廣為流傳。因其意境深刻,創作手法簡煉,藝術表現完美而深受人們的喜愛。
弗朗茨·澤拉菲庫斯·彼得·舒伯特(德文: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7年-1828年)奧地利作曲家音樂家,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被後人評價為「古典主義音樂」的最後一位巨匠。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創作了600多首歌曲 ,18部歌劇、歌唱劇和配劇音樂,10部交響曲,19首弦樂四重奏,22首鋼琴奏鳴曲 ,4首小提琴奏鳴曲以及許多其他作品。其最有代表性的歌曲有《魔王》、《野玫瑰》、《聖母頌》、《菩提樹》、《鱒魚》、《小夜曲》、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女》、《冬日的旅行》等。
⑩ 誰能給出舒伯特《菩提樹》的中德文歌詞
Am brunnen vor dem tore da steht ein Lindenbaum;
門前有棵菩提樹,生長在古井邊
ich traumt' in seinem Schatten so manchen suBen Traum.
我做過無數美夢在它的綠蔭間
Ich schnitt in seine Rinde so manches liebe Wort;
也曾在那樹幹上刻下甜蜜詩句
es zog in freud und Leide zu ihm mich immerfort
無論快樂和痛苦常在樹下留連
Ich muBt auch heute wandern vorbei in tiefer Nacht,
今天像往日一樣,我流浪到深夜
da hab ich noch im Dunkel die Augen zugemacht.
我在黑暗中行走,閉上了我的雙眼
Und seinr Zweige rauschten,
好像聽見那樹葉
als riefen sie mir zu,
對我輕聲呼喚
kommher zu mie,Geselle,hier findst deine Ruh!
同伴,回到我這里,來找尋平安!
Die kalten Winde bliesen mir grad ins Angesicht,
凜冽的北風吹來,直撲上我的臉
der Hut flog mir vom Kopfe,ich wendetemich nicht.
把頭上帽子吹落我仍堅定向前
Nun bin ich manche Stunde entfernt von jenem Ort,
如今我遠離故鄉,轉眼有許多年
und immer horich's rauschen;
但仍常聽見呼喚
fandest ruhe dort!
到這里尋找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