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何以笙簫默好久不見小提琴譜
只能說小提琴很少能演奏流行樂曲,因為音區不夠廣,要麼低音夠了高音太高,要麼就是低音不夠低,不過要是你找到了能不能發我一份?974402184
❷ 關於京劇的介紹
起源
在以前徽州商人富甲一方,商業的成功的引發了文化消費慾望的高漲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戲曲聲腔崑山腔的興起,紛紛蓄養家班,角色斗藝,並賣力為乾隆下江南收集聲色歌舞,不惜重金包裝徽劇色藝,客觀上為徽劇進京創造了條件。雄霸明清商界500餘年的徽州商幫以鹽商出名,黃山歙縣的鹽商尤其出名,富甲一方。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戲曲聲腔崑山腔的興起,江南江北文人士大夫和富商巨賈紛紛蓄養家庭戲班。已經在外地商界嶄露頭角的徽商也紛紛效仿。長期為某個徽州商人所養所用的戲曲班社就被外人稱為「徽班」。徽商廣蓄家班,安徽沿江一帶,包括古徽州的地方戲也開始興盛。
徽商在商界進一步站穩了腳跟,他們和戲曲藝術的關系也越來越密切。而涌現出大批戲曲家的「徽班」,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不能駕馭這些程式,就無法完成京劇舞台藝術的創造。由於京劇在形成之初,便進入了宮廷,使它的發育成長不同於地方劇種。
(2)笙曲譜網擴展閱讀:
京劇是一個以演員為主的劇種,京劇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演員的歷史。而歌劇不同,所有取於音樂,音樂和唱最為重要,歌劇可以說是一部作曲家的歷史。京劇多年沒有大的發展而無流派再現的原因,作者認為主要是有人慾把以演員為中心的這種京劇歷史改變。
如果拿京劇的四大名旦,四大須生於歐洲歌劇中的十大女高音、十大男高音相比,大概是荒謬的。他們雖然都是以唱見長,但那是多麼不一樣的唱啊。
我認識的中國京劇院的花臉演員侯兄,他每天一早要五點鍾左右起來,到陶然亭公園邊踢腿邊吊嗓子,把身上、嗓子都活動開了,才能練功排戲。相應的例子是,余叔岩在嗓音失潤之後,十年如一日在天壇根下邊吊嗓、練唱,終於又把聲音練了回來。且創出了一種叫「雲遮月」的「煙嗓」。
而帕瓦羅蒂如果當夜有演出,他會「先睡個懶覺,而後在一個他認為「恰當的時候」在鋼琴前試幾個他認為是檢驗嗓音狀況的音階。如果在狀態,一切就是等待演出了,他不能過多地消耗嗓音。還有些極端的例子,是在演出當天一句話也不與人說,如非要說話時,用筆來寫。
說這些並不是在談逸聞趣事,那沒有什麼意義。我最終還是想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都是唱的戲劇而它們的各個方面都是那樣地不同。
我們還是從練發聲開始。義大利唱法要練習五個母音—啊、哎、依、愛、嘔;京劇大都是兩個音,一個啊,一個依。我們如果有早上去公園的經歷,總會碰到那些票友,啊、啊、依、依地吊嗓子。可以不借用任何器具的幫助,對著牆或者一池湖水,這樣地,從低往高喊,越高越好。
歌劇美聲的練習,相對要復雜得多,要有正規的練習曲13531或135175421這樣地半音半音地練上去,男高音大多從中央C唱到bB或B,更好的是高音C。這樣不斷地打磨這一音域中的五個母音的練習,大概要與一個聲樂工作者終生相伴。
當然京劇的吊嗓也各有不同,我在北大荒時,有一位兵團戰士每天早起吊嗓喊的是「洪阿姨」。我們常在沉睡中被他可怕的「洪阿姨」的呼喚聲驚醒,到現在我也不知道洪阿姨是何許人。
京劇滿宮滿調,老生都要唱到高音E,或更高。這比高音C高了兩個音,不是人人可以輕易做到的,所以你如果想完整地唱一大唱段就必須具備有一定的高度才行。之所以只練啊依,是因為一個開口,一個閉口,一開、一閉練好了這兩個音其它也就在其中了。
義大利歌劇演員對聲音音質的要求是很高的,沒有一個好的聲音,大概合唱隊都不會要你。
京劇演員的要求不同,更重要的不是音質,而是你個人對唱段的創新和理解。嗓音是否嘹亮並不重要,觀眾更多地是需要韻味和對唱腔的個人化創造。京劇高派(高慶奎)是要嗓子的,但我不止一次地聽那些口銜茶壺嘴,閉眼聽戲的遺老們把這一派中的一位名角極力貶低,而對嗓音之潤,能化劣為優自成一格的唱法倒是大受歡迎。
老生如周信芳、余叔岩,青衣如程硯秋等等,其特殊的嗓音而製造出了一種更為迷人的韻味,由此一點看,京劇是更為個人化的,由傑出的個人化來感染大眾。而歌劇按科普蘭所言「為了欣賞歌劇院上演的歌劇,就必須從接受它的成規開始。」
既已有了成規就是說它的集體性規則已經在先了。京劇當然也有成規,但對個人的要求絕對不那麼嚴格。
京劇的個人化主要不表現在聲音上,更為突出的是你對唱段的處理。一出《失空斬》馬派與言派就有極為不同的唱法,如果把曲譜錄下來一看是完全的不同。而西洋歌劇絕不會出現這一情況,十個人唱《星光燦爛》都是《星光燦爛》,雖處理上有所不同,但譜子是一個音也不會改變的。
如果再從大的方面來比較的話,京劇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演員的歷史,它是被那些天才的演員們連綴著演繹出來的。
而西洋歌劇卻截然相反,那首先是一個作曲者的歷史,作曲家的權威超過一切,詠嘆調一旦寫出就不再改變。當我們提到京劇時,總會說梅派的什麼戲,馬派的某某戲。而一說歌劇總與作曲家的名字有關,如威爾第的《茶花女》,普契尼的《托斯卡》。
還可以從其它的方面來驗證。京劇對一個演員的要求是「唱念作打」,而我們有幸看到的西洋歌劇演員,它們的表演實在不能說在表演,不要說打了,連普通的身段也可以不要,站著唱就是了。
我曾在劇場看到過帕瓦羅蒂演的《綉花女》,到了唱《冰冷的小手》前摸鑰匙的一場戲,帕氏那巨大的身軀實在蹲不下去,所以只是潦草地在桌子上一摸,便按住了「咪咪」的小手。開唱。
如在京劇中這樣一定是不行的。京劇管沒有作派上台唱戲的票友叫「羊毛」,大概有生人的意思。
因為京劇是一個以演員為主的劇種,所以除唱外,理當具備其他條件的越豐富越好。而歌劇中的帕瓦羅蒂在那一刻卻不會遭到任何非議,所有取於音樂,音樂和唱最為重要。
在京劇中,能樹立流派的京劇演員兼任了作曲家的身份。梅派的唱腔是梅蘭芳與他的琴師設計的,程派更是這樣。所有凡可以立派的大多是自己作曲設計的唱腔。他們完全以自己為中心而設計,表演一出戲。西洋歌劇絕不會這樣,從指揮到演員都要服從於作曲家的音樂,所有的個人的東西要在音樂這個圓圈中發揮。
由此我想到了與現在有關的問題———京劇多年沒有多大的發展而無流派再現的原因,有一點或許沒有得到重視:就是京劇欲把以演員為中心的這種歷史改變,使其更接近一個成規的西洋歌劇的集體化的東西。
把「唱念作打」中個人化的東西降到最低的程度,而格式化成規化代替了演員個人的能力的發揮。原本是一個以演員發展為史的藝術門類,突然地完全地改變了,它還怎麼能發展下去。
當它以成規化來束縛這一藝術形式時,它就沒有了個性,改變了原來京劇發展的軌跡,而學歌劇的作曲家的歷史軌跡又沒有建立起來,所以它的現狀變得沒有著落,就很難談得上發展了。
❸ 何以笙簫默好久不見純音樂鋼琴譜
《何以笙簫默》插曲《好久不見》純音樂鋼琴譜
(3)笙曲譜網擴展閱讀
《好久不見》其他版本
1、陳奕迅演唱的《好久不見》,該歌曲收錄在專輯《認了吧》中,由環球唱片公司發行於2007-04-24,該張專輯包含了10首歌曲。
2、側田演唱的《好久不見 (Live)》,該歌曲收錄在專輯《蒙面唱將猜猜猜 第6期》中,由夢響強音公司發行於2016-10-23,該張專輯包含了10首歌曲。
3、Ella陳嘉樺演唱的《好久不見 (Live)》,該歌曲收錄在專輯《蒙面唱將猜猜猜第四季 第3期》中,由夢響強音公司發行於2019-10-27,該張專輯包含了10首歌曲。
❹ 跪求《歡沁》古箏,揚琴,二胡,琵琶,笛子,笙的合奏簡譜
自己在搜譜網上去找。之前見過一次。
❺ 跪求劍網3亂世長安笙歌妙舞簡譜呀!!!!!!!!!!!!!!
把歌發出來我給你扒,我總不能為了聽個譜子去下個劍網3啊
❻ 有關於笙的樂曲
笙的歷史
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
笙的形制。>>
笙在國外的傳播。>>
笙是我國古老的簧管樂器,歷史悠久,能奏和聲。它以簧、管
配合振動發音,簧片能在簧框中自由振動,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
簧的樂器。
遠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國就已有了笙的雛型。在出土的殷
(公元前1401~前1122)墟甲骨文中有「和」的記載。「和」即是
後世小笙的前身。《爾雅·釋樂》記載:「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
和。」
在我國古代樂器分類中,笙為匏類樂器。《詩經》的《小雅.
鹿鳴》寫道:「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可
見笙在當時已經很流行了。
從戰國到漢代的文獻中,共同記載著笙和竽兩種同類樂器。
《周禮·春官》中有;「笙師,…··掌教(歙 )竽、笙、塤、龠、
簫、篪、篴、管。」「笙」為官名,其職務是總管教習吹竽和笙等
樂器。竽和笙的區別是:笙體小、簧少;竽體大、簧多。春秋戰國
時期,笙竽是重要的吹奏樂器。竽還一度在宮廷、貴族或市民中廣
泛地流行。
東漢時期的《說文解字》記載竽為36簧。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
中出土了一支竽,26管,並設有折疊管,用於產生低音,簧是用銅
片製成的。從出土的西漢百戲陶俑和東漢石刻百戲畫像中,也可看
出竽在百戲樂隊中佔有重要地位。
隋唐時期竽還存在,但在九、十部樂中已不用,而笙在隋九部
樂和唐十部樂中的清樂、西涼樂、高麗樂、龜茲樂中均被採用。唐
代涌現出許多演奏笙的名家,他們的技藝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唐
代不少詩人還為笙寫下了詩作。
到了宋代,竽則消聲匿跡,在教坊十三部中,只有笙色而無竽
色。
過去的笙,音域不廣,一般只用於合奏或伴奏,很少用於獨奏。
在演奏樂曲遇到音不夠時,常借音吹奏。如今,改革後的笙已成為
具有豐富表現力的獨奏樂器,既能演奏雄健有力的曲調,也能奏出
優美抒情的旋律,代表曲有《孔雀開屏》、《鳳凰展翅》等
笙的形制
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
笙的形制。
笙在國外的傳播。>>
笙的最初形式,同排簫相似,既沒有簧片,也沒有笙斗,是用
繩子或木框把一些發音不同的竹管編排在一起的樂器,後來才逐漸
增加了竹質簧片和匏質(葫蘆)笙斗。
古代的笙,用葫蘆作笙斗,後來吹奏者覺得笙斗體大、質脆,
吹奏費氣,於唐代以後改為木製,經過世代的流傳,最後銅斗又取
代了木斗。
在東漢的古籍里,記載笙的形制。《說文解字》中有:「笙,
十三簧,象鳳之身」。《宋書·樂志》說:「十九簧至十三簧曰
笙。」
隋唐時期的笙有19、17和13簧多種;後來又流行一種17簧義管
笙,這種笙在17簧以外另備兩支「義管」供轉調時替換用。後來19
簧笙也失傳了。
北宋景德三年(1006),宮廷樂工單仲辛製作19簧笙,此後19
簧笙在宮廷和民間又得到了普遍的應用。
明、清以來,流行的笙多為17簧、14簧(方笙)、13簧和10簧。
現在民間使用的笙有13簧、14簧、15簧、17簧等多種,但以14
簧、17簧最為流行。
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了幾支戰國初期的古匏笙,這
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笙,笙斗用葫蘆製作,笙嘴為木製、圓箭
形,笙苗的排列呈前方後圓衛列式,在笙斗和笙苗上,都有黑漆朱
描圖案,雖歷2400多年,但仍清晰可見。簧片為竹製,其形狀、制
作和調音方法,與今日的銅簧片完全一樣,簧數為14、16和18等偶
數,與早已發現的及古籍中所載的笙的簧數(多為13、17和19等奇
數)不同,為研究笙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資料。
北京智化寺保存的一件十七簧笙,笙管十七根,笙斗用牛角制
作。通高51厘米、笙斗高8厘米、直徑8.5厘米。智化寺是明正統
(1436—1449)年間太監王振舍宅建造的寺院。寺內一直擁有一批
擅長演奏管樂的樂僧,現存樂譜,年代最早的為清康熙三十三年
(1694)第十五代僧永乾所抄。由於樂僧有嚴格的師承傳授,故其
所傳的笙及其演奏方法,可能是明代民間實際存在的形式之一。
故宮博物院藏有清代宮廷所用的十七簧笙,通高51.4厘米。木
斗,另置長吹嘴,繪龍紋和雲紋,笙管也刻有紋飾。
。
我國的笙、竽在盛唐之時東傳日本,在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里,
現存我國唐時製作的吳竹笙、竽各兩支,假斑竹笙、竽各一支,皆
為17管,其排列方法均呈馬蹄形,唯彎曲的吹嘴特別長,鬥上都有
油漆彩繪的人物或風景畫。古籍中所說竽為多管,而正倉院所存的
唐俗樂使用的竽,則與笙同為17管。
我國的笙對西洋樂器的發展,曾經起過積極的推動作用。笙最
早就通過「絲綢之路」傳到波斯,1777年法國傳教士阿米奧又將笙
傳到歐洲。
1780年,僑居俄國的丹麥管風琴製造家柯斯尼克,首先仿照我
國笙的簧片原理,製造出管風琴的簧片拉手,自此管風琴才開始使
用音色柔和悅耳的自由簧。
18世紀末,俄國科學院院士雅·什太林,曾撰文稱贊笙是「最
受歡迎的中國管風琴」。以後,又促進了其他自由簧樂器的產生。
1810年,法國樂器製造家格列尼葉製成了風琴;1821年,德國布希
曼發明了口琴,次年又發明了手風琴。
笙的結構
笙由笙斗、吹嘴、笙苗、笙角、簧片和腰箍等部件組成。
笙在樂隊中的作用。>>
笙的構造比較復雜。它是由笙斗、吹嘴、笙苗(又稱笙管)、
笙角、簧片和腰箍等部件組成的。
笙斗圓形,笙斗和吹嘴銅制,焊接後合為一體。笙管上端有長
方形或亞鈴形出音孔,下開圓形按音孔,下端與笙角相接。
笙角為紅木或黃柏木製錐狀體,插人笙斗部分鑲簧片。簧片響
銅制,長方形,其根部與簧片板連接,經過抹綠(用五音石磨出銅
綠塗抹簧片,彌合簧縫,並可防銹)和朱蠟(用蜂蠟、松香,硃砂
或銀朱配製)點音(又稱點簧,置於簧片尖端,可調整音高)而成。
笙管依發音高低而長短有別,中下部用腰箍固定。右留缺口可
容手指按音。
笙利用兩種振動的巧妙配合而發出優美的樂音:一種是有一定
大小和一定厚薄的簧片的振動;一種是有一定長度和一定直徑的管
中空氣的振動,這在科學上叫做「配合系」的振動。
笙是一種和聲樂器,除裝有簧片的笙苗能發出固定的音以外,
按傳統習慣,音階中的每個音,都是由一套固定的和聲配合而成的,
能同時發出雙音、3個音、4個音,有的笙最多到9個音,當然也可以
吹出單音。
演奏笙時,兩手手掌將笙斗托住,右手中指和無名指插進笙苗
的馬蹄形縫隙中,用7個手指(右手4個、左手3個)按孔。每個手
指兼管幾個按孔,手指動作要靈敏,按孔要嚴密。笙的演奏技巧分
為手指技巧和口內技巧,可奏出單音、和弦、抹音、滑音、頓音、
花舌、呼舌、揉音和喉音等技巧,在笙上吹奏顫音是比較困難的。
笙是吹管樂器,但又是通過銅質簧片的振動而發音的,因此具有簧
、管混合音色,高音清脆、透明,中、低音優美、豐滿,柔和,易
與其他樂器的音響融合。
笙的音色與簫、笛、管比起來,缺乏個性,音質也較為浮泛,
穿透力較差,深度和力度不夠,但它卻是一個很好的伴奏樂器和合
奏樂器。笙的簧、管雙重音色及自身的和聲配置,使笙的音響具有
很強的協調性。在管弦樂隊中,笙是最理想的「溶合劑」,它可以
與吹、拉、彈三組樂器結合得很好。
在河北吹歌、山東吹樂和遼南鼓吹等民間吹管樂隊中,笙也能
起到調和樂隊音色的作用。在齊奏中能豐富樂隊的音響效果,使之
統一、和諧而豐滿。笙在江南絲竹、常州絲弦、福建南音、山西八
套和西安鼓樂中,也是不可缺少的配奏樂器。還用於崑曲、越劇等
地方戲曲音樂伴奏。笙在民族管弦樂隊中,也佔有重要地位,有時
要用到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種笙。在中西混合樂隊里,笙也能收到
良好效果。
由於笙的突出的和聲效果和調和功能,音色柔和、沉靜,較少
具有中國樂器的神韻。相反,它與西洋樂器倒更為接近。實際上,
西洋的管風琴等簧片樂器正是在中國笙的啟發下發明的。可能也是
因為這一點,它更符合西方音樂的精神和風格。
1980年初,中央民族樂團訪日首場演出就轟動了東京。他們使
用的32簧笙等改革樂器,是第一次登上國外樂壇。目前在日本使用
的還是我國唐代流行的17簧笙。王惠中用改革的32簧笙演奏的《鳳
凰展翅》和《天鵝湖》中的《四小天鵝》舞曲,獲得極大的成功,
日本新製作座藝術團團長真山美保聽了後說:「我很吃驚,中國的
民間樂器能演奏柴科夫斯基的世界名曲」。
笙的種類
笙的品種繁多,外形不一,簧數多種,
目前多使用17簧笙。
笙的品種繁多,外形式樣有大的、小的,圓形的、方形的,長
嘴的、短嘴的等。目前,應用較為普遍的傳統笙多為17 簧。解放後
試製成功擴音笙、加鍵笙、轉盤笙、低音笙和排笙等新品種,笙的
簧數也由13 、14 個增加到21 簧、24 簧、26 簧、27 簧、32 簧、
36 簧和51 簧,從而克服了音域不廣、不能轉調和快速演奏不靈便
等缺點,給笙帶來了新的生命力。
笙演奏家胡天泉借鑒西洋和民間樂器,利用借管共鳴和笙苗間
發音產生共鳴的原理,擴展了音域,改善了笙的音質、音量。1979
年改革成功巴烏笙,在笙的鏗鏘悅耳的音調中,奇妙地奏出柔美悠
揚的巴烏音色。
此外,還改革成功36簧中音抱笙、24簧低音抱笙、排笙和鍵盤
排笙等新品種。中音抱笙和圓笙相似,但體積大,需放在膝上抱著
演奏。低音抱笙則要放在木架上演奏。排笙為台式,由鍵鈕控制笙
管發音,並附有腳踩的風箱以輔助鼓氣,能不間斷地長時間演奏。
鍵盤排笙是根據笙和蘆笙的發音原理,結合風琴的鍵盤裝置改革設
計而成的,有51鍵,四組音域,手指技巧與風琴相同,演奏各種旋
律、和弦、琶音較傳統的圓笙、方笙更為方便。這些改革的大型笙,
用於民族樂隊合奏或為戲劇、歌舞伴奏。
http://www.guqu.net/musicsort/221_1.htm這個網址上有笙的樂曲,很多哦,一定對你有所幫助的!
參考資料:網路資料
❼ 急求一個沂蒙山小調的合奏簡譜 我們是一個器樂小隊 古箏二胡笙 琵琶揚琴有 有各個部分更好 急求 附圖謝謝
是這個嗎
❽ 跪求笙掛紅燈伴奏譜子!
好像沒有,是笛子曲《掛紅燈》嗎?如果是的話,笙也吹主旋就行,或者是挑內旋律重音隨意加花容,主旋簡單的伴奏就復雜點、反過來,主選復雜的,伴奏簡單點就行,比如說6543 6543 6543 6543 ,伴奏就吹6- 6- 6- 6-,就可以,你試試,希望可以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