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有河北梆子曲譜
請問那位老師有河北梆子曲譜,我想學學吹笛子
2. 竇娥冤的主要演奏樂器是什麼
雖然當時演奏的 曲譜已經失傳,但是,從古代有關...A.鼓、鑼、拍板、笛等樂器
3. 中國古典戲曲的劇場戲《琵琶記》與《竇娥冤》的共同特徵
《竇娥冤》和《琵琶記》都是我國的著名悲劇作品,兩句的共同特點應該是他們的悲劇特色。「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倫理道德觀的影響:因悲劇主人公多是善者,若者,他們應當有「善報」,所以常有光明的結局。
南戲中興之祖,南曲之宗——《琵琶記》
(1)作者:錢南揚《漢上宦文存。琵琶記作者高明傳》:「高明,字則誠,自號菜根道人;瑞安人……明性聰敏,自少以博學稱,屬文操筆立就,一時名公皆慕與交……元順帝至正五年(1344)甲申,鄉試中舉,明年乙酉,連捷成進士。……方國珍強留置幕下,力辭不從;又以禮延教子弟,亦不就。即日解官,旅寓明州櫟社沈氏樓,一詞曲自娛。……我高皇帝(朱元章)即位,聞其名,使使征之。則誠佯狂不出,高皇不復強。後卒於寧海。一雲『還卒於家』。蓋年七十左右。友人陸德明以詩哭之。葬故里柏樹橋南岸。明善書法,工詩文,有《柔克齋集》二十卷;尤擅詞曲,有《琵琶記戲文》一本。」
(2)寫作動機:
①刺東晉慕容喈之不孝和牛金之不義(白雲散仙《重訂慕容喈琵琶記序》)。
②為蔡邕雪冤(黃浦《閑中今古錄》、徐渭《南詞敘錄》)。
③諷王四棄妻再娶(田藝蘅《留青日記》)。
④譏蔡生(王世貞《藝苑卮言》附錄一)。
⑤責鄧敞(胡應麟《庄岳委談》)。
⑥斥蔡卞(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
⑦斥蔡卞、指王四,兩說並存(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
姚燮《今樂考證》:」傳奇家託名寄志,其為子虛烏有者,十之八九。」「諸家紛紛之辨,直痴人說夢耳。」
(3)源流:
蔡伯喈歷史上確有其人(《後漢書》);宋元民間有以其為題材的作品--陸游《小舟游進村舍舟步岸》詩:」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常。死後是非誰管得,滿城聽說蔡從郎。」;金院本有《蔡伯喈》;徐渭《南詞敘錄》記」戲文之首」「《趙貞女蔡二郎》伯喈棄親背婦,為暴雷震死」;元雜劇之《鐵拐李》、《金錢記》、《老生兒》、《村樂堂》、《劉弘嫁婢》都提到趙真女羅裙包土的故事。
(4)主題:胡應麟《庄岳委談》以為」主名理倫教,少陵之作也」,當於」名理倫教』有所寄託。
首先,如何認識「仁義貞烈忠孝」?在五娘身處困境之時「施仁施義」,無論如何也是一種美德;五娘侍奉公公婆婆,先人後己,歷經苦難,其「貞烈」自然可嘉;至於伯喈之「忠」,倒是屬於封建道德的東西,但作者寫他身居廟堂,心在江湖,顯然並非「全忠」,而「孝」雖有封建道德(即劇中「大孝」:「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第四齣)的成分,但孝於父母(即劇中「小節」:「凡為人子,冬暖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問其寒燠,搔其痾癢,出入則扶持之,問所欲則敬進之」——第四齣),應是作為人子的基本要求。其次,對當時的社會的態度。對當時社會是有所揭露和諷刺的,因為劇中上至宰相,下至社長、里正,都持否定的態度。
(5)人物:蔡伯喈具有「特定的元朝社會環境中,欲避世而不能,三被強而出仕,軟若的知識分子的典型」(錢南揚《戲文概論》)。
(6)成就:
①描模人情,貼切真實,曲盡其妙(如《糟糠自厭》之寫五娘之悲苦心情)——「其體貼人情,委曲必盡;描寫物態,彷彿如生;問答之際,了不見扭造:所以佳耳。」(王世貞《藝苑卮言》)
②苦樂相錯有序--請看回目:8出「趙五娘憶夫」-9出「新進士宴杏園」-10出「五娘勸解公婆爭吵」-11出「牛相奉旨招婿」;15出「伯喈辭婚辭官不準」-16出「五娘請糧被搶」-17出「伯喈允婚」-18出「伯喈牛宅結親」-19出「蔡婆埋怨五娘」-20出「五娘吃糠」。(參看游國恩等《中國文學史》)
③格律整飭完備,可謂「集格律之大成」。其中,對於「曲牌節奏的緩急,性質的粗細,聲情的哀樂,以及達配方面的聯套、專用和疊用,宜疊用和勿宜等疊用,都結合具體戲情,安排得十分妥貼」(錢南揚《戲文概論》)。後世曲譜徵引曲文為第一,被稱為「詞曲之祖」。
《竇娥冤》藝術特色:
第一、劇作情節緊湊,重點突出。開篇「楔子」中,竇娥七歲被父親抵債與蔡婆,但到第一折,已是十三年以後,其間竇娥為童養媳的生活以及她結婚、她丈夫病死、她守寡等內容只讓蔡婆、竇娥作簡要交代。而且竇娥剛出場時,蔡婆被賽盧醫謀殺、又為張氏父子所救的事件已然發生,而張氏父子也強行入贅蔡家,還要分別強娶蔡家婆媳為妻。這就節省了筆墨,將矛盾沖突一下子就集中到了竇娥的冤案上。
第二、劇作人物既性格鮮明,又真實可信。比如面對張驢兒父子的逼婚,蔡婆委曲求全,顯得很軟若,而且面對竇娥的反對甚而責問,她反復辯解,一再回護,這一是因為張驢兒父子是蔡婆的救命恩人,她不能轉眼忘恩負義,二是因為張驢兒父子兇狠奸詐,而蔡婆則膽小怕事,三是因為蔡婆「一女不嫁二夫」的觀念較為淡薄。相反,竇娥不同,張驢兒父子既不是她的救命恩人,而她又是出身於書香門第的之人,深信「一女不嫁二夫」的教條,加之她性格堅強,對官府報有幻想,所以她堅決反抗張驢兒的逼婚,哪怕對方以「葯死公公」的罪名相威協也決不妥協。這樣的處理,使劇作人物性格與劇作的規定情境完全相一致。
第三,作者繼承了「東海孝婦」故事中「枯旱三年」與血「緣幡竹而上標,又緣幡而下」以及《淮南子》所記鄒衍蒙冤、六月飛雪的傳說的內容,讓竇娥三樁誓願一一應驗,又在第四折中安排竇娥的鬼魂上場,使劇作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關漢卿劇作的總體藝術特色:
①旦本戲多;②現實性強,被稱為偉大的現實主義劇作家;③劇作洋溢著戰斗精神 ;④結構安排,緊湊綿密,舞台性強;⑤人物形象鮮明;⑥語言本色當行。
4. 《竇娥冤》中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元朝口語
糊突:古義:混淆,今義:不明事理。 哥哥:古義:對一般男子的客氣稱呼,今義:對同父母以及同族同輩年紀比自己大的男子的稱呼。 斷送:古義:發送,指殯葬,今義:喪失,毀滅。 正法:古義:公正地執行法律,今義:執行死刑。
竇 娥冤
一.文學和文化常識
1.元曲的分類
「元曲」,一般包括 和 是元代文學最高成就的標志 包括小令和套數兩種形式小令是獨立的只曲,相當於一首單調的詞,主要是從民間的小曲和詞調變化來的如我們熟悉的馬致遠的《越調·天凈沙·秋思》套數是由兩支以上同宮調的曲子聯綴而成的組曲,各套曲子的聯綴多有一定的順序,末曲多以尾聲結束
2.元雜劇:
元雜劇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調)演唱的一種戲曲形式,金末元初產生於中國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礎上以及諸宮調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它有一套較嚴格的體制
①結構:元雜劇一般是 演一完整的故事,個別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連演
折是音樂組織的單元,也是故事情節發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較多的場次,類似於現代戲劇的「幕」有的雜劇還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當於現代劇的序幕,用來說明情節,介紹人物
雜劇每折限用同一宮調的曲牌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時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獨唱(其他角色只有說白),分別稱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 、 、 、 等
元雜劇每本戲只有一個主角,男主角稱正末,女主角稱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凈:俗稱「大花臉」,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異之處的人物如張飛、李逵
丑:俗稱「小花臉」,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還有孛(bó)老(老頭兒)、卜兒(老婦人)、孤(官員)、徠兒(小廝)
③劇本的構成:劇本由 三部分構成
是按一定的宮調(樂調)、曲牌(曲譜)寫成的韻文元雜劇規定,每一折戲,唱同一宮調的一套曲子,其宮調和每套曲子的先後順序都有慣例規定
是戲劇動作的總稱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是「賓白」,是劇中人的說白部分」賓白又分以下四種:對白:人物對話;獨白:人物自敘;旁白:背過別的人物自敘心理話;帶白:唱詞中的插話賓白是元雜劇中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所謂「曲白相生,方盡劇情之妙」,正說明這一點
二.關於標題
在元雜劇中,一般取末句作為劇的全名,取末句中最能代表戲劇內容的幾個字作為劇的簡名關漢卿《竇娥冤》的題目,為「秉鑒持衡廉訪法,感天動地竇娥冤」,其中末句為全名,最後三字即簡名元雜劇結尾有「題目正名」,用兩句或四句對偶句總結全劇內容,交待劇名它不是情節的組成部分,其功能在於廣告宣傳
三.背景介紹
元代社會初期,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多數文人同廣大人民一樣都受到殘酷的迫害,因此,他們與人民關系密切生活在社會下層的關漢卿,同情百姓的悲慘命運,不畏權勢,敢於斗爭《竇娥冤》便反映了當時尖銳的社會矛盾它揭露了元代社會的黑暗和統治者的殘暴,反映了當時尖銳的社會矛盾
四。 寫作特點
作品運用豐富的想像和大膽的誇張,設計了三樁誓願的超現實情節,運用了浪漫主義手法,顯示正義抗爭的強大力量,寄託了作者鮮明的愛憎,反映了人民伸張正義、懲治邪惡的願望也反襯出社會的黑暗。這是本折也是全劇刻畫主人公形象最著力的一筆,是作品藝術性的集中體現,使悲劇氣氛更濃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節更生動,主題思想更深刻,既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又充滿奇異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五.思想感情
在封建社會,人民不僅在人身權利及政治經濟上受壓迫,而且在思想上受毒害。按當時觀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間公道。封建官吏為了愚民,也每每以青天自比。竇娥開始也受神權思想影響,相信「青天大老爺」能主持正義,賞善罰惡。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她覺醒過來,看清了「衙門自古向南開,就中無個不冤哉」的社會真相。在《滾綉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責天地鬼神不分清濁,混淆是非,致使惡人橫行,良善銜冤。竇娥對神權的大膽譴責,實質上是對封建統治的強烈控訴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漿迸射如山洪決堤般的憤激之詞,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覺醒意識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當時廣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竇娥臨刑前的三樁誓願,正是作家世界觀矛盾的一種反映。一方面關漢卿關心民情,洞察現實,通過竇娥指斥天地、發下的三樁誓願應驗等情節表明自己對封建官吏的憎恨,對被壓迫人民的同情,反映人民仇視封建統治,要求變革現實的時代精神。另一方面,作者畢竟是封建時代的劇作家,他盡管關心人民的疾苦,卻不能意識到人民自身的力量;他雖然憎惡封建統治,卻又找不到變革現實的出路,所以最終還是讓天地動容清官平冤來解決問題,這也反映了作家的階級局限和歷史局限。當然,上天被竇娥感動,也說明竇娥冤大恨深。
六.作者
關漢卿,號已齋叟,金末元初大都(現在北京市)人,元代雜劇的代表作家,與鄭光祖、白樸、馬致遠一同被稱為「元曲四大家」,並居「元曲四大家」之首,對元雜劇和後來戲曲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關漢卿的作品主要有《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單刀會》等。其中《竇娥冤》被稱為中國十大古典悲劇之一,同時也是元雜劇四大悲劇之一,被稱為「本色派之首」。
5. 《竇娥冤-斬娥》曲譜
在這里找找:專屬http://post..com/f?kz=104029599
6. 關於《竇娥冤》的一些常管只是有那些
《竇娥冤》 元·關漢卿作。寫竇娥被無賴誣陷,又被官府錯判斬刑的冤屈故事。 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 《竇娥冤》 鄭光祖 《倩女離魂》 白樸《牆頭馬上》 馬致遠 《漢宮秋》 2、元雜劇:是把歌曲、賓白、舞蹈等有機結合起來,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戲曲藝術形式。元雜劇是由北曲演唱的一種戲曲形式,有一套較嚴格的體制。 3、元雜劇有一套較嚴格的體制: (1)結構:元雜劇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個別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連演。 折是音樂組織的單元,也是故事情節發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較多的場次,類似於現代戲劇的「幕」。有的雜劇還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當於現代劇的序幕,用來說明情節,介紹人物。 雜劇每折限用同一宮調的曲牌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時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獨唱。(其他角色只有說白),分別稱為「末本」或「旦本」。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凈、丑等。 元雜劇每本戲只有一個主角,男主角稱正末,女主角稱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凈:俗稱「大花臉」,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異之處的人物。如張飛、李逵。 丑:俗稱「小花臉」,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還有孛(bó)老(老頭兒)、卜兒(老婦人)、孤(官員)、徠兒(小廝)。 (3)劇本的構成:劇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構成。 唱詞是按一定的宮調(樂調)、曲牌(曲譜)寫成的韻文。元雜劇規定,每一折戲,唱同一宮調的一套曲子,其宮調和每套曲子的先後順序都有慣例規定。 ⑷ 科是戲劇動作的總稱。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⑸ 白是「賓白」,是劇中人的說白部分。賓白又分以下四種: 對白:人物對話;獨白:人物自敘;旁白:背過別的人物自敘心理話;帶白:唱詞中的插話。 賓白:是元雜劇中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所謂「曲白相生,方盡劇情之妙」,正說明這一點。 4、關漢卿:號已齋叟,元初大都人。元雜劇第一代表作家,中國戲劇史上最早也最偉大的戲劇作家,被譽為中國的「莎士比亞」。 他擅長各種舞台演出技藝,編有雜劇60多部,現存18部。其中《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拜月亭》、 《調風月》(旦本) 、《單刀會》(末本)等,是他的代表作。 《竇娥冤》被列為世界十大悲劇。1958年,關漢卿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 33、元雜劇的四大悲劇: 關漢卿的《竇娥冤》、馬致遠的《漢宮秋》、白樸的《梧桐雨》、紀君祥的《趙氏孤兒》。
7. 哪位有秦腔竇娥冤的全本曲譜,麻煩發我郵箱,要馬友仙唱的,謝謝了。
曲譜? 呵呵 現在很少見了,買書去吧
8. 《竇娥冤》中《端正好》《滾綉球》分別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端正好》的曲子,竇娥訴說自己莫名其妙地犯法受刑,接著說冤屈之大可以「動地驚天」。竇娥含冤受刑,對命運的不平、天地的不公充滿了憤恨。由於內心悲憤到了極點,所以不由得對天地表示怨恨。
《滾綉球》中,她猛烈指責天地鬼神不分清濁,混淆是非,致使「好人不長命,壞人活萬年」的社會不公平現象到處都是。竇娥對鬼神的大膽譴責,對天地的斥罵,實際是對現實社會黑暗的強烈控訴和根本否定。這也是關漢卿借竇娥之口抒一己之憤的載體。
《竇娥冤》是元代戲曲家關漢卿的雜劇代表作,也是元雜劇悲劇的典範,該劇劇情取材自東漢"東海孝婦"的民間故事,講述了一位窮書生竇天章為還高利貸將女兒竇娥抵給蔡婆婆做童養媳,不出兩年竇娥的夫君早死。張驢兒要蔡婆婆將竇娥許配給他不成,將毒葯下在湯中要毒死蔡婆婆結果誤毒死了其父。張驢兒反而誣告竇娥毒死了其父,昏官桃杌最後做成冤案將竇娥處斬,竇娥臨終發下"血染白綾、天降大雪、大旱三年"的誓願。竇天章最後科場中第榮任高官,回到楚州聽聞此事,最後為竇娥平反昭雪。
《竇娥冤》是中國著名悲劇之一,是一出具有較高文化價值、廣泛群眾基礎的傳統名劇,約有八十六個劇種都改編、演出過此劇。
1、關於作者:
關漢卿,號己齋叟,金末元初大都(現北京)人。元代雜劇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國戲劇史上最早也最偉大的戲劇作家。他與鄭光祖(字德輝。其代表作有《倩女離魂》)、白樸(字太素,號蘭谷。其代表作有《牆頭馬上》)、馬致遠(字千里,號東籬。其代表作有《漢宮秋》)齊名,被稱為「元曲四大家」。他在散曲《南呂?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會吟詩,會篆籀,會彈絲,會品竹。我也會唱鷓鴣,舞垂手,會打圍,會蹴鞠,會圍棋,會雙陸」,「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可見他的才藝、生活和個性。元代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關漢卿不滿社會現實,借雜劇來揭露黑暗現實,寄託自己的社會理想。他一生創作雜劇現僅存15部。《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單刀會》等流傳很廣。其中的《竇娥冤》是我國十大古典悲劇之一。1958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關於元雜劇:
元雜劇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種戲曲形式,金末元初產生於中國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礎上以及諸宮調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特點明顯,體制嚴格,是一種歌唱、說白、舞蹈等有機結合的戲曲藝術形式。且有韻文和散文相結合的、結構完整的文學劇本。
元雜劇有一套較嚴格的體制:
①結構:元雜劇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構成一本,演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少數作品有五折、六折或多本連演。折是音樂組織的單元,也是故事情節發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較多的場次,類似於現代戲劇的「幕」。「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當於現代劇的序幕,用來說明情節和介紹人物。雜劇每折限用同一宮調的曲牌組成一套曲子。演出時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獨唱。(其他角色只有說白),分別稱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凈、丑等。元雜劇每本戲只有一個主角,男主角稱正末,女主角稱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凈:俗稱「大花臉」,配角有副凈,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異之處的人物。如張飛、李逵。丑:俗稱「小花臉」,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還有孛(bó)老(老頭兒)、卜兒(老婦人)、孤(官員)、徠兒(小廝)。
③劇本的構成:劇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構成。唱詞是按一定的宮調(樂調)、曲牌(曲譜)寫成的韻文。元雜劇規定,每一折戲,唱同一宮調的一套曲子,其宮調和每套曲子的先後順序都有慣例規定。(註:本學案「拓展閱讀」可查閱「宮調」知識)科是戲劇動作的總稱。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賓白」,是劇中人的說白部分。」賓白有對白(人物對話)、獨白(人物自敘)、旁白(背過別的人物自敘心理話)、帶白(唱詞中的插話)。賓白是元雜劇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曲白相生,方盡劇情之妙」。
④題目正名:元雜劇結尾有「題目正名」,用兩句或四句對偶句總結全劇內容,交待劇名。它不是情節的組成部分,其功能在於廣告宣傳,可能在演出結束時由演員在下場前念出和寫於戲報上。一般取末句作為劇的全名,取末句中最能代表戲劇內容的幾個字作為劇的簡名。如關漢卿《竇娥冤》的題目為「秉鑒持衡廉訪法,感天動地竇娥冤」,末句為全名,最後三字即簡名。
9. 明代葉憲祖將《竇娥冤》改編為《金鎖記》,結局很圓滿,你覺得這樣改版好不好
《金鎖記》根據作家的審美偏好和社會的審美思潮,弱化了竇娥與命運抗爭的戲劇回沖突,淡化了竇娥答悲劇的意蘊,使故事整體氛圍由竇娥被誤殺的悲劇到夫妻團圓的喜劇。《金鎖記》的改編並不成功,從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方面都比前者遜色。整體來看,《金鎖記》缺乏感天動地的悲劇意蘊和持續的藝術魅力,但是竇娥的故事卻因為《金鎖記》的改編一直流行於戲曲舞台之中。所以《金鎖記》仍具有文學上的價值和可闡發的文學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