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凱爾特音樂在世界獨領風騷的原因
凱爾特音樂是來自於凱爾特人的音樂。凱爾特人原為公元前一千年
左右居住在中歐、西歐的一些部落集團,經過漫長遷徙來到英倫,其後代今天散落於愛爾蘭、威爾士、蘇格蘭北部與西部山地各處。凱爾特人包括愛爾蘭人、蘇格蘭高地人、威爾士人及康尼士人,他們大多操雙語---英語和本族語(蓋爾語或凱爾特語),除了文字或文物研究可以證明他們之間的族源關系,最直接的方式是傾聽他們的音樂。典型的凱爾特風味,古老、源遠流長,可以聽到提琴、風笛、小豎琴或者兩個風箱的手風琴。在英倫三島、在美洲大陸,只要是在有凱爾特移民後代的土地上面,你就可以找到這樣的音樂。
傳統凱爾特音樂
盛行於90年代,傳統的凱爾特音樂並非廣義上的凱爾特音樂。其實,它具有最早的民謠歌曲的風格也有純音樂的風格,就是那種沒有受到新世紀音樂和流行音樂影響的那類純音樂,這是它區別於當代凱爾特音樂的特點。 相關的風格 GNR Celtic(普遍意義的凱爾特音樂) NAT Ireland(愛爾蘭本土音樂) Celtic Pop(流行凱爾特) Irish Folk(愛爾蘭民謠) Traditional Scottish Folk(傳統的蘇格蘭民謠) Contemporary Celtic(當代凱爾特音樂) Drinking Songs(祝酒歌曲) Celtic Folk(凱爾特民謠) Celtic Gospel(凱爾特福音) Traditional Irish Folk(傳統愛爾蘭民謠) Celtic New Age(新世紀凱爾特音樂) 一些主要專輯 The Boys of the Lough: Good Friends-Good Music [1977] The Chieftains: Chieftains 4 [1973] Shanachie: Ocean View [1990] Natalie MacMaster: No Boundaries [1997] The Chieftains: Chieftains 2 [1969] Altan: Best of Altan [1997] 主要藝術家列表 Altan The Boys of the Lough The Chieftains Phil Cunningham Joe Derrane The House Band David Kincaid Catriona MacDonald Kate MacLeod Natalie MacMaster Katie McMahon Christy Moore 最常提及的藝術家列表: The Chieftains Christy Moore Magical Strings Natalie MacMaster Anam The House Band The Boys of the Lough Phil Cunningham
新世紀凱爾特
由凱爾特主題旋律、器樂和歌曲,加上新世紀的產物和情感而產生了新世紀凱爾特音樂。Clannad 和 Enya 是這一流派的典型代表,可是他們並不是僅拘泥這種音樂的藝術家。這種夢幻式的充滿靈氣的音樂在80年代末是由Enya的」Watermark「專輯而走向主流的,在90年代逐漸繁盛起來。 相關的風格: Celtic Pop(流行凱爾特) Celtic Fusion(凱爾特混合音樂) Contemporary Celtic(當代凱爾特音樂) Celtic Gospel(凱爾特福音) 一些主要的作品: Clannad: Rogha: The Best of Clannad [1997] Maire Brennan: Whisper to the Wild Water [1999] Enya: Watermark [1988] Loreena McKennitt: Mask and Mirror [1994] Enya: Shepherd Moons [1991] Reg Keating: Celts: Celtic Lullaby [2000] Phil Coulter: Highland Cathedral [2000] 主要藝術家列表: Altan Maire Brennan Capercaillie Clannad Phil Coulter Enya Reg Keating Joanie Madden Loreena McKennitt Bill Whelan
流行凱爾特音樂
流行凱爾特音樂相對於傳統凱爾特音樂來說在很多方面都是差不多的,美國和英格蘭的流行民謠都有自己的特點--當旋律(可能是樂器的旋律)確實沒有被影響的情況下,在流行民謠的核心部分,音樂是遵循流行原則的,而又不是完全脫離傳統形式的。這種風格主要形成於80年代,在70年代期間,為了使傳統愛爾蘭民謠能夠復興,一直以來從事濃重民謠味道的藝術家們開始逐漸的把搖滾和流行元素混入到原始音樂中(雖然象Pogues一些主要藝術家並不這么認為)。正當新世紀愛好者們開始發現這種受到一定限制的、有靈氣又有飄逸感覺的凱爾特音樂時,流行凱爾特音樂逐步走向主流,吸收了綜合性加上基於聽覺的標准器樂(但是凱爾特混音藝術家們確不這么認為)。Capercaillie 和 Clannad是屬於這種流派、演藝這種風格的主要樂隊。 一些主要的專輯: rah Masen: Carry Us Through [1998] The Corrs: In Blue [2000] Alasdair Fraser: Dawn Dance [1996] Christy Moore: Christy Moore [Polydor] [1975] Christy Moore: Ride On [1984] Capercaillie: Crosswinds [1987] John McDermott: Danny Boy Collection [1998] 主要藝術家列表: endan Begley The Black Family Capercaillie Clannad Patrice Clementin The Corrs Iain MacDonald John McDermott Christy Moore 最常提及的藝術家列表: The Corrs Capercaillie Christy Moore Sarah Masen John McDermott Alasdair Fraser
搖滾凱爾特
象來自紐約的具有朋克和管弦風格的Pogues樂隊一樣,還有帶點凱爾特風格受到愛爾蘭音樂影響的來自Cranberries的Black 47樂隊,從事搖滾凱爾特的藝術家把傳統的愛爾蘭器樂和搖滾節奏連接起來而創作出幾近瘋狂和熱情、悲傷和浪漫的曲子。搖滾凱爾特音樂通常清晰的表現出愛爾蘭酒吧音樂的特色,但是它也帶有一點流行音樂的性質,那是一種采秸於R&B和選擇性搖滾的音樂。 相關風格: STL Folk-Rock(STL搖滾民謠) Celtic Pop(流行凱爾特音樂) Contemporary Celtic(當代凱爾特音樂) Aboriginal Rock(原創凱爾特音樂) 一些主要專輯: Tears for Beers: Tears for Beers [1994] The Waterboys: This Is the Sea [1985] The Waterboys & Mike Scott: Whole of the Moon: The Music of the Waterboys & Mike Scott [1998] The Pogues: Essential Pogues [1991] The Waterboys: Fisherman's Blues [1988] The Pogues: If I Should Fall From Grace With God [1987] The Young Dubliners: Rocky Road [1994] 主要藝術家列表: ALT An Cat Dubh Black 47 The Cranberries Tom Donovan Hothouse Flowers Van Morrison Von Morrisson The Pogues The Waterboys The Young Dubliners
凱爾特福音
凱爾特福音是祝福的歌曲,既有傳統音樂也有創新音樂,用凱爾特的風格來演藝。通常,凱爾特福音是用傳統方式來表達的,但是在90年代這樣一個當代凱爾特音樂盛行時期,有的凱爾特福音也是運用那種方式的。 一些主要的專輯: Various Artists: Kindle My Heart: Celtic Songs of Worship [2001] Various Artists: God Above, God Below: Celtic Songs of Worship [2001] Eden's Bridge: Celtic Worship [1997] Eden's Bridge: Celtic Praise [1998] Sheila Walsh: Celtic Lullabies and Gentle Worship [2003] Various Artists: Celtic Harp Christmas, Vol. 2 [1999] Eden's Bridge: Celtic Journeys [2000] 主要藝術家列表: Celtic Cry Eden's Bridge 最常提及的藝術家列表: Eden's Bridge
簡介
提起「凱爾特」(Celtic,也有人譯作"克爾特"或"塞爾特")音樂,很多人都直覺的把它與愛爾蘭劃上等號,事實上,它並不是愛爾蘭人的專利,只不過因為這個領域最成功的許多藝人或團體都往往來自愛爾蘭。其實,愛爾蘭只是凱爾特民族活躍的地方之一。
起源
想要認識這種音樂,我們必須對「凱爾特」這個名詞先有所認識。凱爾特人,是歐洲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大約在五千年前興起了,最早主要生活在阿爾卑斯山以北,後來分布范圍日益擴大,從不列顛群島到巴爾乾半島都有,而且往往居於統治者的地位,希臘人所說的「克爾圖人」和羅馬人據說的「高盧人」,事實上就是凱爾特人。由於在文化上相當的強勢,歐洲各國都深受他們的影響,可惜由於人口過剩、社會關系緊張、以及擴展版圖太過激進,從西元前二世紀開始,逐漸由盛轉衰,受到羅馬帝國與日耳曼部落等的夾擊之後,失去了統治者的優勢,連他們的文化也受到羅馬帝國的同化,只有在愛爾蘭和不列顛還保存得比較完整。 凱爾特人體格高大、膚色白晰、強壯、尚武、愛好冒險,同時相當迷信,有著許多充滿幻想的古老傳奇,因此從昔日的「亞瑟王與圓桌開武士」,到近年來遠近馳名的 「哈利波特」與「魔戒」,都充滿著非常「凱爾特」的神秘傳奇色彩。另外,由於在愛爾蘭與蘇格蘭等這些他們目前主要的生活空間,經濟資源比較匱乏,加上在政治方面受到了不少打壓,所以我們又可以發覺,在浪漫與豪放的同時,他們的文化,特別是在音樂方面,也往往呈現著傷感的悲情色彩。而為了追求生存的機會,他們大量往「海外」移民,於是從美國、加拿大、到澳洲,凱爾特文化也隨著那些移民的腳步,逐漸的流傳開來。簡單的了解他們的歷史背景之後,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凱爾特音樂裡面各種特殊的情感因素了。 在很多人心目中,凱爾特人即為愛爾蘭民族,這也許是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給公眾造成的印象。事實上,凱爾特人原為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居住在中歐、西歐的一些部落集團,經過漫長遷徙來到英倫,其後代今散落於愛爾蘭、威爾士、蘇格蘭北部與西部山地各處。凱爾特人包括愛爾蘭人、蘇格蘭高地人、威爾士人及康尼士人,他們大多操雙語——英語和本族語(蓋爾語或凱爾特語),但往往不同地區的同族後輩,語言上會有較顯著的差異。除了文字或文物研究可以證明他們之間的族源關系,最直接的方式是傾聽他們用小豎琴和風笛奏出的音樂,那種古老的、源遠流長的音樂,已成為連接不同地域凱爾特民族的文化紐帶。 可惜,近代有關凱爾特民間音樂的收集整理極不詳盡,幾乎在整個唱片工業體制趨向成熟完善之後,凱爾特音樂才受到重視。男高音歌唱家約翰·麥克康馬克是本世紀初唯一一位較出名的凱爾特裔早期錄音明星。麥克康馬克早年在米蘭學習聲樂,1904年在倫敦首次錄音並開始定期在倫敦修道院花園公演,在曲目選擇上,麥克康馬克漸漸加入改編自愛爾蘭民間音樂的作品:《游吟男孩》、《愛爾蘭移民》、《你若陽光般微笑》,這些作品在他的演唱下,成為廣聞於世界的愛爾蘭民歌。麥克康馬克錄有數百張專輯唱片,總銷量在二千萬張以上。他將愛爾蘭民間音樂有效地與古典音樂傳統結合在一起的形式,啟發和激勵了不少凱爾特後繼者,迪莉亞·墨菲就是其中一位。 迪莉亞·墨菲沿著麥克康馬克的方向繼續拓展,她所演唱的由約翰·弗蘭西斯·沃勒創作的歌曲《飛轉的輪子》,其輕妙的愛爾蘭鄉音與蓋爾古腔,輔以豎琴的伴奏,很快成為本世紀上半葉愛爾蘭音樂的代表風格。墨菲不單限於愛爾蘭民樂改編,通過一系列歌曲如《如果我是只黑鳥》、《廚藝歌》、《再見麥克,再見派特》、《勞拉·克萊那》等,墨菲在民族音樂中巧妙溶入美國百老匯與爵士樂元素。二戰後墨菲進行一些歌曲翻譯工作,將凱爾特語轉譯成義大利語,進而將優秀的愛爾蘭民歌推向整個歐洲。 然而很長一段時期以來,聞名於世的凱爾特風味作品,大都出自於那些遠離凱爾特文化中心的、散居於美洲大陸的凱爾特移民後代,如歌手丹尼斯·戴,豎琴手艾米麗·米切爾,多種樂器演奏家凱特·史密斯、羅伯特·懷特。當然,出入於此的也不乏古典樂界的名流,如羅伯特·肖合唱團、阿瑟·福萊德率領的波士頓通俗管弦樂團、吉它名家約翰·威廉姆斯、長笛演奏家詹姆斯·高威;居住在英國本土的約翰·泰夫納,也曾以古典手法出版過基於凱爾特傳統的現代交響樂《凱爾特安魂曲》。這些藝術家利用改編凱爾特民間音樂,創造出一些「別有風味」的作品,這些作品往往會令人理解為古典音樂的通俗表現。論到真正紮根於凱爾特文化的藝人,依然要看那些來自英倫三島的當地居民。
50年代的凱爾特音樂
50 年代大西洋彼岸發生的民歌復興運動,也逐漸波及到英倫三島,使眾多年輕人醉心於民歌之上的新的創造。來自於同一音樂世家的湯姆·克蘭西、派蒂和雷姆,成為最早去美國學習考察唱片體制的愛爾蘭青年。在唱片公司「民謠之路」(Folkways)和「伊萊克托」(Elektra)幫助錄一些愛爾蘭民歌後不久,派蒂成立了自己的小公司——取名為「傳統」(Tradition)。1956年,「傳統」在英國發行喬什·懷特與黑人民謠女歌手奧黛特的小唱片。克蘭西的另兩個兄弟,則著手在阿巴拉契亞山脈進行民歌搜集工作,在遇到北愛爾蘭樂手湯米·麥克姆之後,三人組成了克蘭西兄弟樂隊。克蘭西兄弟演唱的民歌,如《一壺五味酒》、《利物浦的殘渣》,在大西洋兩岸普遍受到了歡迎。而樂隊成員以個人名義發表的唱片,成績也十分出色。在克蘭西兄弟之後,又出現了都柏林人,這支樂隊起先由鄉村教師朗尼·朱組建,於1962年以朗尼·朱小組的名義在都柏林酒吧中演唱,名聲傳遍全愛爾蘭及英國;中途又有前「繪圖員」樂隊成員約翰·謝漢、鮑勃·林奇加入,一系列的現場表演特別是在倫敦塞梭·蕭宮殿的表演,宣告了凱爾特民謠的被廣泛認同。三十年後的今日,「都柏林人」已被視為愛爾蘭民族藝術的象徵性團體。在以上樂隊的影響下,蘇格蘭出現了伊安·麥卡爾曼民歌小組,後更名為麥卡爾曼們;北愛爾蘭出現了「他們」樂隊,愛爾蘭出現軍校生樂隊。
60年代的凱爾特音樂
對於北愛爾蘭地區,宗教、種族問題沒有象南愛爾蘭那樣因為獨立而獲得了解決,歷史的變遷反而使其更加尖銳。1968年,沖突演變為武力對抗,藝術家們十分關注並試圖改變這一切。在貝爾法斯特軍事管制下,出現了上面提到的「他們」。「他們」的故事,要一直追溯到一個唱片收集者,他有個兒子名叫凡·莫里森。在父親影響下,莫里森很早就對音樂產生了興趣,12歲時參加樂隊「戴姆尼沙灘」和「標槍」;兩年後即1960年,樂隊改組為「君主」,風格為藍調與靈歌。君主在CBS旗下出版過一張細碟(碟中包括《冬青谷》和《刺痛的嬰兒》兩首歌),並在蘇格蘭、英格蘭、德國等地進行巡迴演出。回到貝爾法斯特之後,凡·莫里森參加了由愛倫·亨德森、艾里克·威克森等組成的「他們」。1964年的處女作《現在不哭》,隨後的《親愛的請別走》、《黑夜降臨了》,為「他們」贏得了較高的聲譽。但當凡·莫里森讀到大西洋彼岸鮑勃·迪倫的作品《寶貝,一切結束》之後,不由深深為之震動。。此時,剛剛結識的美國作曲家波特·本斯給予凡·莫里森極大的幫助,作品《格羅麗亞》開始擺脫單純的情愛描述而成為一首反傳統的力作,後被眾多車庫樂隊翻唱。雖然「他們」樂隊人員變化頻頻,但凡·莫里森始終擔負著樂隊堅定不變的靈魂,一直到「他們」解散。莫里森的個人演唱生涯同樣成功,從與波特合作的《褐色眼珠的姑娘》開始,莫里森不斷與國際著名樂手合作。專輯《星上數周》是與一批著名爵士樂手合作的,有冷派爵士樂開創者邁爾斯·戴維斯樂隊的貝司手理查·戴維斯,有將爵士樂引向古典化發展的「現代爵士四重奏」樂隊的鼓手康尼·凱。藍調、靈歌、福音和民謠相結合的方式,相繼在《月亮舞》專輯、《茱萸蜜》專輯、《凡·莫里森,他的樂隊和街頭合唱團》專輯中延續發展,此後的專輯《在高速公路急進》,運用整個奧克蘭交響合唱團來構架調色板,它與現場雙張唱片《罷手已晚》一起,成為70年代愛爾蘭風格與世界潮流匯合的總結。莫里森的嗓音較前輩歌手粗糙許多,但他濃重的愛爾蘭口音,和歌詞中大量的關於民眾生活狀況的描寫,以及對北愛爾蘭政治事件的關注,使他成為最出色的凱爾特藝術家;與世界各地藝術家的合作,又使《一個叫天堂的小鎮》、《特·那·諾格》、《有一個愛爾蘭流浪者》這些愛爾蘭民間調子,再度為世界人民熟知。莫里森80年代的《桂冠詩人創作》,90年代的《啟蒙》,與黑人布魯斯大師約翰·李·胡克合作的專輯《流亡太久》,也都成為享譽一時的經典。凡·莫里森因此被視為不受風格限制的凱爾特民謠藝術家。
凱爾特音樂的發展
也就從這個時候起,凱爾特音樂開始往各類西方音樂形式中擴散。但凱爾特音樂的顯著特徵,經常還是能從各種變化的形態里明顯地感受到。從凱爾特音樂,我們能清晰地看到中世紀教堂歌曲在愛爾蘭這片島嶼上的保存,這一方面是與世隔絕的封閉狀態的結果,但更重要的一重因素是,愛爾蘭獨特的自然風土,是那麼好、那麼神、那麼適合的一件外套。那種曠遠、超脫、飄飄欲飛的音樂,常常會引領著外人的思緒,在天地之間若有所悟又不明所以。但當他們一旦踏上愛爾蘭土地,真真切切地看到這里的山,這里的水,這里的雲、氣、風、雨時,他們的心裡戈登一下:呵,這就是了,這正是他在音樂中、在冥冥中、在魂牽夢繞中,想看清卻又無法看清的奇麗景象。這里的天空一望無際,因為遼闊深邃而顯得很低;顏色更深的水,水中層層迭迭地遍布著不高的、但每一座都是峭然獨立的丘峰,使下面幽水曲回,使四下寂寥神秘,使人們眼中始終是天低雲暗山寂水清的圖景。沒有人的跡象,也沒有森林生靈無比茂盛的形象,但又不是荒涼的,它們給人安靜地生長、靜謐地呼吸的印象。愛爾蘭山水具有一種無與倫比的遺世獨立氣息,這也正是凱爾特音樂帶給人的核心意象。這音樂有重疊的和聲,有傳說般的回響,有飄渺的歌吟,有曠遠的合唱。在器樂上,豎琴和風笛是最常用的凱爾特特色樂器,它們配合凱爾特歌唱,流泛著同樣的或相通的聲音氣質。後來,這樣的聲音氣質進一步表現在一些現代新樂器中——在電子樂重疊回響的效果中,在電風琴朦朧發散的和聲里。心靈和想像,這兩個東西在凱爾特音樂中是如此重要;有歌詞的時候,往往又會有自然、宗教、神話和傳說,或玄秘幽深、色彩迷離、意象重疊的詩句,來加深音樂的這種意象。分析起來,凱爾特民歌旋律是中世紀調式的,很少有裝飾音,也較少跨跳式的行進;它平緩地發展、簡單地迴旋,這種旋律有一種虛幻感和消逝感。 70、80年代的凱爾特音樂 進入七八十年代,藝術家不再為藝術風格的分歧而苦惱,他們分化成了兩個大的陣營:一個陣營比較堅持傳統樂風,同時配器上也不排斥運用電子合成器或其他新出現的技術;另一陣營在外型上類似朋克,回歸街頭賣藝者的外表。 這後一類團體以「潑格斯」樂隊為代表,靈魂人物叫謝恩·麥高萬。「波格斯」是蓋爾語中的臟話,意為「踢你的屁股」。這個樂隊是既堅守傳統民謠同時又將簡單的朋克思想納入風格的團體,首張專輯《給我的紅玫瑰》,收錄了樂隊極其出色的兩首作品——《倫敦黑街》和《威士忌流成河》。隨後,樂隊出版了由艾爾維斯·考斯泰勒製作的備受爭議的專輯,其作風離奇,性別倒置;酒精葯物的外表下深藏著社會底層的縮影,又用平實樸素的語言敘述種種政治情緒,自暴自棄的態度給人以極強的意識宣洩。而在全世界范圍聞名的愛爾蘭女歌手西尼·奧康納,尤其第一張專輯《獅子和眼鏡蛇》,以及愛爾蘭樂隊U2的早期作品《戰爭》、《男孩》,以無疑屬於同樣充滿憤怒的情緒為整個世界矚目。 在堅持傳統樂風的那一類團體中,最著名的當屬「地丹南」樂隊。地丹南擁有美妙的和聲,傳統而不失現代感的電聲配器,團員瑪拉·奧康納、道拉斯·金與瑪麗·布萊克,人人擁有一副曼妙動人的好嗓,所以個人發展也個個成功。地丹南的專輯《愛爾蘭之歌》,道拉斯·金的專輯《籠中的獅子》,瑪麗·布萊克的專輯《無界線》,都成為世界性的暢銷之作,在大眾的心目中普遍視其為愛爾蘭—凱爾特文化的代名詞。 在凱爾特音樂的熱潮中,出現了一個叫「凱爾特心跳」的本地廠牌,專門出版凱爾特音樂作品,尤其偏重聖詠、豎琴、風笛、女聲方面。這是一家面向世界的愛爾蘭民族音樂公司,十分注重傳統和本民族文化、以及這傳統和本民族文化與世界的交流;他們出版的,都是十分傳統的基本保持凱爾特原始形態的新音樂,但並不搞考古發掘和文物展覽式的文獻揖錄工作。「凱爾特心跳」的藝人,都是一些熱愛傳統的現代人,除了改編祖先留下的瑰寶,他們經常基於傳統自己創作。在樂器上,既保留傳統的編配特色,也結合新時代的音樂如電子樂、布魯斯或搖滾,但大的方面仍是十分古雅的,這是一種既老又新、既過去又現在的經時代刷新了的古老音樂。 事實上,凱爾特文化對於每一個凱爾特家族而言,從來都不僅僅是單純的文字或音樂,就某種層面而言,它更是生活方式、處世哲學的世代相傳。在八十年代再一次的尋根熱潮中,英裔美國人再度踏上祖先的土地——愛爾蘭或者蘇格蘭,發現民間新的家族式團體有「法里一家」、「布萊克一家」 、以及「家族樂團」,後者原名「an clann as dobbar」,意思是「來自都靈的家庭」。家族樂團雖然八十年代才出名,但他們的活動早在五十年代就開始了。當時,萊奧·布蘭南組織家庭成員在鄉村中演唱中世紀凱爾特聖歌,女兒瑪麗·布蘭南加入樂團後,樂團在曲目上有所改變,從英國民歌手多諾文,到加拿大民歌手瓊尼·米契爾的歌曲,都會出現在他們的演出歌目上,只不過唱的是蓋爾語。在萊特肯特民歌節和柏林演唱會中,該樂團獲得了空前的成功。1980年,妹妹恩雅加入後,「家族」終於贏得了兩張專輯的出版。《聲音》專輯改變了樂隊的命運,使它從一個偏於世界一隅的地方小團體,成了全球皆知的國際時尚的一部分。隨後,「家族」1986年專輯《回聲》、 1987年專輯《循環》、1992年專輯《靈魂》,恩雅專輯《恩雅》、《水標》、《牧羊人之月》,瑪麗·布蘭南專輯《瑪麗》,全都獲得了世界性的成功,被視為新世紀音樂的代表作品。從音樂上看,無論「家族」樂團、恩雅還是瑪麗的作品,都同時包含兩方面的構架,即:既保存傳統民謠和聖詩聖詠元素,又加入時代感極強的電影配樂,這成為這個家族的基本創作手法;而在音樂題材和作品觀念上,則運用避世或回歸自然的主旨,這也是凱爾特文化本身具有的內涵。
90年代的凱爾特音樂
九十年代,在愛爾蘭這片音樂沃土上,又誕生了萊斯利·道戴爾、西坡、克里斯蒂·亨奈西、男孩地帶、瑪米·柯曼這樣一些新星。男孩地帶是一個偶像性團體,凱爾特的悠遠到了偶像身上,變成一種極度的浪漫,他們快速成名橫掃全球。克里斯蒂·亨奈西深受美國布魯斯大師密西西比·約翰·荷特影響,早期演繹的都是一些自傳性歌曲,並經常在英國各地街頭俱樂部賣唱,表現艱難的求學經歷和刻骨的貧困生活,他還一直經受著神經衰弱的折磨。有時,窮困潦倒的亨奈西甚至會以一首歌 5愛磅(8美元)的售價,廉價出售自己的歌曲。後來,被恩雅經理人尼奇·雷恩相中,亨奈西推出《綵排》,一舉結束20多年的艱苦寫歌生涯,一夜成名。西坡是支電子音樂和傳統愛爾蘭音樂的鬆散結合,營造繞梁之音與雜亂聲響交錯的氛圍,製造聰慧的跳舞音樂,為傳統凱爾特音樂加入了部落風情,此外,這個被稱為愛爾蘭跳舞音樂中最詭譎的樂隊,也會唱一些蓋爾語的抒情小品。樂隊靈魂人物來自凱爾特人發源地,西坡這個名字,在希臘神話中指那些居住在北極以外的沐浴純凈陽光的人。 正如上面人物所體現的,對年輕的後輩而言,他們成長期所經歷的音樂已不單是凱爾特的詩性民謠傳統,而是整個西方音樂的大背景。這一時期在愛爾蘭本土最引人注目的民謠歌手是艾琳娜·麥克伊芙,在國際上最知名的則是小紅莓。在愛爾蘭歷史上最暢銷的專輯《女人心》(麥克伊芙的作品)中,既有凱爾特的激盪,也有美國民謠的溫和,既有古雅的豎琴、撥弦古鋼琴,也有大量的弦樂、浪漫感性的流行元素和搖滾樂的熱情。麥克伊芙在愛爾蘭交響樂團任過四年專業提琴手,她的音樂最擅於將富於爆發力的搖滾與雅緻的古典音樂融於一爐,而她富於洞察力的音樂語言,則受益於美國的迪倫和加拿大的柯恩。小紅莓離純正的民謠更遠,在他們的音樂里充滿了世界各地各種民間音樂的影響,但他們保持了對自然的尊重,音樂絢麗卻仍能回到比較單一和本真的狀態。
如今的凱爾特音樂
對今天的愛爾蘭音樂來說,最難以抹去的可能就是那一種源自祖先的神韻了。而任何一部有關愛爾蘭或蘇格蘭高地的電影,總會來一段類似電影《卡爾》中的、由雷姆·奧·弗萊尼演奏的風笛。也許,只有愛爾蘭蘇格蘭的民謠,才會給人帶來那麼一種恬靜、遙遠、沁人心脾的感受吧。而這樣的神韻,也會自然地蔓延到一些與愛爾蘭相關的音樂——如「神秘園」、「死亡也會跳舞」——的作品中。 風笛起源於古羅馬,是廣泛流行在歐洲的民族樂器,它是一種帶有空氣袋的吹奏管,由演奏者向風袋吹氣,再把風袋內的氣流壓送到裝在風袋上的簧管而發音。羅馬軍隊入侵大不列顛的時候,風笛傳入蘇格蘭。風笛是一種很難演奏的樂器,據說,500個吹風笛的人中只能出一名優秀的風笛手。現在,雖然風笛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都流行開來,但是一提起這個樂器,大家仍會不約而同地想起蘇格蘭人。 風笛是一種很特別的樂器,象是畫眉鳥的嗓子。在風笛甜美的聲音里,有一縷隱約的沙啞和滄桑--每一個尾音,都會非常隨意,留下一個迴旋的音符,散漫慵懶的吟詠著流浪,寂寞,純粹,純潔而灑脫的感情。 愛爾蘭音樂就是如此的干凈而飄,蒼涼而遠,總是能喚起一些傷感哽在喉里,唯有輕輕嘆息,似乎想去挽回些什麼……
B. 什麼是凱爾特音樂
凱爾特音樂是來自於凱爾特人的音樂。凱爾特人原為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居住在中歐、西歐的一些部落集團,經過漫長遷徙來到英倫,其後代今天散落於愛爾蘭、威爾士、蘇格蘭北部與西部山地各處。凱爾特人包括愛爾蘭人、蘇格蘭高地人、威爾士人及康尼士人,他們大多操雙語---英語和本族語(蓋爾語或凱爾特語),除了文字或文物研究可以證明他們之間的族源關系,最直接的方式是傾聽他們的音樂。典型的凱爾特風味,古老、源遠流長,可以聽到提琴、風笛、小豎琴或者兩個風箱的手風琴。在英倫三島、在美洲大陸,只要是在有凱爾特移民後代的土地上面,你就可以找到這樣的音樂。
風笛(Highland Bagpipe):
風笛起源於古羅馬,羅馬軍隊入侵大不列顛的時候,把風笛也帶了去。在蘇格蘭人愛上風笛之前幾百年,風笛已是英格蘭人的樂器了。例如13世 紀末愛德華一世的軍隊就是在風笛聲中進占蘇格蘭的。蘇格蘭愛丁堡市的風笛學院院長杜加德·麥尼爾說:「以前風笛在歐洲處處可見,在布魯塞爾的農村風景畫上就常常可以看到風笛手。」
後來許多其他民族對風笛漸漸失去興趣,唯有蘇格蘭人情有獨鍾。到了今天,盡管風笛已在世界上某些地方生了根,例如在約旦陸軍中有風笛手,在日本、美國等地也相當流行。但是一提起這種樂器,大家仍然不約 而同地想起蘇格蘭人。蘇格蘭傑出的賽車手傑基·斯圖爾特道出了他大多數同胞的心裡話:「無論世界上有多少國家有風笛,風笛肯定是代表蘇格蘭人的傳統民族樂器。」
豎琴(Irish harp,Celtic harp):
愛爾蘭豎琴,或稱凱爾特豎琴(在凱爾特語中稱為 "clarsach")。約90厘米高,55厘米寬。傳統的愛爾蘭豎琴師用手指甲來彈奏的。傳說假如一個演奏者的演奏使聽者感到苦惱,他的指甲就會斷裂。
吟遊詩人(Bard Dance):
吟遊詩人在凱爾特的古代是很重要的人物,他的首要工作就是 頌揚國君,也娛樂集會團體,有時候是贊美,有時候是譏諷,和僧侶、戰士、銀匠在一起,他代表古凱爾特的化身。游戲中,吟遊詩人愛德華彈奏豎琴悼念自己的愛人。
網路上常見到的凱爾特音樂大概有這么幾張專輯
CELTIC HEARTLAND 【心靈秘境】
CELTIC DANCE【凱爾特之舞】
Celtic Experience【體驗凱爾特】
Celtic Twilight【凱爾特的曙光系列】
CelticSpirit【凱爾特音樂天書】
Final Fantasy IV Celtic Moon【神秘的凱爾特之月】
The Book Of Secrets【秘密的書】
音樂團體《神秘園》的音樂里也帶有濃重的凱爾特的韻味 。
與凱爾特音樂有關的幾個人物
加拿大女歌手蘿琳娜麥肯尼特(Loreena McKennitt)
Loreena是一位講故事的高手,將古詩歌與傳統音樂相結合。【秘密的書】將古老的故事與傳說用她那如浮在空中的輕羽般輕靈縹緲的聲音講述,伴著迷人的音樂讓你的耳朵與心靈共享。 Loreena的每一首音樂都具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新意,她的嗓音顯得有點憂傷,憂傷背面則讓人感覺到無限的生機,讓人期待,在期待中沉醉陶醉。
豎琴大師 Alan Stivell
Alan Stivell 出生於法國 Bretagne 地區,是世界級的凱爾特豎琴大師。三十年來勤力推廣凱爾特民族音樂和新音樂的融合(Fusion),功勛卓著。Bretagne 是法語中不列顛的意思,是法國凱爾特人聚集區。
音樂人enya恩雅
對於恩雅似乎不用多說了,她簡直就是當代凱爾特音樂的代言人,
這位著名的愛爾蘭籍音樂人,她的音樂中包含著大量的凱爾特元素,有人把她的音樂歸類於Contemporary Celtic(當代凱爾特) 和Celtic New Age(凱爾特網路潮)。
傳統凱爾特音樂
盛行於90年代,傳統的凱爾特音樂並非廣義上的凱爾特音樂。其實,它具有最早的民謠歌曲的風格也有純音樂的風格,就是那種沒有受到新世紀音樂和流行音樂影響的那類純音樂,這是它區別於當代凱爾特音樂的特點。
相關的風格:
GNR Celtic(普遍意義的凱爾特音樂) NAT Ireland(愛爾蘭本土音樂)
Celtic Pop(流行凱爾特) Irish Folk(愛爾蘭民謠)
Traditional Scottish Folk(傳統的蘇格蘭民謠)
Contemporary Celtic(當代凱爾特音樂) Drinking Songs(祝酒歌曲)
Celtic Folk(凱爾特民謠) Celtic Gospel(凱爾特福音)
Traditional Irish Folk(傳統愛爾蘭民謠)
Celtic New Age(新世紀凱爾特音樂)
一些主要專輯:
The Boys of the Lough: Good Friends-Good Music [1977]
The Chieftains: Chieftains 4 [1973]
Shanachie: Ocean View [1990]
Natalie MacMaster: No Boundaries [1997]
The Chieftains: Chieftains 2 [1969]
Altan: Best of Altan [1997]
主要藝術家列表:
Altan
The Boys of the Lough
The Chieftains
Phil Cunningham
Joe Derrane
The House Band
David Kincaid
Catriona MacDonald
Kate MacLeod
Natalie MacMaster
Katie McMahon
Christy Moore
最常提及的藝術家列表:
The Chieftains
Christy Moore
Magical Strings
Natalie MacMaster
Anam
The House Band
The Boys of the Lough
Phil Cunningham
新世紀凱爾特
由凱爾特主題旋律、器樂和歌曲,加上新世紀的產物和情感而產生了新世紀凱爾特音樂。Clannad 和 Enya 是這一流派的典型代表,可是他們並不是僅拘泥這種音樂的藝術家。這種夢幻式的充滿靈氣的音樂在80年代末是由Enya的」Watermark「專輯而走向主流的,在90年代逐漸繁盛起來。
相關的風格:
Celtic Pop(流行凱爾特) Celtic Fusion(凱爾特混合音樂)
Contemporary Celtic(當代凱爾特音樂) Celtic Gospel(凱爾特福音)
一些主要的作品:
Clannad: Rogha: The Best of Clannad [1997]
Maire Brennan: Whisper to the Wild Water [1999]
Enya: Watermark [1988]
Loreena McKennitt: Mask and Mirror [1994]
Enya: Shepherd Moons [1991]
Reg Keating: Celts: Celtic Lullaby [2000]
Phil Coulter: Highland Cathedral [2000]
主要藝術家列表:
Altan Maire Brennan Capercaillie
Clannad Phil Coulter Enya
Reg Keating Joanie Madden Loreena McKennitt
Bill Whelan
流行凱爾特音樂
流行凱爾特音樂相對於傳統凱爾特音樂來說在很多方面都是差不多的,美國和英格蘭的流行民謠都有自己的特點--當旋律(可能是樂器的旋律)確實沒有被影響的情況下,在流行民謠的核心部分,音樂是遵循流行原則的,而又不是完全脫離傳統形式的。這種風格主要形成於80年代,在70年代期間,為了使傳統愛爾蘭民謠能夠復興,一直以來從事濃重民謠味道的藝術家們開始逐漸的把搖滾和流行元素混入到原始音樂中(雖然象Pogues一些主要藝術家並不這么認為)。正當新世紀愛好者們開始發現這種受到一定限制的、有靈氣又有飄逸感覺的凱爾特音樂時,流行凱爾特音樂逐步走向主流,吸收了綜合性加上基於聽覺的標准器樂(但是凱爾特混音藝術家們確不這么認為)。Capercaillie 和 Clannad是屬於這種流派、演藝這種風格的主要樂隊。
一些主要的專輯:
rah Masen: Carry Us Through [1998]
The Corrs: In Blue [2000]
Alasdair Fraser: Dawn Dance [1996]
Christy Moore: Christy Moore [Polydor] [1975]
Christy Moore: Ride On [1984]
Capercaillie: Crosswinds [1987]
John McDermott: Danny Boy Collection [1998]
主要藝術家列表:
endan Begley The Black Family Capercaillie
Clannad Patrice Clementin The Corrs
Iain MacDonald John McDermott Christy Moore
最常提及的藝術家列表:
The Corrs Capercaillie Christy Moore
Sarah Masen John McDermott Alasdair Fraser
搖滾凱爾特
象來自紐約的具有朋克和管弦風格的Pogues樂隊一樣,還有帶點凱爾特風格受到愛爾蘭音樂影響的來自Cranberries的Black 47樂隊,從事搖滾凱爾特的藝術家把傳統的愛爾蘭器樂和搖滾節奏連接起來而創作出幾近瘋狂和熱情、悲傷和浪漫的曲子。搖滾凱爾特音樂通常清晰的表現出愛爾蘭酒吧音樂的特色,但是它也帶有一點流行音樂的性質,那是一種采秸於R&B和選擇性搖滾的音樂。
相關風格:
STL Folk-Rock(STL搖滾民謠) Celtic Pop(流行凱爾特音樂) Contemporary Celtic(當代凱爾特音樂) Aboriginal Rock(原創凱爾特音樂)
一些主要專輯:
Tears for Beers: Tears for Beers [1994]
The Waterboys: This Is the Sea [1985]
The Waterboys & Mike Scott: Whole of the Moon: The Music of the Waterboys & Mike Scott [1998]
The Pogues: Essential Pogues [1991]
The Waterboys: Fisherman's Blues [1988]
The Pogues: If I Should Fall From Grace With God [1987]
The Young Dubliners: Rocky Road [1994]
主要藝術家列表:
ALT An Cat Dubh Black 47
The Cranberries Tom Donovan Hothouse Flowers
Van Morrison Von Morrisson The Pogues
The Waterboys The Young Dubliners
凱爾特福音
凱爾特福音是祝福的歌曲,既有傳統音樂也有創新音樂,用凱爾特的風格來演藝。通常,凱爾特福音是用傳統方式來表達的,但是在90年代這樣一個當代凱爾特音樂盛行時期,有的凱爾特福音也是運用那種方式的。
一些主要的專輯:
Various Artists: Kindle My Heart: Celtic Songs of Worship [2001]
Various Artists: God Above, God Below: Celtic Songs of Worship [2001]
Eden's Bridge: Celtic Worship [1997]
Eden's Bridge: Celtic Praise [1998]
Sheila Walsh: Celtic Lullabies and Gentle Worship [2003]
Various Artists: Celtic Harp Christmas, Vol. 2 [1999]
Eden's Bridge: Celtic Journeys [2000]
主要藝術家列表:
Celtic Cry Eden's Bridge
最常提及的藝術家列表:
Eden's Bridge
C. 音樂方面,酒吧音樂
凱爾特音樂
凱爾特音樂是來自於凱爾特人的音樂。凱爾特人原為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居住在中歐、西歐的一些部落集團,經過漫長遷徙來到英倫,其後代今天散落於愛爾蘭、威爾士、蘇格蘭北部與西部山地各處。凱爾特人包括愛爾蘭人、蘇格蘭高地人、威爾士人及康尼士人,他們大多操雙語---英語和本族語(蓋爾語或凱爾特語),除了文字或文物研究可以證明他們之間的族源關系,最直接的方式是傾聽他們的音樂。典型的凱爾特風味,古老、源遠流長,可以聽到提琴、風笛、小豎琴或者兩個風箱的手風琴。在英倫三島、在美洲大陸,只要是在有凱爾特移民後代的土地上面,你就可以找到這樣的音樂。
風笛(Highland Bagpipe):
風笛起源於古羅馬,羅馬軍隊入侵大不列顛的時候,把風笛也帶了去。在蘇格蘭人愛上風笛之前幾百年,風笛已是英格蘭人的樂器了。例如13世 紀末愛德華一世的軍隊就是在風笛聲中進占蘇格蘭的。蘇格蘭愛丁堡市的風笛學院院長杜加德·麥尼爾說:「以前風笛在歐洲處處可見,在布魯塞爾的農村風景畫上就常常可以看到風笛手。」
後來許多其他民族對風笛漸漸失去興趣,唯有蘇格蘭人情有獨鍾。到了今天,盡管風笛已在世界上某些地方生了根,例如在約旦陸軍中有風笛手,在日本、美國等地也相當流行。但是一提起這種樂器,大家仍然不約 而同地想起蘇格蘭人。蘇格蘭傑出的賽車手傑基·斯圖爾特道出了他大多數同胞的心裡話:「無論世界上有多少國家有風笛,風笛肯定是代表蘇格蘭人的傳統民族樂器。」
豎琴(Irish harp,Celtic harp):
愛爾蘭豎琴,或稱凱爾特豎琴(在凱爾特語中稱為 "clarsach")。約90厘米高,55厘米寬。傳統的愛爾蘭豎琴師用手指甲來彈奏的。傳說假如一個演奏者的演奏使聽者感到苦惱,他的指甲就會斷裂。
吟遊詩人(Bard Dance):
吟遊詩人在凱爾特的古代是很重要的人物,他的首要工作就是 頌揚國君,也娛樂集會團體,有時候是贊美,有時候是譏諷,和僧侶、戰士、銀匠在一起,他代表古凱爾特的化身。游戲中,吟遊詩人愛德華彈奏豎琴悼念自己的愛人。
網路上常見到的凱爾特音樂大概有這么幾張專輯:
CELTIC HEARTLAND 【心靈秘境】
CELTIC DANCE【凱爾特之舞】
Celtic Experience【體驗凱爾特】
Celtic Twilight【凱爾特的曙光系列】
CelticSpirit【凱爾特音樂天書】
Final Fantasy IV Celtic Moon【神秘的凱爾特之月】
The Book Of Secrets【秘密的書】
音樂團體《神秘園》的音樂里也帶有濃重的凱爾特的韻味 。
與凱爾特音樂有關的幾個人物
加拿大女歌手蘿琳娜麥肯尼特(Loreena McKennitt)
Loreena是一位講故事的高手,將古詩歌與傳統音樂相結合。【秘密的書】將古老的故事與傳說用她那如浮在空中的輕羽般輕靈縹緲的聲音講述,伴著迷人的音樂讓你的耳朵與心靈共享。 Loreena的每一首音樂都具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新意,她的嗓音顯得有點憂傷,憂傷背面則讓人感覺到無限的生機,讓人期待,在期待中沉醉陶醉。
豎琴大師 Alan Stivell
Alan Stivell 出生於法國 Bretagne 地區,是世界級的凱爾特豎琴大師。三十年來勤力推廣凱爾特民族音樂和新音樂的融合(Fusion),功勛卓著。Bretagne 是法語中不列顛的意思,是法國凱爾特人聚集區。
音樂人enya恩雅
對於恩雅似乎不用多說了,她簡直就是當代凱爾特音樂的代言人,
這位著名的愛爾蘭籍音樂人,她的音樂中包含著大量的凱爾特元素,有人把她的音樂歸類於Contemporary Celtic(當代凱爾特) 和Celtic New Age(凱爾特網路潮)。
§傳統凱爾特音樂
盛行於90年代,傳統的凱爾特音樂並非廣義上的凱爾特音樂。其實,它具有最早的民謠歌曲的風格也有純音樂的風格,就是那種沒有受到新世紀音樂和流行音樂影響的那類純音樂,這是它區別於當代凱爾特音樂的特點。
相關的風格:
GNR Celtic(普遍意義的凱爾特音樂) NAT Ireland(愛爾蘭本土音樂)
Celtic Pop(流行凱爾特) Irish Folk(愛爾蘭民謠)
Traditional Scottish Folk(傳統的蘇格蘭民謠)
Contemporary Celtic(當代凱爾特音樂) Drinking Songs(祝酒歌曲)
Celtic Folk(凱爾特民謠) Celtic Gospel(凱爾特福音)
Traditional Irish Folk(傳統愛爾蘭民謠)
Celtic New Age(新世紀凱爾特音樂)
一些主要專輯:
The Boys of the Lough: Good Friends-Good Music [1977]
The Chieftains: Chieftains 4 [1973]
Shanachie: Ocean View [1990]
Natalie MacMaster: No Boundaries [1997]
The Chieftains: Chieftains 2 [1969]
Altan: Best of Altan [1997]
主要藝術家列表:
Altan
The Boys of the Lough
The Chieftains
Phil Cunningham
Joe Derrane
The House Band
David Kincaid
Catriona MacDonald
Kate MacLeod
Natalie MacMaster
Katie McMahon
Christy Moore
最常提及的藝術家列表:
The Chieftains
Christy Moore
Magical Strings
Natalie MacMaster
Anam
The House Band
The Boys of the Lough
Phil Cunningham
§新世紀凱爾特
由凱爾特主題旋律、器樂和歌曲,加上新世紀的產物和情感而產生了新世紀凱爾特音樂。Clannad 和 Enya 是這一流派的典型代表,可是他們並不是僅拘泥這種音樂的藝術家。這種夢幻式的充滿靈氣的音樂在80年代末是由Enya的」Watermark「專輯而走向主流的,在90年代逐漸繁盛起來。
相關的風格:
Celtic Pop(流行凱爾特) Celtic Fusion(凱爾特混合音樂)
Contemporary Celtic(當代凱爾特音樂) Celtic Gospel(凱爾特福音)
一些主要的作品:
Clannad: Rogha: The Best of Clannad [1997]
Maire Brennan: Whisper to the Wild Water [1999]
Enya: Watermark [1988]
Loreena McKennitt: Mask and Mirror [1994]
Enya: Shepherd Moons [1991]
Reg Keating: Celts: Celtic Lullaby [2000]
Phil Coulter: Highland Cathedral [2000]
主要藝術家列表:
Altan Maire Brennan Capercaillie
Clannad Phil Coulter Enya
Reg Keating Joanie Madden Loreena McKennitt
Bill Whelan
§流行凱爾特音樂
流行凱爾特音樂相對於傳統凱爾特音樂來說在很多方面都是差不多的,美國和英格蘭的流行民謠都有自己的特點--當旋律(可能是樂器的旋律)確實沒有被影響的情況下,在流行民謠的核心部分,音樂是遵循流行原則的,而又不是完全脫離傳統形式的。這種風格主要形成於80年代,在70年代期間,為了使傳統愛爾蘭民謠能夠復興,一直以來從事濃重民謠味道的藝術家們開始逐漸的把搖滾和流行元素混入到原始音樂中(雖然象Pogues一些主要藝術家並不這么認為)。正當新世紀愛好者們開始發現這種受到一定限制的、有靈氣又有飄逸感覺的凱爾特音樂時,流行凱爾特音樂逐步走向主流,吸收了綜合性加上基於聽覺的標准器樂(但是凱爾特混音藝術家們確不這么認為)。Capercaillie 和 Clannad是屬於這種流派、演藝這種風格的主要樂隊。
一些主要的專輯:
rah Masen: Carry Us Through [1998]
The Corrs: In Blue [2000]
Alasdair Fraser: Dawn Dance [1996]
Christy Moore: Christy Moore [Polydor] [1975]
Christy Moore: Ride On [1984]
Capercaillie: Crosswinds [1987]
John McDermott: Danny Boy Collection [1998]
主要藝術家列表:
endan Begley The Black Family Capercaillie
Clannad Patrice Clementin The Corrs
Iain MacDonald John McDermott Christy Moore
最常提及的藝術家列表:
The Corrs Capercaillie Christy Moore
Sarah Masen John McDermott Alasdair Fraser
§搖滾凱爾特
象來自紐約的具有朋克和管弦風格的Pogues樂隊一樣,還有帶點凱爾特風格受到愛爾蘭音樂影響的來自Cranberries的Black 47樂隊,從事搖滾凱爾特的藝術家把傳統的愛爾蘭器樂和搖滾節奏連接起來而創作出幾近瘋狂和熱情、悲傷和浪漫的曲子。搖滾凱爾特音樂通常清晰的表現出愛爾蘭酒吧音樂的特色,但是它也帶有一點流行音樂的性質,那是一種采秸於R&B和選擇性搖滾的音樂。
相關風格:
STL Folk-Rock(STL搖滾民謠) Celtic Pop(流行凱爾特音樂) Contemporary Celtic(當代凱爾特音樂) Aboriginal Rock(原創凱爾特音樂)
一些主要專輯:
Tears for Beers: Tears for Beers [1994]
The Waterboys: This Is the Sea [1985]
The Waterboys & Mike Scott: Whole of the Moon: The Music of the Waterboys & Mike Scott [1998]
The Pogues: Essential Pogues [1991]
The Waterboys: Fisherman's Blues [1988]
The Pogues: If I Should Fall From Grace With God [1987]
The Young Dubliners: Rocky Road [1994]
主要藝術家列表:
ALT An Cat Dubh Black 47
The Cranberries Tom Donovan Hothouse Flowers
Van Morrison Von Morrisson The Pogues
The Waterboys The Young Dubliners
§凱爾特福音
凱爾特福音是祝福的歌曲,既有傳統音樂也有創新音樂,用凱爾特的風格來演藝。通常,凱爾特福音是用傳統方式來表達的,但是在90年代這樣一個當代凱爾特音樂盛行時期,有的凱爾特福音也是運用那種方式的。
一些主要的專輯:
Various Artists: Kindle My Heart: Celtic Songs of Worship [2001]
Various Artists: God Above, God Below: Celtic Songs of Worship [2001]
Eden's Bridge: Celtic Worship [1997]
Eden's Bridge: Celtic Praise [1998]
Sheila Walsh: Celtic Lullabies and Gentle Worship [2003]
Various Artists: Celtic Harp Christmas, Vol. 2 [1999]
Eden's Bridge: Celtic Journeys [2000]
主要藝術家列表:
Celtic Cry Eden's Bridge
最常提及的藝術家列表:
Eden's Bridge
詳細介紹
提起「凱爾特」(Celtic,也有人譯作"克爾特"或"塞爾特")音樂,很多人都直覺的把它與愛爾蘭劃上等號,事實上,它並不是愛爾蘭人的專利,只不過因為這個領域最成功的許多藝人或團體都往往來自愛爾蘭。其實,愛爾蘭只是凱爾特民族活躍的地方之一。
想要認識這種音樂,我們必須對「凱爾特」這個名詞先有所認識。凱爾特人,是歐洲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大約在五千年前興起了,最早主要生活在阿爾卑斯山以北,後來分布范圍日益擴大,從不列顛群島到巴爾乾半島都有,而且往往居於統治者的地位,希臘人所說的「克爾圖人」和羅馬人據說的「高盧人」,事實上就是凱爾特人。由於在文化上相當的強勢,歐洲各國都深受他們的影響,可惜由於人口過剩、社會關系緊張、以及擴展版圖太過激進,從西元前二世紀開始,逐漸由盛轉衰,受到羅馬帝國與日耳曼部落等的夾擊之後,失去了統治者的優勢,連他們的文化也受到羅馬帝國的同化,只有在愛爾蘭和不列顛還保存得比較完整。
凱爾特人體格高大、膚色白晰、強壯、尚武、愛好冒險,同時相當迷信,有著許多充滿幻想的古老傳奇,因此從昔日的「亞瑟王與圓桌開武士」,到近年來遠近馳名的 「哈利波特」與「魔戒」,都充滿著非常「凱爾特」的神秘傳奇色彩。另外,由於在愛爾蘭與蘇格蘭等這些他們目前主要的生活空間,經濟資源比較匱乏,加上在政治方面受到了不少打壓,所以我們又可以發覺,在浪漫與豪放的同時,他們的文化,特別是在音樂方面,也往往呈現著傷感的悲情色彩。而為了追求生存的機會,他們大量往「海外」移民,於是從美國、加拿大、到澳洲,凱爾特文化也隨著那些移民的腳步,逐漸的流傳開來。簡單的了解他們的歷史背景之後,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凱爾特音樂裡面各種特殊的情感因素了。
在很多人心目中,凱爾特人即為愛爾蘭民族,這也許是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給公眾造成的印象。事實上,凱爾特人原為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居住在中歐、西歐的一些部落集團,經過漫長遷徙來到英倫,其後代今散落於愛爾蘭、威爾士、蘇格蘭北部與西部山地各處。凱爾特人包括愛爾蘭人、蘇格蘭高地人、威爾士人及康尼士人,他們大多操雙語——英語和本族語(蓋爾語或凱爾特語),但往往不同地區的同族後輩,語言上會有較顯著的差異。除了文字或文物研究可以證明他們之間的族源關系,最直接的方式是傾聽他們用小豎琴和風笛奏出的音樂,那種古老的、源遠流長的音樂,已成為連接不同地域凱爾特民族的文化紐帶。
可惜,近代有關凱爾特民間音樂的收集整理極不詳盡,幾乎在整個唱片工業體制趨向成熟完善之後,凱爾特音樂才受到重視。男高音歌唱家約翰·麥克康馬克是本世紀初唯一一位較出名的凱爾特裔早期錄音明星。麥克康馬克早年在米蘭學習聲樂,1904年在倫敦首次錄音並開始定期在倫敦修道院花園公演,在曲目選擇上,麥克康馬克漸漸加入改編自愛爾蘭民間音樂的作品:《游吟男孩》、《愛爾蘭移民》、《你若陽光般微笑》,這些作品在他的演唱下,成為廣聞於世界的愛爾蘭民歌。麥克康馬克錄有數百張專輯唱片,總銷量在二千萬張以上。他將愛爾蘭民間音樂有效地與古典音樂傳統結合在一起的形式,啟發和激勵了不少凱爾特後繼者,迪莉亞·墨菲就是其中一位。
迪莉亞·墨菲沿著麥克康馬克的方向繼續拓展,她所演唱的由約翰·弗蘭西斯·沃勒創作的歌曲《飛轉的輪子》,其輕妙的愛爾蘭鄉音與蓋爾古腔,輔以豎琴的伴奏,很快成為本世紀上半葉愛爾蘭音樂的代表風格。墨菲不單限於愛爾蘭民樂改編,通過一系列歌曲如《如果我是只黑鳥》、《廚藝歌》、《再見麥克,再見派特》、《勞拉·克萊那》等,墨菲在民族音樂中巧妙溶入美國百老匯與爵士樂元素。二戰後墨菲進行一些歌曲翻譯工作,將凱爾特語轉譯成義大利語,進而將優秀的愛爾蘭民歌推向整個歐洲。
然而很長一段時期以來,聞名於世的凱爾特風味作品,大都出自於那些遠離凱爾特文化中心的、散居於美洲大陸的凱爾特移民後代,如歌手丹尼斯·戴,豎琴手艾米麗·米切爾,多種樂器演奏家凱特·史密斯、羅伯特·懷特。當然,出入於此的也不乏古典樂界的名流,如羅伯特·肖合唱團、阿瑟·福萊德率領的波士頓通俗管弦樂團、吉它名家約翰·威廉姆斯、長笛演奏家詹姆斯·高威;居住在英國本土的約翰·泰夫納,也曾以古典手法出版過基於凱爾特傳統的現代交響樂《凱爾特安魂曲》。這些藝術家利用改編凱爾特民間音樂,創造出一些「別有風味」的作品,這些作品往往會令人理解為古典音樂的通俗表現。論到真正紮根於凱爾特文化的藝人,依然要看那些來自英倫三島的當地居民。
酋長樂隊成立於60年代。樂隊成立時,其大部分成員都已是都柏林市最好的民樂藝術家。他們以古老的樂器演奏傳統樂曲,這些樂器大致包括:肘臂風笛、提琴、木笛、錫哨、雙風箱手風琴、豎琴和羊皮鼓,這也是愛爾蘭土地上流傳最普遍的樂器。尤為可貴的是,他們再現了一種非常古老的凱爾特民間樂器——愛爾蘭揚琴(timpan)的魅力,並運用雙簧管的清亮音色與之進行合奏。這種古老的編排,使他們演奏的傳統樂曲絲毫沒有犧牲在現代口味上,而是獲得了本色的再生。酋長樂隊的成立,最早是受到年輕創作者西恩·奧·瑞阿達的啟發,瑞阿達曾試圖改編民歌為協奏曲,並成立一個叫Ceoltoiri Cualann的團體進行實驗。後來該團團員、提琴手馬丁·費,夥同派蒂·莫龍尼、西恩·波茨、邁克爾·脫布里地一起,成為酋長的原始團員。後,又有西恩·肯尼、德里克·貝爾等成員加入。無論專輯出版還是現場演出,酋長都無須擔心凱爾特—蓋爾神韻的遺失,同時卻又能打破以往民間傳統樂隊在演奏上的框架約束。他們在樂曲中段改變節拍,增加變化,可以從里爾舞曲(reel)的單四拍子,轉換成基格舞曲(jig)的復二拍子或三拍子,再變成波爾卡(polka)或舒緩的慢舞(slow air),這些嘗試引發了一系列民間樂團的變革。在酋長樂隊的25張專輯中,演奏曲目主要以傳統樂曲為主,這些作品是了解愛爾蘭凱爾特文化的重要資料;另一部分作品,系與不同風格不同國籍的搖滾、民謠藝術家合作,從音樂章節、和聲方式、節奏拍子諸方面進行實驗,古遠如十七、十八世紀的古琴曲,可以與二十世紀的布魯斯音樂結合,這給遠離凱爾特文化中心的美國音樂家以許多新的樂思。其中,專輯《The Chieftains》之一、五、七,《早一點熱早餐》,《愛爾蘭的心跳》,電影配樂作品《巴里·林敦》,成為酋長最出色的作品集。
D. 凱爾特音樂什麼樣的音樂能叫做凱爾特音樂
凱爾特音樂是來自於凱爾特人的音樂。凱爾特人原為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居住在中歐、西歐的一些部落集團,經過漫長遷徙來到英倫,其後代今天散落於愛爾蘭、威爾士、蘇格蘭北部與西部山地各處。凱爾特人包括愛爾蘭人、蘇格蘭高地人、威爾士人及康尼士人,他們大多操雙語---英語和本族語(蓋爾語或凱爾特語),除了文字或文物研究可以證明他們之間的族源關系,最直接的方式是傾聽他們的音樂。典型的凱爾特風味,古老、源遠流長,可以聽到提琴、風笛、小豎琴或者兩個風箱的手風琴。在英倫三島、在美洲大陸,只要是在有凱爾特移民後代的土地上面,你就可以找到這樣的音樂。
關於凱爾特人的文化:
凱爾特人(Celtic):
凱爾特 (公元500年 至 1500年) 凱爾特人是北部歐洲的原著民,正是他們在5000年前建造了那座舉世聞名的「巨石陣」。 凱爾特人曾經為阻止凱撒征服高盧而和羅馬軍隊交過手,但最終羅馬人還是從凱爾特人手中奪取了不列顛群島和西班牙的大部分地區。在中世紀,凱爾特人也曾經重新強盛過那麼一段時期,不過,這個文明在中世紀的大多數時候都僅僅只是作為歐洲邊緣地區的一股二流勢力而存在。在古羅馬帝國覆滅之際,凱爾特人所控制的勢力范圍只剩下愛爾蘭,威爾士,蘇格蘭的一部分和法國西北部的一小部分。進入中世紀之後,凱爾特人鞏固了自己在蘇格蘭的主導地位,並數次企圖進而控制英格蘭的大部分地區。
風笛(Highland Bagpipe):
風笛起源於古羅馬,羅馬軍隊入侵大不列顛的時候,把風笛也帶了去。在蘇格蘭人愛上風笛之前幾百年,風笛已是英格蘭人的樂器了。例如13世 紀末愛德華一世的軍隊就是在風笛聲中進占蘇格蘭的。蘇格蘭愛丁堡市的風笛學院院長杜加德·麥尼爾說:「以前風笛在歐洲處處可見,在布魯塞爾的農村風景畫上就常常可以看到風笛手。」
後來許多其他民族對風笛漸漸失去興趣,唯有蘇格蘭人情有獨鍾。到了今天,盡管風笛已在世界上某些地方生了根,例如在約旦陸軍中有風笛手,在日本、美國等地也相當流行。但是一提起這種樂器,大家仍然不約 而同地想起蘇格蘭人。蘇格蘭傑出的賽車手傑基·斯圖爾特道出了他大多數同胞的心裡話:「無論世界上有多少國家有風笛,風笛肯定是代表蘇格蘭人的傳統民族樂器。」
豎琴(Irish harp,Celtic harp):
愛爾蘭豎琴,或稱凱爾特豎琴(在凱爾特語中稱為 "clarsach")。約90厘米高,55厘米寬。傳統的愛爾蘭豎琴師用手指甲來彈奏的。傳說假如一個演奏者的演奏使聽者感到苦惱,他的指甲就會斷裂。
吟遊詩人(Bard Dance):
吟遊詩人在凱爾特的古代是很重要的人物,他的首要工作就是 頌揚國君,也娛樂集會團體,有時候是贊美,有時候是譏諷,和僧侶、戰士、銀匠在一起,他代表古凱爾特的化身。游戲中,吟遊詩人愛德華彈奏豎琴悼念自己的愛人。
網路上常見到的凱爾特音樂大概有這么幾張專輯
CELTIC HEARTLAND 【心靈秘境】
CELTIC DANCE【凱爾特之舞】
Celtic Experience【體驗凱爾特】
Celtic Twilight Vol.1【凱爾特的曙光之I】
Celtic Twilight Vol.2【凱爾特的曙光II】
CelticSpirit【凱爾特音樂天書】
Final Fantasy IV Celtic Moon【神秘的凱爾特之月】
The Book Of Secrets【秘密的書】
最後是極為有名的《神秘園》系列,這些音樂里也帶有濃重的北歐風情和愛爾蘭凱爾特的獨特韻味
與凱爾特音樂有關的幾個人物
加拿大女歌手蘿琳娜麥肯尼特(Loreena McKennitt)
Loreena是一位講故事的高手,將古詩歌與傳統音樂相結合。【秘密的書】將古老的故事與傳說用她那如浮在空中的輕羽般輕靈縹緲的聲音講述,伴著迷人的音樂讓你的耳朵與心靈共享。 Loreena的每一首音樂都具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新意,她的嗓音顯得有點憂傷,憂傷背面則讓人感覺到無限的生機,讓人期待,在期待中沉醉陶醉。
豎琴大師 Alan Stivell
Alan Stivell 出生於法國 Bretagne 地區,是世界級的凱爾特豎琴大師。三十年來勤力推廣凱爾特民族音樂和新音樂的融合(Fusion),功勛卓著。Bretagne 是法語中不列顛的意思,是法國凱爾特人聚集區。
音樂人enya恩雅
對於恩雅似乎不用多說了,她簡直就是當代凱爾特音樂的代言人,
這位著名的愛爾蘭籍音樂人,她的音樂中包含著大量的凱爾特元素,有人把她的音樂歸類於Contemporary Celtic(當代凱爾特) 和Celtic New Age(凱爾特網路潮)。
傳統的凱爾特音樂
盛行於90年代,傳統的凱爾特音樂並非廣義上的凱爾特音樂。其實,它具有最早的民謠歌曲的風格也有純音樂的風格,就是那種沒有受到新世紀音樂和流行音樂影響的那類純音樂,這是它區別於當代凱爾特音樂的特點。
相關的風格:
GNR Celtic(GNR凱爾特音樂) NAT Ireland(NAT愛爾蘭音樂)
Celtic Pop(流行凱爾特) Irish Folk(愛爾蘭民謠)
Traditional Scottish Folk(傳統的蘇格蘭民謠)
Contemporary Celtic(當代凱爾特音樂) Drinking Songs(祝酒歌曲)
Celtic Folk(凱爾特民謠) Celtic Gospel(凱爾特福音)
Traditional Irish Folk(傳統愛爾蘭民謠)
Celtic New Age(新世紀凱爾特音樂)
一些主要專輯:
The Boys of the Lough: Good Friends-Good Music [1977]
The Chieftains: Chieftains 4 [1973]
Shanachie: Ocean View [1990]
The Boys of the Lough: Boys of the Lough [1973]
Natalie MacMaster: No Boundaries [1997]
The Chieftains: Chieftains 2 [1969]
Altan: Best of Altan [1997]
主要藝術家列表:
Altan The Boys of the Lough The Chieftains
Phil Cunningham Joe Derrane The House Band
The Kelly Family David Kincaid Catriona MacDonald
Kate MacLeod Natalie MacMaster Katie McMahon
Christy Moore Shanachie
最常提及的藝術家列表:
The Chieftains Christy Moore Magical Strings
Natalie MacMaster Anam The House Band
The Boys of the Lough The Kelly Family Phil Cunningham
Shanachie
新世紀凱爾特
由凱爾特主題旋律、器樂和歌曲,加上新世紀的產物和情感而產生了新世紀凱爾特音樂。Clannad 和 Enya 是這一流派的典型代表,可是他們並不是僅拘泥這種音樂的藝術家。這種夢幻式的充滿靈氣的音樂在80年代末是由Enya的」Watermark「專輯而走向主流的,在90年代逐漸繁盛起來。
相關的風格:
Celtic Pop(流行凱爾特) Celtic Fusion(凱爾特混合音樂)
Contemporary Celtic(當代凱爾特音樂) Celtic Gospel(凱爾特福音)
一些主要的作品:
Clannad: Rogha: The Best of Clannad [1997]
Maire Brennan: Whisper to the Wild Water [1999]
Enya: Watermark [1988]
Loreena McKennitt: Mask and Mirror [1994]
Enya: Shepherd Moons [1991]
Reg Keating: Celts: Celtic Lullaby [2000]
Phil Coulter: Highland Cathedral [2000]
主要藝術家列表:
Altan Maire Brennan Capercaillie
Clannad Phil Coulter Enya
Reg Keating Joanie Madden Loreena McKennitt
Bill Whelan
流行凱爾特音樂
流行凱爾特音樂相對於傳統凱爾特音樂來說在很多方面都是差不多的,美國和英格蘭的流行民謠都有自己的特點--當旋律(可能是樂器的旋律)確實沒有被影響的情況下,在流行民謠的核心部分,音樂是遵循流行原則的,而又不是完全脫離傳統形式的。這種風格主要形成於80年代,在70年代期間,為了使傳統愛爾蘭民謠能夠復興,一直以來從事濃重民謠味道的藝術家們開始逐漸的把搖滾和流行元素混入到原始音樂中(雖然象Pogues一些主要藝術家並不這么認為)。正當新世紀愛好者們開始發現這種受到一定限制的、有靈氣又有飄逸感覺的凱爾特音樂時,流行凱爾特音樂逐步走向主流,吸收了綜合性加上基於聽覺的標准器樂(但是凱爾特混音藝術家們確不這么認為)。Capercaillie 和 Clannad是屬於這種流派、演藝這種風格的主要樂隊。
一些主要的專輯:
rah Masen: Carry Us Through [1998]
The Corrs: In Blue [2000]
Alasdair Fraser: Dawn Dance [1996]
Christy Moore: Christy Moore [Polydor] [1975]
Christy Moore: Ride On [1984]
Capercaillie: Crosswinds [1987]
John McDermott: Danny Boy Collection [1998]
主要藝術家列表:
endan Begley The Black Family Capercaillie
Clannad Patrice Clementin The Corrs
Iain MacDonald John McDermott Christy Moore
最常提及的藝術家列表:
The Corrs Capercaillie Christy Moore
Sarah Masen John McDermott Alasdair Fraser
搖滾凱爾特
象來自紐約的具有朋克和管弦風格的Pogues樂隊一樣,還有帶點凱爾特風格受到愛爾蘭音樂影響的來自Cranberries的Black 47樂隊,從事搖滾凱爾特的藝術家把傳統的愛爾蘭器樂和搖滾節奏連接起來而創作出幾近瘋狂和熱情、悲傷和浪漫的曲子。搖滾凱爾特音樂通常清晰的表現出愛爾蘭酒吧音樂的特色,但是它也帶有一點流行音樂的性質,那是一種采秸於R&B和選擇性搖滾的音樂。
相關風格:
STL Folk-Rock(STL搖滾民謠) Celtic Pop(流行凱爾特音樂) Contemporary Celtic(當代凱爾特音樂) Aboriginal Rock(原創凱爾特音樂)
一些主要專輯:
Tears for Beers: Tears for Beers [1994]
The Waterboys: This Is the Sea [1985]
The Waterboys & Mike Scott: Whole of the Moon: The Music of the Waterboys & Mike Scott [1998]
The Pogues: Essential Pogues [1991]
The Waterboys: Fisherman's Blues [1988]
The Pogues: If I Should Fall From Grace With God [1987]
The Young Dubliners: Rocky Road [1994]
主要藝術家列表:
ALT An Cat Dubh Black 47
The Cranberries Tom Donovan Hothouse Flowers
Van Morrison Von Morrisson The Pogues
The Waterboys The Young Dubliners
凱爾特福音
凱爾特福音是祝福的歌曲,既有傳統音樂也有創新音樂,用凱爾特的風格來演藝。通常,凱爾特福音是用傳統方式來表達的,但是在90年代這樣一個當代凱爾特音樂盛行時期,有的凱爾特福音也是運用那種方式的。
一些主要的專輯:
Various Artists: Kindle My Heart: Celtic Songs of Worship [2001]
Various Artists: God Above, God Below: Celtic Songs of Worship [2001]
Eden's Bridge: Celtic Worship [1997]
Eden's Bridge: Celtic Praise [1998]
Sheila Walsh: Celtic Lullabies and Gentle Worship [2003]
Various Artists: Celtic Harp Christmas, Vol. 2 [1999]
Eden's Bridge: Celtic Journeys [2000]
主要藝術家列表:
Celtic Cry Eden's Bridge
最常提及的藝術家列表:
Eden's Bridge
New Age音樂(新世紀音樂)
60年代末期,德國一些音樂家將電子合成器音響的概念融入原音演奏或即興表演方式,啟迪了許多新進音樂家運用更多元的手法開拓新的領域。該時期的音樂己具備了New Age的發展雛形。到了70年代,在一群藝術家的不懈努力下。New Age得以正名,他們把這種非流行、非古典、具實驗性質的樂風取名為New Age,它指的是一種「劃時代、新世紀的音樂」。90年代的今天,New Age音樂呈現出了更多樣化的風貌。樂界已形成一股百家爭鳴、各擁其妙的新勢力。正因如此,New Age不只是一個單純界定樂風區別的名詞,而是象徵著時代的演進、形而上精神內涵改良的世紀新風貌。
到底New Age要怎麼去形容呢?就以古典音樂中的「四大要素」來歸納出New Age的特性吧!
1.節奏:
New Age的節奏很多是存在於音樂自然的律動與音符的強弱之間。其實,大部分NewAge之所以要摒棄傳統的節奏,是因為有了鼓、貝司與打擊樂器,音樂的形態就會被限制死了,而New Age是自然而自由的,有著風一般的流線姿態。
2.旋律:
New Age的旋律就與流行樂完全不同,其即興演奏的味道很濃。聆樂者不僅很難記住旋律,而且更不知道旋律會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終止。這也就是New Age音樂結構賦予大家極大想像空間的原因之-。
3.和聲:
New Age所用的和聲大部分是相當和諧的,不協和音在New Age里使用甚少。這也是為何New Age聽起來予人非常祥和之感的原因。
4.音色:
New Age的音色是透明的、神秘的,充滿朦朧氛圍,老實說,聽New Age聽到深處時,最大的享受之一便是音色的變幻。
除了這音樂的四大要素之外,New Age最大的魅力就是賦予聆聽者一個極大的想像空間,你可以不受形式限制,自由地在無限的想像空間中馳騁。
新紀母音樂的由來
在八十年代初,一位名叫米恰·瓊斯的加拿大鋼琴家寫了一本曲集。那裡收進的樂曲,都有很美麗的、畫面似的標題,例如《彩虹之後》、《夢境之外》、《陽光谷》、《太空蝴蝶》等。他在前言裡面寫了一個自己的小傳,說他曾想成為一個音樂畫家,後來,慢慢地,他找到了自己的音樂語言。這時侯,他不再追求用音樂去描繪什麼形象,而是表現感覺,那種靜夜裡雪花落下輕觸地面的感覺;吹過莎草的清風的乾燥呼吸的感覺;遠天閃電的折紋的感覺;傍晚的湖水拍打著岸邊的感覺……
米恰·瓊斯的樂曲都很安靜,大多數都用一種音型不斷地反復著;和聲簡單,很少有復雜的不和協音響,似乎變格進行和調式風格更多見;旋律純朴,通俗易懂;音調的個性不強,有時甚至沒有旋律。聽著,聽著,你會忘了這是米恰·瓊斯的音樂,而是樹葉的悄悄細語。
這位鋼琴家在一九八三年的時候遇到一家音樂出版公司的經理,這位出版商一直想推出一種新鮮口味的、適合人們在休閑時候聽聽的音樂。兩人一拍即合,不久米恰的作品便漸漸在美國流傳起來了。最初,這種音樂還不那麼起眼,各家唱片店的老闆又不知道該把它放在哪一欄里,它像輕音樂,沒有什麼深奧的道理,可又有幾分古典音樂的風骨和氣派;它是通俗的,可又顯示著超脫的情調;它是易於流行的,但是卻沒有一般的流行音樂那麼平庸或騷動。有些唱片店就只好把它列在所謂最新到貨專櫃下,漸漸的,就成了氣候,港台的一些刊物亦隨之改譯作「新紀元」或「新世紀」音樂。
這種介於輕音樂和古典音樂之間的新樣式。它們大致上可分三大類。第一類是用自然樂器演奏的,包括一般聽眾熟悉的常規樂器,如鋼琴、小提琴、吉他等等,其中被用得最多的,一方面是接近東方樂器音色的樂器,如雙簧管、英國管等,另一方面,民間性質的樂器,如曼多林、手風琴、排簫等也常可聽到;有些演奏者特別喜歡東方的打擊樂器,如小鈴、大鑼和鍾等,現在還有些新紀母音樂家熱衷於把那些非洲的戰鼓等原始的樂器摻入他們的音樂中,第二類則是電聲樂器,它所製造的音響也偏重神秘的、飄渺的色彩,許多新紀母音樂家都是電腦音樂高手。第三類是前二者的混合。有些唱片商在製作這三類演奏形式時,往往還會加上自然界的音響,如鳥鳴林嘯、風聲鶴唳等等。
在新紀母音樂唱片的專櫃上,還可以找到許多乾脆就是把維瓦爾第、考累利等古典音樂家的作品配上瀑布聲音作為「新紀元」音樂發售。這多少說明了這種新紀母音樂的倡導者們的意圖:聽著這種音樂,讓人彷彿置身於大自然之中,換句話說,就是忘記西方現代文明社會的喧囂和忙碌。因此,除了大自然之外,久遠而神秘的古代,純朴而素雅的民謠,也是新紀元藝術家們所熱衷的題材。恩雅之所以能夠走紅,正是因為她的歌適應了厭倦摩托時代的聽眾的需要。你怎會想到,一張發黃的小照作為封套的唱片,對於懷舊的人們竟有如此的魅力。
一九八一年,有一位名為坡·文特的薩克斯的演奏家,更是身體力行:拒乘轎車,堅持吃素,最後躲進森林裡去,用他的薩克斯與狼對嘯。他被認為是「新紀元」音樂的教父,然而我們完全可以往前追溯得更多些年代找到更多的祖宗。把今日「新紀元」音樂家們的作品,和早期的浪漫派音樂相比,難道不會使我們發現什麼有趣的相似之處嗎?我們在柏遼茲的《恰爾洛德在義大利》中所感受到的,不也是一種自我放逐的孤獨的快樂嗎? 能否把李斯特的《降D大調音樂會練習曲》放在「新紀元」專櫃上賣呢? 它也不正表現了人們面向大自然時的冷淡和安詳嗎? 瓦格納對16世紀騎士時代的緬懷,與恩雅的那些朦朧而神秘的歌聲,又有什麼不同呢?
的確,從反叛的角度而言,新紀元和浪漫主義有很多相似之處。音樂史上每一種新的風格,都是在時髦與反時髦的斗爭中形成的。就像穩健的古典主義是對輕巧的洛可可風格的反叛;感情至上的浪漫主義又是對崇尚形式的古典主義的反叛一樣,新紀母音樂是輕音樂領域里的後現代主義思潮對傳統審美觀念的反叛。所不同的是,古典的也罷,浪漫的也罷,它們的反叛都是在傳統的審美范疇中進行的。盡管在風格上、思想觀念上有很多變遷,但二者的背後卻有著共同的哲學觀念,那就是對生命、對快樂的理解:生命屬於我們只有一次,應當活得崇高而有意義。平衡、和諧、安定是這世界上最完美的境界。然而二十世紀的哲學新潮--過程主義的擁護者們卻認為,過程和終極是對立的兩個哲學范疇。生活應當是生命的自由的過程,它是最實際的存在;活著,就應當努力去體會這過程。生命如果被外力---例如種種功名利祿的終極目標---所牽制,就被降低為機械而不自由的過程,這也就否定了生命的價值。因此,為著消除這種異化的最好的途徑,就是自我松綁,返璞歸真,改變傳統的以未來某個目標為生活中心的人生觀,把自己從功利目的中解放出來。
伴隨著這種哲學,西方出現了反理性的藝術,它的主要觀點是,在作品中強調或為著建立一個終極目標--例如高潮或是中心--以及為此所作的種種努力,那是對藝術的本質的束縛。生命既是一種維護和擴展自己的過程,那麼和諧、安定、平衡便是不可能永久存在的。追求完美是不切實際的。
新紀元的特點
後現代主義藝術思潮在新紀母音樂中往往體現在如下幾個創作待征:
一、從平凡中尋找詩意
米恰在他的曲集扉頁引用了巴勃羅·卡薩爾斯的詩:
在音樂里,在大海里,
在花朵里,在樹葉里,
在每個善行,我見到,
人們稱謂的上帝……
這充滿宗教意味的詩點明了新紀母音樂家們的靈感的源泉:在他們看來,最微小的事物和最驚天動地的景象都是一樣的。他們也討厭人生倫理的教訓,恩雅在一首名為《天使》的歌中唱道:
Here,all too soon the day!
Wish the moon to fall and alter our tomorrow.
i should know
heaven has her way
-each one given memories to own。
偉大的奇跡,不靠詞令,
我會知道天堂的路程,
每人都有自己的記性。
因為價值觀念是社會強加於生命、強加於藝術的,它歪曲了它們本身的意義。因此,必須降低欣賞者對作品價值的期望。難怪「新紀元」的作品從不討論什麼重大社會問題,也不想給聽眾什麼重要的語義信息,樂曲的音調都是那麼簡朴、平易。
二、淡化創作個性和技巧
就像米恰不再刻意音樂形象的栩栩如生,而努力尋求自己的感覺的表現那樣,信奉過程主義的藝術家們認為,無論何種風格的藝術,無論對它所表現的事物有否變形,其目的無非是在於表現自己的感受而已。因此,為此而運用的創作技巧之精粗都是無所謂的。而大自然既是新紀母音樂的主題,面對它的究竟是誰就無關緊要了。坡·文特曾經說過:世人生在同一環境里,你鄰居的嬰兒的哭聲和美國加利福尼亞的嬰兒哭聲又有什麼區別!因此,在「新紀元」的音樂里,你聽不到刻意精雕,表現自己創造個性的寫作技巧,諸如復雜的聲部關系、精緻的和弦、主題的有趣的變形等。(所以,專業的作曲家很少有參加新紀元的興趣。)新紀元的音樂,都是渾然天成,即興式的。這種即興,又不是炫技華彩表演,而是偶感的自由流露。可以說,這是一種反個性的藝術,這也是它和浪漫主義在美學特徵上的區別。
三、發掘媒介作用
創作的技巧之淡化,使藝術家的注意力集中到表現媒介上。後現代主義的音樂家們熱衷於在力度、音色等方面加強刺激。他們在電聲樂器上發掘種種新音色或採用對西方聽眾說來並不熟悉的東方的樂器,歌手則喜歡用氣聲哼吟,使聽眾對這些音色感到陌生和神秘。有一卷在印度秦姬陵里錄音的長笛,深沉的共鳴和交混的回響形成一種十分奇特的音響,確實得琢磨一番,才能分辨清楚是什麼樂器。在一位名為林克的藝術家錄作的唱片里用了中國的大鑼,讓它們的每個音餘音裊繞回盪十幾秒之久,而不同的音波又互相干涉,織成新的音響,聽起來就像廟宇里的紫煙,經久不散。顯然,在輕音樂領域里不可能像專業作曲家或爵士、搖滾那樣,以尖銳、巨大的音響振奮聽眾,新紀元的藝術家們正是以這種方式使聽眾處在朦朧中,籍以延長審美知覺的過程。
四、模糊時間進程上的層次
傳統音樂中,有否清晰的結構層次,有否淋漓盡致的高潮似乎是人們評判音樂作品優劣的一個重要標尺。然而後現代主義既認為秩序--人們為著某種目的而必須遵循的法則--是對生命自由發展的一種束縛,那麼,起承轉合的結構都是人為的,因而也是虛偽的;為各段的素材確定某種對比關系,以及它們的戲劇式的展開都是沒有必要的。因為:
在有真知灼見的人看來,
香花和塵土是一樣的。
在他們的作品中主要的手法就是平鋪直敘和反復。用一大段引子推出一個引人注目的開端、有鮮明對比的段落銜接……這些手法在「新紀元」音樂中都是不典型的。因為高潮是文明社會等級秩序和終極目標的集中反映,它是使生命為之扭曲的外力,異化了生命本身的運動韻律,應當從作品中砍去。因此,我們在新紀元的音樂里聽不到令人神采飛揚、熱血沸騰的大起大伏,而是一種使人心緒寧靜下來的鎮靜劑。
樂曲的終止又是一種終極目標,應當削弱,於是我們就聽到了在不斷反復中逐漸隱去,或是在不協和和弦上收束的結尾方式等等。
後現代主義體現在「新紀元」音樂中的這些美學特徵,對東方聽眾來說,並不是什麼新鮮的東西,其實都是東方的傳統審美觀念:不渲染、不激動、不精確等等美學特徵的翻版。人們在那不斷反復的平靜的音樂中調理自己的心情,使之忘卻日常生活里所遇到的種種煩惱,從而達到超脫的作用。因此,我們又可說,新紀母音樂是用西方音樂文法寫的東方音樂。
近年來,隨著新紀母音樂的影響越來越大,加入這個隊伍的藝術家也越來越多了,甚至搖滾樂也滲透了進來,這就給為新紀母音樂下定義帶來了困難。但不管怎樣,至少它給我們這樣的啟示:創新也罷、反叛也罷、未必都是呲牙裂嘴的,重要的是在於審美觀念的變化,新紀母音樂不正是以最溫和的形式把幾百年來的傳統美學觀念的核心給徹底反過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