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好聽的小提琴曲曲譜
給幾個五級以上的吧:
《流浪者之歌》薩拉薩蒂(難度非常大、悲愴、氣勢宏偉、版有震撼力權)《D大調波蘭舞曲》維尼亞夫斯基 (非常華麗的旋律)
《傳奇》維尼亞夫斯基
《24首隨想曲》帕格尼尼 (帕格尼尼么,小提琴鬼才,高難度、又好聽)
《鍾》帕格尼尼(高難度曲子,高把位的裝飾音很煩)
國內的
《苗嶺的早晨》陳鋼(很難的一首國內的曲子,十級的考級曲,模仿能力要很強啊)
《梁祝》何占豪、陳鋼(這恐怕是國人最熟悉的吧)
《黎家代表上北京》(很有激情的曲子,鋼琴伴奏很不錯)
《金色的爐台》(引子不錯啊)
② 苗嶺的早晨與小提琴合奏版的鋼琴曲譜是幾級
小提琴苗嶺是十級的
③ 淺析器樂作品中《苗嶺的早晨》的認識
《苗嶺的早晨》是一首口笛獨奏曲,由作曲家白誠仁創作於1974年。「口笛」這內種樂器本是提供於笛子演奏者容練口勁,提高自己技藝的竹管,長約二三寸。但經俞遜發這位演奏家改革後,在20世紀70年代,口笛遂成為一種獨奏樂器登上了舞台,並受到人們的鍾愛。
《苗嶺的早晨》作為第一首口笛獨奏曲,充分發揮了口笛這一樂器的特色,樂曲中大幅度的滑音及模仿百鳥爭鳴,都是口笛所擅長的。《苗嶺的早晨》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一段極具苗家特色的、地道的「飛歌」旋律。音樂一出,使人如沐浴於苗嶺山寨早晨清新的空氣中,如醉如痴。
曲譜中「降mi」音的出現給人一種調式色彩交替的清新感。接著口笛模擬百鳥在晨曦中清脆的鳴唱,熱鬧明快的場面使人心情愉悅,猶如進入春意盎然的苗家山林。在此,口笛的特色是其他任何樂器難以比擬的。
第二部分先是高音區歡快熱烈的旋律,之後又出現一段粗獷的音調,似快樂的青年男女載歌載舞。
第三部分與第一部分的曲調遙相呼應,重現了苗家山寨早晨美麗的景色及苗家同胞們愉悅的心情。
整首樂曲像一幅迷人的山水畫,給生活增添了無窮生機,也給人以無窮的回味。後來此曲被作曲家陳鋼改編為小提琴獨奏曲.演奏中小提琴模仿了口笛的音色。
④ 梁祝曲譜的原作者是誰
陳剛與何占豪(主要還是何占豪)
何占豪 (1933-) 浙江諸暨人。曾在浙江省越劇團樂隊工作,後入上海音樂學院進修班學習小提琴,並和幾位同學組成「小提琴民族學派實驗小組」,探索小提琴作品創作和演奏上的民族風格問題。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就是這種探索的成果。畢業後,轉入作曲系,隨丁善德學作曲。除《梁祝》外,主要作品還有弦樂四重奏《烈士日記》、交響詩《龍華塔》、越劇《孔雀東南飛》的音樂等,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
陳鋼 (1935-) 上海市人。從小跟父親陳歌辛學音樂,十歲起隨匈牙利鋼琴家伐勒學鋼琴。建國後入部隊文工團,十五歲開始音樂創作,曾經寫過一些無伴奏合唱和鋼琴間奏曲等作品。1955年進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學習,從師於丁善德、桑桐和蘇聯專家,畢業後留校任教。大學四年級時,與何占豪合作寫了蜚聲國內外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以後又編寫了《苗嶺的早晨》、《我愛祖國的台灣》、《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清水江戀歌》等小提琴作品以及其他器樂作品。
1959年寫成並初演。當時,何占豪是上海音樂學院的青年學生,為探索交響音樂的民族化,選擇了這一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為題材,吸取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成功地創作了這部單樂章帶標題的小提琴協奏曲。
作品從故事中擇取「草橋結拜」、「英台抗婚」和「墳前化蝶」三個主要情節,分別作為樂曲的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的內容,以表現這對青年男女的忠貞愛情,和對封建宗法禮教的控訴和反抗。最後化蝶的描寫富於浪漫主義色彩,反映了人民的願望與理想。作品在音樂形象的塑造上並非是越劇「卡戲」式的模仿,而是根據協奏曲的形式特點,對原劇內容和曲調進行綜合提煉,加以發展和創造。結構上根據標題內容的需要,運用了西洋協奏曲中的奏鳴曲式,很好地表現了戲劇性的矛盾沖突。在藝術處理上,為了充分發揮交響性效果,使之具有民族特色,吸收了我國戲曲中豐富的表現手法,如在呈示部尾吸取了戲曲中歌唱性的「對話」形式,用來表現「梁祝相愛」的主題;展開部中的「哭靈投墳」則用了京劇中的倒板和越劇中的囂板。
在小提琴演奏上,借用了我國民族樂器的某些演奏技法和效果,聽來別有風味。這部協奏曲旋律優美,色彩絢麗,通俗易懂,藝術性很強,在國內被譽為「民族的交響音樂」,國外音樂評論家則稱它是「《蝴蝶的愛情》協奏曲」;是一部「迷人、新奇、具有獨創性的作品。」
⑤ 求笛子,小號,嗩吶曲子,越多越好
01. 姑蘇行
《姑蘇行》採用崑曲音調,具有江南風味。樂曲典雅,表現了古城蘇州(古稱姑蘇)的秀麗風光和人們游覽時的愉悅心情。寧靜的引子,是一幅晨霧依稀、樓台亭閣、小橋流水誘人畫面。抒情的行板,使遊人盡情的觀賞精巧秀麗的姑蘇園林。中段是熱情的小快板,遊人嬉戲,情溢於外。接著再現主題,在壓縮的音調中,更感旋律婉轉動聽,使人久久沉浸在美景中,流連忘返,令人尋味。此曲韻味深長,發揮了曲笛音色柔美,寬厚而圓潤的特徵,再結合南方笛子演奏常使用疊音、打音、顫音等技巧,使樂曲表現更加動人完美。
02. 春到湘江
《春到湘江》湖南特色濃郁。樂曲表現湘江兩岸秀美的春光和人們歡欣鼓舞、建設家園的豪情壯志。因子,廣闊而富於激情,展現出湘江碧波滾滾、煙霧繚繞的壯美景色。如歌的行板那輕盈的旋律,時而吟唱般低回,時而激揚高歌,甚為柔美動人;中段由羽調式轉同宮徵調式,意境清新。歡騰的快板,甚富湖南花鼓戲韻味,熱烈中隱有鼓點聲聲,又有深情交融,灑脫豪放,詼諧樂觀的神態躍然笛聲里。幾翻遞升的旋律,如翻似滾把情緒層層推向高潮。演奏宜使柔潤與激情交互輝映,以把深切的情誼富有神韻的呈現出來。吐音清秀通暢,干凈利索,並注意安排好吸氣點。各音區要變換自如,高音要富於共鳴感。
03. 喜相逢
此曲原為內蒙古一首民間樂曲,後被山西梆子、二人台吸收為過場音樂,用來伴奏戲中角色入洞房、拂試灰塵等動作。改編後,表現一對情人惜別和重逢時的心情。[一]以散板的形式開始,加之緩慢的速度和滑音等技巧的運用,表現親人依依惜別時難舍難分的心情。[二]表現久別重逢的喜悅。[三]表現返回家鄉時歡欣雀躍的情緒。[四]氣氛更為熱烈,描繪出全家團聚時的歡樂情景。
04. 牧笛
《牧笛》作於1958年。是劉森根據劉熾為雙人舞《牧笛》寫的舞蹈音樂改編的。表現了五十年代農村年輕人的美好生活,可稱之為《新小放牛》。清新、明快的引子將人們帶到新的農村生活。第一小段小快板表現了男女青年在放牧嬉戲時的快樂心情。第二段慢般優美、動人,抒發的年輕人對生活的熱愛,對大自然的熱愛,對戀人的熱愛。第三段稍快的小快板是第一段小快板旋律的再現和發展。《牧笛》屬於北派吐、垛、花、滑的演奏風格,但又與和常見的北派民間演奏風格不同。從技巧上說,樂曲的演奏能隨情所至,充分的、恰當的運用了氣息控制,深刻的表達了人們的思想感情。
05. 小放牛
06. 牧民新歌
《牧民新歌》是以內蒙民歌音調為素材,70年代由簡廣易創作的一首笛子獨奏曲。樂曲的引子,描繪了寬廣遼闊的大草原,藍天白雲下,牛羊成群……短暫的離調,使動人的引子又增添了迷人的動力。第一段抒情的慢板,內蒙民歌風味的曲調,傾吐了牧民對黨、對新生活的熱愛。第二段在羽調旋律上,再配上活躍的節奏型,描繪出牧民騎著駿馬賓士的歡樂情景。接著進入第三段,節奏放寬,旋律舒展,表達牧民們對社會主義的衷情歌頌。第四、五段音樂情緒更加高潮,運用了花舌、吐音、飛指等技巧,形象的模擬駿馬的嘶鳴聲。最後,在強烈的節奏音型襯脫下,旋律更加急驟,進一步的渲染了一望無邊的草原上人歡馬叫的熱烈氣氛,在高潮中結束了全曲。
07. 鷓鴣飛
這是江南笛曲的主要代表曲目之一。原是湖南民間樂曲,也用於簫獨奏或絲竹樂合奏。後經笛子演奏家陸春齡改編,注入了江南絲竹的風格,使樂曲更加清麗動人。樂曲通過對鷓鴣飛翔的形象描繪,表現了人們嚮往自由、追求光明的崇高願望。樂曲分慢板、中板兩個部分。慢板部分是原民間樂曲的放慢加花,演奏家充分發揮曲笛渾厚抒情的特長,通過氣息的控制、變化,運用音色、音量得收放變化以及滑音。輕音、打音、疊音等手法,使音樂悠揚委婉、明澈、圓潤。中板部分是前奏的變奏,音樂活撥流麗,表現鷓鴣展翅高飛的情景。
08. 黃鶯亮翅
此曲取材於山西梆子曲牌《大救駕》改編。樂曲描繪黃鶯在晴朗天空自由飛翔的意境。全曲分四段,加尾聲。第一段:旭日東升,大地一片清新,一切生物蘇醒了,這是一幅美麗的圖畫,笛音要求清亮而悠揚。第二段:黃鶯醒來,在樹林的枝頭跳來跳去,亮翅高唱,好象向大自然宣布:一天的自由幸福的生活又開始了。第三、四段:描寫黃鶯在蔚藍的天空中,展望著美麗的大自然盡情地飛翔,盡情地歌唱。尾聲:用徐緩的速度與遼闊而優美的笛音結束全曲。
09. 五梆子
這是一首北方梆笛的代表傳統樂曲,是著名笛子演奏家馮子存根據一首北方民間曲牌改編而成的。原曲是"二人台"鍾的一首過場曲牌,名"碰梆子"。曲調明快、歡悅、樂觀向上,主題共六句,微調式,格局落音逐級下行,分別為3,2,1,6,5,5。全曲共四段,為變奏體結構。笛一段呈示主題,速度較慢,旋律明晰,富於歌唱性。用滑音、剁音、花舌音等技巧潤飾旋律,質朴明快。第一變奏用剁音、花舌音等技巧裝飾旋律,詼諧風趣。第二變奏速度稍快,用吐音的節奏性貫穿全曲,音樂變得輕快、熱情。第三變奏速度更快,即興發揮更大,多次花"花舌"(顫舌音),是音樂更加熱烈,推向高潮。
10. 揚鞭摧馬運糧忙
樂曲描寫豐收以後農民駕著滿載糧食的大車,喜洋洋地向國家交售公糧的情景。
其它還有: 《農家樂》、《粵海歡歌》、《幽蘭逢春》、《延邊之春》、《慶豐收》、《苗嶺的早晨》等等,都是笛界的不朽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