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湖南花鼓戲西湖調曲譜
在網路里打上湖南花古戲西湖調曲譜就出來了,這上面不好記載音符線,要否我寫給就行了.
B. 有關戲曲的資料
1、崑曲
崑曲,又稱「崑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於江蘇崑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崑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崑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於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朴、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自明代中葉後,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源出於山西、陝西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然後,它向東、向南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4、京劇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 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5、評劇
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
C. 五線譜音符所相對的簡譜音符記法
功練習(一)
第一階段: 未曾出聲先練氣研究資料表明人在正常情況下,每分鍾呼吸16—19次,每次呼吸過程約3、4秒鍾,而演唱時,有時一口氣要延長十幾秒,甚至更長,而且吸氣時間短,呼出時間長,必須掌握將氣保持在肺部慢慢呼出的要領,所以要先做:<br /> (一)「深吸慢呼氣息控制延長練習」<br /> 其要領是:先學會「蓄氣」,先壓一下氣,把廢氣排出,然後用鼻和舌尖間隙像「聞花」一樣,自然松暢地輕輕吸,吸的要飽,然後氣沉丹田,慢慢地放鬆胸肋,使氣像細水長流般慢慢呼出,呼得均勻,控制時間越長越好,反復練習4—6次。<br /> (二)「深吸慢呼數字練習」<br /> 我們把第一步驟稱為「吸提推送』,「吸提」的氣息向里向,「推送」的氣息向外向下,在「推送」同時做氣息延長練習。我們推薦三種練法:<br />A.數數練習:「吸提」同前。在「推送」同時輕聲快速地數數字「12345678910」,——口氣反復數,數到這口氣氣盡為止,看你能反復數多少次。<br />B.「數棗」練習:「吸提」同 前。在「推送」同時輕聲:「出 東門過大橋,大橋底下一樹棗,拿竹竿去打棗,青的多紅的少 (吸足氣)一個棗兩個棗三個棗 四個棗五個……這口氣氣盡為止,看你能數多少個棗。反復4—6次。<br />C.「數葫蘆」練習:「吸提」 同前。在「推送」同時輕聲念:「金葫蘆,銀葫蘆,一口氣數不了24個葫蘆(吸足氣)一個葫蘆二個葫蘆三個葫蘆……」,這口氣氣盡為止,反復4—6次。<br /> 數數字、「數棗」、「數葫蘆」控制氣息,使其越練控制越,千萬不要跑氣。開始腹部會出現酸痛,練過一段時間,則會自覺大有進步。<br /> (三)「深吸慢呼長音練習」<br /> 經過氣息練習,聲音開始逐步加入。這一練習仍是練氣為主,發聲為輔,在推送同時擇一中低音區,輕輕地男生發「啊」音(「大嗓」發「啊」是外送與練氣相順),女生發「咿」音(「小嗓」咿」是外送)。一口氣托住,聲音出口呈圓柱型波浪式推進,能拉多長拉多長,反復練習。<br /> (四)「托氣斷音練習」<br /> 這是聲、氣各半練習。雙手插腰或護腹,由丹田托住一口氣到額咽處沖出同時發聲,聲音以中低音為主,有彈性,腹部及橫膈膜利用伸縮力同時彈出,我們介紹三種練習:<br />A.一口氣托住,嘴裡發出快速的「噼里拍啦,噼里拍啦」(反復)到這口氣將盡時發出「嘭一啪」的斷音。反復4—6次。<br />B.一口氣綳足,先慢,後快地發出「哈工哈)—(反復)(加快)哈,哈,哈……」鍛煉有進發爆發力的斷音,演唱中的「哈哈…」大笑、「啊哈」、「啊咳」常用。<br />C.一口氣綳足,先慢後快地發出「嘿—厚、嘿—厚」(反復逐漸加快)「嘿厚,嘿厚……」加快到氣力不支為止,反復練習。<br /> 經過這一階段練習,氣為聲之本,氣為聲之帥的氣息,已基本飽滿,「容氣之所」已基本興奮、活躍起來,而聲音一直處於醞釀、保護之中,在此基礎上即可開始准備聲音練習了。<br />第二階段:氣、聲、字的練習<br /> 戲曲演員尤其京劇演員包括戲曲愛好者在喊嗓練聲上容易犯急於求成的毛病,恨不能很快地就能喊出又高又亮的嗓音來,急著喊高音,猛喊甚至瞎喊亂喊,這往往是事與願違的。我們在研究喊嗓練聲時,有意地先練氣息不急於發聲,是利於發聲練習,要大家明確一個循序漸進的規律和持之以恆的毅力。在這第三階段,我們建議還是不急於爬音階喊高音,而從氣、聲、字結合練起。這三者關系應排成這樣一個順序:氣為音服務,音為腔服務,腔為字服務,字為詞服務,詞為情服務。從這個順序中,我們可以看到字的位置居於中心,前面牽著「音」和「腔」,後面聯著「詞」與「情」。當中一塌,滿盤皆輸。字音的真切,決定著聲音的圓潤,「以字行腔」正是這個理兒。在喊嗓練聲中的字、音、氣的關系,應是托足了「氣」,找准了「音」,咬真了「字」。具體方法是:用漢語拼音的方法把字頭、字腹、字尾放大放緩,以字練聲,然後加快,同時練嘴皮子和唇齒牙舌喉的靈活性。<br />①唇音練習:(先放慢,放大念一遍逐漸加快到念繞口令)<br /> 八一百一標一兵一奔—北一坡一 北一坡一炮一兵一並一排一跑— 炮一兵一怕一把一標一兵一碰一 標一兵一怕一碰一炮一兵一炮一<br />②齒音練習(方法同上)<br />四——是四, 十——是——十, 十四是——十四, 四十——是——四十, 不要把十四——說——四十, 也不要把四十——說——十四,<br />③舌音練習(方法同上)<br />六十六歲劉老六,推著六十, 六隻大油簍, 六十六枝垂楊柳, 拴著六十六隻大馬猴。<br />④喉音練習(方法同上)<br />山前有隻虎, 山下有隻猴, 虎攆猴,猴斗虎, 虎攆不上猴, 猴也斗不了虎。<br />⑤舌音牙音練習(方法同上)<br />街南來了個瘸子,右手拿著個碟子,左手拿個茄子;街上有個撅子,橛子絆倒了瘸子,右手摔了碟子,左手扔了茄子<br />⑥十三道轍字音練習<br />風(中東)一催(灰堆)一暑(姑蘇)一去(一七)一荷(波梭)一花(發花)一謝(乜斜)<br />秋(由求)一爽(江陽)一雲(人辰)一高(遙條)一雁(言前)一自(支思)一來(懷來)<br />俏(遙條)一佳(發花)一人(人辰)一扭(由求)一捏(乜斜)一出(姑蘇)一房(江陽)一來(懷來)<br />東(中東)一西(一七)一南(言前)一北(灰堆)一坐(波梭)<br />這樣一練,你哪路音圓潤,哪路音干癟,分得清,找得准。氣、音、字練習非常實用有效。<br />
唱功練習(二)
第三階段:吟詩、吟唱練習
把吟詩、吟唱放在第四階段目的是練習和挖掘「低音寬厚,中音圓潤,高音堅韌"的嗓音素質,不盲目拔高、爬高,而是鞏固中音、低音,使其音色華美、音質純正,保住一條好聽好用的嗓子,同時鍛煉高音的堅韌有彈性。此時的念白練唱都是無伴奏的,演唱更難,要求更高,在第三階段練,有氣、音、字墊底,是一個台階一個台階爬上來的,嗓音並不疲勞,練習有實效,把握性大。
①吟詩一般選各個行當的定場詩,因為角色剛剛上場,要給觀眾留下第一印象,並使他們停止議論,安靜下來,所以定場詩應是聲調較高,不急不慢,是角色自己興趣志向的自我剖析,韻律性極強,必須好好練,又適合於喊嗓、練聲、練習。比如《擊鼓罵曹》禰衡的定場詩,「口似懸河語似流,全憑舌尖壓諸侯,男兒何得擎天手,自當談笑覓封侯」;再如《挑華車》中嶽飛的定場詩「明亮亮盔甲射人鬥牛宮,縹緲緲旌旗遮住太陽紅,虎威威排列著明輔上將,雄糾糾胯下駒戰馬如龍」。在萬物蘇醒,萬象更新的清晨你可以盡情發揮練嗓。
②吟唱:具有念白吟誦相夾,半唱半念交相輝映的特點,比吟詩更難,其情感更宜抒發,其音律更宜舒展,正好用來喊嗓發聲。 半吟半唱如引子,例如,《宇宙鋒》趙艷容上半吟(念)「杜鵑枝頭泣,(吟唱)血淚暗悲啼。」再如陽平關》曹操(半吟念)「只手(吟唱)獨擎天,奇勛已早建,(半吟念)虛名扶漢祚,(吟唱)時勢魏將遷」。直接吟唱如《秦瓊賣馬》「好 漢英雄困天堂,不知何日回故鄉」,再如《清風亭》「年紀邁,血氣衰,年老無兒絕後代」,「聽媽媽高聲喚悲哀,想必是為姣兒失卻了夫妻恩愛」。
③京白(普通話)吟詩:為現代戲表演念詞而練習,如用吟詩的旋律,念《毛主席詩詞》「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等。再如念現代戲一些經典道白,「久旱的禾苗逢甘霖,點點記在心」,「千枝萬葉一條根,都是受苦人」等,都是喊嗓練聲的好素材。傳統大段念白及一些貫口練習也可在這一階段鍛煉氣息和發聲。
第四階段:弧形氣聲練習
這是京劇里非常獨特的一種發聲技巧,它像舞蹈里的彈跳,跳起來蹲下去又彈起來,也像體育里的擲鉛球,轉起來,縮回來,再擲出去,氣息和聲音推出形成一條/型,拋物線,拉回來,再拋出去。
如武生:啊/咳/
老生:馬/來/
花臉:酒/喔啊\來/
丑:啊/哈/
青衣:苦/哇/
容⌒稟/
這類雙弧形氣、聲,如不好好練,極容易出「岔音」,「轉」或「呲花」。一般要領是:運好氣——托好字(像「漢語拼音」一樣分解字音)——拋出去——收——再拋出去,控制好氣息、音量,選出最佳音色,一環扣一環,相得益彰。尤其程派吟誦的「容——稟」似斷不斷、細若游絲、欲斷又起至飽滿地送到家。歸音歸韻更是需要努力練習和掌握的。
第五階段:爬音階及高難音練習
「嘎調」、「翻高」、「高腔」是演唱中不可缺少的,我們稱其為高難音。在喊嗓練聲中練習這路音,注意不可多練,關鍵是找方法找位置,如果拚命去喊去叫,前面練習的會全部做廢,還會傷及嗓子。練習這路音最忌擠、卡、捏、壓、強努、硬拼橫氣。老先生說「如字要高唱不必用力反呼(使拙勁去喊),惟將此字做狹做細,做銳,做深,則音自高矣……,凡遇高揚之字照上法將氣提起送出……則聽者已清晰明亮,唱者又不費勁。」這里有竅門,有方法,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條件,去摸索,去探求。
五線譜、簡譜的來歷
目前,我們使用最普遍、最熟悉的樂譜就是五線譜和簡譜,二者皆為舶來品,五線譜是十九世紀西方宗教東傳的伴生物,簡譜則是本世紀初學堂樂歌運動者們自日本帶回來的「經」品,它們的來歷,習樂者不可不知。
一、五線譜
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記譜法。在五根等距離的平行線上,標以不同時值的音符及其他記號來記載音樂的一種方法。
五線譜的前身可追溯到中世紀的紐姆記譜法及有量記譜法。紐姆譜以橫線為標准,用符號表示音的高低,但不顯示音值長短。從7世紀起,這種記譜法出現於歐洲天主教堂內,最初只用1根線代表F音高,11世紀經阿雷佐的圭多逐步發展成4根線。規定音高為d、f、a、c,並將f線畫成紅色,c線畫成黃色(後成為五線譜中高音及低音譜號的起源)。13世紀有人使用第5根線,成為五線譜的前身。16世紀又有加線的辦法,使音高的記載更完備。
有量記譜法為13世紀科隆教士弗蘭科創始。這種記譜法用音符、休止符和記號嚴格規定了音的長短,是對紐姆譜的補充和豐富。在1450年左右,音符是塗以黑色的,稱為有量黑符,以後改用空心音符,稱為有量白符,這種記譜法在西方使用到17世紀左右。
五線譜在前兩者的基礎上出現,到17世紀逐步完善,18世紀開始定型而沿用至今。如小節線原用於文字譜,17世紀末被五線譜所採用;升降記號通用於18世紀,表情記號取有量記譜法;裝飾音記號源於紐姆譜,17世紀系統化用於五線譜。
五線譜傳入中國,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是1713年的《律呂正義》續編,書中記述了五線譜及音階、唱名等。五線譜在中國逐步流傳和使用,則於19世紀中葉以後隨西方傳教士的傳教及新學的興辦而有所推廣。
二、簡譜
一種簡易的記譜法。有字母簡譜和數字簡譜兩種。一般所稱的科譜,系指數字簡譜。數字簡譜以可動唱名法為基礎,用1、2、3、4、5、6、7代表音階中的7個基本音級,讀音為do、re、mi、fa、sol、la、si,休止以O表示。每一個數字的時值名相當於五線譜的4分音符。
數字簡譜的雛形初見於16世紀的歐洲。17世紀時法國天主教方濟名會教士J·J·蘇艾蒂加以改進後用來教唱家教歌曲。18世紀中葉,著名的法國思想家J·J·盧棱再加改進,大力倡導,並編入他的《音樂辭典》之中。19世紀,經過P·加蘭、A·帕里斯和E·J·M·謝韋3人的繼續改進和推廣,才在群眾中得到廣泛使用。因此這種簡譜在西方被稱為「加—帕—謝氏記譜法」。
19世紀末葉,簡譜傳到日本,再傳入中國。1904年沈心工編著出版的《學校唱歌集》是中國最早自編的一本簡譜歌集;之後逐步普及到各地的學校,30年代隨著救亡歌詠運動的開展,簡譜得以在群眾中廣泛流傳。
由於簡譜的記法與中國的工尺譜(流行在中國民間的一種文字譜)相當接近,在中國簡譜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就世界范圍而言,中國是把簡譜吸收的最好、最發揚光大的國家。而五線譜,通過教育體制,以西方為中心的音樂教育,已基本流行於各個國家,在院校里也是必修項目之一,它為世界音樂統一於一譜提供了基礎。
D. 想考中國戲曲學院,求相關信息~~
不知道你想考哪個專業呢
需要針對自己的專業去進行准備
當然如何你對戲曲有一定的興趣和了解是更好的
E. 哪裡有賣比較專業的莆仙戲曲叢書,有帶曲譜的那種
1、"什麼叫戲曲"有多種說法,被普遍認可的是王國維說,他怎麼說?
答案:王國維認為,戲曲是以歌舞演故事。
2、我國最早的一部戲曲史是什麼?
答案:我國最早的一部戲曲史是王國維1902年寫成的《宋元戲曲考》。
3、我國最早的戲曲演員是誰?
答案:我國最早的戲曲演員是春秋時楚國人優孟。
4、我國最早的戲曲劇目是什麼?
答案:我國最早的戲曲劇目是漢代的《東海黃公》。
5、我國現存最古的劇本是哪一個?
答案:我國現存最古的劇本是南宋時的《張協狀元》。
6、我國戲曲史上成就最突出的劇作家是誰?他一生寫過多少個劇本?
答案:我國戲曲史上成就最突出的劇作家是關漢卿,他一生寫了60多個劇本。
7、我國古代第一部系統全面的戲曲理論著作是什麼?
答案:我國古代第一部系統全面的戲曲理論著作是清代李漁所著的《閑情偶寄》。
8、我國最早的劇場是哪個?
答案:我國最早的劇場是東漢時期建在洛陽城西的"平樂觀"。
9、我國最早的戲曲雜志是哪一種?
答案:我國最早的戲曲雜志是辛亥革命前夕的"上海大舞台叢報'編輯出版的《二十世紀大舞台》。
10、我國最大、流行最廣的戲曲劇種是什麼?
答案:我國最大、流行最廣的戲曲劇種是京劇。
11、我國戲曲最早的成熟形式是指哪種形式?現在我國各民族各地區的戲曲劇種有多少種?
答案:我國戲曲最早的成熟形式一般認為是南宋時溫州一帶產生的戲文。據最新統計,現在我國各民族各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365種。
12、除《西廂記》之外,中國十大古典喜劇還有哪幾個?
答案:除《西廂記》之外,中國十大古典喜劇還有《救風塵》、《牆頭馬上》、《李逵負荊》、《看錢奴》、《幽閨記》、《中山狼》、《玉簪記》、《綠牡丹》、《風箏誤》。(只須答出其中3個劇名即可)
13、《琵琶記》屬於我國古典戲曲中的悲劇還是喜劇,為什麼?
答案:《琵琶記》屬於我國古典戲曲中的十大悲劇之一。《琵琶記》是封建社會勞動人民苦難生活的真實寫照,寫的是悲劇性的矛盾,戲劇沖突在凄涼、悲慘的氣氛中展開,給觀眾以悲憤的感受。
14、《琵琶記》之外,中國十大古典悲劇還有哪幾個?
答案:除《琵琶記》之外,中國十大古典悲劇還有《竇娥冤》、《漢宮秋》、《趙氏孤兒》、《精忠旗》、《嬌紅記》、《清忠譜》、《長生殿》、《桃花扇》、《雷峰塔》。(只須答出其中3個劇名即可)
15、哪四位藝術家被譽為京劇四大名旦?
答案:京劇四大名旦是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
16、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創作的哪四種傳奇被稱為"臨川四夢"?
答案: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創作的四種傳奇《紫釵記》、《還魂記》(即《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被稱為"臨川四夢"。
17、元代有四個著名的雜劇作家被合稱為"元曲四大家",請說出他們的名字。
答案:"元曲四大家"是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
18、30年代以後,丑角使用過一種特殊聲型叫什麼聲?你熟悉善唱此聲型的名丑嗎?請舉出1-2名。
答案:痰火聲。善唱此聲型的名丑有阿倪、尼姑丑、郭石梅、李有存等。
19、劇演唱上的一句話叫"千斤白、四兩唱",為什麼?
答案:說明念白的重要性,演員在運用唱腔和念白來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時,對於念白不可掉以輕心。
20、潮劇演唱時咬吐字方法的簡稱叫什麼?請舉例說明。
答案:分字拼唱法。(演員舉例)
21、潮劇屬高腔劇種,有幫唱,請你說出幫唱的幾種形式並舉例說明。
答案:潮劇幫唱有兩種形式,一是與演唱者同步,為演唱者幫尾腔,如《掃窗會》高文舉唱"舉目雲山飄渺","雲山飄渺"加幫唱;一是作為劇中人為劇情幫唱;,如後台歌等。
22、潮劇音樂調類主要有五種,請你說出它們的名稱並舉例說明。
答案:輕三六調,如《蘇六娘》唱段"春風踐約到園林";重三六調,如《掃窗會》唱段"曾把菱花來照";活三五調,如《京城會》"喜得身榮中高第";反線調,如《刺梁驥》唱段"為相士自陶情";犯調,如《良仔討親》唱段"心中歡喜有十成"等。
23、潮劇唱腔結構中除曲牌體外,還有幾種結構形式,請說出它們的名稱。
答案:板腔體、填詞體和小調體。
24、潮劇伴奏歷史上有過三種形式,即協奏、齊奏和配器伴奏,請你說出它們分期的大概時間。
答案:建國前為協奏,建國初期為齊奏,"文革"期間有配器伴奏。
25、用二四譜"五二三四"讀輕三六調、重三六調和活三五調。
26、戲曲舞台上誰都知道"上場門"、"下場門",潮劇還有哪兩種最常用的叫法?
答案:戲曲舞台上的"上場門"、"下場門",潮劇還有兩種最常用的叫法是 "文畔武畔"或"鼓畔弦畔"。
27、戲曲舞台的表演區,就區位而言,比較普遍的是把它分成九個區,你知道怎樣分嗎?每個區又怎樣叫?
答案:戲曲舞台的表演區可分為:前左、 前中、 前右; 中左、 中 、中右; 後左、後中、 後右,共九個區。
28、什麼叫"三小戲"?
答案:"三小戲"是以小生、小旦和小丑為主的戲,如《拾玉鐲》、《櫃中緣》等。
29、在傳統戲曲中,一桌二椅的"桌"可以表示多種景物,你能說出3種嗎?
答案:在傳統戲曲中,一桌二椅的"桌"可以表示多種景物,如桌、案、 幾、床、山、坡、牆、橋等。
30、京劇有"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之稱,潮劇怎麼說?
答案:京劇的"大花臉",潮劇稱為"烏面";京劇的"二花臉",潮劇沒有這種劃分,較難對口,但潮劇的"草鞋烏面"屬於"二花臉";京劇的"三花臉",潮劇稱為"丑"。
31、中國古代稱戲曲演員為"梨園子弟","梨園子弟"的稱號出自哪個朝代:
A、宋朝 B、元朝 C、唐朝
(標准答案:C、唐朝)
32、《韓厥守宮》是哪一出戲的片段:
A、《搜書院》 B、《漢宮秋》 C、《趙氏孤兒》
(標准C、《趙氏孤兒》
33、世界著名雕塑《思想者》是誰的作品:
A、米開朗基羅 B、羅丹 C、畢加索 (標准答案:B、羅丹)
34、世界名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的作者是:
A、依列維坦 B、希什金 C、列賓 (標准答案:C、列賓)
35、名句"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出自哪裡:
A、詩經 B、元曲 C、樂府 (標准答案:C、樂府)
36、《國際歌》的詞作者是誰:
A、馬克思 B、鮑狄埃 C、貝多芬 (標准答案:B、鮑狄埃)
37、成語"笑容可掬"中"掬"字的意思是:
A、謙虛 B、捧起 C、生動 (標准答案:B、捧起)
38、《三岔口》最能表現中國戲曲的:
A、抒情性 B、思想性 C、虛擬性 (標准答案:C、虛擬性)
39、戲曲中的武大郎運用戲曲基本功中的:
A、跪步 B、矮步 C、醉步 (標准答案:B、矮步)
40、戲曲里的"插科打諢"是指:
A、走邊 B、雲里翻 C、使觀眾發笑的穿插
(標准答案:C、使觀眾發笑的穿插)
41、中國戲曲的經典劇目《趙氏孤兒》十八世紀曾引起歐洲許多偉大藝術家的關注,歐洲也出了一個與之近似而有民族差異
的戲,這出戲的戲名是:
A、《四川好人》 B、《中國孤兒》 C、《圖蘭朵》
(標准答案:B、《中國孤兒》)
42、包公戲中有個戲叫《灰闌記》,歐洲也有個以灰闌拉子來判案的戲,戲名是:
A、《馴悍記》 B、《唐吉訶德》 C、《高加索灰闌記》
(標准答案:C、《高加索灰闌記》)
43、《單刀會》、《群英會》、《華容道》取材於:
A、民間傳說 B、水滸傳 C、三國演義
(標准答案:C、三國演義)
44、傳統戲《八大錘》取材於:
A、《三國演義》 B、《紅樓夢》 C、《說岳全傳》
(標准答案:C、《說岳全傳》)
45、戲劇中的"戲膽"是指:
A、主要角色或者關鍵性情節 B、貫穿性道具或貫穿動作
C、演員的精彩表演 (標准答案:A、主要角色或者關鍵性情節)
46、《百花齊放》一書的作者是:
A、毛澤東 B、魯迅 C、郭沫若 (標准答案:C、郭沫若)
47、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希特與中國的哪位藝術家構成世界三大表演體系:
A、戴愛蓮 B、尚小雲 C、梅蘭芳 (標准答案:C、梅蘭芳)
48、《杜十娘》的作者是:
A、湯顯祖 B、馮夢龍 C、王實甫 (標准答案:B、馮夢龍)
49、五升音階是指:
A、簡譜中的1、2、3、4、5 B、宮、商、角、征、羽
C、五個升號的音階 (標准答案:B、宮、商、角、征、羽)
50、名詩句:"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是誰的詩句:
A、歌德 B、拜倫 C、雪萊 (標准答案:C、雪萊)
51、《水滸傳》中的"水泊梁山"在今天我國的哪個省?
A、山東省 B、河南省 C、湖北省 (標准答案:A、山東省)
52、第一個將西方舞蹈帶入中國宮廷的是誰?
A、戴愛蓮 B、裕容齡 C、梅蘭芳 (標准答案:B、裕容齡)
53、電影《翠堤春曉》是表現哪一位音樂大師:
A、莫扎特 B、施特勞斯 C、柴可夫斯基 (標准答案:B、施特勞斯)
54、成語"手舞足蹈"最早見於:
A、《詩經》 B、《唐詩三百首》 C、《孟子》
(標准答案:C、《孟子》)
---------
戲曲基礎知識
指用藝術的虛來表現生活的實的過程,是戲曲表現生活的基本手法。它利用舞台的假定性,靈活處理時間、空間。在藝術和生活的關繫上,力求神似而不求形似。如以劃槳虛擬行船,以摸索虛擬夜晚,以更聲表示時間變化等。對自然環境、物體、人物、自然現象等,同樣採取虛擬的手法,藉助觀眾的聯想來完成藝術創造。戲曲節奏 戲曲術語。是使唱念打諸般藝術手段統一的共同要素。由戲曲形體動作節奏和音樂節奏兩部分組成,二者相輔相成。戲曲的唱念、表演、舞蹈、武打等都有很強的節奏性。它能幫助表現人物情緒、點染戲劇色彩,烘托和渲染舞台氣氛。 戲曲表演中形成發展起來的藝術及技術上的格律和規范。它把生活中的語言和動作提煉加工,使唱、念、做、打和音樂伴奏、化妝、服裝等都形成規范化的表演法式,使生活的形態音樂化、舞蹈化、規范化。如表演中的關門、行船、跑馬等,都有基本固定的格式。它比生活中的自然形態更富有表現力,更具形式美,程式又須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有所豐富、變化和發展。 一台摺子戲演出中倒數第二個劇目。因最後一個劇目稱大軸得名。 演戲俗稱「串戲」,因腳色須連貫成隊故稱串。一說串字來源於「爨」字,因舊時也以「爨」或「爨弄」泛稱演劇。 指藝人扮演原所屬行當外的角色。如旦行演員演生行或武生等。 非職業演員參加戲班演出稱客串。 舊時對戲曲、曲藝的非職業演員、樂師的通稱。相傳清代八旗子弟憑清廷所發「龍票」,赴各地演唱子弟書,不取報酬,為清廷宣傳,後就把非職業演員稱為票友。 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雜技表演為業的藝人之統稱。一般認為以表演戲謔為主的稱「俳優」,以表演樂舞為主的稱「倡優」。演奏音樂的藝人稱「伶人」。宋元以來,常稱戲曲演員作優伶。 傳統戲曲角色的類別。近代有生、旦、凈、丑和生、旦、凈、末、丑兩種總分行方法。每個行當中各有若干分支,如生又分為老生、小生等。各劇種在分支的層次和名目上又有繁簡之別。 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演男性人物。生行初見於宋元南戲,後除元雜劇外,歷代都有,一般扮演青壯年男子,是劇中主要人物。隨著藝術的發展,生行又據所扮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劃分為許多專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 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扮演女性人物。旦的名目初見於宋代歌舞,宋雜劇已有裝旦,後歷代都有這行腳色,又大都按扮演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點劃分為許多專行,如正旦、花旦、貼旦、閨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俗稱「花臉」、「花面」。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一般認為是雜劇和金院本的副凈演變而來。面部化妝用臉譜、唱用寬音或假音,動作大開大闔,大都扮演性格剛烈或粗魯*險的男性人物。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藝術特點,又劃分為許多專行,如京劇的正凈、副凈、武凈等。 傳統戲曲腳色行當。宋雜劇中有副末。元雜劇的正末是同正旦並重的兩個主要角色。明清時,成為獨立行當,常扮社會地位比生扮的人物低,表演上唱做並重的中年以上男子。近代多數劇種末已並入老生行。 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喜劇角色。因在鼻樑上抹一塊白粉而俗稱「小花臉」。又與凈腳的大花臉、二花臉並列而俗稱「三花臉」。宋元南戲已有丑腳。可表現幽默、機智的人物,也可表現靈魂丑惡、*詐卑鄙的人物。按扮演人物身份、性格和技術特點,分為文丑和武丑兩大支系。 也叫「文堂」、「流行」。扮演劇中士兵、夫役等侍從人員,因身著特殊形式的龍套衣得名,一般以四人為一堂。舞台上用一堂或兩堂龍套,以表人員眾多,起烘托聲勢作用。 戲曲演員唱、念、做、打4種藝術手段和口、手、眼、身、步5種技術方法的合稱,為戲曲演員的基本功。 戲曲表演的4種藝術手段。指唱功、念白、做工、武打,習稱「四功」。是戲曲演員的4種基本功夫。 指戲曲以演唱的腔調來區分不同品種。某些戲曲劇種或劇種的腔調在音樂或演唱方法上具有較多共同性被稱為一種聲腔,或歸為一個聲腔系統。 戲曲音樂名詞。奏樂或唱曲時,每一小節,強拍以板敲,稱「板」;弱拍或次強拍則以鼓點擊,稱「眼」,合稱板眼。分別稱為三眼板(四拍子),一眼板(二拍子),有板無眼(一拍子或稱流水板),無板無眼(散板)等。 戲曲中介紹人物的一種傳統手法,劇中主要人物第一次上場時用引子、定場詩、定場白等作自我介紹,包括姓名、籍貫、身世和劇中規定情境等。 戲曲表演程式。傳說因首先用於明代傳奇《千金記·起霸》一出而得名。通過一套連續的舞蹈動作,表現古代將士出征上陣前整盔束甲的情景。全套的稱整霸或全霸,大都用於劇中主要人物。半套的稱半霸。兩個人同時起霸稱雙起霸。 戲曲表演程式。劇中人在上下場或一節舞蹈結束時的短暫停頓中所做的塑像式姿式。有單人、雙人或多人各種形式。用以突出顯示人物的精神狀態。 戲曲表演程式動作。通過成套的連續的舞蹈動作,配合快速的鑼鼓節奏,表現策馬疾行的姿態。有單人趟馬、雙人趟馬、多人趟馬等多種。 戲曲武打中的特技。簡稱「出手」。一個主要腳色手足並用同敵對數人相互接、踢、拋、擲武器,用2桿至8桿槍不等,形成驚險復雜的戰斗場面。常用於神怪鬥法的武旦戲。有時也用於亂軍中搶奪武器的情節。 戲曲演員面部化妝的一種譜式。是從唐代樂舞「代面」面具逐漸演變而來。演員面部勾畫各種顏色、圖案,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表現對人物的褒貶。主要用於凈、丑角。 廣義泛指演戲用的道具、服裝。狹義只代表戲裝。一般不分朝代、地域和季節,只按性別、年齡和社會地位進行妝飾。 戲曲中演員盔帽上的兩根五六尺長的雉雞尾制飾物。插翎子多為英武、勇猛、強悍或暴戾人物。目的在於加強表演的舞蹈性,表現人物感情。使用翎子的舞蹈稱為「翎子功」。 又稱「口面」。戲曲演員所掛的假須,用氂牛毛或人發做成。按劇中人年齡分黑、黲(灰)、白三種,個別形貌怪異或性格暴烈的人物則戴紅髯、紫髯等。根據不同身分和人物性格,髯口式樣分為多種。 戲曲服裝中的蟒、褶子、帔等袖端所綴一尺上下的白綢。以其甩動時形似水波紋而名。水袖技術是戲曲表演基本功之一。演員可利用它表現人物的性格、感情和增加形象美。 戲曲服裝。劇中古代武將的鎧甲。身分前後兩塊,滿綉魚鱗紋。腹部稱「靠肚」。護腿兩塊稱「靠牌子」。背後插三角形小旗,稱「靠旗」。不用靠旗的稱「軟靠」。女將穿的「女靠」,身下綴數十根彩色飄帶,內穿襯裙。 傳統戲曲中劇中人所戴冠帽的通稱。主要指帥盔、草盔、鳳冠等硬質冠帽,也包括鴨尾巾,羅帽等軟質帽巾。按人物身份的不同分別使用。大都著重裝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