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哪裡有賣比較專業的莆仙戲曲叢書,有帶曲譜的那種
1、"什麼叫戲曲"有多種說法,被普遍認可的是王國維說,他怎麼說?
答案:王國維認為,戲曲是以歌舞演故事。
2、我國最早的一部戲曲史是什麼?
答案:我國最早的一部戲曲史是王國維1902年寫成的《宋元戲曲考》。
3、我國最早的戲曲演員是誰?
答案:我國最早的戲曲演員是春秋時楚國人優孟。
4、我國最早的戲曲劇目是什麼?
答案:我國最早的戲曲劇目是漢代的《東海黃公》。
5、我國現存最古的劇本是哪一個?
答案:我國現存最古的劇本是南宋時的《張協狀元》。
6、我國戲曲史上成就最突出的劇作家是誰?他一生寫過多少個劇本?
答案:我國戲曲史上成就最突出的劇作家是關漢卿,他一生寫了60多個劇本。
7、我國古代第一部系統全面的戲曲理論著作是什麼?
答案:我國古代第一部系統全面的戲曲理論著作是清代李漁所著的《閑情偶寄》。
8、我國最早的劇場是哪個?
答案:我國最早的劇場是東漢時期建在洛陽城西的"平樂觀"。
9、我國最早的戲曲雜志是哪一種?
答案:我國最早的戲曲雜志是辛亥革命前夕的"上海大舞台叢報'編輯出版的《二十世紀大舞台》。
10、我國最大、流行最廣的戲曲劇種是什麼?
答案:我國最大、流行最廣的戲曲劇種是京劇。
11、我國戲曲最早的成熟形式是指哪種形式?現在我國各民族各地區的戲曲劇種有多少種?
答案:我國戲曲最早的成熟形式一般認為是南宋時溫州一帶產生的戲文。據最新統計,現在我國各民族各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365種。
12、除《西廂記》之外,中國十大古典喜劇還有哪幾個?
答案:除《西廂記》之外,中國十大古典喜劇還有《救風塵》、《牆頭馬上》、《李逵負荊》、《看錢奴》、《幽閨記》、《中山狼》、《玉簪記》、《綠牡丹》、《風箏誤》。(只須答出其中3個劇名即可)
13、《琵琶記》屬於我國古典戲曲中的悲劇還是喜劇,為什麼?
答案:《琵琶記》屬於我國古典戲曲中的十大悲劇之一。《琵琶記》是封建社會勞動人民苦難生活的真實寫照,寫的是悲劇性的矛盾,戲劇沖突在凄涼、悲慘的氣氛中展開,給觀眾以悲憤的感受。
14、《琵琶記》之外,中國十大古典悲劇還有哪幾個?
答案:除《琵琶記》之外,中國十大古典悲劇還有《竇娥冤》、《漢宮秋》、《趙氏孤兒》、《精忠旗》、《嬌紅記》、《清忠譜》、《長生殿》、《桃花扇》、《雷峰塔》。(只須答出其中3個劇名即可)
15、哪四位藝術家被譽為京劇四大名旦?
答案:京劇四大名旦是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
16、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創作的哪四種傳奇被稱為"臨川四夢"?
答案: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創作的四種傳奇《紫釵記》、《還魂記》(即《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被稱為"臨川四夢"。
17、元代有四個著名的雜劇作家被合稱為"元曲四大家",請說出他們的名字。
答案:"元曲四大家"是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
18、30年代以後,丑角使用過一種特殊聲型叫什麼聲?你熟悉善唱此聲型的名丑嗎?請舉出1-2名。
答案:痰火聲。善唱此聲型的名丑有阿倪、尼姑丑、郭石梅、李有存等。
19、劇演唱上的一句話叫"千斤白、四兩唱",為什麼?
答案:說明念白的重要性,演員在運用唱腔和念白來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時,對於念白不可掉以輕心。
20、潮劇演唱時咬吐字方法的簡稱叫什麼?請舉例說明。
答案:分字拼唱法。(演員舉例)
21、潮劇屬高腔劇種,有幫唱,請你說出幫唱的幾種形式並舉例說明。
答案:潮劇幫唱有兩種形式,一是與演唱者同步,為演唱者幫尾腔,如《掃窗會》高文舉唱"舉目雲山飄渺","雲山飄渺"加幫唱;一是作為劇中人為劇情幫唱;,如後台歌等。
22、潮劇音樂調類主要有五種,請你說出它們的名稱並舉例說明。
答案:輕三六調,如《蘇六娘》唱段"春風踐約到園林";重三六調,如《掃窗會》唱段"曾把菱花來照";活三五調,如《京城會》"喜得身榮中高第";反線調,如《刺梁驥》唱段"為相士自陶情";犯調,如《良仔討親》唱段"心中歡喜有十成"等。
23、潮劇唱腔結構中除曲牌體外,還有幾種結構形式,請說出它們的名稱。
答案:板腔體、填詞體和小調體。
24、潮劇伴奏歷史上有過三種形式,即協奏、齊奏和配器伴奏,請你說出它們分期的大概時間。
答案:建國前為協奏,建國初期為齊奏,"文革"期間有配器伴奏。
25、用二四譜"五二三四"讀輕三六調、重三六調和活三五調。
26、戲曲舞台上誰都知道"上場門"、"下場門",潮劇還有哪兩種最常用的叫法?
答案:戲曲舞台上的"上場門"、"下場門",潮劇還有兩種最常用的叫法是 "文畔武畔"或"鼓畔弦畔"。
27、戲曲舞台的表演區,就區位而言,比較普遍的是把它分成九個區,你知道怎樣分嗎?每個區又怎樣叫?
答案:戲曲舞台的表演區可分為:前左、 前中、 前右; 中左、 中 、中右; 後左、後中、 後右,共九個區。
28、什麼叫"三小戲"?
答案:"三小戲"是以小生、小旦和小丑為主的戲,如《拾玉鐲》、《櫃中緣》等。
29、在傳統戲曲中,一桌二椅的"桌"可以表示多種景物,你能說出3種嗎?
答案:在傳統戲曲中,一桌二椅的"桌"可以表示多種景物,如桌、案、 幾、床、山、坡、牆、橋等。
30、京劇有"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之稱,潮劇怎麼說?
答案:京劇的"大花臉",潮劇稱為"烏面";京劇的"二花臉",潮劇沒有這種劃分,較難對口,但潮劇的"草鞋烏面"屬於"二花臉";京劇的"三花臉",潮劇稱為"丑"。
31、中國古代稱戲曲演員為"梨園子弟","梨園子弟"的稱號出自哪個朝代:
A、宋朝 B、元朝 C、唐朝
(標准答案:C、唐朝)
32、《韓厥守宮》是哪一出戲的片段:
A、《搜書院》 B、《漢宮秋》 C、《趙氏孤兒》
(標准C、《趙氏孤兒》
33、世界著名雕塑《思想者》是誰的作品:
A、米開朗基羅 B、羅丹 C、畢加索 (標准答案:B、羅丹)
34、世界名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的作者是:
A、依列維坦 B、希什金 C、列賓 (標准答案:C、列賓)
35、名句"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出自哪裡:
A、詩經 B、元曲 C、樂府 (標准答案:C、樂府)
36、《國際歌》的詞作者是誰:
A、馬克思 B、鮑狄埃 C、貝多芬 (標准答案:B、鮑狄埃)
37、成語"笑容可掬"中"掬"字的意思是:
A、謙虛 B、捧起 C、生動 (標准答案:B、捧起)
38、《三岔口》最能表現中國戲曲的:
A、抒情性 B、思想性 C、虛擬性 (標准答案:C、虛擬性)
39、戲曲中的武大郎運用戲曲基本功中的:
A、跪步 B、矮步 C、醉步 (標准答案:B、矮步)
40、戲曲里的"插科打諢"是指:
A、走邊 B、雲里翻 C、使觀眾發笑的穿插
(標准答案:C、使觀眾發笑的穿插)
41、中國戲曲的經典劇目《趙氏孤兒》十八世紀曾引起歐洲許多偉大藝術家的關注,歐洲也出了一個與之近似而有民族差異
的戲,這出戲的戲名是:
A、《四川好人》 B、《中國孤兒》 C、《圖蘭朵》
(標准答案:B、《中國孤兒》)
42、包公戲中有個戲叫《灰闌記》,歐洲也有個以灰闌拉子來判案的戲,戲名是:
A、《馴悍記》 B、《唐吉訶德》 C、《高加索灰闌記》
(標准答案:C、《高加索灰闌記》)
43、《單刀會》、《群英會》、《華容道》取材於:
A、民間傳說 B、水滸傳 C、三國演義
(標准答案:C、三國演義)
44、傳統戲《八大錘》取材於:
A、《三國演義》 B、《紅樓夢》 C、《說岳全傳》
(標准答案:C、《說岳全傳》)
45、戲劇中的"戲膽"是指:
A、主要角色或者關鍵性情節 B、貫穿性道具或貫穿動作
C、演員的精彩表演 (標准答案:A、主要角色或者關鍵性情節)
46、《百花齊放》一書的作者是:
A、毛澤東 B、魯迅 C、郭沫若 (標准答案:C、郭沫若)
47、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希特與中國的哪位藝術家構成世界三大表演體系:
A、戴愛蓮 B、尚小雲 C、梅蘭芳 (標准答案:C、梅蘭芳)
48、《杜十娘》的作者是:
A、湯顯祖 B、馮夢龍 C、王實甫 (標准答案:B、馮夢龍)
49、五升音階是指:
A、簡譜中的1、2、3、4、5 B、宮、商、角、征、羽
C、五個升號的音階 (標准答案:B、宮、商、角、征、羽)
50、名詩句:"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是誰的詩句:
A、歌德 B、拜倫 C、雪萊 (標准答案:C、雪萊)
51、《水滸傳》中的"水泊梁山"在今天我國的哪個省?
A、山東省 B、河南省 C、湖北省 (標准答案:A、山東省)
52、第一個將西方舞蹈帶入中國宮廷的是誰?
A、戴愛蓮 B、裕容齡 C、梅蘭芳 (標准答案:B、裕容齡)
53、電影《翠堤春曉》是表現哪一位音樂大師:
A、莫扎特 B、施特勞斯 C、柴可夫斯基 (標准答案:B、施特勞斯)
54、成語"手舞足蹈"最早見於:
A、《詩經》 B、《唐詩三百首》 C、《孟子》
(標准答案:C、《孟子》)
---------
戲曲基礎知識
指用藝術的虛來表現生活的實的過程,是戲曲表現生活的基本手法。它利用舞台的假定性,靈活處理時間、空間。在藝術和生活的關繫上,力求神似而不求形似。如以劃槳虛擬行船,以摸索虛擬夜晚,以更聲表示時間變化等。對自然環境、物體、人物、自然現象等,同樣採取虛擬的手法,藉助觀眾的聯想來完成藝術創造。戲曲節奏 戲曲術語。是使唱念打諸般藝術手段統一的共同要素。由戲曲形體動作節奏和音樂節奏兩部分組成,二者相輔相成。戲曲的唱念、表演、舞蹈、武打等都有很強的節奏性。它能幫助表現人物情緒、點染戲劇色彩,烘托和渲染舞台氣氛。 戲曲表演中形成發展起來的藝術及技術上的格律和規范。它把生活中的語言和動作提煉加工,使唱、念、做、打和音樂伴奏、化妝、服裝等都形成規范化的表演法式,使生活的形態音樂化、舞蹈化、規范化。如表演中的關門、行船、跑馬等,都有基本固定的格式。它比生活中的自然形態更富有表現力,更具形式美,程式又須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有所豐富、變化和發展。 一台摺子戲演出中倒數第二個劇目。因最後一個劇目稱大軸得名。 演戲俗稱「串戲」,因腳色須連貫成隊故稱串。一說串字來源於「爨」字,因舊時也以「爨」或「爨弄」泛稱演劇。 指藝人扮演原所屬行當外的角色。如旦行演員演生行或武生等。 非職業演員參加戲班演出稱客串。 舊時對戲曲、曲藝的非職業演員、樂師的通稱。相傳清代八旗子弟憑清廷所發「龍票」,赴各地演唱子弟書,不取報酬,為清廷宣傳,後就把非職業演員稱為票友。 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雜技表演為業的藝人之統稱。一般認為以表演戲謔為主的稱「俳優」,以表演樂舞為主的稱「倡優」。演奏音樂的藝人稱「伶人」。宋元以來,常稱戲曲演員作優伶。 傳統戲曲角色的類別。近代有生、旦、凈、丑和生、旦、凈、末、丑兩種總分行方法。每個行當中各有若干分支,如生又分為老生、小生等。各劇種在分支的層次和名目上又有繁簡之別。 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演男性人物。生行初見於宋元南戲,後除元雜劇外,歷代都有,一般扮演青壯年男子,是劇中主要人物。隨著藝術的發展,生行又據所扮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劃分為許多專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 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扮演女性人物。旦的名目初見於宋代歌舞,宋雜劇已有裝旦,後歷代都有這行腳色,又大都按扮演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點劃分為許多專行,如正旦、花旦、貼旦、閨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俗稱「花臉」、「花面」。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一般認為是雜劇和金院本的副凈演變而來。面部化妝用臉譜、唱用寬音或假音,動作大開大闔,大都扮演性格剛烈或粗魯*險的男性人物。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藝術特點,又劃分為許多專行,如京劇的正凈、副凈、武凈等。 傳統戲曲腳色行當。宋雜劇中有副末。元雜劇的正末是同正旦並重的兩個主要角色。明清時,成為獨立行當,常扮社會地位比生扮的人物低,表演上唱做並重的中年以上男子。近代多數劇種末已並入老生行。 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喜劇角色。因在鼻樑上抹一塊白粉而俗稱「小花臉」。又與凈腳的大花臉、二花臉並列而俗稱「三花臉」。宋元南戲已有丑腳。可表現幽默、機智的人物,也可表現靈魂丑惡、*詐卑鄙的人物。按扮演人物身份、性格和技術特點,分為文丑和武丑兩大支系。 也叫「文堂」、「流行」。扮演劇中士兵、夫役等侍從人員,因身著特殊形式的龍套衣得名,一般以四人為一堂。舞台上用一堂或兩堂龍套,以表人員眾多,起烘托聲勢作用。 戲曲演員唱、念、做、打4種藝術手段和口、手、眼、身、步5種技術方法的合稱,為戲曲演員的基本功。 戲曲表演的4種藝術手段。指唱功、念白、做工、武打,習稱「四功」。是戲曲演員的4種基本功夫。 指戲曲以演唱的腔調來區分不同品種。某些戲曲劇種或劇種的腔調在音樂或演唱方法上具有較多共同性被稱為一種聲腔,或歸為一個聲腔系統。 戲曲音樂名詞。奏樂或唱曲時,每一小節,強拍以板敲,稱「板」;弱拍或次強拍則以鼓點擊,稱「眼」,合稱板眼。分別稱為三眼板(四拍子),一眼板(二拍子),有板無眼(一拍子或稱流水板),無板無眼(散板)等。 戲曲中介紹人物的一種傳統手法,劇中主要人物第一次上場時用引子、定場詩、定場白等作自我介紹,包括姓名、籍貫、身世和劇中規定情境等。 戲曲表演程式。傳說因首先用於明代傳奇《千金記·起霸》一出而得名。通過一套連續的舞蹈動作,表現古代將士出征上陣前整盔束甲的情景。全套的稱整霸或全霸,大都用於劇中主要人物。半套的稱半霸。兩個人同時起霸稱雙起霸。 戲曲表演程式。劇中人在上下場或一節舞蹈結束時的短暫停頓中所做的塑像式姿式。有單人、雙人或多人各種形式。用以突出顯示人物的精神狀態。 戲曲表演程式動作。通過成套的連續的舞蹈動作,配合快速的鑼鼓節奏,表現策馬疾行的姿態。有單人趟馬、雙人趟馬、多人趟馬等多種。 戲曲武打中的特技。簡稱「出手」。一個主要腳色手足並用同敵對數人相互接、踢、拋、擲武器,用2桿至8桿槍不等,形成驚險復雜的戰斗場面。常用於神怪鬥法的武旦戲。有時也用於亂軍中搶奪武器的情節。 戲曲演員面部化妝的一種譜式。是從唐代樂舞「代面」面具逐漸演變而來。演員面部勾畫各種顏色、圖案,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表現對人物的褒貶。主要用於凈、丑角。 廣義泛指演戲用的道具、服裝。狹義只代表戲裝。一般不分朝代、地域和季節,只按性別、年齡和社會地位進行妝飾。 戲曲中演員盔帽上的兩根五六尺長的雉雞尾制飾物。插翎子多為英武、勇猛、強悍或暴戾人物。目的在於加強表演的舞蹈性,表現人物感情。使用翎子的舞蹈稱為「翎子功」。 又稱「口面」。戲曲演員所掛的假須,用氂牛毛或人發做成。按劇中人年齡分黑、黲(灰)、白三種,個別形貌怪異或性格暴烈的人物則戴紅髯、紫髯等。根據不同身分和人物性格,髯口式樣分為多種。 戲曲服裝中的蟒、褶子、帔等袖端所綴一尺上下的白綢。以其甩動時形似水波紋而名。水袖技術是戲曲表演基本功之一。演員可利用它表現人物的性格、感情和增加形象美。 戲曲服裝。劇中古代武將的鎧甲。身分前後兩塊,滿綉魚鱗紋。腹部稱「靠肚」。護腿兩塊稱「靠牌子」。背後插三角形小旗,稱「靠旗」。不用靠旗的稱「軟靠」。女將穿的「女靠」,身下綴數十根彩色飄帶,內穿襯裙。 傳統戲曲中劇中人所戴冠帽的通稱。主要指帥盔、草盔、鳳冠等硬質冠帽,也包括鴨尾巾,羅帽等軟質帽巾。按人物身份的不同分別使用。大都著重裝飾性。
② 莆仙戲的劇目有
莆仙戲是福建的古老劇種之一,莆仙戲原名「興化戲」,流行於古稱興化的莆田、仙游二縣及專閩中、閩南的興屬化方言地區。其戲班足跡遍及福州、廈門、晉江、龍溪、三明等地市和海外華僑聚居地。據考證,它是在古代「百戲」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
莆仙戲源於唐,成於宋、盛於明清、閃光於現代。它表演古樸優雅,不少動作深受木偶戲影響,富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其唱腔豐富,綜合了莆仙的民間歌謠俚曲、十音八樂、佛曲法曲、
莆仙戲(6張)宋元詞曲和大麴歌舞的藝術特點,用方言演唱,具有濃厚地方色彩,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戲音樂元素,被譽為「宋元南戲的活化石」。莆仙戲現存傳統劇目有五千多個,其中保留宋元南戲原貌或故事情節基本類似的劇目有八十多個。解放後,莆仙戲經過整理、改編、演出的優秀傳統劇目有二百多個,其中,《琴挑》、《三打王英》、《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秋風辭》、《新亭淚》、《晉宮寒月》、《葉李娘》、《狀元與乞丐》、《江上行》等優秀劇目譽滿全國劇壇。劇種的著名劇作家有陳仁鑒和柯如寬、江幼宋等,著名演員有黃文狄、林棟志、朱石鳳、黃寶珍、王少媛等。
③ 莆仙戲藝術特色
興化民間流行的歌舞百戲、吸收了"吳歌","楚謠"(見宋林光朝《艾軒集,閏月登越王台次韻經略敷文所寄詩》)及雜劇表演,逐漸形成既有戲劇故事;又有綜合唱、做、念、舞和服飾化妝,在戲棚上表演的戲曲,時稱優戲。宋時,興化民間優戲演出的形成多種多樣,有雜劇,傀儡戲(提線木偶),歌舞和雜技等。
據宋莆田劉克庄致仁家居時的詩文記載,當時興化民間優戲演出的故事有:楚漢劉鴻溝的"鴻門會",項羽兵敗垓下的"霸王別姬";兩晉興亡的"東晉西都";古代神話的"誇父逐日",外邦朝貢的"昆侖奴獻寶"等。演出的場所有廣場的"戲棚",也有廟宇的"戲台"。伴奏樂器主要是鼓、鑼、笛(即篳、篥)。演出時很受歡迎,出現所謂"抽簪脫滿城忙,大半人多在戲場","空巷無人盡出嬉","游女歸來尋墜珥""棚空眾散足凄涼,昨日人趨似堵牆;兒女不知時事變,相呼入市看新場"的盛況(見宋劉克庄《後村先生大全集》卷 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卷 四十三).
據調查考證,莆仙戲的傳統劇目,音樂曲牌,行當腳色都與南戲有著密切關系。莆仙戲傳統劇目有五千多個,其中保留宋元南戲原貌或故事情節基本類似的劇目 有八十多個,有劇本流傳的有五十多個,如《目連救母》、《活捉王魁》、《蔡伯喈》、《張洽》(即《張協狀元》、《朱文》、《樂昌公主》、《劉文龍》、《陳光蕊》、《王祥》、《郭華》、《崔君瑞》、《王十朋》、《劉知遠》、《蔣世隆》、《殺狗》、《琵琶記》等。與《南詞敘錄》"宋元舊篇"著錄的南戲劇目相同或基本相似。
莆仙戲的部分曲牌,其名目、音韻、詞格與唐、宋大麴和宋詞調相同。尤其是僅存於早期南戲《張協狀元》的〔太子游四門〕,卻是莆仙戲常用的曲牌。莆仙戲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戲音樂遺響。唱腔曲牌有一千多支,有"大題三百六,小題七百二"之稱。聲腔稱"興化腔",它是綜合溶化莆仙民間歌謠俚曲,十番八樂,佛曲法曲,唐宋聲詩、詞樂和大麴歌舞而形成的,用莆仙方言演唱,具有深厚地方色彩和風味。莆仙戲樂器早期很簡單,也象宋元南戲一樣只有鑼、鼓、笛。鼓用大鼓,鑼稱沙鑼。鑼鼓是節制舞台表演的,鑼鼓經有三百多種,規矩嚴格。笛稱笛管,有蘆笛和梅花二種。蘆笛亦稱頭管,傳自古代篳篥,是莆仙戲獨特的吹奏樂器;梅花,一名嗩吶,也是莆仙戲的主要樂器。
莆仙戲的行旦腳色原先只有生、旦、貼生、貼旦,靚妝(凈)末、丑共七個,故稱"七子班"。清末增加了老旦,故稱"八仙子弟。"莆仙戲在清末後吸收了其他劇種的分行,增加了不少角色,但"靚妝"一角至今仍保留宋代雜劇的稱謂。
莆仙戲的表演據所發掘的資料證明,它是在唐百戲宋、傀儡戲的基礎上形成獨特表演藝術。唐咸通年間(860-870)莆泉巷《言談錄》載:"承隋唐之後,興化百戲興焉"。到公元954年《連江里志》記:"蔡太師作壽日,優人獻技有客以絲系僮於四肢為肉頭傀儡戲。"莆仙戲的表演藝術繼承了邁子余年遺留下來的古南戲傳統表演,莆仙戲《目連》等傳統劇目里的表演就保持著宋雜劇、傀儡戲的綜合藝術面貌,被稱之謂宋元南戲的"活化石"。
莆仙戲大棚目連戲之劇本,曲牌,聲腔,鼓板,表演身段,動作程式和舞台上的一桌兩椅,臉譜,化裝,服裝和戲帽以及道具與傀儡目連戲等一模一樣,有密切的血緣關系,這是莆仙大棚目連戲全面搬演傀儡目連戲的遺跡.
莆仙戲目連戲中的表演,有"目連挑經",羅卜的"三步一拜",劉四貞的"十八拔",劉賈的"蛤蟆拜",古背生的"三節彎",聾啞的"公背婆"等.從主角到配角,從人物形象到表演規格,都運用了人模仿傀儡的表演,並綜合組成了曲牌,鼓板,表演三結合的規范化,歷代流傳,相繼不絕.
莆仙戲演員的基本功,總稱為"傀儡核",手部動作"上不超於眉毛,下不低於肚臍"的藝術規格.如生角的"抬步",旦角的"蹀步",凈角的"挑步".丑角的"七步溜",都保持傀儡形象,當演員要表達人物的喜怒哀樂時,喜用"雀躍步",怒用"雙搖步",哀用"雙掩面",樂用"雙體肩"俱以形象表達,不拘表演感情。至今莆仙戲的演員基本功仍是繼承傀儡戲的表演特色。
莆仙戲人模仿傀儡演法的藝術傳承,也是受宋元傀儡戲的影響。《雙鞭回兩鐧》中秦叔寶與尉遲恭在互相激烈對打時,秦持雙鐧,尉拿單鞭,運用傀儡的打法,雙打、雙鉤、雙上、雙下、與傀儡表演形式,動作和身段一模一樣。又如《蘇武與李陵》中,蘇武手持節杖,走老人步,配合"三節彎"的身段形象與李陵登台"望故鄉"作"跌腳"、"搖步"、"趨保"、"魁斗吊"等。俱叫"傀儡介",保持人演傀儡的形式和特色;再如《呂蒙正算十八羅漢》中,呂蒙正與兩和尚配合,模仿傀儡形象,唱念做與傀儡演技相同,特色即有和諧幽默的表演,又有保持人演傀儡戲的藝術。
④ 家鄉的莆仙戲加上,莆仙戲的起源,種類,表演形式,特點的作文.
莆仙戲的表演古樸優雅,不少動作深受木偶戲影響。莆仙戲的行當沿襲南戲舊規,原回來只有生、旦、貼生、則旦答、靚妝(凈)、末、丑等七個角色,俗稱「七子班」。莆仙戲的音樂傳統深厚,唱腔豐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 元南戲音樂遺響。莆仙戲的聲腔主要是「興化腔」,它綜合溶化莆
莆仙戲仙民間歌謠俚曲、十音八樂、佛曲法曲、宋元詞曲和大麴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一種具有濃厚地方色彩和風味的聲腔。
興化民間流行的歌舞百戲、吸收了"吳歌","楚謠"(見宋林光朝《艾軒集,閏月登越王台次韻經略敷文所寄詩》)及雜劇表演,逐漸形成既有戲劇故事;又有綜合唱、做、念、舞和服飾化妝,在戲棚上表演的戲曲,時稱優戲。宋時,興化民間優戲演出的形成多種多樣,有雜劇,傀儡戲(提線木偶),歌舞和雜技等。
⑤ 莆仙戲的表演藝術
劇種形成於宋末元初。早期的「興化七子班」有7個角色行當,即生、旦、靚妝(仍保留宋代雜劇的稱謂)、末、外、貼、丑。從清初開始出現「八仙子弟」的體制。因演正戲之前,常加「弄八仙」,因「七子」不足「八仙」之額,故加老旦湊成「八仙子弟」,即生、旦、凈、末、外、老、貼、丑,俗稱「八陽」或「八艷」;凈角俗稱「靚妝」。清末,戲班迅速發展,角色又有增加,通常為9至10個。即「八仙」外加「副生」、「四旦」(即花旦)。
20世紀30年代,京劇、閩劇藝人漸次來莆田、仙游,受聘於戲班,出現京劇、閩劇、莆仙戲藝人同台混演的現象。有的班增加為四旦、五旦(即正旦、貼旦、老旦、花旦、醋婆旦),通常有十幾個行當、二十多個演員。莆仙戲角色行當雖有分工,但都能兼扮其他行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角色行當更為細致,但仍保持原有的基礎。 表演基本科介集中在步、手、肩3個部分,分工細膩。「步法」分有正生「三步行」、「抬步」、「搖步」、「拖步」等,正旦有「蹀步」、「雲步」、「鶴步」,凈角有「挑步」、「摸田螺」等,末角有「老人步」、「三腳杖」、「院子步」等,丑角有「七步溜」、「躡步」、「躚步」等。其中旦角的「蹀步」最有特色,分有「細蹀」、「中蹀」、「粗蹀」3種,表演時兩腳並攏,足尖一翹一落,膝蓋緊夾,足尖著力,搓挪行進,均表現古代女子婀娜行姿。生角舉步時足尖稍抬起,踏地時膝蓋稍曲即又伸直,表現儒雅、穩重的風度。靚妝、末角舉步時足尖斜向上翹起,彎膝、跨大步,謂之「挑步」,表現老成、莊重之態。「手法」則要求手隨眼轉。指法有「姜芽手」,以拇指、食指、中指捏在一起,無名指與小指彎曲成半圓形,兩手扣在胸前,走步時一上一下地扭動。生、旦常用此手勢表示文雅、溫柔。生、旦角也用「香櫞手」,食指稍為突出,與大拇指緊靠一起,為莆仙戲特有的一種指法。小生、貼旦也用「蘭花手」,五指稍伸,像蘭花葉。還有扮趙匡胤用「龍爪手」,扮演白髯口老者所用「梅花手」,丑角所用「啄手」等,都很有特色。
手式有兩手掌心在同一方向的稱為「順花」;兩手掌心不在同方向,稱為「反花」;兩手掌心相對,稱為「照手」;用虛擬手式表達人物思想感情,稱為「擬手」。4種手式變化按劇情要求進行。
肩部動作也很多,無論男女角色的手法、步法都得與肩部動作相配搭使用。生、旦角走快步時,肩應用勁,作「旋肩」動作,兩肩隨身段稍前傾,一肩轉向後,一肩轉向前,這樣反復旋轉往前行進。又如兩手交叉在肩前「伡肩」,表現耐不住寒冷;「伡肩」配上「拱手」則表現祝願。莆仙戲特別重視兩肩動作的運用。
基本功訓練,要求做到頭、肩、手、身、腰、步全身綜合活動,達到精巧嫻熟、氣足運行、神化傳情。各行當為塑造各自的形象,還有各自特有的一套基本功要求。喜有雀鳥步,怒有搖頭步,哀有雙掩面,樂有雙伡肩以及「前四後五」的傀儡動作等。每一個科步都緊密配合後台鑼鼓點,做到滾、顛、連、轉、催、破、介等渾然一體。舞台上的砌末道具,如扇、傘、鞭等,有自己的套數,在有關劇目中有極其豐富的演技。
莆仙戲的表演程式可分為三個方面:一是摹擬生活的表演程式。如開門關門、上堂下堂、上樓下樓、上朝下朝、上轎下轎、上船下船、上馬下馬、排陣破陣、紡紗織布等;二是舞蹈性的表演程式。如牽步蛇、結花法、雙弔旗、疊花法等各種舞蹈排場;三是配合音樂曲牌的舞蹈排場。如「中狀元」時吹奏[望故鄉]的表演,「擊鼓告狀」時吹奏[叨叨令]的表演,等等。
武打功夫系從民間雜技和武術中提煉而來。如當地的矛與盾、雙劍、棍棒等武術套數,都吸收到舞台上。
莆仙戲的表演受當地木偶戲的影響較深,如《三鞭回兩鐧》、《蘇武牧羊》、《呂蒙正》(中「數十八羅漢」一折)、《公背婆》等戲,都屬於模仿傀儡動作。 掃地裙:在《葉里娘》劇目里,葉里娘手捧血書到金鑾殿上本,一路行走時,運用莆仙戲特有的「掃地裙」表演,演員身穿又長又大的「掃地裙」,裙沿拖地,用細碎的蹀步行進,腳尖把前面裙子輕輕挑起,可以前進、後退、左右旋轉。
伡椅:在《梁山伯與祝英台》劇目里,祝英台到梁山伯家中靈堂哭吊後,進入梁的書房,見到梁的坐椅,不勝思念,用「伡肩」、「伡椅」表演動作,表現祝好像見到梁就在身邊,重新與他相會。
牽狗:在《殺狗記》里,迎春牽狗場面,沒有唱詞與道白的啞劇表演。迎春奉主娘之命,到王婆家買狗並牽回。用虛擬動作,通過各種鼓點配合各種身段和動作,組成一套牽狗舞蹈。
抬轎子:在《春草闖堂》里,通過「知府坐轎,春草伴行」,變成「春草坐轎,知府作跟班」的喜劇性動作表演,分別塑造勇敢機智的春草和世故圓滑的知府形象。
搬椅:在《鴨子丑小傳》劇目里,運用傳統藝術表現現代生活。阿丑審妻一場,以椅子為道具,通過搬椅、坐椅等一系列既是戲曲化又是生活化的動作,刻劃人物內心世界,塑造阿丑這個喜劇人物的藝術形象。
⑥ 莆仙戲劇目有哪些急急急|||||||
《蔣世隆》;《團圓之後》;《新亭淚》;《百花亭》;《千里送》;《戲巫記》;《玉帶情緣》;《天賜良緣》;《小姐騎木驢》
⑦ 莆仙戲的特點有哪些
1、特點
莆仙戲的表演古樸優雅,不少動作深受木偶戲影響。莆仙戲的行當沿襲南戲舊規,原來只有生、旦、貼生、則旦、靚妝(凈)、末、丑等七個角色,俗稱「七子班」。莆仙戲的音樂傳統深厚,唱腔豐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戲音樂影響。莆仙戲的聲腔主要是「興化腔」,它綜合溶化莆仙民間歌謠俚曲、十音八樂、佛曲法曲、宋元詞曲和大麴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一種具有濃厚地方色彩和風味的聲腔。
興化民間流行的歌舞百戲、吸收了「吳歌」,「楚謠」(見宋林光朝《艾軒集,閏月登越王台次韻經略敷文所寄詩》)及雜劇表演,逐漸形成既有戲劇故事;又有綜合唱、做、念、舞和服飾化妝,在戲棚上表演的戲曲,時稱優戲。宋時,興化民間優戲演出的形成多種多樣,有雜劇、傀儡戲(提線木偶)、歌舞和雜技等。
2、簡介
莆仙戲是福建地區的古老漢族戲曲劇種之一,至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莆仙戲,因形成於興化地區(今莆田、仙游),用興化方言演唱,故俗稱「興化戲」。 1952年經福建省文化局批准更名莆仙戲。它流行於莆田、仙游兩縣、惠安縣北部及福建南部興化話流行的地區。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戲曲曲目
《王魁》、《蔡伯喈》、《張洽》、《陳光蕊》、《殺狗》、《蔣世隆》、《傅天斗》、《江梅妃》、《敬德畫像》、《王監生》、《蔡襄》、《紅頂掃馬糞》、《團圓之後》、《春草闖堂》、《三打王英》、《夫妻紅》、《新春大吉》、《靖邊記》、《狀元與乞丐》、《新亭淚》、《劉賀登基》、《秋風辭》、《鴨子丑小傳》、《逃難記》、《存儲春秋》、《晉宮寒月》、《珍珠衫》、《玉笛梅魂》、《藩國紀聞》、《葉李娘》、《江上行》。
⑧ 莆仙戲的特點
興化民間流行的歌復舞百制戲、吸收了"吳歌","楚謠"(見宋林光朝《艾軒集,閏月登越王台次韻經略敷文所寄詩》)及雜劇表演,逐漸形成既有戲劇故事;又有綜合唱、做、念、舞和服飾化妝,在戲棚上表演的戲曲,時稱優戲。宋時,興化民間優戲演出的形成多種多樣,有雜劇,傀儡戲(提線木偶),歌舞和雜技等。仙戲的表演古樸優雅,不少動作深受木偶戲影響。莆仙戲的行當沿襲南戲舊規,原來只有生、旦、貼生、則旦、靚妝(凈)、末、丑等七個角色,俗稱「七子班」。莆仙戲的音樂傳統深厚,唱腔豐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戲音樂影響。莆仙戲的聲腔主要是「興化腔」,它綜合溶化莆 莆仙戲仙民間歌謠俚曲、十音八樂、佛曲法曲、宋元詞曲和大麴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一種具有濃厚地方色彩和風味的聲腔。
⑨ 莆仙戲的藝術特色
莆仙戲的表演古樸優雅,不少動作深受木偶戲影響。莆仙戲的行當沿襲南內戲舊規,原來只容有生、旦、貼生、則旦、靚妝(凈)、末、丑等七個角色,俗稱「七子班」。莆仙戲的音樂傳統深厚,唱腔豐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戲音樂遺響。莆仙戲的聲腔主要是「興化腔」,它綜合溶化莆仙民間歌謠俚曲、十音八樂、佛曲法曲、宋元詞曲和大麴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一種具有濃厚地方色彩和風味的聲腔。
興化民間流行的歌舞百戲、吸收了"吳歌","楚謠"(見宋林光朝《艾軒集,閏月登越王台次韻經略敷文所寄詩》)及雜劇表演,逐漸形成既有戲劇故事;又有綜合唱、做、念、舞和服飾化妝,在戲棚上表演的戲曲,時稱優戲。宋時,興化民間優戲演出的形成多種多樣,有雜劇,傀儡戲(提線木偶),歌舞和雜技等。
⑩ 莆仙戲《古太覽曲譜開開頭是:陷進黃家,幾個月來
不相信古台監督主開頭是,月了,這是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