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歌曲歌詞 > 華誕簡譜

華誕簡譜

發布時間:2021-03-02 08:38:10

① 請根據《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歌詞,寫出這一歷史時期:「共產黨辛勞為民族,一心救中國的幾項重要史實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是1943年由曹火星創作的一首歌曲。原名為「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據稱是經過了毛澤東的修改,添加了「新」字,並作了小幅改動。
編輯本段
歌詞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簡譜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共產黨辛勞為民族,
共產黨他一心救中國,
他指給了人民解放的道路,
他領導中國走向光明,
他堅持了抗戰八年多,
他改善了人民生活,
他建設了敵後根據地,
他實行了民主好處多.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共產黨辛勞為民族,
共產黨他一心救中國,
他指給了人民解放的道路,
他領導中國走向光明,
他堅持了抗戰八年多,
他改善了人民生活,
他建設了敵後根據地,
他實行了民主好處多.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編輯本段
創作背景

1943年3月10日出版了蔣介石作的《中國之命運》一書,當中提出了「沒有國民黨,就沒有中國」的口號。中國共產黨於同年8月25日在《解放日報》發表題為《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的社論,批判了這本書,並在結尾說:「如果今日的中國,沒有中國共產黨,那就是沒有了中國」。時年19歲的中共黨員曹火星由此創作了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 。後毛澤東建議添加上「新」字,認為「沒有中國共產黨的時候,中國依然是存在的」。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誕生在北京市房山區霞雲嶺鄉堂上村。如今, 創作手稿這里有一座《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紀念館。 1943年9月,19歲的曹火星作為群眾劇社成員與另外3人組成小分隊,從晉察冀邊區總部出發,跋山涉水來到平西房(山)淶(水)涿(縣)新區霞雲嶺堂上村。
曹火星是河北省平山縣人。1938年參軍後,在華北聯大文藝學院音樂系學習作曲和指揮,長期在晉察冀邊區群眾劇社工作。
當時平西抗日根據地房淶涿聯合縣堂上村已先後開展了民主建政和減租減息工作。年僅19歲的曹火星被這里火熱的抗戰生活所感染。歌詞中「實行了民主好處多」、「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正是當時生活的寫照。
一個至今為堂上村人津津樂道的細節是,曹火星成歌的那個清晨,疲憊而興奮的他推開房屋的大門,叫住正在學校空地嬉戲玩耍的8名兒童團員,將一夜所成相授。
83歲的李萬代當年14歲,68年過去了,他還記得,「我們幾個在玩,門開了,曹火星在里頭喊我們,說要教我們唱歌。也沒學多長時間,他唱,我們跟著哼,也就一兩遍的工夫吧」。
那天早晨是《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歌聲在中國大地上首次唱響。
對於最早歌名《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是如何最終定為《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一事,流傳著各種說法。據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逄先知在《毛澤東和他的秘書田家英》中回憶說,是毛澤東提出並加進「新」字的——1950年,毛澤東聽到女兒李訥唱這首歌時,立即糾正說:「沒有共產黨的時候,中國早就有了,應當改為『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2001年6月初,李訥對這一說法予以肯定。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以霸王鞭節奏合拍,詞彙直白。1943年曹火星創作這首歌的時候,歌詞中有一句話「堅持抗戰六年多」,1944年大家唱這首歌時,群眾自動改成了「堅持抗戰七年多」,最後凝固在抗戰勝利之時——「他堅持了抗戰八年多」。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傳唱,始終伴隨著人民軍隊進軍的步伐,伴隨著民族解放的前進號角。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贏得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從此積貧積弱的中國走向繁榮富強。
編輯本段
作者簡介

曹火星新中國成立後,曹火星積極投身新藝術團體的創建工作。從1952年到1966年,他先後任天津人民藝術劇院歌舞團團長、天津人民歌舞劇院副院長、院長。創作了《勘探工人之歌》、《我們的祖國到處是春天》、《迎接祖國的召喚》等一系列反映億萬人民艱苦奮斗,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歌曲和《石義砍柴》、《太行紅旗》、《西班牙女兒》等許多在文藝界產生巨大影響的歌舞劇,成為天津舞蹈事業的奠基人。
「文革」期間,曹火星受到種種迫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他先後擔任天津市文化局副局長、局長、市文聯副主席、市音樂家協會主席,中國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以更加旺盛的精力創作了《我愛祖國》、《生活贊歌》等幾十首歌曲。1984年出版了《火星歌曲選集》,同年天津市舉辦了《火星作品音樂會》。1994年離休後,還克服病痛等困難,又創作了《水之歌》、《江南柳》等百餘首不同風格、不同體裁的聲樂作品,住院治療期間還念念不忘為香港、澳門回歸祖國譜寫歌曲。
1999年4月16日,為人民創作了1600多首歌曲的音樂家曹火星同志,生命的旋律停止了躍動,他走完了火星閃耀的一生。就在去世前的幾天,曹火星還在病床上譜寫一首紀念新中國50華誕的歌曲《啊,我叫中國!》
隱藏

② 馮友蘭人生經歷

你好

馮友蘭,字芝生,河南南陽唐河人,著名哲學家,1924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歷任中州大學(現在的河南大學)、廣東大學、燕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系主任,西南聯大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主席,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其哲學作品為中國哲學史的學科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現代新儒家」 。

馮友蘭(1895年~1990年),字芝生,河南唐河縣人。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

學者馮友蘭的彩照[1]
《中國哲學簡史》享譽全國,《人生的境界》《我所認識的蔡孑民先生》被編入中學教材。1915年畢業後考上北京大學,畢業後,在開封一個中等學校教書,不久考入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院研究生,回國後,在燕京大學講授中國哲學史。抗戰期間,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西南聯合大學校歌曾出其手。曾長期任教清華大學,歷任清華及西南聯大文學院院長、清華校務委員主席,對現代中國哲學研究有重要貢獻。一生為了治學,收藏有中外圖書數萬冊,其中不乏古籍和善本圖書。尤對中外哲學史料的收藏較為系統,文史著作大半。1994年,其親屬遵照先生遺願,將其藏書捐贈給清華大學收藏,清華大學圖書館建立有《馮友蘭文庫》。文庫主要收藏馮友蘭先生著作及中西文化思想史方面的研究資料,現有7 000餘冊圖書。著《新理學》、《新世訓》、《新原人》、《新原道》、《中國哲學史新編》、《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論文集》、《四十年的回顧》、《中國哲學史史料學初稿》、《中國現代哲學史》等數十種。[2]

中學時期

馮友蘭照片集(20張)
馮友蘭,字芝生,1895年12月4日生於河南省唐河縣祁儀鎮。
祖籍山西高平縣,清康熙55年(1716年)先祖馮泰來河南唐河祁儀鎮經商,遂定居於此,百餘年間,繁衍為當地望族。祖父名玉文,字聖征,一生無意於功名,善作詩,有《梅村詩稿》。父親馮台異,字樹侯, 號復齋。生於清同治5年(1866年),光緒15年(1889年)中舉人,曾任唐河崇實書院山長。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殿試位居三甲榜尾,賜同進士出身,至湖廣總督張之洞幕下幫辦洋務,曾任武昌方言學堂會計庶務委員,後任湖北崇陽縣知縣。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病逝於任所。
馮友蘭的早年教育與大多數中國讀書人並無兩樣。7歲上學,先讀《詩經》,次讀《論語》《孟子》,再讀《大學》《中庸》,從頭至尾,反復吟誦。因其父公務繁忙,教育子女的重擔就自然落在粗識文字的馮母吳清芝身上。好在當時兒童重記憶、輕理解,如此他又勉強讀完了《書經》、《易經》和《左傳》。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馮家專門聘請了教師負責馮友蘭的教育,較正規地開設了古文、算術、寫字、作文等功課。因課程較為輕松,馮友蘭在閑暇時還常閱讀一些他父親所藏的新書籍、新刊物,開始初步接觸一些世界知識。約在12歲時,馮友蘭的父親馮台異因病猝逝,他遂跟隨其母遷回老家唐河,並繼續延聘教師授學。在這期間,他開始閱讀諸如黃宗羲《明夷待訪錄》等帶有民主主義色彩的書籍。兩年後,遵其母囑考入縣立高等小學,後又以優異成績考入開封第五中學。1912年冬,馮友蘭再以優異成績考入上海第二中學的高中預科班。當時的上海第二中學,所有課程都採用英文原著作教材,其中有位教師還將一本耶芳斯的《邏輯學綱要》當作英文讀本。正因如此,馮友蘭反而對形式邏輯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並由此而引起了對哲學的興趣。
大學時期
1915年9月,馮友蘭考入北京大學,開始接受較為系統的哲學訓練。當時的北京大學,正是新文化運動的發源地,如火如荼的新文化運動,使馮友蘭眼界大開,並且深受影響。在臨近畢業的最後一年,適逢胡適和梁漱溟二人先後來到北京大學任教。一個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健將,並專以杜威實用主義哲學為旗幟,大肆鼓吹全盤西化論;一個是一踏進武昌中華學校即宣稱「我此來除替釋迦牟尼、孔子發揮外,更不作旁的事」的東方文化派砥柱,專以復興中國文化為職志。二位先生年輕氣盛,才姿英發,各據講壇,展開了一場東西方文化的大辯論,馮友蘭幸逢其會,受益匪淺,對其以後研究中西哲學,尤其是思考中西文化之關系啟迪甚深。
婚姻生活
馮友蘭北大畢業後回到開封,第一件事是結婚成家,邁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馮友蘭的婚姻同這位哲學家的哲學創作一樣,都帶有近代啟蒙的色彩。他的婚姻似乎打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制度。還是在1914年,馮友蘭在上海第二中學讀書時,經同學介紹,與他的同鄉河南新蔡人任坤訂婚。任坤是辛亥革命的前輩任芝銘先生的第三個女兒,其父最早在河南提倡婦女解放,並先後將包括任坤在內的三個女兒送到當時女子的最高學府----北京女子師范學校接受現代教育。馮友蘭與任坤訂婚時,正是任坤在女子師范讀書的時候,於是兩家相約:在任坤畢業後方能結婚。1918年夏天,馮友蘭在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恰好任坤也讀完了北京女子師范學校的全部課程。二人雙雙拿到了兩所高等學府的畢業文憑,並一同回開封結婚。此時馮友蘭23歲,任坤24歲。
馮友蘭作為一位哲學家,他頭腦中經常思考的是社會、人生和哲學。而家庭生活的重擔完全落在了出身世家而又受過高等教育的任坤身上。因此馮友蘭的成就與這位賢妻良母式的女性實在不能分割。正因有這樣一位賢妻良母,才使馮友蘭「不相累以庶務」,專心從事創作。在「文革」期間,馮友蘭屢遭抄家,備受欺凌,又多虧任載坤的多方護佑方使得馮友蘭在精神上有一隅之安。也正是在「四人幫」倒台,馮友蘭又遭批判之際,任載坤因患肺癌醫治無效而溘然長逝,她帶著千般無奈和萬般凄涼離開了人世。從1918年夏至1977年秋,這對真正可以稱得上同甘苦共患難的夫妻共同走過了五十九年的漫長道路。五十九年前,馮友蘭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有如此結局的。因為對於這位哲學家來說,愛情、婚姻、家庭和任何事物一樣,雖然都有一個過程,但其本質是穩定的。在馮友蘭這位哲學家心目中,「愛的本體」,生活的本體,早已與他生命的本體融在一處而成為一種永恆,那還會有什麼牽掛呢!二人生女兒作家宗璞。
創辦刊物
1918年6月,馮友蘭從北京大學畢業,回到開封,不久,「五四」運動爆發,並迅速波及全國。馮友蘭雖未及親臨,卻積極響應,並同幾位好友創辦一名為《心聲》的刊物。在他起草的發刊詞中明確指出:「本雜志之宗旨,在輸入外界思潮,發表良心上之主張,以期打破社會上、教育上之老套,驚醒其迷夢,指示以前途之大路,而促其進步」(《三松堂自序》)。《心聲》成為當時河南省宣傳新文化運動之獨一無二的刊物。引五四運動時期是中國近現代中西文化沖突、交戰最激烈的時期之一。隨著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馬克思主義迅速傳入中國,並經李大釗、陳獨秀、瞿秋白等人的大力宣傳、介紹而廣為傳播;而杜威、羅素等人的訪華講學,再加上胡適、丁文江等人的大力鼓吹,又使實用主義、馬赫主義、新實在論的影響擴大,成為一時顯學。與此同時,其他各種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思想亦紛紛湧入。面對如潮水般湧入的西方思想,一些封建守舊派亦樹起復古的旗幟,固守本土文化,拒斥外來思想。一時之間,風雲際會,蔚為壯觀,各種思想、流派之間展開了正面的交鋒、沖突,中西文化進行了一場全面的較量。中國向何處去?中國文化的出路何在?諸如此類的問題以空前尖銳的形式被提出來,引起了廣泛的爭論,大家都在探索中尋求答案。
生當此時的馮友蘭,對此類問題也進行了認真的思考與探索。正如他在後來的回憶中所說:「我從一九一五年到武昌中華學校當學生以後,一直到現在,六十多年間,寫了幾部書和不少的文章,所討論的問題,籠統一點說,就是以哲學史為中心的東西文化問題。我生在一個文化的矛盾和斗爭的時期,怎樣理解這個矛盾,怎樣處理這個斗爭,以及我在這個斗爭中何以自處,這一類的問題,是我所正面解決和回答的問題。」《《三松堂學術文集》自序)縱觀馮友蘭一生的哲學史研究及哲學思想的演變過程,莫不是圍繞著中西文化問題這一中心來展開的。
赴美考察正是帶著對這一問題尋找答案的想法,馮友蘭於1919年赴美考察,師事新實在論者孟大格和實用主義大師杜威。由於當時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在中國思想界風行一時,因此馮友蘭對此派哲學也比較感興趣,並專門寫了《柏格森的哲學方法》和《心力》兩篇文章,向國內思想界介紹柏格森的哲學思想。同時,他還運用柏格森的哲學觀點寫成了《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學》一文,指出;中國之所以沒有近代科學,並非是中國人愚笨,「非不能也,是不為也」。因為中國傳統注重人是什麼,即人的品性和修養,而不注重人有什麼,即知識和權力;中國哲學向內追求,以達人性的完滿為目的;而西方哲學則向外探尋,以認識自然、征服外在世界為最終目的。正是中西哲學的不同理想和追求造成了中西文化的差異,並導致中國無近代科學的落後情況。在美考察期間,馮友蘭還有幸拜會了蒞美訪問、講學的印度學者泰戈爾,共同探討了東西文化的若干問題,並將談話記錄整理成《與印度泰戈爾談話》(東西文明之比較)一文,發表在國內《新潮》三卷二期上,同時,他對國內學術界亦頗為關注。1921年,梁漱溟出版《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認為中西文化之爭絕非古今之爭,而是作為文化產生之根源的「意欲」的根本不同之故,並以此為理論基礎,展開了對東西文化的全方位比較研究。馮友蘭當時對此書觀點頗多契合,並立即用英文寫成《梁漱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文,向美國學術界介紹梁的著作和思想。
學成回國
1923年,馮友蘭在杜威等的指導下,完成了博士論文《人生理想之比較研究》(又名《天人損益論》),在此文中,馮友蘭將世界上的哲學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損道;第二類是益道;第三類是中道。這三派哲學的分歧導源於對「天然」與「人為」的不同看法。他認為,人類所經驗之事物、無非兩類:一是「天然」,一是「人為」。「自生自滅,無待於人,是天然的事物。人為的事物,其存在必倚於人,與天然的恰相反對」,有的哲學家有見於天然之美好,而力反人為境界,是為損道派,如中國古代主張「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之老莊即是典型;有的哲學家有見於人為境界之美好,而提倡改造天然境界,是為益道派,如主張改造、征服自然的西方哲學和「人力勝天行」之中國墨家學派即屬於此類;而有的哲學家則持調和折中的態度,主張兼收天然和人為的益處,是為中道派,此派當以主張「天人合一」的儒家哲家為代表。對此三派,馮主張採取寬容的態度,讓其各行其道,並行不悖,但對儒家思想的偏愛,又使他明顯地偏向於中道派的儒家哲學。馮友蘭這種中西哲學之比較觀,與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說,雖說法有異,基本精神卻是一致的,這不能不說是受了梁氏文化理論的影響。所不同的是,梁以印度文化作為人類的最後歸宿,馮則以儒家文化為歸趨,並隨著研究的深入,馮友蘭最終還是超越了這一觀點。1923年,馮友蘭考察回國。
1925年講授中國哲學史,同時還給美國人辦的一所華語學校講授《莊子》。在此期間,他的主要著作是1926年出版《人生哲學》。此書前半部分基本上是《人生理想之比較研究》的中譯本,後半部分《一種人生觀》是他根據1923年冬在山東曹州省立六中演講人生哲學的講稿整理擴充而成。馮友蘭在後來回憶說:「在我的哲學思想中,先是實用主義占優勢,後來是新實在論占優勢」(《三松堂自序》),他的這種由實用主義到新實在論的思想轉變,在《人生哲學》中就已明顯地體現出來。在這本書中,他自稱持新實在主義觀點,並力圖把新實在主義同中國傳統哲學結合起來,這一思想在他後來建構的新理學體系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1928年,馮友蘭講授中國哲學史,(1927—1937年),是馮友蘭集中精力研究中國哲學史的時期。
1931年和1934年,他的《中國哲學史》上下卷出版問世。該書是繼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之後又一部具有廣泛影響的中國哲學史著作,代表了30年代中國哲學史研究的最高水平。此書後來還被馮的美國學生卜德譯成英文,成為現今西方人系統了解中國哲學的為數不多的著作之一。在這部巨著中,他自稱為「釋古派」而與胡適的「疑古派」相區別。他著力論證了儒家哲學在中國哲學史上的正統地位。這為他後來創立新理學思想體系積累了思想材料,作了必要的理論准備。
出席哲學會議
馮友蘭曾於1934年應邀出席在布拉格召開的「第八次國際哲學會議」,並在大會上作了題為《哲學在現代中國》的學術報告。會後,他又通過申請獲准訪問蘇聯。他懷著極大的興趣和探究事實真相的心理,踏上了蘇聯的國土。馮先生後來回憶當時的情況時說:「關於蘇聯革命後的情況,有人把它說成是天國樂園,有人把它說成是人間地獄,我想親自去看看究竟是個什麼樣子。」通過耳聞目睹,他得出了如下結論:「蘇聯既不是人間地獄,也不是天國樂園,它不過是一個在變化中的人類社會,這種社會可能通向天國樂園,但眼前還不是。」(《三松堂自序》)馮生先的這種印象是比較真實而不帶任何偏見的。他還通過橫向比較,得出了另外一種結論:封建社會「貴貴」,資本主義社會「尊富」,社會主義社會「尚賢」。
被捕審訊
回國後,馮先生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作了兩次正式演講。一次是漫談蘇聯見聞;另一次是以「秦漢歷史哲學」為題,提出了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某些思想為基本要素的「新三統五德論」,集中論述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於社會存在的觀點,這次講演引起了官方的懷疑與不滿。次年十月底十一月初,他竟被國民黨政府警方視作政治嫌疑犯予以逮捕、審訊。國民黨此舉引起全國嘩然,人們紛紛提出抗議。迫於全國的民主勢力,馮在被關押、審查數天後,遂被釋放。對於這次事件,魯迅先生曾在一封書信中憤然說到:「安分守己如馮友蘭,且要被逮,可以推知其他了。」(《魯迅書信集》)這次事件對馮的震動也頗大,但他並未因此而與國民黨決裂,而是選擇了更加謹小慎微的道路。
創制新理學體系
1937年至1946年,是馮友蘭學術生涯的關鍵十年,其新理學體系即在此間創制而成。
1937年蘆溝橋事變爆發後,抗日戰爭全面展開,馮友蘭雖身處後方,卻心系國事,常為中華民族之存亡而憂心如焚,感慨凄涼。在暫避長沙時,他曾寫過這樣一首詩:「二賢祠里拜朱張,一會千秋嘉會堂。公所可游南嶽耳,江山半壁太凄涼。」其憂國憂民之情溢於言表!1946年5月 西南聯大的使命結束,馮友蘭為聯大紀念碑撰寫了碑文。碑文氣勢磅礴,旨正意遠,文采橫溢,旅美史學家何炳棣稱其為二十世紀的一篇雄文。馮友蘭自己也很看重此文,晚年回憶說:「文為餘三十年前舊作。以今觀之,此文有見識,有感情,有氣勢,有詞藻,有音節,寓六朝之儷句於唐宋之古文。余中年為古典文,以此自期,此則其選也。承百代之流,而會乎當今之變,有蘊於中,故情文相生,不能自已。今日重讀,感慨系之矣。」

望採納!

③ 飛輪海《默默》鋼琴樂譜最好完整的

的祖國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

神舟七號勝利返航了,三位航天員滿面笑容走出返回艙。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實現了我國空間技術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跨越,是中國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偉大壯舉,也是獻給偉大祖國60歲華誕的珍貴禮物和誠摯祝福。

今年,在新中國的發展史上很不尋常。面對嚴峻挑戰和困難,我國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穩步向前推進,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頑強拼搏,共克時艱,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道路上邁出了新(來自公\文:有約)的步伐,取得了新的成就。今年以來,我國相繼發生雨雪冰凍災害、四川汶川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特別是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全國人民展開了氣壯山河、感天動地的斗爭,形成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這種精神彌足珍貴,激勵著災區人民堅定信心勇氣,重建美好家園;鼓舞著全國人民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而努力奮斗。

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的成功舉辦,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百年夢想。中國運動員以出色的競技能力和頑強的拼搏精神奪得金牌總數第一,創造了歷史最好成績。開、閉幕式表演、賽事組織工作、志願者服務、場館設施和中國人民的精神風貌,給世界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贏得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更收獲了一筆豐厚的物質精神財富。北京奧運會,使世界進一步了解中國,中國進一步走向世界。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的成功舉辦,標志著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屹立世界的東方,中國人民正滿懷豪情走向更加光明燦爛的未來。

在這不尋常的一年裡,有多少悲壯,有多少感動,有多少夢想,有多少光榮,銘記在中國人民的心裡,寫進了共和國的歷史畫卷。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定沉著,統攬全局,駕馭各種困難和復雜的局面,克服各種艱難險阻,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我們深深地感受到,改革開放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回首30年,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壯麗史詩,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神七一飛沖天,奧運成功舉辦,這些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輝煌成就,令中國人民倍感自豪,人們發自內心地贊嘆: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
我們已經取得了光榮偉大的成就,我們必將書寫更加雄偉壯美的篇章。中國正站在一個新的發展起點上。對中華民族來說,抓住並用好重要的戰略機遇期,促進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符合億萬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戰略任務。我們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努力在繼續解放思想上邁出新步伐,在堅持改革開放上實現新突破,在推動科學發展上取得新進展,在促進社會和諧上見到新成效,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祝願偉大的祖國繁榮富強,祝願全國各族人民幸福安康。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87022584.html?si=1
157回答者: 然然狗 - 探花 十級 3-8 12:35
我來評論>> 相關內容
• 以慶祝建國60周年,謳歌新中國偉大歷程和輝煌成就為...
• 組國在我心中慶祝建國60周年作文
• 建國60周年作文
• 喜迎建國60周年作文
• 中國建國60周年作文
更多關於慶祝建國60周年作文的問題>>
查看同主題問題:建國 60周年 慶祝 作文

④ 張偉進曾經演唱過的《青島夢尋》詞曲

這首歌作為青島百年華誕電視文獻紀錄片《世紀之夢----青島百年史話》的主題歌,在城市百年慶典之後,破壁而飛,傳遍大街小巷,成為這座城市誕生以來最有影響的本土歌曲。至今在大大小小的城市節慶中,還被反復傳唱。歌詞摘錄如下:
一百年喲,多漫長
三萬六千五百二十四個晚上

數不清喲數也數不清
這么多的晚上有多少夢想
一百年喲,多漫長
三萬六千五百二十四輪太陽
數不清喲數也數不清
這么多的太陽有多麼輝煌
一個青青的島,在中國在東方
眼前的海喲,潮落又潮漲

⑤ 前進前進向前進是什麼歌的歌詞

走向復興

填 詞:李維福

譜 曲:印青

編 曲:印青

我們迎著初升的太陽 走在嶄新的道路上

我們是優秀的中華兒女 譜寫時代的新篇章。

我們迎著風雨向前方 萬眾一心挽起臂膀

我們要把親愛的祖國 變得更加美麗富強。

前進 前進 向前進 挺起胸膛何懼風浪

前進 前進 向前進 肩負民族的希望

我們迎著燦爛的陽光 飛向太空馳騁海洋

我們是英雄的中華兒女 古老文明煥發新光芒。

我們迎著勝利向前方 振興中華是我們理想

我們邁著堅定的步伐 中國屹立在世界東方

前進 前進 向前進 排山倒海不可阻擋

前進 前進 向前進 走向復興創造輝煌

前進 前進 向前進 排山倒海不可阻擋

前進 前進 向前進 走向復興創造輝煌

走向復興 走向復興 走向復興創造輝煌

(5)華誕簡譜擴展閱讀:

《走向復興》,是一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華誕獻禮的中文普通話歌曲,由深圳市委宣傳部和深圳廣電集團共同組織創作。該歌曲的曲作者為印青,詞作者為李維福,創作於2009年。

《走向復興》被選入新中國第三部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的壓軸曲目。並且在慶祝國慶六十周年大閱兵中,該歌曲也成為聯合軍樂團演奏的壓軸曲目。由北京各大中院校學生2500人組成的群眾遊行合唱方陣對其進行了完整演唱。2012年9月25日,獲得第十二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走向復興》歌曲從創作到成型,凝結了眾多人的心血。領導要求這首歌曲不僅要傳遞中華民族近一百多年來渴求民族復興、期盼國家興盛富強的熱切願望,而且要好聽、好唱,朗朗上口。就這樣《走向復興》單是歌詞就李維福就修改了100多稿。一張張歌譜不停地在北京和深圳之間、在參與創作的每個人之間傳遞,裡面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詞、每一個音符,都經過了眾人的反復推敲。

⑥ 清華大學校歌的歌曲鑒賞

該校創建之初的英文歌詞的校歌,詞和曲都不令人滿意。賀麟先生1925年在《清華周刊》上撰文指出:「我根本認為清華的英文校歌不能代表清華的精神,更不能代表中國文化的精神。我仔細一想,原來此歌是一位美國女士做的,才恍然覺悟此歌原來是代表很幼稚的美國化。……而此種美國化,又不是我們所需要的。」
1923年前後,汪鸞翔先生應征的歌詞入選為校歌。汪先生當時是我校教授國文和哲學的教師,為使校歌詞旨雋永,他用文言文寫成。三段歌詞,氣勢宏偉,涵義深刻。
而以文言文作歌詞也有弊端。這就是其中的典故、涵義對許多人來講難以一看即知,如賀麟先生所言,當時有些同學「歌焉而不審其義,唱焉而不究其旨」。故此,汪鸞翔先生於1925年秋在《清華周刊》上發表了《清華中文校歌之真義》,將校歌逐段作了解剖。同年,賀麟先生(當時尚在學校作學生)亦在《清華周刊》發表了《清華中文校歌之真義書後》,除前所述內容外,專就「器識其先,文藝其從」的涵義作了論述。現依二位老前輩指明的途徑,從當前的視角,用今天的語言,試將老校歌歌詞中較為難懂的部分分段釋義如下: 西山蒼蒼/東海茫茫/吾校庄嚴/巍然中央講該校地理位置。這里的「西山」、「東海」都是就地理位置而言,即「西邊是山,東邊是海」。
大同爰躋/祖國以光
講該校的理想是使祖國達到大同社會。「大同」,語出《禮記·禮運》,是儒家學派提出的一種理想社會,與「小康」相對。後人們常用「天下大同」來表達消除了人與人之間經濟、政治地位差別的理想社會。康有為先生曾著《大同書》,闡述了他基於資產階級人性論的空想社會主義觀點。「爰」、「躋」都是達到的意思,「躋」還有「飛越」之意。
春風化雨樂未央
春風化雨,良好的教育。此句講在良好的教育環境中其樂無窮。「未央」:沒有邊際。
行健不息須自強
源自《易傳·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為:君子應摹仿天道運行的必然性,努力奮斗,永不停息。 左圖右史/鄴架巍巍
此句贊頌我校教學設施完備,尤指圖書館,為學子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研究環境。「左圖右史」:人置身書齋,前後左右都是書。《新唐書·楊綰傳》「(楊綰)性沈靖(沉靜),獨處一室,左右圖史,凝塵滿席,澹如(恬淡)也」。「鄴架」:即鄴侯之架。唐朝李泌,家富藏書,曾封鄴州侯。後人用鄴架稱贊別人藏書多,校歌用此贊頌該校之豐富藏書。
致知窮理/學古探微
「致知」、「窮理」是我國古代認識論的術語,常與「格物」連用,都是探索事物內在本質的意思。此句講清華學子在學校中刻苦鑽研,學習前人遺產,探索未知世界。
新舊合冶/殊途同歸
與第一段的「東西文化/薈萃一堂」相對應,上段講「東西」,此段講「新舊」,即「今古」。「東西融會,古今貫通」是清華傳統的治學理念。汪鸞翔先生將此稱為校歌所含的「元素」。學習古代文化為今所用,所以說「殊途同歸」。而今清華學子仍須學習我國古代文化的精華,繼承先人優良的民族傳統,以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餚核仁義/聞道日肥
餚核,美餐。「餚」指肉菜,「核」指水果。「聞道」,認識事物的真諦。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把探求真理看得比生命還寶貴。此句把學習中國古代優秀傳統看作美好的精神享受,使我們的思想一天天豐滿起來。
服膺守善心無違
服膺,銘記在心。《禮記·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海能卑下眾水歸
魏人曹植《當欲游南山行》曰「東海廣且深,由卑下百川」,是說深廣的東海之所以能容納百川之水,正是由於它地勢低下。我國古人常以此來贊揚謙卑的人品。《老子·六十六章》有:「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管子·形勢解》有:「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莊子·則陽》有:「江河合水而為大」; 秦相李斯《諫逐客書》有:「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荀子·勸學》有:「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些都借磅礴江海與涓涓細流的關系,說明了大小、高下、深淺之間的辯證法。校歌以此句勉勵清華學子謙遜治學,有大海一樣的胸懷。這樣才能「學問篤實生光輝」。 器識其先/文藝其從
器識:器量與見識,指人的內在涵養、精神境界;文藝:寫作方面的學問,運用文字的技巧。《新唐書·裴行儉傳》中有「士之志遠,先器識,後文藝」,是講我國古時知識分子為學修身的步驟。古人首先看重做人的度量與見識,修成大智大勇,達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那樣的境界。至於「文藝」,則只是器識之末。古人這一見解有極大的現實意義。今天所謂「文藝」,已不似古人的寫作,應指局限於某一方面的聰明才藝。賀麟先生文中寫到:「現在的青年大都目光如豆,喜憑一才一藝天生的鬼聰明,來出小小的風頭,絕未作絲毫涵養器識的功夫。而我清華同學(我當然在內)也早就有narrow-minded的病根,至今猶未能除掉,……而校歌之'器識為先'四字,實對症的良葯,予吾人以極大之教訓,……」。我校長久以來堅持「將德育放在首位」,鼓勵學子投身社會實踐以「見世面,長才幹,做貢獻」,其中蘊含的民族優秀傳統此為其一。
立德立言/無問西東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記載穆叔與宣子討論什麼是古人所說的「死而不朽」。穆叔認為,顯赫的家世不能稱為不朽。「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校歌此句抒發該校學子要在各自學科中做出不朽建樹的豪情。這里的「無問西東」當指立德立言要超出傳統的東西學之上,取得世界級的成果,即今天所講的「創世界一流」。
孰介紹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視/泱泱大風
此句講該校的學術民主。這里的「介紹」是「引入」、「推出」的意思,「是」為代詞,即「此」。與上句相聯,是誰把古今中西的學問融會貫通並在此基礎上「立德立言」?是我校。而之所以能做出這樣的貢獻,在於我校有對各種學派、觀點一視同仁的「泱泱大風」,在今天叫做「寬松的學術環境」。
水木清華眾秀鍾
秀,美好事物;鍾,聚集。清華大學景色優美,各種美好事物在此聚集。
萬悃如一矢以忠
此句講清華學子及校友對母校的情感。悃,誠懇、誠實,亦指單純的心。矢以忠,不變的忠誠。《楚辭·卜居》中屈原向鄭詹尹發問:「吾寧悃悃款款朴以忠呼,將送往勞來斯無窮呼?」我是寧可保持誠懇、忠實的本色呢,還是在無窮的世態炎涼中疲於奔命呢?屈原的忠心是不變的,清華學子和校友對學校的忠心也是不變的。
赫赫吾校名無穹
穹,天蓋。我國古代有天圓地方的蓋天說,天的形狀像斗笠,就是穹。無穹與無窮通,但更有形象感。
二十年代清華大學老校歌誕生以後,各個歷史時期都有一批詠唱該校的歌曲。「文革」結束復校後,學校藝術教育部門還搞過新校歌的徵集活動。但至今尚無一首歌曲得到大家的認同,可作為清華大學的校歌。相比之下,清華大學的老校歌倒是歷經七十八個寒暑,仍然保持著攝人心魄的魅力。在我校即將迎來九十華誕的時候,將老校歌整理成簡譜再次發表,希望能在我校師生員工中傳唱,從中體味該校的歷史和傳統。此歌的曲調也極具特色,穩重堅定,神聖庄嚴,與該校的歷史及特色存在著內在的聯系。作曲者張慧珍女士是當時我校英文文案處主任何林一先生的夫人。原歌譜作曲者欄目上注的是「何林一夫人」,這既不符合今天的語言習慣,又顯得過於陳腐,故改之。
希望老校歌能成為該校向世界一流大學進軍路上的號角!

⑦ 清華校歌是什麼歌詞是什麼誰寫的

《清華大學校歌》由汪鸞翔先生作詞,張慧珍女士作曲,評審於1923年前後。
1923年前後,學校公開徵集校歌,汪鸞翔先生應征的歌詞,經校內外名人評審入選。賀麟先生認為,這首校歌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可以表示中國文化之精神。而同時又能符合校訓,達出清華教育的宗旨。

歌名:《清華大學校歌》
發行時間:1923年
作詞:汪鸞翔

作曲:張慧珍
歌詞:
第一段:
西山蒼蒼,東海茫茫,吾校庄嚴,巋然中央,東西文化,薈萃一堂,大
同爰躋,祖國以光。莘莘學子來遠方,莘莘學子來遠方,春風化雨樂未
央,行健不息須自強。自強,自強,行健不息須自強!自強,自強,行
健不息須自強!
第二段:
左圖右史,鄴架巍巍,致知窮理,學古探微,新舊合冶,殊途同歸,餚
核仁義,聞道日肥。服膺守善心無違,服膺守善心無違,海能卑下眾水
歸,學問篤實生光輝。光輝,光輝,學問篤實生光輝!光輝,光輝,學
問篤實生光輝!
第三段:
器識為先,文藝其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孰紹介是,吾校之功,同
仁一視,泱泱大風。水木清華眾秀鍾,水木清華眾秀鍾,萬悃如一矢以
忠,赫赫吾校名無窮。無窮,無窮,赫赫吾校名無窮!無窮,無窮,赫赫吾校名無窮!
(註:在廣泛流傳的版本中,「巋然」一作「巍然」,「器識為先」一作「器識其先」,「孰紹介是」一作「孰介紹是」,「無窮」一作「無穹」。根據清華大學校史館資料,前者為原版老校歌歌詞。)

⑧ 怎麼欣賞音樂會

你說是在音樂會現場嗎?

這篇文章會對你有幫助

怎樣聽現場音樂會

文:勇敢的心

作為一種現代文明的工業產物,唱片的歷史剛剛一百年,而在此之前,人類音樂文明的傳承方式,除了曲譜,主要是靠現場演奏這種活生生的音樂表現形式。千百年來,現場聆聽是遠古的人們獲得音樂感受的唯一方式,即使到了唱片工業極度發達的今天,現場演奏仍以她活生生的親切、溫暖性感召著成千上萬的愛樂人步入音樂廳、歌舞劇院。。。

作為一個剛開始接觸歐洲古典音樂的愛樂人,現場演出的魅力在我們的心目中一定是充滿遐想和誘惑的,當我們即將捧著無比虔誠的激動心情步入愛樂殿堂膜拜音樂之前,為了能使我們從即將聽到的「聲音」中體驗、感受到更多更大的快樂,以下一些經驗之談和注意事項恐怕是我們每一個剛接觸古典音樂的朋友必須要了解掌握的。

音樂會曲目的選擇

在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大城市裡,都有著為數眾多的音樂廳,幾乎每天都有音樂會上演,比如北京音樂廳,年末就可以排滿下一年的演出日程。我們必須用手中有限的資金和有限的時間,從琳琅滿目的演出中擇選出最適合自己聆聽的場次,選擇的依據主要有兩條:

一是選擇自己有濃厚興趣、並且喜歡聽的曲目,這樣即使演出團體的本身演奏技術不盡如人意,音樂本身依然能帶給我們應有的感動。對那些自己在唱片中聽得無動於衷的曲目,甭管別人說得怎樣天花亂墜,那終究是別人的感受,如果再碰上樂隊的蹩腳表現,那些偉大的音樂恐怕以後在你的心中永無翻身之日了!

二是重點考慮一些國際上知名音樂團體、著名音樂藝人的訪華演出,這種可遇不可求的演出,在中國往往是數十年一遇。特別是一些年邁的藝術大師,他們的訪華演出很可能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錯過一次很可能要遺憾終身。比如大提琴演奏大師羅斯特羅波維奇和指揮家小澤征爾2000年秋天在北京世紀劇院的交流演出,他們帶給我們中國愛樂聽眾的不僅僅是音樂的感動,更多的是他們身上所折射出的音樂人格魅力。

演出前的准備工作

如果你對即將聽到的演出曲目非常熟悉,甚至手頭都能找到好幾個經典錄音版本,那麼你此時最好迴避聆聽這些精彩錄音,以免在內心造成太深的先入為主的障礙,從而影響自己現場聆聽時的專注。中國交響樂團的整體水平是國內音樂團體中最高的,但經常有些朋友對他們的現場演出表現出極大的失望,其主要原因恐怕就是因為我們所聽到的外國著名樂團的優秀、經典錄音太多,別人的錄音聽得越多、了解得越深,相比之下國交現場的差距就會越明顯,失望也就越大。

如果你對即將聆聽到的曲目還不太熟悉,那麼你要盡可能地多搜集、了解一些相關的資料,最好能找來一個錄音先試聽試聽,這樣現場聆聽時就不會感到太突然、太茫然了。至於相關資料的來源,途徑有很多,圖書館、互聯網,當然還有喜歡音樂的朋友。

音樂廳注意事項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聽交響樂都是要西裝革履的,其實在中國大可不必,畢竟,西服不是我們的傳統禮儀服裝,只要干凈整齊、不邋遢,星級賓館大堂允許進入的穿著,音樂廳里都能夠接受。有些古典音樂家的演出服飾花哨得令人瞠目結舌,比如大提琴演奏家麥斯基、小提琴演奏家肯尼迪等人,他們的演出服飾一向都很有個性。隨便、舒適、休閑不僅是現代服裝的潮流,也應該是音樂廳著裝的必然趨勢。當然,也有一些特定的音樂會有著特定的著裝要求,是必須要遵守的。

演出當天,一定要盡早趕到音樂廳附近,務必提前入場。提前入場有很多好處,可以平靜自己的心氣,從容等待音樂的沐浴,可以有充裕的時間閱讀節目單上有關樂曲、樂隊、指揮的詳細介紹,避免演出過程中的匆忙翻閱,等等。。。當然,最重要的,這也是對演出團體和藝術家最起碼的尊重。現在很多音樂廳都拒絕樂章中間讓遲到者入場,即使如此,短暫的樂章間休息,黑暗的觀眾席中不僅尋找座位麻煩,還會因為入座影響別人而招來一片白眼與不快。

手機、呼機的尖銳鈴聲在音樂廳里聽起來絕對讓人心驚膽顫,特別是演出過程中出現的鈴聲,為了避免這種極不和諧音的出現、避免招致周圍群眾射來的「仇恨」眼光,你最好在進場前就把它們都關閉掉。如果確實要等待特別重要的傳呼,務必要將它們設置成震動提示。盡量避免攜帶那些容易發出干擾雜訊的物件入場,比如塑料袋、塑料瓶、購物袋等,一般音樂廳入口大廳里都有這些小件物品免費寄存處。

北京保利劇院如今明令禁止身高一米二以下的兒童入場,這一招實在英明!據科學考證,身高一米二以下的兒童一般都不具備情緒控制力,也就是說,他們在音樂廳里很難保持長時間的安靜狀態聆聽音樂,他們不由自主的「行動」意識不僅影響家長的欣賞情緒,更會擾亂周圍聽眾的聆聽環境。所以,除了一些專門面向兒童的專場音樂會外,盡量避免攜帶那些尚不具備情緒控制力的孩子去音樂廳,否則難受的不僅僅是孩子,家長、相鄰觀眾、甚至是指揮,他們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和干擾。

聆聽中的幾個注意點

上面所說的幾點,都是為了更好地進入最佳聆聽狀態服務的。而當我們終於聽到美妙動人的仙樂時,無言的感動中,我們還要注意那些問題呢?

首要的一點,就是不能亂鼓掌、亂喝彩。據說幾百年前的西方藝術家表演交響樂時,樂章間觀眾是可以鼓掌的,碰到掌聲、喝彩聲太熱烈時,指揮還會把剛演奏過的樂章即興重復一遍以饗聽眾。然而幾百年綿延下來,如今的習俗已大為改變,樂章間不鼓掌已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禮節,樂章間保持寧靜既可以保證一部宏大作品的整體性,又能夠保證我們欣賞思緒的連續。所以,不管前面的樂章多麼精彩動人,我們只能把全部由衷的感謝激情留待曲終時再釋放出來。

如果你對演奏的作品不甚了解,要想知道何時曲終、何時該鼓掌,有一個簡單的判斷方法:演出前用點時間熟悉節目單、了解作品的樂章數目,演出時用心數樂章,一般樂章之間台上的指揮、演奏家們都有簡單的休整動作,台下的聽眾也有些調整身姿、放肆咳嗽等舉動,全部樂章演奏結束後,指揮一般都會轉過身來鞠躬謝幕,此時你就可以縱情鼓掌、喝彩來表示對藝術家們的感謝。前面之所以讓你用心數樂章,目的就是為了避免你盲目跟從一些不相乾的人在樂章間亂鼓掌、亂起鬨、亂上添亂。

我在北京曾數次見過因為樂章間掌聲太熱烈而導致的笑話。一次是2000年北京國際音樂節開幕式上,由於現場的聽眾很大一部分人享受的是政府招待票,結果莎拉張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剛一結束,全場竟爆發出如雷的掌聲,熱烈的掌聲驚動了場外負責獻花的小姐,於是她匆匆忙忙地抱著鮮花進場上台獻花,接下來的場面實在令中國人尷尬之極。。。另一次是在清華大學禮堂,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剛一結束,現場也是掌聲如雷,幾個女學生也是聞聲而起,跑上舞台獻花。。。

解決了盲目鼓掌的問題,剩下的就是避免樂章間交頭接耳、翻看節目單、喝水、嗑瓜子等頗具騷擾性的「小動作」,不管你做什麼「小動作」,你要首先考慮一下你的舉動是否會影響到周圍的人,畢竟這不是家裡一個人聆聽音響的自在環境啊!

許多經典的唱片都是由最副盛名的樂團、最傑出的指揮、最佳的演錄場所、最好的器材、最出色的錄音師合作出來的,再加上精心的後期製作,那種「天碟」級的聽覺表現遠遠強過一個普通的國內現場演出,如果我們在一個聲學條件不盡如人意的音樂廳里聆聽一個素質並不出色的樂團演奏時,腦海中總是忘不了那些「天碟」中的精彩,並且頻頻在它們之間作種種比較,這不僅是不公平的,也無任何積極意義。我們是來聽活生生的「真實」音樂的,而不是來找差距和不足、更不是來挑刺的,(當然差距和不足肯定不可避免地存在)。積極而明智的做法應該是:拋開腦海中的所有成見,主動沉浸於現場所聽到的音樂之中,用心地感受音樂本身,並捕獲那些足以震撼、感動我們的音樂瞬間,這也是我們普通愛樂人聆聽現場音樂的真正目的所在,也只有這樣才對得起自己的血汗錢和寶貴的時間!

曲終人散時

一個正規樂團在常規音樂季演出里,正式曲目結束後,一般是沒有安可的(加演曲目),而那些交流、訪問性質的演出,因為難得一見、難得一聽,安可曲總是少不了的,每到這個時候,樂團和指揮都會使出渾身解數奉獻出他們最擅長、最精彩的動人一刻,而他們的安可表現、安可曲目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聽眾掌聲、喝彩聲的熱烈程度,如果你確實喜歡他們的表現,不妨鼓掌鼓得猛烈一點、熱情一點。

出於禮節考慮,只要樂隊首席(坐在第一小提琴最前面的那一位)沒有起身退場,我們觀眾最好不要匆忙起身退場,人家萬里迢迢地趕來為你傾情演出,我們也不應該著急趕這幾分鍾的路程吧!

當意猶未盡的你沉醉在音樂的回味之中而又不得不退場的時候,千萬別忘了遺留在座位上的物件、以及門口寄存的東西。

如果你願意,聽完音樂會後,不妨與一些愛樂的朋友交流交流你自己的聆聽感受,或者把一些刻骨銘心感動寫下來,讓更多的朋友能夠通過你的描述,間接地感受那些令你終生難忘的音樂瞬間,「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這也是一件很美妙的事!

入鄉還是要隨俗--音樂會後的余想
作者:郝建
音樂會,我們怎樣聽
這幾年,國內的交響音樂會日見其增。最近,北京的音樂會很多。5月底,多明戈來開了獨唱音樂會、6月1日,美國費城交響樂團帶上郎朗一塊到人民大會堂開了交響音樂會;只隔了20幾天,只挪了兩三箭之地,三大男高音又來走穴。我去現場聽了費城的那一場,三高是在家裡看的現場直播。一個在讀本科時候就想寫幾句的話題又來煩我了:我們會不會聽音樂會。

我這里想說的絕不是"聽不懂交響樂"的話題。我一直覺得音樂不象文字,無所謂懂不懂,喜歡聽就是懂。聽得愉悅、聽得入耳、聽得入迷就多聽。音樂這事情,只要是自己想聽,樂此不疲,就是懂了,就是喜歡了。再發燒一點,看點和聲、對位法的書,學習點音樂史的知識,自然能更加跟得上主題的發展變化和樂思的起承轉合。但是樂理一竅不通,只要多聽,照樣悅耳。我自己就是一個例子,不要說懂和聲,至今連五線譜都不認識,簡譜都讀不好。但這攔不住我喜歡聽,攔不住我發燒,也沒擋著我熟悉許多樂曲。

我今天琢磨的"會不會聽音樂會"是當我們去聽音樂會時要不要尊重一些硬道理,一些看得見、聽得著的規矩和別處幾百年形成的習俗。對於這些規矩,最近許多聽眾和文化人都在議論,我覺得有些意思。

說出來一定會有人笑話我,20年前念本科時,就曾經想給校報寫篇介紹聽音樂會行為規范的文章,題目都有了,叫《當你去聽音樂會》。還就是怕人笑話,一直沒寫。現在想想這些規矩也許有點煩瑣,但是它們是很重要的。要天天講可能有點誇張、有點煩人,看看我們在音樂會上的舉止表現,聽聽我們有的文化人對這事情的說法,我還真覺得需要年年講、月月講。

首先,沒出門時就要講究。如果是去聽古典音樂會和歌劇服裝應該講究些。就是大夏天,許多傳統的西方人男人也穿西服系領帶,哪怕回頭熱了把西服擔在胳膊上。女士就不用說了,一般都要穿禮服,這是一個儀式,也是她們展示高檔、昂貴服裝或者獨特的創意和品位的機會。當然,如果是在上海體育場看景觀歌劇《阿伊達》或者是午門廣場音樂會,服裝就可以多樣化一些,許多青年和小孩是穿了旅遊鞋去的。

然後,出門一定要早,因為聽音樂會最犯忌的是遲到。只要指揮出來站到指揮台上,全場的觀眾就應該安靜下來。可我們這里經常是人聲依然鼎沸,手機呼機此起彼伏。1996年5月底帶費城交響樂團來的也是薩瓦利施。頭一天在人民大會堂演,他出來以後很有些觀眾依然故我。他站到了指揮台上,曾經數次回過身來看著人聲嘈雜的觀眾席,還有一次乾脆離開了指揮台。樂隊指揮要連觀眾一塊"指揮",這樣開音樂會就未免太多中國特色。等到指揮抬起了指揮棒,遲到的觀眾就要站在門口,等到第一個樂章或者第一隻曲子結束才能進去。世界上其它地方所有的音樂會都是這個規矩。我們這里的票上也這么要求。可是人民大會堂的管理部門似乎至今沒有把這個規矩告訴自己的那些男女夜間守門人。他們放進所有遲到的人,我還看到他們熱心地為遲到者指點江山,還扶老攜幼、服務到位,弄得走道上川流不息。

當然,多少年前的歌劇,開始時也不那麼安靜,所以有序曲。鍾惦棐老師的小三子阿城在威尼斯日記中說得對"中國戲曲的開場鑼鼓與義大利歌劇的序曲的早期作用相同,就是鎮壓觀眾的嘈雜聲浪,提醒戲開始了……"。現在大家在交流中形成了比較好、比較被大多數人接受的習俗:樂曲當中,觀眾席應該安靜。據說在深圳曾經發生過演出者與個別無行觀眾的"戰斗":那天小提琴獨奏者呂思清較起了真,只要下面有手機、BB機響,他就放下小提琴停止演奏,他站在那兒望著下面,什麼時候觀眾安靜了,再架起小提琴,從頭拉起!這個場景也太有戲劇性了。

再然後的問題是:樂章與樂章的間隔不應該鼓掌。我覺得,這一條規矩是比較難做到的,對它的忽視或踐踏也是在我們這里最為情有可原的。因為現在來聽音樂會大多數人對樂曲不那麼熟悉,音樂只要戛然而止,人們認為樂曲已經結束,就會非常積極照自己的情緒反應對演奏者來個掌聲鼓勵。其實遵循這規矩的必要條件不是要有多高的音樂水準,不一定非要對台上演奏的作品胸有成竹。只要有點一般修養,知道入鄉隨俗的道理,大致知道有樂章之間不應鼓掌這回事就行--跟著別人懂行的後面鼓掌就好了。

如果說樂章之間不需鼓掌是一個音樂常識問題,那演出當中不應該有說話和手機、呼機聲就是一個人的常識問題,一點不必是共產黨員也可以有的修養。有時候還有更絕的。那天郎朗和費城交響樂團正在台上引領著我們漸入佳境,我身後的兩三位遲到的男女居然為了要不要請已經捷足先登占據座位的"觀眾"離開爭吵起來!

最後,節目單上規定的曲目演完以後,可以鼓掌要求加演和返場。這是對樂隊演出水準的評價和鼓勵,也可能是對我們自己未盡之餘興的滿足。更廣泛地說,這是我們與音樂家之間的對話,是一種社會活動的常規儀式。鼓掌是規矩,加演可不是規矩。指揮家不願意或者不高興時,他們也可以不加演。就我聽過的音樂會而言,湯沐海不大喜歡加演。我剛才提到的1996年費城交響樂團在人民大會堂演出那次,薩瓦利施也沒有加演。不是因為被氣壞了吧?如果是聽歌劇和個人或幾個人的演唱會,鼓掌和返場就是大家默契的游戲規則。前兩天在午門的三大男高音樂會,因為前面的觀眾反應不是很熱烈--不知是否因為拿贈票進場的觀眾多,內行和真愛好者少--三位歌手得不到反應,連節目單註明要返場的曲目都差點不了了之。報紙上說,本來還准備了中國歌曲。可能是因為無人喝彩,他們也就偃旗息鼓了。

下面一篇文章,與欣賞音樂的禮儀有關
==================================
文化習俗差異,我們怎樣想
這些規矩,我們一時做不好,怎麼辦?

當然是有一些現實情況,我們這里的觀眾群有些中國特色。音樂素養不是很高,平時干掙錢的事情都不守時,憑什麼花錢聽音樂會就要守時?跟平時餐館吃飯、公共場所聚會旁若無人,大聲喧嘩相比,我們進了音樂廳已經很收斂了,已經憋得慌了,還要求我們手機、呼機全關,還要求樂曲停了也不能隨便鼓掌,我怎麼知道哪是樂章間隔,哪是曲終奏雅?

也有的不象話是物質現實決定的,跟文化、素養關系不太大。人民大會堂那麼大才夠多裝人。要是在北京音樂廳演,只好坐幾百人。如果照三大男高音來時的出場費那個收法,主辦者那個搞法,那票價不得賣1萬美圓?那音樂就會由回到貴族當中,我們這些普通音樂愛好者哪輩子才能聽到?可是在人民大會堂演,幾萬人進場就是一件大事,准時就是一件難事。演出中間,一萬人里頭有一兩個日理萬機的人要隨時接聽手機BB機,那其他觀眾就必須"聽取蟋蟀聲一片。"

但是這不是我們的借口。很多事情是能做到的,從主辦者來說,不要那邊薩瓦利施已經開了鑼,這邊還賣著票。哪不就擺明叫我遲到嗎。既然已經在天安門廣場這片聖地凈土開辟了停車場,就讓所有的車都停進去。不要讓後來的車又成了沒頭蒼蠅,開著車在大會堂周圍繞圈子,他這樣一折騰,進去肯定晚。觀眾沒有音樂會的常識,主辦者是知道的。遲到的人必須等到一個樂章或第一個曲子結束才能進去,票子上也都引了這樣的要求。可主辦者就是不肯跟自己的守門的人員講清楚,弄得他們還到處引領遲到的老先生、老奶奶。

從觀眾來說,首先並不是關乎我們的音樂修養。只要去聽音樂會,就算他沒聽過德沃夏克的曲子,總不至於不知道在音樂會里吵架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舉止。要說遲到個三、五分鍾,是因為路遠堵車。可音樂會開始都半個多小時了,還在那裡川流不息地找位子,我們難道還能把這叫做遲到?要說習慣培養有個過程,自從小澤征爾1979年帶波士頓交響樂團在北京紅塔禮堂演出,我們也聽了20多年交響樂了。20多年,北京的觀眾總體上還是這么沒規矩。我們的學習也太慢了。我看這並不是因為我們腦袋笨,因為很多其它的事情早已多次證明北京人沒這么笨,掙大錢、弄腐敗、發展高科技,五講四美三熱愛,我們的學習創造力絕對夠用。就是帕瓦羅蒂我們也聽了十幾年了。我有時候會瞎琢磨,從1987年在天橋劇場演到2001年的午門廣場,不知道帕瓦羅蒂心裡會不會犯嘀咕:北京人聽歌劇還是這操行,進步也太慢了。其實這里頭首先不是音樂修養的事情,這是常識問題,是願意不願意遵守規矩的問題。現在的手機都有震動功能,如果實在是中央領導隨時要緊急召見商討國家大事,放個震動擋就全齊了。我看還是取決於主辦者和參加者有沒有守規矩的願望,有沒有上進心,有沒有尊重別人的概念。

當然,還有一個辦法,就是乾脆發展中國特色。搞什麼溫文爾雅,入什麼溫柔鄉,只要來我這里,就一水變成西北風、黃土高坡沙塵暴。交響樂只要在中國演,什麼時候覺得演奏得好就鼓掌,演出之間愛遲到就遲到,想早退就早退,滿場隨便走人賣瓜子。手機、BB機響幾聲又怎麼樣,中國是正發展國家,大家都忙得緊。規矩還不是人立的,有什麼道理可講?但是我朝這個思路想一想,實在是想不下去。有的小事情似乎沒道理可講,但是在小道理後面還是有大道理的。比如這開音樂會的事情,如果我們從主辦者到觀眾都覺得應該以我為主、發展有北京特色的交響音樂會,那你至少要跟人家事先講清楚,到我們這兒來開音樂會是如此這般的一回事,你愛來不來。我擔心,如果真跟人家講清楚,即使出場費很高,就沒有多少人願意來了。我還擔心,人家來是照來,出場費會多要個三點、四點。因為人家會說,到那裡去演出是戰地文工團,要邊戰斗,邊演出。

還有一個辦法是,只要搞交響樂就按照人家已經有的儀式來。如果要翹二郎腿、磕瓜子、滿場飛手巾把子,我們就直接去恢復老戲園子。唱得好的,給個好,露了怯,也及時當仁不讓地叫個倒好。那也有樂趣,也有程式,也有感情。可要演交響樂,就要按照大家都接受的慣例來,不要把它隨意地與中國實踐相結合。

這里頭是一個守規矩的心態。有的時候,規矩是煩瑣,但是既然做的是這個游戲,就應該照著來。其實這個道理我在幼兒園就曾經懂過。人家跳房子、攻城、捉迷藏,我要是另搞一套,人家不帶我玩的。你要一天到晚吹噓我要搞超限戰,人家就不跟你玩任何游戲。

有了守規矩的心態,我們才可能來提倡附庸風雅。附庸風雅其實是從善如流。不知道是樂曲結束還是樂章結束怎麼樣,不要以我為中心,不要隨心所欲,跟在別人後面,等人家懂行的有反應再跟進,這時候慢三秒種,不丟人。

領導帶個好頭吧
我這里說的不是領導重視、一抓到底不放鬆之類。我是說領導莫帶壞頭。當然能帶大家奔文明更好。那天在午門廣場,三大男高音中場演出休息過了,合唱已經開始,這時一隊領導才姍姍遲來。其中好像就有以愛聽古典音樂著名的吳儀女士。開場前不來,中間休息也不來,還不能不來,非要等中場休息剛完,人家開始演出了才來。我不懷疑領導有很高的音樂修養,但是平民心態、入鄉隨俗、禮尚往來的心態、守規矩的意識,似乎缺乏一點。有這樣心態的領導跟人家談入關,就不容易對上口徑,我看就會多談幾個回合。當然也可能責任在領導手下的辦公機構,那我膽子就大一點了,就可以痛快批評幾句了:你們層次也太低了,不配安排領導活動,讓領導在國人和世人面前丟你們大臉,你們該當何罪?

怎麼想起來說到領導這一茬?因為我發現一個怪現象。聽音樂會的秩序,在北京建立得最慢。照道理講這里的音樂演出比較多,領導也最多,百姓的文化水平也不比別處低。除了演出場所太大這樣的物質因素,我覺得人的因素還是第一位的。這里的人牛氣的比較多,勇於藐視共同規則、喜歡找個牛哄哄的特立獨行的感覺,搞個小國文化沙文主義的漢子也多。還多少跟官本位文化有關系,贈票多,來的外行多。我就親眼看到一排座位都是一個辦公室或者是一家子。這樣的觀眾演出時就容易旁若無人,他們自己也容易有聽堂會的感覺。也是這些區域,半路抽簽的也最多。有意思的是贈票還都是前排位子,所以來訪的樂團首先看見這些觀眾的演出。還有7年,北京就要承辦奧運會,蓋高樓大廈,我們只有錢、有農民工就指日可待。但是我們以什麼精神風貌去迎接客人,心裡有沒有一個守規矩的平常心,有沒有一個做什麼事講什麼規矩的那點意思,這倒不是有了錢就立馬能堆起來的。

還是那句話,到什麼山,唱什麼歌,入國問禁,入鄉隨俗。如果我們是去聽搖滾,當然用不著這么多講究。要強調一句,我很喜愛聽交響樂,但我始終聽不出交響音樂和歌劇比搖滾更嚴肅、更高雅,至今也沒看出兩者的聽眾在道德、理想、情操上有什麼高低之分。我只想說一句,象棋是象棋的規矩,圍棋是圍棋的規矩,別搞混了。

(郝建 電影理論家 北京)

⑨ 走向復興簡譜

如下圖:

(9)華誕簡譜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歌曲從創作到成型,凝結了眾多人的心血。領導要求這首歌曲不僅要傳遞中華民族近一百多年來渴求民族復興、期盼國家興盛富強的熱切願望,而且要好聽、好唱,朗朗上口。就這樣《走向復興》單是歌詞就李維福就修改了100多稿。一張張歌譜不停地在北京和深圳之間、在參與創作的每個人之間傳遞,裡面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詞、每一個音符,都經過了眾人的反復推敲。

最初想命名為《復興之路》,但後來覺得沒有動感,力量不足,最後還是確定為《走向復興》。李維福表示,因為深圳市領導能夠寬容失敗,讓他敢於放手去創作《走向復興》這樣的歌詞,他認為復興更能和現在的發展結合起來,復興也是今後共和國發展的走向。

歌詞真實反映了中華民族60年來走過的不平凡的歷程。剛解放的時候,有《歌唱祖國》,接著有《走在大路上》。創作者們站的角度都很高,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創作這首《走向復興》,角度要更廣闊些。

閱讀全文

與華誕簡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圍牆歌詞 瀏覽:230
道奇酷威廣告背景音樂 瀏覽:106
比喻輕音樂之美的文字 瀏覽:542
小號音樂下載 瀏覽:578
歌曲專輯圖下載地址 瀏覽:867
財神駕到歌曲mp3下載 瀏覽:734
琴歌指彈海闊天空吉他譜 瀏覽:355
下載mp4格式的音樂 瀏覽:352
電腦聽音樂用什麼 瀏覽:512
最好酷狗音樂播放器 瀏覽:502
信樂團隊的假如簡譜 瀏覽:243
平安酷狗音樂 瀏覽:760
佳人輕撫桃花mp3下載 瀏覽:453
infinite網易雲音樂 瀏覽:844
歲月趙忠祥背景音樂 瀏覽:980
如何將電腦的歌體添加到蘋果音樂 瀏覽:672
fade鋼琴mp3 瀏覽: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樂 瀏覽:806
成都彩虹小學音樂老師 瀏覽:496
鳳凰傳奇星光歌曲點評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