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詩新唱憫農的音樂有哪些
賦予古詩曲調,進行演唱。應用價值:給古詩詞插上了音樂的翅膀,讓古詩詞搭上了音樂的快車,讓跋涉者(學生)享受到車船的便利,使得辛苦的學習變得輕松愉快。
2. 憫農 古詩
《憫農》的故事共有三首。
1、《憫農》
唐代: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釋義: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獲很多糧食。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卻仍有勞苦農民被餓死。
2、《憫農》
唐代: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釋義: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粒粒飽含著農民的血汗?
3、《憫農》
宋代:楊萬里
稻雲不雨不多黃,蕎麥空花早著霜。
已分忍飢度殘歲,更堪歲里閏添長。
釋義:
稻田因天氣大旱而沒有多少成熟的,蕎麥也因為寒霜來得太早而沒了收成。農民們早就料到今年要忍飢挨餓過日子了,卻偏偏又趕上今年閏了一個月,挨餓的日子就更長了。
(2)詩詞憫農的歌曲擴展閱讀:
為糧食做出貢獻的人物:
袁隆平,男,漢族,無黨派人士。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
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跡稻(IR8)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將雜交水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育種程序朝著由繁至簡而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
從雜種優勢水平的利用上分為品種間、亞種間和遠緣雜種優勢的利用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優勢利用朝著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
根據這一設想,雜交水稻每進入一個新階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將把水稻產量推向一個更高的水平。這項戰略構想的提出,為中國已取得三系法雜交水稻研究、開發成功後開展雜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3. 唐詩憫農二首的配樂
《憫農二首》是來通過描寫烈自日當頭下,在農田裡辛勤工作的老農,反映了農民伯伯耕作的辛苦。也告訴我們,每吃一粒米,都是靠農民伯伯的辛苦勞動來獲得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杜絕浪費,提倡節儉。做一個勤儉節約的小學生。就餐要提倡光碟行動。
我的爺爺也是一位農民,拉著他的粗糙的手,我就會想到他在農田裡辛勤工作的模樣。所以,等我長大一點,到了暑假我就要去幫助爺爺種田。幫爺爺分擔一些勞動。「勞動最光榮,浪費最可恥」附錄憫農二首:其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其一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獲很多的糧食。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種田的農夫卻仍然有餓死的。
其二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落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誰又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4. 憫農歌詞
歌手名:陶陽
歌曲名:憫農
專輯名:伶歌
憫農
作詞:李紳
作曲:孟慶專華
編曲:孟慶華
演唱:屬陶陽(京韻童聲)
歌詞編輯:澄茗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粒粒皆辛苦。
《憫農》為唐代詩人李紳
(772-846,字公垂,泣州無錫人)名篇,
共有兩首,《鋤禾》為其二,
其一為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這一首本意沉穩痛訴的詩作,
卻是以幼學啟蒙的清甜印象存留於我們的記憶中。
在天真無邪的學童們的琅琅書聲
和柳琴、木琴等趣致的音色襯托下,
被譽為「百年不遇」的京劇小神童
陶陽用稚嫩卻底蘊十足的聲線,
把這支以膾炙人口的古詩為題的
原創音樂表現得滋味獨具。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粒粒皆辛苦。
5. 《憫農》這首詩怎麼用歌曲來唱
憫農的: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秋浦歌: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以上幾句都是描寫美好景象的!
6. 憫農一首的古詩
《憫農二首.其一》唐代: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釋義:專
春天只要屬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獲很多糧食。
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勞苦農民,仍然要餓死。
簡介:
《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的組詩作品。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
(6)詩詞憫農的歌曲擴展閱讀:
根據唐代范攄《雲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大致可推定這組詩為李紳於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個春種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習見,眾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難於像詩人那樣去聯系社會、階級而思考一些問題。
詩人卻想到了,他從「四海無閑田」的大豐收景象里看到「農夫猶餓死」的殘酷現實。這一點撥就異常驚人醒目,自然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如「盤中餐」,這原是人們天天接觸,頓頓必食的,然而並沒有誰想到把這粒粒糧食和農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聯系在一起。詩人敏銳地觀察到了,並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這就給人們以啟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從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糧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7. 憫農二首和憫農一首,請寫出兩首古詩
作者簡介:
李紳(772—846),字公垂,無錫(今江蘇)人。他的詩注意社會時弊,關心民間疾苦,其中以《憫農》最廣為人知。在文學史上也有一定影響,近代以來更作為思想教材選入了小學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