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用心去聆聽音樂與我用心去感悟音樂 那個題目好
聆聽音樂 是被動式的
感悟音樂 是主動式的
聆聽音樂 只是聽音樂的節奏
感悟音樂 是感悟音樂的內涵
⑵ 開題報告 課題:聆聽音樂感受美
簡要背景說明:想感受美
課題的目的與意義:通過聆聽音樂感受到美,進而享受美、版珍惜美權、熱愛美
工作進度、計劃:聆聽音樂,古典的、現代的,民族的、通俗的,潮的、囧的......
預期的成果:在聆聽音樂中感受到美。
呵呵,開心就好。
⑶ 談談你對音樂的感悟
音樂確實非常奇妙,它不僅能陶冶人的氣質修養,音樂能撫慰心靈的傷痛, 還能促進人的身心健康。所謂天籟之音,就包含著一種不可思議的神秘力量。
曾有一個哲人這樣說: 在我們身邊,什麼都會背叛,可是音樂不會。哪怕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背過身去,音樂依然會和我竊竊私語。於是我知道,無論你向前走多遠,那些久遠的音符還是會和你的心靈很近。生命之路並不順暢,坎坷和不快都會出現在你的眼前,但要愛上音樂。也許你一時無法體會這種心境,但我想走進音樂,你便能理解。
「音樂」是地球生靈的空氣和水,音樂不分國界,沒有種族,貧富,貴賤,尊卑,任何具有生命的物種都可盡管地享受吧!這是大自然的恩賜。
我們每個人的文化、個性與經歷各不相同,因此對音樂的感悟是會不一樣的。同一首曲子不同的人聽來會有不同的感悟,即使同一人在不同的心境下聽同一首曲子,也會有所差異。所以,不要過多的在意他人對音樂的感覺,憑心的指引,聽自己喜歡的音樂,這就足夠!
音樂是一種獨特的傳播方式,它可以把人們的喜怒哀樂集與一起,對人的情感產生一種共鳴;在生活,學習之中,我離不開音樂,我時刻都在想著它,讓它陪伴我每一個寂寞的時刻。
音樂有一種天然的情感蘊含其中,總會有那麼一首歌讓你聽了會落淚,它輕輕的擊叩著你心裡的某個角落,觸動著你埋藏最深的神經,不由自主地發出感慨。淺淺的律動,藍藍的憂郁,深深的吟唱,緩緩的動人,真切的感動。 一首歌便是一個完整的故事. 有的歌曲只能以哀傷換取眼淚,有的則是激起心靈的迴音,有的歌聲換起心靈的共鳴,還有的歌曲觸動你身體里那根心弦,使自己感動。
塞上耳機便是一個人的世界,原來每一種情感都可以用來歌唱,回憶的、愛之切,情之傷。它默默攪亂你的心弦,使你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並愛上它。 人的一生,不能少兩樣東西,那就是音樂和愛情,生活中因為音樂才生動,生活中因為愛才精彩,用心去聆聽音樂,用心去營造愛情,你會發現,這個世界,真的很美好。
對音樂的追求能使人的精神得到升華,情操受到陶冶,生活也變得豐富而充實起來。
朋友們,老師們,熱愛音樂吧!它給予你的會比你所期望的更多.
⑷ 關於聽音樂的感受
從欣賞音樂本身來說,聽音樂對我來說是品味、是欣賞、是享受,是放鬆。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是有限的,只有音樂是無限的。當語言無法比表達我們的情感的時候,音樂會幫助我們。為了尋找心靈的共鳴,我們用心去感受音樂。
很喜歡獨處時聽音樂,獨自享受流淌的音符,感受難以描述的情趣。如果音符是流動的文字,那文字則是收藏的心情,用音樂彈奏塵封的記憶,用字元記錄瞬間的美麗。
這旋律飄飛,在意志最薄弱的午夜,把自己交給音樂。靜靜地,一份淡淡的思緒,讓音樂融入我的心裡。把自己融化到音樂里,讓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在聆聽;讓音樂流淌在心裡,伴隨著旋律踏上一段夢的旅程;讓音樂化成撫慰人心情的旋律,奏出淡淡的詩意;讓思念的音樂在耳邊縈繞,讓幸福在心頭盪起漣漪。
音樂是來自心靈深處最真摯的情感,我經常會讓自己靜下來,感受那些傷感的歌詞,憂傷的音樂容易勾起心底最深處的琴弦,心境也容易隨之起伏,喜歡這樣的音樂氛圍,雖然在很多時候,可以說是音樂帶給了自己內心難以言說的心情感受,也許我並不能擺脫現實的平淡無奇,更不能擺脫生命的流逝。可跟著歲月,畢竟我學會了用一種聆聽音樂的方式享受生命,旋律可以凈化心靈,可以平靜自己的郁悶。
當繁花落盡,我心中仍留有花落的聲音,不論這聲音帶給我的是快樂亦或憂傷,都是永恆的感覺......
⑸ 對音樂的感悟
自己上了那麼久,就一點感覺都沒有嗎???
平時也在聽歌吧。。這個還找人版代寫,不太好權吧!?
對音樂的感悟:
我們每個人的文化、個性與經歷各不相同,因此對音樂的感悟是會不一樣的。同一首曲子不同的人聽來會有不同的感悟,即使同一人在不同的心境下聽同一首曲子,也會有所差異。所以,不要過多的在意他人對音樂的感覺,憑心的指引,聽自己喜歡的音樂,這就足夠!
音樂是一種獨特的傳播方式,它可以把人們的喜怒哀樂集與一起,對人的情感產生一種共鳴;在生活,學習之中,我離不開音樂,我時刻都在想著它,讓它陪伴我每一個寂寞的時刻。
音樂是在時間過程中展示的訴諸聽覺的一門藝術,它的基本手段是有組織的樂音構成有特定精神內涵的印象結構形式,音域很難對客觀現實進行再現和描述但是極善於抒發感情和情緒。聲音是它存在的形式,它具有運動性、流逝性、連貫性、差異性與聽悟性。
對音樂的追求能使人的精神得到升華,情操受到陶冶,生活也變得豐富而充實起來。
⑹ 音樂的美感怎樣體會
旋律是很重要的。歌詞也是很重要。兩者結合就會給人一種美感。
⑺ 學習中國音樂的感受論文
如何欣賞音樂
馬俊輝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黑龍江大慶163319)
摘要:音樂欣賞是以具體音樂作品為對象,通過聆聽的方式及其他輔助手段,來體驗和領悟音樂,從
而得到精神愉悅的一種審美活動。民族音樂是一個國家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作為中國人理所應當
地接受中國民族文化的熏陶。民族音樂教育在音樂教學中運用的方式包括:以感受體驗為主導的教學方式和
以豐富人文內涵為主線的教學方式等。
關鍵詞:音樂;欣賞;民族
中圖分類號: J 605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672-5409(2007)08-0091-03
音樂欣賞是以具體音樂作品為對象,通過聆聽的方式及其他輔助手段來體驗和領悟音樂,從而得到精
神愉悅的一種審美活動。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我們力求通過對不同音樂作品的欣賞,培養學生終生渴望欣
賞美好音樂的情感,使他們的心靈終生與音樂息息相通。
一、音樂欣賞
(一)音樂鑒賞能力的形成
1.音樂欣賞能力的形成:多聽、多欣賞
聽得多了,自然慢慢地就能聽得懂,這是一個相對的過程。開始覺得好聽,就要經常去聽。當然,開
始時可能只是一種朦朧、初步的感受。如果繼續聽下去,就能逐漸感受到音樂的變化和特點,不但能夠辨
別出不同特點的旋律、節奏和音色,同時對音樂所表達的感情、意境也會有所領會,那麼在一定程度上就
可以說是聽得懂音樂了。多聽音樂,還應該多聽各種各樣的音樂,不斷擴大自己的音樂欣賞面,正如科普
蘭所說的那樣:全部投入音樂意味著要擴大自己的趣味,只喜歡傳統類型的音樂是不夠的。趣味像靈敏度
一樣,在某種程度上是天生的,但這兩者都可以通過明智的練習得到發展。這就是說對各個時期各種流派
的、新的和舊的、保守的和現代的音樂都要聽,這意味著盡可能不帶偏見地聆聽。廣泛地傾聽各種類型和
不同風格的音樂,一方面可以增進學生對音樂的愛好和興趣,同時還可以使學生從對音樂作品的比較和鑒
別中提高音樂鑒賞能力。我國著名音樂家朱踐耳先生主張音樂家必須具備四副耳朵:即聽古典音樂的耳
朵、聽民族民間音樂的耳朵、聽現代音樂的耳朵、聽流行音樂的耳朵。廣泛地傾聽各種類型和風格的音樂
作品,對於增進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提高對音樂作品的鑒賞能力大有裨益。可以
說,音樂欣賞就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網路全書,它與其他藝術門類、其他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不同的
音樂作品可以涉及到諸如歷史、地理、自然和風土人情等許多方面,大大開闊了學生的音樂視野。總之,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只有通過欣賞者自己的聆聽、欣賞,才能逐步獲得音樂欣賞能力,除此之外是沒有其
他捷徑的。
2.聆聽需要插上想像的翅膀
豐富的想像力是欣賞音樂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音樂是抽象的藝術,這一點是它與繪畫、雕塑等藝術
門類最大的區別,但並不是說音樂是不可感知的,它可以通過各種音樂要素使模糊的東西具體化和造型
化。同一首作品,不同的人的感受必定是不同的,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里對同一首作品的感受也可能
是不同的。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應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
的想像能力,鼓勵學生自由想像,發揮他們的創造性思維,通過「音樂的耳朵」感受不同情境的音樂作品。例如,學生在欣賞陳綱編曲的小提琴獨奏曲《苗嶺的早晨》時,應啟發他們注意聆聽樂曲中模仿鳥
鳴的聲音和力度的變化,引導他們自然地聯想到這是描寫早晨的音樂,進一步引導學生想像出不同的早晨
的景象,再通過分析樂曲的旋律素材運用苗族音樂的特點,最終聯想到這是苗嶺的早晨。
3.反復聆聽,充分發揮通感作用
通感是人類不同器官之間的相互聯通。人類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五種感官表面上互不幹
擾,實際上卻相互感通,我們經常會在欣賞一幅花鳥畫的時候,彷彿聞到了花香,聽到了鳥叫,在聽賞一
首抒情曲時,彷彿看到了青山綠水的景象。這都是通感在起作用。白居易的《畫竹歌》中「舉頭忽看不
似畫,低耳靜聽疑有聲」;韓愈的《聽穎師彈琴》中「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也都說明了這一點。例
如,在欣賞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鋼琴作品《月光》時,可讓學生在第一次聆聽時,利用手中的紙筆
畫出自己對音樂的感受,通過色彩與線條,把聽到的音樂表現出來,再請學生根據自己所畫的內容為樂曲
起名。第二次聆聽時,可請學生朗誦法國印象派詩人魏爾倫的詩《月光》,進一步感受樂曲意境,最後出
示莫奈的名畫《日出-印象》,讓學生邊看畫面邊聆聽音樂,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欣賞教學中,還可以發
揮其他各個器官的作用,積極地參與到音樂之中,如拍手、點頭、跺腳、晃身、演唱、舞蹈等與聽覺相結
合,讓「音樂的耳朵」和運動的身體建立起密切的合作關系,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盡情地表現,發揮
各個感官之間的通感作用,促進學生更深入地理解音樂,發展他們的藝術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
(二)學習有關音樂知識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音樂傳入人的耳膜,刺激大腦中樞神經,能夠使人體分泌多種有益的生化物質
從而達到凈化心靈,陶冶性情的作用。按理說,人只要有健全的聽覺,就能夠聽音樂,但人僅有健全的聽
覺,卻不一定能聽懂音樂。馬克思說:「對於非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是沒有意義。」古人雲「七弦
為益友,兩耳是知音」。如果想通過聆聽深刻感受、體驗、理解音樂,就需要具備「音樂的耳朵」。「音樂
的耳朵」是要通過培養訓練才能獲得的。在欣賞教學中,必須培養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節奏、旋律、和聲、
速度、力度、調式、織體等各個基本要素具有敏銳的感知能力,通過不斷的實踐和體驗,逐步感受音樂作
品的情感內涵,使轉瞬即逝的音樂給他們留下鮮明而又深刻的印象。為了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學習
一些音樂知識,不僅是有益的,而且是必須的。特別是欣賞一些比較大型的、結構復雜的音樂作品,例如
交響曲、協奏曲、歌劇等,更要盡可能多學習一些音樂知識。音樂知識的范圍很廣,學生不可能全部掌
握,這就要求有選擇地學習和掌握一些音樂的基礎知識。這些知識,一方面是關於樂理的知識,例如音階
和調式、主題和旋律、節奏和節拍以及樂譜的讀法等。學習這些樂理知識,並不是要求每一個學生對樂曲
進行理性的純技術分析,那是音樂理論家的任務;而是要求學生學了這些理論知識,去更好地感受和欣賞
音樂。另一方面是關於音樂背景的知識,這包括音樂作品產生的歷史時代,作品的風格流派,作曲家的生
活經歷、藝術道路、創作個性以及具體音樂作品的創作意圖等。學習這些知識不是為了對音樂作品進行概
念上的分析,而是使學生不僅能夠了解音樂作品的外部音響形式,而且還能通過這些音樂知識去進一步了
解音樂作品的豐富內涵,從而有助於學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領會音樂作品。
(三)提高文化修養,豐富生活閱歷
音樂鑒賞能力是文化藝術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文化藝術修養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音樂鑒賞能
力所達到的水平。有些音樂作品作為綜合藝術的一部分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例如電影、戲劇、舞
蹈中的音樂部分。還有些音樂作品是根據其他文學藝術的題材重新加以創作的。這些音樂作品無論從作品
的題材或表現內涵來說,都和一定的文學藝術作品密切相關。這樣,豐富的文化藝術修養,對於理解這類
音樂作品就有更為直接的聯系。可以說,對各類文學藝術作品的感受與理解越深刻、越細致,那麼對相關
的音樂作品的欣賞和領會也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當然,文化藝術修養對於音樂欣賞的作用,也不僅僅限
於與其有直接相關的音樂作品的欣賞,而是對全部的音樂作品,其中也包括無標題音樂的欣賞都有著很大
的關系。此外,人的生活體驗與音樂欣賞有著更為直接和密切的聯系,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情感體驗將非常
有益於欣賞者對於音樂作品的體驗與領會。英國音樂學家柯克以自己為例說:「我自己對莫扎特的大調作
品的理解曾經是: 1,在童年時期,悅耳的音樂; 2,青年時期,優秀而典雅,但不深刻的音樂; 3,成年
時期,優美而典雅的音樂,其中貫穿著深刻而扣人心弦的情感。在這里,我要不躊躇地說,在1、2兩種
情況下,我們都根本不是在理解莫扎特的音樂。」從這個例子,我們完全可以看出,欣賞者的生活閱歷、
情感體驗對於音樂欣賞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但對現在的中學生來講,他們的生活閱歷自然很簡單,情感體
驗自然很單純,但教師可以向他們提出:豐富自己的人生體驗,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加深自己的情
⑻ 如何聆聽音樂感悟音樂簡述喜歡哪種風格的音樂
我們每個人都根據自己不同的欣賞能力傾聽音樂。不過為了便於分析起見,如果我仍把傾聽音樂的全過程分成幾個組成部分,那就比較清楚了。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全是在三種不同的階段上傾聽音樂的。由於缺乏恰當的術語,不妨把這三個階段稱為:(1)美感階段;(2)表達階段;(3 )純音樂階段。
把欣賞過程機械地分為這幾種假設的階段,唯一好處是可以對傾聽的方式有個比較清楚的概念。
傾聽音樂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純粹為了對音響的樂趣而傾聽,這就是美感階段。在這個階段聽音樂,不需要任何方式的思考,我們在干別的事情時,把收音機打開,便心不在焉地抗浸在音響中了。這時單憑音樂的感染力就可以把我們帶到一種無意識的然而又是有魅力的心境中去了。
你此刻可能正坐在屋裡看這本書。設想鋼琴上奏出了一個音,這個音是足可以立即改變房間的氣氛——證明音樂的音響成分是一種強大的和神秘的力量,誰嘲笑或小看這點,誰就會顯得很愚蠢。
令人驚訝的是,不少自從為是合格的音樂愛好者在這個階段養成了不良的聽音樂的習慣。他們去聽音樂會是為了忘掉自己,把音樂作為一種安慰或解脫。他們進入了一個理想世界,在這個理想世界中人們無需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現實。當然他們也沒有思考音樂。音樂允許他們離開了音樂,把他們帶到了一個幻想的境界,這種幻想是由音樂引起的,是關於音樂的,可是他們又不怎麼傾聽音樂。
是的,音樂音響的感染力是一種強大的和原始的力量,但你不應讓它在你的興趣中占據不恰當的位置,美感階段在音樂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這並不是全部問題的所在。
關於美感階段無需扯得太遠。音樂的感染力對每個正常的人來說都是不言而喻的。然而還存在著對不同作曲家使用的不同音響素材更為敏感的問題。因為並不是所有的作曲家都用同一種方法使用音響素材的。不要以為音樂的價值相當於它訴諸美感的程度,也不要以為最好聽的音樂是由最偉大的作曲家寫的。如果確實如此的話,拉威爾就應該是比貝多芬更偉大的創作家了。問題在於作曲家使用音響要素的方式因人而異,他對音響的使用方式形成了他的風格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一點在聆聽音樂時是必須加以考慮的。所以,讀者可以看到,即使在聆聽音樂的這個初級階段,也值得採取更有意識的聆聽方式。
傾聽音樂的第二個階段即我所說的表達階段。在這里我們馬上會碰到引起爭論的問題。作曲家傾向於迴避討論有關音樂所表現的內容,斯特拉文斯基自己不是宣稱過他的作品是有它本身的生命的「物體」,「東西」,而且除了它本身的純音樂存在之外一沒有任何其它意義了嗎?他的這種不妥協的態度可能是基於這樣一種事實:有那麼多的人都試圖對那麼多的作品加以各種不同的解釋。天知道要想用自己的解釋准確地、明確地、最終地說清楚一首音樂作品的涵義何在從而使每個人都感到滿意該有多麼困難。但不應該導致另一個極端,即否認音樂有「表達」的權利。
我自己認為,所有的音樂都有表達能力,有的強一些,有的弱一些,所有的音符後面都具有某種涵義,而這種涵義畢竟構成了作品的內容。全部問題可以用下面的問答式簡單地加以說明:「音樂有涵義嗎?」我的回答是:「有的」。「你能用言語把這種涵義說清楚嗎?」我的回答是:「不能」。這就是症結所在。
那些頭腦簡單的人對第二個問題的回答永遠不會感到滿意。他們總是希望音樂具有一種涵義,這種涵義愈具體,他們就愈喜愛它。愈能使他們想起一列火車、一場風暴、一次葬禮或任何其它比較熟悉的概念的樂曲,他們就愈覺得富有表現力。這種對音樂具有涵義的流行概念——通常是由普通的音樂評論員激發和唆使的——應該隨時隨地給以糾正。有一次一位膽小的女士向我供認,她擔心自己的音樂欣賞力有嚴重的缺陷,因為她不能把音樂與某種明確的東西聯系起來。這當然是把整個問題引向倒退了。
不過,問題還是存在的。那些明智的音樂愛好者在要求任何一首作品都具有明確的涵義方面要走多遠呢?我說,充其量不過是一種一般的概念。在不同的時刻,音樂表達了安詳或洋溢的情感、懊悔或勝利、憤怒或喜悅的情緒。它以無數細微的差別和變化表達其中的每一種情緒以及許多別的情緒,它甚至可以表達一種任何語言中都找不到適當的言詞的涵義。在這種情況下,音樂家喜歡說音樂只有純音樂的涵義。他們有時甚至更進一步說所有的音樂都只有純音樂的涵義。他們的真正的意思是說,找不到恰當的言詞來表達音樂的涵義,並且即使能夠找到,也沒有必要去找。
不過不管專業音樂工作者怎麼講,大多數初學音樂的人還是要制訂明確的言詞來說明他們對音樂的反應。因此他仍總是覺得「理解」柴科夫斯基要比「理解」貝多芬容易些。首先,為柴科夫斯基的一首樂曲制訂內容明確的涵義要比為貝多芬的這樣做容易些,容易得多。尤其是,就這位俄國作曲家來說,每當你回到他的一首樂曲上去的時候,它幾乎總是向你述說著同一件事情;而你要想說清貝多芬在講什麼卻經常是很困難的。任何音樂家都會告訴你,這就是為什麼說貝多芬是更偉大的作曲家的緣故。因為每次都向你述說同樣內情的樂曲很快會變成枯燥的樂曲;而每聽一次都能有細微不同涵義的樂曲則具有更強的生命力。
如果可能的話,你不妨聽一下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中的四十八個賦格主題。一個主題接一個主題地聽。很快你就會意識到每一個主題都反映著一種不同的情緒。你還會很快地意識到,主題愈是動聽,就愈難找到能使你完全滿意的言詞來描述它。是的,你當然知道它是快活的還是悲哀的。換言之,圍繞著這個主題可以在自己的頭腦中構成一幅感情的框框。現在進一步研究一下悲哀的主題,盡力抓住它的確切的悲哀的性質。是悲觀主義的悲哀還是聽天由命的悲哀;是致命的悲哀還是帶微笑的悲哀?
讓我們假定你現在很幸運,你能用許多話把自己選擇的主題的確切涵義描述得使自己滿意,但是這並不保證使別人滿意,別人也不必要滿意。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能使自己感覺到一個主題或整首樂曲所表達的特性。如果那是一首藝術巨作,每當你再聽它的時候,本要期望它都意味著完全相同的事物。
當然,主題或樂曲不必只表現一種情緒。以《第九交響曲》的第一主要主題為例,很明顯,它是由不同的成分構成的,敘述的也不只是一件事。然而不管是誰聽它,都會馬上有一種力量的感覺,一種有力的感覺。這種感覺並不單純出於演奏的強大音響。這是主題本身所固有的力量。這主題的非凡的力量和活力給聽眾的印象好像是發生了一項強有力的聲明。不過決不要試圖把它歸結為「致命的生命之錘」,等等。這就是麻煩開始的地方。音樂家在激怒中說音樂除了音符本身之外什麼也不是,而非專業音樂工作者則過分焦急地渴望著任何可以使自己更接近於這首樂曲的涵義的解釋。
讀者現在也許會進一步了解我所說的音樂確實能表達一種涵義,但又不能用很多言詞來說明其涵義是什麼。
傾聽音樂的第三階段是純音樂的階段。音樂除了令人愉快的音響和所表達的感情外,確實存在於音符和對音符的處理之中。大多數聽眾並不能充分意識到這第三階段。本書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他們進一步在這個水平上認識音樂。
另一方面,如果稍有區別的話,專業音樂工作者又太注意音符了。他們經常陷入下述錯誤,即全神貫注於琶者和斷奏,從而忘了他們所演奏的樂曲的更深刻的方面。但從外行的角度來看,提高自己對正在演奏的音符的理解比克服純音樂階段的壞習慣更為重要。
當一個人在街上稍微注意地聆聽「音符」時,他很可能會提到這支旋律。他聽到的是一支美妙的旋律,或者不是,一般地說,他就不再去想它了。其次他注意到的很可能是節奏,特別是如果這種節奏令人興奮的話。而和聲與音色常常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如果想到它們的話。至於這音樂是否有某種明確的形式,他好像從來沒有考慮過。
我們大家都應當更多地在純音樂階段感受音樂,這一點非常重要。畢竟,人們使用的是實際的音樂素材。明智的聆聽者必須准備加強自己對音樂素材及其發展情況的意識。他必須更有意識地聆聽旋律、節奏、和聲及音色。尤其重要的是,為了追隨作曲家的思路,必須懂得一些音樂曲式的原理。聆聽這一切要素就是在純音樂的階段欣賞音樂。
讓我再重復一遍,我們是為了聽得更清楚才把聆聽音樂機械地分成三種不同的階段的。實際上,我們從來不單獨在一個階段上聆聽音樂。我們所做的是使各個階段相互聯系——同時以三種方式聆聽。這不需要思考,憑直覺就會這樣做的。
與我們坐在劇院里看到的情況相比較,也許會搞清楚這種直覺的相互聯系。在劇院里,你會注意到那些男女演員、服裝和道具、音響和動作。這一切都會使人感到劇院是個令人愉快的地方,並構成我們對劇院的反應中的美感階段。
從你對舞台上發生的事情的感覺中可以得出在劇院中的表達階段,你被感動得產生憐憫,興奮或快活的情緒,這種台詞之外的、舞台上的某種令人激動的東西所產生的總的感情,與在音樂中的表情的性質是相類似的。
劇情與劇情的發展相當於我們所說的純音樂階段。劇作家在塑造和發展角色方面與作曲家在創作和發展一個主題方面所採用的手法完全相同。你將根據你對這兩種藝術家在處理素材的手法方面的認識程度成為一個更明智的聆聽者。
可以明顯地看出,常去劇院的人從來不會分別地意識到這些要素,他同時意識到各個方面。這個道理也適於聆聽音樂。我們同時地、不加思考地在這三個階段上聆聽。
從某種意義上說,理想的聆聽者是同時既能進入音樂又能超脫音樂的,他一方面品評音樂,一方面欣賞音樂,希望音樂向這一方面進行,又注視著音樂向另一方向進行----就像作曲家在創作音樂時那樣;因為作曲家為了譜寫自己的樂曲,也必須進出於自己的樂曲,時而為它所陶醉,時而又能對它進行冷靜的批評。在創作和欣賞音樂時要同時具有主觀的和客觀的態度。
所以,讀者應當更積極地去聆聽。不管你聽的是莫扎特的還是埃林頓公爵的作品,只有當你成為更自覺的、更有意識的聆聽者——不僅在聽,而且在聽某些事物的時候----你才能加深對音樂的理解。
源自網路!當搬運工。
⑼ 聽音樂的感受 作文
下面的是音樂的賞析 50字的話 只要在裡面選點再加點自己的話就好
---------------------------------------------------------------
熟悉的樂曲,彷彿把我們帶入了山水秀麗的江蘇無錫:在我們的眼前,彷彿展現出惠山「天下第二泉」那美麗的景色。伴著泉水的涌動,這支婉轉的樂曲又彷彿在向我們講述著一個不平凡的故事。
曲子的作者名叫華彥鈞,出生在江蘇無錫。他對民間音樂有著強烈的興趣,從小就學了擊鼓,吹笛,拉二胡,彈琵琶。十五六歲時,已成為當地一名出色的樂師。而他三十四歲的時候,疾病使他雙目失明了。貧病交加的他,流落在街頭,生活極為艱苦。但他骨氣剛毅,從不乞求別人的施捨,而是以賣藝為生。他就是我們所熟悉的——瞎子阿炳。阿炳長期生活於社會的底層,有著鮮明的愛憎,他曾編演過許多樂曲,剛才我們所聽到的,就是阿炳的二胡曲代表作《二泉映月》。由於他生活在國民黨反動統治時期,他也曾編演過許多諷刺性的樂曲,向邪惡勢力挑戰,如《聽松》《漢奸的下場》等曲目,表達了他對日寇及漢奸的極大的義憤,而他因此也成為了反動當局的眼中釘、肉中刺。1947年,阿炳遭國民黨毆打成疾,被迫停止了賣藝生活。
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坎坷歲月,阿炳終於盼到了全國的解放,他的藝術生涯也進入到了一個新階段。1950年夏,中央音樂學院采訪了阿炳,並在匆忙中錄下了他所彈奏的《二泉映月》《聽松》《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六首樂曲。他還答應半年後繼續錄制二三百首二胡曲。可是,由於他長期遭受舊社會的折磨,竟於當年12月4日吐血去世了。阿炳之死以及他數百首樂曲的失傳,不能不說是中國音樂史上永遠無法彌補的一大損失。
《二泉映月》作為他僅保留下來的幾首曲目之一,顯得彌足珍貴。據說在錄制它的時候,工作人員曾詢問阿炳樂曲的名字。阿炳說,既然廣東有《三潭印月》,那麼這首曲子就叫作《二泉映月》吧。就這樣,《二泉映月》流傳了下來,而它也被看作是作是作者一生嘔心瀝血的藝術結晶。《二泉映月》以一種抒情式的音樂語言,向我們描繪了月映惠山泉的景色和作者那無限深邃的感情。全曲共分為六段,經歷了五次變奏。
在曲子開端是一段引子,它彷彿是一聲深沉痛苦的嘆息,彷彿作者在用一種難以抑制的感情向我們講述他一生的苦難遭遇。彷彿在樂曲開始之前,作者已經在心中默默地說了好久了,不知不覺地發出這聲嘆息,樂曲如同一個老藝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運屈服。他在傾訴著在所處的那個時代所承受的苦難壓迫與心靈上一種無法解脫的哀痛,他在講述著他辛酸悲苦而有又充滿坎坷的一生,毫不掩飾地表達出作者心中的真摯感情。第四段到達了全曲的高潮,我們彷彿可以聽到阿炳從心靈底層迸發出來的憤怒至極的呼喊聲,那是阿炳的靈魂在疾聲呼喊,是對命運的掙扎與反抗,也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昂揚的樂曲在飽含不平之鳴的音調中進入了結束句,而結束句又給人一種意猶未盡之感,彷彿作者仍在默默地傾訴著,傾訴著,傾訴著……
可以說,這首曲子無論是在創作還是演奏上,都充分地表達出了作者心中的真摯感情,它不僅在國內深得人民喜愛,也在國際樂壇上獲得了很高的評價。它以它深沉、悠揚而又不失激昂的樂聲,撼動著千百萬人的心弦……世界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對該曲的評價:「我應該跪下來聽……」那是1978年,小澤征爾應邀擔任中央樂團的首席指揮,席間他指揮演奏了勃拉姆斯的《第二交響曲》和弦樂合奏《二泉映月》(改編),當時,小澤征爾並沒有說什麼。
第二天,小澤征爾來到中央音樂學院專門聆聽了該院17歲女生薑建華用二胡演奏的原曲《二泉映月》,他感動得熱淚盈眶,呢喃地說:「如果我聽了這次演奏,我昨天絕對不敢指揮這個曲目,因為我並沒有理解這首音樂,因此,我沒有資格指揮這個曲目……這種音樂只應跪下來聽。」說著說著,真的要跪下來。他還說:「斷腸之感這句話太合適了」。同年9月7日,日本《朝日新聞》刊登了發自北京的專文《小澤先生感動的淚》。《二泉映月》自此漂洋過海,得到了世界樂壇的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