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音樂之都維也納(課文)
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是世界著名的音樂之都。它坐落在阿爾卑斯山北麓一個山清水秀、風景如畫的小盆地里,波光粼粼的多瑙河穿城而過。
維也納是歐洲古典音樂的搖籃。18世紀以來,世界上許多著名的音樂家,如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施特勞斯等,都在這里度過大部分音樂生涯,譜寫了許多優美的樂章。維也納的博物館里,至今還陳列著他們的樂譜和手跡。
維也納是一座用音樂裝飾起來的城市。在這兒,到處可以看到大音樂家們的銅像或大理石像。為了紀念樂壇大師,維也納的許多街道、公園、禮堂、劇院、會議大廳等,也多用音樂家的名字命名。就連王宮花園的草坪上,也用鮮花組成了一個巨大的音樂符號作為裝飾。
維也納幾乎一天也離不開音樂。人們在漫步時,隨時可以聽到那優雅輕快的華爾茲圓舞曲。夏天的夜晚,公園里還舉行露天音樂演奏會,悠揚的樂聲摻和著花草的芬芳,在晚風中飄溢、回盪。維也納的許多家庭有著室內演奏的傳統,尤其在合家歡樂的時候,總要演奏一番,優美的旋律傳遍街頭巷尾。更有趣的是,在舉行集會、慶典甚至政府會議時,會前會後也要各奏一曲古典音樂,這幾乎成了慣例。
在維也納,歌劇院、音樂廳星羅棋布,其中以創建於1869年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最為著名,被稱為「世界歌劇中心」。它造型美觀大方,色彩和諧,本身就是一件完美的藝術品。設計最獨特的是移動舞台,縱深46米,由幾層平台組成,可隨意升高、降低或轉動。樂池可以容納一個110人的樂隊。舞台的總面積達1500平方米,配備有現代化的照明設備。觀眾席位於劇場中央,共6層,可容納2200人。
被稱為「金色大廳」的音樂之友協會大廈,裝飾精美,金碧輝煌。正廳兩邊的金色牆壁前,豎立著16尊大理石雕刻的音樂女神像。樓上兩翼包廂後的金色大門口,放置著歷代音樂大師的金色胸像。大廳頂上金色鏤花樑柱間,畫著音樂女神的彩像。在巨大的吊燈照射下,到處金光閃閃。
每到新年,在「金色大廳」里都要舉行世界一流的新年音樂會,奧地利總統和維也納各界著名的音樂家也在這里登場。他們的精彩表演,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國內外觀眾。
(1)音樂之都維也納教學視頻擴展閱讀:
地形地貌
維也納的海拔從151米的多瑙河上的羅堡島,到542米的維也納森林中的最高峰。維也納的東面是三月河平原,東南面是多瑙河草原國家公園。維也納的西北面、西面和西南面被維也納森林環繞,森林一直延伸到市區。
多瑙河流經維也納市內,除了多瑙河,從維也納森林中還有許多小河流入市區,其中包括維也納河。西面的山嶺連接著南面的冰河走廊,該地區是維也納的葡萄種植區。
氣候
維也納同時受到來自西面的海洋性氣候和來自東面的大陸性氣候的影響,屬於過渡性氣候。維也納的降水量很小,乾旱期較長,冬季較其他奧地利城市溫暖,城市中心的平均氣溫10.4℃,城市郊區約9.8℃,平均降水量約600毫米,一年約有60天是夏天,70天是冰凍期,天氣寒冷異常。
水文
維也納的河流和湖泊面積共計19.1平方千米,占維也納面積的4.6%,僅次於布爾根蘭州。
多瑙河是維也納的主要河流自,河流長度在歐洲僅次於伏爾加河,是歐洲第二長河。它發源於德國西南部的黑林山的東坡,自西向東流經奧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烏克蘭,在烏克蘭中南部注入黑海。
它流經9個國家,是世界上幹流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支流廷伸至瑞士、波蘭、義大利、波黑、捷克以及斯洛維尼亞和摩爾多瓦共七個國家,最後在羅馬尼亞東部的蘇利納注入黑海。多瑙河全長2850千米,河口年平均流量643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2030億立方米。
水資源
維也納的水資源比較豐富,著名的多瑙河就流經於此。多瑙河從河源至維也納為上游,從維也納至鐵門為中游,鐵門以下為下游,流域面積約81.7平方千米,年均流量約2000多萬立方米。
植物資源
維也納的森林資源非常豐富,有松樹、柏樹和樺樹等樹木,植被覆蓋率約為43.2%,有林場約400公頃,木材蓄積量約99萬立方米。
動物資源
維也納的動物資源比較稀少,只有家燕、喜鵲和松雞等幾類常見的物種。
礦藏資源
維也納的礦藏資源主要有石墨、鎂、煤、鐵、石油和天然氣等。
第一產業
2016年維也納農林業產值約為39.6億歐元,同比增長4.4%,農林業從業人數52萬。維也納的農業很發達,機械化程度高,主要農產品自給有餘。
第二產業
維也納的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機械製造、化工、采礦、電子和汽車發動機製造等。機械工業包括金屬加工、機械和設備製造等,是維也納最大的產業,約有企業1900家,產值約占奧地利工業產值的1/4。維也納機械工業每年研發投人高達約4.8億歐元。
特種機械、定製機械和鍋爐建造是奧地利機械工業的核心競爭力。化工業也是維也納重要的產業部門之一。根據奧地利國家投資促進局介紹,化工業產值約占工業總產值的。
第三產業
維也納的服務業較為發達,服務業帶給維也納的經濟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9.8%。與其他發達經濟體相比,維也納服務業佔比比較適中,這種經濟結構被認為具有較強的抵禦危機的能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維也納
2. 音樂之都維也納怎麼分段
第一段(1)介紹音樂之都維也納的位置及美麗景色。
第二段(2~4)具體介紹維也納成為「音樂之都」的原因。
第三段(5~7)介紹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與「金色大廳」的宏偉壯觀與金碧輝煌。
3. 音樂之都維也納
維也納(德語:Wien),(英語:Vienna)奧地利首都,享譽世界的文化名城,既有「音樂之都」的盛譽,又有以精美絕倫、風格各異的建築而贏得的「建築博覽會」的美稱。維也納的新年音樂會已成為國際性的音樂盛會。位於奧地利東北部阿爾卑斯山北麓( lu)維也納盆地之中,三面環山,波光粼粼的多瑙河穿城而過,四周環繞著著名的維也納森林。面積414.65平方公里,人口170萬(2008年),佔全國人口五分之一以上。西歐至巴爾干半島的鐵路樞紐,多瑙河港。維也納還是多瑙河第一個流經的大城市,因此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稱。夏天還舉行露天音樂會。每一家都會在合家歡樂時演奏古典音樂。更有趣的是,在政府會議前後,也都要演奏一曲。
幾世紀以來音樂一直都離不開維也納,與它緊緊相連。它是孕育出音樂天才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和約翰·施特勞斯的聖地。維也納悠久的音樂遺產延續至今。聞名全世界的維也納交響樂團和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在世界各地的巡迴演出中永遠得到爆滿觀眾的熱烈掌聲。而維也納音樂學院不斷的孕育出在國際音樂界脫穎而出的樂者。除此之外,維也納豐富活躍的現代熱門音樂舞台及場所吸引了不少的年輕人。如果您喜歡音樂,維也納絕對讓您無法忘懷。維也納幾乎一天也離不開音樂。人們在漫步時,隨時可以聽到那優雅的華爾茲圓舞曲。夏天的夜晚,公園里還舉行露天音樂演奏會,悠揚的樂聲摻和著花草的芬芳,在晚風中飄溢、回盪。維也納的許多家庭有著室內演奏的傳統,尤其在闔家歡樂的時候,總要演奏一番,優美的旋律傳遍街頭巷尾。更有趣的是,在舉行集會、慶典甚至政府議事時,會前會後也要各奏一曲古典音樂,這幾乎成了慣例。
維也納的名字始終是和音樂連在一起的。許多音樂大師,如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約翰·施特勞斯父子、格留克和勃拉姆斯都曾在此度過多年音樂生涯。海頓的《皇帝四重奏》,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田園交響曲》、《月光奏鳴曲》、《英雄交響曲》,舒伯特的《天鵝之歌》、《冬之旅》,約翰·斯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等著名樂曲均誕生於此。許多公園和廣場上矗立著他們的雕像,不少街道、禮堂、會議大廳都以這些音樂家的名字命名。音樂家的故居和墓地常年為人們參觀和憑吊。如今,維也納擁有世界上最豪華的國家歌劇院、聞名遐邇的音樂大廳和第一流水平的交響樂團。
維也納的古典主義音樂在世界上聞名遐邇,幾百年來貢獻了不計其數的作曲家,至今仍影響和激勵著當代音樂家。
維也納養育了維也納新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勛伯格、韋伯恩和貝爾格。出生在維也納的還有舒伯特、老約翰·施特勞斯、小約翰·施特勞斯、蘭納、克熱內克等。無數音樂家曾在維也納學習、生活和投身音樂創作,其中包括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三位傑出代表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還有李斯特、萊哈爾、布魯克納、馬勒、格魯克、勃拉姆斯、維瓦爾第等。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老約翰·施特勞斯、小約翰·施特勞斯、蘭納、布魯克納、馬勒、格魯克、勃拉姆斯、維瓦爾第等長眠於維也納。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每年的1月1日由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在金色大廳舉行並向全球直播,維也納歌劇院舞會是每年維也納狂歡節的高潮,其它如維也納華爾茲、維也納少年合唱團等和維也納眾多的歌劇院和戲院一起聞名世界。
金色大廳是維也納最古老、最現代化的音樂廳。是每年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法定場所。1939年開始,每年1月1日在此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後因戰爭一度中斷,1959年又重新恢復。
它造型美觀大方,色彩和諧,被稱為「世界歌劇中心」,它本身就是一件完美的藝術品。設計最獨特的是移動舞台,縱深46米,有幾層平台組成,可隨意升高、降低或轉動。樂池可以容納1個110人的樂隊。舞台總面積達1500平方米,配備有現代化的照明設備。觀眾席位於劇場中央,共6層,可容納2200人。
金色大廳始建於1867年,1869年竣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式建築。外牆黃紅兩色相間,屋頂上豎立著許多音樂女神鵰像,古雅別致。維也納交響樂團每季度至少在此舉辦12場音樂會。1870年1月6日,音樂廳的金色大演奏廳舉行首場演出。1872年到1875年間著名音樂家勃拉姆斯曾負責組織音樂會。音樂廳屬於奧地利音樂之友協會,該協會擁有會員 7000多人,據說是世界上歷史最久、人數最多的音樂組織。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蜚聲世界,1993年新年音樂會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過電視衛星收看實況廣播,收看人數達10億以上。廳內有收藏館,館分兩室。一間是展覽,定期舉行收藏品展覽,供人參觀。一間是檔案室,一邊的書架上放滿大量歷代手寫、木刻、鉛印的音樂書籍和樂譜;另一邊是一排鐵箱,藏有音樂大師的樂稿、書信和其他手跡,其中有莫扎特的樂稿:《最後一個交響曲》、舒伯特的手稿:《未完成交響曲》等。屋子中間是一長排桌子,供研究者查閱資料之用。檔案室原為勃拉姆斯的辦公室,他臨終前一再囑咐,要把他珍藏的幾千冊音樂書籍和樂譜全部捐獻給檔案室。
金碧輝煌的建築風格和華麗璀璨的音響效果使其無愧於金色的美稱。在每年的新年音樂會的電視轉播中,全世界的愛樂者都可以在聆聽音樂的同時一睹「金色大廳」的風采。自大廳落成那天起,維也納愛樂樂團就在這里「安營紮寨」。「金色大廳」與維也納愛樂之聲相得益彰,「世界第一樂團」與「世界首席音樂廳」交相輝映。
與阿姆斯特丹的音樂大會堂和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相比,這個「長方形鞋盒」的確是狹長了些。然而它的聲音流動性特別好。在這里,弦樂器與木管樂器、木管樂器與銅管樂器的平衡達到了巧妙無比的境界。也正因如此,每年一度的新年音樂會才帶給全世界音樂愛好者難以忘懷的視聽享受。
4. 課文音樂之都維也納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維也納的
課文音樂之都維也納
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維也納的
是從四個方面來具體敘述維也納是「音樂之都」的:
1. 維也納是歐洲古典音樂的搖籃;
2. 維也納是一座用音樂裝飾起來的城市;
3. 維也納幾乎一天也離不開音樂;
4. 維也納的國家歌劇院與「金色大廳」都具有世界影響.
5. 音樂之都維也納的資料
維也納(Vienna),位於多瑙河畔,是奧地利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全國9個聯邦州之一,也是歐洲主要的文化中心,被譽為「世界音樂之都」。在這個國家中,數百個秀美的湖泊,是夏季休閑和水上運動的好地方。超過四成的森林覆蓋率和大面積草地牧場提亮了國家的綠色主色調。
在歷史中,維也納是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大公國、奧地利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首都。哈布斯堡王朝在維也納的美泉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金色大廳是維也納最古老、最現代化的音樂廳。是每年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法定場所。1939年開始,每年1月1日在此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維也納市內有許多巴羅克式、哥特式和羅馬式建築。市西有幽雅的公園,美麗的別墅以及其他宮殿建築。 從美泉宮到國立歌劇院,從維也納童聲合唱團到西班牙騎術學校,到處都是一片往日奧匈帝國的繁盛景象。眾多宮殿宅第和博物館,把輝煌的傳統和現代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
維也納居民信仰的宗教主要有天主教、伊斯蘭教、東正教、新教和猶太教等,維也納是天主教總教區的所在地。也算一個多宗教的聚集地。同樣維也納的藝術和文化歷史悠久,著名的文藝有戲劇,歌劇,古典音樂和美術等。
維也納還是購物天堂和美食天地。從葡萄園釀制的純正葡萄酒到風靡世界的奧地利咖啡,從世界頂級設計師設計的名牌產品,到珍貴的古玩和有趣的紀念品這里可說是應有盡有。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曾經被炸得只剩下幾處斷垣殘壁。戰後重建,整修10年,恢復舊觀。外貌古色古香,整個舞台區完全現代化,配有最先進的音響設備。1955年11月以演出貝多芬的《費德利奧》慶祝再生。
在2017年的全球宜居城市調查報告顯示,維也納被評為是歐洲最宜居的城市。
6. 音樂之都維也納全文
15、音樂之都維也納
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是世界著名的音樂之都。它坐落在阿爾卑斯山北麓一個山清水秀、風景如畫的小盆地里,波光粼粼的多瑙河穿城而過。
維也納是歐洲古典音樂的搖籃。18世紀以來,世界上許多著名的音樂家,如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施特勞斯等,都在這里度過大部分音樂生涯,譜寫了許多優美的樂章。維也納的博物館里,至今還陳列著他們的樂譜和手跡。
維也納是一座用音樂裝飾起來的城市。在這兒,到處可以看到大音樂家們的銅像或大理石像。為了紀念樂壇大師,維也納的許多街道、公園、禮堂、劇院、會議大廳等,也多用音樂家的名字命名。就連王宮花園的草坪上,也用鮮花組成了一個巨大的音樂符號作為裝飾。
維也納幾乎一天也離不開音樂。人們在漫步時,隨時可以聽到那優雅輕快的華爾茲圓舞曲。夏天的夜晚,公園里還舉行露天音樂演奏會,悠揚的樂聲摻和著花草的芬芳,在晚風中飄逸、回盪。維也納的許多家庭有著室內演奏的傳統,尤其在合家歡樂的時候,總要演奏一番,優美的旋律傳遍街頭巷尾。更有趣的是,在舉行集會、慶典甚至政府會議時,會前會後也要各奏一曲古典音樂,這幾乎成了慣例。
在維也納,歌劇院、音樂廳星羅棋布,其中以創建語1869年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最為著名,被稱為「世界歌劇中心」。它造型美觀大方,色彩和諧,本身就是一件完美的藝術品。設計最獨特的是移動舞台,縱深46米,有幾層平台組成,可隨意升高、降低或轉動。樂池可以容納一個110人的樂隊。舞台總面積達1500平方米,配備有現代化的照明設備。觀眾席位於劇場中央,共6層,可容納2200人。
被稱為「金色大廳」的音樂之友協會大廈,裝飾精美、金碧輝煌。正廳兩邊的金色牆壁前,豎立著16尊大理石雕刻的音樂女神像。樓上兩翼包廂後的金色大門口,放置著歷代音樂大師的金色胸像。大廳頂上金色鏤花樑柱間,畫著音樂女神的彩像。在巨大的吊燈照耀下,到處金光閃閃。
每到新年,在「金色大廳」里都要舉行世界一流的新年音樂會,奧地利總統和維也納各界名流都要出席。一年一度的文化節期間,世界各地著名的音樂家也在這里登場。他們的精彩表演,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國內外觀眾。
7. 音樂之都維也納簡介和圖片,還有視頻!
多瑙河的女神——奧地利首都維也納
世界名城——奧地利首都維也納(Vienna)位於奧地利東北部阿爾卑斯山北麓維也納盆地之中,三面環山,多瑙河穿城而過,四周環繞著著名的維也納森林。面積414.5平方公里。人口156.3萬人(2000年)),佔全國人口五分之一以上。是奧地利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下奧地利州首府。西歐至巴爾干半島的鐵路樞紐,多瑙河港。
公元前是凱爾特人居民點。公元1世紀,羅馬人曾在此建立城堡。公元881年以「維尼亞」首見記載,十二世紀成為手工業和商業中心,十三世紀末至1918年是哈布斯堡王朝的首都,以後是奧地利首都。1137年為奧地利公國首邑。13世紀末,隨著哈布斯堡皇族興起,發展迅速,宏偉的哥特式建築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15世紀以後,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和歐洲的經濟中心。18世紀,瑪麗亞·鐵列西婭母子當政期間熱衷於改革,打擊教會勢力,推動社會進步,同時帶來藝術的繁榮,使維也納逐漸成為歐洲古典音樂的中心,獲得了「音樂城」的美名。1945年起曾由蘇、美、英、法分區管理,1955年對奧和約簽訂後四國軍隊撤退。
維也納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稱。環境優美,景色誘人。冬溫和夏涼爽。東阿爾卑斯山支脈維也納林山伸展於西郊,綠林成片。山之西是華麗住宅區,花園及葡萄園圍繞。多瑙河流貫市內,水碧山秀,風景如畫。登上城西的阿爾卑斯山麓,波浪起伏的「維也納森林」盡收眼底;城東面對多瑙河盆地,可遠眺喀爾巴阡山閃耀的綠色峰尖。北面寬闊的草地宛如一塊特大綠色絨氈,碧波粼粼的多瑙河蜿蜒穿流其間。房屋順山勢而建,重樓連宇,層次分明。登高遠望,各種風格的教堂建築給這青山碧水的城市蒙上一層古老莊重的色彩。市內街道呈輻射環狀,寬50米,兩旁林蔭蔽日的環形大道以內為內城。內城卵石街道,縱橫交錯,很少高層房屋,多為巴羅克式、哥特式和羅馬式建築。中世紀的聖斯特凡大教堂和雙塔教堂的尖頂聳入雲端,其南塔高138米,可俯瞰全市。香布倫宮為哈布斯堡王朝的夏宮,有希臘式建築、雕像及噴泉。多瑙河及多瑙運河間的島上有大公園。1869年建成的國立歌劇院,被稱為世界歌劇中心。1857年建的57米寬、4公里長的環形大道兩旁為博物館、市政廳、國會、大學和國家歌劇院等重要建築,成為歐洲最優美的城市通道之一。環形大道與另一相平行的環行路之間為中間層,這一帶為商業區、住宅區、也有宮殿、教堂等夾建其間。第二環形路外為外層,市西有幽雅的公園,美麗的別墅以及其它宮殿建築。在這眾多的宮殿中,以位於城西南部的舍恩布龍宮引入注目,這是奧地利歷史上繁榮時期的一個遺跡。城區東南部的「美景宮」為18世紀初卡爾皇帝為抵抗土耳其入侵立下戰功的歐根親王所造。旅遊業發達。東北郊和南郊是工業區,有冶金、機械、汽車、鐵路車輛、化工等部門,服裝及印刷產量佔全國一半以上。
維也納的名字始終是和音樂連在一起的。許多音樂大師,如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約翰·斯特勞斯父子、格留克和勃拉姆斯都曾在此度過多年音樂生涯。海頓的《皇帝四重奏》,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田園交響曲》、《月光奏鳴曲》、《英雄交響曲》,舒伯特的《天鵝之歌》、《冬之旅》,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等著名樂曲均誕生於此。許多公園和廣場上矗立著他們的雕像,不少街道、禮堂、會議大廳都以這些音樂家的名字命名。音樂家的故居和墓地常年為人們參觀和憑吊。如今,維也納擁有世界上最豪華的國家歌劇院、聞名遐邇的音樂大廳和第一流水平的交響樂團。每年1月1日在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金色大廳舉行新年音樂會。
除紐約和日內瓦外,維也納為第三個聯合國城市。1979年建成的奧地利國際中心又稱「聯合國城」,氣勢雄偉,是許多聯合國機構的集中地。它曾是長期稱霸歐洲的哈布斯堡王朝的中央機構所在地;1814年奧地利首相兼外交大臣梅特涅在曠日持久的維也納會議上施展陰謀詭詐的政治權術;1815年俄、美、奧3國皇帝締結所謂「神聖同盟」,力圖撲滅資產階級革命;1848年在歐洲大革命的影響下,維也納發生街壘戰,梅特涅逃亡倫敦;1867年成為稱雄歐洲大國奧匈帝國的首都;20世紀30年代初,希特勒一躍而為德國納粹的頭目,1938年3月率軍長驅直入維也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拉開序幕,戰爭期間,全城遭到53次輪番轟炸,不少古典建築被毀;1955年5月蘇、美、英、法4國與奧地利在「美景宮」會議廳簽訂了《重建獨立和民主的奧地利國家條約》,從而結束了長達10年的4國佔領狀態;1955年10月16日,奧地利議會宣布憲法性法律「永久中立」,這一天被定為國慶日。
奧地利號稱「歐洲的心臟」,維也納則是「心臟的心臟」。自古以來,維也納就是連結東西歐的交通樞紐和來往於波羅的海和亞得里亞海之間的重要通道。
維也納-歷史文化之都:維也納永遠充滿多姿多彩吸引人的文化節目。無論是古典音樂或現代戲劇,電影,舞導演出或歌劇,音樂劇,藝術展覽或音樂會及演唱會-無論您何時駕臨,您都能有無限的發掘及深刻的印象。您也可以悠閑的坐在聞名世界,氣氛濃厚的維也納咖啡廳喝杯咖啡,或拜訪一流的傳統葡萄酒場(Heurige)。在維也納您更可品嘗到歐洲各國,美味高級的烹飪技術。
維也納-音樂之都:幾世紀以來音樂一直都離不開維也納,與它緊緊相連。它是孕育出音樂天才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和約翰史特勞斯的聖地。維也納悠久的音樂遺產延續至今。聞名全世界的維也納交響樂團和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在世界各地的巡迴演出中永遠得到爆滿觀眾的熱烈掌聲。而維也納音樂學院不斷的孕育出在國際音樂界中脫穎而出的樂者。除此之外,維也納豐富活躍的現代熱門音樂舞台及場所吸 引了不少的年輕人。如果您喜歡音樂,維也納絕對讓您無法忘懷。
歷史人口
20世紀初期,維也納曾經是世界第六大都市;維也納的人口在奧匈帝國時期(1867年—1918年)快速增長,當時的維也納聚集了很多從這個帝國其他部份的移民。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許多捷克人返回他們的祖國,這導致這個城市的人口減少。在接下來的移民時期,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口擁有斯拉夫和匈牙利姓氏。
8. 音樂之都維也納課文
維也納是舉世聞名的音樂之都,位於阿爾卑斯山北麓。維也納的歌劇院、音樂廳星羅棋布。每到新年在「金色大廳」里都要舉辦一場盛大的音樂會,它們的精彩表演吸引了海內外人民的喜愛。
9. 《音樂之都維也納》原文
http://zwgk.yzjy.com.cn/yjxweb2006/web/0622/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4
音樂之都維也納
作者:朱錦飛 點擊數:701 更新日期:2007-5-30
通州市西亭小學 朱錦飛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綠線內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搖籃」、「摻和」、「裝飾」等主要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主要內容,弄清作者是從哪幾方面具體敘述維也納是「音樂之都」的。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在網路環境下自主探索的能力,特別是利用網路途徑來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2、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協作學習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憑借課文語言材料,藉助專題學習網站,感受維也納濃厚的音樂氛圍,激發學生對音樂、對美好事物的熱愛,陶冶學生的情操。
教學重點:
1、知識重點:通過對生動形象的語言文字、網路信息的朗讀、交流、體會,了解維也納被稱為「音樂之都」的原因和維也納歌劇院在全世界的影響。
2、能力重點: 網路環境下學會自主學習。
教學難點:
1、知識難點:維也納成為音樂之都的原因;感受維也納的音樂氛圍,培養學生的音樂情趣。
2、能力難點: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實際操作來了解維也納的有關資料,網路獲取知識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學對象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在生活中通過觀看電視節目,閱覽報刊、雜志已了解了一些有關世界名城的知識;對現代音樂比較喜愛,在音樂課上欣賞過古典音樂,初步了解過一些有關古典音樂的知識。該年齡階段的學生對新鮮事物注意力持久,並已初步掌握了上網瀏覽、上網搜索信息的能力。同時,從心理學角度上看,他們在一種新的學習環境下,利用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學習的積極性較高,因此在網路環境下實施教學對學生真正意義上的建構將起著積極的作用。但學生對維也納與古典音樂的淵源知之甚少,對古典音樂的喜愛尚待進一步培養。網路為學生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創設好良好的具有人文的網路環境,使其在圖、文、聲、像等信息的刺激下充分感知音樂之都的豐富內涵。
教學媒體選擇與設計應用:
建構了《音樂之都維也納》的專題學習網站,網站的內容比較豐富,有豐富的圖片資料,內容涉及演奏場景、音樂家像、建築外觀等;有文字或網站鏈接,能補充更多關於維也納成為音樂之都的信息;有精彩的視頻播放,讓人身臨其境,全方位地感受音樂之都的魅力。優美的古典音樂縈繞耳畔,真實豐富的圖片帶來視覺的沖擊,學生登入其中,能自主學習且得以美的享受,進入一個音樂的世界。
教學准備:
網路環境,了解網站結構,進入網站。
教學過程:
(一)序曲——創設問題情境,感受維也納
1、導入:
同學們喜歡旅遊嗎?去過哪些地方?那裡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今天,我們也要走進一座極具特色的城市——維也納(板書)
大家課前讀過課文,維也納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在大家眼裡,維也納與音樂是分不開的。的確,失去了音樂維也納也就失去了一半的美。人們給了維也納一個美譽——音樂之都(板書)
2、一起讀課題。
3、維也納為什麼被稱為「音樂之都」呢?讓我們藉助網路的翅膀,去探究其中的緣由。請大家打開《音樂之都維也納》專題學習網站,快速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剛才的問題。
4、交流:
相機板書:音樂搖籃 音樂城市 音樂生活 音樂聖殿
5、你想對這些方面作深入地了解嗎?請各小組商量一下,選擇最感興趣的一個方面,根據「導學提示」進入相關欄目展開閱讀研究,與神秘的音樂之都來個零距離觸摸,有什麼問題需要與老師、同伴交流的,可在論壇進行。
(設計意圖:採用「問題探究」策略,主導教學過程。以「維也納為什麼被稱為音樂之都」引領學生進入問題情境階段,明確學習的方向和任務,確立各自的研究專題,繼而展開以問題解決為核心的參與認知過程。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其探索的慾望,為學習課文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礎。)
(二)主曲——展開專題研究,觸摸維也納
1、學生進行網上閱讀、交流(教師巡視,了解學習情況)
2、交流匯報,共享學習成果:
讀了課文,查閱了網上的資料,大家一定對維也納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讓我們一起來交流交流。(以下均為預設,學生匯報哪一個方面,便進行相關點撥。)
A、歐洲古典音樂的搖籃
(1)重點指導:「搖籃」指什麼?維也納這個特殊的搖籃,它孕育了什麼?為什麼?能簡單介紹一下這些音樂家嗎?找到了他們的哪些作品或手跡呢?
(維也納的山,維也納的水,維也納的空氣,維也納的陽光,維也納一切的一切都彌漫著音樂的氣息,維也納就像一塊巨大的磁石深深地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家。)
(維也納是一座創造音樂天才的城市,難怪人們稱它是——歐洲古典音樂的搖籃)
(2)伴著悠揚的樂聲,讓我們一起來讀好這個段落。
B、音樂裝飾的城市
(1)重點指導:
如果我們走在維也納的大街上,眼睛裡看到的會是什麼呢?能給我們作一下介紹嗎?(可讓學生點擊網站相關資料進行)走在哪兒都能見到或觸摸到這些與音樂有關的設施嗎?為什麼,能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詞語說明嗎?(維也納真的是——一座用音樂裝飾起來的城市)
這樣的城市,你喜歡嗎?(喜歡)
(2)能通過你的朗讀表現出來嗎?(老師給你配上音樂)
(感覺到了嗎?在維也納,無論你走到哪裡,看到的、觸摸到的、感覺到的,都是跳動的音符、醉人的旋律,一路踏歌,渾身上下頓時灌滿了音樂的活力。)
(3)讓我們一起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第三自然段。
C、一天也離不開音樂(音樂生活)
(1)相關指導:
「悠揚的樂聲摻和著花草的芬芳,在晚風中飄逸、回盪。」閉上你的眼睛,只有樂聲嗎?空氣中還有什麼?
人們的耳、鼻、心都沐浴在這音樂的海洋里,樂聲繚繞,花香四溢,一切都在久久回盪。(播放《小夜曲》)一起走進這夜晚,嗅著這芬芳,讀——
維也納時時處處沉浸在音樂的海洋中,人們用音樂來交流情感,人們在音樂中放鬆身心。哪些詞語向你透露了這樣的信息?
隨時:可能是—— ,可能是——
傳統、總要、遍:讀出你的感受。
慣例:知道嗎?說說看。
(2)教師小結:
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不管是室內還是街頭,不管是集會還是慶典,維也納的空氣中總是飄盪著迷人的旋律。維也納幾乎一天也——離不開音樂。
D、世界歌劇中心、金色大廳(音樂聖殿)
(1)、(學生點擊相關內容,結合課文及自己的感受進行交流)
國家歌劇院——外觀宏偉、設計獨特
金色大廳——裝飾精美、金壁輝煌
音樂會——規模大、水平高、影響廣(拓展我國音樂家在金色大廳的演出)
(2)、指導:
你怎麼感受到歌劇院的宏大的?讀一讀。
(展示金色大廳圖片):這里有金色的—— ,金色的—— ,金色的—— ,金色的——
音樂會與「金色大廳」有什麼關系?
(3)小結 :宏偉壯觀的歌劇院,金碧輝煌的金色大廳,給維也納戴上了璀璨的光環,讓音樂之都聲名遠揚。
(設計意圖:開放的網路環境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空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內心需求,藉助網路資源,選擇適合自己的專題展開研究性的學習,生成自己的思考。其中的「在線留言」為學生學習構建了一個交流、互動的平台,有助於形成真正的協作學習。這樣的教學能真正鼓勵起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獲取信息的信心,激發他們學習的動機和願望,讓他們體驗到自主學習的快樂和成就感,更好地促進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對音樂之都內涵的把握。)
(三)尾聲——論壇交流,暢想維也納
1、欣賞維也納風光:通過剛才的網上閱讀,我們感受了維也納濃厚的音樂氛圍,觸摸了維也納的每一個角落,此時此刻,讓我們再一次走進維也納,走進維也納的大街小巷,佇立於音樂大師的塑像前,平躺在王宮花園的草坪上,漫步於熱鬧的街頭,親臨演奏會現場……
你一定有很多很多話要說,那就趕快進入暢想版塊。
2、點擊「在線留言」,把自己的感受用語言表達出來。
3、讓我們傾聽彼此的心聲吧。
(設計意圖:為學生搭建傾吐的平台,放飛激情,升華情感,實現了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四)餘音——拓展延伸,繼續美的探究
1、今天我們做了一次音樂的文化之旅,維也納,這一座名副其實的音樂之都,向我們展示了它無窮的音樂魅力……
2、對於維也納你是否還想作更多的了解?每座城市都有自己不同的特點,世界上還有許多像維也納一樣極具特色的城市,你是否也想了解一二呢?點擊「作業資源」,選擇你感興趣的一個問題展開調查、研究,在閱讀交流課上給大家作介紹。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在於教會學生自能學習,然而課堂教學是有限的,怎樣將有限的教學延伸到無限的學習生活中呢?藉助網路平台,拓展學習空間,對於這一課來說,不失為一種良策。藉助網路上的「作業資源」讓學生當導游、開展專題研究、建立世界名城博客等作業,既能讓學生保持課堂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又能使其運用課內學到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獨立或者合作完成,真正做到學以致用。這樣,有助於培養他們積極的學習情感,鍛煉他們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整合信息等綜合能力,實現大語文教學觀。)
《音樂之都維也納》教學反思
通州市西亭小學 朱錦飛
《音樂之都維也納》是一篇散文,作者用優美的筆觸描寫了維也納城市的獨特風貌,講述了維也納被稱作「音樂之都」的淵源,表達了作者對音樂之都的贊美和嚮往。課文的語言簡潔、優美,對維也納的介紹層次清晰、明快,有詳有略,如音樂般急緩有致。這樣一篇課文編入教材的主要目的在於使學生充分感受到維也納濃厚的音樂氛圍,感受到文中語言所帶來的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培養學生喜愛音樂的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如果按傳統的教學,教師提供材料,學生朗讀背誦,那麼學生的主體性在課堂上無法充分實現,因此,在新課程的理念引領下,課堂教學中,如何實現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互動對話,如何創設氛圍,鼓勵學生形成獨特的感受,乃是在教學設計中首先要思考的問題。因此在制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活動時,以此為主線,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強調自主感悟,展現個性朗讀
閱讀是一種從書面符號中獲取和轉換信息的過程,具有獨立性、個體性。閱讀教學要關懷學生內心的情感,感受體驗作品的語言魅力。這一過程教師的講解代替不了,學生的合作學習也取代不了,必須靠自己在閱讀中邊讀邊想,開啟心智。像《音樂之都維也納》這樣一篇課文提供了優美的語言,教師在教學中要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回歸到常態中,在師生對話、互動過程中,使學生潛心會文,感受所蘊涵的精神元素。在教學中最好的表現形式,就是朗讀。而對於同一語言材料,每個同學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對語言形成獨特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就有了不同的朗讀處理方法。在教學中,教師力求鼓勵學生在各自感悟語言的基礎上,用不同的朗讀處理去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從而達到個性化朗讀的目的。
2、整合閱讀材料,拓寬語文教育
新課程下,對語文教學的改革,提出這樣的要求,不僅要讓課堂充盈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小課堂連著大世界,而且要拓寬語文教育。但是學生學習語文的時間、機會主要在語文課上。因此,還要把課堂教學作為改革的一個重點。因此在教學中,課堂教學中有機地把課內閱讀材料與課外閱讀材料整合起來,解決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問題,提高課堂效益的。
從《音樂之都維也納》這篇課文的內容看,要理解維也納為什麼會被稱為音樂之都?如果沒有一定的背景材料加以補充,顯然難以解決這一問題,但是材料如何呈現,是教師直接提供,還是讓學生自我選擇,不同的處理方式,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同時反映出不同的教學觀念。因此在學習資源設計時,我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情況,考慮到課堂學習的需要,建立了以《音樂之都維也納》為主題的學習網頁。
《音樂之都維也納》主題學習網頁,分為六個部分,每個部分根據相應文本提供了拓展資料:聽一聽、看一看、讀一讀,便於學生進行閱讀專題研究,形象感知維也納:
(1)通讀全文:幫助學生感知課文內容,了解維也納的地理位置及從幾個方面介紹「音樂之都」。
(2)音樂搖籃:提供世界著名音樂家在維也納成名的足跡。
(3)音樂城市:提供大量的音樂雕塑圖片及文字資料。
(4)音樂生活:提供維也納悠久的音樂歷史及演出資料。
(5)音樂聖殿:補充介紹國家歌劇院、「金色大廳」及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6)導學提示:幫助學生有計劃有目的地展開小組自主探究學習。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信息技術的應用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網路資源創設與課文內容相近的情境,為個性化的朗讀作保障。
在教學中,一幅幅展現美麗的維也納迷人風採的圖片,在舒緩的音樂聲中,交替呈現,創設了與課文內容相似的情境,給學生帶來強烈的視覺和聽覺的沖擊。在這樣的學習情境下,學生誦讀課文的語言文字自然有了獨特的感受,真切地感悟語言文字所帶來的意境。
2、提供背景材料,解決教學難點
用網路信息技術超鏈接的呈現方式簡潔而鮮明地將有關「音樂之都維也納」呈現給學生,以小組學習的方式,自由選擇感興趣的內容,點擊閱讀,然後通過討論,幫助理解「音樂之都」這美稱的含義,這樣的過程較好地實現以學生學習主體的教育理念。
幾點思考:
1、信息技術的應用必須為學科教學目標服務。
網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究已經多年,人們一直關注的是教學的效益問題。「學科教學目標為先」觀念也逐漸為開展實踐的教師認可,但是信息技術支持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有效、適用,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才能不斷明晰的。如我在教學《音樂之都維也納》一課時就運用了多媒體與網路技術結合,把維也納的美麗畫卷根據課文內容分五方面展示出來,「美」由此表現得淋漓盡致,使學生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和體會,整堂課通過信息技術的支持,學生一目瞭然,利用較少的時間,解決了教學難點,同時也為激起學生喜愛音樂的情趣提供了基石。
2、組織的信息資源,必須與教學內容融合,考慮到學生認知、情感基礎。
網路資源多元的,有時甚至是冗雜的。這些資源的選擇和組織,一定要與課堂教學的內容融合起來,真正實現教學目標服務。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在組織信息資源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現有的認知水平和情感基礎,對網路資源進行重組,只有如此,資源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如,在教學《音樂之都維也納》一課時,為了能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獲取更多的知識,我製作了專題學習網站,讓學生根據課文教學要求主動在網上查詢有關維也納的資料。他們有的查看介紹維也納的圖片,有的查看介紹維也納的文本,有的同學則欣賞維也納的音樂。通過網路學生相互傳閱資料,交流知識,各取所需,按照自己原有的基礎進行構建,並與課文內容相結合,達到有目的的構建知識。
3、信息技術的整合必須與素質教育要求結合起來,與人文精神結合起來。
網路信息技術介入後,形成的新型學習環境使教師不得不釋放教學民主,還學生以學習主體,教師必須從素質教育的要求出發,改變教學方式,將探索性學習方式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倡導個性化學習,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在教學《音樂之都維也納》一課時,網路為學生提供有關維也納圖文音像並茂的、豐富多彩的感性資料,其信息量之大,超乎學生想像,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課堂上,學生激烈的討論、聲情並茂的朗讀,可以看出他們的情感處於極其興奮狀態。課後學生們反映,現在的課堂教學形式多了,有上網、討論、交流和合作學習,教師經常鼓勵我們,比以前和藹可親了。可見用新方法教學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拉近了學生與社會生活的距離,合作交流、探索學習成為主要的教學形式完全改變了以往分析課文的固定程式,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了學生。
當然,網路探究學習是一種高級智慧型學習,不僅受學生思維、想像等學習習慣的影響,而且受到網路操作技能的影響,是一個復雜的時間段較長的過程。因而,課外進行預探究更利於教師的指導與學生的學習,免受時間限制,再集中匯報可增強學習密度,提升學習水平。比如,網站中的「在線留言」,迫於時間限制,只能是匆匆走過場,並未能完全發揮其交流、協作的平台作用。
http://218.93.18.42/ztwz/ztwz11/ReadNews.asp?NewsID=365
10. 音樂之都維也納
母語是德語。
奧地利
國名: 奧地利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Austria)
獨立日:4月27日(1945年)
國慶日:10月26日(1955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自上而下由紅、白、紅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而成,旗面正中是奧地利國徽圖案。此旗的來歷可追溯到奧匈帝國時期,據說當時的巴本堡公爵在與英王理查一世激戰時,公爵的白色軍衣幾乎全被鮮血染紅,只有佩劍處留下一道白痕。從此,公爵的軍隊採用紅白紅為戰旗顏色。1786年約瑟夫國王二世把紅白紅旗作為全軍戰旗,1919年正式定為奧地利國旗。奧地利政府機構、部長、總統等官方代表和政府駐外機構均使用帶國徽的國旗,一般場合不用帶國徽的國旗。
國徽:為一隻鷹。黑色的雄鷹頭戴金冠,兩爪分別握著金色的錘子和鐮刀,胸前的盾面上為國旗圖案,鷹爪上還套有被打斷的鎖鏈。鷹是奧地利的標志,璧形金冠象徵市民,鐮刀和錘子象徵農工,鎖鏈被打斷象徵奧地利人民獲得自由、解放。
國歌:《讓我們拉起手來》
國花:火絨草
國鳥:家燕
國石:貴蛋白石
國家元首:總統海因茨·菲舍爾(Heinz Fischer) ,2004年7月就任;總理沃爾夫岡·許塞爾(Wolfgang Schuessel ),2000年2月任職;聯邦議會議長安娜·伊麗莎白·哈澤爾巴赫 (Anna Elisabeth Haselbach), 2004年7月任職。
自然地理:面積為83858平方公里。位於中歐南部的內陸國。東鄰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南接斯洛維尼亞和義大利,西連瑞士和列支敦斯登,北與德國和捷克接壤。山地佔全國面積的70%。東阿爾卑斯山脈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大格羅克納山(Grossglockner)海拔3797米,為全國最高峰。東北部是維也納盆地,北部和東南部為丘陵、高原。多瑙河流經東北部境內,長約350公里。有與德國和瑞士共有的博登湖及奧匈邊界的新錫德爾湖。屬海洋性向大陸性過渡的溫帶闊葉林氣候, 年平均降水量約700毫米。
人口:811萬(2000年),絕大多數為奧地利人,其中外國人75.8萬人,佔9.3%。少數民族有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匈牙利人,約占人口的0.52%。官方語言德語,98%的人講德語。78%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首都: 維也納 (Vienna) ,人口156.3萬人(2000年)。
行政區劃:全國分為9個州,15個有自主權的城市,84個區和最低一級的2355個鄉鎮。9個州是:布爾根蘭、克恩頓、上奧地利、下奧地利、薩爾茨堡、施蒂利亞、蒂羅爾、福拉爾貝格、維也納。州以下設市、區、鎮(鄉)。
簡史:公元前400年,克爾特人在此建立了諾里孔王國。公元前15年被羅馬人佔領。中世紀早期哥特人、巴伐利亞人、阿勒曼尼人入境居住,使這一地區日耳曼化和基督教化。公元996年,史書中第一次提及「奧地利」。12世紀中葉巴奔堡家族統治時期形成公國,成為獨立國家。1276年被神聖羅馬帝國侵佔,1278年,開始了哈布斯堡王朝長達640年的統治。1699年獲得對匈牙利的統治權。1804年弗朗茨二世採用奧地利皇帝稱號,1806年被迫辭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之稱。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成立了以奧為首的德意志邦聯。1860—1866年向君主立憲制過渡。1866年在普奧戰爭中失敗,被迫解散德意志邦聯。翌年與匈牙利簽訂協議,成立二元制的奧匈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軍戰敗,帝國隨即瓦解。1918年11月12日奧地利宣布成立共和國。1938年3月被納粹德國吞並。二次大戰中作為德國的一部分參戰。同盟國軍隊解放奧地利後,奧地利於1945年4月27日成立臨時政府。同年7月,德國投降後,奧地利又被蘇、美、英、法軍佔領,全境劃分為4個佔領區。1955年5月,4國與奧地利簽署條約宣布尊重奧地利的主權和獨立。1955年10月佔領軍全部撤走。同年10月26日奧國民議會通過永久中立法,宣布不參加任何軍事同盟,不允許在其領土上設立外國軍事基地。
2005年5月11日,奧地利國民議會批准《歐盟憲法條約》。
政治:現行憲法於1920年11月10日生效。1925年和1929年先後通過兩項附則。1934年憲法被廢除。1945年奧重建後宣布1920年憲法和兩個附則繼續有效。憲法規定,奧地利為聯邦制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行使國家最高權力,由普選產生,任期6年。議會為兩院制,由國民議會和聯邦議會組成。國民議會制定法律,按比例代表制產生,任期4年。聯邦議會代表各州的利益,其議員由各州按人口比例選派。國民議會和聯邦議會聯合組成聯邦會議,主要職能是接受總統就職宣誓以及在必要時決定對外宣戰。總理為政府首腦。
經濟:奧地利地處歐洲中心,是歐洲重要的交通樞紐。奧地利的工業特點是國有化程度高,國有企業控制了95%的基礎工業和85%以上的動力工業,其產值及職工人數均占其總數的70%。主要工業部門是采礦、鋼鐵、機械製造、石油化工、電力、金屬加工、汽車製造、紡織、服裝、造紙、食品等,采礦業規模相對較小。鋼鐵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奧地利化學工業原料豐富,如木材、石油、天然氣和煤焦油等,為化工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主要化工產品有纖維素,氮肥和石化產品。機械製造業主要生產工業機械成套設備,如水輪發電機、多鑽頭採煤機、鐵路築路機、木材加工機和鑽探設備等。汽車工業是奧地利機械製造業的又一主要部門。主要生產載重汽車、越野車、拖拉機、牽引車、裝甲運輸車及散件等。采礦業是奧地利的傳統工業,主要開采鐵礦、褐煤、鎢、膏、菱鎂礦、大理石、滑石、高嶺士、石英。礦產主要有石墨和鎂,另有褐煤、鐵、石油和天然氣等。森林、水力資源豐富。森林占國土面積的42%,有林場400萬公頃,木材蓄積量約9.9億立方米。農業發達,機械化程度高。農產品自給有餘。服務業從業人員約占勞動力總數的56%,其中旅遊業是最重要的服務行業,主要旅遊點是蒂羅爾州、薩爾茨堡州、克恩頓州和維也納市。奧地利對外貿易在經濟中占重要地位。主要出口產品是鋼鐵、機械、交通工具、化工製品和食品。進口主要是能源、原料和消費品。農業發達。
新聞出版:2000年全國有各類報紙186種,其中日報28種,主要報紙有:《新皇冠報》、《信使報》、《新聞報》、《標准報》、《薩爾茨堡消息報》、《維也納日報》。主要雜志三種:《新聞周刊》、《規格》周刊、《側面》周刊。奧地利通訊社1946年建立,以向奧報紙和電台提供世界各大通訊社的消息為主,有時也發布奧官方消息。1924年建立廣播電台。1999年共有4家電台,並用德、英、法、西四種語言對外廣播。1957年開播電視節目。
文化:談起奧地利,無人不知其音樂和歌劇。奧地利歷史上產生了眾多名揚世界的音樂家:海頓、莫扎特、舒伯特、約翰·施特勞斯,還有出生德國但長期在奧地利生活的貝多芬等。這些音樂大師在兩個多世紀中,為奧地利留下了極其豐厚的文化遺產,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傳統。奧地利薩爾斯堡音樂節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古典音樂節之一。一年一度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可謂世界上聽眾最多的音樂會。建於1869年的皇家歌劇院(現名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是世界最有名的歌劇院之一,而維也納愛樂樂團則是舉世公認的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交響樂團。
奧地利學齡兒童享受九年義務教育。學費、書費和上學交通費均由國家負擔。凡持有高中畢業文憑者可免試上大學。著名的維也納大學創立於1365年,系德語區最古老的大學。
在奧地利到主人家作客或應邀赴宴,可著深色裝,也可著淺色裝;較正式的重要場合(例如有較重要的人物參加)應著深色裝,以示莊重,參加婚禮或生日慶祝活動可著淺色裝;聽音樂會、看歌劇須著深色裝。奧地利的餐館以"鴿子"作為餐館的星級標志。"鴿子"越多,餐館越高級,最高為四星級。宴請可分為工作宴請和私人宴請兩種。如系工作宴請禮物可免;私人宴請則需帶禮品。 趣聞: 日食五餐的奧地利人>>>
名勝:維也納國家歌劇院(State Opera Theatre of Vienna)是世界上一流的大型歌劇院,是「音樂之都」維也納的主要象徵,素有「世界歌劇中心」之稱。建於1869年,原是皇家宮廷劇院,其前身是17世紀維也納城堡廣場木結構包廂劇院,1869年遷到市區的環行街旁。1918年宮廷劇院變為國有,稱國家歌劇院。二戰時被炸得只剩下幾處斷垣殘壁,戰後重建,整修10年,恢復舊觀。外貌古色古香,整個舞台區完全現代化,配有最先進的音響設備。1955年11月以演出貝多芬的費德利奧慶祝再生。歌劇院為羅馬式宏偉建築。前廳和側廳都用大理石徹成,內部繪有精美壁畫和掛有大音樂家和名演員照片。觀眾席共有6層,可容有座觀眾1600多人。
維也納音樂廳(Music Hall Vienna):奧地利維也納最古老也最現代化的音樂廳,是每年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法定場所。始建於1867年,1869年竣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式建築。外牆黃紅兩色相間,屋頂上豎立著許多音樂女神鵰像,古雅別致。1870年1月6日,音樂廳的金色大演奏廳舉行首場演出。1872年到1875年間著名音樂家勃拉姆斯曾負責組織音樂廳的演奏會。1939年開始,每年1月1日在此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後因戰爭一度中斷,1959年又重新恢復。廳內有收藏館,館分兩室。一間是展覽室,定期舉行收藏品展覽,供人參觀;一間是檔案室,一邊的書架 上放滿大量歷代手寫的、木刻的、鉛印的音樂書籍和樂譜,另一邊是一排鐵櫃,藏有音樂大師的樂稿、書信和其他手跡,其中有莫扎特的樂稿:最後一個交響曲等。屋子中間是一長排桌子,供研究者查閱資料之用。檔案室原為勃拉姆斯的辦公室,他臨終前一再囑咐,要把他珍藏的幾千冊音樂書籍和樂譜全部捐獻給檔案室。音樂廳屬於奧地利音樂之友協會,協會擁有會員7000多人,據說是世界上歷史最久、人數最多的音樂組織。
薩爾茨堡(Salzburg)是奧地利西北部薩爾茨堡州首府,瀕臨多瑙河支流薩爾察赫河,是奧地利北部交通、工業及旅遊中心。這里是大作曲家莫扎特的出生地,素有「音樂藝術中心」之稱。薩爾茨堡1077年設市,公元8世紀—18世紀為天主教大主教駐地和活動中心。1802年薩爾茨堡脫離宗教統治,1809年,根據《舍恩布龍條約》歸巴伐利亞,維也納會議(1814—1815年)決定歸還給奧地利。這里的建築藝術堪與義大利的威尼斯和佛羅倫薩相媲美,有「北方羅馬」之稱。城市分布在薩爾察赫河兩岸,偎倚在白雪皚皚的阿爾卑斯山峰之間。城市被蒼郁的陡山圍繞,充滿魅力。河右岸南山坡的霍爾亨薩爾茨堡(11世紀),歷經900年風雨,仍巍峨挺立,是中歐地區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一座中世紀城堡。本尼狄克隱修道院建於7世紀末,長期以來是當地佈道活動的中心。聖方濟會教堂建於1223年。模仿羅馬聖教堂的大教堂建於17世紀初,是奧地利第一座義大利式的建築。大主教宅邸是16—18世紀的一座文藝復興式宮殿。米拉貝爾宮原是17世紀為薩爾茨堡大主教建造的皇宮,18世紀又經擴建,現在是包括宮殿、教堂、花園、博物館等的游覽中心。城市南部是17世紀建造的皇家花園,以「水的游戲」著稱。花園內建築物的門旁檐下,道路兩旁都有暗道水管不時噴射,水花飛濺,雨簾霧障。走進花園內一座人工堆砌的山洞,潺潺的流水發出了26種鳥鳴的聲音,組成一曲悅耳動聽的空山鳥語。在一處由機械裝置控制的舞台上,通過水流的作用,156個活動小人再現了這里300多年前小鎮生活的情景。走進薩爾茨堡,無處不見莫扎特的蹤跡。1756年1月27日,大作曲家莫扎特出生在城中糧食街9號。1917年莫扎特的故居被辟為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