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幼兒園小班教案 誰的聲音最好聽
活動目標:
1、辨別幾種不同的聲音,知道不同的物體能發出不同的聲音。
2、初步了解同種物體,由於數量的多少,發出的聲音也不同。
3、初步嘗試用不同聲音的套桶為樂曲伴奏。
4、培養幼兒的操作興趣。
活動准備:
1、人手一個套桶娃娃,蠶豆、米、綠豆等若干。
2、《小手爬》的音樂,透明的瓶子若干。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讓套桶發出聲音。
出示空套桶,「今天套桶娃娃想和我們小朋友做游戲。」
教師搖動空套桶,「你們聽,怎麼沒聲音?」
1、 教師設問:
你有什麼辦法讓空套桶發出聲音?(在套桶里裝上東西)
「我們一起動手讓套桶娃娃發出好聽的聲音,在你的套桶里裝上一樣東西,蓋好,握握緊,搖一搖、聽一聽。」
幼兒探索、操作。
2、集體探索:
「你們的套桶娃娃發出聲音來了嗎?讓我聽聽。」(幼兒集體搖動套桶。)
「你的套桶為什麼會發出聲音?」
3、交流、分享:你在套桶中放了什麼?(個別回答)
它發出什麼樣的聲音?我們來學一學。(集體)
這個聲音像什麼?
二、探索比較,知道不同的物體在套桶里發出的聲音不同。
1、分組活動:
讓幼兒嘗試換一種東西放在套桶中,搖一搖,聽一聽。
「小朋友在套桶里放了一種東西,你想不想再換另一種東西放在套桶里,聽聽剛才的聲音和現在的聲音一樣嗎?」
「小朋友拿著你的空套桶找一組你沒玩過的放在你的套桶里,搖一搖、聽一聽。」
2、教師指導幼兒分辨不同的聲音。
讓幼兒比較前、後兩種聲音有什麼不同。
「你第一次玩了什麼?這一次玩了什麼?它們發出的聲音一樣嗎?」
教師讓兩個幼兒比較,「你們倆的套桶里發出的聲音一樣嗎?」
3、集體討論,請三位幼兒示範。
「小朋友,你們聽,他們的套桶里發出的聲音一樣嗎?」
「請你們猜一猜, 小朋友的套桶里裝的是什麼?」
讓幼兒猜測,「你們猜的對不對呢?」
教師幫助個別幼兒把東西倒進透明瓶子里讓幼兒驗證猜的是否正確。
得出結論:不一樣的東西,在套桶中發出的聲音不一樣。
三、觀察、比較同種物體在套桶里發出不同的聲音。
教師演示兩個裝有同種物體的,數量不同的套桶,讓幼兒比較。
「你們既能聽出聲音來又能猜出來,你們真能幹。」
「我這里也有兩個套桶娃娃,你們聽一聽,他們發出的聲音一樣嗎?」
「你們來猜一猜,這個套桶里裝的是什麼?」(幼兒猜測後,打開讓幼兒驗證)兩次。
「為什麼一樣的東西,在套桶里發出的聲音不一樣呢?」(一個多、一個少)
得出結論:一樣的東西,一個多,一個少,它們在套桶中發出的聲音就不一樣。
四、集體用會響的套桶為樂曲伴奏。
「小朋友的套桶娃娃發出這么好聽的聲音,那我們來為樂曲《小手爬》伴奏。」(集體伴奏兩遍)
五、結束活動。
觀摩意見和建議:
整個活動層次清晰,層層推進,幼兒很感興趣,在操作活動中嘗試、觀察、比較,發現問題,成分體現了「玩中學」的理念。建議提供給幼兒兩個套桶,讓幼兒同時感知聲音的不同,同時,最好選擇聲音差別大一點的物品放在套桶里。
因為兒童對音樂的認識比較直接,只要朗朗上口即可,因此適合幼兒活潑、可愛、輕緩,兒童視頻背景音樂要舒緩、歡快的。下面介紹幾個適合兒童視頻背景的音樂:
1、電視動畫《鋼琴之森》改編自一色真人著勵志漫畫,本作曾於2007年由Madhouse改編同名劇場版;2017年10月NHK宣布TV動畫化,由GAINAX Studio負責動畫製作。
另外還有好多適合兒童視頻背景音樂,
《別說我小》《小手爬》《頭發肩膀膝蓋腳》《五官歌》《大馬路寬又寬》
《一分錢》《小司機》《灑水車》《丟手絹》《雁兒飛》等,不再一一列舉了。
拓展資料:
定義
音樂心理劇是將音樂即興創作、音樂想像及其他音樂治療技術與傳統的心理劇相結合的一種綜合治療方法。
莫雷諾教授將音樂心理劇定義為「把即興音樂、影像、音樂治療等技術與傳統行為心理劇相結合,其效果要超越單獨使用的任何一種方法。」
折疊編輯本段創始人簡介
約瑟夫?莫雷諾(Joesoph Moreno)。音樂心理劇治療流派的創始人,美國明尼蘇達州劉易斯市馬利維大學音樂治療系主任與教授,美國Moreno表達性藝術治療機構負責人,Moreno中心主任。
折疊編輯本段與心理劇關系
約瑟夫?莫雷諾-(Joesoph Moreno)是心理劇的創始人雅可布?萊維?莫雷諾(Jacob Levin Moreno)的親侄子,長期跟從老莫雷諾學習心理劇,後期提出將音樂治療融入心理劇的想法,得到老莫雷諾的支持與鼓勵,經過實踐研究最終創建音樂心理劇。並於2001年獲得美國音樂治療協會頒發的科學及著作獎。於2007年榮獲美國音樂治療協會頒發音樂心理劇的創始人獎 。
折疊編輯本段與心理劇區別
音樂心理劇是把心理劇和音樂結合起來,其結果是一種混合形式,但與其本源截然不同。這一結合的產物是這兩種形態的不可分割的組合體,與單獨實踐的心理劇相比增加了內容。它無疑是心理劇的一種形式,因為心理劇的所有傳統因素都保持完整;同時它也是音樂治療的一種形式。音樂和心理劇結合的這一產物最合適的命名就是音樂心理劇。它可以定義為:音樂心理劇是將音樂即興創作、音樂想像及其他音樂治療技術與傳統的情節心理劇相結合的一種綜合治療方法,其效果優於單獨運用其中任何一種治療技術。
折疊編輯本段對比音樂治療
有交叉的地方,但音樂心理劇是心理劇的一種,是結合了音樂治療等療法的心理劇,其效果優於單獨運用其中任何一種治療技術。
折疊編輯本段適合人群
所有人群。除可用於健康人群外,還可用於對發展障礙、視覺聽覺受損、物質依賴人士等人士的治療。
折疊編輯本段運用領域
個體治療、團體治療(例如校園及企業內部團體咨詢)、治療發展遲滯的兒童、身體殘疾人士、疼痛管理、臨終關懷等。
折疊編輯本段治療目的
音樂心理劇的治療目的就是要通過生動的形式,讓參與者在「此時此地」的真實體驗中得到人格成長的機會,並最終通過泛化作用調整生活中不良的行為模式。 因此,莫雷諾教授認為「音樂心理劇真正的開始是離開治療室以後」。
折疊編輯本段音樂基礎
不需要。實際上,不懂音樂技巧的人往往更能快速的融入,收獲更多。
折疊編輯本段十專著
《演出你內心的音樂——音樂治療與心理劇》(《Acting in Your Inner Music: Music Therapy and Psychodrama》 約瑟夫?莫雷諾(Joesoph Moreno) 現已在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版發行。
折疊編輯本段現今的發展
莫雷諾教授先後在50多個國家舉行過各種有關音樂治療和心理劇的講學演講,他的創造性藝術治療享譽國際。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莫雷諾教授曾多次到中國進行專業培訓,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肯定和良好評價。
⑶ 幼兒園小小班簡單的手指歌視頻
一個手指點點, 兩個手指剪剪, 三個手指彎彎, 四個手指叉叉, 五個手指開花, 六個手指打電話 七個手指捏捏 八個手指做小槍 九個手指彎彎 十個手指捶捶
⑷ 小班音樂戶外集體游戲
手指游戲「十個手指真有趣」「手指謠」「數數歌」「小不點」2、兒歌「嘴巴歌專」「片片飛來像蝴蝶」屬3、歌曲「小手爬」「兩只耳朵」「咪咪小花貓」」拇指歌」「小花狗」二、親子活動活動一:兒歌「狗尾巴草」活動目標:1、喜歡這首有趣的兒歌,樂意邊表演邊朗讀兒歌。
⑸ 小班娛樂游戲手指爬高
小班手指游戲活動:小手爬
活動目標:
1、能根據歌詞內容做小手上爬的動作。
2、藉助小手的上下爬動,感受和表現音樂旋律的上行、下行
活動准備:
《小手爬》的音樂磁帶,毛毛蟲手偶一隻,毛毛蟲背面貼上磁鐵、磁板上貼一幅高山圖片。
活動過程:
一、播放歡快的音樂進入活動室,激起幼兒對音樂的興趣。
二、教師出示毛毛蟲,引出課題並幫助幼兒學會仔細聽音樂。
1、教師和幼兒一起玩手指游戲。(一根手指頭,變成毛蟲爬呀爬,兩根手指頭,便把剪刀剪剪剪,三根手指頭,變成眼睛看看看、、、、、、)
2、老師:"我們小二班的小朋友都愛玩游戲,對嗎?今天也有個愛玩游戲的小客人來到我們班,他是誰呢?(出示毛毛蟲)老師:「毛毛蟲怎樣爬?他會爬到哪裡呢?讓幼兒學習毛毛蟲爬動的樣子吧。」
三、播放音樂,感受樂曲旋律的上行,下行。
出示磁板,教師:「我的毛毛蟲還會隨著音樂爬呢。」播放音樂教師隨音樂旋律的上行下行來拖動毛毛蟲。
提問:1)毛毛蟲隨著音樂怎樣爬的?
2)在唱到什麼地方的時候,毛毛蟲往山上爬?在唱到什麼地方的時候,毛毛蟲往山下爬?
三、老師清唱歌曲,幼兒隨音樂上爬下爬,感受樂曲旋律的上行下行。
1)老師將毛毛蟲套在手上。老師:「瞧,老師的毛毛蟲又爬到了哪裡?」老師邊唱歌曲邊隨歌曲做爬動的動作,先隨音樂爬到頭頂上,然後爬到腳背上。
2)老師幼兒共同聽音樂,隨音樂上行、下行做動作,體驗小手爬動的快樂。
3)變換動作:毛毛蟲還會爬到哪裡?幼兒替換歌詞,教師和幼兒一起唱唱、做做動作。
4)除了毛毛蟲會爬,還有什麼熊動物會爬,他們又會爬到什麼地方呢?讓幼兒用身體學學其他小動物是怎樣爬的。帶領幼兒離開活動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