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推薦 > 聽音樂又叫

聽音樂又叫

發布時間:2021-01-22 10:43:23

1. 經常聽音樂有什麼好處

常聽人說"音樂"可以讓人消除工作緊張、減輕生活壓力、避免各類慢性疾病等等,其實這內些都是有容醫學根據的。在醫學研究中發現,經常的接觸音樂節奏、律動會對人體的腦波、心跳、腸胃蠕動、神經感應等等,產生某些作用,進而使身人身心健康。音樂無形的力量遠超乎個人想像,所以聆聽音樂、鑒賞音樂,是現代人極為普遍的生活調劑。

音樂到底有哪些神奇的功能呢?對健康有多少幫助呢?下列是一些資料報導:

1、音樂可以讓身體放輕松,好的音樂可以紓解壓力,避免因自律神經緊張失調而導致慢性疾病的產生。

2 、音樂可以敲開封閉的心靈,紓解憂郁苦悶的心情,甚至音樂還可以做到某些程度的心靈治療。

3、 音樂可以刺激腦部,活化腦細胞,適當的音樂刺激對腦部的活動有很大的幫助,甚至達到防止老化的功效。

4 、音樂可以提升創造力、企劃力以及刺激右腦,尤其是古典樂曲,對右腦的訓練與發展是很有幫助的。

5 、音樂可以幫助入眠、提高免疫力、增加神經傳導速率、增強記憶力與注意力,讓人的身心都得到適度的發展、解放。

6、 音樂的旋律可以使嬰兒呼吸平靜、心跳減緩,讓嬰兒不再哭鬧不安,也可以刺激嬰兒的大腦思維能力,讓他更聰明。

2. 音樂是什麼

音樂是用有組織的音構成的聽覺意象,通過各種音響元素在時間中展現,來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與社會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

音樂是藝術的一個品種 ,它帶給人們的是美感和幸福。音樂是表達或寄託人們感情的 藝術語言, 它比一般的語言更直接地傳達情感 , 並且 , 它始終與美感結合在一起。


音樂是藝術的一個品種 ,它帶給人們的是美感和幸福。音樂是表達或寄託人們感情的 藝術語言, 它比一般的語言更直接地傳達情感 , 並且 , 它始終與美感結合在一起。

音樂能讓人品味到熱愛生活的渴望,同時感受到音樂和自然揉合帶給我即清清新而又純凈的空間。音樂中的歌詞就是一首詩,常常就會跟著歌詞走進填詞者的心境,而我的思緒就被歌詞和音符所束縛陶醉其中,獨享其樂。

傾聽音樂,無論是開心也好、失落也罷,都能找到適合自己心情的音樂,願與她分擔、願與她相伴。音樂是很純粹的東西,沒有一點的雜質,沒有一點虛假的成分。所以我愛上音樂,獨樂有時比眾樂更讓人神往。

(2)聽音樂又叫擴展閱讀

聽音樂不僅是一種娛樂活動,更是一種有效的保健養生方法,具有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等多方面的作用。在生理方面,音樂可以調整睡眠、緩解疼痛、協調神經生理功能、提高全身生理運動機能等作用。

音樂可以用樂譜描述,依據樂譜演奏,但也有不少音樂類型如民歌或爵士樂是由演奏者即興創作的。樂譜作為一種符號的語言,只能描述聲音的屬性或指示演奏所需的技巧,卻無法記錄聲音本身。因此在錄音技術出現之前,欣賞音樂必需現場聆聽,或自己親身參與演奏。

3. 聽音樂感受!

音樂能洗去人們心裡的沙塵,音樂能喚起熱門心中的童心,音樂能除去人們心中的煩惱。
我願意是一個傾聽者,一個表面默默,內心狂熱的傾聽者。
和諧而美麗的下午,一個人在窗前獨坐,品一杯香茗,戴上一隻精巧的耳機開始在音樂的世界裡自由翱翔走進那或是低沉悠揚,或是激情澎湃的歌剩中,打開歌者緊掩的心扉,去感受他豐富多採的內心世界。在他們的音樂里,也許我們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雖然飄渺恍惚,卻也讓人感到親切溫馨。或許我們並不能像鍾子期和俞伯牙一樣,在一曲美妙的高山流水裡演繹了友誼的最高境界,最終結為音樂的知己,但至少,我的新可以在那裡尋找短暫的棲息,擁有片刻的寧靜,產生心靈的共鳴,得到靈魂的慰藉。音樂就像一首永遠也寫不完的抒情詩,總給人留下冗長的迴音和無限的遐想,餘音繞梁,回味無窮
聽音樂是一種享受,它不僅在心頭縈繞,而且在心頭回盪,它啟迪我們,讓我們歡欣鼓舞,熱血沸騰。
音樂給了我們另一個世界,一個想要多大就有多大的世界,在那裡,我們可以擱下所有的憂愁和煩惱,快樂成長。音樂的世界雖然飄渺,卻洋溢著激情,雖然平實,卻充滿芳香,雖然遙遠,卻綻滿感動。讓我們的心在音樂的世界裡碰撞,擊出朵朵燦爛的火花,在你我心頭長開不敗。
與音樂同行。輕輕地,按下滑鼠,靜靜地,讓音樂涓涓流入我的心扉.撥動轉輪,讓我與窗外清風共同感受音樂的雄渾矯健與纏綿悱惻
聽巍峨高山,聽潺潺流水.領悟音樂的韻律,感悟人生之美.琴弦撥動,流出婉轉的音調,形成一曲曲佳音,道出一段段舊情......
駐足音樂的殿堂,感受鍾聲的雄厚;雨霧般的纏綿;冰雹般激活;還有那陽春白雪般的典雅......
阿炳的一生因為有了二泉映月而不再落寞,洗星海的生命因有了義勇軍進行曲而不再蒼白......音樂,給了我人生的信念.
感受肖邦的心靈,傾訴一腔愛國激情;感受貝多芬的心靈,譜寫田園之曲,沖擊命運之門;感受柴可夫斯基架著馬車,在靜謐的湖畔駐足欣賞天鵝的舞姿......
巴赫的音樂,浪漫典雅,折射出遙遠的時代風貌,迸發出古文明的底蘊;舒曼的小夜曲,恬靜優雅,安撫躁動的心靈,使你與自然融為一體,感受大自然的神秘;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慷慨激昂,催人奮進,感受熱血沸騰......
感受天籟之音,澄凈心靈,使人生得到啟迪!
窗外輕風已駐,音樂也換了一首又一首,但精彩仍在......朋友,感受音樂,讓它為你的心靈重新著色,洗去世俗的污垢,為你的人生添彩!
其實我還有很多題材,只是沒時間了,呵呵不寫了。是不是你們覺得我太懶了吧,恩我自己覺得是
最後說一句:希望大家都喜歡音樂。

4. 請問有的人聽歌要聽出幻覺,又人在叫,比如多少秒到多秒聽到叫媽媽,是什麼原因

5. 什麼是音樂

音樂
廣義的講,音樂就是任何一種藝術的、令人愉快的、審慎的或其他什麼方式排列起來的聲音。所謂的音樂的定義仍存在著激烈的爭議,但通常可以解釋為一系列對於有聲、無聲具有時間性的組織,並含有不同音階的節奏、旋律及和聲。
音樂可以通過幾種途徑來體驗,最傳統的一種是到現場聽音樂家的表演。現場音樂也能夠由無線電和電視來播放,這種方式接近於聽錄音帶或看音樂錄像。有些時候現場表演也會混合一些事先做好的錄音,如DJ用唱片做出的摩擦聲。當然,也可以製作自己的音樂,通過歌唱,玩樂器或不太嚴密的作曲。
甚至耳聾的人也能夠通過感覺自己身體的震動來體驗音樂,最著名聾音樂家的例子便是貝多芬,其絕大部分著名的作品都是在他完全喪失聽力後創作的。
人們想學習音樂的時候會去上音樂課。音樂學是一個歷史的科學的研究音樂的廣闊領域,其中包括音樂理論和音樂史。
音樂作為一門古老的藝術,極大量的音樂流派已經發生變化。人種音樂學作為人類學的一個分支是專門研究這些流派起源及發展的學科。
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說法很多。筆者認為音樂是一種聲音藝術而非視覺或其它什麼感覺的藝術。把樂音(有時也適當使用噪音)按一定的規律組織起來,使人聽之產生美感,這種藝術就叫音樂。

有關音樂的知識音響聲音的四要素

聲音四要素是:音強、音高、音色和波形包絡。現將它們的含義分述如下:

1.音強

音強就是人們在聽聞時感到的響度,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聲音的強弱或大、小,重,輕。它是人耳對聲音穩弱的主觀評價尺度之一。其客觀評價尺度——也即物理量的測量,是聲波的振幅。音強與振幅並不完全一致或成正比,在聲頻范圍的低頻段相差很大,高頻段也有相當的差別。

聲頻范圍也就是人們可以聽到的聲振動頻率范國,為20赫到20千赫。20赫以下稱為次聲,20千赫以上稱為超聲。在聲頻頻率范圍內,人耳對中頻段1~3千赫的聲音最為靈敏,對高、低頻段的聲音,特別是低頻段的聲音則比較遲鈍。人耳還有一種特徵,對很強的聲音,感覺其響度與頻率的關系不大,或者說同振幅的各頻率的聲音,聽起來響度差不多.但對低聲級信號(即很輕的聲音),感覺到它的響度與頻率關系甚大:對於同樣振幅的聲音,低、高頻段的聲音聽起來響度比中頻段的輕。聲音振幅愈小,雞種現象就愈嚴重。對1千赫的聲音信號,人耳所能感覺到的最低聲壓為2X10(負4次方)微巴。微巴是聲壓的單位,,它相當於在1平方厘米面積上具有1達因壓力。電聲工作者把這一聲壓稱為聲壓級的0分貝,通常寫為O分貝SPL(SPL是聲壓級的縮寫),正如把0。775伏定為在6OO歐電路中的0分貝一樣。不用聲壓而用以對數表示的「聲壓級」來表示聲音振幅的大小,有明顯的好處。這是因為人耳能聽聞的聲壓范圍很大,可由2X10(負4次方)微巴到2XlO(負四次方)微巴,相差一千萬(1C)倍。對如此大范圍的變化,計算很不方便,用聲壓級表達就比用聲壓方便多了。另外由於人耳對響度的感覺是非線性的,用對數來計量更接近於人耳的主觀特性。當聲壓級達120分貝SPL時,人耳將感到痛楚,無法忍受,因此,人聽聞的動態范國由0~120分貝SPL,在音樂廳中聽樂隊演奏,音樂的自然動態范圍是多少呢?對大型交響音樂,最響的音樂片段可達115分貝SPL,最弱的音樂片段約為25分貝SPL,因而動態范圍可達90分貝。當然,這是很少有的情況。通常交響音樂的動態范圍約為50~80分貝,中、小型音樂的動態范國約在40分貝左右,語言的動態范圍約在30分貝左右。

因此,要求家用放音設備能夠盡可能地再現:

1〕上述音樂或語言的自然聲級動態范圍。

2〕音樂或語言的自然聲壓級。對於家庭內常用的放音音量,平均聲壓級對音樂來說約為86分貝SPL,對語言則約為70分貝SPL左右。

2.音高音高或稱音調,是人耳對聲音調子高低的主觀評價尺度。它的客觀評價尺度是聲波的頻率。和音強與振幅的關系不一樣,音高與頻率基本上是一致的。當兩個聲音信號的頻率相差一倍時,也即f2=2f1時,則稱f2比f1高一個倍頻程。音樂中的1(do)與i,正好相差一個倍頻程,在音樂學中也稱相差一個八度音。在一個八度音內,有12個半音。以1—i八音區為例, 12個半音是:1—#1、#1—2、2—#2、#2—3、3—4、4—#4,#—5、5一#5、#5—6、6—#6、#6—7、7—i。請注意,這12個音階的分度基本上是以對數關系來劃分的。

各種不同的樂器,當演奏同樣的頻率的音符時,人們感覺它們的音高相同,這里指的演奏的聲音具有同樣的基頻。但樂器每發一個音,這個音除了具有基頻fo,以外,還有與fo成正整數倍關系的諧波。前面說過,每個音的音高感覺由fo決定,而每種樂器的不同各次諧波成分,則決定樂器特有的音色。那麼,音樂的自然基頻范圍是多少呢?樂器中,基音頻串范圍最寬的是鋼琴,由27.5~4136赫。管弦樂、交響樂的基音范圍是30~60OO赫。我國民族樂器的基音范圍則為50~4500赫。 順便介紹一下,現代電聲學研究說明,樂音的自然頻率范圍已經超出20~20000赫可聞聲頻串范圍之外,例如某些非洲鼓的基音在次聲頻頻段,而某些中國木管的諧波(泛音)可達25千赫之高。次聲信號雖不能為人耳所感聞,但可為人的皮膚所感知。另外,語言畫基頻在150~3500赫范圍內。

3.音色

人們除對響度、音高有明顯的都別力外,還能准確地判斷聲音的「色調」。單簧管、圓號雖然演奏同一音高(基頻)的音符,但人們能夠明確分辨出哪個是單管管,哪個是圓號,而不會混淆。這是由於它們的音色、波形包絡不同。音色決定於樂音的泛音(諧波)頻譜,也可以說是樂音的波形所確定的。因為樂音的波形(可由電子示波器上看到〉絕大多數都不是簡單的正弦波,而是一種復雜的波。分析表明這種復雜的波形,可以分解為一系列的正弦波,這些正弦波中有基頻f0,還有與f0成整數倍關系的諧波:f1、f2、f3、f4,它們的振幅有特定的比例。這種比例,賦予每種樂器以特有的「色彩」一—音色。如果沒有諧波成分,單純的基音正弦信號是毫無音樂感的。因此,樂器樂音的頻率范圍,決非只是基頻的頻率范圍,應把樂器樂音的各次諧波都包括在內,甚至很高次數的泛音,對樂器音色影響仍很大。高保真放聲系統要十分注意讓各次泛音都能重放出來,這就使重放頻串范圍至少達15000赫,要求潮的應達20千赫或更高。另外,語言的泛音可達7~8千赫。

4.波形包絡

樂音的波形包絡指樂音演奏(彈、吹、拉,撥)每一音符時,單個樂音振幅起始和結束的瞬態,也就是波形的包絡。有些樂器,在彈、吹、拉、撥的開始一瞬間,振幅馬上達到最大值,然後振幅逐步衰減,有的樂器則相反,在開始的瞬間振奮較小,然後逐漸加大,再逐漸衰減。這些波形包絡變化也影響樂器的音色。 顯然重放設備也要求有較好的瞬態跟隨能力,不然就會引起樂音自然包絡的畸變。

近古音樂——兩千年的理論探索與十二平均律的誕生

在中國傳統音樂理論遺產中,有一門科學,自公元前7世紀起便有人開始探究。其後2600餘年,綿延不絕,一直持續到今天。它就是一度被學術界稱為「絕學」的「律學」。

律學,即研究樂音體系中音高體制及**互的數理邏輯關系的科學。它是音樂聲學(音響學)、數學和音樂學互相滲透的一種交叉學科。在有關音高體制的研究與應用中,律學規律幾乎無處不在。例如:旋律音程的結構與音準;調式與和聲理論中的和諧原則;多聲部縱向結合時的各種音程關系;旋宮轉調;樂器製造及調律中的音準與音位的確定;重唱重奏、合唱合奏中的音準調節,都與律學有直接關系。因此,一部「廿四史」,除了「樂志」,每朝都立「律志」、「律書」及「律歷志」之類的篇章。

「律學」遺產之豐富,它在中國文化、學術史上的地位,便可想而知了。

中國樂律史上最早產生完備的律學理論,稱為「三分損益律」,它大約出現千春秋中期。《管子·地員篇》、《呂氏春秋·音律篇》分別記述了它的基本法則:以一條弦長為基數,將其均分成三段,舍一取二,「三分損一」,便發出第一個上五4度音;如果將均分的三段再加一段,「三分益一」,便發出第一個下4度音,用這種方法繼續推算下去,可得12個音,稱「十二律」,每律有固定的律名,即:

黃大太夾姑?仲林夷南無應

鍾呂簇鍾冼呂賓鍾則呂射鍾

因為這種「生律法」是一步步推算5度音,所以又叫「五度相生律」。管子稍晚,希臘數學家祖畢達哥拉斯(約前580一前501)也以同樣的方法推算出「十二律」。

「三分損益」雖然推演出「十二律」,但計算到最後一律時卻不能循環復生,哪它是一種不平均的「十二律」,各律之間含有大、小半音之別。因此,為了尋求一種可以自由地旋宮轉調的平均律制,就成了兩千多年來樂律學家們孜孜以求的理想。

漢代著名律學家京房(前77一37)沿著五度相生的方法連讀推算下去,至第53「色育」律時,己基本還原到出發偉「黃鍾」(歐洲在16世紀時也出現過53平均律)。

他最後算到60律,後世稱「京房律」。表面上看,京房推算60律的繁復律制,與簡練的十二平均律理想南轅北轍,但如果拋開它神秘主義的外衣,他在運算過程中得到的許多律高,都可以在曾侯乙編鍾所體現的「鍾律」上予以印證。南朝的錢樂之、沈重在京房60律的基礎上繼續按「二分損益法」推演生律,直至更為周密的360律。他們把還生黃鍾本律的音差數縮小到最少程度,從而為從其中選擇十二平均律各音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但同時沿此途求解十二平均律的探索也步入「山窮水盡」的困境。

不無巧合的是,與錢、沈同時代的樂律學家何承天(370一447)大膽提出一種「新律」。他的作法是把第十二律不能還原所剩的誤差數,分作十二份,每律增補一份。

十二次相生後,正好回歸黃鍾律。這可以說是天才的十二平均律構想,何承天在當時幾乎就要叩開這一高深莫測的律制的大門了,可惜他不是按頻率比計算,而是依弦長計算,難題再度擱淺。隋代劉焯(581一618)擺脫「三分損益律」的羈絆,以振動體長度桐鄰律之間的差數相同,推算出「十二長度等差律」。王朴(905一959)於959年又提出一種「新律」,以倍半關系的八度音程硬性調整各律。他清楚地認識到,解決不平均律的矛盾只能在12律范圍內進行,但他的基本方法還是在「三分損益法」上修修補補。

經歷樂如此漫長的探索和徘徊,至明朝中時,皇族世了朱傤堉(1536一1611)終於成為登上律學的寶塔頂摘取「十二平均律」明珠的第一人。他以珠算開方的辦法,求得律制上的等比數列,第一次解決樂十二律內自由旋宮轉調的千古難題,實現了千餘年來無數律學家夢寐以求的理想。他的「新法密率」已成為人類科學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作為一位藝術史上的巨人,朱傤堉在科學、文化特別是傳統樂律學理論方面都有建樹。他積終生而著的《樂律全書》囊括了音樂藝術的方方面面。然而,由於中國封建社會日趨衰微。朱傤堉發明的「十二平均律」。終於未能付諸實踐,被藏在一函書籍之中而束之高閣,成為反映封建帝國扼殺天才的一個悲劇性的側影。

上古音樂——發展史(一)

先秦典籍《呂氏春秋》里說:「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遠至何時,史無確載,但不斷發現的音樂文物,一次又一次地證明了它的「由來」之遠。

本世紀五十年代初,安陽殷墟「商代虎紋大石磐」出土,證明中國樂器已有3000餘年的歷史;五十年代中,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出「一音孔陶塤」,樂器曳一下子上溯到6700餘年前;七十年代,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又發現大批7000多年前的「骨哨」和一件「陶塤」……中國音樂確實像一條歷史的長河,這條河曲折婉蜒、多姿多彩,永不止息;這條河由涓涓細流匯成滔滔大江。近些年,河南舞陽賈湖村的一次考古發掘使它再向更古老的年代延伸……

中國音樂的歷史,古代文獻一般追溯到黃帝。盡管關於黃帝的傳說夾雜著後人的理想成分,並有不少神怪內容,不完全可信(例如說黃帝時代建立了「十二律」,就是把後來的創造歸功於黃帝的說法,與現代科學考古發現不合。)要把黃帝作為中國音樂的源頭,也嫌太晚了:現代考古發現已把中國音樂的歷史,從黃帝時代大大向前推進棗其歷史遠比黃帝時代古老!

1986年—987年,在河南省舞陽縣賈湖村新石器遺址發掘出了隨葬的至少16支骨笛,據碳14測定,這些骨笛距今已有8000—9000年之久!這些骨笛用鶴類尺骨製成,大多鑽有7孔,在有的音孔旁還遺留著鑽孔前刻劃的等分標記,個別音孔旁邊另鑽一小孔,應是調整音高用的。這些情況起碼說明,那時人們已對音高的准確有一定要求,對音高與管長的關系也已具備初步認識。經音樂工作者對其中最完整的一支所作測音可知,號稱以五聲音階為主的中國,其實早在七、八千年之前,就已具備了有著穩定結構,超出五聲的音階形態了。(這一歷史事實雄辯地說明,中國音樂後來以五聲為主,並不象有人臆想的,是所謂「音階發育不完善」,而是一種歷史的、審美的選擇結果。)這也證明當時的音樂已發展到了相當高的程度,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在這之前,中國音樂一定還存在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這段時間以千年還是以萬年計,現在難以猜測。

除骨笛外,新石器時期的樂器,還發現有骨哨、塤、陶鍾、磬、鼓等。這些樂器分布於中國廣袤的土地上,時間跨度也很大,說明它們是中國原始時期的主要樂器。其中鍾、磬、鼓在後世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至於塤和哨,還有與骨笛形制、原理相同(今天稱為「籌」)的樂器,甚至直到今天仍存活於民間。

塤是一種很有特點的樂器,用土燒制而成,外形似蛋(或作各種變形),其大小近似中人的拳頭,中空,頂端開一吹孔,胸腹部開一個或數個指孔。塤是除骨笛之外,已發現的原始時代樂器中唯一能確定地發一個以上樂音的樂器,原始時期的塤只有1-3個音孔,只能吹出2-4個音,(這很可能與在不大的蛋形的塤上開孔,比在管狀的笛上開孔要難以計算有關。)它們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國音階發展的進程,尤其能揭示出在中國音階的發展進程中佔有重要地位的音程關系;當今有學者指出,那就是從只能發兩個音的一音孔塤起便一再被強調的小三度音程。這一觀點對於認識中國音階的發展,音階音之間的律學關系,乃至中國的七聲音階仍以五聲為骨幹現象的內在機理,無疑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原始時期的音樂和舞蹈密不可分,這大概是世界各民族歷史上共有的現象,中國也不例外。最遲在公元前11世紀,中國已稱這種音樂舞蹈結合的藝術形式為「樂」,甚至在音樂舞蹈各自成為獨立的藝術形式之後,「樂」仍既可以指舞蹈,也可以指音樂,一直保存著它的模糊詞義。今天「樂」已專指音樂,所以學者通稱原始時期的「樂」為「樂舞」。現存的有些原始岩畫非常生動地描繪了原始樂舞的場面,那是一種群體的歌舞活動。據後來文獻保留下的片斷「記憶」可知,原始樂舞的舉行跟祈求豐年等祭祀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因此其中必然包含有生產活動的再現成份。

原始時期,樂舞並不成其為社會分工對象,原始社會不存在專職的樂工,樂舞一般是部落社會的全社會活動。因此,原始時期的樂舞,並沒有以專門的藝術形式的面貌和身份,從社會上獨立出來。

嚴格地說,到大約公元前21世紀夏代建立以後,樂舞才真正作為一種社會分工,從社會中取得獨立。傳說夏代初期的國君啟和最後的國君桀,都曾用大規模樂舞供自己享樂,說明終夏一代,社會已造就出一大批專職的樂舞人員,這正是樂舞作為藝術而獨立於社會的標志。

由於原始樂舞即和原始巫術、祭祀等活動結合無間的緣故,人們對樂舞乃至一些樂器所抱有的神秘思想可能產生得很早。國家產生以後,統治者便會利用和加強音樂神秘觀,以便操縱、控制樂舞,用來加強其統治。保存下來的一些音樂神話故事便是這樣的社會背景的產物。傳說分為章節的大型樂舞《九辯》、《九歌》都是夏代國君啟從天上得來的。我們從出土的戰國初年(公元前5世紀)的樂器上,還能看到啟的圖象,似乎他那時已具有司音樂之神的地位了。又傳說黃帝得到一種長得象牛,名字叫夔的動物,便用它的皮蒙鼓,用雷獸的骨頭作鼓槌,敲打起來,「聲聞五百里」,黃帝用這面鼓揚威天下。夔和雷獸都是想像中的神奇動物。那時的鼓,實際上和後世一樣,多蒙牛皮,但也不乏用(今稱揚子鱷)皮的,因此也成了神話材料。後來,夔轉化成為主管音樂的「人」(神)。蒙鼓的夔成為主管音樂的神,應該看作是支配節奏的鼓這件樂器在樂舞中具有主宰作用的曲折反映。

賈湖骨笛的出土地點,靠近傳說中夏代的夏台,這告訴我們,夏代的活動區域,正是中國音樂高水平發展的地區。傳說中夏代樂舞明顯超越前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果我們剝去上述《九辯》、《九歌》是啟從天上得來的神話成份,那麼,就只剩下現實中的《九辯》、《九歌》確實無比瑰麗優美這一點了。唯其如此,才足以引發人們產生「此曲只應天上有」的遐想,並由此而進一步創造出神話來。

1.便攜mp3播放器的俗稱.
用來播放MP3格式音樂(現在可以兼容wma,wav等格式)的一種攜帶型的播放器.攜帶型MP3播放器最初由韓國人文光洙和黃鼎夏(Moon & Hwang)於1997年發明,並申請了相關專利.

2.MP3作為一種音樂格式
MPEG-1 Audio Layer 3,經常稱為MP3,是當今較流行的一種數字音頻編碼和有損壓縮格式,它設計用來大幅度地降低音頻數據量,而對於大多數用戶來說重放的音質與最初的不壓縮音頻相比沒有明顯的下降。它是在1991年由位於德國埃爾朗根的研究組織Fraunhofer-Gesellschaft的一組工程師發明和標准化的。

概觀

MP3是一個數據壓縮格式。它丟棄掉脈沖編碼調制(PCM)音頻數據中對人類聽覺不重要的數據(類似於JPEG是一個有損圖像壓縮),從而達到了小得多的文件大小。

在MP3中使用了許多技術其中包括心理聲學以確定音頻的哪一部分可以丟棄。MP3音頻可以按照不同的位速進行壓縮,提供了在數據大小和聲音質量之間進行權衡的一個范圍。

MP3格式使用了混合的轉換機制將時域信號轉換成頻域信號:

* 32波段多相積分濾波器(PQF)
* 36或者12 tap 改良離散餘弦濾波器(MDCT);每個子波段大小可以在0...1和2...31之間獨立選擇
* 混疊衰減後處理

根據MPEG規范的說法,MPEG-4中的AAC(Advanced audio coding)將是MP3格式的下一代,盡管有許多創造和推廣其他格式的重要努力。然而,由於MP3的空前的流行,任何其他格式的成功在目前來說都是不太可能的。MP3不僅有廣泛的用戶端軟體支持,也有很多的硬體支持比如攜帶型媒體播放器(指MP3播放器)DVD和CD播放器。

歷史

發展

MPEG-1 Audio Layer 2編碼開始時是德國Deutsche Forschungs- und Versuchsanstalt für Luft- und Raumfahrt(後來稱為Deutsches Zentrum für Luft- und Raumfahrt, 德國太空中心)Egon Meier-Engelen管理的數字音頻廣播(DAB)項目。這個項目是歐盟作為EUREKA研究項目資助的,它的名字通常稱為EU-147。EU-147 的研究期間是1987年到1994年。

到了1991年,就已經出現了兩個提案:Musicam(稱為Layer 2)和ASPEC(自適應頻譜感知熵編碼)。荷蘭飛利浦公司、法國CCETT和德國Institut für Rundfunktechnik提出的Musicam方法由於它的簡單、出錯時的健壯性以及在高質量壓縮時較少的計算量而被選中。基於子帶編碼的Musicam 格式是確定MPEG音頻壓縮格式(采樣率、幀結構、數據頭、每幀采樣點)的一個關鍵因素。這項技術和它的設計思路完全融合到了ISO MPEG Audio Layer I、II 以及後來的Layer III(MP3)格式的定義中。在Mussmann教授(University of Hannover)的主持下,標準的制定由Leon van de Kerkhof(Layer I)和Gerhard Stoll(Layer II)完成。

一個由荷蘭Leon Van de Kerkhof、德國Gerhard Stoll、法國Yves-François Dehery和德國Karlheinz Brandenburg 組成的工作小組吸收了Musicam和ASPEC的設計思想,並添加了他們自己的設計思想從而開發出了MP3,MP3能夠在128kbit/s達到MP2 192kbit/s 音質。

所有這些演算法最終都在1992年成為了MPEG的第一個標准組MPEG-1的一部分,並且生成了1993年公布的國際標准ISO/IEC 11172-3。MPEG音頻上的更進一步的工作最終成為了1994年制定的第二個MPEG標准組MPEG-2標準的一部分,這個標准正式的稱呼是1995年首次公布的ISO/IEC 13818-3。

編碼器的壓縮效率通常由位速定義,因為壓縮率依賴於位數(:en:bit depth)和輸入信號的采樣率。然而,經常有產品使用CD參數(44.1kHz、兩個通道、每通道16位或者稱為2x16位)作為壓縮率參考,使用這個參考的壓縮率通常較高,這也說明了壓縮率對於有損壓縮存在的問題。

Karlheinz Brandenburg使用CD介質的Suzanne Vega的歌曲Tom's Diner來評價MP3壓縮演算法。使用這首歌是因為這首歌的柔和、簡單旋律使得在回放時更容易聽到壓縮格式中的缺陷。一些人開玩笑地將Suzanne Vega稱為「MP3之母」。來自於EBU V3/SQAM參考CD的更多一些嚴肅和critical 音頻選段(glockenspiel, triangle, accordion, ...)被專業音頻工程師用來評價MPEG音頻格式的主觀感受質量。

MP3走向大眾

為了生成位兼容的MPEG Audio文件(Layer 1、Layer 2、Layer 3),ISO MPEG Audio委員會成員用C語言開發的一個稱為ISO 11172-5的參考模擬軟體。在一些非實時操作系統上它能夠演示第一款壓縮音頻基於DSP的實時硬體解碼。一些其它的MPEG Audio實時開發出來用於面向消費接收機和機頂盒的數字廣播(無線電DAB和電視DVB)。

後來,1994年7月7日Fraunhofer-Gesellschaft發布了第一個稱為l3enc的MP3編碼器。

Fraunhofer開發組在1995年7月14日選定擴展名.mp3(以前擴展名是.bit)。使用第一款實時軟體MP3播放器Winplay3(1995年9月9日發布)許多人能夠在自己的個人電腦上編碼和回放MP3文件。由於當時的硬碟相對較小(如500MB),這項技術對於在計算機上存儲娛樂音樂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MP2、MP3與網際網路

1993年10月,MP2(MPEG-1 Audio Layer 2)文件在網際網路上出現,它們經常使用Xing MPEG Audio Player播放,後來又出現了Tobias Bading為Unix開發的MAPlay。MAPlay於199年2月22日首次發布,現在已經移植到微軟視窗平台上。

剛開始僅有的MP2編碼器產品是Xing Encoder和CDDA2WAV,CDDA2WAV是一個將CD音軌轉換成WAV格式的CD抓取器。

Internet Underground Music Archive(IUMA)通常被認為是在線音樂革命的鼻祖,IUMA是網際網路上第一個高保真音樂網站,在MP3和網路流行之前它有數千首授權的MP2錄音。

從1995年上半年開始直到整個九十年代後期,MP3開始在網際網路上蓬勃發展。MP3的流行主要得益於如Nullsoft於1997年發布的Winamp和Napster於1999年發布的Napster這樣的公司和軟體包的成功,並且它們相互促進發展。這些程序使得普通用戶很容易地播放、製作、共享和收集MP3文件。

關於MP3文件的點對點技術文件共享的爭論在最近幾年迅速蔓延—這主要是由於壓縮使得文件共享成為可能,未經壓縮的文件過於龐大難於共享。由於MP3文件通過網際網路大量傳播一些主要唱片廠商通過法律起訴Napster來保護它們的版權(參見知識產權)。

如iTunes Music Store這樣的商業在線音樂發行服務通常選擇其它或者專有的支持數字版權管理(DRM)的音樂文件格式以控制和限制數字音樂的使用。支持DRM的格式的使用是為了防止受版權保護的素材免被侵犯版權,但是大多數的保護機制都能被一些方法破解。這些方法能夠被計算機高手用來生成能夠自由復制的解鎖文件。一個顯著的例外是微軟公司的Windows Media Audio 10格式,目前它還沒有被破解。如果希望得到一個壓縮的音頻文件,這個錄制的音頻流必須進行壓縮並且帶來音質的降低。

MP3的音頻質量

因為MP3是一種有損格式,它提供了多種不同「位速」的選項—也就是用來表示每秒音頻所需的編碼數據位數。典型的速度介於每秒128和320kb之間。與此對照的是,CD上未經壓縮的音頻位速是1411.2 kbit/s(16 位/采樣點 × 44100 采樣點/秒 × 2 通道)。

使用較低位速編碼的MP3文件通常回放質量較低。使用過低的位速,「壓縮雜訊(:en:compression artifact)」(原始錄音中沒有的聲音)將會在回放時出現。說明壓縮雜訊的一個好例子是壓縮歡呼的聲音:由於它的隨機性和急劇變化,所以編碼器的錯誤就會更明顯,並且聽起來就象回聲。

除了編碼文件的位速之外,MP3文件的質量也與編碼器的質量以及編碼信號的難度有關。使用優質編碼器編碼的普通信號,一些人認為128kbit/s的MP3以及44.1kHz的CD采樣的音質近似於CD音質,同時得到了大約11:1的壓縮率。在這個比率下正確編碼的MP3能夠獲得比調頻廣播和卡式磁帶更好的音質,這主要是那些模擬介質的帶寬限制、信噪比和其它一些限制。然而,聽力測試顯示經過簡單的練習測試聽眾能夠可靠地區分出128kbit/s MP3與原始CD的區別。在許多情況下他們認為MP3音質太低是不可接受的,然而其他一些聽眾或者換個環境(如在嘈雜的車中或者聚會上)他們又認為音質是可接受的。很顯然,MP3 編碼的瑕疵在低端計算機的揚聲器上比較不明顯,而在連接到計算機的高質量立體聲系統,尤其是使用高質量的headphone時則比較明顯。

Fraunhofer Gesellschaft(FhG)在他們的官方網站上公布了下面的MPEG-1 Layer 1、2和3的壓縮率和數據速率用於比較:

* Layer 1:

6. 民國那個年代用來聽音樂的叫什麼

民國來那個年代用來聽音源樂的叫留聲機。

留聲機是一種原始放音裝置,其聲音儲存在以聲學方法在唱片(圓盤)平面上刻出的弧形刻槽內。唱片置於轉台上,在唱針之下旋轉。留聲機唱片能較簡易地大量復制,放音時間也比大多數筒形錄音介質長,因此,留聲機被稱為愛迪生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7. 什麼叫做音樂

音樂是憑借聲波振動而存在、在時間中展現、通過人類的聽覺器官而引起各種情緒反應和情感體驗的藝術門類。從社會學的角度講,音樂是人類所創造的諸多文化現象之一;人類早期的音樂活動是混生性社會文化現象中的一個要素,到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後,音樂又同時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
在中國,春秋戰國以前,「音」和「樂」兩個詞一直是分別使用的。在古漢語中,把聲、音、樂分為三個層次。按中國古代音樂理論專著《樂記》的說法:「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可見,「聲」泛指一切聲音,古代又稱之為天籟、地籟、人籟等,其中包括各種雜訊;「音」特指有秩序、有條理、有組織的聲音,相當於由樂音綴合而成的音調、曲調、音響組合等;至於「樂」,在上古時代指的是詩歌、音樂、舞蹈三種因素混為一體、尚未分化的藝術活動,孔子時代作為教育必修科目「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之一的「樂」,就是這種混生性的藝術活動。中國古籍上第一次出現「音樂」一詞,是在《呂氏春秋•大樂》中:「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生於度量,本於太一。」此後,「音樂」一詞逐漸取代原先「音」一詞的地位,用以指稱音樂這一藝術門類;而「音」一詞的含義則逐漸變窄,僅指有確定音高的樂音(例如「五音」)。到後來,「樂」一詞才作為「音樂」一詞的簡稱而用來指稱音樂。在歐洲,拉丁文中的音樂一詞「Musica」,起源於希臘神話中掌管文藝、科學的女神繆斯的名字,它的含義不象漢語中「音樂」一詞那麼明確。但是希臘神話中繆斯的職責是侍奉太陽神阿波羅,從這點看,借用繆斯的名字來轉述音樂這一語義演化中,隱含著一種象徵性的寓意:贊譽音樂令人心曠神怡的社會功能,並賦與她以高貴純潔的形象。
當人們將音樂與其他藝術門類相比較時就會發現:①音樂的內容與文學、戲劇、繪畫等那些大量地描繪生活中的具體事物情景(再現性、描摹性)的藝術門類不同,音樂所直接呼喚、激發的是情感與意志(表現性、表情性);由情感體驗出發,不同的個人憑自己的生活經歷而聯想到的具體對象也很不相同。因此可以說,音樂的內容具有情感的確定性與對象的不確定性相統一的特點。②如果人們對這一特點加以深究,可以發現一個更深刻的本質特徵:音樂所用的材料與結構是非語義性的,這也正是音樂與語言藝術的根本分界線。從表面現象看,活的語言藝術(書面記錄除外)也是憑借聲波振動,通過聽覺器官,在時間中展現的,但語言所用的聲音有語義,是詞義的外殼;音樂則不然,各種樂匯所喚起的聯想是從情感激發中自由展開的,不遵守語義學的規則。③從音樂與建築藝術的對照比較中可以看出,在形式要素的抽象性和結構規范的嚴謹性方面,音樂與建築十分相似;但與建築在空間中展現(屬於空間藝術)不同,音樂是在時間中展現的藝術(屬於時間藝術)。
簡言之,音樂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反映,同時,音樂的內容又充滿情感與意志。音樂所反映的社會生活活動,既表現了社會成員對客觀規律的理解和運用,又顯示了社會成員主觀上的追求和願望、意志和憧憬,它承擔著傳遞社會信息與交流情感體驗的職能,起著組織與協調社會成員的意志行為的作用。

閱讀全文

與聽音樂又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圍牆歌詞 瀏覽:230
道奇酷威廣告背景音樂 瀏覽:106
比喻輕音樂之美的文字 瀏覽:542
小號音樂下載 瀏覽:578
歌曲專輯圖下載地址 瀏覽:867
財神駕到歌曲mp3下載 瀏覽:734
琴歌指彈海闊天空吉他譜 瀏覽:355
下載mp4格式的音樂 瀏覽:352
電腦聽音樂用什麼 瀏覽:512
最好酷狗音樂播放器 瀏覽:502
信樂團隊的假如簡譜 瀏覽:243
平安酷狗音樂 瀏覽:760
佳人輕撫桃花mp3下載 瀏覽:453
infinite網易雲音樂 瀏覽:844
歲月趙忠祥背景音樂 瀏覽:980
如何將電腦的歌體添加到蘋果音樂 瀏覽:672
fade鋼琴mp3 瀏覽: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樂 瀏覽:806
成都彩虹小學音樂老師 瀏覽:496
鳳凰傳奇星光歌曲點評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