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疆有哪些著名的歌
美麗的達坂城
阿拉木汗
半個月亮爬上來
我們新疆好地方
青春舞曲回
在那遙遠的地方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答
掀起你的蓋頭來
瑪依拉
在銀色的月光下
阿瓦日古里
彈起我的冬不拉
新疆自古就有「歌舞之鄉」的美稱。居住在這里的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蒙古、錫伯、滿、烏孜別克、塔塔爾等民族都能歌善舞。早在公元前二世紀的漢代,於闐樂舞就已傳入中原,對於中原的音樂和舞蹈藝術都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Ⅱ 關於民族音樂鑒賞的論文
雖然不是音樂生,但也來說說吧··
我先說說少數民族新疆維吾爾族的音樂特色,說到音樂特色必須要和舞蹈結合在一起,因為沒有舞蹈的音樂是不完美的,那就沒有民族的特色了,也就沒有民族風格了!維族的民歌基本上都與舞蹈有關系,他們節奏很簡單,咚嚓嚓咚嚓.這個節奏..適合新疆的民族舞蹈,在那遙遠的地方之類的歌,都是歌頌新疆那美麗的大草原..是典型的草原民族.他們的樂器豐富而簡單,有阿地力,冬不拉等等.還有吹奏樂器.新疆民歌的最大特點是藝術性很強,尤其是舞蹈藝術性很強,算是很好的舞蹈即興伴奏歌曲.那輕快的節奏,彷彿流動的河水在蟠曲而行.新疆舞蹈的特點也很明顯,就是惟美,優雅,輕快,活潑!這也算新疆少數民族的風格!他們在大草原的生活可以通過音樂和舞蹈的形式展現給我們,很顯然,大草原的生活是美好的,才會有那麼優美的新疆舞蹈還有那麼動聽的新疆民歌!
說到新疆,當然就不能忽略蒙古族人民.他們和新疆的維吾爾的風格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都是大草原那種豪情奔放!雖然這樣,但是也有不同,比如音樂形式就不一樣,蒙古族的樂器有很多,而且這些樂器更可能的抒發在草原的心情,蒙古族的馬頭琴所表達的含義不是歡快,而是幽靜.在茫茫的大草原中,那種馬頭琴發出的聲音讓人聽了就凄涼,聽了就有種心曠神怡的幽靜.應該說蒙古族比新疆的維族更加貼近"草原之夜",畢竟蒙古族講究的禮數很多很多,這樣在音樂形式不同也就會引發舞蹈的不同.舞蹈形式應該說新疆的舞蹈是無與倫比的.新疆舞舞步很靈活,而且跳得也輕快,而蒙古族的舞蹈略與草原或者說是家鄉聯系的緊密一些!要說到家鄉那蒙古族的風格都與家人,家鄉,母親有關,相信騰格爾的蒙古人你是聽過的.歌曲敘述的就是他深愛的家--大草原.他一生的頑皮都寄託給了讓他長大的神聖的大草原!
可以說是維族和蒙古族兩個民族是非常相象的,但也有略不同.也許是政治因素所造成的,但這個不是所關心的,真正的答案也許在那些已經經過歷史磨練的音符裡面,說不定只有音符所表達出來的旋律才是真正他們為什麼不同的答案!
說完了北方的歌曲,南方歌曲一樣有他的魅力所在,比如說雲南吧,音樂的風格很有江南風采,很流行的民族樂器葫蘆絲已經家喻戶曉,周傑倫<菊花台>結尾的那段就用到了它,可以說他樂器搭配的是無懈可擊.雲南的少數民族很多,傣族白族等等,在這樣一個大民族匯聚的地方,舞蹈肯定是大眾化的,就必須歡快,有潮流,有內涵,雖然風格和北方的新疆舞蹈差異很大,甚至舞蹈元素很簡單,區別不同的是他們的舞不同之處是節奏,可以說南方的舞蹈節奏很豐富,而北方的節奏性很單一,也有的沒有節奏的感覺就一跳而過,很優美的舞步一個連貫的動作就完成.舞步不同也就意味著音樂不同,南方的少數民族的音樂都是所謂的江南風格.正如舊式中國風風格的歌曲.有古箏,二胡,琵琶.它們一聽上去就很優美,有的敘事,有的抒情,有的感懷.在音樂領域上是略勝一疇.帶有江南色彩的曲調包含了有意境的中國風歌曲畢竟是能被中國人所接受的!
總之,民族音樂風格收地區差異而不同,這也是它們的魅力所在,因為只有這樣,音樂的元素才會豐富起來,否則再有內涵的歌曲總有一天也會聽「膩」的,歌曲的最高境界我認為還是音樂元素的多元化。因為只有這樣大家才能夠相互溝通,世界才會流動!永不靜止,永葆生機!
Ⅲ 新疆民歌
新疆古稱西域,受儒家文化影響較小,所以各民族性格開朗外向,自由奔放。新疆音樂蓬勃舒展,直抒胸臆,熱烈綺麗,太陽般光輝明朗,壯美絢麗。新疆是我國著名的多民族地區,民族文化萬花筒般絢爛。新疆音樂有著火焰山的熱力,冰川融水的清冽,天山雪蓮的明媚。恣肆汪洋,海涵沙瀚的音樂讓人驚嘆、感嘆、贊嘆。 本輯精選《在銀色的月光下》、《阿瓦日古里》、《阿拉木汗》等新疆最優美、最具代表性的民歌,令聽者彷彿置身於天山碧野,葡萄架下,不由聞樂起舞.
新疆地方音樂簡介
維吾爾十二木卡姆,是維吾爾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所作的重大貢獻,是我們偉大祖國藝術寶庫中的一顆閃耀璀璨光芒的珍稀瑰寶。她運用音樂、文學、舞蹈、戲劇等各種語言藝術形式表現了維吾爾族人民絢麗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反映了他們的理想和追求以及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所產生的喜怒哀樂。她集傳統音樂、演奏音樂、文學藝術、戲劇、舞蹈於一身,具有抒情性和敘事性相結合的特點。這種音樂形式在世界各民族的藝術史上獨樹一幟,堪稱一絕。木卡姆歷史源遠流長,背景廣闊深遠,與維吾爾族人民的歷史時代同步發展。盡管屬於維吾爾族民俗范疇的部落眾多,地域遼闊,其音樂文化也具有多層次多源流的特點,但她仍以自己獨特的風格而有別於其他民族的音樂。新疆地區常用民族樂器包括獨他爾、熱瓦甫、手鼓、冬不拉等,極具西北游牧民族風情。
【新疆民歌】新疆地區各族民歌的統稱。流行於新疆以至會國各地。新疆地處我國西北邊陲,居住著維吾爾、漢、哈薩克、蒙、回、柯爾克孜、烏孜別克、錫伯、滿、塔吉克、塔塔爾、達斡爾、俄羅斯等十三個民族。他們能歌善舞,故新疆素有「歌舞之鄉」的美稱。各族民歌的旋律優美動聽,節奏活潑鮮明,結構規整對稱,情緒熱烈歡快,大多採用七聲自然調式,也有用五聲調式,b7、#1、#2、#4、#5等變化音的使用豐富而有變化,色彩鮮明獨特,鄉土氣息較濃。主要伴奏樂器有手鼓、冬不拉、熱瓦甫、鐵鼓等。歌詞通俗易懂,大多結合現實生活,民歌手與民間詩人普遍受到尊敬,他們在民歌的創作、加工以及傳播等工作中,作出了有益的貢獻。維吾爾著名的大型民族音樂舞蹈史詩「十二木卡姆」長期流傳民間,深受群眾喜愛。著名歌曲《歌唱解放軍》、《新疆好》、《彈起我的冬不拉》、《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等,流傳全國,影響極廣。
Ⅳ 求 新疆民族音樂
樓主,別聽來他們的,都自一群胡扯的,我是土生土長的維吾爾族,最能代表維吾爾族的樂器有兩個,一個是熱哇普,另一個就是彈布爾,我覺得如果你想用來做背景音樂最好用彈布爾的,保證超好聽
http://blog.fenbei.com/8526666
進這個人的空間聽聽,大多數是彈布爾或熱哇普獨奏,超級好聽。純音樂的
Ⅳ 談談新疆歌曲中的民族性格
新疆古稱西域,受儒家文化影響較小,所以各民族性格開朗外向,自由奔放。新疆音樂蓬勃舒展,直抒胸臆,熱烈綺麗,太陽般光輝明朗,壯美絢麗。新疆是我國著名的多民族地區,民族文化萬花筒般絢爛。新疆音樂有著火焰山的熱力,冰川融水的清冽,天山雪蓮的明媚。恣肆汪洋,海涵沙瀚的音樂讓人驚嘆、感嘆、贊嘆。 本輯精選《在銀色的月光下》、《阿瓦日古里》、《阿拉木汗》等新疆最優美、最具代表性的民歌,令聽者彷彿置身於天山碧野,葡萄架下,不由聞樂起舞.
新疆地方音樂簡介
維吾爾十二木卡姆,是維吾爾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所作的重大貢獻,是我們偉大祖國藝術寶庫中的一顆閃耀璀璨光芒的珍稀瑰寶。她運用音樂、文學、舞蹈、戲劇等各種語言藝術形式表現了維吾爾族人民絢麗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反映了他們的理想和追求以及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所產生的喜怒哀樂。她集傳統音樂、演奏音樂、文學藝術、戲劇、舞蹈於一身,具有抒情性和敘事性相結合的特點。這種音樂形式在世界各民族的藝術史上獨樹一幟,堪稱一絕。木卡姆歷史源遠流長,背景廣闊深遠,與維吾爾族人民的歷史時代同步發展。盡管屬於維吾爾族民俗范疇的部落眾多,地域遼闊,其音樂文化也具有多層次多源流的特點,但她仍以自己獨特的風格而有別於其他民族的音樂。新疆地區常用民族樂器包括獨他爾、熱瓦甫、手鼓、冬不拉等,極具西北游牧民族風情。
【新疆民歌】新疆地區各族民歌的統稱。流行於新疆以至會國各地。新疆地處我國西北邊陲,居住著維吾爾、漢、哈薩克、蒙、回、柯爾克孜、烏孜別克、錫伯、滿、塔吉克、塔塔爾、達斡爾、俄羅斯等十三個民族。他們能歌善舞,故新疆素有「歌舞之鄉」的美稱。各族民歌的旋律優美動聽,節奏活潑鮮明,結構規整對稱,情緒熱烈歡快,大多採用七聲自然調式,也有用五聲調式,b7、#1、#2、#4、#5等變化音的使用豐富而有變化,色彩鮮明獨特,鄉土氣息較濃。主要伴奏樂器有手鼓、冬不拉、熱瓦甫、鐵鼓等。歌詞通俗易懂,大多結合現實生活,民歌手與民間詩人普遍受到尊敬,他們在民歌的創作、加工以及傳播等工作中,作出了有益的貢獻。維吾爾著名的大型民族音樂舞蹈史詩「十二木卡姆」長期流傳民間,深受群眾喜愛。著名歌曲《歌唱解放軍》、《新疆好》、《彈起我的冬不拉》、《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等,流傳全國,影響極廣。
新疆音樂以維吾爾族民間音樂最享盛名。它繼承了古代龜茲樂、高昌樂、伊州樂、疏勒樂和於闐樂的藝術傳統,保留著濃厚的民族特色。由於地域的分隔,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新疆各地的維吾爾民間音樂都融注了本地生活的乳汁,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幾個音樂色彩區,即南疆色彩區、東疆色彩區和刀郎色彩區(刀郎地區包括巴楚、麥蓋提、阿瓦提縣以及麥蓋提與莎車縣接壤的鄉村。「刀郎」是當地人對這片地區的自稱)。南疆色彩區范圍較廣,內容、形式又因地而異。例如,和田民歌古樸短小,富有鄉土氣息;喀什民歌節奏復雜,調式豐富;庫車民歌熱烈活潑,具有鮮明的可舞性,隱隱透露著古龜茲樂舞的樂聲舞姿的遺風。東疆色彩區包括哈密、吐魯番等地。民間歌曲在結構、調式等方面,都同漢族、蒙古族的民間歌曲有許多近似之處。刀郎色彩區的民歌風格粗曠,保留著古代從事游牧的刀郎人所喜愛的牧歌情調,此外,在伊犁地區,200餘年來由南疆、東疆大量遷來的維吾爾族,不可避免地接受了這里多民族文化的影響,而形成了帶有伊犁地方色彩的維吾爾民間音樂。歌曲結構完整,規模較大,曲調悠長,情緒深沉,不少歌曲有著敘詠性的特點。維吾爾族傳統的音樂,有木卡姆、庫夏克、埃提希西、賣達數種。維吾爾古典樂曲《十二木卡姆八十二部大麴),是維吾爾民間音樂向套曲形式發展的重大成果,也是一部維吾爾民間音樂和舞蹈完美結合的藝術瑰寶,它包括古典敘詠歌曲、民間敘事組歌、舞蹈樂曲和器樂曲等340多首,長期流傳於南北疆各地。「木卡姆」(大麴)因地區不同而分為「喀什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3種。其中「喀什木卡姆」規模宏大,形式最完整,曲調最為豐富。每個「木卡姆」都由大乃格曼、達斯但、麥西來甫等3大部分組成,以散序一中板一熱烈的快板這種速度的程式發展。12套「木卡姆」連續演唱一遍需要20多個小時。《十二木卡姆》於解放後經系統整理而正式出版。
「賽乃姆」一詞在維吾爾語中是「偶象、神象、美人、美女」的意思,也可為女人的名字。在音樂中則是一種由多首歌曲(多至十餘首,少則七八首)聯唱的歌舞音樂的名稱。喀什木卡姆的第一部分中(穹乃格曼)就有賽乃姆,同樣也是舞曲,由此看來這種名稱和形式由來已久。除木卡姆中賽乃姆以外,各地多有以地名命名的賽乃姆。如伊犁賽乃姆、喀什賽乃姆、刀郎賽乃姆等等。這種歌舞曲的共同特點是以歌為主,載歌載舞。起之徐緩平穩,逐漸加快,趨於高潮,最後以歡快的音樂和熱烈的舞蹈而結束。
「庫夏克」、「埃提西希」,「賣達」等為維吾爾族說唱音樂形式。「庫夏克」為民間歌謠之意,有些是由簡單故事情節的歌謠組合,音樂曲調單一,規模較小。其唱詞多以男女之間的愛情為內容。「埃提西希」是說唱之意,單人或雙人表演,以說為主,間或有少量以熱瓦甫伴奏的演唱,內容與庫夏克大體相同。「賣達」則主要是說書,以歷史故事、宗教戰爭、神話故事為內容,基本上沒有唱,表演者繪聲繪色,以渲染氣氛。維吾爾音樂的鮮明特點還表現在民族樂器的多樣性。遠在隋唐時期,龜茲等地就盛行五弦琵琶、曲項琵琶、箜篌、琵篥等樂器,並伴隨西域音樂而傳入中原。現在的維吾爾族民間樂器就是繼承古西域樂器的精華,並接收中外樂器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其中有彈撥、吹奏、打擊樂器等達數十種,主要為獨它爾、彈撥爾、揚琴、艾捷克、熱瓦甫、沙塔爾、嗩吶、已拉曼、笛子和達甫(手鼓)、納格拉等。在表演維吾爾歌舞的場合,人們都能聽到獨它爾、熱瓦甫的清亮柔和的琴聲和節奏輕快鑼鉻悅耳的達甫的鼓聲。
哈薩克族是一個酷愛音樂的民族,素有「駿馬和歌是哈薩克的翅膀,』之說。民歌在哈薩克族民間音樂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哪裡有哈薩克族的氈房,哪裡就有歌聲。哈薩克族民間音樂按照傳統可分為「奎衣」和「安」兩大類,所謂「奎衣」就是器樂曲,「安」就是歌曲。「奎衣」主要是用冬不拉演奏,一般說這些樂曲都是單個的小型樂曲,也有由若干個樂曲聯結演奏的套曲。「安」(歌曲)又可以根據內容和演唱場合而分成若干類。從音樂上講,「安」一般都比較短小,曲調優美動聽,易於上口。著名的「瑪依拉」、「我的花兒」……等已成為國內乃至國際聲樂壇上經常演唱的曲目。
按照習慣,在祝賀新生嬰兒誕生時要唱「祝誕生歌」;婚禮中要唱一整套的「勸嫁歌」、「揭面紗」等饒有風趣的「婚禮歌」;親友離別時要唱「別離歌」;節假日親朋相聚要相互對唱;親人去世要唱「送葬歌」。從這個意義上說哈薩克人的一生都是伴隨著歌聲度過的。
職業的吟唱詩人被稱作「阿肯」,因為他們經常是站在廣大群眾一邊,因而受到人民群眾的愛戴和尊重。每年在牧群轉移至夏牧場,草茂畜壯的季節,都要舉行傳統的「阿肯彈唱會」。這是一種演唱和詩歌即興創作的大比賽,屆時,各地的「阿肯」要在眾人面前以自己拿手的歌曲曲調:即興填唱,互相盤問。根據雙方對歌的情況,最後由裁判裁定勝負。
哈薩克族的傳統民間樂器主要有冬不拉、闊布茲、斯不茲厄等。
柯爾克孜族的民歌同樣散發著草原的新鮮氣息。歌曲、歌詞大多由「阿肯」創作、加工和傳播,民歌的形式有牧歌、敘事歌、風俗歌等。柯爾克孜人喜愛使用本民族特有的彈撥樂器考姆茲作為主要的伴奏樂器,它那和諧豐富的琴聲,伴和著曲調明快、節拍自由的歌唱,聽來別有一番韻味。「瑪納斯」是柯爾克孜族民間史詩。同蒙古族的「江格爾」和藏族的「格薩爾王」並稱為我國的三大民間史乓叮。新疆的蒙古族是有著自己獨立的歷史和傳統文化的民族,著名的《江格爾傳》產生於新疆蒙古族。他們的民間音樂仍以民歌為主,而民歌則可分為長調、短調兩種,不同於內蒙。新疆蒙古族的民歌以長調為主,短調輔之,長調是一種散板的牧歌式的歌曲,它音域寬闊,音調悠長,有極鮮明的地方性和部落性,從不容混淆,內容極其豐富,短調則是一種有節拍的,形式短小的歌曲,它不僅在音樂上以此區別於長調歌曲,而且其流行方式也不同於長調,它無任何部落和地方性,同一民歌廣泛流傳於所有蒙古族部落中。
在新疆蒙古族中流行的樂器有馬頭琴、四胡三弦和「超爾」(同哈薩克族的斯布茲厄)。錫伯族和達斡爾族,自18世紀中葉從東北遷入新疆以來,至今仍保留著本民族古老的民間音樂。像錫伯族著名的民歌《田野歌》(又稱《街道歌》)就保留著北方少數民族民歌中常見的呼喚式的牧歌音調等特點。達斡爾族的民間音樂近似蒙古族,但在歌曲結構和旋律方面,仍具有本民族音樂獨特的風格。塔吉克族的民間歌曲,富有高山民族熱情奔放的音樂風韻。在帕米爾高原上,塔吉克牧民常常吹起用鷹翅骨做的短笛「那藝」(即鷹笛),在手鼓、熱瓦甫的伴奏下,引吭高歌,一唱眾和,曲調悠揚,令人陶醉。塔塔爾族的民間歌曲以節奏輕松,富於抒情而著稱,又因廣泛使用了手風琴、曼陀林、吉他等樂器伴奏,更豐富了歌曲的感情色彩。著名的塔塔爾族民歌《巴拉米斯肯》、《白天鵝抖動翅膀》等,以其華麗跳盪的旋律,特別受到各民族青年的喜愛。
維吾爾族民間舞蹈主要有以下幾種:「賽乃姆」舞是廣泛流傳於維吾爾族中,以賽乃姆音樂為伴奏的舞蹈,並無規定動作和程式。一般由男女成對而舞,人數不限,舞時歌者不舞,舞者不歌,隨著音樂情緒的發展而發展,最後總是在熱烈地快板中結束。各地賽乃姆均以其音樂風格的不同而異,但一般舞蹈動作並無十分明顯的差異。「薩瑪」舞這種舞蹈主要流行於喀什、莎車一帶。從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以來它就一直伴隨著伊斯蘭教的禮拜活動而存在。每逢庫爾班節和肉孜節,便有成千上萬的群眾在眾人「阿拉――」的呼喊聲伴奏下跳起這種粗曠、奔放、節奏強烈的二拍子舞蹈。舞者均為男子,動作簡單始終貫穿一種不太快的原地低頭旋轉。刀郎舞這是流行於刀郎地區的維吾爾族舞蹈。是一種男女成對的群舞,其舞蹈動作的優美、舒展、矯健、剛勁有力可居維吾爾族民間舞蹈之首,此外,舞伴互相換位、交錯、配合的默契又別有一番韻味。舞蹈動作難度較大。隨著音樂伴奏速度的逐漸加快,舞蹈進入高潮,人們跳起一種原地快速旋轉的動作,至此,已具有一定程度的競技性,不支者逐漸退場。有些人會暈倒在地,堅持至最後者為勝,受到人們的贊揚和喝彩。納孜爾孔姆流行於哈密、吐魯番、部善、托克遜等地。是一種由男子表演的單人歌舞,以其詼諧、滑稽的內容、動作和獨特的蹲步舞蹈區別於任何一種維吾爾族民間舞蹈。除以上所述之外,新疆回族、烏孜別克、俄羅斯等兄弟民族,無不有其豐富優美的民族音樂和舞蹈,為我國的民族藝術寶庫,為新疆這個「歌舞之鄉」呈獻了一朵朵盛開的奇葩。為了發展新疆各民族的音樂舞蹈藝術,自1949年以來,國家為各民族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專業人才。他們中很多人已經成長為本行業的專家,擔負著一定的領導責任。
為了繼承和發揚這些優秀的藝術遺產,自1952年起國家便組織專家從事「十二木卡姆」的收集、整理、出版工作。《喀什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先後於1960年和1994年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各民族的民間歌曲、民間舞蹈也先後出版了漢文、維吾爾文、哈薩克文、柯爾克孜文、蒙古文、錫伯文等多種版本。全國統一部署的「民族音樂集成」和「民間舞集成」等七種「集成」的編選工作,被列入國家「七五」、「八五」計劃的藝術學科重點科研項目。並於1986年成立了第一個藝術研究機構--藝術研究所,專門從事「集成」的編選工作。
Ⅵ →『求助』請大家幫忙百度下新疆和內蒙的風土人情,和音樂特徵。急需,謝謝了‖■
新疆風土人情:
吾爾自治區位於我國西北邊陲,面積16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達2000多萬,是我國面積最大的省。對於內地許多省市來說,它是那麼遙遠,那麼陌生,這也是它神秘吸引人的地方,不同的自然風景造就了不同的人文風情,多種文化相互交替交融,飲食、音樂、風俗習慣的表達為我們增加了許多情趣。
新疆歷史悠久,古稱西域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這里有神奇的沙漠景觀,迷人的草原風光,挺拔俏麗的天山雪峰,也有酷熱難耐的火焰山,各種資源十分豐富。
千佛洞,樓蘭遺址、白楊溝、哈納斯湖的水怪時隱時現,讓人浮想聯翩。傳統名產有:地毯、葡萄乾、哈密瓜、庫爾勒香梨、中葯材雪蓮花及各種民族樂器和小吃,吸引大批國內外遊客。
由於新疆地處邊疆,與祖國內臟相隔十萬八千里,不了解的人認為這兒只有美麗的大草原和快樂的毛驢車,再或者就是那裊裊炊煙、潔白氈房,殊不知新疆各個城市近幾年發展迅速,現代化建築比比皆是,新疆首府烏魯木齊市可以和各大城市媲美。
烏魯木齊少數民族以維吾爾族居多,色彩斑斕的服飾、民族風味的小吃數不勝數。
新疆音樂風格:
新疆音樂以維吾爾族民間音樂最享盛名。它繼承了古代龜茲樂、高昌樂、伊州樂、疏勒樂和於闐樂的藝術傳統,保留著濃厚的民族特色。由於地域的分隔,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新疆各地的維吾爾民間音樂都融注了本地生活的乳汁,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幾個音樂色彩區,即南疆色彩區、東疆色彩區和刀郎色彩區(刀郎地區包括巴楚、麥蓋提、阿瓦提縣以及麥蓋提與莎車縣接壤的鄉村。「刀郎」是當地人對這片地區的自稱)。南疆色彩區范圍較廣,內容、形式又因地而異。例如,和田民歌古樸短小,富有鄉土氣息;喀什民歌節奏復雜,調式豐富;庫車民歌熱烈活潑,具有鮮明的可舞性,隱隱透露著古龜茲樂舞的樂聲舞姿的遺風。東疆色彩區包括哈密、吐魯番等地。民間歌曲在結構、調式等方面,都同漢族、蒙古族的民間歌曲有許多近似之處。刀郎色彩區的民歌風格粗曠,保留著古代從事游牧的刀郎人所喜愛的牧歌情調,此外,在伊犁地區,200餘年來由南疆、東疆大量遷來的維吾爾族,不可避免地接受了這里多民族文化的影響,而形成了帶有伊犁地方色彩的維吾爾民間音樂。歌曲結構完整,規模較大,曲調悠長,情緒深沉,不少歌曲有著敘詠性的特點。
內蒙風土人情:
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成立於1947年5月1日,是我國建立最早的一個民族自治區,是中國第三大省區;內蒙古自治區行政區劃設四個直轄市,八個盟,自治區人民政府駐地為呼和浩特市。它地處我國北部,自東北向西南延伸,橫亘東北、華北、西北三北地區。東與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毗鄰,南部與河北、山西、陝西、寧夏接壤,西部則與甘肅相接。其北部、東北部還同蒙古、俄羅斯二邦相鄰。內蒙古的土地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面積居我國各省總面積的第三位。內蒙古的地形是由內蒙古高原、山地、平原所組成。它自東北向西南綿延3000公里,地勢南高北低,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高原的邊緣地帶圍繞著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等山脈,從總體上內蒙古的地勢、地貌、地域類型及其自然環境。
內蒙古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區,居住著49個民族。漢族人口最多為1850萬餘人,佔全區總人口的80.1%;蒙古族人口第二,為378萬餘人。草原幅員遼闊,物華天寶。東起大興安嶺,北到內蒙古國的邊境線,南面鄰近陰山山脈,西側連接甘肅的黃土高原,草原總面積約88萬余平方公里,大致上,佔全國草場總面積的四分之一,位居我國的五大牧區之首。富饒的草原上生長著多種優良牧草,適宜放牧各種牲畜,其草原類型可以劃分為草甸草原與典型草原兩類。草甸草原別稱森林草原,大興安嶺東西兩側的呼倫貝爾大草原便屬於此種類型,堪稱我國最美麗富饒的草原之一。
內蒙古中部的大片地區則屬於典型草原,如:錫林郭勒草原,亦是國內外聞名的豐美牧場。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00餘條。其中,黃河、永定河、額爾古納河、嫩江、西遼河、灤河等六大水系屬於外流河;烏拉蓋爾河、塔不河、黃旗海、岱海則屬於典型的內流河,它們或注入湖泊,或消失在茫茫的大漠之中。內蒙古離海洋遠,同時沒有高山大川的阻擋,四季的寒暑變化較為明顯,冬季嚴寒而漫長,夏季則涼爽宜人,春季風沙大,降水罕有,然陽光分外充足。
此外,內蒙古地區大部分地區的晝夜溫差變化較大,因此也有「早穿皮襖午穿紗,抱著火爐吃西瓜」的民間俗語。已形成了以首府呼和浩特市為中心的鐵路、公路、民航組成的綜合交通運輸網路。主要鐵路干線有京包線、京通線、包蘭線、濱洲線、集二線;由於該區城市少而分散,地勢平坦,因此適宜發展公路交通。公路網以國道為骨幹,干支線相結合,溝通各盟市旗縣的交通網路。 蒙古包——史書稱為「穹廬」。
以圓形為總風格,以白色為全色調,以木、氈為基本材料,以易拆、易搭、易搬運為特點,適用於蒙古民族四季游牧搬遷和抵禦北方高原寒冷氣候的需求。
蒙古包整體色澤潔白,整個形狀為圓形,整體框架由「陶腦」、「烏尼」、「哈那」、「烏德」四個部分組成。「陶腦」與「烏尼」相連,呈日月星光狀,是蒙古族尚白、尚圓、崇尚日月的審美心理表現,表達生活中的一切美好、圓滿、吉祥的事物和思想感情,寄託著這個民族的美好祝福。
蒙古包的獨特造型可以抵禦、排出大風、雨、雪,同時具有計時功能,這是蒙古包與其他任何居室相區別的一大特點。
蒙古袍——是蒙古人歷史上穿著最普遍,是蒙古服飾中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服裝。
蒙古袍是一種適用於馬背民族游牧生活的服裝。騎在馬上,蒙古袍的前擺和內擺緊裹雙膝,後擺緊包腰部和臀部,左衽前襟保護胸部和腹部,馬蹄袖在科天起到手套的作用。白天穿著蒙古袍不僅遮擋和保護全身,而且能防止蚊蟲的叮咬和動物的侵襲,晚上睡覺時脫下蒙古袍以後把它橫過當成被子蓋,不僅保暖而且防止潮濕。同時,蒙古袍具有穿著方便迅速的特點,正好適合蒙古民族野外牧羊和經常遷徙生活,尤其符合蒙古民族歷史上長期游牧和征戰生活中經常出現緊急情況的要求或需要。
飲食——蒙古族傳統美食共分為紅食、白食、青食和紫食四種類型。
蒙古牧民視綿羊為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以奶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干伊得」,意為聖潔、純凈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羊肉常見的傳統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腦燴菜等70多種,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剝皮烤)、爐烤帶皮整羊或稱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見的是手把羊肉。在日常飲食中與紅食、白食佔有同樣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麵粉製作的各種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飲食中也日漸增多,我們通常稱其為紫食。蒙古族也吃一些水果蔬菜之類富含維生素的食品,我們稱其為青食。蒙古族每天離不開茶,除飲紅茶外,幾乎都有飲奶茶的習慣,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飲酒,所飲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區也飲用奶酒和馬奶酒。
賽馬——是蒙古民族一種特殊的體育競技活動。
蒙古族素有「馬背民族」的美稱,馬在蒙古人的生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因而賽馬成為了蒙古民族不可或缺的活動項目之一。
蒙古族賽馬大致分走馬、跑馬、顛馬三種。走馬,即賽馬時比側步的馬,主要比賽穩健、快速、美觀;跑馬則是狂奔,主要比速度、耐力;顛馬是疾速的顛走,主要比速度與美觀,賽程一般為20——40公里。
摔跤——蒙古語稱為「博克」。
產生於原始部落時期,蒙古人在出征前或凱旋歸來時,在重大喜慶節日和祭祀活動中,把摔跤作為不可缺少的內容進行比賽。比賽分大、中、小三種類型,比賽人數必須是2的某次乘方數,大型比賽人數為512或1024,中型人數為128或256,小型為32或64。比賽的勝負採取單淘汰制,無時間限制,參賽者的任何一個部位觸地為負,一跤定勝負。摔跤手的脖子上常戴有「景嘎」,景嘎是摔跤手在比賽中獲得多少名次的標志,是著名摔跤手的標志。
射箭——蒙古族傳統節日之一。
起源於狩獵,蒙古族傳統的弓箭是牛角弓、皮筋弦、木製箭、鐵箭頭,近代則由鋼弓、尼龍弓、金屬箭所代替。比賽可分為立射、騎射兩種,射程一般為十五步、五十步、一百步等不同,比賽的規則是三輪九箭,即每人每輪只射三箭,三輪中以中靶箭數的多少決定勝負和名次。
白節——蒙古族式的春節。
因蒙古族尚白,因此春節時他們要著新的白色蒙古袍,用新的白色的氈布裝飾蒙古包。整個節日主要包括慶祝春節的一系列民俗活動,譬如祭火、除夕等,節日里他們要吃手扒羊肉、蒙古包子,要守歲,大年初一燒旺火、叩拜蒼天、放鞭炮、全家人喝新年茶、拜年。整個節日盛大而隆重,持續將近一個月。
那達幕——蒙古語意為「娛樂」。
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濃郁地區特點的傳統活動,是蒙古族草原上一年一度傳統的盛大娛樂集會,也是蒙古族人民歡樂的節日。「那達慕」有久遠的歷史,據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載,早在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戰敗花刺子模後,就在布哈蘇齊海地方,舉行過盛大的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的前身是蒙古族「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在長期的游牧生活中,創造和流傳下來的具有獨特民族色彩的競技項目和游藝、體育項目。在每年牧羊繁茂、牛羊肥壯的七八月間舉行,現在除原有被稱為蒙古族「男兒三藝」的賽馬、摔跤、射箭活動項目外,還有文化娛樂、物質交流、科技傳播、表彰勞模等活動項目。那達慕大會1992年被國家旅遊局列為中國友好觀光年項目。
獻哈達——也是蒙古族的一項高貴禮節。
獻哈達時,獻者躬身雙手托著遞給對方,受者亦應躬身雙手接過或躬身讓獻者將哈達掛在脖子上,並表示謝意。蒙古族人騎馬、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以免驚動畜群;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婦,忌外人進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禁止在參觀寺院經堂、供殿時吸煙、吐痰和亂摸法器、經典、佛像以及高聲喧嘩,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
內蒙音樂風格:
蒙古族民歌以聲音宏大雄厲,曲調高亢悠揚而聞名。其內容非常豐富,有描寫愛情和娶親嫁女的,有贊頌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頌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這些民歌生動地反映蒙古社會的風土人情。
蒙古民歌從音樂特點來講,大致分為「長調」和「短調」兩大類。
1.長調民歌。長調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體裁,有較長大的篇幅,節奏自由,氣息寬廣,情感深沉,並有獨特而細膩的顫音裝飾。長調民歌用蒙古語歌唱,其節奏舒緩自由,字少腔長,且因地區不同而風格各異。錫林郭勒草原的長調民歌,聲音嘹亮悠長。呼倫貝爾草原的長調民歌則熱情奔放。阿拉善地區的民歌節奏緩慢。科爾沁草原的民歌以抒情為主。長調民歌在一些長音的演唱上,可以根據演唱者的情緒自由延長,從旋律風格及唱腔上具有遼闊、豪爽、粗獷的草原民歌特色。長調民歌的襯詞均以「嗒咿」、「咿喲」、「咿喲」等。高音的襯詞一般為開口音或半開口音;中音的襯詞較靈活,結尾處的襯詞一般是半開口音或閉口音。
2.短調民歌。與長調民歌明顯不同的是,短調民歌篇幅較短小,曲調緊湊,節奏整齊、鮮明,音域相對窄一些。短調一般是兩行,有韻的兩句式或四句式,節拍比較固定。歌詞簡單,但不呆板,其特點在音韻上廣泛運用疊字。短調民歌主要流行於蒙漢雜居的半農半牧區。往往是即興歌唱,靈活性很強。短調民歌流行在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及自治區其他農業和半農半牧區的民歌,都是短調民歌。短調民歌也叫爬山調,山曲兒,多用漢語演唱。
蒙古族是一個酷愛音樂的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民歌具有民族聲樂的獨有風格,不論高吭嘹亮,還是低吟回盪,都充分表現了蒙古族人民質朴、爽朗、熱情、豪放的性格。蒙古民歌洋洋灑灑,浩如煙海,其品位之高,數量之巨,令世人嘆為觀止。蒙古族音樂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風格,又有各個地區的獨特風格,堪稱絢麗多姿,異彩紛呈。蒙古族民歌主要有狩獵歌、牧歌、贊歌、思鄉曲、禮俗歌、短歌、敘事歌、搖兒歌和兒歌等。
獵歌:來源於原始狩獵歌舞,內容大多直接模擬古代獵人們的勞動生活或模仿各種飛禽走獸的動作神態,有時是寓言性的動物敘事歌。
牧歌:牧歌以歌唱草原、贊美駿馬、贊美生活,充滿對自由幸福的嚮往和追求為其主要內容。牧歌的歌詞既善於抒情,又注重寫景,情景交融,表現人和大自然的和諧關系。牧歌的曲調高亢、嘹亮、寬闊、舒展。節奏悠長、多採用密—疏—更密—疏的節奏。一般情況下,牧歌的上行樂句節奏是悠長徐緩的,而下行樂句則往往採用活躍跳盪的三連音節奏,形成絢麗的華彩樂句。
贊歌:其內容主要是歌頌蒙古族歷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贊美家鄉的山川湖泊等。多在那達慕大會或其它集會、慶典等特定場合演唱。贊歌的曲調簡潔有力,節奏規整鮮明,較少華彩性裝飾音。旋律的起伏不如草原牧歌大。演唱形式有獨唱、齊唱、重唱與合唱。有些古老的贊歌,還有簡單的和聲。這樣的民間合唱蒙古人稱之為「潮爾」,由兩名男歌手演唱,男低音唱出粗獷的固定低音,男高音則演唱悠長的曲調。
思鄉曲:在蒙古族民歌中極為普遍的一種形式,在蒙古人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在蒙古族享有盛譽的《母子歌》、《阿萊欽伯之歌》等,便是寬闊台汗時期的思鄉曲。思鄉曲的內容有兩類,一類是武士思鄉曲,即指從軍出征,在外作戰的蒙古武士們所唱的懷念故鄉的歌曲。思鄉曲的藝術性較高,曲調優美流暢,節奏舒展,結構嚴謹,調式運用豐富而大膽,轉調離調手法很多。
禮俗歌:是在特定場合演唱,帶有生活風俗性、實用性的民歌,如宴歌、婚禮歌、安魂曲等。宴歌主要演唱於節日集會、招待賓客的飲宴場合。婚禮歌在婚慶上演唱,曲調熱烈、歡快。這類歌曲數量大,難度高,風格多樣,主人們願意聘請那些有名望的歌手在結婚儀式上演唱。安魂曲是在舉行葬禮時演唱。曲調悲切哀婉,莊重肅穆。多為齊唱或合唱。摔跤歌是在那達慕大會上舉行摔跤比賽時演唱。
短歌:也稱短調民歌,是最早發展起來的一種民歌體裁。主要在東部蒙古族中盛行。愛情歌曲在短調民歌中佔有極大的比重。
敘事歌:敘事歌的曲調簡短,結構方整,帶有濃厚的說唱性。其演唱形式均為自拉自唱,用四胡或馬頭琴等樂器伴奏。演唱者也可以根據情節、刻劃人物的需要,隨時插入評述性的對白。產生和發展於內蒙古東部農業地區。
好來寶:又稱「好力寶」。蒙古族傳統的說唱藝術,從口頭文學發展而成。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相傳已有 700多年的歷史。多在節日、婚禮和喜慶場合演唱。「好力寶」是蒙古語音譯,是「聯結」的意思。有固定的曲調,演唱形式有單人、雙人和多人,但以單人演唱為多。內容一般有思鄉、贊馬、民間傳說、改編的古典章回小說外,還有即景生情,隨興口編的。既可敘事、又可抒情,有贊頌,也有諷刺。曲目長篇短篇均有。唱詞為四句為一節,押頭韻。或四句一押韻,或兩句一押韻,也有幾十句唱詞一韻到底的情形。伴奏樂器多為馬頭琴、四胡。曲調豪放、淳樸,有較多的朗誦成分,具有濃厚的草原風味。
蒙古族長調是一種具有獨特演唱方式的歌種,它集中體現了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特色與特徵,並與蒙古族的語言、文學、歷史、宗教、心理、世界觀、人生觀、風俗習慣等緊密相連。
繼我國的古箏、崑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項目後,蒙古族長調又被列為新的中華民族民間文化代表作,被國家推薦申報「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蒙古族長調民歌的發展軌跡
蒙古族長調民歌,主要分布在內蒙古和蒙古國境內,除聯合「申遺」外,中蒙兩國已經承諾將盡快作出蒙古族長調民歌十年行動計劃採取保護措施。
蒙古民歌分為長調和短調,長調字少腔長、高亢悠遠、舒緩自由,宜於敘事,又長於抒情,表達了草原兒女獨有的深情。長調民歌由馬頭琴伴奏更具草原文化的韻味。長調一般為上、下各兩句歌詞,演唱者根據生活積累和對自然的感悟來發揮,演唱的節律各不相同。長調歌詞絕大多數內容是描寫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雲、江河、湖泊等。
蒙古族長調民歌的發展軌跡是一種什麼樣的形態?
天籟與心籟的完美統一
傾心聽一曲長調牧歌,猶如站在蒼茫草原向大自然傾訴體驗。這種藝術境界,被諸多音樂學家、歌唱家稱之為「天籟與心籟的完美統一」,而美學家則稱之為「人和大自然高度自由完美的統一」。
據了解,蒙古族復音音樂潮林哆,只要有一人領唱長調旋律,三五個人以持續低音潮爾,就會產生庄嚴肅穆、聲勢浩大、輝煌壯麗的氣勢;而一首馬頭琴民間獨奏曲《走馬》,就會有排山倒海之氣概。二者均能使人產生一種雄渾壯美的崇高體驗。長調牧歌的典範之作《遼闊的草原》,音樂語言、曲式結構都是簡潔精練的,全曲只上下兩個對偶樂句旋律,但卻熱情奔放,達到形象和意境、人和自然的完美統一,同樣給人以遼闊、豪放的陽剛之美。
★長調民歌的歷史淵源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首產生於我國南北朝時期膾炙人口的敕勒歌,高度形象地勾勒出北方草原的壯麗圖畫,在被這首詩中描繪的美景陶醉之時,我們自然會聯想起這「穹廬」之中與詩相伴的「歌」來。
一般來講,這一時期的音樂風格以短調為代表,民歌具有結構短小、音調簡潔、節奏明了、詞多腔少等特點。整體音樂風格具有敘述性與歌舞性,抒情性較弱,這也是原始時期人類音樂藝術的共同特徵。從現有資料可以看到,一些明顯帶有這一時期音樂文化特徵的蒙古族民歌,至今仍在民間流傳,如《追獵鬥智歌》、《白海青舞》。
伴隨著狩獵生產方式向游牧生產方式的轉變,音樂風格也發生了從短調民歌向長調民歌風格上的演變,形成了蒙古族音樂史上的草原游牧音樂文化時期。
草原游牧時期的音樂文化現象是極其復雜的,從音樂形態學角度上看,此時期既保留發展了狩獵時期的短調音樂風格,又逐步創新形成了長調音樂風格。就長調民歌本身而言,此時期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由簡至繁、由低至高的繼承發展過程。
大約自公元18世紀(清朝中後期)起,隨著歷史變革及發展,北方草原與中原內地的聯系進一步增強,各民族間的融合交流步伐加快。中原地區以農業為主的生產方式也滲透到部分北方草原,文化交流更為頻繁。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短調敘事歌、長篇說唱歌曲等又得到了新的發展,形成了蒙古族亦農亦牧音樂文化時期。這一時期的音樂風格特徵可概括為:短調民歌重獲新生快速發展,長調民歌保持特色更加成熟。
★長調情感內向抒情
蒙古族的長調,對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不太熟悉的人,往往認為蒙古族音樂(民歌)也應像其外在性格那樣,總是鏗鏘有力充滿著驃悍氣息。
對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性格,一般都有「驍勇善戰,粗獷豪放」的認識,卻很少了解其「情感細膩,善良多憂」的另一面。如果將粗獷豪放視為外在性格,那善良多憂則是內在性格,這一陰一陽恰好形成互補。這種內在性格更多的是表現在蒙古民族的音樂藝術中,因此,就不難理解蒙古族民歌的「慢多快少,憂多樂少」的表象,而長調歌種的內在抒情性表達方式的形成也就有了必然性。
★愛是長調根本主題
從某種意義上講,沒有愛就沒有人類世界,更不可能產生藝術。但因各民族生活習慣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及生存環境的差異等,對愛的表達方式也自然不會一致。
Ⅶ 請教關於新疆少數民族音樂的樂理
新疆地域廣來大,少數民族多自了去了。新疆的音樂,在這里一兩句又怎麼會清楚?
其精華之作是《新疆十二木卡姆》,不同地區的木卡姆又有所不同。
用得最多的是弗里幾亞調式。與佛拉門戈相近又有所區別。
要注意#1和#5的運用。
說到寫旋律嘛,還是得多聽,培養感覺。這不是單單學了樂理就能寫出來的。
新疆那些放羊的小孩,樂理啥都不懂,但是隨口哼出來的一段,都很好聽。因為他們每天都在這些音樂下熏陶,自然就有感覺。
艾爾肯的第一張專輯《走出沙漠的刀郎》裡面有幾首維語歌曲,很有伊斯蘭色彩。推薦聽聽。
Ⅷ 新疆維吾爾民族歌曲
新疆維吾爾族民歌:青春舞曲
歌詞如下:
太陽下山明早依舊爬上來 花兒謝了明年還是一樣的開
美麗小鳥一去無影蹤 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
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 別的那呀呦 別的那呀呦
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 別的那呀呦 別的那呀呦
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
這首《青春舞曲》採用「魚咬尾」的創作手法,使一、二、四句在格律上基本相似,而一、四句完全相同,第三句的格律完全不同,使這首歌有一種別致的韻味:看似簡單之極,但卻琅琅上口,歡快明亮。
維吾爾族在音樂方面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悠久的傳統、和獨特的感情和熱情,近些年,維吾爾流行音樂發展迅速。
維吾爾流行音樂繼承了維吾爾傳統音樂的一些元素,但也大膽的進行創新和改革,隨著電子樂和現代樂器的出現,使得維吾爾流行音樂有了更大的選擇空間,比如對於西班牙弗拉門戈風格的嘗試。
代表作品:聞名中外的維族民歌有《阿拉木汗》、《半個月亮爬上來》、《達坂城》、《送我一朵玫瑰花》等。
Ⅸ 適合小學生唱的民歌~~~是民族歌曲哦,比如新疆的啊,蒙古的啊等等,有好的推薦不謝謝……
《小巴郎來,童年的太陽》《源侗家娃娃最愛山》《彈起我心愛的冬不拉》《放學吹起笛哩嚕》《美麗的東鄉我的家》《三峽的孩子愛三峽》《山裡的孩子心愛山》《山窩里的小木房》《畲家娃娃啊哩啰》《我們是金色的小童牛》《我有一個小背簍》。。。這些歌全都是姚遙唱的,她唱的大部分都為民歌,你可以去網路搜一搜她,看看有沒有合適的歌曲。 安妮安娜的有一些歌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