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紀伯倫的所有作品
紀伯倫
紀·哈·紀伯倫(Kahlil Gibran)(1883~1931),黎巴嫩詩人、散文作家、畫家。被稱為藝術天才。生於黎巴嫩北部山鄉卜舍里。12歲時隨母去美國波士頓。兩年後回到祖國,進貝魯特「希克瑪(睿智)」學校學習阿拉伯文、法文和繪畫。學習期間,曾創辦《真理》雜志,態度激進。1908年發表小說《叛逆的靈魂》,激怒當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毀,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國。後去法國,在巴黎藝術學院學習繪畫和雕塑,曾得到藝術大師羅丹的獎掖。1911年重返波士頓,次年遷往紐約長住,從事文學藝術創作活動,直至逝世。著有散文詩集《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紀伯倫是黎巴嫩的文壇驕子,作為哲理詩人和傑出的畫家,他和泰戈爾一樣都是近代東方文學走向世界的先驅。同時,他又是阿拉伯現代小說和藝術散文的主要奠基人,以他為中堅和代表形成的阿拉伯第一個文學流派——敘美派(即阿拉伯僑民文學)曾經全球聞名。
紀伯倫青年時代以創作小說為主,定居美國後逐漸轉為以寫散文詩為主。他的小說幾乎都用阿拉伯文寫成,有短篇小說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靈魂》和長篇小說《折斷的翅膀》(1911)等。《折斷的翅膀》寫東方婦女的悲慘命運和她們與命運的苦鬥,譴責貪婪、欺詐和屈從,歌頌自尊、意志和力量。他的小說以主人公充滿哲學意味的獨白、對話和敘述,特別是被壓迫被損害者充滿激情的傾訴取勝。他用阿拉伯文發表的作品還有散文《音樂短章》(1905),散文詩集《淚與笑》(1913)、《暴風雨》(1920),詩集《行列聖歌》(1918),以及《珍聞與趣談》(1923)、《與靈魂私語》(1927)等。他用英文寫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瘋人》(1918)。此後陸繼發表散文詩集《先驅者》(1920)、《先知》(1923)《沙與沫》(1926)、《人之子耶穌》(1928)、《先知園》(1931)、《流浪者》等,以及詩劇《大地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被認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臨別贈言的方式,論述愛與美、生與死、婚姻與家庭、勞作與安樂、法律與自由、理智與熱情、善惡與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會問題,充滿比喻和哲理,具有東方色彩。紀伯倫並自繪充滿浪漫情調和深刻寓意的插圖。
http://ke..com/view/3889.htm
❷ 先知——紀伯倫著的txt全集下載地址
先知——紀伯倫著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愛,除了自身別無所欲,
也別無所求;
愛,不zhan有也不被zhan有。
因為,在愛里一切都足夠了。
Love_gives_naught_but_itself_and_takes_naught_but_from_itself.
Love_possesses_not_nor_would_it_be_possessed;
For_love_is_sufficient_unto_love.
船來了
在當代的曙光下,被選與被愛的艾瑪達法,在奧菲里斯城等待著來接他返回自己出生之島的船隻,已經十二年了。
在第十二年,也就是「收割月」的第七日,他登上沒有城牆的山岡,遠眺大海。他看到他的航船正從霧靄中駛來。
他的心胸豁然開朗,喜悅奔騰直達海面。他閉起雙眸,在靈魂的靜默處祈禱。
然而當他走下山岡時,卻有一陣悲哀襲來。他默想:
我如何能平靜地離去,而不帶絲毫哀傷?不,我無法不帶著精神上的傷痛離開這個城市。
在這個城市中,我度過了多少個漫長而痛苦的日子,又經歷了多少個漫長而孤寂的夜晚,誰能夠無牽無掛地擺脫他的痛苦和孤寂?
這里的大街小巷都撒滿了我心靈的碎片,這里有許多充滿朝氣與希望的孩子赤足穿梭在山林間,我無法做……
❸ 《紀伯倫作品》最新txt全集下載
紀伯倫作品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紀伯倫作品版
價值
一個男人在自家地權里挖出一尊絕美的大理石雕像。他帶著雕像,找到一位酷愛各種藝術品的收藏家,准備出賣。收藏家出了高價買下,事畢後兩人分手。
回家的路上,賣主手裡摸著大把的錢,心喜地自語:「這筆錢會帶來多少榮華富貴呀!怎麼還有人不惜如此代價,換取一塊在地下埋了千年,做夢都無人夢見的頑石?不可思議!」
同時,收藏家卻在端詳著雕像,心裡也在自語:「真是氣韻生動,巧奪天工!何等美麗的一個精靈,酣睡了千年之後再度復生!何以有人會以如此稀珍,換取毫無趣味的幾個臭錢?」
傾國小說網和您一起繼續關注紀伯倫作品最新章節。
溫馨提示:滑鼠雙擊滾屏,方向鍵左右(←→)前後翻頁,上下(↑↓)上下滾動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大小:font1font2font3
另外的海洋
一條魚對另一條魚說:「在我們這片海域上面,還有另一片海洋,那裡也有生物位游,就跟我們生活在這里一樣。」
另一條魚答道:「這純粹是幻想!你不知道嗎:無論什麼只要離……
需要別的再問
❹ 關於紀伯倫的音樂短章
音樂短章①
我坐在我心靈的愛戀者身旁,傾聽著她的訴說。我默然無語,靜靜地聽著。我感到在她的聲音里有一股令我心靈為之震顫的力量。那電擊般的震顫,將我自己與自己分離,於是我的心飛向無垠的太空,在那裡暢游。它看到世界是夢,而軀體是狹窄的囚室。
一種奇異的魔力,匯人我愛人的聲音之中,它隨心所欲地支配我的情感。因著那讓我滿足於無言的魔力,我竟疏淡了她的語言。
人們哪,她就是音樂!我聽到了她,----當我的愛人在某些情詞之後嘆息時,或在某些情詞之中微笑時;我聽到了她,----當她有時用斷斷續續的語言,有時用流暢連貫的語言,有時又用留一半於唇間的語言講述時。
我用我聽覺的眼睛,看到了我愛人那顆心的影響。她讓我全神貫注於她通過音樂----心靈之聲----張揚的感情的瑰寶,而顧不上品嘗她語言的珍懂。
是的,音樂是心靈的語言,曲調是撩撥感情之弦的陣陣和風。她又是叩擊感覺門扉的纖纖素手。她喚醒記憶,這記憶便將曾對其發生過影響的種種往事追尋,再現。
音樂是呼喚著的溫柔曲調。如果她是凄切的,她就喚回痛苦和憂傷時光的回憶;如果她是歡快的,她就喚回舒朗和歡樂時光的回憶。她將喚回的一切置於想像的冊頁上。
音樂是令人憂愁的聲音的匯聚。你聽到她,她便讓你駐足,使你
的心中充滿痛苦焦灼,像幽靈幻影為你描繪不幸。
她又是令人歡快的旋律的匯編。你感受她,她便攫住了你的整
①此篇是紀伯倫最早正式發表的一篇作品,於lop年在美國阿拉伯僑民刊物上刊
出。個身心,於是她在你的胸助間歡快地跳舞。
她是琴弦發出的掙掙之聲,帶著以太之波飄入你的耳際。她可能化作一滴熱淚,從你的眼裡流出,這眼淚是因情人遠離的痛苦或時光之齒噬咬的傷口的痛楚引起。她也許化作一個微笑,從你的雙唇間綻出,那微笑實際上是幸福和安樂的表徵。
她是臨終者的軀體:它有靈魂,來自願望;它有理智,來自心。
人出現了,於是音樂啟發了他,作為來自上蒼的一種語言。和其他語言不同,她講述的是心靈的隱蘊,在一顆心對另一顆心之間,因為她是心靈的私語。她像愛,其影響遍及人復。於是沙漠里的荒蠻歌唱吟詠了,宮殿中國王們的前後左右震動了。喪子的母親把她和自己的哀拗哭號交織在一起,這時她便令鐵石心腸者心碎;歡天喜地的人將她與自己的快樂一起傳播,這時她便是鼓舞被災難擊倒者的一曲頌歌。她又像太陽,用陽光照活了田野上的所有花卉。
音樂好似明燈,驅趕著心中的黑暗,照亮了心房,使心底隱藏的一切呈現出來。樂曲在我看來,是真正自我的倩影,或是活生生的感覺的幻象。心靈如同明鏡,立於世上各種事件和各個行為者面前,反映出那些情影和那些幻象的畫面。
心靈是品評之風面前的一枝柔嫩的花朵,晨風吹拂著它,朝露壓彎了它的纖莖。它又是小鳥的啼略,把人從蒙眈中喚醒。於是人去傾聽,去感受,同它一起歌頌智慧----小鳥甜美啼維和自己細微感情的創造者。那啼哈激發了他的思維力,於是他問自己,問周圍,這微不足道的小鳥的歌聲,究竟道出了何種秘密,竟能撥動他感情的琴弦,向他啟示前人書著中包含的意義?他探究,詢問:小鳥是在呼喚田野上的花朵,還是在效學樹冠上的柔技?是在模仿流泉淙淙,還是在同整個大自然暢敘友情?但是他未能找到答案。
人聽不懂枝頭小鳥說的是什麼,也聽不懂鵝卵石上輕輕流淌的泉水叮步和緩緩推向岸邊的陣陣濤聲。他不解雨水不住地滴落在樹葉上講述的故事,不懂其用輕柔的指尖敲擊玻璃窗時講述的故事。他也不懂微風對田野上花朵訴說的是何種情驚。不過他感到他的心知曉並理解所有這些聲音的意義,因此才時而高興為之震顫,時而又因憂愁和煩惱為之悸動。一些聲音用一種隱幽的語言呼喚他,智慧將之置於他的自然天性面前,於是他的心同自然頻頻交流,而他自己卻默默無言,猶豫惶惑,仁立一旁。或許眼淚替代了他的語言,因為眼淚是言語最好的傳遞者。
時間陪伴著我。哦,神志清明的人啊!快登上那回憶的舞台,以便看清音樂在時光掩去的那些民族中佔有何種地位。來呀!讓我們思考,音樂在亞當之子①各個發展階段留下過什麼影響。
迪勒底人②和埃及人把音樂當成偉大的神靈來崇拜,向它跪拜,對它贊美。波斯人和印度人相信音樂是人間的上帝靈魂。一位波斯人曾這樣說:「音樂原是天上眾神的一位仙女,她鍾情於人類,從高天降到地上,去找她心愛的人。天神得知,大發雷霆,派一股狂風緊隨其後。仙女在空中把這股狂風打散,結果狂風散布到世界各個角落。仙女本人並沒有死,絕對沒有!她活著,棲居在人類的耳朵里。」
一位印度哲人也說過:「甜美的旋律鞏固了我對美好永恆存在的希望。」
音樂在希臘人和羅馬人那裡,是一尊神。他們為他建起了巍峨的神廟,至今仍向我們談論著他們宏偉的祭壇,並獻上最美好的祭品和最芬芳的前香。這位神,他們稱之為阿波羅。他們以全部的完美描繪他,使他卓然而立,就像河流將樹木浮上水面。阿波羅左手操琴,右手撥弦,氣宇軒昂,他的眼睛注視著遠方,好像看到了萬物的深速底蘊。
人們說,阿波羅琴弦的掙掙聲是大自然的回聲,是他從鳥兒的啼橫、流水的淙淙、微風的吹拂和樹枝的搖曳中移譯的自然的聲音。
在他們的神話中有這樣的說法:奧爾甫斯③琴弦上的樂聲,打動了動物的心,以致兇猛的野獸都跟隨著他。植物也是這樣:花兒向
①指人類。
②指古代兩河流域的民族。
③希臘神話中的樂神。他伸頸探望,樹枝向他偏斜搖曳,連沒有生命的物體也動作起來。
他們說,罪惡的女兒們殺死了奧爾甫斯,她們把他的頭顱和六弦琴拋入大海。頭顱和琴漂在海面上,最後漂到一個島嶼,希臘人稱那個島為「歌島」。
他們說,載著奧爾甫斯頭顱和六弦琴的波濤,自那時起,就用它的聲音編出了令人感動的輓歌和令人悲愁的曲調,這歌聲曲調傳遍了太空,海員們都能聽得見。
這些話,在那個民族的光榮已逝之後,我們稱之為來自幻想的奇談,是想像力創造出來的夢幻。但是,這些話都證明了音樂在希臘人心中的影響有多麼深,多麼大。他們敘說這些,是出於一種健康的信仰。假如把這些話稱作來自細膩的感情和對美的熱愛,是這方面詩意的誇張,又於我們何報呢?按詩人們慣常的說法.這就是詩。
亞述的遺址給我們留下了一些畫,它們描繪國王的隊伍在前進,樂器作先導。他們的歷史學家跟我們談論音樂,他們說音樂在慶典上是光榮的標志,在節日里是幸福的象徵。是的,因為幸福若沒有音樂,就是一個被割斷舌頭的姑娘。音樂是大地上各個民族之舌。他們用頌歌金曲贊美他們所崇拜的女神。唱頌歌在當時----現在亦然』----是一種義務,就像他們在神廟中所作的祈禱一樣,也像他們對被崇拜力量所作的活祭一樣。神聖的措祭起始於內』動的感情。祈禱也是受到心靈的指點和感情震顫所造成的那些結果的匡正。不為言詞所親近而為言詞所炫耀的自由風格,則是由大衛王的懊悔所引起。於是他的頌歌充滿了巴勒斯坦的大地,他的愁緒創造出來自仟悔的激情和內心悲哀的動人旋律。他的蘆笛作為他與上帝之間的中介出現了,為他要求對他疏忽的寬恕。他的弦琴的掙掙聲是從他深沉的心田進發出來的,隨著他的血脈通向他的指尖,因此這些指頭的工作對上帝和對人類來說是偉大的。他說:「你們為主而歡呼吧!用號聲贊美吧!用笛子和弦琴贊美他吧!用皮鼓和鈴鼓贊美他吧!用豎琴和風琴贊美他吧!用燒拔的聲音贊美他吧!用歡呼的饒錢贊美他吧!讓每一個人都贊美主吧廣《聖經》中說:一位天使在時間的終結時刻到來時,在世界各地吹著喇叭,於是靈魂們應聲而起,給他們的肉體穿上衣裳,在那位債主面前復活。這一節經文的作者高度贊揚
音樂,他給音樂以上帝派往人類靈魂的一位使者的地位。這位作者說出的只是他感情的圖畫,只是按一種符合他同時代人信仰的某種說話方式。
相傳,在人子①的悲劇開始時,弟子們在出發去他們老師被捕的橄欖園之前,曾唱過贊美歌。我現在似乎仍聽得到這從悲苦者心底發出的贊美歌曲,他們看到某種不幸將降臨到和平使者的頭上,於是唱出代替告別辭的動人曲調。
音樂在大軍的前面前進著,走向戰爭。她更新著他們熾熱的決心,鼓舞著他們征戰的鬥志,像萬有引力收聚著他們的散兵游勇,把他們組成不可分開的隊伍。詩人沒有行進在大隊的前面,走向戰場,走向那死亡之所,沒有,演說家也沒有。筆和書不陪伴他們,而是音樂走在他們的前面,像一位偉大的統帥,給他們衰弱的身體以一種難以形容的力量,在他們心中激發出對勝利的熱愛之情,從而戰勝他們的飢渴和行軍的疲勞,全力以赴地去戰斗。他們跟隨在音樂的後面,歡欣鼓舞,跟隨著死亡來到惡敵的土地上。就這樣,人類的子嗣利用世界上最神聖的事物,去普及世界之惡。
音樂是牧羊人孤獨時的伴侶。牧羊人坐在一塊岩石上,坐在他的羊群中間,以他的蘆笛吹奏出他的羊兒聽得懂的曲調,於是羊兒乖乖地吃草。對牧人來說蘆笛就像一個從不分離的朋友,一個可愛的夥伴,用熙攘的牧場代替了山谷可怕的寂靜,用感人的音樂曲調,驅趕了孤獨,使空間充滿甜蜜與溫馨。
音樂引導著旅者的駝轎,減輕旅途的勞頓,縮短漫長道路的距離。於是良駝不再在沙漠荒野行走,除非聽到驅趕它們的歌聲;駝隊不再接受沉重的負載,除非在駱駝脖子上繫上駝鈴。聰明人在我們這個時代用各種樂曲馴養猛獸,用甜美的歌聲馴服它們,這些並不算創舉。
音樂陪伴著我們的靈魂,和我們一起越過生活的各個階段,和我
①指耶穌基督。
同悲共歡,同甘共苦。音樂,在我們快樂的日子像一位天使,在我們艱難困苦的日子裡,又像一位憐恤的親人。
嬰兒從隱秘世界來到我們的世界,接生姿和親人們用歡樂的歌聲迎接了他的出生。歡樂的歌,表示對嬰兒來到世上的歡迎。當嬰兒見到光明時,用啼哭問候他們,他們則以歡呼來回應他。他們好像以音樂和時間比賽,看誰先告訴他神性的智慧。
嬰兒啼哭時,他的母親走近他,帶著自己充滿溫愛的歌聲。他停止了啼哭,因體現了母親疼愛的曲調而高興,於是愜意而睡。在母親的悠揚曲調中,有一種力量,一種催眠的力量,讓她的孩子垂下眼簾。她在那些輕柔的曲調中揉進了寧靜,於是使曲調更加甜美;抹去了曲調中的畏懼,使之充滿慈母氣息,直到嬰兒克服了不眠,睡著,他的心飛向靈魂的世界。倘若母親用西塞羅①之舌說話或讀伊本·法利德②,孩子是不會入睡的。
一個男子,精心選擇了他生活的伴侶,他們的兩顆心因婚姻的紐帶而合一。他們聽從了智慧從一開始就寫在他們心上的忠告,於是親人們和密友們聚在一起,當新婚夫婦在婚禮上締結良緣時,他們唱起了頌歌和流行曲,讓音樂成為證婚人。在聚攏安息之日,我彷彿就是她,----一個混雜著甘甜的可怕的聲音,一個在上帝創造物中歌頌上帝的聲音,一個喚醒沉睡的生命,讓它前進,傳遍和充滿大地的聲音。
當死亡來到時,音樂表現出生命故事的另一番場景,我們聽到哀傷的聲音,我們彷彿看到她用悲痛的陰影充滿空間。在那痛苦的時刻,當心靈向這美麗世界的海岸告別並飛向那永恆的大海,將她的物質骨架拋於歌唱者和哭喪者的手中時,他們以哀婉的調子大放悲聲,他們給那個物質實體覆蓋上濕土,讓他在墓中安眠,用帶著壓抑意味的聲調和表示憂傷焦灼的歌聲----只要黃土在黃土之上,他們就不斷重復著那些曲調,為他送殯。一旦它們變得陳舊,只要心念著已逝
①西塞羅(前143Mlod):古羅馬雄辯家、政治家、哲學家。
②伊本·法利德(1181-1235):阿拉伯古代詩人,蘇菲主義者,以記錄精神生活的詩
篇著稱。者,它們的回聲就依然長留在人們的細胞里。
我和一位上帝專門給了他一副好嗓子的人坐在一起,上帝並贈給他譜歌作曲的哲學領悟力。我看到聽眾圍在他的身邊,傾聽著,感到自己的渺小。他們屏住呼吸,一動不動,像對啟示他們許多奇異秘密的有效力量甘拜下風的詩人們那樣,凝視著他。當歌者唱畢,他們長時間地嘆息----「啊!----啊!廣這是從那些被曲子掀起深藏的感情波瀾的心中發出的嘆息!而這嘆息對這些心來說,又是多麼甘甜!「啊!!」是被回憶激動起來的乾渴的心發出的感嘆;「啊!!」是一個小小的詞兒,但是它是長長的話語;「啊!!」不是聽見歌者說話或看見歌者面孔的人發出的聲音,而是那向由斷斷續續的聲總編出的一支曲子伸出耳朵的人發出的嘆息。那活的氣息向他展示了他過去的生活故事的一章,或袒露了他心中隱藏的一個秘密。
我是怎樣地審視一位敏感的聽者的面孔啊!我看到他的面部表情,一會兒緊皺雙眉,一會兒面容舒展,隨著曲調的翻轉變化而變化。我從他的動作看出他的性格,通過他的外表看出他的內心。
音樂好似詩歌繪畫,表達人的不同狀態,描繪心中的掠影,闡述靈性的幻象,把意念中巡遊的東西鑄製成形,對肉體最美好的願望加以說明。
納哈溫德曲
『創哈溫德」曲代表情人的分離和向祖國告別,描寫一位親愛的旅者的最後一瞥,表達心中巨大痛楚的哀訴,特別是思念之火的烤炙。納哈溫德曲是發自愁苦內心深處的聲音,是一個被遺棄者在長途跋涉精疲力竭之前,尋求對自己線生的某種同情的呼喚,是苦難導致的失望者的長嘆,是被忍耐壓垮的痛苦者發出的絕望者的哀鳴。納哈溫德曲代表了秋天,代表了枯黃的樹葉悄然飄落,被秋風嘲弄,吹散四方。納哈溫德曲是遠行異地的遊子的母親的祈禱,兒子走後,她夜不能眠,與思念進行著搏鬥。兒子的遠行用種種失望向她進攻,她用忍耐和希望進行著抵抗。在納哈溫德曲中有一種意義,不,許多意義;有許多秘密,心靈了解它們,精神通曉它們。有許多秘密,唇舌企圖說出它們,筆管企圖揭示它們,但唇舌發幹了,筆管折斷了。
伊斯法軍曲
我聆聽了「伊斯法罕」曲,於是我看到了----以我聽覺的眼睛,看到了病危情人故事的最後一章。他的情人死了,他的希望破滅了,於是他用他身上的最後一點生命哭泣哀號,用他殘留的生命悲悼。伊斯法罕曲是一個垂死掙扎者在死亡之舟上,在生命的海岸與永恆的大海之間,發出的最後一絲氣息。伊斯法罕曲是帶著斷斷續續的使咽和深深的唱嘆的自我哀悼,是這樣一種曲調:它的回聲是交織著死亡和憂愁的苦澀及眼淚和忠誠的甜蜜的寂靜。
如果說納哈溫德曲是帶著某些希望生活著的人的思念,那麼,伊斯法罕曲就是希望之環已經斷裂的那個人的呻吟。
薩巴曲
我們聽著「薩巴」曲,於是陰霆籠罩的心蘇醒了。心兒醒來,在胸間翩翩起舞。薩巴曲是快樂者的曲調,它讓人忘卻悲傷,去尋求歡樂,暢飲歡樂。這個人品嘗到一種奇特的美滋味,於是便想得到更多。他好像知道快樂的烈酒正和這美味爭勝,因此他保持著清醒。薩巴曲是一位歡樂的愛者的情話,他戰勝時間,征服距離。夜晚的幽靜使他感到幸福,因為他得以與一位美麗的戀人在遠處的田野上相會。這幽會帶給他快樂和歡悅。薩巴曲像陣陣微風①吹過,引得田野上的花朵搖搖曳曳,歡快地向它點頭。
拉斯德曲
在夜的寂靜中,「拉斯德」曲帶著一種沉浸於感情中的節奏,敘述
①這里所用「微風」一詞,在字形上和發音上與「薩巴」一致。著一位可貴朋友來信中那些情詞的影響。他在遙遠的國度,斷絕了音訊。忽然,一封書信來到,復活了希望之情,向心兒許諾了重聚。我就像是一個拉斯德曲的歌者,傳播著黎明已近、黑暗逝去的消息。常言道:「如果你的夜已結束,那就追趕①吧!」
在巴勒貝克訴怨曲中,有一支介於責備與申斥之間的精巧別致的曲子,它的曲調是令人激動的納哈溫德曲和令人愉快的薩巴曲的交混,這支曲子在人們的心裡能起上述兩曲的雙重作用。
現在,我已寫了這許多頁。我看自己就像一個孩子,正從一首長長的頌歌中抄下一段詞;上帝塑造第一個人時,天使曾唱過那首頌歌。或許我像一個文盲,正從智慧寫下的一本書中記背一個句子;那本書是時間出現之前寫在感情的扉頁上的。
啊,音樂!啊,神聖的奧特拉比!②你的藝術姊妹們已經在過去的那些世紀中舞過一段時間,她們被置於遺忘的深宅也有一段時間了。你嘲笑她們,因為你一天也沒離開過心靈的舞台。你就像亞當印在夏娃雙唇上的那一個初吻的回聲。回聲有回聲,回聲的回聲又有回聲。它們傳遞著,輪回著,包圍著一切又靠一切而長存。對它們的工人們來說,自己的工作是有趣的;具有天賦的其他人,則因聽覺的享受而為它們的功業感到高興。
啊,心靈和愛的女兒!盛放愛情苦汁和甘泉的容器!人類心靈的幻象!悲愁的果實和快樂的花朵!從收聚的感情的花束中冉冉上升的芬芳!啊,愛者之舌和情人秘密的傳播者2從隱蘊的感情中製造淚的珍珠的藝匠!啊,詩歌的啟示者和詩韻項鏈的編制者!把思想和語言的碎屑統一起來的集大成者!用美的要素編纂感情之書的編輯者!啊,把飲者提升到幻象世界最高處的心靈的醇酒!啊,土兵的鼓舞者!崇拜者心靈的凈化者!載著心影的以太的波動!啊,典雅溫柔的海洋!我們把自己的靈魂交付你的波濤,我們把我們的心委託你的深處!請載著它們去到物質的彼岸,讓我們看到幽冥世界
①「拉斯德」是這里所用動詞「追趕」一詞的同根。
②古希臘人音樂之神的新娘。----原注的隱蘊。
心靈的感情啊,再豐富一些吧!心靈的感覺啊,再擴大一些吧!讓那些有手臂的人抬起手臂,去為這些偉大的神靈①建設宙字吧!啟示的天使啊,請降至詩人們的心中!請在他們的智能細胞中傾注贊美這個偉大的聖者的領詩和禱祝吧!畫家和雕刻家們的想像力啊,再擴大些吧!為她創造出種種形象和情影吧!
大地的居民啊!向她的男女祭司表示尊敬吧2舉行節日慶祝,以紀念她的僕人們吧!為他們豎起雕像吧!世上的各個民族啊,為她祈禱吧!向奧爾甫斯、大衛、毛綏里②致敬吧!更尊崇地念著貝多芬、瓦格納③、莫扎特吧!敘利亞啊,以復基爾·哈勒比④的名義歌唱吧!埃及啊,以阿卜杜·哈穆里⑤的名義歌唱吧!世界啊,尊重那些在你天空中傳播了他們自己、讓空氣中充滿他們可愛靈魂的人吧!尊重那些教會人類用自己的聽覺著、用自己的心靈聽的人吧!阿門!
❺ 雨之歌(紀伯倫)txt全集下載
雨之歌(紀伯倫) txt全集小自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雨之歌(紀伯倫)
翻譯:劉寧(swan。eagle)
我是神明從天堂拋落的
銀色珠練,自然用我
妝點她的原野和山谷。
我是美麗珍珠,黎明的女兒
從伊師塔的王冠摘來
裝飾花園。
每當我哭泣,山陵就笑;
每當我自卑,花兒欣喜;
在我謙恭時,所有事物都興高采烈。
原野與雲兒相愛,
我是仁厚信使,穿梭他們中間,
澆熄一方焦渴;
療愈另一方緊張懸念。
雷鳴斷言我到來;
彩虹宣告我離開。
我喜愛凡俗,那起始於
激狂之力的步履,終結於
死亡揚翼之下的生命。
我生自海之心,
隨風波高漲。當看見原野,
急切里,毅然卑降,擁抱花朵
樹林,無數情形。
輕輕觸碰窗戶,我
柔弱纖指,話語是一首
受歡迎的歌,全都可以聽見,可是只有
敏感能懂。
懸幻熱潮催我誕生,
而結果,我把它撲滅,
像征服男人的女子一樣,用她
迷惑於他的力量。
我是海的嘆息;
是原野的笑;
天堂的淚。
這樣地愛——
來自情海深深的嘆息;
來自心靈絢爛原野的笑;
來自無窮無盡追憶天堂的……
應該是你需要的吧
❻ 紀伯倫有哪些作品(散文)
紀·哈·紀伯倫(Kahlil
Gibran)(1883~1931),黎巴嫩詩人、散文作家、畫家。被稱為「藝術天版才」、「權黎巴嫩文壇驕子」,是阿拉伯現代小說和藝術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一。散文《音樂短章》(1905),散文詩集《淚與笑》(1913)、《暴風雨》(1920),詩集《行列聖歌》(1918),以及《珍聞與趣談》(1923)、《與靈魂私語》(1927)等。他用英文寫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瘋人》(1918)。此後陸繼發表散文詩集《先驅者》(1920)、《先知》(1923)《沙與沫》(1926)、《人之子耶穌》(1928)、《先知園》(1931)、《流浪者》等,以及詩劇《大地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被認為是他的代表作
❼ 紀伯倫散文詩集 txt下載 跪求!!!!!
求採納0.0
❽ 紀.哈.紀伯倫
紀·哈·紀伯倫
阿文名:جبران خليل جبران
英文名:Kahlil Gibran
(1883~1931),黎巴嫩詩人、作家、畫家。被稱為「藝術天才」、「黎巴嫩文壇驕子」,是阿拉伯現代小說、藝術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一。生於黎巴嫩北部山鄉卜舍里。12歲時隨母去美國波士頓。兩年後回到祖國,進貝魯特「希克瑪(睿智)」學校學習阿拉伯文、法文和繪畫。學習期間,曾創辦《真理》雜志,態度激進。1908年發表小說《叛逆的靈魂》,激怒當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毀,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國。後去法國,在巴黎藝術學院學習繪畫和雕塑,曾得到藝術大師羅丹的獎掖。1911年重返波士頓,次年遷往紐約從事文學藝術創作活動,直至逝世。著有散文詩集《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紀伯倫是黎巴嫩的文壇驕子,作為哲理詩人和傑出的畫家,他和泰戈爾一樣都是近代東方文學走向世界的先驅,「站在東西方文化橋樑上的巨人」。並有評論說「上帝的先知於其身復活」。同時,以他為中堅形成的阿拉伯第一個文學流派——敘美派(即「阿拉伯僑民文學」),全球聞名。
紀伯倫青年時代以創作小說為主,定居美國後以寫散文詩為主,小說幾乎都用阿拉伯文寫成,有短篇小說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靈魂》和長篇小說《折斷的翅膀》(1911)等。《折斷的翅膀》寫東方婦女的悲慘命運和苦鬥,譴責貪婪、欺詐和屈從,歌頌自尊、意志和力量。小說以主人公充滿哲學意味的獨白、對話和敘述,特別是被壓迫被損害者充滿激情的傾訴著名 。用阿拉伯文發表的作品還有散文《音樂短章》(1905),散文詩集《淚與笑》(1913)、《暴風雨》(1920),詩集《行列聖歌》(1918),以及《珍聞與趣談》(1923)、《與靈魂私語》(1927)等。他用英文寫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瘋人》(1918)。此後陸繼發表散文詩集《先驅者》(1920)、《先知》(1923)《沙與沫》(1926)、《人之子耶穌》(1928)、《先知園》(1931)、《流浪者》等,以及詩劇《大地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是代表作,以一位智者臨別贈言的方式,論述愛與美、生與死、婚姻與家庭、勞作與安樂、法律與自由、理智與熱情、善惡與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會問題,充滿比喻和哲理的東方色彩。紀伯倫並自繪浪漫情調和深刻寓意的插圖。
紀伯倫認為要唱出「母親心裡的歌」,作品多以「愛」和「美」為主題,通過大膽的想像和象徵的手法,表達深沉的感情和遠大的理想。思想受尼采哲學影響較大。作品常常流露出憤世嫉俗的態度或表現某種神秘的力量。是阿拉伯近代文學史上第一個使用散文詩體的作家,領導過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學團體「筆會」,為發展阿拉伯新文學做出過重大貢獻。他的作品已譯成世界多種文字,受到各國讀者的歡迎。最先介紹到中國來的是《先知》(冰心譯,1931)。從50年代起,逐漸為中國讀者所了解。
[編輯本段]生平
在短暫而輝煌的生命之旅中,紀伯倫飽經顛沛流離、痛失親人、愛情波折、債務纏身與疾病煎熬之苦。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區的一個農家。故鄉的奇兀群山與秀美風光賦予他藝術的靈感。12歲時,因不堪忍受奧斯曼帝國的殘暴統治,他隨母親去美國,在波士頓唐人街過著清貧的生活。1898年,15歲的紀伯倫隻身返回祖國學習民族歷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會。1902年返美後僅一年多的時間,病魔先後奪去了他母親等三位親人。他以寫文賣畫為生,與為人剪裁縫衣的妹妹一起掙扎在金元帝國的底層。1908年,他有幸得到友人的資助赴巴黎學畫,並得到羅丹等藝術大師的親授指點。1911年他再次返美後長期客居紐約,從事文學與繪畫創作,並領導阿拉伯僑民文化潮流。當他感到死神將臨,決心讓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燒得更加光耀,遂不顧病痛,終日伏案,直到48歲英年早逝。
紀伯倫是位熱愛祖國、熱愛全人類的藝術家。在生命的最後歲月,他寫下了傳遍阿拉伯世界的詩篇《朦朧中的祖國》,他謳歌:「您在我們的靈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動的心臟。」愛與美是紀伯倫作品的主旋律。他曾說:「整個地球都是我的祖國,全部人類都是我的鄉親。」他反對愚昧和陳腐,他熱愛自由,崇尚正義,敢於向暴虐的權力、虛偽的聖徒宣戰;他不怕被罵作「瘋人」,呼籲埋葬一切不隨時代前進的「活屍」;他反對無病呻吟,誇誇其談;主張以「血」寫出人民的心聲。
文學與繪畫是紀伯藝術生命雙翼。紀伯倫的前期創作以小說為主,後期創作則以散文詩為主。此外還有詩歌、詩劇、文學評論、書信等。《先知》是紀伯倫步入世界文壇的頂峰之作,曾被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紀伯倫的畫風和詩風一樣,都受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1757—1827)的影響,所以,文壇稱他為「20世紀的布萊克」。1908年—1910在巴黎藝術學院學習繪畫藝術期間,羅丹曾肯定而自信地評價紀伯倫:「這個阿拉伯青年將成為偉大的藝術家。」紀伯倫的繪畫具有濃重的浪漫主義和象徵主義色彩,在紀念館收藏。
在東方文學史上,紀伯倫的藝術風格獨樹一幟。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嚴肅與冷峻,又有詠嘆調式的浪漫與抒情。他善於在平易中發掘雋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啟示深刻的哲理。另一方面,紀伯倫風格還見諸於他極有個性的語言。他是一個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寫作的雙語作家,而且每種語言都運用得清麗流暢,其作品的語言風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東西方讀者。美國人曾稱譽紀伯倫「象從東方吹來橫掃西方的風暴」,而他帶有強烈東方意識的作品被視為「東方贈給西方的最好禮物」。
早在1923年,紀伯倫的五篇散文詩就先由茅盾先生介紹到中國。1931冰心女士翻譯了《先知》,為中國讀者進一步了解紀伯倫開闊了文學的窗扉。近十多年來,我國又陸續出版了一些紀伯倫作品。這位黎巴嫩文壇驕子在中國有越來越多的知音。
[編輯本段]評價
他是位熱愛祖國、熱愛全人類的藝術家。在詩《朦朧中的祖國》中謳歌:「您在我們的靈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動的心臟。」他曾說:「整個地球都是我的祖國,全部人類都是我的鄉親。」
愛與美是紀伯倫作品的主旋律,文學與繪畫是他藝術生命的雙翼。
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嚴肅與冷峻,又有詠嘆調式的浪漫與抒情。他善於在平易中發掘雋永,在比喻中啟示深刻的哲理。他清麗流暢的語言征服了一代代世界讀者。
[編輯本段]著作
短篇小說集《草原新娘عرائس المروج》《叛逆的靈魂الأرواح المتمردة》
長篇小說《折斷的翅膀الأحنحة المتكسرة》
散文《音樂短章》《花之詠》《我的心靈告誡我وعظتني نفسي》
散文詩集《先知النبي》(被認為是他的代表作)《淚與笑دمعة وابتسامة》《暴風雨عاصفة》《先驅者》 《沙與沫رمل وزبد》《人之子耶穌يسوع إبن الإنسان》《先知園حديقة النبي》《流浪者》《組歌》(包括《美之歌》《浪之歌》《雨之歌》《花之歌》《幸福之歌》)
詩集《行列歌الكواكب》
《珍聞與趣談البدائع والطرائف》《與靈魂私語》
散文集《瘋人المجنون》
詩劇《大地諸神آلهة الأرض》《拉撒路和他的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