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講音樂家的故事的動畫片
貌似只有莫扎特,沒有貝多芬的
少年莫扎特
故事簡介 故事發生在18世紀的歐回洲,講述了8歲的阿曼答達斯(莫扎特)這個從小就是一個堅強獨立,滿腦子充滿不同尋常想法的小傢伙的故事。 每集都講述了阿曼達斯迎接不同的挑戰,克服各種各樣的困難的種種冒險,他的經歷也教會孩子們如何面對困難和善惡。本片莫扎特的故事多是虛構的,但小莫扎特很"陽光",故事也很有趣,在講述故事的同時,也為我們介紹了小莫扎特的一些音樂作品。 那個一向不喜歡莫扎特的心胸狹隘的薩爾茲堡大主教柯洛列多不再是個欺壓莫扎特父子的惡人,而"變成"一個和善又有些糊塗的可愛老頭。Mario(馬里奧)的舅舅Davieris(戴維利斯)和"高智商"叫蒙迪的寵物丑老鼠作為反派人物,他們專門為莫扎特一家製造麻煩,但每次"計劃"都是事與願違,被小莫扎特用音樂化解
❷ 音樂家的小故事,要短一點
1、亨德爾的故事
1707年,亨德爾在不被人知的情況下游歷威尼斯。到達後不久,他應私人朋友之邀參加一個蒙面舞會。但亨德爾不擅跳舞,便坐下彈鋼琴。正值義大利著名作曲家斯卡拉蒂也在場,當時兩人並不相識,但他聽過亨德爾非凡的演奏。
此時,他忽然聽到美妙的琴聲傳來,斯卡拉蒂一下子驚呆了,他指著戴著假面具坐在鋼琴旁的人大聲喊叫:「啊,魔鬼!魔鬼!那個彈琴的如果不是魔鬼,便一定是亨德爾!」斯卡拉蒂說完就沖過去掀掉彈琴人的面罩,果然是亨德爾。從此兩人成了極好的朋友。
❸ 音樂家的故事
貝多芬的故事
德國音樂家貝多芬,是歐洲音樂史上最著名的音樂家之一,他1770年出生在德國的波恩,在貝多芬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對他的期望非常高,希望自己的兒子成為莫扎特式的音樂神童。在貝多芬才4歲的時候,父親便把一堆的曲譜放在貝多芬面前讓他彈奏,有時候貝多芬把小手都練腫了還是不敢休息。
一天,教堂的鍾聲都已經敲了12下了,貝多芬還在練習,他必須等到父親回來檢查他的曲子才能睡覺,母親看著眼睛眯成一條縫的貝多芬,垂憐的對他說:「孩子,都12點了,先去睡覺吧。」
「不行,爸爸等會回來看見我沒有練琴,會打我的。」
媽媽對這個酒徒的丈夫也沒有辦法,只好抱著貝多芬在琴邊流淚,很快,貝多芬在母親的懷抱睡著了,媽媽便把他抱上了床。
當鍾聲再次敲響的時候,貝多芬的酒徒父親回來了,「那個小兔崽子呢,怎麼不練琴了?」
「你不看看都幾點了,還讓孩子練琴,你要把他弄死才肯罷休啊?」
「對,你說的對」貝多芬父親一邊說著,一邊來到貝多芬床邊,把貝多芬提了起來,母親怎麼攔也攔不住。
貝多芬迷迷糊糊的在琴上一邊彈,一邊閉著眼睛,盡管如此,貝多芬的琴聲還是十分流暢自然。
「行,這還有點莫扎特的樣子。」父親在一邊高興的說。
一晃幾年過去了,貝多芬從4歲長到了8歲,經過4年的刻苦練習,他的鋼琴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的酒徒父親也感到滿意,於是便讓他在音樂院舉行了一次獨奏音樂會,這次演出非常成功,父親享受到了兒子成功的喜悅。
17歲的時候,貝多芬來到維也納,他以非常崇敬的心情拜見了莫扎特,莫扎特給了他一個很難的曲子讓他即興演奏,貝多芬的演奏得到了莫扎特的肯定,他說:「你們要注意這個孩子,他將來會驚動全世界的。」由於自己的刻苦努力,他終於在維也納藝術舞台上佔有了一席之地,經常以鋼琴家的身份登台演出,而且演奏的都是自己的作品,得到了人們的肯定。
正當他飛黃騰達的時候,他的耳朵患上疾病,後來徹底聾了,這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是個殘酷的打擊,然而,這一切並沒有打垮貝多芬,他還是靠頑強的毅力創造了大量優秀作品,在他的《命運交響曲》里,我們都能聽到他和命運做斗爭的聲音。
1807年,貝多芬正住在維也納李希諾夫斯基公爵家中。一天,公爵家裡來了一大批客人,他們都是當時拿破崙派駐佔領維也納的法國軍官。公爵想請客人們聽音樂,就派人去請貝多芬,但未向貝多芬說明情況。貝多芬不明就裡,帶著自己新寫完的《熱情奏鳴曲》興致勃勃地趕來。進客廳一看,竟是一幫佔領軍,貝多芬當即就拒絕了公爵的要求。公爵惱羞成怒,竟然板起面孔對貝多芬下了演奏的命令。貝多芬為李希諾夫斯基的無恥賣國行徑憤怒到極點,他不顧夜中的滂沱大雨拿起樂譜忿然離去,並把公爵以前送他的一尊胸像摔了個粉碎。第二天,公爵接到了這樣一封信:「公爵!您之所以成為公爵,只是由於偶然的出身。而我之所以成為貝多芬,則全靠我自己。公爵現在有的是,將來還有的是,而我貝多芬卻永遠只有一個!」
❹ 一個音樂家的故事
巴赫於1685年出生復於德國的音樂家制庭中,在該地區其家族享
有極高的音樂聲譽。在他的家族中曾經誕生過數十個音樂家,不
僅他的父親、祖父、曾祖父等也都是音樂家。因此在那樣的環境
中,巴赫亦是從小就得以學習音樂,並在音樂的薰陶下長大。
巴赫被喻為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一生都任職於德國的教堂
和宮廷,由於時代和環境的局限,使他和宗教音樂的創作結下了
不解之緣,而留下了很多偉大的作品。他不僅是集巴洛克以音樂
之大成,更成為後世音樂發展的啟迪者,因此有「音樂之父」的
美譽。他的音樂在結構上十分嚴謹完整,比例對稱而均衡,亦有
華美的裝飾及對於對位法有純熟的運用,再再都顯示了巴洛克音
樂的風格。
他一生所作之作品數量眾多,僅舉較具有代表性者如下:彌
撒曲五首(以1738年的 b小調彌撒曲最著名)、聖母頌歌、受難
曲五首、三百首教會清唱劇,風琴曲則有觸技曲、賦格曲、前奏
曲,古鋼琴曲有觸技曲、奏鳴曲、法國組曲、英國組曲和平均率
鋼琴曲集第一二冊等,直到今天都是不朽的名作。
❺ 一個關於音樂家的故事(著名的)
1807年,貝多芬正住在維也納李希諾夫斯基公爵家中。一天,公爵家裡來了一大批客人,版他們都權是當時拿破崙派駐佔領維也納的法國軍官。公爵想請客人們聽音樂,就派人去請貝多芬,但未向貝多芬說明情況。貝多芬不明就裡,帶著自己新寫完的《熱情奏鳴曲》興致勃勃地趕來。進客廳一看,竟是一幫佔領軍,貝多芬當即就拒絕了公爵的要求。公爵惱羞成怒,竟然板起面孔對貝多芬下了演奏的命令。貝多芬為李希諾夫斯基的無恥賣國行徑憤怒到極點,他不顧夜中的滂沱大雨拿起樂譜忿然離去,並把公爵以前送他的一尊胸像摔了個粉碎。第二天,公爵接到了這樣一封信:「公爵!您之所以成為公爵,只是由於偶然的出身。而我之所以成為貝多芬,則全靠我自己。公爵現在有的是,將來還有的是,而我貝多芬卻永遠只有一個!」
❻ 音樂家的小故事
海頓 HAYDN
約瑟夫.海頓於1732年4月1日出生於奧地利的羅勞村,1809年5月1日逝世於維也納。海頓是世界音樂史上影響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頗具創造精神的作曲家。
海頓的父親是一個馬車製造匠,母親是個廚娘,父母都是音樂愛好者,這使海頓從小有機會受到音樂的熏陶。他的家境貧苦,為了學習,六歲就離開了父母到維也納。海頓有著超人的音樂才華,八歲那年,被選為當時施台芳教會的兒童合唱團的團員。後來長大後,嗓子變聲,被合唱團趕了出來,從此他流落街頭,嘗盡了世間的艱難困苦。幸運的是他被一位歌唱家發現,並得到了他的救,才勉強活了下來。這個時期可以說是他一生最為艱苦的時期。雖然生活困窘,但他熱愛音樂的信念從未動搖,他努力學習音樂,最終得到了匈牙利貴族保爾.艾斯特哈齊的幫助,成為這位侯爵的宮庭樂師。此後,海頓生活安定,直到晚年。他的絕大部分作品都是這一時期創作的,由於他性格開朗,生活上又有了保障,在人格上也受到了人們的尊敬,因此他的作品聽起來總有一種寧靜、樂觀的感覺,而不象貝多芬的音樂那樣具有強烈的斗爭性。
海頓對古典音樂的主要貢獻是交響曲和四重奏,由於他對於交響曲體裁的形成和完善作出了巨大貢獻,因此被人們稱作「交響樂之父」。
海頓的性格善良,誠懇而質朴,是一個人道主義者。他的這些性格在音樂中得到了十分明顯的體現。他還熱心關懷青年音家,莫扎特、貝多芬等作曲家都曾向海頓求教,並且尊稱他為「我們的父親」。
海頓的音樂風格熱情、典雅,充滿了歡樂、幸福、和平的氣氛。他的音樂就象優美的田園詩一樣。他總是用這種筆調來歌頌大自,歌頌生活。在他的作品中,還經常可以感受到鮮明的奧地利民歌風格。海頓作品的另一個特點是具有巧妙的幽默感,樂曲中充滿了愉快而別致的情趣。
海頓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作品涉及的范圍也十分廣泛,其中包括歌劇、神劇、清唱劇、交響曲、器樂協奏曲、弦樂四重奏以及其它室內樂作品。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驚愕交響曲》、《午別交響曲》、《時鍾交響曲》、清唱劇《創世紀》和《皇帝四重奏》等。這些作品都與奧地利民間音樂保持著緊密的聯系,深刻地反映出海頓純朴、明朗、幽默和樂觀主義音樂風格,並對後代音樂家的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海頓晚年兩次訪問倫敦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並創作了《倫敦交響曲》。海頓一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世界音樂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貝多芬的故事
德國音樂家貝多芬,是歐洲音樂史上最著名的音樂家之一,他1770年出生在德國的波恩,在貝多芬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對他的期望非常高,希望自己的兒子成為莫扎特式的音樂神童。在貝多芬才4歲的時候,父親便把一堆的曲譜放在貝多芬面前讓他彈奏,有時候貝多芬把小手都練腫了還是不敢休息。
一天,教堂的鍾聲都已經敲了12下了,貝多芬還在練習,他必須等到父親回來檢查他的曲子才能睡覺,母親看著眼睛眯成一條縫的貝多芬,垂憐的對他說:「孩子,都12點了,先去睡覺吧。」
「不行,爸爸等會回來看見我沒有練琴,會打我的。」
媽媽對這個酒徒的丈夫也沒有辦法,只好抱著貝多芬在琴邊流淚,很快,貝多芬在母親的懷抱睡著了,媽媽便把他抱上了床。
當鍾聲再次敲響的時候,貝多芬的酒徒父親回來了,「那個小兔崽子呢,怎麼不練琴了?」
「你不看看都幾點了,還讓孩子練琴,你要把他弄死才肯罷休啊?」
「對,你說的對」貝多芬父親一邊說著,一邊來到貝多芬床邊,把貝多芬提了起來,母親怎麼攔也攔不住。
貝多芬迷迷糊糊的在琴上一邊彈,一邊閉著眼睛,盡管如此,貝多芬的琴聲還是十分流暢自然。
「行,這還有點莫扎特的樣子。」父親在一邊高興的說。
一晃幾年過去了,貝多芬從4歲長到了8歲,經過4年的刻苦練習,他的鋼琴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的酒徒父親也感到滿意,於是便讓他在音樂院舉行了一次獨奏音樂會,這次演出非常成功,父親享受到了兒子成功的喜悅。
17歲的時候,貝多芬來到維也納,他以非常崇敬的心情拜見了莫扎特,莫扎特給了他一個很難的曲子讓他即興演奏,貝多芬的演奏得到了莫扎特的肯定,他說:「你們要注意這個孩子,他將來會驚動全世界的。」由於自己的刻苦努力,他終於在維也納藝術舞台上佔有了一席之地,經常以鋼琴家的身份登台演出,而且演奏的都是自己的作品,得到了人們的肯定。
正當他飛黃騰達的時候,他的耳朵患上疾病,後來徹底聾了,這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是個殘酷的打擊,然而,這一切並沒有打垮貝多芬,他還是靠頑強的毅力創造了大量優秀作品,在他的《命運交響曲》里,我們都能聽到他和命運做斗爭的聲音。
1807年,貝多芬正住在維也納李希諾夫斯基公爵家中。一天,公爵家裡來了一大批客人,他們都是當時拿破崙派駐佔領維也納的法國軍官。公爵想請客人們聽音樂,就派人去請貝多芬,但未向貝多芬說明情況。貝多芬不明就裡,帶著自己新寫完的《熱情奏鳴曲》興致勃勃地趕來。進客廳一看,竟是一幫佔領軍,貝多芬當即就拒絕了公爵的要求。公爵惱羞成怒,竟然板起面孔對貝多芬下了演奏的命令。貝多芬為李希諾夫斯基的無恥賣國行徑憤怒到極點,他不顧夜中的滂沱大雨拿起樂譜忿然離去,並把公爵以前送他的一尊胸像摔了個粉碎。第二天,公爵接到了這樣一封信:「公爵!您之所以成為公爵,只是由於偶然的出身。而我之所以成為貝多芬,則全靠我自己。公爵現在有的是,將來還有的是,而我貝多芬卻永遠只有一個!」
巴赫的故事
約翰·塞巴斯提安·巴赫(Johan Sebastian Bach)於1685年3月31日出生在德國,在 10 歲時父母就雙雙去世,只好到外地他大哥克里斯多夫處居住。克里斯多夫曾向管風琴大師學琴,並擁有一本大師的手抄本樂譜,他把樂譜鎖在書房一個帶格子門的櫃子里,非常保密。小巴赫具有強烈的求知願望,這本樂譜對他來說無疑是一大寶藏。於是,在一個明月之夜,小巴赫偷偷溜進哥哥的書房,用小手伸進格子門櫥里把樂譜捲起拿出來,借著月光抄寫。六個月後,竟然抄完了一整大厚本樂譜。不幸的是,當其哥哥發現後,竟粗暴的把譜子沒收了。巴赫並沒有因此怨恨哥哥,他在悼念哥哥的訃文中滿懷感情的敘述了這一「天真無邪的欺騙行為」。
外出求學
在巴赫成長的年代,貧窮落後的德國,交通和樂譜印刷尚不發達,要想向著名的大師們學習,除了抄錄他們珍貴的樂譜手抄本,就只有親自拜訪他們,聆聽他們的教誨。這對於家境貧寒的巴赫來說,註定要踏上一段段艱辛的求學之旅。
15 歲時,巴赫離開了哥哥,徒步 300 公里前往呂內堡學習。在呂內堡聖米歇爾教堂學習期間,他結識並熟悉了該城的管風琴大師伯姆和他的音樂;巴赫還多次徒步一整天前往漢堡聆聽賴因肯的演奏,還有一次徒步兩天前往策勒聆聽那裡法國風格的宮廷樂隊的演奏。
在一次從漢堡返回呂內堡的途中,他沒有了路費,飢餓難耐地坐在路邊一個小飯館旁歇腳。突然飯館窗戶里扔出兩個魚頭,巴赫連忙過去撿起來想以此充飢。沒想到魚頭里藏著兩個金幣,原來這是好心人對他的施捨。巴赫感激萬分。這下他不僅填飽了肚子,還湊足了下次去漢堡的路費。
1705 年,巴赫已經擔任阿恩施塔特新教堂管風琴師一職,他向教堂當局請假去呂貝克聆聽著名德國作曲家布克斯特胡德的管風琴作品演奏會。在那裡他被布克斯特胡德的音樂迷住了,待了四個月才返回。為此他受到了教會當局的訓斥。
管風琴之王
巴赫可稱得上是「管風琴之王」。管風琴是巴赫一生的主要創作工具,也是最能體現他演奏藝術的樂器。巴赫生前作為一個管風琴演奏家的名氣遠超過了他作為作曲家的聲望。巴赫首創了五指並用的管風琴演奏技巧(此前的音樂家很少用拇指觸鍵),並高度發展了運用踏板的技巧。
1714 年底,巴赫訪問了卡塞爾城,為弗里德里希親王演奏了管風琴,引起了轟動。時隔多年後,有人這樣回憶當時的情形:「他的腳在踏板上飛行,彷彿是長了翅膀一樣,使得聲音像暴風雨中的雷鳴閃電一樣在回響。親王脫下手指上的戒指贈給了他。試想,如果巴赫熟練的腳也得到這樣的贈與,那麼親王又將以何物去獎勵他呢?」
一位著名音樂家在巴赫逝世後這樣評價他: 「就像希臘只有一個荷馬,羅馬只有一個維吉爾,德國也只有一個巴赫。無論是在作曲藝術或管風琴和羽管鍵琴的演奏上,全歐洲迄今還沒有人能與他相比,將來也不會有人能超過他。」
巴赫的另一樣絕技是即興演奏。他的兒子後來回憶說,父親經常即興彈奏不可名狀的美妙旋律,一連幾個小時都不停,沒有一首譜寫下來的曲子可以與之相媲美。 1720 年,巴赫前往呂貝克訪問了 97 歲高齡的管風琴大師賴因肯,並根據他的主題即興演奏了幻想曲《在巴比倫河畔》,一連兩個小時,才思化作美妙的音符汩汩流淌出來。賴因肯驚嘆道:「我原以為這門(即興演奏)藝術已經死去,現在我看到它在你身上還活著。」
據說巴赫還喜歡到郊外鄉村簡陋的小教堂彈奏。有一次,一位久聞巴赫大名但並不相識的鄉村風琴師聽過巴赫用簡陋的管風琴彈出了驚人美妙的音樂時,他對眼前這位非凡的陌生人說:「您如果不是偉大的巴赫,就是一位來自天堂的天使。只有他有這樣的技藝!」
❼ 音樂家小故事
1807年,貝多芬正住在維也納李希諾夫斯基公爵家中。一天,公爵家裡來了一大批內客人,他們都是當時拿破崙容派駐佔領維也納的法國軍官。公爵想請客人們聽音樂,就派人去請貝多芬,但未向貝多芬說明情況。貝多芬不明就裡,帶著自己新寫完的《熱情奏鳴曲》興致勃勃地趕來。進客廳一看,竟是一幫佔領軍,貝多芬當即就拒絕了公爵的要求。公爵惱羞成怒,竟然板起面孔對貝多芬下了演奏的命令。貝多芬為李希諾夫斯基的無恥賣國行徑憤怒到極點,他不顧夜中的滂沱大雨拿起樂譜忿然離去,並把公爵以前送他的一尊胸像摔了個粉碎。第二天,公爵接到了這樣一封信:「公爵!您之所以成為公爵,只是由於偶然的出身。而我之所以成為貝多芬,則全靠我自己。公爵現在有的是,將來還有的是,而我貝多芬卻永遠只有一個!」
❽ 音樂家小時候的故事
1.鋼琴演奏家--孔祥東
孔祥東,當今國際樂壇最優秀、最活躍的中國鋼琴家。已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觀眾親身感受過他那激情洋溢的演奏,被西方媒體盛贊為「一個世紀只能出一到兩個,真正能激動人心的天才鋼琴家」和「一代天之驕子」。
在孔祥東的生命歷程中,憑借不懈的努力和對鋼琴藝術的執著追求,贏得了無數的鮮花和榮譽。1986年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國際鋼琴大賽與1987年的西班牙桑坦德爾國際大賽中,他兩度成為最年輕的獲獎者,從而引起世界樂壇的注目;1988年他成為了美國吉納•巴考爾國際比賽金獎得主;1992年他一舉獲得第五屆悉尼國際鋼琴比賽的第一名大獎以及四項特別獎。
孔祥東曾為BMG/RCA唱片公司、澳大利亞的Walsingham Classics、美國的Arcadia、香港的Wave Motion,以及中國唱片公司灌錄個人專輯,在全球廣受好評;他是第一位在著名的好萊塢露天劇場演奏的中國鋼琴家;1997年,他參與策劃了在洛杉磯舉辦的大型中國歌舞音樂煙花晚會「為中國喝彩!」(Bravo China),大獲成功!如今,這個晚會已成為一個知名電視文藝品牌;1999年,他成為第一個在西藏拉薩舉行大型音樂會的藝術家,與三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作曲家喬治奧•莫若德一起創作的《西藏夢》的大型鋼琴組曲的首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2000年,受邀參加澳門回歸一周年慶祝音樂會,激情演奏《黃河》協奏曲,轟動濠江及海內外,被***主席熱情稱贊為「最為激動人心的演奏」;2002年,他成為第一位在台北演奏原版鋼琴協奏曲《黃河》的鋼琴家,引起了海峽兩岸熱烈的反響;2003年被評為「十大上海製造」人物之一;2004年他受奧地利聯邦總理府邀請,成為第一位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行鋼琴獨奏音樂會的中國音樂家……孔祥東的名字已成為國際樂壇極之響亮,令中國人為之驕傲的名字!
作為著名鋼琴家,孔祥東從沒有忘記肩負著推廣中國鋼琴藝術普及的重任。1997年,他在上海浦東新區創辦了「孔祥東音樂藝術中心」,致力於普及鋼琴教育,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如今,「孔祥東音樂藝術中心」已經在上海、北京、深圳、西安、合肥、澳門、南昌等城市建立了20所分校;2004年8月,集孔祥東音樂藝術中心、孔祥東音樂幼兒園、孔祥東音樂藝術學校、孔祥東音樂藝術學院等所有藝術教育資源的孔祥東音樂機構成立,孔祥東音樂機構正以其產業化的模式發展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音樂藝術教育機構。
孔祥東在推廣中國鋼琴藝術的同時,也關注著社會中的弱勢群體。2004年夏天,孔祥東在得知盲童曾凱因為生理缺陷而未被上海音樂學院錄取時,主動與其取得聯系後,並針對曾凱的特殊情況為其制定了專門的教學計劃,指定孔祥東音樂機構中富有經驗的優秀教師為曾凱進行輔導。在2004年末孔祥東音樂機構與上海市團市委共同合作啟動了「陽光音樂大行動」,計劃用5年的時間培養1000名城市流動人口的子女學習鋼琴。而在2005年1月6日的「上海各界援助地震海嘯災區大型賑災慈善義演」中,孔祥東也在第一時間獻出了他的愛心。
2.馬 革 順
(1914-)
指揮家。陝西乾縣人。從小在教會唱詩班唱歌,中學畢業後入南京大學教育學院音樂系,師從奧地利音樂博士史達士。1937年畢業於中央大學音樂系,抗戰勝利後,赴美國維斯銘士德合唱音樂學院專攻合唱指揮,獲碩士學位。1950年畢業於美國西南音樂學院研究院。回國後。先後任教於華東師范大學和上海音樂學院。1981年2月,應美國合唱指揮家協會邀請,前往美國21所大學講學和舉行音樂會,並獲維斯銘士德合唱音樂學院「榮譽院士」稱號。現為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中國音協第四屆理事。
馬革順教授關於合唱藝術的學術思想具有中國民族的特徵,是在立足於漢民族的思維、情感、語言、聲調基礎之上,吸取國際合唱藝術的學術精粹創造性地發展形成的。馬革順教授關於合唱藝術的學術思想具有鮮明的個性。音樂表現重風格、重情感、重深度。合唱音響諧和典雅、色調豐富。對於我國的歌曲,他不僅僅在咬字吐字方面有獨到的見解,更在運用聲調、語調以加強合唱感染力方面有其極寶貴的成功經驗。
大多數音樂愛好者對於上海音樂學院作曲指揮系教授馬革順的名字或許是比較陌生的,但從事合唱指揮的人卻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因為中國第一本《合唱學》即是由馬革順所著。今年已經87歲的馬革順除了帶研究生、翻譯著述外,還經常活躍於合唱指揮舞台和擔任合唱比賽評委,直到有一次暈倒在排練場,他才知道自己患了老年糖尿病,也才終於意識到畢竟已是八十幾歲的人了,是應該勞逸結合了。與合唱指揮藝術結伴終身的馬革順,幾十年來就像一注音樂噴泉,一直在汩汩噴灑著動人的音符。
1937年,馬革順從南京中央大學音樂系畢業,這時抗戰爆發了,馬革順的父親帶著一家逃到西安,馬革順入西北音樂學院任教。作為一名熱血青年,看到國土淪喪,他和許多人走上街頭宣傳抗日,他指揮學生演唱抗日救亡歌,同時自己還創作了一些反映抗戰的歌曲,用音樂為民族的抗戰服務。建國後,一部《人民戰爭勝利萬歲》的歷史紀錄片中,曾有馬革順在街頭指揮青年演唱抗日救亡歌曲的鏡頭。
新中國成立後,馬革順先在華東師范大學音樂系任教,1956年調到上海音樂學院籌建指揮系,當時蘇聯專家建議馬革順寫一本適合中國的合唱學講義。馬革順感到原封不動地照搬西方的唱法並不適合中國的國情,在通過對拉丁語系、斯拉夫語系、漢語系幾種語言的比較以及對中國戲曲的長期研究後,馬革順找到了適合中國人演唱的方法,1963年,他終於寫出了中國的第一本《合唱學》著作。至今,《合唱學》已再版5次,每次再版之前,馬革順都仔細地修訂,以使之更趨完善。《合唱學》的出版,也標志著「馬革順合唱學派」的誕生。由於馬革順對中國合唱指揮的貢獻,他留學的母校——美國威斯敏思特合唱學院於1989年授予他榮譽院士稱號。
現在活躍在國內音樂舞台的合唱指揮家們,可以說沒有一個沒有得到過馬先生的教誨和指點。他的影響甚至遍及東南亞各國和美國、澳大利亞。多年來馬先生榮獲寶鋼高雅藝術特別榮譽獎、蕭友梅音樂教育建設獎、中國文聯金鍾獎——終身榮譽勛章以及美國威斯敏斯特合唱學院榮譽院士。
馬革順就像其他許多老一代歸國知識分子一樣,也沒能逃過歷次政治運動。肅反時被隔離審查,反右時被戴上帽子,「文革」時又受到沖擊,但所幸的是馬革順始終豁達、樂觀,更幸運的是馬革順的婚姻非常幸福。馬革順的第一位夫人盛璐德女士是一位著名的兒童教育家,許多人小時候讀過的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就是她創作的,馬革順還曾和夫人攜手創作了不少幼兒歌曲。馬革順和老伴相濡以沫幾十年,老伴始終像一束陽光,溫暖、和煦地照耀在馬革順心中。1985年,盛璐德去世了。10年後,馬革順再婚。對於兩次婚姻,馬革順這樣評價道:「婚姻是一件很冒險的事,但我很幸運,現在的夫人對我也很好。」馬革順常說,他最不喜歡的一個詞就是「發揮余熱」,這使人聯想到將要燃盡的蠟燭。他最喜歡的是奧運會的聖火,只要人活著,就應該像奧運會的聖火一樣熊熊燃燒。
3.馬 思 聰
(1912年5月7日—1987年5月20日)
「我平生有兩件事深感遺憾,其中之一就是馬思聰50多歲離鄉背井到國外去。我很難過。」 ——周恩來
馬思聰,中國的著名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廣東海豐人。1925年赴法國巴黎音樂學院學習,先後就學於南錫音樂學院、巴黎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從世界著名小提琴教授帕尼·奧別多菲爾學習小提琴,從畢能蓬教授學習作曲。1931年他創辦了廣州音樂院(任院長)、華南音樂院、中華交響樂團。1932年他受聘於南京中央大學音樂系,直至5年後抗戰爆發。1937年秋,應聘為中山大學文學院的音樂教授、講授音樂史、樂理和聲學等課程。馬思聰應聘國立中山大學時,中國已進入全面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爭,他以音樂為武器投身到抗日救亡運動之中,譜寫了約20首抗戰歌曲,開展抗日救亡宣傳。其《自由的號角》傳播到全國許多地方。
1930年,他創立了第一個完全由我國器樂家組成的交響樂管弦樂團,他自任指揮。以後經歷了一次又一次戰時的流亡生涯,他挾著小提琴,流浪在中國大地上,開了不知多少音樂會。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軍侵佔廣州的當天晚上,即10月21日夜,中山大學在槍林彈雨中遷離廣州,歷盡艱難險阻,幾易校址,最後遷至雲南省昆明南部一個小縣澄江縣,於1939年3月1日開始正式上課。到澄江辦學後,由於1938年秋中山大學成立了師范學院,馬思聰便成了師范學院的音樂教授。在中山大學師范學院,馬思聰教授除了擔任教學任務外,還不斷譜寫抗戰歌曲,並經常舉行小提琴獨奏會。他演奏時,琴音清澈宏亮,聽來音如泉響,韻如鍾馨。欣賞音樂的人,時則振奮興懷,時則怡靜雅逸。這是師生們難得的精神享受。馬思聰教授不僅經常在校內舉行小提琴獨奏會,而且以社會為課堂,應雲南省音樂會之邀,為廣大群眾演奏小提琴,宣傳抗日救亡。在澄江辦學期間,馬思聰教授隨著生活閱歷的豐富,社會生活體驗的加深,創作技巧的提高與熟練,感到小型的器樂曲與室內樂,已經難以抒發內心深刻復雜的感受,開始創作交響樂等大型作品。1940年夏秋間學校搬遷到粵北坪石後不久,他雖沒有跟隨到坪石執教,卻於1941年完成了《第一交響曲》的創作。當中山大學1940年搬遷到粵北坪石時。馬思聰教授去了重慶,他創辦一個國家級的中華交響樂團,任指揮,兼任協奏曲的小提琴獨奏家,他在重慶指揮獨奏過幾十個場次,蜚聲於大後方的中外愛樂者之間。
1941年他飛到香港,用他的琴聲和他自己創作的濃郁民族風格的樂曲,征服了香港熱情的中外聽眾。這年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經歷了香港的炮火,1942年又開始流亡。經他家鄉海豐,輾轉到了桂林,又回到粵北砰石的中山大學師范學院任教,以戲劇、音樂為主要內容的文藝活動尤為活躍,校內校外常可看到他們的表演。內容之豐富,演藝之精彩,為粵北辦學精神生活留下不可忘卻的一頁。1944年奔波於桂林、柳州、貴陽、昆明。1945年春,由於日軍進占粵北坪石,中山大學被迫進行再次遷校,馬思聰教授則去了貴陽,又到貴陽任貴州省藝術館館長。1946年飛到上海,建立了上海音樂家協會,又轉台北,任台灣交響樂團指揮。然後又回廣州,到中山大學執教,兼廣東省立藝專音樂系主任。
1949年,馬思聰教授去了北京,作為文藝界的新政協代表,他參加了那歷史性的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第一次會議。任籌備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組顧問。任教於燕京大學音樂系。1951年任中央音樂學院院長。在第一屆全國文代會上,當選為全國文聯副主席。歷任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文聯常委,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等。為我國音樂事業的發展作出貢獻。1967年定居美國。1987年5月20日在美國費城病逝。曾出任第五屆國際肖邦鋼琴比賽評委。
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創作個性。當中國的許多作品還沉緬於古典樂派、浪漫樂派的手法、風格和語方的時候,他的作品就已經滲進了西洋19世紀末以來的現代音樂的歷素。50年代以來他對風格的刻意求新更加積極,但從始至終都用來表現和賦予他對音樂的民族特徵追求中。馬思聰除小提琴演奏、教學和樂隊指揮外,又開始從事音樂創作。其作品多為器樂曲,也有大型聲樂作品和歌曲。在半個世紀的音樂生涯中,馬思聰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他的音樂作品具有民族風格,個性鮮明,構思新穎。
馬思聰20歲起便開展了一系列創業性的音樂活動。歌曲作品有《思鄉曲》、《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大合唱有《民主大合唱》、《拋錨大合唱》、《祖國大合唱》、《春天大合唱》、《淮河大合唱》等,小提琴獨奏曲《內蒙組曲》、管弦樂《西藏音詩》交響曲《熱比亞》、管弦樂曲《山林之歌》、舞劇《龍宮奇緣》等,他在美國期間寫作的大型歌舞劇《晚霞》,交響樂《阿美山組曲》等。器樂作品如小提琴曲《內蒙組曲》(《思鄉曲》就是組曲之一)、《綏遠迴旋曲》、《山歌》等。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
在開國前的第一創作階段,他一共寫了22個作品。在五、六十年代的第二階段里,他共創作了22號作品。在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的第三個創作階段里,他寫了17號作品。他一生一共寫了61號作品。
馬思聰的全部作品是真誠的,是他的感情的結晶,心血的凝聚,愛國的證件,歷史的紀錄,珍貴的遺物,價值連城的國寶,壯麗的精神財富,漢民族文明的一座高峰。這些作品中必有一些將傳至千秋萬代,這些不朽的作品也就是他永生的靈魂了。
4.喻 宜 萱
(1909年9月6日-)
中國女高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江西萍鄉人。生於1909年9月6日。1928年入上海私立美術專科學校學習聲樂。1929年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主修聲樂。1933年畢業後在南京國立中央大學音樂系任教。1935年赴美國入康奈爾大學文學院音樂系學習聲樂,曾在紐約、費城等地多次舉行獨唱音樂會。1939年回國,在成都、恩施等地從事聲樂教學和演唱活動。1949年後任中央音樂學院聲樂系主任,1961年任副院長。1957年任莫斯科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聲樂比賽評委,1960年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舒曼國際音樂比賽評委。當選為中國音樂家協會第一、二屆常務理事,第三屆理事。她有很高的藝術修養,擅長演唱西洋歌劇和中外藝術歌曲,尤其重視中國聲樂作品。長期從事聲樂教學,培養了許多聲樂人才,如黎信昌、李雙江等。還編選、配譯了十幾種聲樂教材,如中國歌曲《獨唱曲集》、《聲樂教材·中國歌曲》、《西洋歌劇詠嘆調選曲》等,主編《聲樂表演藝術文選》以及撰寫了多篇聲樂研究論文和自傳《我與音樂》。
5.李 煥 之
(1919-2000)
李煥之先生是我國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音樂理論家。原籍福建晉江,1919年出生於香港。1936年春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從師蕭友梅,學習和聲學。1938年8月到延安,進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學習,結業後又繼續在高級班從冼星海學習作曲指揮。畢業後留校任教員。抗日戰爭勝利後,從延安到張家口,擔任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音樂系主任。新中國成立後,一直活躍在音樂戰線上,歷任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工作團團長、中央歌舞團藝術指導、中央民族樂團團長等職。自1954年起,歷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書記處書記、副主席,音協創作委員會主任,《音樂創作》主編等職務。1985年當選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
李煥之自幼愛好民間音樂,熱心參加學校的音樂活動。1935年後,即開始創作歌曲,作有《牧羊哀歌》(郭沫若詞)、《黃花曲》(蔣光慈詞)等。抗日戰爭爆發後,積極投入抗日救亡歌詠運動,與蒲風等詩人合作抗日歌曲,作有《廈門自唱》(燕風詞)、《保衛祖國》(克鋒詞)等。
幾十年來,李煥之根據中國民間及古代音樂的豐富素材,結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創造出表現新時代精神而又散發出濃郁的鄉土氣息的作品,深得國內外人民的喜愛。50年代他改編的中國民歌合唱曲《生產忙》、《茶山謠》、《八月桂花遍地開》就深得國內外人民的喜愛。其後他又改編創作了古琴弦歌合唱《蘇武》,首創「古曲新唱」。1984年又完成了琴歌合唱套曲《胡笳吟》,古琴伴奏的琴歌女聲合唱《子夜四時歌》,大鼓、鋼琴伴奏的男聲合唱《秦王破陣樂》等。在民族器樂曲領域他也積極實踐。1980年根據琴曲《離騷》創作了箏於民族樂隊協奏曲《汩羅河幻想曲》;1983年以琴曲《高山》、《流水》為素材創作了箜篌獨奏曲《高山流水》;1985年又創作了大型民樂合奏曲及民族管弦樂協奏的大型作品,將古代歌曲合唱與以古曲為基礎的民族器樂創作進行了綜合性的嘗試。尤其是作於1956年的《春節組曲》於當年全國音樂周首演時即獲得聽眾一致贊賞。其中的《序曲——大秧歌》(後常以《春節序曲》為名單獨演出)廣受歡迎,成為中國喜慶佳節中屢演不輟的保留節目。現在已成為我國每年新年音樂會上必演曲目,是一部民族交響樂中經典之作。
李煥之在合唱指揮、理論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在革命戰爭時期,他曾多次指揮大合唱《黃河》、歌劇《白毛女》的演出。1957年在第6屆世界青年學生和平與友誼聯歡節上,他指揮北京青年業余合唱隊的演出獲得金質獎章。他的音樂理論著作有:《作曲教程》、《怎樣學習作曲》、《音樂創作散論》、《民族民間音樂數論》、《論作曲的藝術》等。
❾ 音樂家們的故事
一次,貝多芬去一家飯館吃飯,剛坐下來就像彈琴一樣用手指在桌面上敲打起來。版店裡的人都感到奇怪,紛紛圍過權來看。過了好一會兒,貝多芬才覺察到人們在注視著他,但還是沒明白是怎麼回事,只是說:「算賬吧,我該付多少錢?」周圍的人聽了都哈哈大笑,因為他根本就沒有吃什麼東西,只顧自己去敲打了。
1824年的一天,貝多芬又去指揮他的《第九交響樂》,博得全場一致喝彩,共響起了五次熱烈的掌聲,然而,他卻絲毫沒有聽到,直到一個女歌唱家把他拉到前台時,他才看見全場紛紛起立,有的揮舞著帽子,有的熱烈鼓掌。這種狂熱的場面,令貝多芬激動不已。
貝多芬8歲那年,約翰認為兒子可以為他賺錢了。他在科隆音樂學校大廳,搞了一場鋼琴演奏會,標價每人1塊金幣。為了增加票房價值,調動聽眾的好奇心理,他故意在廣告上把貝多芬說成6歲,以達到神童演奏的效果,1778年3月26日的科隆報紙上赫然刊登著「6歲兒童音樂演奏會」的消息。這次演奏還算成功,從此他不斷地帶著貝多芬四處旅行演出。貝多芬上了小學之後,稍稍擺脫了父親的控制,在學校里他才有點自由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