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推薦 > 簡述傾聽音樂三階段

簡述傾聽音樂三階段

發布時間:2021-03-14 03:08:17

❶ 簡述中國音樂的三階段及代表樂器

您的這種問題很明顯是學院教科書上的思考題或練習題,沒看過你們回的教材,回答了也不能幫答你得分的哦。
按我的想法,原始社會階段是骨笛、塤為代表,奴隸社會階段是編鍾、罄為代表,封建社會階段是古琴(瑤琴)為代表,近現代社會是以嗩吶、胡琴(包括二胡及各種胡琴)、竹笛、琵琶、笙等等樂器為代表——好像超過了「三階段」,弄出四個階段來了哈!

❷ 音樂鑒賞的步驟

艾倫·科普蘭把傾聽音樂分為三個階段:
1、美感階段;
2、表達階段;
3、純音樂階段。

1、傾聽音樂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純粹為了對音響的樂趣而傾聽,這就是美感階段。
在這個階段聽音樂,不需要任何方式的思考,我們在干別的事情時,把收音機打開,便心不在焉地沉浸在音響中了。這時單憑音樂的感染力就可以把我們帶到一種無意識的然而又是有魅力的心境中去了。 你此刻可能正坐在屋裡看這本書。設想鋼琴上奏出了一個音,這個音是足可以立即改變房間的氣氛,證明音樂的音響成分是一種強大的和神秘的力量,誰嘲笑或小看這點,誰就會顯得很愚蠢。
令人驚訝的是,不少自從為是合格的音樂愛好者在這個階段養成了不良的聽音樂的習慣。他們去聽音樂會是為了忘掉自己,把音樂作為一種安慰或解脫。他們進入了一個理想世界,在這個理想世界中人們無需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現實。當然他們也沒有思考音樂。音樂允許他們離開了音樂,把他們帶到了一個幻想的境界,這種幻想是由音樂引起的,是關於音樂的,可是他們又不怎麼傾聽音樂。
是的,音樂音響的感染力是一種強大的和原始的力量,但你不應讓它在你的興趣中占據不恰當的位置,美感階段在音樂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這並不是全部問題的所在。
關於美感階段無需扯得太遠。音樂的感染力對每個正常的人來說都是不言而喻的。然而還存在著對不同作曲家使用的不同音響素材更為敏感的問題。因為並不是所有的作曲家都用同一種方法使用音響素材的。不要以為音樂的價值相當於它訴諸美感的程度,也不要以為最好聽的音樂是由最偉大的作曲家寫的。如果確實如此的話,拉威爾就應該是比貝多芬更偉大的創作家了。問題在於作曲家使用音響要素的方式因人而異,他對音響的使用方式形成了他的風格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一點在聆聽音樂時是必須加以考慮的。所以,讀者可以看到,即使在聆聽音樂的這個初級階段,也值得採取更有意識的聆聽方式。

2、傾聽音樂的第二個階段是表達階段。
我自己認為,所有的音樂都有表達能力,有的強一些,有的弱一些,所有的音符後面都具有某種涵義,而這種涵義畢竟構成了作品的內容。全部問題可以用下面的問答式簡單地加以說明:「音樂有涵義嗎?」我的回答是:「有的」。「你能用言語把這種涵義說清楚嗎?」我的回答是:「不能」。這就是症結所在。
在不同的時刻,音樂表達了安詳或洋溢的情感、懊悔或勝利、憤怒或喜悅的情緒。它以無數細微的差別和變化表達其中的每一種情緒以及許多別的情緒,它甚至可以表達一種任何語言中都找不到適當的言詞的涵義。在這種情況下,音樂家喜歡說音樂只有純音樂的涵義。他們有時甚至更進一步說所有的音樂都只有純音樂的涵義。他們的真正的意思是說,找不到恰當的言詞來表達音樂的涵義,並且即使能夠找到,也沒有必要去找。
不過不管專業音樂工作者怎麼講,大多數初學音樂的人還是要制訂明確的言詞來說明他們對音樂的反應。因此他仍總是覺得「理解」柴科夫斯基要比「理解」貝多芬容易些。首先,為柴科夫斯基的一首樂曲制訂內容明確的涵義要比為貝多芬的這樣做容易些,容易得多。尤其是,就這位俄國作曲家來說,每當你回到他的一首樂曲上去的時候,它幾乎總是向你述說著同一件事情;而你要想說清貝多芬在講什麼卻經常是很困難的。任何音樂家都會告訴你,這就是為什麼說貝多芬是更偉大的作曲家的緣故。因為每次都向你述說同樣內情的樂曲很快會變成枯燥的樂曲;而每聽一次都能有細微不同涵義的樂曲則具有更強的生命力。
如果可能的話,你不妨聽一下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中的四十八個賦格主題。一個主題接一個主題地聽。很快你就會意識到每一個主題都反映著一種不同的情緒。你還會很快地意識到,主題愈是動聽,就愈難找到能使你完全滿意的言詞來描述它。是的,你當然知道它是快活的還是悲哀的。換言之,圍繞著這個主題可以在自己的頭腦中構成一幅感情的框框。現在進一步研究一下悲哀的主題,盡力抓住它的確切的悲哀的性質。是悲觀主義的悲哀還是聽天由命的悲哀;是致命的悲哀還是帶微笑的悲哀?
讓我們假定你現在很幸運,你能用許多話把自己選擇的主題的確切涵義描述得使自己滿意,但是這並不保證使別人滿意,別人也不必要滿意。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能使自己感覺到一個主題或整首樂曲所表達的特性。如果那是一首藝術巨作,每當你再聽它的時候,本要期望它都意味著完全相同的事物。
當然,主題或樂曲不必只表現一種情緒。以《第九交響曲》的第一主要主題為例,很明顯,它是由不同的成分構成的,敘述的也不只是一件事。然而不管是誰聽它 , 都會馬上有一種力量的感覺 , 一種有力的感覺。這種感覺並不單純出於演奏的強大音響。這是主題本身所固有的力量。這主題的非凡的力量和活力給聽眾的印象好像是發生了一項強有力的聲明。不過決不要試圖把它歸結為「致命的生命之錘」,等等。這就是麻煩開始的地方。音樂家在激怒中說音樂除了音符本身之外什麼也不是,而非專業音樂工作者則過分焦急地渴望著任何可以使自己更接近於這首樂曲的涵義的解釋。

3、傾聽音樂的第三階段是純音樂的階段。
當一個人在街上稍微注意地聆聽「音符」時,他很可能會提到這支旋律。他聽到的是一支美妙的旋律,或者不是,一般地說,他就不再去想它了。其次他注意到的很可能是節奏,特別是如果這種節奏令人興奮的話。而和聲與音色常常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如果想到它們的話。至於這音樂是否有某種明確的形式,他好像從來沒有考慮過。
我們大家都應當更多地在純音樂階段感受音樂,這一點非常重要。畢竟,人們使用的是實際的音樂素材。明智的聆聽者必須准備加強自己對音樂素材及其發展情況的意識。他必須更有意識地聆聽旋律、節奏、和聲及音色。尤其重要的是,為了追隨作曲家的思路,必須懂得一些音樂曲式的原理。聆聽這一切要素就是在純音樂的階段欣賞音樂。
讓我再重復一遍,我們是為了聽得更清楚才把聆聽音樂機械地分成三種不同的階段的。實際上,我們從來不單獨在一個階段上聆聽音樂。我們所做的是使各個階段相互聯系——同時以三種方式聆聽。這不需要思考,憑直覺就會這樣做的。
與我們坐在劇院里看到的情況相比較,也許會搞清楚這種直覺的相互聯系。在劇院里,你會注意到那些男女演員、服裝和道具、音響和動作。這一切都會使人感到劇院是個令人愉快的地方,並構成我們對劇院的反應中的美感階段。
從你對舞台上發生的事情的感覺中可以得出在劇院中的表達階段,你被感動得產生憐憫,興奮或快活的情緒,這種台詞之外的、舞台上的某種令人激動的東西所產生的總的感情,與在音樂中的表情的性質是相類似的。
劇情與劇情的發展相當於我們所說的純音樂階段。劇作家在塑造和發展角色方面與作曲家在創作和發展一個主題方面所採用的手法完全相同。你將根據你對這兩種藝術家在處理素材的手法方面的認識程度成為一個更明智的聆聽者。
可以明顯地看出,常去劇院的人從來不會分別地意識到這些要素,他同時意識到各個方面。這個道理也適於聆聽音樂。我們同時地、不加思考地在這三個階段上聆聽。
從某種意義上說,理想的聆聽者是同時既能進入音樂又能超脫音樂的,他一方面品評音樂,一方面欣賞音樂,希望音樂向這一方面進行,又注視著音樂向另一方向進行——就像作曲家在創作音樂時那樣;因為作曲家為了譜寫自己的樂曲,也必須進出於自己的樂曲,時而為它所陶醉,時而又能對它進行冷靜的批評。在創作和欣賞音樂時要同時具有主觀的和客觀的態度。
所以,應當更積極地去聆聽。不管聽的是莫扎特的還是埃林頓公爵的作品,只有當成為更自覺的、更有意識的聆聽者——不僅在聽,而且在聽某些事物的時候——才能加深對音樂的理解。

不抄了,否則恐怕要追究我的侵權了,樓主搜索一下科普蘭和黃自的名字,有很詳細的表述的。

❸ 音樂欣賞包括哪三個階段

一般認為音樂欣賞有三個階段:知覺欣賞階段對音樂的感知是表面的,回審美趣味在於對音樂的悅耳的要答求,即「好聽」;情感欣賞階段是要體會到音樂的情緒、意境和音樂形象,方法是通過聯想;理智的欣賞階段要在知覺欣賞、情感欣賞的基礎上,對音樂作品進行理智的、全面的綜合分析。如作品的構思、音樂主題、主題的展開、樂曲的結構布局、各種音樂表現手段的運用技巧、作品產生的背景及作品演出的情況等。通過分析,對音樂作品作出適當的評價,並從作品的各方面得到美的享受。

❹ 關於鋼琴曲的鑒賞

這個基本有定論,科普蘭有關於欣賞音樂的精闢論述,一般世界上都接受他的觀點,大致是這個意思:

艾倫·科普蘭把傾聽音樂分為三個階段:
1、美感階段;
2、表達階段;
3、純音樂階段。

1、傾聽音樂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純粹為了對音響的樂趣而傾聽,這就是美感階段。
在這個階段聽音樂,不需要任何方式的思考,我們在干別的事情時,把收音機打開,便心不在焉地沉浸在音響中了。這時單憑音樂的感染力就可以把我們帶到一種無意識的然而又是有魅力的心境中去了。 你此刻可能正坐在屋裡看這本書。設想鋼琴上奏出了一個音,這個音是足可以立即改變房間的氣氛,證明音樂的音響成分是一種強大的和神秘的力量,誰嘲笑或小看這點,誰就會顯得很愚蠢。
令人驚訝的是,不少自從為是合格的音樂愛好者在這個階段養成了不良的聽音樂的習慣。他們去聽音樂會是為了忘掉自己,把音樂作為一種安慰或解脫。他們進入了一個理想世界,在這個理想世界中人們無需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現實。當然他們也沒有思考音樂。音樂允許他們離開了音樂,把他們帶到了一個幻想的境界,這種幻想是由音樂引起的,是關於音樂的,可是他們又不怎麼傾聽音樂。
是的,音樂音響的感染力是一種強大的和原始的力量,但你不應讓它在你的興趣中占據不恰當的位置,美感階段在音樂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這並不是全部問題的所在。
關於美感階段無需扯得太遠。音樂的感染力對每個正常的人來說都是不言而喻的。然而還存在著對不同作曲家使用的不同音響素材更為敏感的問題。因為並不是所有的作曲家都用同一種方法使用音響素材的。不要以為音樂的價值相當於它訴諸美感的程度,也不要以為最好聽的音樂是由最偉大的作曲家寫的。如果確實如此的話,拉威爾就應該是比貝多芬更偉大的創作家了。問題在於作曲家使用音響要素的方式因人而異,他對音響的使用方式形成了他的風格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一點在聆聽音樂時是必須加以考慮的。所以,讀者可以看到,即使在聆聽音樂的這個初級階段,也值得採取更有意識的聆聽方式。

2、傾聽音樂的第二個階段是表達階段。
我自己認為,所有的音樂都有表達能力,有的強一些,有的弱一些,所有的音符後面都具有某種涵義,而這種涵義畢竟構成了作品的內容。全部問題可以用下面的問答式簡單地加以說明:「音樂有涵義嗎?」我的回答是:「有的」。「你能用言語把這種涵義說清楚嗎?」我的回答是:「不能」。這就是症結所在。
在不同的時刻,音樂表達了安詳或洋溢的情感、懊悔或勝利、憤怒或喜悅的情緒。它以無數細微的差別和變化表達其中的每一種情緒以及許多別的情緒,它甚至可以表達一種任何語言中都找不到適當的言詞的涵義。在這種情況下,音樂家喜歡說音樂只有純音樂的涵義。他們有時甚至更進一步說所有的音樂都只有純音樂的涵義。他們的真正的意思是說,找不到恰當的言詞來表達音樂的涵義,並且即使能夠找到,也沒有必要去找。
不過不管專業音樂工作者怎麼講,大多數初學音樂的人還是要制訂明確的言詞來說明他們對音樂的反應。因此他仍總是覺得「理解」柴科夫斯基要比「理解」貝多芬容易些。首先,為柴科夫斯基的一首樂曲制訂內容明確的涵義要比為貝多芬的這樣做容易些,容易得多。尤其是,就這位俄國作曲家來說,每當你回到他的一首樂曲上去的時候,它幾乎總是向你述說著同一件事情;而你要想說清貝多芬在講什麼卻經常是很困難的。任何音樂家都會告訴你,這就是為什麼說貝多芬是更偉大的作曲家的緣故。因為每次都向你述說同樣內情的樂曲很快會變成枯燥的樂曲;而每聽一次都能有細微不同涵義的樂曲則具有更強的生命力。
如果可能的話,你不妨聽一下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中的四十八個賦格主題。一個主題接一個主題地聽。很快你就會意識到每一個主題都反映著一種不同的情緒。你還會很快地意識到,主題愈是動聽,就愈難找到能使你完全滿意的言詞來描述它。是的,你當然知道它是快活的還是悲哀的。換言之,圍繞著這個主題可以在自己的頭腦中構成一幅感情的框框。現在進一步研究一下悲哀的主題,盡力抓住它的確切的悲哀的性質。是悲觀主義的悲哀還是聽天由命的悲哀;是致命的悲哀還是帶微笑的悲哀?
讓我們假定你現在很幸運,你能用許多話把自己選擇的主題的確切涵義描述得使自己滿意,但是這並不保證使別人滿意,別人也不必要滿意。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能使自己感覺到一個主題或整首樂曲所表達的特性。如果那是一首藝術巨作,每當你再聽它的時候,本要期望它都意味著完全相同的事物。
當然,主題或樂曲不必只表現一種情緒。以《第九交響曲》的第一主要主題為例,很明顯,它是由不同的成分構成的,敘述的也不只是一件事。然而不管是誰聽它 , 都會馬上有一種力量的感覺 , 一種有力的感覺。這種感覺並不單純出於演奏的強大音響。這是主題本身所固有的力量。這主題的非凡的力量和活力給聽眾的印象好像是發生了一項強有力的聲明。不過決不要試圖把它歸結為「致命的生命之錘」,等等。這就是麻煩開始的地方。音樂家在激怒中說音樂除了音符本身之外什麼也不是,而非專業音樂工作者則過分焦急地渴望著任何可以使自己更接近於這首樂曲的涵義的解釋。

3、傾聽音樂的第三階段是純音樂的階段。
當一個人在街上稍微注意地聆聽「音符」時,他很可能會提到這支旋律。他聽到的是一支美妙的旋律,或者不是,一般地說,他就不再去想它了。其次他注意到的很可能是節奏,特別是如果這種節奏令人興奮的話。而和聲與音色常常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如果想到它們的話。至於這音樂是否有某種明確的形式,他好像從來沒有考慮過。
我們大家都應當更多地在純音樂階段感受音樂,這一點非常重要。畢竟,人們使用的是實際的音樂素材。明智的聆聽者必須准備加強自己對音樂素材及其發展情況的意識。他必須更有意識地聆聽旋律、節奏、和聲及音色。尤其重要的是,為了追隨作曲家的思路,必須懂得一些音樂曲式的原理。聆聽這一切要素就是在純音樂的階段欣賞音樂。
讓我再重復一遍,我們是為了聽得更清楚才把聆聽音樂機械地分成三種不同的階段的。實際上,我們從來不單獨在一個階段上聆聽音樂。我們所做的是使各個階段相互聯系——同時以三種方式聆聽。這不需要思考,憑直覺就會這樣做的。
與我們坐在劇院里看到的情況相比較,也許會搞清楚這種直覺的相互聯系。在劇院里,你會注意到那些男女演員、服裝和道具、音響和動作。這一切都會使人感到劇院是個令人愉快的地方,並構成我們對劇院的反應中的美感階段。
從你對舞台上發生的事情的感覺中可以得出在劇院中的表達階段,你被感動得產生憐憫,興奮或快活的情緒,這種台詞之外的、舞台上的某種令人激動的東西所產生的總的感情,與在音樂中的表情的性質是相類似的。
劇情與劇情的發展相當於我們所說的純音樂階段。劇作家在塑造和發展角色方面與作曲家在創作和發展一個主題方面所採用的手法完全相同。你將根據你對這兩種藝術家在處理素材的手法方面的認識程度成為一個更明智的聆聽者。
可以明顯地看出,常去劇院的人從來不會分別地意識到這些要素,他同時意識到各個方面。這個道理也適於聆聽音樂。我們同時地、不加思考地在這三個階段上聆聽。
從某種意義上說,理想的聆聽者是同時既能進入音樂又能超脫音樂的,他一方面品評音樂,一方面欣賞音樂,希望音樂向這一方面進行,又注視著音樂向另一方向進行——就像作曲家在創作音樂時那樣;因為作曲家為了譜寫自己的樂曲,也必須進出於自己的樂曲,時而為它所陶醉,時而又能對它進行冷靜的批評。在創作和欣賞音樂時要同時具有主觀的和客觀的態度。
所以,應當更積極地去聆聽。不管聽的是莫扎特的還是埃林頓公爵的作品,只有當成為更自覺的、更有意識的聆聽者——不僅在聽,而且在聽某些事物的時候——才能加深對音樂的理解。

不抄了,否則恐怕要追究我的侵權了,樓主搜索一下科普蘭和黃自的名字,有很詳細的表述的。

❺ 音樂欣賞主要分為幾個階段

事實上這個問題各個學者看法不一,我就看過幾種歸類法,看這個吧

音樂欣賞可分為三個階段

1. 官能的欣賞,有人稱之為美感階段,在這個層次上聽音樂,不需要任何方式的思考.(滿足於悅耳動聽或刺耳難聽)比如當我們在做別的事情或在咖啡廳,舞廳時,便心不在焉也沉浸在音響中了,這時單憑音樂的感染力及氣氛就可以把我們帶到一種無意識然而又是有魅力的心境中.而有不少音樂愛好者在聽音樂會時,也僅僅是為了忘掉自己,把音樂作為一種安慰或解脫.他們進入了一個虛幻的世界,一個理想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人們無需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現實,當然他們也沒有思考音樂.

2. 情感的欣賞(情緒反應),有人稱之為表達階段.雖然很多作曲家傾向於迴避討論有關音樂所表現的內容,雖然想用語言去解釋一首音樂作品的涵義何在是十分困難的,但不應導致另一個極端,即否認音樂想要"表現"什麼內容.在不同的時刻,音樂表達了安詳或洋溢的情感,懊悔或勝利,憤怒或喜悅的情緒,它以無數細微的差別和變化表達其中的每一種情緒以及許多別的情緒,它甚至可以表達一種任何語言中都找不到適當的言詞的涵義.老柴及德活夏克第二樂章的主題我們聽了會淚水沾巾,這不是由於聯想到什麼別的悲傷事件即移情聯想(當然也有人會移情聯想)而純粹是由於音樂本身的魅力,是作曲家將這種情感用音樂表達出來,經樂隊演奏後被欣賞者所接受,這是用任何語言也無法表達的,只有親耳聆聽.
("江河水",

3. 理智的欣賞(理論上分析出曲了為何是悅耳動聽,為啥是如此的情感等),有人稱為純音樂階段.音樂除了它的音響和所表達的情感外,是作曲家使用"音樂語言"創作出來的,故欣賞者應有意識也支聆聽旋律,節奏,和聲,音色等音樂素材,為了追隨作曲家的思路,還必須懂得一些音樂曲式結構的原理,只有這樣才能對音樂作品進行全面的理解,從而獲得完美的藝術享受.
要從官能,情感和理智三個方面也欣賞一部作品,就需了解以下幾個方面的知識:
1, 作者和作品的時代背景.一首音樂作品,問題表現了作曲家對現實生活的感受.
2, 民族特徵.俄國作曲家格林卡說過:"創造音樂的是人民,作曲家不過把它編成曲子而已".一切音樂作品都植根於民間音樂,因此都有各自的民族特徵,有些作品概括也體現了民族音樂語言的某些特點(如999朵玫瑰取材於彝族舞曲),另一些作品則和具體的民族民間單調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如小提琴協奏曲採用越劇曲調.
3, 作者的創作個性.作曲家由於生活時代,環境素養,經歷和藝術趣味的不同表現為各不相同創作個性.不同作曲家有不同創作風格,同一作曲家在不同時期的創作風格也不盡一樣.
4, 標題及無標題.
5, 音樂語言的表現功能.音樂語言包括很多要素,其中最主要的有四種:節奏,旋律,和聲和音色.此外還有節拍,速度,力度,音區,調式,調性等.
6, 曲式和體裁.曲式是音樂材料排列的樣式,也就是音樂的結構布局.如樂段,二段式,三段式,復三段式,迴旋曲式,變奏曲式,奏鳴曲式,迴旋奏鳴曲,混合曲式,套曲等.體裁是音樂的品種,如歌曲,舞曲,進行曲,諧謔曲,敘事曲,夜曲,序曲,交響詩,協奏曲,組曲,歌劇,舞劇,清唱劇等.
除了音樂語言本身的表達外,每一位指揮家會對同一部音樂作品做出不盡相同的解釋,每個樂團也會以其不同的音色風格演奏作品,這也是我們在欣賞音樂時需要觀察,了解的.

❻ 如何聆聽音樂感悟音樂簡述喜歡哪種風格的音樂

我們每個人都根據自己不同的欣賞能力傾聽音樂。不過為了便於分析起見,如果我仍把傾聽音樂的全過程分成幾個組成部分,那就比較清楚了。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全是在三種不同的階段上傾聽音樂的。由於缺乏恰當的術語,不妨把這三個階段稱為:(1)美感階段;(2)表達階段;(3 )純音樂階段。

把欣賞過程機械地分為這幾種假設的階段,唯一好處是可以對傾聽的方式有個比較清楚的概念。

傾聽音樂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純粹為了對音響的樂趣而傾聽,這就是美感階段。在這個階段聽音樂,不需要任何方式的思考,我們在干別的事情時,把收音機打開,便心不在焉地抗浸在音響中了。這時單憑音樂的感染力就可以把我們帶到一種無意識的然而又是有魅力的心境中去了。

你此刻可能正坐在屋裡看這本書。設想鋼琴上奏出了一個音,這個音是足可以立即改變房間的氣氛——證明音樂的音響成分是一種強大的和神秘的力量,誰嘲笑或小看這點,誰就會顯得很愚蠢。
令人驚訝的是,不少自從為是合格的音樂愛好者在這個階段養成了不良的聽音樂的習慣。他們去聽音樂會是為了忘掉自己,把音樂作為一種安慰或解脫。他們進入了一個理想世界,在這個理想世界中人們無需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現實。當然他們也沒有思考音樂。音樂允許他們離開了音樂,把他們帶到了一個幻想的境界,這種幻想是由音樂引起的,是關於音樂的,可是他們又不怎麼傾聽音樂。

是的,音樂音響的感染力是一種強大的和原始的力量,但你不應讓它在你的興趣中占據不恰當的位置,美感階段在音樂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這並不是全部問題的所在。

關於美感階段無需扯得太遠。音樂的感染力對每個正常的人來說都是不言而喻的。然而還存在著對不同作曲家使用的不同音響素材更為敏感的問題。因為並不是所有的作曲家都用同一種方法使用音響素材的。不要以為音樂的價值相當於它訴諸美感的程度,也不要以為最好聽的音樂是由最偉大的作曲家寫的。如果確實如此的話,拉威爾就應該是比貝多芬更偉大的創作家了。問題在於作曲家使用音響要素的方式因人而異,他對音響的使用方式形成了他的風格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一點在聆聽音樂時是必須加以考慮的。所以,讀者可以看到,即使在聆聽音樂的這個初級階段,也值得採取更有意識的聆聽方式。
傾聽音樂的第二個階段即我所說的表達階段。在這里我們馬上會碰到引起爭論的問題。作曲家傾向於迴避討論有關音樂所表現的內容,斯特拉文斯基自己不是宣稱過他的作品是有它本身的生命的「物體」,「東西」,而且除了它本身的純音樂存在之外一沒有任何其它意義了嗎?他的這種不妥協的態度可能是基於這樣一種事實:有那麼多的人都試圖對那麼多的作品加以各種不同的解釋。天知道要想用自己的解釋准確地、明確地、最終地說清楚一首音樂作品的涵義何在從而使每個人都感到滿意該有多麼困難。但不應該導致另一個極端,即否認音樂有「表達」的權利。

我自己認為,所有的音樂都有表達能力,有的強一些,有的弱一些,所有的音符後面都具有某種涵義,而這種涵義畢竟構成了作品的內容。全部問題可以用下面的問答式簡單地加以說明:「音樂有涵義嗎?」我的回答是:「有的」。「你能用言語把這種涵義說清楚嗎?」我的回答是:「不能」。這就是症結所在。

那些頭腦簡單的人對第二個問題的回答永遠不會感到滿意。他們總是希望音樂具有一種涵義,這種涵義愈具體,他們就愈喜愛它。愈能使他們想起一列火車、一場風暴、一次葬禮或任何其它比較熟悉的概念的樂曲,他們就愈覺得富有表現力。這種對音樂具有涵義的流行概念——通常是由普通的音樂評論員激發和唆使的——應該隨時隨地給以糾正。有一次一位膽小的女士向我供認,她擔心自己的音樂欣賞力有嚴重的缺陷,因為她不能把音樂與某種明確的東西聯系起來。這當然是把整個問題引向倒退了。

不過,問題還是存在的。那些明智的音樂愛好者在要求任何一首作品都具有明確的涵義方面要走多遠呢?我說,充其量不過是一種一般的概念。在不同的時刻,音樂表達了安詳或洋溢的情感、懊悔或勝利、憤怒或喜悅的情緒。它以無數細微的差別和變化表達其中的每一種情緒以及許多別的情緒,它甚至可以表達一種任何語言中都找不到適當的言詞的涵義。在這種情況下,音樂家喜歡說音樂只有純音樂的涵義。他們有時甚至更進一步說所有的音樂都只有純音樂的涵義。他們的真正的意思是說,找不到恰當的言詞來表達音樂的涵義,並且即使能夠找到,也沒有必要去找。

不過不管專業音樂工作者怎麼講,大多數初學音樂的人還是要制訂明確的言詞來說明他們對音樂的反應。因此他仍總是覺得「理解」柴科夫斯基要比「理解」貝多芬容易些。首先,為柴科夫斯基的一首樂曲制訂內容明確的涵義要比為貝多芬的這樣做容易些,容易得多。尤其是,就這位俄國作曲家來說,每當你回到他的一首樂曲上去的時候,它幾乎總是向你述說著同一件事情;而你要想說清貝多芬在講什麼卻經常是很困難的。任何音樂家都會告訴你,這就是為什麼說貝多芬是更偉大的作曲家的緣故。因為每次都向你述說同樣內情的樂曲很快會變成枯燥的樂曲;而每聽一次都能有細微不同涵義的樂曲則具有更強的生命力。
如果可能的話,你不妨聽一下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中的四十八個賦格主題。一個主題接一個主題地聽。很快你就會意識到每一個主題都反映著一種不同的情緒。你還會很快地意識到,主題愈是動聽,就愈難找到能使你完全滿意的言詞來描述它。是的,你當然知道它是快活的還是悲哀的。換言之,圍繞著這個主題可以在自己的頭腦中構成一幅感情的框框。現在進一步研究一下悲哀的主題,盡力抓住它的確切的悲哀的性質。是悲觀主義的悲哀還是聽天由命的悲哀;是致命的悲哀還是帶微笑的悲哀?

讓我們假定你現在很幸運,你能用許多話把自己選擇的主題的確切涵義描述得使自己滿意,但是這並不保證使別人滿意,別人也不必要滿意。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能使自己感覺到一個主題或整首樂曲所表達的特性。如果那是一首藝術巨作,每當你再聽它的時候,本要期望它都意味著完全相同的事物。

當然,主題或樂曲不必只表現一種情緒。以《第九交響曲》的第一主要主題為例,很明顯,它是由不同的成分構成的,敘述的也不只是一件事。然而不管是誰聽它,都會馬上有一種力量的感覺,一種有力的感覺。這種感覺並不單純出於演奏的強大音響。這是主題本身所固有的力量。這主題的非凡的力量和活力給聽眾的印象好像是發生了一項強有力的聲明。不過決不要試圖把它歸結為「致命的生命之錘」,等等。這就是麻煩開始的地方。音樂家在激怒中說音樂除了音符本身之外什麼也不是,而非專業音樂工作者則過分焦急地渴望著任何可以使自己更接近於這首樂曲的涵義的解釋。

讀者現在也許會進一步了解我所說的音樂確實能表達一種涵義,但又不能用很多言詞來說明其涵義是什麼。

傾聽音樂的第三階段是純音樂的階段。音樂除了令人愉快的音響和所表達的感情外,確實存在於音符和對音符的處理之中。大多數聽眾並不能充分意識到這第三階段。本書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他們進一步在這個水平上認識音樂。
另一方面,如果稍有區別的話,專業音樂工作者又太注意音符了。他們經常陷入下述錯誤,即全神貫注於琶者和斷奏,從而忘了他們所演奏的樂曲的更深刻的方面。但從外行的角度來看,提高自己對正在演奏的音符的理解比克服純音樂階段的壞習慣更為重要。

當一個人在街上稍微注意地聆聽「音符」時,他很可能會提到這支旋律。他聽到的是一支美妙的旋律,或者不是,一般地說,他就不再去想它了。其次他注意到的很可能是節奏,特別是如果這種節奏令人興奮的話。而和聲與音色常常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如果想到它們的話。至於這音樂是否有某種明確的形式,他好像從來沒有考慮過。

我們大家都應當更多地在純音樂階段感受音樂,這一點非常重要。畢竟,人們使用的是實際的音樂素材。明智的聆聽者必須准備加強自己對音樂素材及其發展情況的意識。他必須更有意識地聆聽旋律、節奏、和聲及音色。尤其重要的是,為了追隨作曲家的思路,必須懂得一些音樂曲式的原理。聆聽這一切要素就是在純音樂的階段欣賞音樂。

讓我再重復一遍,我們是為了聽得更清楚才把聆聽音樂機械地分成三種不同的階段的。實際上,我們從來不單獨在一個階段上聆聽音樂。我們所做的是使各個階段相互聯系——同時以三種方式聆聽。這不需要思考,憑直覺就會這樣做的。

與我們坐在劇院里看到的情況相比較,也許會搞清楚這種直覺的相互聯系。在劇院里,你會注意到那些男女演員、服裝和道具、音響和動作。這一切都會使人感到劇院是個令人愉快的地方,並構成我們對劇院的反應中的美感階段。

從你對舞台上發生的事情的感覺中可以得出在劇院中的表達階段,你被感動得產生憐憫,興奮或快活的情緒,這種台詞之外的、舞台上的某種令人激動的東西所產生的總的感情,與在音樂中的表情的性質是相類似的。

劇情與劇情的發展相當於我們所說的純音樂階段。劇作家在塑造和發展角色方面與作曲家在創作和發展一個主題方面所採用的手法完全相同。你將根據你對這兩種藝術家在處理素材的手法方面的認識程度成為一個更明智的聆聽者。
可以明顯地看出,常去劇院的人從來不會分別地意識到這些要素,他同時意識到各個方面。這個道理也適於聆聽音樂。我們同時地、不加思考地在這三個階段上聆聽。

從某種意義上說,理想的聆聽者是同時既能進入音樂又能超脫音樂的,他一方面品評音樂,一方面欣賞音樂,希望音樂向這一方面進行,又注視著音樂向另一方向進行----就像作曲家在創作音樂時那樣;因為作曲家為了譜寫自己的樂曲,也必須進出於自己的樂曲,時而為它所陶醉,時而又能對它進行冷靜的批評。在創作和欣賞音樂時要同時具有主觀的和客觀的態度。

所以,讀者應當更積極地去聆聽。不管你聽的是莫扎特的還是埃林頓公爵的作品,只有當你成為更自覺的、更有意識的聆聽者——不僅在聽,而且在聽某些事物的時候----你才能加深對音樂的理解。

源自網路!當搬運工。

❼ 簡述幼兒歌曲學習的4個階段

早期兒童的藝術感知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0~1歲)前符號階段:藝術知覺特徵是感官原動性,所有的藝術偏愛都是由「本能性」的感覺特徵決定的;
第二階段(2~7歲)符號運用階段:包含三個子階段:沉浸在符號媒介中,形成符號系統(在音樂學習中的表現為:學習非句法的音樂樣式,學習與經驗情境相聯系的音調,學習基本的節奏技能);對符號的探索與擴大(音樂學習中的具體表現為:靈活地歌唱、進行演奏的實驗、能掌握音樂主題);審美形式感的形成(音樂學習中的具體表現:掌握音樂形式樣式的一些特質)。
第三階段(8歲以後)繼續進步與可能退步階段。
8歲兒童出現退步的可能原因有:一是早期音樂學習缺乏感受系統的參與,枯燥地學習音樂知識與技能是兒童對音樂學習本身失去興趣;二是早期音樂學習缺乏音樂知覺系統的參與,這種結果可能是由於音樂教育者缺少音樂素養造成的;三是音樂學習缺乏製作系統的參與,靠靜坐傾聽的方式進行音樂學習只對初學音樂的少數成人有效。
三、學前兒童的音樂感受(趣味)的特點
第一,音量是幼兒對音樂感興趣的第一個重要因素。這里的音量不是單純地指音的強弱、聲音大小,對幼兒來說,音樂首先是動聽的聲音。
啟示:在讓幼兒感知器樂作品時,教師有責任讓幼兒聽到最好的音響效果;在讓幼兒感知器樂作品時,教師應盡量少用嗓音,幼兒感興趣的是豐滿的音響效果;在歌唱學習中,教師發出悅耳的聲音是非常重要的;對打擊樂器的演奏,幼兒感興趣的是讓他自己去探究如何發出好聽的聲音並演奏,而不是嚴格地按照教師所要求的拿樂器的方式、教師所要求的節奏型去打擊。
第二,運動是幼兒對音樂感興趣的第二個重要因素,換言之,幼兒感興趣的是讓他用身體動作來感知、感受音樂。
第三,音樂作品類型是幼兒對音樂感興趣的第三個重要因素。幼兒感興趣的音樂作品類型是關於某些事情的音樂。
四、學前兒童音樂學習的意義與制約條件
很多音樂觀察研究、神經生物學的解釋認為,音樂學習的關鍵年齡是0~8歲或9歲,9歲或10歲以後在進行音樂學習已經太晚。
早期兒童藝術教育研究者需要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如何讓8歲以後的兒童的藝術表達能力不退化。我們認為對於人格發展中已經形成較強的自我評價能力的8歲以後的兒童來說,藝術自信以藝術能力或藝術經驗為支撐成為它們能像藝術家一樣繼續發表自己的藝術理解的關鍵。所以只有在音樂教育早期真正獲得藝術經驗的那部分兒童才能繼續對自己的藝術表達充滿自信,並朝著藝術經驗的精緻方向發展。獲得音樂經驗或能力的音樂學習是兒童的知覺、感受、製作系統交互作用形成合力的一種學習。
第一節 學前兒童音樂作品的本體特性
從簡單主義出發,我們可以把音樂作品的本體特性分為三類:形式特性、再現特性、表現特性。所有的音樂都是「表現性音樂」,其中特別強調形式的那部分音樂我們歸入「形式性音樂」的范疇,特別強調現實描述的那部分音樂歸入「再現性音樂」范疇,剩下的那部分音樂我們歸入「表現性音樂」范疇。
一、學前兒童音樂作品的形式特性
音樂思維的基本單位是樂句(短句)而不是孤立的音。音樂作品的形式特性是指音樂作品中由句法與非句法因素組成的作曲或即興的音樂設計。句法元素包括旋律、節奏與和聲,對幼兒園音樂教育來說,句法元素主要是旋律與節奏。在句法元素中旋律模型與節奏模型成為幼兒園音樂教育主要關注的內容。非句法元素包括音色、織體、速度、曲式結構與力度。非句法元素也有其模型或樣式,但模型不是以橘子為單位,而往往是以段落為單位,它們是大塊的模型。
(一)節奏
節奏包括:拍子與節奏型,它們形影不離,不相分離。
拍子是節奏型構成的調整原則,即所有的節奏模型都是在拍子的背景上形成的。在幼兒園教學范疇內,我們關注的是如何讓幼兒感覺到拍子,即如何讓幼兒有拍感,幼兒的拍感一般包括兩方面:合拍,二拍、三拍的強弱韻律感。培養幼兒的拍感具有一定的規定性:在歌曲中進行;在動作中進行。
節奏型:我們所說的節奏總是以節奏的模型出現。在幼兒園音樂教學范疇內,我們讓幼兒關注的是音符單一的節奏型、先密後疏的節奏型、緊湊與舒展的節奏型和休止符等。
(二)音色
一般說來,幼兒園的音色探究活動會涉及以下方面的內容:嗓音與人生、打擊樂器的音色、生活中的音色、自然界中的音色、機器的音色、樂器的音色。
(三)力度
強與弱是音樂表現的重要手法。對力度的掌握,幼兒遇到的主要困難時歌唱時的強弱處理。在了解力度的同事,也要注意對嗓音的控制。
(四)旋律
旋律句的性格就是旋律的輪廓形態或輪廓線,包括旋律的上行與下行,旋律的級進與跳進。但是,對旋律線的理解是以理解音的高低為基礎的。一旦理解了音的高低之分之後,人們在歌唱的音準上就比較容易把握了。所以,在各種與音高探究相關的音樂活動中讓幼兒感受音的高低、分辨音的高低,就顯得格外重要。在幼兒園教學范圍內,旋律方面的內容有:分辨音的高低、旋律的上行與下行、旋律的級進與跳進。
(五)結構
對於音樂結構的內容,樂句與樂段是我們關注的重點。設計音樂結構時最基本的要素是平、整齊與變化,而達到平衡與整齊的基本手段是重復。在幼兒園音樂教學范圍內,有關結構的內容就在句子的重復與變化、段落的重復與變化之間展開。
關於句子的結構,我們主要讓幼兒理解重復句(模仿句)和喊答句。對幼兒來說,重復越多的曲子越簡單,越合他們的口味,而辨認句子的重復則是幼兒理解音樂的第一步。
關於段落結構,我們主要讓幼兒理解主副歌結構、二段體結構、三段體結構、迴旋體結構、引子與尾聲。
(六)速度
從知覺的層面來看,幼兒知覺速度的快慢、勻速與不勻速相對容易。從表達層面來說,節奏的細微變化與歌唱、演奏的勻速對幼兒來說較難。
(七)織體
在幼兒園教學中,我們需要以欣賞民族舞、踢踏舞為突破口,讓幼兒感知音樂的層次。在幼兒園教學范圍內,織體的內容包括:有伴奏的音樂與無伴奏的音樂的分辨、織體的厚與薄的分辨、用打擊樂合作表達織體。
(八)風格
音樂風格往往存在於具有共同聽覺特徵的一個音樂群體中,這個群體中的音樂人和聽眾具有相同的音樂信仰、共識和偏好。幼兒園音樂教學中所指的風格與專業音樂領的音樂風格概念相比,外延要小很多,可能更接近體裁的概念。幼兒園音樂教學中所指的風格是指音樂體裁之間所具有的典型差異。符合幼兒音樂趣味的音樂體裁有搖籃曲、進行曲、舞曲。
二、學前兒童音樂作品的再現特徵
(一)音樂作品再現性概述
音樂作品再現性是指音樂作品中的句法與非句法形式主要用來描繪或刻畫人物、動物、地點、事件等客觀現實的性質。
音樂作品中的再現性或再現內容需要認真挖掘。在幼兒園音樂教學范圍內,我們要盡可能尋找有比較清晰的能夠被辨認的主題的再現性作品,因為音樂的再現性越具體越符合幼兒的音樂趣味。
(二)學前兒童再現性音樂作品的類型
歌曲都是再現性音樂作品。符合幼兒趣味的歌曲往往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歌詞本身生動、具有兒童語言的口味,幼兒容易朗誦;二是歌詞所描述的主題突出、故事性強,幼兒容易進行動作表演;三是旋律音調與詞調溫和,幼兒容易歌唱。
幼兒園再現性器樂類的音樂作品大概可分為以下幾種:第一種,句式規整、童趣盎然的再現性器樂曲;第二種,句式規整的再現性成人器樂曲;第三種,句式不規整的再現性器樂曲。
(三)學前兒童音樂作品再現特性的挖掘

❽ 音樂欣賞的三個階段是什麼

一般地說,音樂欣賞可以分為不同的層次(階段):

第一個層次,官能的欣賞,這一層次的欣賞主要滿足於悅耳動聽,是比較膚淺的欣賞。在這樣的欣賞中,音樂把他帶入了一個幻想的境界,而他卻可以對音樂作品本身沒有多少理解。這種具有美感特徵的官能欣賞,對許多人都會產生類似的感染力;

第二個層次,聯想的欣賞,在這個層次或階段中,欣賞者對音樂的作品滲入了主觀的分析和理解,欣賞者對音樂作品所表現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欣賞者對音樂所表達的內容,努力地去感受和聯想,逐步獲得一定的理解;

第三個層次,理智的欣賞,欣賞者不僅對音樂作品所體現出來的音樂形象有較深刻的理解,而且對於作品的主題思想、作品的形式和風格乃至作者的創作動機、表現手法都有較豐富的認識,可以從整體上了解音樂作品的結構和作品所要表達的豐富感情以及富有哲理性的思想內容。

(8)簡述傾聽音樂三階段擴展閱讀:

在所有的藝術形式中,音樂是最擅長於抒發情感、最能撥動人心弦的藝術形式,它藉助聲音這個媒介來真實地傳達、表現和感受審美情感。音樂在傳達和表現情感上,優於其他藝術形式,是因為它所採用的感性材料和審美形式——聲音最合於情感的本性,最適宜表達情感。

或庄嚴肅穆,或熱烈興奮,或悲痛激憤,或纏綿細膩,或如泣如訴。

音樂可以更直接、更真實、更深刻地表達人的情感,音樂的表情性來自於音樂對人的有表情性因素的語言的模仿,人的語言用語音、聲調、語流、節奏、語速等表情手段配合語義來表情達意,而音樂的音色、音調起伏、節奏速度等表現手段能起到與語言的表情手段同樣的作用。

閱讀全文

與簡述傾聽音樂三階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圍牆歌詞 瀏覽:230
道奇酷威廣告背景音樂 瀏覽:106
比喻輕音樂之美的文字 瀏覽:542
小號音樂下載 瀏覽:578
歌曲專輯圖下載地址 瀏覽:867
財神駕到歌曲mp3下載 瀏覽:734
琴歌指彈海闊天空吉他譜 瀏覽:355
下載mp4格式的音樂 瀏覽:352
電腦聽音樂用什麼 瀏覽:512
最好酷狗音樂播放器 瀏覽:502
信樂團隊的假如簡譜 瀏覽:243
平安酷狗音樂 瀏覽:760
佳人輕撫桃花mp3下載 瀏覽:453
infinite網易雲音樂 瀏覽:844
歲月趙忠祥背景音樂 瀏覽:980
如何將電腦的歌體添加到蘋果音樂 瀏覽:672
fade鋼琴mp3 瀏覽: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樂 瀏覽:806
成都彩虹小學音樂老師 瀏覽:496
鳳凰傳奇星光歌曲點評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