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貝多芬奏鳴曲D大調Op10No3的創作背景及感情,
創作背景:
據考證,此時貝多芬豐富的創作思想暫時還未找到完善的形式,而聽覺的日漸衰弱又給他帶來了人生的巨大苦悶、煩憂和壓抑。在這一時期之間(約1796一1798),作為鋼琴家的貝多芬常在布朗伯爵夫人家演奏,這首奏鳴曲就是他獻給伯爵夫人的三首奏鳴曲之一。
感情色彩:
我們可以從這首奏鳴曲中那激昂奮進的音調感受到貝多芬特有的性格特徵,找到貝多芬創作上新的可能性。不能忽略的是:在這首奏鳴曲中,層次分明的齊奏,表現了貝多芬對鋼琴交響性的追求,而在不規則中蘊藏著內在的規律,在狂熱的感情中,包含著充滿哲理的追求,而冷靜內在的邏輯思維又進發出沖破枷鎖與煩憂的火花。此曲中的技術和感情深度得到了一定的挖掘,旋律、和聲及豐富進行的音調、各種發揮作用的七和弦,是貝多芬創作中與巴赫及浪漫派相關連的一個具有特點的環節。主題之間的對比、調和以及有機性的發展,顯示出貝多芬的作曲技巧已更為圓熟。貝多芬以其華麗燦爛、堅定有力的音樂思想,傾入了許多激動、痛苦的感覺,使這部作品出色迷人。
評價:
這首奏鳴曲是Op.10的最優秀作品,它給人的印象最深、感受最大、極富情趣,這是由於這首奏鳴曲比以前任何作品更為成熟、更有增進、技巧表現更合乎貝多芬的個性,深刻地表現了貝多芬內在的精神活動。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作為真正體驗內涵的音樂誕生了,形象化的內容更為豐富多樣,它與下一首《(悲愴)奏鳴曲》相比是毫不遜色的。
❷ 貝多芬的身世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是全世界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享有「偉大的樂聖」之稱。1770年生於德國波恩市,祖籍佛蘭德。
其祖父及父親均供職於科隆選候。酗酒之父強逼他長時間地練習鍵盤樂器,望子成為莫扎特式的神童。
他十一歲輟學,十三歲任宮廷樂隊(指揮為內費)習管鍵琴手,十四歲任宮廷第二管風琴師,十八歲任歌劇樂隊的中提琴演奏員。
1787年以後,貝多芬擔起了全家生活的經濟重擔。
但貝多芬並未被艱難困苦的適遇所屈服,他設法在波恩大學旁聽哲學課。他醉心於誦讀和研究古代神話、希臘文和拉丁文的古典文學,他對莎士比亞、席勒、歌德等人的作品非常喜愛。
他雖然沒有莫扎特的早熟天賦,也沒有莫扎特優越的學習條件,而他那孜孜不倦的自學所取得的成就,是他所有的前輩都不及的。
1789年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和萊茵河流域進步的反封建運動,對貝多芬的思想成長起了巨大的作用,他逐漸把追求「自由、平等、博愛」作為自己的政治理想。
(2)貝多芬第二十四號鋼琴奏鳴曲鋼琴譜擴展閱讀
貝多芬的作品:
貝多芬的作品非常的多,主要作品以九部交響曲占首要地位。
代表作有: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A大調第七交響曲、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歡樂頌》主旋律)、序曲《愛格蒙特》、《萊奧諾拉》、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F大調第五小提琴奏鳴曲《春天》、F大調第二浪漫曲。
他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辟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❸ 有關貝多芬的資料快馬上要
貝多芬簡介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祖籍荷蘭,出生於德國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顯露了音樂上的才能,八歲開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維也納深造,藝術上進步飛快。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有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哀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熱情》等等。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二十六歲時開始耳聾,晚年全聾,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在一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復辟年代裡,依然堅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為共和理想奮臂吶喊,寫下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較前人有了很大的發展。在音樂表現上,他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貝多芬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辟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樂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