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莫扎特一共創作了多少鋼琴協奏曲
莫扎特的主抄要創作領域是歌劇襲。他一生的36年中,有25年在從事歌劇創作,共寫了20餘部。其中《費加羅的婚姻》、《唐璜》和《魔笛》最具代表性
莫扎特一共寫了約50部交響曲,其中41部有編號,並象其他器樂作品一樣可以分為若干組。
是除歌劇以外,莫扎特在音樂創作上貢獻最為突出的體裁之一。他一生寫了50餘部各種獨奏樂器與樂隊的協奏曲。這些作品在巴羅克協奏曲的基礎上,確立了18世紀古典主義協奏曲的結構原則:3個樂章對比並置的套曲結構(第1樂章奏鳴曲式,第2樂章是類似詠嘆調式的抒情樂章,第3樂章具有舞蹈性或通俗性格);雙呈示部,獨奏樂器有技巧性的華彩段等。同時加強了獨奏樂器的地位,強調了它不同於協奏樂隊的音樂性格。由於莫扎特的這些成就,使協奏曲不再片面表現技巧,而使之具有與交響曲同樣深刻的意義。莫扎特成為近代協奏曲形式的創始人。
莫扎特寫了17部鋼琴奏鳴曲、6部小提琴奏鳴曲和35部鋼琴小提琴奏鳴曲等,對古典奏鳴曲套曲的發展有一定的貢獻,確立了維也納古典樂派3個樂章的奏鳴曲套曲形式
除上述各種體裁外,莫扎特還寫了大量的嬉遊曲小夜曲、舞曲等
㈡ 請問莫扎特鋼琴協奏曲一共幾首
一共有27首。
第一號,F大調,據勞帕赫(Raupach)和奧諾埃爾(Honauer)的奏鳴曲樂章改編,K37,作於1767年。
第二號,降B大調,據勞帕赫和朔貝特(Sclobert)的奏鳴曲樂章改編,K39,作於1767年。
第三號,D大調,據奧諾埃爾、埃卡特(Eckart)和C. P. E. 巴赫的奏鳴曲樂章改編,K40,作於1767年。
第四號,G大調,據奧諾埃爾、勞帕赫的奏鳴曲改編,K41,作於1767年。
第五號,D大調,K175,作於1773年。
第六號,降B大調,K238,作於1776年。
第七號,F大調,K242,作於1776年。
第八號,C大調,K246,作於1776年。
第九號,降E大調,K271,作於1777年。
第十號,降E大調,K365,作於1779年。
第十一號,F大調,K413,作於1782-1783年。
第十二號,A大調, K414,作於1782年。
第十三號,C大調,K415,作於1782-1783年。
第十四號,降E大調,K449,作於1784年。
第十五號,降B大調,K450,作於1784年。
第十六號,D大調,K451,作於1784年。
第十七號,c大調,K453,作於1784年。
第十八號,降B大調,K456,作於1784年。
第十九號,F大調,K459,作於1784年。
第二十號,D小調,K466,作於1785年。
第二十一號,C大調,K467,作於1785年。
第二十二號,降E大調,K482,作於1785年。
第二十三號,A大調,K488,作於1786年。
第二十四號,C小調,K491,作於1786年。
第二十五號,C大調,K503,作於1786年。
第二十六號,D大調,標題為《加冕》(Coronation),K537,作於1788年。
第二十七號,降B大調、K595,作於1791年。另有早期未列人編號的K107 3首。
㈢ 試述莫扎特在鋼琴協奏曲創作方面的主要貢獻
他一生寫了來50餘部各種獨奏樂器與樂自隊的協奏曲。這些作品在巴羅克協奏曲的基礎上,確立了18世紀古典主義協奏曲的結構原則:3個樂章對比並置的套曲結構(第1樂章奏鳴曲式,第2樂章是類似詠嘆調式的抒情樂章,第3樂章具有舞蹈性或通俗性格);雙呈示部,獨奏樂器有技巧性的華彩段等。同時加強了獨奏樂器的地位,強調了它不同於協奏樂隊的音樂性格。由於莫扎特的這些成就,使協奏曲不再片面表現技巧,而使之具有與交響曲同樣深刻的意義。莫扎特成為近代協奏曲形式的創始人。 在莫扎特的協奏曲中,鋼琴協奏曲佔有突出的地位。共寫了29部(還有改編自J.C.Bach的K.107三首),其中代表作有d小調、c小調、A大調等。此外,還有7首小提琴協奏曲,其中G大調、A大調、D大調的3首比較突出。在管樂協奏曲方面,《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也很突出。其他是4首圓號協奏曲,1首《長笛豎琴協奏曲》等。
㈣ 話說莫扎特鋼琴協奏曲大概是什麼難度
早期的一些作來品相對而言比較簡單源,但是也有例外,比如第九首,這首作品是莫扎特的一首非常成熟的作品,演奏難度比較大。
如果你只彈一首,如果想彈早期作品,建議你選擇第12首。
中期作品,可以彈第19首、第21首。
至於晚期作品的第27首,固然非常經典,然而難度也是非常之巨大,有很深的深度,不好把握,不予推薦。
K488是莫扎特的雙鋼琴奏鳴曲,不屬於鋼琴協奏曲。簡單說,雙鋼琴奏鳴曲和鋼琴協奏曲的區別如下:
雙鋼琴奏鳴曲是鋼琴+鋼琴,沒有樂隊是事情
鋼琴協奏曲是鋼琴+樂隊。
這是完全不同的2種形式。
㈤ 莫扎特的所有鋼琴協奏曲名稱
1、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序曲
2、土耳其進行曲
3、弦樂小夜曲(G大調)回
4、第21鋼琴協奏曲(C大調)
5、第1號法國號協答奏曲
(D大調):快板
6、費加羅的的詠嘆調——再不要去做
情郎(選自歌劇《費加羅的婚禮》)
7、弦樂四重奏(B大調)
8、嬉遊曲
9、聖體頌
10、小提琴協奏曲第 4號:
迴旋曲(快板)
11、第39號交響曲(降F大調):
小步舞曲
12、單簧管協奏曲(A大調)
13、F大調音樂戲言
14、D大調嬉遊曲
㈥ 莫扎特K488 A大調第23鋼琴協奏曲真是他作品中少有的悲哀,請問誰知道他的創作背景嗎
莫扎特的這首第二十三鋼琴協奏曲,作於1786年3月。這是莫扎特進入輝煌頂峰、也是最後年的第一個作品。具體的創作背景不詳。
聽起來卻是存有一種「少有的悲哀」,其實我覺得小莫的作品一直是悲傷的,那種只屬於少年的明亮的悲傷。音樂給人的感覺各不相同,這里就不詳談了,以下是我摘抄的鄭亞紅寫的《音樂為什麼》中一段對此曲的猜測,希望對你能有些幫助。
……最值得討論的慢樂章用一次升f小調,貝多芬《降B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106號中的柔板即是受這一樂章的影響。十二年前《F大調鋼琴奏鳴曲》中一個小柔板和它十分相似,十二年後莫扎特在這種曲式上有了長足的發展,樂句更長,更復雜,和聲更豐滿、更豐富。
(這是從曲子構成上來說)
有人從中聽出了「屈從和無望的告白」,有人感受到「淡淡的哀愁」,也有人認為「演繹出悲傷的情調」。
(看來廣大人民群眾均有同感)
最大膽的分析要屬莫扎特傳記作家約翰-羅瑟里,他從弗洛伊德的泛性論來分析,將外部世界看做性慾本能的直接擴展,那麼《A大調鋼琴協奏曲》就是一部彌漫著強烈性意識的作品。「整首曲子貫穿著對塵世間的人們博大的感情,慢板樂章中將對他人這一最為辛酸而又義無反顧地愛臻於純情。是否被愛的人已不再回來了,我們不得而知:這首曲子向我們傾訴了失去了愛人,且這種恐懼時時襲來,威脅著我們,奪走我們活下去的勇氣。
(其實個人感覺凡是音樂評論都是瞎扯,如此解釋到不如用偉大的歌德來做小莫的注腳,呵呵)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音樂為什麼》第68頁,作者單立一章為莫扎特的27首鋼琴協奏曲,並稱其為二十七首詩,可見偏愛。
p.s 小莫萬歲!小弗萬歲!
㈦ 莫扎特鋼琴協奏曲20號的背景資料
第二十首(K.466,D大調來,1785年)與同年源創作的第二十一首(K.467,C大調,1785年)相比,前者激烈而狂暴,後者寧靜而安適,代表著莫扎特豐富的精神世界的兩個側面,兩者的精神氣質、藝術境界完全對立。
㈧ 莫扎特鋼琴協奏曲一共有多少首
莫扎特共作有27首鋼琴協奏曲:
第一號,F大調,據勞帕赫(Raupach)和奧諾埃爾(Honauer)的奏鳴曲樂章改編,K37,作於1767年。
第二號,降B大調,據勞帕赫和朔貝特(Sclobert)的奏鳴曲樂章改編,K39,作於1767年。
第三號,D大調,據奧諾埃爾、埃卡特(Eckart)和C. P. E. 巴赫的奏鳴曲樂章改編,K40,作於1767年。
第四號,G大調,據奧諾埃爾、勞帕赫的奏鳴曲改編,K41,作於1767年。
第五號,D大調,K175,作於1773年。
第六號,降B大調,K238,作於1776年。
第七號,F大調,K242,作於1776年。
第八號,C大調,K246,作於1776年。
第九號,降E大調,K271,作於1777年。
第十號,降E大調,K365,作於1779年。
第十一號,F大調,K413,作於1782-1783年。
第十二號,A大調, K414,作於1782年。
第十三號,C大調,K415,作於1782-1783年。
第十四號,降E大調,K449,作於1784年。
第十五號,降B大調,K450,作於1784年。
第十六號,D大調,K451,作於1784年。
第十七號,c大調,K453,作於1784年。
第十八號,降B大調,K456,作於1784年。
第十九號,F大調,K459,作於1784年。
《第十九鋼琴協奏曲》,F大調,K459,作於1784年末,是獻給多瑙埃森根的費爾斯登伯格侯爵,首演於1785年初,此曲手稿上注有「此協奏曲在法蘭克福舉行皇帝萊奧博二世的加冕典禮時,由作曲家親任演奏」。共3個樂章:1.快板,F大調,協奏曲型奏鳴曲。先由樂隊呈示進行曲節奏的基本動機,主奏登場後,不久移入第二主題部,先奏C大調主題,接著以基本動機作管樂卡農,轉成A小調後終止於C大調,弦樂與管樂對話,鋼琴變奏後,基本動機再現。鋼琴以三連音符快速音群貫穿其間,移向呈示部小結尾。發展部不斷演奏主動機,利用第一主題的對位處理非常精緻。再現部華彩樂段有35小節。2.小快板,C大調,奏鳴曲式的二段體。G大調第二主題實際是第一主題以卡農方式處理而成,G小調經過部旋律木管的處理非常美妙。艾因斯坦認為,此樂章是《費加羅的婚禮》中蘇珊娜獨唱《喜悅請來臨》的器樂版。3.很快的快板,F大調,迴旋曲式。艾因斯坦對這個樂章的評語是:「艾阿利耶魯統治下所有的精靈的嬉戲」。主題表現後,賦格處理,接著把主題當作副主題效果部分移入第一插句。第二次迴旋主題展示後,又出現賦格,基本動機對位處理,產生二重賦格效果。鋼琴持續燦爛的快速音群時,移向第二插句,尾奏前有53小節的華彩。
第二十號,D小調,K466,作於1785年。
《第二十鋼琴協奏曲》,D小調,K466,作於1785年2月。共3個樂章:1.快板,D小調,奏鳴曲式。在低音域弱奏中由弦樂合奏呈示的第一主題有不安的情調,終止於屬和弦後,由木管轉成明亮的旋律,轉回主調。鋼琴似演奏新主題,邊奏細致的快速音群,邊進行第一主題再現,轉F大調後第二主題登場。主奏鋼琴轉由木管承接,進入發展部。發展部發展主奏鋼琴亮相的主題與第一主題開頭動機,以各種轉調呈示技巧化,快速音群與樂隊構成緊張的關系。再現部第二主題轉回D小調,按原型再現,銜接華彩樂段與尾聲。2.浪漫曲,降B大調,三段體。先由主奏鋼琴呈示主題,樂隊承接,二者輪流表現。然後主奏鋼琴以降B大調導出另一旋律,弦樂以和弦伴奏,移入主題再現。第一段終止後,中段轉G小調,主奏鋼琴奏上升音型,木管部回應鋼琴,第二段為第一段再現。3.很快的快板,B小調,缺少發展部的奏鳴曲式。第一主題亦採用極快速度的上升音型,主奏鋼琴呈示後,樂隊予以反復擴大。主奏鋼琴再奏D小調旋律形成經過部,終止於F大調,接著轉為F小調,第二主題登場,採用了三度小調。轉回主調後直接進入再現部。再現部轉換處主奏鋼琴有即興的小引子,樂隊插入以快速上升動機為基礎的動機表現,然後按原型再現,華彩樂段後轉回主調而為尾奏。
第二十一號,C大調,K467,作於1785年。
第二十二號,降E大調,K482,作於1785年。
《降E大調第22號鋼琴協奏曲》(K.482)寫於1785年冬天,是莫扎特使用「降E大調」來作曲的第四首鋼琴協奏曲,這是一首規模宏大、開朗奔放、慶典氣氛熱烈,並帶有威風堂堂同調性「交響協奏曲」的回聲,是莫扎特後期成熟筆調的充分表露,作者從容地運用飽含自身特色的作曲技法,簡直達到了無懈可擊的境界。莫扎特懂得如何把聽眾的愛好融合於他本人對藝術的要求中,本曲便是最成功的一例。這首協奏曲中處處洋溢著莫扎特獨特的表現力與美感,特別是他對木管樂器的處理,更顯示出無與倫比的絢爛效果;徐緩的第二樂章,富有一種朦朧之美。另外,本曲中首創以單簧管取代雙簧管的位置,這一變革在鋼琴協奏曲的發展史上還屬首次。這也是莫扎特所有的協奏曲中演奏時間最長的一首。
第二十三號,A大調,K488,作於1786年。
第二十四號,C小調,K491,作於1786年。
C小調第24鋼琴協奏曲,K.491
Piano Concerto No.24 in C minor
莫扎特在1786年3月24日完成此曲,兩個星期後於維也納伯格劇院(Burgtheater)的捐款音樂會上首演。從手稿上可看出,此曲是倉促之作,獨奏部分有許多地方都粗略不全,許多音符不是不見就是含混神秘地寫在空白的譜線上,而且第一樂章及第三樂章的裝飾奏也被略去。所以實在很難了解莫扎特在首演時如何理解上面這些符號。
雖然此曲是倉促之作,但卻也是莫扎特最強而有力的鋼琴協奏曲,運用最多的木管——有長笛、兩支雙簧管、兩支單簧管、兩支巴松管,還外加兩支法國號、小號及鼓,讓樂團在齊奏時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力量與豐富的音色,表現出種種細膩的音色變化。此曲的氣氛是悲劇性的,令人哀憐也冷峻得令人恐懼。從第一樂章開頭的主題,就已清楚地表現出上述情緒,且混合了焦慮(以不安的半音階音調與減七和弦的劇烈跳躍來表現)與嚴肅(精確的附點節奏),之後以木管來表現教堂的回聲及幻想曲的風格。鋼琴以新的主題平靜地登場——但和原主題在節奏上有關聯。這段獨奏表現非常出色,原因不僅在於其多變的音形,更在於他獨創的手法,將曲思天衣無縫地貫穿起來。
第二樂章不知是被誰標上了稍緩板,有浪漫曲的風格,充滿了愛情詠嘆調的裝飾奏,非常有小夜曲風格的木管以響亮的三度音節來表現,主要主題則由鋼琴單獨唱出,弦樂及木管相應和,然後再由全體樂器共同來潤飾。
第三樂章是莫扎特鋼琴協奏曲中最後一次採用變奏曲的形式。主題以送葬進行曲為主調,但呈現出非常豐富的質感與情感的層次。這些變奏中有兩段是大調,並由木管領奏:降A大調第四段變奏有田園風格;C大調第六段變奏,則將變奏主題以卡農曲的嘻鬧方式來處理。第七段變奏又回到c小調,並延續至第三樂章結束,這段變奏因為與自身6/8拍子的基格舞曲節奏應有的輕快風格背道而弛,聽來格外冷冽。(原文摘自《CD鑒賞》 Ted Libbey/著;陳素宜/譯)
第二十五號,C大調,K503,作於1786年。
C大調第25鋼琴協奏曲,K.503
Piano Concerto No.25 in C major
第一樂章的快板類似於《第41號交響曲》。主旋律具有號召性,激情飛揚,神思悠遠,樂隊奏出的輔助旋律內涵非常豐富。這個樂章構思龐大,演奏時間長達15分鍾 ,但絲毫沒有重復累贅的感覺,而顯得感情充沛,厚積薄發,這一點,只有貝多芬的第五鋼琴協奏曲能比擬。這個樂章貫穿始終的主題,令人想起他第41交響曲第四樂章里那個反復出現的固定音型。二者確有異曲同工之妙。由於有這種構思,兩個樂章雖然規模宏大卻都顯得前後一貫,流暢而且簡潔。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第一樂章恐怕也是借鑒了這種寫法。
第二樂章的構思寬廣宏大,意境高遠,具有他晚期協奏曲不事雕琢的技藝和流暢風格,旋律就像凝神冥想中的思緒綿綿不絕,節奏也非常自由。講究旋律「可聽性」的莫扎特在這里出格地發揮了一回,主旋律如果你想要跟著哼下去,恐怕都不可能。在內容上,帶有哲學沉思的意味,自由而自在。過去在他慢板樂章中常見的那種憂郁被一掃而空。相對其他樂章而言,這個樂章的創造力稍弱。
第三樂章稍快而活潑的旋律又恢復了極具「可聽性」的莫扎特風格,沉著、節制、歡快、靈巧,但旋律變化豐富,如中國江南園林,移步換景,美不勝言。中部加入的管樂器,大管、雙簧管、長笛,在主旋律的背景上,劃出了幾道藍色的弧線,靈動飄逸,漂亮極了。可以想像:在創造這個樂章、特別是寫到這一段時,莫扎特內心該充滿著怎樣的狂喜!對人生快樂不敏感的人,不可能很好地演奏這個樂章。布蘭德爾和樂隊演奏得棒極了。這個樂章表現的靈性、才情,在莫扎特音樂中屬於上品之列。
這首協奏曲情緒如此喜悅,與剛創作不久的第24號鋼琴協奏曲簡直是有天壤之別。莫扎特在同一人生時期,用不同作品表現他不同的感情,具有如此多的身手,真讓人不可思議。
第二十六號,D大調,標題為《加冕》(Coronation),K537,作於1788年。
第二十七號,降B大調、K595,作於1791年。另有早期未列人編號的K107 3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