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主流音樂 > 哈絲姬爾鋼琴作品

哈絲姬爾鋼琴作品

發布時間:2021-01-30 09:12:08

❶ 求斯卡拉蒂E大調鋼琴奏鳴曲的下載地址

斯卡拉蒂G大調鋼琴版
哈絲姬爾
演奏
http://piano.peyin.com/shipin/mv/movie.asp?id=4190
這個是李雲回迪演答奏的
http://bbs.molihua.net/frame.php?frameon=yes&referer=http%3A//bbs.molihua.net/viewthread.php%3Ftid%3D10848

❷ 哈絲姬爾的介紹

已故羅馬尼亞著名女鋼琴演奏家Clara Haskil(哈絲姬爾)是一位深受樂迷愛戴的藝術家,她的唱片版一直是樂權迷追捧的音樂珍品。哈絲姬爾自幼就表露出卓越的音樂天賦,年僅10歲就已經在巴黎舉行了首次獨奏會,並在翌年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不久就進入Cortot開設的大師班,15歲就開始以職業鋼琴家身份在歐洲各地進行巡迴演出。與她合作過的大師包括著名小提琴家喬治·埃內斯庫、伊薩依、格呂米歐和大提琴家卡薩爾斯等等。哈絲姬爾的演奏精巧細膩,氣質高雅、音色鮮明,技巧出色,充滿力量與自信,她還被認為是莫扎特作品最出色的詮釋者之一。

❸ 世界有名鋼琴家有那些啊除了貝多芬因為我知道他。

鋼琴
蓋扎·安達(Geza Anda)
瑪塔·阿格麗希(Martha Argerich)
克勞迪奧·阿勞(Claudio Arrau)
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奇(Vladimir Ashkenazy)
威廉·巴克豪斯(Wilhelm Backhaus)
保羅·巴杜拉-斯科達(Paul Bara-Skoda)
丹尼爾·巴倫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
阿爾弗雷德·布倫德爾(Alfred Brendel)
阿爾弗雷德·科爾托(Alfred Cortot)
克利福德·柯曾(Clifford Curzon)
安妮·費舍爾(Annie Fischer)
艾德溫·費舍爾(Edwin Fischer)
桑松·弗朗索瓦(Samson Francois)
瓦爾特·吉澤金(Walter Gieseking)
伊米爾·吉利爾斯(Emil Gilels)
格連·古爾德(Glenn Gould)
海倫·格里莫(Hélène Grimaud)
弗里德里希·古爾達(Friedrich Gulda)
克拉拉·哈絲姬爾(Clara Haskil)
約瑟夫.霍夫曼(Josef Hofmann)
弗拉基米爾·霍洛維茨(Vladimir Horowitz)
威廉·肯普夫(Wilhelm Kempff)
葉甫根尼·基辛(Evgeny Kissin)
迪努·李帕蒂(Dinu Lipatti)
拉杜·魯普(Ra Lupu)
阿爾圖羅·米開蘭傑利(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
塔蒂阿娜·尼古拉耶娃(Tatiana Nikolayeva)
墨里·佩拉希亞(Murray Perahia)
瑪利亞-胡奧·皮爾斯(Maria-Joao Pires)
米哈伊爾·普雷特涅夫(Mikhail Pletnev)
伊沃·波格萊里奇(Ivo Pogorelich)
毛里齊奧·波利尼(Maurizio Pollini)
謝爾蓋·拉赫瑪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ff)
斯維亞托斯拉夫·里赫特(Sviatoslav Richter)
阿圖爾·魯賓斯坦(Arthur Rubinstein)
阿圖爾·施納貝爾(Arthur Schnabel)
魯道夫·塞爾金(Rudolf Serkin)
羅莎琳·圖蕾克(Rosalyn Tureck)
內田光子(Mitsuko Uchida)
瑪麗亞·尤金娜(Maria Yudina)
克里斯蒂安·齊默爾曼(Krystian Zimmerman)
陳宏寬(HongKuan Chen)
傅聰(Fou Ts'ong)
郎朗(Lang Lang)
劉詩昆(ShiKun Liu)
李雲迪(Yundi Li)
殷承宗(ChengZong Yin)
許忠(Xu Zhong)
[編輯]
大鍵琴
旺達·蘭多芙斯卡(Wanda Landowska)
[編輯]
小提琴
喬治·埃內斯庫
萊奧波德·奧爾
海飛茲
大衛·奧易斯特拉赫
伊戈爾·奧易斯特拉赫
耶胡迪·梅紐因
艾薩克·斯特恩
伊扎克·帕爾曼
安妮·索菲·穆特
薛偉
亨利克·謝林
米爾斯坦
克萊曼
文格諾夫
拉賓
馬思聰
鄭京和
內維爾·馬里納
奈吉爾·甘乃迪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洛林·馬澤爾
[編輯]
大提琴
馬友友
羅斯特洛波維奇
史塔克
王健
麥斯基

❹ 莫扎特的第二十奏鳴曲

Piano Concerto No.20 in D minor, K.466
費倫茨·弗里喬伊指揮柏林廣播交響樂團
鋼琴:Haskil-哈絲姬爾 CD編號:DG 437 676-2

莫扎特的第20鋼琴協奏曲,D小調,K466,作於1785年2月10日,1785年2月11日首演,獨奏是莫扎特自己。這首作品充滿了悲觀的情緒,最近又從CD架上拿下這張在於莫扎特本身非常不尋常但又非常真實反映他真實生活的名作重新得以體味,整曲包括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快板)以一個非常不安分的切分音來代替輪廓清晰的主題,那是d小調的悲鳴,凄涼而悲愴,以弦樂隊奏出黑暗的背景場面為引子慢慢迎出鋼琴沉重的敲擊,整體給人的是一種對話的感覺,緊接著在同一架鋼琴上似乎出現了兩個主角,似乎在爭論著,在這一樂章中弦樂隊主要是渲染陰郁的氣氛,主要是有鋼琴襯托出的兩個對立的角色展開的,對比主題的沖突和斗爭貫穿始終,結尾有點奇怪,沒有後了莫扎特以往明快,華麗的結尾,而是一個漸弱,給人一種失望的感覺,但好象又是安然離去了。

第二樂章;(浪漫曲)開始由一支寧靜的抒情曲,像是陰霾之後的陽光,中間抒情曾被暴風雨式近乎發瘋一樣的插段打斷,最後又回到寧靜的主題。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個樂章,可能是因為它曾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吧,結尾的雨過天晴更是讓我感到一種莫名的憂傷。記得在初一時買了獲得84年8項奧斯卡獎的莫扎特的傳記電影,當時看完全劇,為那個悲慘的結尾神經質地流下淚的時候(可能是我太喜歡他的緣故)結尾就奏響了20鋼琴的第二樂章,夾雜著他的笑聲,薩里埃里對神甫說:世界上有很多庸人,而我位於庸人之首,當時覺得有點莫名其妙,不能理解他說的話,不能理解影片結尾為什麼會用這個樂章,而不用更為悲涼的第一樂章,現在覺得其實薩里埃里是在懺悔,懺悔他對莫扎特的妒忌,利用他的職權一步一步地害死了他(歷史上對莫扎特的死因有很多說法,影片中的這一說法也是其中之一),而莫扎特在臨死之前卻對他以莫大的寬容,所以薩里埃里在良心發現後自殺未遂,在精神病院中的薩里埃里和莫扎特奇怪但天真無邪的笑聲夾雜著這個樂章,似乎在說明著他的寬容化解了一切的嫉妒和陰謀,而他被看作是上帝派遣到人間的天使,沒有埋怨地回到了他的國度。而在我這個愛戴他的人來看,這種流淚是為他嘆息還是被他打動呢。

第三樂章:(極快板)迴旋曲式,其中穿插著火熱的迭句,這一樂章恢復了第一樂章的沖突和搏鬥,華彩炫技後,結尾處突然轉到了歡快的D大調,體現了一種不可抵擋的力量。但這有預示著什麼呢?

若把這三個樂章通貫起來,再回望他的短暫的一生,倒也能印證出幾點與其真實生活相似之處.有關資料說此曲寫於1785年,也就是莫扎特29歲(他享年35歲),那時候他已經陷入了困境。

第一樂章寫出了他與當時社會的宮廷和貴族統治的斗爭,或理解為是和大主教的斗爭,因為大主教要他為上帝唱歌,寫贊美上帝的樂曲,而他只想為自己為活生生的人類世界作曲,為此他辭了宮廷樂師的職位,作曲賺稿費為生,窮困潦倒(這也是莫扎特值得我尊敬的原因之一)一方面他很失落,另一方面他有完成了他的意願。

第二樂章以回憶——現實——嚮往的形式來寫的,回憶幼時純真快樂的生活幼時深受父親和歐洲民眾的愛戴),對現實的生活進行批判和抒發他極度無奈的感思,嚮往今後美好的未來,這里他顯得太過自信了,總覺得他是個理想主義,他總希望生活美好,但事實總是與想像的背道而馳,但藝術家總喜歡嚮往美好。

第三樂章又理智地發覺了現實與幻想的距離,又回到了沖突的主題,但以D大調結尾也現出了他的樂觀和自信,因為他曾認為自己的音樂是在烈火中永生的,顯然窮困的生活不能摧毀他。

是啊,他的音樂正如他安魂曲中唱到的:在烈火中永生。聽一張唱片和看一本書一樣,每個人會有不同的見解,在每個人在經歷不同的時期時也會發出不同的感嘆。

下載請注意:受上傳限制,除第一樂章為96K外,其它為128K,下載為MID文件,請更改後綴為MP3。

專輯曲目及下載(請用迅雷下載):

1. Allegro
下載

2. Romance
下載

3. Rondo (Allegro assai)
下載

❺ 日本鋼琴家內田光子去世了嗎

還沒死呢

1948年出生於日本東京,內田光子的父親是名外交官,12歲那年,她隨父母移內居維也納容,開始在音樂之都接受地道的維也納古典音樂教育。1966年,內田光子參加慕尼黑國際鋼琴大賽得第三名,得以進入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直到1968年畢業。

畢業後,內田光子開始輝煌的大賽經歷。1969年得貝多芬國際大賽第一名,1970年得蕭邦國際鋼琴大賽第二名,休息兩年後,73年得克拉拉哈絲姬爾國際大賽第二名,75年得李茲國際大賽第二名。

如果用國際大賽的成績來衡量,內田光子算不上超一流,但也有人認為,以內田光子的演奏水平,理應得第一。

2009年,內田光子改日本國籍為英國國籍,並被英女王授勛DBE(必須是英國國籍)。


❻ 女鋼琴家有哪些名人

女鋼琴家太多了:
德國克拉拉 · 舒曼
中國王羽佳,
瓦倫蒂娜,
波蘭女鋼琴家旺達·蘭多芙斯卡
德國女鋼琴家伊莉·奈伊
羅馬尼亞女鋼琴家克拉拉·哈絲姬爾

俄羅斯女鋼琴家尤金娜
匈牙利女鋼琴家莉莉•克勞斯

❼ 哈絲姬爾的演奏曲風

哈絲姬爾的演奏沒有撼人心肺的力度,也沒有一瀉千里的激情,更沒有火花四濺的技巧。她的魅力表現在俯首即拾的自然、一塵不染的純凈、婀娜多姿的嫵媚。坎坷的命運沒有使她沉淪,反讓她的音樂充滿了神秘的活力,使她在詮釋莫扎特的音樂時將其中的童真表現得更透徹,彷如讓聽眾觸摸到莫扎特的靈魂。難怪李帕蒂也稱她是最似莫扎特的莫扎特演奏家」了。
哈絲姬爾留下的錄音不算很多,且曲目零碎分散,和葛羅米歐合作的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全集可能是唯一的一套全集錄音。
在DG的l954與弗里喬依合作的錄音中,哈絲姬爾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清澄明澈的基調,如歷盡苦厄的頓悟、雨後初晴的明媚。
而在Philps的l960年與馬爾凱維奇合作的錄音,則顯得深沉厚重,體現了一種更有深度的沉思。馬爾凱維奇將樂隊的音色調校得豐滿渾厚,將鋼琴聲部烘托得高貴雄壯,兩個錄音可謂各有意趣。除了這部多次錄音的KV466,較容易找到的還有第9、13、19、23、27等幾首協奏曲和KV386的A大調迥旋曲。
除莫扎特外,舒曼是哈絲姬爾留下錄音較多作曲家。
舒曼的鋼琴協奏曲是一部充滿浪漫激情的作品,它雖不像李斯特、拉赫瑪尼諾夫那樣具有洶涌澎湃的氣勢,但也可說是熱力四射了。
哈絲姬爾的演奏與她彈奏莫扎特時相比彷如判若兩人,雄奇的氣象、堅實的造型,與嬌弱柔媚的女性風格簡直大相徑庭。
舒伯特的D960是他最後一首鋼琴奏鳴曲,那種歌唱性的旋律既散發著詩句般的苦悶與傷痛,又像憧憬著遙不可及的夢。
哈絲姬爾在這里充分地展現出女性特有敏感與細膩,她似乎將大半生的酸甜苦辣都傾注到了指端,化作即興的吟唱,用幽靜的琴聲去安慰別人撫慰自己。纖細的情感,水銀似地隨著音符流動。這是一個非常感性又十分溫馨的演奏,是婉約派的典型。
作為一個女性鋼琴家、況且多病體弱,哈絲基爾深知自已絕無可能與力量型的男性鋼琴家匹敵,因此她除了在曲目上盡量避免那些太過消耗體力的作品外,在審美取向上更偏重於細膩柔美的婉約型。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大都是體現力度美的作品,哈絲姬爾選擇的第17和18兩首雖不屬最講力度的作品,但是一派陽剛味,在1955年的錄音哈絲基爾卻能將它們彈得清秀溫婉而不失雄健。與巴克豪斯、李赫特等力量型鋼琴家比較可謂相映成趣,是個十分另類的貝多芬。

❽ 哈絲姬爾的作品評價

第一首莫扎特C大調鋼琴獨奏曲以簡單、純真的曲風展開,緊接是一個帶有舞曲性質的2/4拍節奏以及全音和聲,這段簡朴的八小節樂段正是這首變奏曲的主題。一般人或許認定這只是一首童謠,因為在英國系國家,《小星星》就是根據這首德國童謠《媽媽聽我說》填詞而成〈但是作曲者的姓名已經無從得知〉。莫扎特以這段簡單的旋律為基礎,創作出這首綱琴十二段主題變奏做為教材〈時間約在1781年到82年間,地點是維也維〉。這里收錄的是哈絲姬兒在1960年5月的錄音,她的演奏無疑彈出這首作品的價值,低音聲部清澈透明的聲音似乎也成為簡單主題的一部份。在接下來的變奏里,主題仍然一再出現,但是是以各種不同色彩的聲音來表現。哈絲姬兒努力的讓鍵盤唱歌以彌補鋼琴天性的不足,重視手指圓滑彈奏的程度更甚於依賴踏板。
羅馬尼亞鋼琴家哈絲姬兒與比利時小提琴家葛羅米歐九段主題與變奏是旲札特1789年4月29日在波茨坦完成的作品,主題選自迪波爾為大提琴所寫的六首大提琴奏鳴曲中D大調小步舞曲。它對演奏者的要求比起《小星星變奏曲》更嚴苛。雖然每一段變奏都有不同的個性,哈絲姬兒卻適切的表達出這首樂曲的精髓,主題一直呈現優雅的美感。負責低音聲部的左手〈例如:第二段變奏的十六分音符、第三段變奏的琶音與第四段變奏的斷奏〉為主題的發展奠定基礎,主題在小調的變奏樂段呈現出憂郁的色彩,抒情的慢板則有朴實率直的平靜。最後一段變奏是以歡樂的2/4拍寫成,哈絲姬兒的詮釋恰如其份,忠實的呈現出樂曲的歡樂氣氛,從中完全嗅不到她日常生活的悲哀。
接下來是兩首鋼琴奏鳴曲。第二號鋼琴奏鳴曲K.280是莫扎特十九歲的作品,第十號鋼琴奏鳴曲K.330約在1783年創作於薩爾茲堡。兩首奏鳴曲中間的慢板樂章結構都比前後兩個樂章緊密與精細。第二號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甚快板是根據低音主題進行轉位發展,以3/8拍寫成的終樂章滑稽且快速;在第十號鋼琴奏鳴曲稍快板樂章里,哈絲姬兒恰當而果斷的彈奏出音樂里的活力。兩首奏鳴曲的中樂章就像歌劇里的詠嘆調場景。第二號鋼琴奏鳴曲慢板樂章是以F小調寫成,風格正好與第十號鋼琴奏鳴曲的行板樂章形成對比,但是哈絲姬兒都浪漫的「唱」出這兩個樂章,並且強調這兩個樂章沈思的風格。這兩首奏鳴曲都以三段體或兩段體寫成,哈絲姬兒的演出不失其透明度,是非常有說服力的莫扎特詮釋版本。
哈絲姬兒詮釋的莫扎特終於在晚年得到肯定。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哈絲姬兒應卡薩爾斯的邀請在普拉達音樂節中演出。她與葛羅米歐在音樂會合作莫扎特小提琴奏鳴曲並錄制唱片。1951年,哈絲姬兒終於在巴黎這個她曾經在此求學的城市受到受定。據說哈絲姬兒與葛羅米歐曾經私下開玩笑的交換樂器:哈絲姬兒演奏小提琴,葛羅米歐彈鋼琴。事實上,哈絲姬兒確實同時會演奏小提琴與鋼琴。在維也納跟隨傳奇鋼琴家羅伯特〈RichardRobert〉學習後,哈絲姬兒在巴黎念書時是同時修習小提琴與鋼琴。或許哈絲姬兒彈奏鋼琴時的發音與旋律感是由於她對小提琴-所有樂器中最早能演奏旋律的樂器-的認識。
任何聽過哈絲姬兒五0年代演出的人都會聯想起一位多病而且過早衰老的女士,她彎著腰、躊躇的走近鋼琴,臉上幾乎沒有笑容,彷佛就快被召喚到另一個世界。哈絲姬兒的一生是個悲傷的故事,音樂生涯一再因為疾病而被打斷。她出生於羅馬尼亞的猶太家庭,五歲開始正式演出。父親逝世後,年幼的哈絲姬兒被帶到維也維的叔伯那兒,接著又從維也納前往巴黎,在那裡跟隨萊維與柯爾托學習鋼琴。當時哈絲姬兒是同時以小提琴與鋼琴家的身份公開演出,並得到佛瑞與布梭尼、帕德雷夫斯基的賞識。哈絲姬兒二十歲因脊椎側彎必須穿戴鐵架,離開馬賽後又罹患腦瘤;1942年為了躲避納粹的迫害避居瑞士。哈絲姬兒第一次錄音是在 1934年,但是這次完全是為私人錄音,因此並沒有得到重視,直到1947年才有唱片公司注意到她。當多病的哈絲姬兒舞台生涯已經發展到後期時,她的生活與音樂才有較完整的檔案記錄。大器晚成的哈絲姬兒在全歐洲像受難者般的被崇拜,她以莫扎特贏得聽眾的心,以布拉姆斯鋼琴協奏曲、甚至二十世紀音樂帶給聽眾驚奇。
在晚年的鋼琴獨奏會里,哈絲姬兒最喜歡排上貝多芬第十七、十八號鋼琴奏鳴曲。這是貝多芬創作中期〈1802年〉的精彩佳作。對於一位前幾年把演奏焦點放在貝多芬晚期奏鳴曲的鋼琴家來說,哈絲姬兒的選擇十分令人訝異。兩首奏鳴曲都是哈絲姬兒逝世那一年,也就是1960年9月的錄音,音樂中充滿了精湛的技巧以及敏銳的觸鍵。在《暴風雨》奏鳴曲一開始的幾小節中,哈絲姬兒表現第一樂章主題的方式相當不可思議,這個樂章的結構清晰,沒有過份的感傷或是冷淡。宣敘調性質在這首奏鳴曲中佔有極重要的份量,而哈絲姬兒的詮釋就像讓琴鍵不斷訴說著自己的語言。由四個音符所組成的快速主題極具魅力,但是哈絲姬兒的演出不只是有快速的節奏而已。終樂章活潑大膽的速度是典型的哈絲姬兒晚期風格,這也證明她的技巧從早年到生命結束一直沒有衰退過。

❾ 為什麼貝多芬要坐在地板上彈鋼琴

我們之前講過,現代鋼琴誕生於1709年左右,然後到1850年完全成熟。所以古典樂派基本上處於鋼琴的逐漸成熟這一歷史過程中,在巴赫至莫扎特時代還是羽管鍵琴的天下。所以貝多芬一直覺得他才是真正懂得怎麼給鋼琴作曲的。羽管鍵琴音量有點小,而且力度不能完全受演奏者控制,而鋼琴則突破了此局限,在音樂表現力和音量上有了革命性的發展。貝多芬覺得海頓和莫扎特都是羽管鍵琴專家,但是鋼琴對他們來說是新興事物。有次他聽完莫扎特彈鋼琴,說人家不會連奏(legato)也沒有歌唱性,壓根不知道怎麼彈現代鋼琴。作為領引音樂圈潮流的先鋒人物,貝多芬早期都是靠演奏鋼琴掙錢。他對鋼琴演繹的自信使得制琴師傅都要請教他,他給的建議也很粗暴,基本就是讓鋼琴尺寸再大點,聲音力度再大點。

可是好多觀眾好像不能接受他,聽慣了羽管鍵琴的貴族們有些難以接受這個龐然大物發出的巨大聲響。況且現場觀眾經常反映貝多芬用力過猛。還有人用「粗糙」一詞評價他的演奏。車爾尼卻不這么認為,他高度評價貝多芬,說他是當時為數很少的幾個知道連奏(legato)奧秘的人,他還誇贊貝多芬的演奏有才華、神奇的表現力、理解非常獨到、令人窒息的美麗等等。所以我們理解貝多芬為何喜歡legato,莫扎特不喜歡,的確也要考慮樂器因素——現代鋼琴是遠比羽管鍵琴要容演奏legato的。

△布倫德爾演奏莫扎特K.488

根據布倫德爾的看法,彈奏莫扎特不是一味追求non legato,完全忽略legato,而是取一種中間道路,布倫德說:歌唱性的線條和感官的美,在莫扎特固然重要,然而它們遠不是這天賜音樂的唯一來源。將莫扎特束於少數幾種特性實際上是貶損了他。大作曲家總是有多方面的話要說,他們擅長同時表達相反的意思——這一點應該清楚地反映在莫扎特的演奏中。把莫扎特縮減為舒曼的「漂浮著的希臘式的雅緻」或瓦格納的「光與愛的天才」,未免太過急於求成。在清新與刻意之間求得平衡,在力度與透明、天然與反諷、超脫與親切之間,在自由與程式、激情與雅緻、瀟灑與風范之間求得平衡,是莫扎特演奏者苦心追尋的目標,卻只在不經意的瞬間達到。

布索尼說:莫扎特「他既不保留原初的簡朴,也不過分刪削為簡朴,」 其實就是告訴我們,那種片面把貝多芬等同於legato、莫扎特等同於non legato的非此即彼的邏輯,都是片面的。音樂家作品風格,會受到時代樂器發展的影響,但絕不會被局限,這也就是為何巴赫的諸多作品,都沒有指定具體樂器,而只是寫明了為鍵盤樂器創作。我們當然不能一味認可十九世紀下半夜的演奏家、指揮家對巴洛克、古典時期作品的浪漫化處理,但也不能陷入20世紀本真主義的過分強調歷史性演奏的窠臼。因為前者對作品的處理,雖然不能說沒有理由的隨意,但也過多摻和了演奏家的主觀想像;而後者對本真的追求,雖然不能說完全沒有根據,卻也無形中矮化了音樂作品的本身的詮釋空間。

我們今天來談貝多芬以不會legato「笑話」莫扎特不就會彈鋼琴,這很大程度上是當年的歷史語境、樂器發展造成的,今天的演奏家在面對成熟的現代鋼琴,就顯然不應以legato和non legato來絕度化處理這兩位作曲家的偉大作品,而應該努力體會作品本身所要求的處理辦法。恰如布倫德爾所說: 莫扎特不是佩花嬉皮。他的節奏既不軟弱也不含糊。最輕最柔的音也有脊骨。莫扎特偶爾會夢一下,但他的節奏一直是醒著的。如果要在莫扎特的音樂中變動速度,就要表達出與感情力量相抗衡的節奏力量來;就變奏曲樂章而言,有時改換一下速度,區分不同的變奏,當然是允許的。莫扎特會悲傷——有時這悲傷直達內心深處的苦痛——但他從不呻吟。

從音樂最高的境界角度看,莫扎特和貝多芬,都是一個古典音樂精神世界的有機組成部分,缺一不可。

❿ 莫扎特第20鋼琴協奏曲下載

哈絲姬爾演奏的《莫扎特:第20、24鋼琴協奏曲》(APE)

http://lib.verycd.com/2005/10/24/0000071046.html

中文名稱:莫扎特:第20、24鋼琴協奏曲
英文名稱:Mozart Piano Concertos
資源類型:APE
版本:1961, Philips
發行時間:1990年
專輯歌手:Clara Haskil
地區:德國
語言:德語
簡介:

作曲: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莫扎特
鋼琴: Clara Haskil 克拉拉·哈絲姬爾
指揮: Igor Markevitch 伊戈爾·馬爾凱維奇
演奏: Orchestre des Concerts Lamoureux 拉莫魯克音樂會樂團
錄音: Salle de la Chimie,Paris,November 1960

專輯介紹:

哈絲姬爾最拿手的音樂,是莫扎特的作品,法國人稱贊她是「莫扎特再生」。她的演奏最令人矚目的是精確無懈的技巧,以及由此醞釀出的高貴精神。在她那高雅纖細的演奏中,具有一股難以置信的力量與自信,能很自然地把音樂引發到更崇高的境界上。她的風格被形容為「把情緒升華,透過溫柔的力量去取得勝利」。哈絲姬爾錄本唱片時,年紀已相當老邁,指法間中顯得有些遲鈍,但靈氣及火力依然旺盛,伴以伊戈爾·馬爾凱維奇敏銳的沖刺,是別具一格的經驗。哈絲姬爾對莫扎特格調的感性和鮮明有致的節奏,都是典範。d小調第20鋼琴協奏曲,演出了哀傷,甚至「悲愴」之意境,馬爾凱維奇的指揮亦應記一功。(CD天書)

d小調第20鋼琴協奏曲,K.466
Piano Concerto No.20 in D minor

在莫扎特所有協奏曲中,這首完成於1785年2月10日的作品,最受浪漫樂派作曲家喜愛。它表現出的騷動不安及抒情風格,讓十九世紀人視莫扎特為前浪漫樂派的革命先鋒,也是貝多芬及其他突顯自我風格的音樂巨人之先驅。但如果不以十九世紀的觀點,而以獨特的純熟技巧與集當日音樂風格之大成等特色來評斷莫扎特的音樂,這首作品確實是革命之作,與莫扎特先前任何一首協奏曲相比,無論是嚴肅性或主觀性,都大不相同。從此曲開始,莫扎特在兩年之內,以同樣的形式創作出六首傑作,在器樂作曲上攀上另一座新的高峰。

第一樂章以帶著不詳預感的主題揭開序幕,而這個主題既是伴奏也是旋律,其中心則是壓抑的切分音音型,由小提琴及中提琴奏出,具體地將恐懼的感覺表現出來。從一開始,樂曲就傳達出不安感,到達高潮時,洶涌的D小調暗示了歌劇《唐喬萬尼》的陰影。隨著暴風雨過去,鋼琴登場——這段鋼琴的表現也是非常特別的,在抒情的氣氛中傳達出一股深沉的焦躁不安。旋律方面大幅度的變化,突顯出強烈的情感。整個樂章中,莫扎特都以上述的手法來表現。大調及小調微妙穿插,營造出一種焦慮難安及強大的張力,知道樂章終結。

第二樂章的浪漫曲,開端的特色就是一種與上述樂風成強烈對比的純真感覺,如歌似的主題先由鋼琴唱出,然後再由樂團延續。旋律本身的單純無邪,與莫扎特編曲偏愛木管營造出來的溫順和緩,讓聽眾得以放鬆。但是鋼琴又彈奏出旋渦似的三連音,完全破壞了這種悠閑的氣氛,所幸隨後又回到開頭時的旋律,讓第二樂章平靜地結束。

第三樂章迴旋曲登場,像晴天霹靂似地——正確的說法應該是鋼琴彈出「曼海姆火箭」(Mannheim Rocket),而樂團在一邊唱和——讓樂曲回到第一樂章的情緒與氣氛。弦樂奏出熱烈如火的樂段,預示了《唐喬萬尼》倒數第二幕如魔鬼般的氣氛,即使是鋼琴奏出的抒情第二主題,亦在大幅的音程表現中遭扭曲。莫扎特在最後的樂段中,讓D大調取代d小調,頓時讓緊綳的情緒舒緩下來。不過即使如此,終樂章仍然是充滿爆炸性地嘎然而止。

C小調第24鋼琴協奏曲,K.491
Piano Concerto No.24 in C minor

莫扎特在1786年3月24日完成此曲,兩個星期後於維也納伯格劇院(Burgtheater)的捐款音樂會上首演。從手稿上可看出,此曲是倉促之作,獨奏部分有許多地方都粗略不全,許多音符不是不見就是含混神秘地寫在空白的譜線上,而且第一樂章及第三樂章的裝飾奏也被略去。所以實在很難了解莫扎特在首演時如何理解上面這些符號。

雖然此曲是倉促之作,但卻也是莫扎特最強而有力的鋼琴協奏曲,運用最多的木管——有長笛、兩支雙簧管、兩支單簧管、兩支巴松管,還外加兩支法國號、小號及鼓,讓樂團在齊奏時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力量與豐富的音色,表現出種種細膩的音色變化。此曲的氣氛是悲劇性的,令人哀憐也冷峻得令人恐懼。從第一樂章開頭的主題,就已清楚地表現出上述情緒,且混合了焦慮(以不安的半音階音調與減七和弦的劇烈跳躍來表現)與嚴肅(精確的附點節奏),之後以木管來表現教堂的回聲及幻想曲的風格。鋼琴以新的主題平靜地登場——但和原主題在節奏上有關聯。這段獨奏表現非常出色,原因不僅在於其多變的音形,更在於他獨創的手法,將曲思天衣無縫地貫穿起來。

第二樂章不知是被誰標上了稍緩板,有浪漫曲的風格,充滿了愛情詠嘆調的裝飾奏,非常有小夜曲風格的木管以響亮的三度音節來表現,主要主題則由鋼琴單獨唱出,弦樂及木管相應和,然後再由全體樂器共同來潤飾。

第三樂章是莫扎特鋼琴協奏曲中最後一次採用變奏曲的形式。主題以送葬進行曲為主調,但呈現出非常豐富的質感與情感的層次。這些變奏中有兩段是大調,並由木管領奏:降A大調第四段變奏有田園風格;C大調第六段變奏,則將變奏主題以卡農曲的嘻鬧方式來處理。第七段變奏又回到c小調,並延續至第三樂章結束,這段變奏因為與自身6/8拍子的基格舞曲節奏應有的輕快風格背道而弛,聽來格外冷冽。(原文摘自《CD鑒賞》 Ted Libbey/著;陳素宜/譯)

專輯曲目:

1. Piano Concerto No.20 in D minor,K.466:1. I. Allegro
2. Piano Concerto No.20 in D minor,K.466:2. Ii.Romanze
3. Piano Concerto No.20 in D minor,K.466:3. Iii. Rondo (Allgro Assai)
4. Piano Concerto No.24 in C minor,K.491:4. I. Allegro
5. Piano Concerto No.24 in C minor,K.491:5. Ii. Larghetto
6. Piano Concerto No.24 in C minor,K.491:6. Iii. Allegretto

電騾下載

http://www.emule.org.cn/download/

註:此乃哈斯姬爾的著名版本。另外,發燒友都用電騾,建議使用,享受更多資源。

閱讀全文

與哈絲姬爾鋼琴作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圍牆歌詞 瀏覽:230
道奇酷威廣告背景音樂 瀏覽:106
比喻輕音樂之美的文字 瀏覽:542
小號音樂下載 瀏覽:578
歌曲專輯圖下載地址 瀏覽:867
財神駕到歌曲mp3下載 瀏覽:734
琴歌指彈海闊天空吉他譜 瀏覽:355
下載mp4格式的音樂 瀏覽:352
電腦聽音樂用什麼 瀏覽:512
最好酷狗音樂播放器 瀏覽:502
信樂團隊的假如簡譜 瀏覽:243
平安酷狗音樂 瀏覽:760
佳人輕撫桃花mp3下載 瀏覽:453
infinite網易雲音樂 瀏覽:844
歲月趙忠祥背景音樂 瀏覽:980
如何將電腦的歌體添加到蘋果音樂 瀏覽:672
fade鋼琴mp3 瀏覽: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樂 瀏覽:806
成都彩虹小學音樂老師 瀏覽:496
鳳凰傳奇星光歌曲點評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