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德沃夏克生平經歷以及幽默曲(第七首)的介紹和成曲過程
德沃夏克( Antonin Dvorák 1841-1904)
德沃夏克(Antonin Dvorák 安托寧·德沃夏克,1841-1904) 鋼琴演奏家,作曲家.一八四一年九月八日,生於捷克尼拉哈基維克。布拉格風琴學校出身。一八七三年,擔任聖亞德伯教堂風琴師。一八七八年,以《斯拉夫舞曲》獲得作曲家地位。後經李斯特,布拉姆斯諸名作曲家之推薦,遍及全歐。一八九二年,出任紐約音樂學院院長。在美國其間,他採用了美洲黑人民歌,寫成新世界交響曲等傑作。回國以後,被聘為布拉格音樂學院院長。一九零四年五月一日。患中風症逝於布拉格,享年六十二歲。
是十九世紀捷克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民族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捷克歷代音樂家中,他的聲譽最高。
德沃夏克在音樂創作中,始終把民族性這一重要因素放在首位,他的全部音樂都有一種自然的新鮮感,這種感覺往往掩蓋了構成樂曲的精湛技巧和構思一個主題所費的苦心思索,彷彿是天賜的旋律。對他一生影響最深的是斯美塔那、勃拉姆斯和瓦格納的音樂以及捷克民歌。德沃夏克多次出國演出,他前五次的赴英演奏旅行所獲得的輝煌成功可以同亨德爾、海頓和門德爾松先後在英國得到的榮譽相媲美。為了表達對德沃夏克的最高敬意,英國劍橋大學在1891年授予他音樂博士榮譽學位。在十九世紀末享受此禮遇的只有柴科夫斯基和格里格。 德沃夏克還是一位著名教育家,先後被聘為紐約音樂學院和布拉格音樂學院院長兼教授,培養出五十多位音樂家,其中包括著名的作曲家諾伐克(V·Novák,1870-1949)、蘇克(J·Suk,1874-1935)和保加利亞的克里斯多夫(1875-1941)等。
作品:交響曲九首(已發表五首),交響詩五首,序曲直少八首,管弦樂(斯拉夫狂想曲)三首,斯拉夫舞曲二套,交想變奏曲,捷克組曲,夜曲,小夜曲,小提琴協奏曲(A小調)鋼琴協奏曲(G小調),大提琴協奏曲(B小調)小提琴浪漫曲,大提琴迴旋曲等,室內樂弦樂六重奏(A大調),弦樂五重奏(G大調,降E大調),鋼琴五重奏(A大調),弦樂四重奏八首,鋼琴四重奏二首,鋼琴三重奏四首,鋼琴[幽默曲]最為著名,[蘇格藍舞曲],狂想曲等。
生平:1841:九月八日,安東寧,德沃夏克,生於波西米亞之尼拉哈基維克(NELAHOZEVES);其父為客棧老闆。
1857:在布拉格(PRAQUE)入風琴學校。
1859:風琴學校畢業,發表第一號作品。
1865:創作C小調[茲洛尼斯之鍾聲]交響曲。
1870:發表[悲劇](TRAGIC)序曲及B大調弦樂合奏夜想曲。
1873:發表清唱劇(HYMNUS),一鳴驚人,完成降E大調交響曲,及小提琴與管弦樂合奏之浪漫曲(ROMANCE);同年和安娜,蔡梅克結婚。
1874:獲得奧國政府之作曲獎,發表A小調狂想曲,及未編號的D小調交響曲。
1875:完成弦樂合奏E大調小夜曲。
1876:發表G小調鋼琴協奏曲。
1877:發表交響變奏曲。
1878:完成第一套斯拉夫舞曲,三首斯拉夫狂想曲,D小調小夜曲等作品,並開始為[聖母悼歌]譜曲。
1879:完成D大調[捷克]組曲,狂歡節進行曲,降E大調波闌舞曲,小提琴與管弦樂合奏之馬祖卡舞曲等作品。
1880:發表第一號D大調交響曲,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等作品。
1882:發表[吾家](MY HOME)序曲。
1883:神劇[聖母悼歌]在英國上演,完成[胡西特](HUSSITE)序曲。
1884:第一次旅行英國,三月十三日在倫頓阿而伯大廈指揮他的[聖母悼歌];發表神劇[鬼之新娘]。
1885:獲得在波希米亞維索卡地方的遺產。
1886:發表第二套斯拉夫舞曲。
1887:完成第三號F大調交響曲。
1889:完成第四號G大調交響曲。
1891:五十大慶,接受劍橋大學及布拉格大學授與之名譽博士學位,並在布拉格音樂學院任教,是年完成管現樂[狂歡節]及[自然界],[寧靜的深林]與[迴旋曲]等作品,並開始創作[奧泰羅序曲]。
1892:發表其著名的波希米亞弦樂四重奏,及[奧泰羅]序曲,十月十五日起程前往紐約,就任音樂學院院長之職。
1893:完成他最著名的作品,第五號[新世界]交響曲。並於十二月十五日在紐約第一次公演。
1895:發表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1896:最後一次訪問英國,同年完成[水鬼](THE WATERSPIRITE)[日中妖婦](THE MIDDAY WITCH)[金紡車](THE GOLDEN SPINNING WHEEL)[木鴿](THE WOOD DOVE)等四首交響詩。
1897:發表交響詩[英雄之歌](HEROIC SONG)。
1901:六十大慶,出任布拉格音樂學院院長之職,成為AUSTRIAN UPPER HOUSE之議員。
1904:五月一日去世,五月五日國葬。
德沃夏克和他的愛情故事
1857年,16歲的德沃夏克帶著拿到手不久的屠戶行會頒發的熟練工人證書離開家庭前往布拉格學習音樂。他的老師費了老大的勁才說服他父親准許德沃夏克從事音樂,雖然沒有人敢斷定一個屠戶世家出身的小學徒會在這方面取得什麼前途。在家人看來,他懂一點提琴演奏(還是跟父親學的),喜歡哼些波西米亞小曲子,如此而已。
布拉格的日子很艱難,他一面在學校聽課,一面在一個小樂團里當中提琴手來維持生計。兩年後他畢業了,繼續從事中提琴手這樣一個在他自己看來沒有太大前途的職業。他有時會寫一些波爾卡舞曲之類的東西自娛自樂,但是沒人認真對待他們。他混跡於布拉格的大小劇院,那時正是斯梅塔納的作品大行其道的時代,波西米亞民族復興運動風起雲涌,捷克民族音樂也逐漸從德奧音樂的陰影下脫胎而出,年輕的德沃夏克注視著這一切。
1865年,故事開始。一個富裕的金匠Jan Cermak邀請德沃夏克來給自己的兩個女兒當音樂家庭教師,大女兒叫Josefina,16歲,小女兒叫Anna,11歲。幾乎是立刻地,德沃夏克愛上了姐姐。
他被拒絕了。
難過的小夥子寫下了一首又一首歌獻給Josefina,歌詞來自捷克詩人Gustav Pfleger-Moravsky的詩《柏樹》(Cypresses)。「Think about a young man in love - this is what they are about」,23年之後德沃夏克在將這些歌重新整理出版的時候這樣對出版商說到。
Josefina很喜歡那些歌,可是她不愛德沃夏克。
德沃夏克在失戀的沼澤里掙扎了很久,直到幾年後才能平靜的接受結果。他開始和妹妹Anna戀愛,隨著他在學院里找到了教職,他的經濟情況逐漸好轉,於是他把越來越多的精力投注在作曲上。他對民間音樂元素的稔熟掌握使得他的作品煥發出奪目的光彩,尤其是在那個民族意識蘇醒的時代里。他創作的贊美詩《白山的子孫》迅速在他的波西米亞同胞中贏得了強烈反響,這次成功鼓勵了德沃夏克的自信。1873年,他向Anna求婚了。
婚後的德沃夏克事業越來越順利,他創作的《摩拉維亞二重唱》受到勃拉姆斯的高度好評,旋即得到了後者的大力提攜。出版商建議他寫一套像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一樣的作品,於是他創作了《斯拉夫舞曲》,迅速風靡歐洲,他逐漸以一名代表性的民族樂派作曲家的身份為世人熟知。
1877年,德沃夏克參加了Josefina的婚禮。
德沃夏克最大的天賦便體現於他對包括波西米亞人在內的各個民族的民間音樂挖掘和掌握的能力。1880年,他根據Adolf Heyk的《吉普賽詩篇》創作了八首吉普賽之歌,這代表了他歌曲創作的最高水準,其中的第四首《母親教我的歌》一直傳唱至今。更為膾炙人口的故事是當他在1892年舉家來到美國出任紐約音樂學院的院長後,立刻投入極大的熱情研究美國本土的黑人音樂和印第安人音樂,在此基礎上創作出了偉大的《自新大陸》交響曲。這差不多是他一生音樂生涯最輝煌的頂點。
然而他未必特別快樂。他思鄉,捷克的空氣和土地對他來說無比重要。他想念家鄉的每一個朋友,還有Josefina。Josefina病重了。
他頻繁地返回捷克度假。1894年,他在美麗的維索卡花園逗留了很久,在這里寫下了八首幽默曲。其中的第七首也許是他所創造出的最為出名的旋律。幽默曲是一種常見的短小音樂體裁,常常用以反映某種活潑或詼諧的情調,然而德沃夏克的幽默曲卻不盡然如此,人們常常覺得,第七首幽默曲與其說是輕快,不如說是淡淡的惆悵。
當幽默曲不再幽默的時候,似乎再美的風景也會失去光彩。
1895年,他的美國之行的最後一年,在紐約他開始創作一部大提琴協奏曲。與此同時他收到了Josefina的信:
Dear Anton!
Forgive me for not writing to you for such a long time. But I have been continuously confined to bed and unable to do so, and for the same reason I have nothing important to report which would be of interest to you. . . .
I have not heard from you for a long time. This is not as it should be! However, I shall have to resign myself to the fact that I have nothing to look forward to anymore. . . .
他想起了當年送給Josefina的那些歌,其中Josefina最鍾愛的一首名叫《leave me alone》。他把那個旋律寫在大提琴協奏曲的第二樂章里,作為副部主題,後來又在第三樂章的末尾再現了這支旋律。當首演這首曲目的大提琴家Wihan試圖在尾聲里插入一個華彩的時候,德沃夏克憤怒的阻止了他。
1895年5月27日,德沃夏克回到捷克的一個月之後,Josefina逝世。
德沃夏克晚年再沒寫出過重要的作品。他一直在布拉格音樂學院任教,同時寫過一些不太成功的歌劇。1904年他在一場腦中風中去世。德沃夏克晚年的相貌並不像一位大藝術家,倒更像是個慈祥的老工人。人們常常說德沃夏克是一流的音樂家裡少數幾位並不神經質的之一。他的家庭生活一直平靜美滿,在他和Anna的銀婚紀念日那一天,他的女兒Otilie嫁給了他最好的學生Josef Suk。通過史料我們知道,他一生都忠於他的妻子Anna。
然而,同樣為我們所知道的是,他的一生都沒忘記過Josefina,那個他24歲時愛上的女孩子。
2. 德沃夏克的代表作
代表作有:《摩拉維亞二重唱集》(共23首,-1877)、《斯拉夫舞曲》第一集(op.46,8首,1878)、《斯拉夫狂想曲》(1878)、《便走交響曲》(1877)、《聖母哀悼歌》(1877)、《斯拉夫舞曲》第二集(op.72,8首,1877)、《胡斯序曲》(1833)、歌劇《德米特里》(1882)、《雅各賓黨人》(1888)、《狂歡節》序曲(1891)、第九交響曲《自新世界》(1893)、F大調弦樂四重奏(1893)、大提琴協奏曲(1895)、交響詩《金紡車》(1896)、歌劇《水仙女》(1900)
德沃夏克的主要作品有:
(1)交響曲九部,從第一部至第九部的正確編號分別為c小調、bB大凋、bE大凋、d小調、F大調、D大調、d小調、G大調,e小調。
(2)歌劇:《國王與礦工》、《頑固的農民》、《萬達》、《農民無賴》、《德米特里》、《雅各賓黨人》、《魔鬼與凱特》、
《水仙女》、《阿爾米達》等12部。其中《水仙女》在1901年首演後受到長久而廣泛的歡迎,不亞於斯美塔那的
《被出賣的新娘》。
(3)合唱曲:《贊歌》、《聖母悼歌》、《幽靈的新娘》、《聖柳德米拉》、《D大調彌撒曲》、《安魂彌撒曲》,《感恩贊美詩》等。
(4)管弦樂曲:除上面9部交響曲外,尚有《交響變奏曲》,序曲6首(包括《狂歡節》),交響詩5首(包括《水妖》、《午時女巫》、
《金紡車》、《野鴿》),《斯拉夫狂想曲》3首,大提琴協奏曲3首,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序曲3首
(《在自然的王國里》、《狂歡節》、《奧賽羅》,合稱為「自然、生命和愛情三部曲」)。
(5)室內樂:鋼琴三重奏4首(最後一首是《杜姆卡三重奏》),弦樂三重奏1首,鋼琴四重奏兩首,弦樂四重奏13首,鋼琴五重奏1首,
弦樂五重奏兩首,弦樂六重奏一首。
此外,尚有歌曲、二重唱、鋼琴曲和鋼琴二重奏多首。在德沃夏克諸多作品中,最著名的有《e小調第九交響曲》(新世界)、
《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狂歡節序曲》、《F大調弦樂四重奏》和歌劇《水仙女》、《國王與礦工》等。
代表作:《第九交響曲(新世界)》(Op.95),《大提琴協奏曲》(Op.104),鋼琴曲《幽默曲》(Op.101-7)
3. 門德爾松和德沃夏克的代表作是什麼
門德爾松
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1809.2.3 - 1847.11.4)
德國作曲家、指揮家
費利克斯·門德爾松1809年出生於漢堡一個猶太家庭。祖父是哲學家摩西·門德爾松,父親是一位成功的銀行家,費利克斯在養尊處優又有文化修養的環境中成長。他的母親是鋼琴家,他的鋼琴啟蒙課就是母親教的。姐姐范尼·卡西里(1805-1847)也是一位在鋼琴和作曲方面的可造之材,而且是費利克斯珍貴的摯友。
費利克斯·門德爾松是鋼琴神童,9歲就開始公開演奏,10歲時就為《詩篇19》譜曲,12歲已寫出一首鋼琴四重奏(op.1),十四歲組織自己的私人樂隊,16歲發表第一首傑作《弦樂八重奏》,17歲時完成了《仲夏夜之夢》序曲。20歲時他通過指揮《馬太受難曲》在巴赫去世後的首次公開演出來宣傳巴赫的作品。這是1829年,演出地點為柏林歌唱學院。引起轟動而成為聞名遐邇的指揮家。為巴赫的作品得以復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同年赴英國指揮倫敦愛樂樂隊,這是他十次英國之行的第一次。在蘇格蘭度假後,以《赫布里底群島》序曲和《蘇格蘭交響曲》(no.3,A小調)表現他的觀感,雖然這兩部作品是直到他1830-1831年訪問義大利時才動筆寫作的.在羅馬與柏遼茲邂逅,並開始醞釀《義大利交響曲》(no.4,A大調)。下一個主要停留點是巴黎(1831-1832),在那裡與李斯特和肖邦相遇。1833年返回德國,完成《義大利交響曲》並在杜塞爾多夫就任音樂總監。1835年成為萊比錫著名的布業大廳音樂會的指揮。1837年與出身於法國胡格諾教派家庭的塞西爾·讓萊諾結婚。1842年與舒曼等人一起創辦萊比錫音樂學院。又設法再度訪問英國,在1846年的伯明翰音樂節上指揮他的清唱劇《以利亞》,取得輝煌成功。此時他的健康已是每況愈下,次年他心愛的姐姐病故,給他以沉重的打擊,加速了他的死亡。他於六個月後去世。
門德爾松是莫扎特之後最完美的曲式大師,古典主義的傳統與浪漫主義的志趣在他作品中完美的結合在一起,賦予作品以一種詩意的典雅。他善於將美妙的旋律納入正規的古典曲式,他不僅是一位熱情歌頌自然的詩人,還是一位善於用虛無飄渺畫筆的風景畫家,他的音樂被稱為「描繪性浪漫主義」。
門德爾松作為作曲家、指揮家和鋼琴演奏家的才華得到了瑪利·比戈(在巴黎)、路德維希·貝格爾、莫舍萊斯等鋼琴老師和策爾特(1817年在柏林教他作曲)的鼓勵。
他在短暫的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的各種體裁的音樂作品,作品的風格溫柔舒適、優美恬靜、完整嚴謹、極少矛盾沖突、富於詩意幻想,反映出他生活上的安定富足。他創作的《芬格爾山洞》、《第一鋼琴協奏曲》、《無詞歌》、《義大利交響曲》《蘇格蘭交響曲》等都是著名的作品。
門德爾松最早的"成熟"作品《仲夏夜之夢》序曲(1826)和《赫布里底群島》(1830-1832)展現出他的精湛的技巧和獨特的旋律風格,標志著標題性或描寫性音樂會序曲創作史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在後來的作品中他的視野大為擴展(交響曲、協奏曲、清唱劇、合唱音樂、室內樂、鋼琴曲、管風琴奏鳴曲、歌曲),但在"技巧"或表情方面卻未見有多大的進展。他的很多音樂作品所共有的精練、美妙與和聲上的規規矩矩在《以利亞》的伯明翰首演中達到登峰造極的境地,為維多利亞中期的音樂趣味定下了規范。但是他也大膽探索,那首被低估了的《宗教改革交響曲》(no.5,D小調)中不同尋常的結構和瓦格納風格的先兆就證明了這一點。鋼琴獨奏《無詞歌》是一些精緻的小品,柔媚之極,以致使人無法一首又一首地連續聆聽,但其中充滿令人悅意的創新。他為《馬太受難曲》所作的那次著名的演出大大推動了巴赫音樂的復興;而自從他指揮布業大廳樂隊後,他的盛名開始蒸蒸日上;管弦樂演奏也因他的指揮而確立了新標准。
主要作品有:
(1) 樂隊:
五部交響曲(第二為交響康塔塔《頌贊歌》,作於1840年,第三為《蘇格蘭交響曲》,作於1842年,第四為《義大利交響曲》,作於1833年,第五為《宗教改革交響曲》,作於1830年);
序曲有:《仲夏夜之夢》(1826)、《赫布里底群島》(1830-1832,又名《蘇格爾山洞》)、《平靜的大海和幸福的航行》(1828)、《美麗的梅露西娜傳奇》(1833)和《呂伊·布拉斯》(1839);
鋼琴協奏曲有G小調(1831)、D小調 (1837);
小提琴協奏曲(1844)。
(2) 合唱作品:
清唱劇有:《聖保羅》(1834-1836)、《以利亞》(1846-1847)、《耶穌基督》(未完成,1847);
交響康塔塔《頌贊歌》(1840,有人稱之為第二交響曲);九首詩篇歌;九首經文歌。
(3) 戲劇音樂:
歌劇有:《卡馬秋的婚禮》(1825)、《兒子與陌路人》(1829)、《洛雷利》(未完成,1847);戲劇配樂有《安提戈涅》 (1841)、《第一個瓦爾普吉斯之夜》(1831,1842)、《仲夏夜之夢》(1843)、《阿塔利亞》(1843-1845)、《俄狄浦斯在科洛納斯》(1845).
(4) 室內樂:六首弦樂四重奏;三首鋼琴四重奏(1822-1825);兩首弦樂五重奏(1831,1845);弦樂六重奏(1824);弦樂八重奏 (1825);兩首三重奏(D小調,1839;C小調,1845);小提琴奏鳴曲,兩首大提琴奏鳴曲(1838,1843)。
(5) 鋼琴:《升F小調隨想曲》(1825);《E小調迴旋隨想曲》;六首前奏與賦格(1832-1837);六集《無詞歌》。
(6) 管風琴:三首前奏曲與賦格(1833-1837);六首奏鳴曲(1839-1844)。
(7) 歌曲與主調合唱曲:十套鋼琴伴奏的歌曲;十一套主調合唱曲。
http://ke..com/view/16725.htm
安東·德沃夏克
安東·德沃夏克是十九世紀捷克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捷克民族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德沃夏克於1841年9月8日誕生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近郊的一個貧苦家庭里。他的童年是伴隨著辛勤的勞動度過的。十三歲時,他便沿襲父親的道路,當了屠戶學徒。但是少年德沃夏克是一個十分上進,他刻苦自學,並逐漸顯露出音樂才能。他最先跟本村的樂師學習小提琴,十六歲時進入布拉格風琴學校學習。這所音樂學校是他成為音樂家的搖籃。1859年,德沃夏克以優異的成績從布拉格風琴學校畢業,此後他便開始在捷克國家劇院里擔任中提琴師。在此期間,他廣泛地吸取各種音樂知識和技能,努力學習西歐古典主義和浪漫樂派作曲大師們的創作經驗,並且邁上自己的音樂創作道路。他是一位富有強烈民族感和熱愛祖國民族藝術的音樂家,對捷克民族樂派的偉大創始人斯美塔那所倡導和致力發展的民族音樂文化事業由衷地贊賞和擁護。在捷克民族獨立運動的影響下,他為發展民族音樂作出了自己的很大貢獻。
作為作曲家,早在1859年,十八歲的德沃夏克就發表了自己的作品。1865年,他的第一交響曲《茨洛尼斯的鍾聲》問世,此後便開始了他源源不斷的音樂創作。1878年,他創作的《斯拉夫舞曲》獲得很大成功,從此奠定了他作為作曲家的地位。1892年,德沃夏克來到美國,擔任了布拉格音樂學院院長,當時德沃夏克已經六十歲高齡了。
德沃夏克在自己一生的音樂創作中,始終把民族性這一重要因素放在首位,無論在歌劇、交響樂或室內樂作品中,他都努力把將民族性、抒情性和歐洲古典音樂傳統緊密結合起來,達到盡可能完美的境地。他在美國任教期間,以美國黑人音樂為素材,創作了著名的《F大調弦樂四重奏》(黑人四重奏)和他那光輝的代表作《新大陸交響曲》。
德活夏克一生的作品很多,體裁也很廣。他共創作了十二部歌劇,十一部神劇和清唱劇,九部交響曲,五部交響詩,六部協奏曲,三十二首室內樂重奏曲,此外還有大量的鋼琴曲、小提琴曲、序曲和歌曲等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e小調第九交響曲》(自新世界)、《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狂歡節序曲》、《F大調弦樂中重奏》和歌劇《水仙女》、《國王與煤工》等等。
1904年5月1日,德沃夏克因中風在布拉格逝世,終年六十三歲。
德沃夏克的主要作品
(1)交響曲九部,從第一部至第九部的正確編號分別為c小調、bB大凋、bE大凋、d小調、F大調、D大調、d小調、G大調,e小調。
(2)歌劇:《國王與礦工》、《頑固的農民》、《萬達》、《農民無賴》、《德米特里》、《雅各賓黨人》、《魔鬼與凱特》、《水仙女》、《阿爾米達》等12部。其中《水仙女》在1901年首演後受到長久而廣泛的歡迎,不亞於斯美塔那的《被出賣的新娘》。
(3)合唱曲:《贊歌》、《聖母悼歌》、《幽靈的新娘》、《聖柳德米拉》、《D大調彌撒曲》、《安魂彌撒曲》,《感恩贊美詩》等。
(4)管弦樂曲:除上面9部交響曲外,尚有《交響變奏曲》,序曲6首(包括《狂歡節》),交響詩5首(包括《水妖》、《午時女巫》、《金紡車》、《野鴿》),《斯拉夫狂想曲》3首,大提琴協奏曲3首,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序曲3首(《在自然的王國里》、《狂歡節》、《奧賽羅》,合稱為「自然、生命和愛情三部曲」)。
(5)室內樂:鋼琴三重奏4首(最後一首是《杜姆卡三重奏》),弦樂三重奏1首,鋼琴四重奏兩首,弦樂四重奏13首,鋼琴五重奏1首,弦樂五重奏兩首,弦樂六重奏一首。
此外,尚有歌曲、二重唱、鋼琴曲和鋼琴二重奏多首。在德沃夏克諸多作品中,最著名的有《e小調第九交響曲》、《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狂歡節序曲》、《F大調弦樂四重奏》和歌劇《水仙女》、《國王與礦工》等。
代表作
《e小調第九交響曲》(Op.95)——《新世界》,又譯《自新大陸》,詳見《德沃夏克第九交響曲》。
《大提琴協奏曲》(Op.104)
鋼琴曲《幽默曲》(Op.101-7)
http://ke..com/view/146697.htm
4. 什麼叫協奏曲是以鋼琴為主旋律的歌么
協奏曲( concerto)在古典音樂作品裡佔有相當多的地位,此者通常在一般管弦樂演奏會的第二部分,是由一名或數名演奏家獨奏,樂團作為伴奏,作為一位獨奏者他在一首曲子所扮演著重要角色,顯現出這首樂曲的價值所在。從十七世紀末<協奏曲>的演奏方式轉變成一小部分弦樂器作為主奏(稱為concertant,soli),樂團其他成員作為伴奏(ripieno)的演奏方式為大家所接受,通常樂團的大小及主奏樂器都是隨著演奏樂曲而改變,並沒有一定的限制。
交響曲是通過綜合運用並挖掘各種樂器性能及表現力,來塑造音樂形象,體現作曲家內心情感和思想理念的大型器樂套曲形式。由交響樂隊演奏,它實質上是交響樂隊的「奏鳴曲」,但比奏鳴曲更富於表現力、更加富於恢宏的氣勢。
交響曲是音樂發展史上舉足輕重的音樂形式。「symphony」一詞源於古希臘,意為「共響」。早期的交響曲由17世紀末義大利式歌劇序曲演變而來,序曲「快板——慢板——快板」的結構形式為交響曲的套曲形式打下了基礎。序曲性質的交響曲在18世紀逐漸脫離歌劇,吸收其他器樂曲的因素,發展成為獨立的有3個樂章的器樂體裁,依然屬於小型樂隊或器樂重奏的作品;後經海頓、莫扎特的大量創作實踐,最終確立了規范的交響曲式,即古典交響曲。它包括有4個樂章:第一樂章,快板,奏鳴曲式;第二樂章,慢板(或稍慢),節略的奏鳴曲式、三段式、復三段式、變奏曲式,具有抒情性;第三樂章,快板(或稍快),小步舞曲;第四樂章,快板(或急板),迴旋曲式、奏鳴迴旋曲式等。此外,交響曲整體的調性布局、和聲結構、各樂章間的對比與平衡、樂隊中樂器的組合與規模等均得到規范化而基本定型。
交響曲在貝多芬手下則被發揮到極至,樂曲的展開部與尾聲得到擴大,主題對比強烈,和聲富於動力性,第三樂章以諧謔曲取代小步舞曲等,都是貝多芬深化交響曲體裁的具體體現。他的《第三交響曲》使交響曲進入19世紀浪漫主義交響曲的新階段。
19世紀浪漫主義交響曲的最大特徵是個性突出,因而也決定此時期的交響曲在不同的作曲家筆下,無論內容、形式、技巧有著不同的創新,出現了以歌唱性旋律取勝的抒情交響曲——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未完成交響曲》、標題交響曲——法國作曲家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等,還產生了新的交響樂體裁「交響詩」。同時各國的民族交響曲也興起,俄國的里姆斯基-科薩科夫、柴科夫斯基,捷克的德沃夏克,芬蘭的西貝柳斯等都作有具濃郁民族風格的交響曲。此時期的交響曲,其樂章數目有多有少,不局限在4個樂章,樂隊編制上有時也有變化。家喻戶曉的交響曲主要有奧地利作曲家海頓的《第四十五交響曲》(告別)、《第九十四交響曲》(驚愕)、《第101交響曲》(時鍾),莫扎特的《第四十交響曲》、《第四十一交響曲》(朱庇特),德國作曲家貝多芬的《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 《第九交響曲》(合唱),等等。
=========================
Sonata義大利文聲響的意思,有別於歌唱的聲音。奏鳴曲是一種專為某種樂器而寫的音樂。除了鋼琴奏鳴曲以外,大多數的奏鳴曲都有鋼琴伴奏,但也有巴羅克時期的三重奏鳴曲(Trio Sonata)是為三件樂器而寫的(其實是四人合奏的,但伴奏者不算在內)。Rondo:迴旋曲古典時期一種節奏輕快的曲式。其中的主要樂段會與其他樂段輪替出現。迴旋曲大多出現於協奏曲或奏鳴曲的終結樂章,但也會獨立樂曲的形式出現。
====================
重奏是器樂演奏形式之一。兩個或兩個以上演奏者,各奏自己所擔任的聲部,同時演奏同一樂曲,達到非常和諧、協調、完美、動聽的效果。重奏屬於室內樂范圍,即在房間內演奏的音樂,音量不太大,但非常復雜、細膩、深刻和嚴謹。重奏還可按人數分為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六重奏等。由四個同類樂器組成的四重奏佔主要地位。如由第一、第二小提琴、中提琴與大提琴四種弓弦樂器組成的弦樂四重奏。或由長笛、單簧管、雙簧管和大管四件木管樂器組成的木管四重奏等。凡三件或四件弓弦樂器或管樂器再加鋼琴重奏者,通稱「鋼琴四重奏」或「鋼琴五重奏」。
5. 什麼叫協奏曲是以鋼琴為主旋律的音樂嗎求解
協奏曲 音樂體裁的一種。十六世紀指義大利的一種有樂器伴奏的聲樂曲。十七世紀後半期起,指一件或幾件獨奏樂器與管弦樂隊競奏的器樂套曲。巴羅克時期形成的由幾件獨奏樂器組成一組與樂隊競奏者稱為大協奏曲。古典樂派時期形成的由小提琴、鋼琴、大提琴等一件樂器與樂隊競奏的控協奏曲稱"獨奏協奏曲"。海頓|、莫差特、貝多芬以及浪漫樂派的許多作曲家均作有大量的獨奏協奏曲作品。另有兩件相同或不同樂器與樂隊競奏的復協奏曲(或和雙重協奏曲)、三件相同或不同樂器與樂隊競奏的三重協奏曲,單樂章的小協奏曲,樂隊與樂隊競奏的控化的大協奏曲等。控的協奏曲多用三樂章的套曲曲式構成: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式的快板,第二樂章慢板,第三樂章快板。古典樂派及浪漫樂派的部分協奏曲的第一樂章多採用雙重呈示部,先由管弦樂隊演奏第一個呈示部,之後獨奏樂器加入演奏,隨後由獨奏樂器為主演奏另一個內容不完全一樣的第二個呈示部。除此外,在第一樂章和第三樂章再現部結束、結尾開始前的主和弦第二轉位和弦後安插由獨奏樂器演奏的華彩樂段,並用屬和弦上長時值的顫音過渡至管弦樂合奏的結尾。
協奏曲---Concerto,原意是競賽。十六世紀義大利的協奏曲多指有樂器伴奏的合唱曲,以別於無伴奏合唱。十七世紀後半葉起,指由幾件或一件獨奏樂器,與一小型弦樂隊互相競賽的器樂套曲。用幾件樂器者稱「大協奏曲」。義大利作曲家托萊里和科萊里是大協奏曲的創始者。亨德爾和巴赫都作有大協奏曲。巴赫的《勃蘭登堡協奏曲》就是大協奏曲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由一件樂器(有時還帶有伴奏)與樂隊競奏的古協奏曲,叫做「獨奏協奏曲」,如維瓦爾第的協奏曲。
維也納古典樂派大師莫扎特以大量的創作—二十多首鋼琴協奏曲,六首小提琴協奏曲,以及長笛、單簧管、小號、圓號等為獨奏樂器的協奏曲—確立了至今還被襲用著的協奏曲形式。這種協奏曲由一件獨奏樂器與管弦樂隊協同演奏,獨奏部分具有鮮明的個性和高度的技巧性。樂曲通常包括三個樂章:第一樂章用奏鳴曲式,第二樂章多為抒情的慢板,第三樂章常用回族曲式或奏鳴曲式。第一樂章的後部有一個華彩段(第二、三樂章有時也插入較短的華彩段)。起初,華彩段由演奏家根據樂曲的基本主題作即興發揮,到十九世紀後則由作曲家寫成固定的曲譜。現代音樂家演奏古典協奏曲時所用的華彩段曲譜,是由後來的作曲家寫成的。貝多芬為協奏曲形式注入了深刻的思想內容,並使獨奏部分與樂隊部分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共同實現交響性的發展,使協奏曲的思想性、藝術性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他的小提琴協奏曲,五首鋼琴協奏曲,都是對協奏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傑作。
浪漫樂派以及後來各國民族樂派作曲家的作品中,獨奏樂器更富於鮮明的表現力、感人的歌唱性和高難度的技巧性,整個樂曲往往也具有更強的動力感和交響性。肖邦的鋼琴協奏曲,門德爾松、勃拉姆斯、帕格尼尼等人的小提琴協奏曲,以及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協奏曲,格里格的鋼琴協奏曲,柴可夫斯基的鋼琴、小提琴協奏曲等都成為世界音樂文化寶庫中獨樹一幟的珍品。李斯特把多樂章套曲的藝術構思集中凝聚起來,創造了單樂章的協奏曲形式,他的兩部單樂章的鋼琴協奏曲成為儈炙人口的名著。二十世紀以後,如蘇聯的格里埃爾的聲樂協奏曲,則以人聲與樂隊結合而成。西方現代主義音樂流派的某些協奏曲,則更顯出「濃縮」、簡短的特點,「新維也納樂派」韋伯恩以無調性的十二音序列形式寫成的協奏曲,現今仍居同類型作品的「鰲頭」地位。
6. 什麼叫協奏曲,奏鳴曲
什麼是協奏曲?
協奏曲( concerto)在古典音樂作品裡佔有相當多的地位,此者通常在一般管弦樂演奏會的第二部分,是由一名或數名演奏家獨奏,樂團作為伴奏,之前提到:作為一位獨奏者他在一首曲子所扮演著重要角色,顯現出這首樂曲的價值所在。從十七世紀末<協奏曲>的演奏方式轉變成一小部分弦樂器作為主奏(稱為concertant,soli),樂團其他成員作為伴奏(ripieno)的演奏方式為大家所接受,通常樂團的大小及主奏樂器都是隨著演奏樂曲而改變,並沒有一定的限制。
什麼是奏鳴曲
奏鳴曲是由一件獨奏樂器演奏,或由一件獨奏樂器和鋼琴合奏的器樂套曲。所謂器樂套曲,就是包含幾個樂章的樂曲。例如奏鳴曲、交響曲、協奏曲和組曲,一般都有幾個樂章,因此都是器樂套曲。奏鳴曲、交響曲和協奏曲是同一類型的器樂套曲,它們和組曲相比,都有構思縝密、結構嚴謹的特點。
早期的奏鳴曲即十七世紀中葉到十八世紀中葉的奏鳴曲,是一種從復調風格過渡到主調風格的獨奏曲或重奏曲。從使用樂器的多少來分,主要有「二聲部奏鳴曲」和「三聲部奏鳴曲」兩種;從體裁來分,則有「教堂奏鳴曲」和「世俗奏鳴曲」兩種。
教堂奏鳴曲因為過去常在教堂儀式中演奏而得名,但是它在內容上和宗教並沒有直接的聯系,只是和世俗的室內奏鳴曲比較起來,在風格上和形式上有所區別而已。這種奏鳴曲通常有四個樂章,第一和第三樂章是慢樂章。第二和第四樂章是快樂章,在速度上形成對比。音樂嚴肅穩重,大多表現內在的思想感情。
7. 跪求:格里格a小調鋼琴協奏曲Op.16雙鋼琴譜,莫扎特C大調第21鋼琴協奏曲雙鋼琴譜,德沃夏克第九交響曲
建議去Imslp這個網站找。
8. 德沃夏克的代表作品及簡介
德沃夏克
Antonin Dvorak德沃扎克(1841-1904)。史密塔納創造了捷克音樂,但是誕生於1841年的安東寧.德沃扎克卻是發揚光大的功臣。從錫姆瑞克1870年代晚期付梓『摩拉維亞二重奏』之後,德沃扎克的音樂即風行全世界。此後他的音樂一直被列為演奏曲目,而且有持續下去之勢。然而許多愛樂者卻以容忍的態度接受,經常視他為國民樂派之末流,比一般二流作曲家強不了多少。
德沃扎克以各種形式試其身手,除作品數量多產外,也都能獨樹一格。那些稱他為「俚俗二流作曲家」的人,或許是被他音樂中的天真純凈及與生俱來的透明感所蒙蔽,因此把他低估到如此不堪的地步。德沃扎克絕非時下以纖細取勝或憑智力惑眾作曲家,同時他也沒有任何革命性特質。他尊重古典形式,主要以情緒色彩營構,對他而言生命既奇妙又單純。
他是後期浪漫派眾家好手中最愉快也最不帶有神經質的作曲家。「神、愛、祖國」是他一生的座右銘。布拉姆斯常遭心情郁悶之苦;柴可夫斯基神智危機眾人咸知;馬勒的隱疾比柴可夫斯基更嚴重,經常捶胸頓足,撕抓頭發(一心只著眼未來世代);布克納坐候神啟到來時,渾身顫抖不已,是奧秘主義者,也是渾沌未鑿的純朴子民;華格納是猙獰的利己主義者;李斯特是一個復雜、矛盾、詭辯又愛裝腔作勢的天才。唯獨德沃扎克一本單純、簡潔自守的生活,與韓德爾、海頓並列為音樂史上最健康的作曲家。
德沃扎克成功之道在於他擁有不虞乾涸的旋律之泉,以及與舒伯特相類似的抑揚迭宕之感作為後盾。德沃扎克異於舒伯特之處,在於其最優美旋律幾乎都帶有民族固有風味。最能顯示德沃扎克當行本色的是波西米亞風物攫獲了他的心神,不知不覺中寫出足以表現祖國與愛土之情音樂的時候。他像史密塔納一樣很少直接引用民歌旋律,但是民族風味卻油然而生,甚至比史密塔納更深切。這位以「純粹」是尚的作曲家,卻碰巧是國民樂派的一份子,他寧願創作新意斐然的作品,也不願襲蹈舊制。
正由於無意間流泄而出的民族性--旋律悠揚,匠心獨運,異國風味盎然,出人意表的變化俯拾皆是,和聲繞梁不絕--使德沃扎克的音樂更加動人,卻也使得非民族性音樂反倒無甚可觀。這個現象可以推廣到他的d小調第七號交響曲。許多評論家--尤其是英國論者--似乎認為,由於第七號交響曲具有布拉姆斯的風格,也是其所有創制中古典風味最濃的一首,理應是最優秀的。學術界的品評往往左右一般大眾。但事實上,第七號交響曲從開始一直到第三樂章為止,除了偶而有幾個可愛之處外,大致深沈而陳腐。直到第三樂章,德沃扎克才掙脫布拉姆斯與交響形式束縛,完成他所有交響曲中最怡人的樂章。解脫古典格律,德沃扎克又可以自由呼吸了,以最自然、最無矯飾的對位唱出富含波西米亞情調的旋律。整體而之, d小調交響曲在天然風韻上仍不及G大調第八號交響曲,甚至降E大調第三號交響曲呢。
德沃扎克穩健的創作:『斯拉夫狂想曲』、交響曲、合唱曲、數量可觀室內樂、歌劇、鋼琴曲(這是他最弱的一環)、協奏曲,不一而足。經由德沃扎克引介,歐洲觀眾熟悉了波西米亞舞曲的形式:波爾卡舞曲、火烈舞曲(他經常把它放在第三樂章替代詼諧曲)、丹卡(一種徐緩而悲傷的民歌)。民族樂風是當時歐洲人的談論焦點,德沃扎克翩然抵達美國,這個話題也漂洋過海緊緊跟隨他,而成為美國新聞界的熱門話題。他滯留美國三年間,創制了幾首人們稱為「美國風格」的作品,包括F大調弦樂四重奏、降E大調五重奏以及e小調第九號交響曲--副題為「由新世界出發」。
新世界交響曲引發了一陣爭議,連德沃扎克所發表的矛盾談話也無法廓清。他初時說美國音樂在他這首交響曲中佔有相當的份量:「黑人與印地安人的旋律正是我亟欲揉合在這首新交響曲中的精神,然而我絕未動用任何此類旋律。我不過是把印地安音樂的特質灌注到我所創制的特殊曲調中而已。」『新世界』的第一樂章確實引用了黑人靈歌『輕搖,可愛的馬車』,德沃扎克另外也擷取了靈歌『歸鄉』。
每個人都認為這首樂曲當然是德沃扎克為了引發美國精神而作,理應充滿德沃扎克有機會接觸到的民謠曲調與靈歌。但是德沃扎克不久即為『新世界』所引來的無端揣測感到厭煩,矢口否認該曲中有任何特殊的美國風味。他將盛傳「『新世界交響曲』是美國樂派的發軔之作」謠言斥為無稽之談,他說在美國的作品全是「貨真價實的波西米亞音樂」。
但如此一來就與他早時所發表的說法自相矛盾了。不過他再三斟酌後的說法才是實情。F大調四重奏與『新世界交響曲』,確實有美國風味的曲調與節奏之蛛絲馬跡可尋,至於音樂內涵卻又另當別論。即便德沃扎克嘔心瀝血的嘗試,也絕對創制不出真正的美國風味音樂。然而即使他一再申辯,美國新聞界還是為了『新世界』是否帶有美國風味一事爭議不休達數年之久。無論如何,『新世界交響曲』仍然是他諸多交響曲中享譽最隆的一首。
德沃扎克晚年時依舊創作不輟,地點大多在美國,作品包括音調深沈的『聖經歌曲』,光芒四射的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與鋼琴作品『幽默曲集』。曲集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那首降G大調幽默曲,因為曲調容易琅琅上口,在轉瞬間人人即能哼唱,愛樂人士也樂於把它改編以供各種樂器單獨演奏或合奏。德沃扎克最後兩首弦樂四重奏--降A大調與降G大調,是其室內樂作品中最恢宏、肅穆、或許也是最偉大作品,這也是他在美國□旅期間的創作。
即使他的許多樂曲經常出現在演奏會表演曲目上,但是還有更多作品蒙塵積灰,等待著有心人士採掘。九首交響曲中的末三首是演奏會上常客,其餘D大調第六號罕為演奏, F大調第五號更被捷克以外的演奏廳視為陌生客。最先完成的四首從他們被人視若無賭狀況看來,存不存在跟本無關緊要。然而F大調交響曲確實優美無比,早期幾首交響曲也以降E大調第三號最具有大將風范,第一樂章特別震撼人心,完成年代雖然遠溯及1873年,但是德沃扎克的管弦樂力量已經如雷貫耳--樂音嘹亮,號音明燦,每個音符都恰如其分。德沃扎克還有其他絕對值得一聽再聽的作品--『詼諧隨想曲』、各種小夜曲、『傳奇曲』、交響變奏曲。唯獨交響詩是最弱的一環,不過得天獨厚的『金紡車』,卻因為迷人至極,因此一再在演奏會上展現。
德沃扎克的協奏曲歷久不衰。他曾經寫過一首鋼琴部份效果不彰,但整體卻相當迷人的鋼琴協奏曲,以及優美婉約的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精嫻中透著靈脫的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德沃扎克室內樂中,活潑輕快的A大調鋼琴五重奏、F大調弦樂四重奏、降E大調弦樂四重奏以及『丹卡三重奏』,凡是愛樂者無人不知。最後兩首龐大的四重奏,急管繁弦的降E大調鋼琴四重奏,以及氣勢相當的f小調鋼琴三重奏,卻都鮮為人知。這些樂曲足以和浪漫時代末期最優秀的室內樂相提並論。
德沃扎克的歌劇如今只出現在捷克境內的劇碼上,讓人不禁懷疑音樂清新可愛,又帶著華格納風等優點的『魯沙卡』為何不能列入雄心勃勃各大劇院所制定的固定劇碼中。『魔鬼與少女』是輕俏活潑的喜劇,音樂部份頗為可觀。『聖母悼歌』與安魂曲這兩首合唱曲之堂皇與表達力,都堪稱同類作品中之佼佼者。
德沃夏克的主要作品有:
(1)交響曲九部,從第一部至第九部的正確編號分別為c小調、bB大凋、bE大凋、d小調、F大調、D大調、d小調、G大調,e小調。
(2)歌劇:《國王與礦工》、《頑固的農民》、《萬達》、《農民無賴》、《德米特里》、《雅各賓黨人》、《魔鬼與凱特》、
《水仙女》、《阿爾米達》等12部。其中《水仙女》在1901年首演後受到長久而廣泛的歡迎,不亞於斯美塔那的
《被出賣的新娘》。
(3)合唱曲:《贊歌》、《聖母悼歌》、《幽靈的新娘》、《聖柳德米拉》、《D大調彌撒曲》、《安魂彌撒曲》,《感恩贊美詩》等。
(4)管弦樂曲:除上面9部交響曲外,尚有《交響變奏曲》,序曲6首(包括《狂歡節》),交響詩5首(包括《水妖》、《午時女巫》、
《金紡車》、《野鴿》),《斯拉夫狂想曲》3首,大提琴協奏曲3首,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序曲3首
(《在自然的王國里》、《狂歡節》、《奧賽羅》,合稱為「自然、生命和愛情三部曲」)。
(5)室內樂:鋼琴三重奏4首(最後一首是《杜姆卡三重奏》),弦樂三重奏1首,鋼琴四重奏兩首,弦樂四重奏13首,鋼琴五重奏1首,
弦樂五重奏兩首,弦樂六重奏一首。
此外,尚有歌曲、二重唱、鋼琴曲和鋼琴二重奏多首。在德沃夏克諸多作品中,最著名的有《e小調第九交響曲》(新世界)、
《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狂歡節序曲》、《F大調弦樂四重奏》和歌劇《水仙女》、《國王與礦工》等。
代表作:《第九交響曲(新世界)》(Op.95),《大提琴協奏曲》(Op.104),鋼琴曲《幽默曲》(Op.101-7)
9. 哪位有德沃夏克 新世界鋼琴協奏曲(第四樂章)的鋼琴譜呢
我有,你留個email吧
10. 德沃夏克的代表作是什麼
代表作有:《摩拉維亞二重唱集》(共首,1875-1877)、《斯拉夫舞曲》第一集(op.46,8首,1878)、《斯拉夫狂想曲》(1878)、《便走交響曲》(1877)、《聖母哀悼歌》(1877)、《斯拉夫舞曲》第二集(op.72,8首,1877)、《胡斯序曲》(1833)、歌劇《德米特里》(1882)、《雅各賓黨人》(1888)、《狂歡節》序曲(1891)、第九交響曲《自新世界》(1893)、F大調弦樂四重奏(1893)、大提琴協奏曲(1895)、交響詩《金紡車》(1896)、歌劇《水仙女》(1900)
德沃夏克的主要作品有:
(1)交響曲九部,從第一部至第九部的正確編號分別為c小調、bB大凋、bE大凋、d小調、F大調、D大調、d小調、G大調,e小調。
(2)歌劇:《國王與礦工》、《頑固的農民》、《萬達》、《農民無賴》、《德米特里》、《雅各賓黨人》、《魔鬼與凱特》、
《水仙女》、《阿爾米達》等12部。其中《水仙女》在1901年首演後受到長久而廣泛的歡迎,不亞於斯美塔那的
《被出賣的新娘》。
(3)合唱曲:《贊歌》、《聖母悼歌》、《幽靈的新娘》、《聖柳德米拉》、《D大調彌撒曲》、《安魂彌撒曲》,《感恩贊美詩》等。
(4)管弦樂曲:除上面9部交響曲外,尚有《交響變奏曲》,序曲6首(包括《狂歡節》),交響詩5首(包括《水妖》、《午時女巫》、
《金紡車》、《野鴿》),《斯拉夫狂想曲》3首,大提琴協奏曲3首,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序曲3首
(《在自然的王國里》、《狂歡節》、《奧賽羅》,合稱為「自然、生命和愛情三部曲」)。
(5)室內樂:鋼琴三重奏4首(最後一首是《杜姆卡三重奏》),弦樂三重奏1首,鋼琴四重奏兩首,弦樂四重奏13首,鋼琴五重奏1首,
弦樂五重奏兩首,弦樂六重奏一首。
此外,尚有歌曲、二重唱、鋼琴曲和鋼琴二重奏多首。在德沃夏克諸多作品中,最著名的有《e小調第九交響曲》(新世界)、
《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狂歡節序曲》、《F大調弦樂四重奏》和歌劇《水仙女》、《國王與礦工》等。
代表作:《第九交響曲(新世界)》(Op.95),《大提琴協奏曲》(Op.104),鋼琴曲《幽默曲》(Op.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