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貝多芬第一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曲式分析
你不留郵箱怎麼傳給你?
B. 請問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前16首第一樂章的曲式結構和分析
第16鋼琴奏鳴曲
第一樂章 活潑的快板 (Allegro vivace) G大調 2/4拍子 奏鳴曲式
1.呈示部(1—110)
(1—30)主要主題 (G)
(30—65)連接
(66—73)副主題(第一部分) (B—b)
(74—88)(第二部分)
(88—98)(第三部分)
(98—113)結束主題
2.展開部(114—193)
3.再現部(194—278)
(194—210)主要主題 (在原調上)
(211—217)連接
(218—266)副主題(三次重復) (E、e、G)
(266—278)結束主題
(279—325)尾聲
從Op.26奏鳴曲開始,貝多芬在第一樂章沒有安排奏鳴曲形式,而在這作品裡,他又重新使用了奏鳴曲形式。車爾尼跟貝多芬學會這首樂曲,根據車爾尼本人的權威性證明:這個樂章應該彈得「精力充沛,別出心裁,俏皮靈敏。」事實上,本樂章的音樂富有貝多芬「脾氣」的特徵——切分音、休止符、力度、音區對比等等,音樂具有獨特的新因素——有和平的生活、有節日的光輝形象、有心理描寫的「肖像性」、有個性表情的音調結合。
樂章以奇妙的切分音及音階式動機,很象是序奏,由跳躍式主要動機構成的對比,在整個樂章中擔任了重要的任務。主要主題的兩種成份同樣表現了充滿熱情的生命力,其形象更為自由,兩個因素的總和、對比、交替,創造了具有對立、相互矛盾的特性輪廓,構成了這個樂章的基本意念。副主題的新形象非常民間性,色彩的戲謔十分率直、十分優美,富於彈性的切分音,從上中音的B大調出現是頗為罕見的。展開部建立在主部的素材基礎之上,好似是一種往事的回憶,略帶有不安和戲劇性。跳躍式的前半段主要動機被加工了,到後半段時,雖然開頭的音階式動機頗為活躍,但是在它的末尾由於浮在固執地反復切分音持續低音上,象一縷輕煙上升的屬和弦,把聆聽者的心靈引進到遙遠的彼方。再現部並不是簡單地重復再現,而是緊縮的、激動的、英勇的,熱情的成份又佔了上峰,其開頭的動機以最強音突入時,就顯得更為強大、猛烈,尾聲又俏皮地把整個斗爭變成了戲謔。
總之,這樂章可以引證貝多芬給霍夫曼依斯泰爾的信來加以理解,貝多芬寫道:「夫人可以從我這兒得到一首奏鳴曲,我想在美學方面也遵照他的要求。」這位夫人是誰?這留下了一個迷。
演奏注釋
[弱拍起]主要主題從p開始,其原是為弦樂四重奏寫的主題,它擁有輕快的動機和奇妙的附點節奏號音動機,這個沖動的實質是表現一種生命力,這兩種動機形成了對照性格動機。這里的結構是2小節為一個單位,其中1小節是強奏,1小節是弱奏,與後面具有的詼諧情緒產生了對比。
[11]屬調的完全終止。
[12]這里突然出現F大調,而且下面又出現了c大調,必須注意離調的性質。
[22]下屬調的完全終止。
[30]主調的完全終止。接之而來的經過連接句相當長,急速向前的熱情奔放有效地引出了動機,它是主題性格的加固調性,左右手的急流要彈得流暢,分句要清楚,注意好對稱性的指法。
[40]強調出sf,是高潮點。
[45]停在主調的屬和弦上,這個延長號可相當1小節。
[46]連接段落,用主要主題的材料開始,進行到屬大調的平行小調(b小調)半終止。
[55]在這些和弦中,主導的進行是(E一#E一#F),時而在高音聲部上,時而在中間聲部里。
[64]這個十六分音符的進行引向副主題,但每音要連貫,做出(cresc.)。
[66]副主題非常美妙地從高音聲部開始導入,分三個部分組成了復合體,第一部分是8小節的樂段,它的終止是半終止、完全終止。切分音要稍稍強調,左手的伴奏要注意支點音,跳躍要准確,彈得輕巧、連貫。
[73]左手音階式的進行應不知不覺地接往高音聲部的十六分音符進行。
[74]第二部分改為小調,變奏重復上面的樂段,右手的十六分音符的音型要輕盈些,旋律以b小調的活潑變形轉到低音聲部。f要突然插入,但不要(cresc.),具有嚴肅的、令人感動的特性。
[76]左手的sf只管低音聲部。
[78]後樂句通過離調(D一#f—e—D—b)。
[79]這個sf與所有的聲部都有關系,它們突出了轉調的和弦性質,低音聲部具有朗誦性線條。
[88]第三部分變奏地重復,改為小調樂段的後樂句,旋律在高音聲部,和聲在下面。p在第一拍上的後半拍上立即出現,這里是一種請求般的音調。
[93]要在准確的聲部進行條件下使十六分音符連成一片,同時又要清楚地彈出兩個聲部來,高音聲部應比中間聲部略明亮些,左手伴奏重復的八分音符應該輕巧、均勻,根音的進行要有強調之感。
[98]結束主題,是p的性質,是明顯的調皮賣俏音調,音樂顯得搖擺不定。伴奏中重復的八分音符要彈得清楚,高低音聲部要連貫,同時休止符必須確實做到。
[102]pp的性質,與前面的p明顯做出音量變化。
[108]p要突然,強力度的結尾要做出來。
[111]把b小三和弦的根音和三音作為G大三和弦的三音和五音,基本動機又重新出現,一定要注意速度不能改變。
[114]整個展開部使用了主要主題與經過連接句的音樂材料,p與f交替進行,主要主題的兩個動機交替展開了一系列的轉調,處理的手法十分大膽,對副主題沒有任何處理。
[118]轉調全部用主要主題的材料發展,右手的八度始終是沉重的,左手的短促跳音要明顯做出,是f的性質。
[122]p的性質。
[141]右手的顫音不要有結束感。
[158]到達主調的屬和弦,並將該和弦延伸36小節。
[170]注意同音反復中重量和音質的平衡。
[194]再現部。有關呈示部的注釋同樣適用於再現部。以ff再現主要主題,連接段落比前面更縮短些,副主題暫不出現在主調,而是再度回到E大凋,然後在後面比呈示部做出更大的延長。
[208]暫時結束在主調。
[226]第一次重復副主題,把旋律安排在低音聲部,從e小調開始,在G大調結束。
[234]第二次重復,把旋律安排在高音聲部,從主調開始,在主調結束。
[242]第三次重復仍在主調,旋律又移回低音聲部,並通過離調(b—d—c)。
[256]開始變奏的重復部分,重復離調的後樂句將旋律移到上方聲部。
[266]結束主題,在大調中搖擺不定。
[279]尾聲,由主要主題構成,前半是開頭的動機,後半是主要動機的變形,它實質上是一個巨大的重復終止,由主、屬交替出現。
[295]這個延長號相當等於1小節,從此開始的速度至終不變,所有的休止符都要准確停頓。
[319]突然的ff。
[324]柔和而優雅地在p中結束。
C. 急求貝多芬第六奏鳴曲第一樂章曲式分析
快板來(降A大調奏鳴曲),今年源上海音樂學院的10級樂曲,我這兒有曲譜,開頭主旋在右手,到中段兩手主題交錯 PS:(一會右手,一會左手是主題。)這首奏鳴曲的末樂章篇幅較長,演奏時速度從頭至尾應保持一致。還要注意看清樂句的斷奏和連奏。兩手都是16分音符的跑動處應對整齊。整首樂曲應演奏的歡愉輕盈,充滿生機。
D. 貝多芬d小調鋼琴奏鳴曲 第一樂章曲式分析 求幫忙 在線等
《暴風雨奏鳴曲》全曲充滿著奇異的、灰暗的緊迫感。全曲的三個樂章都是以奏鳴曲式寫出的,這是本奏鳴曲最突出的特點。本曲在速度、節奏及主題處理上採用了一些新手法,琶音的基礎形態貫穿於奏鳴曲各樂章的始終。
總之,對表現大自然力度、壯觀和威嚴的暴風雨,貝多芬則懷有一種特殊的感受和愛,因為這是符合他的氣質和個性的。
第一樂章的曲體分析
第一樂章 廣板與快板 (Largo,Allegro) d小調 4/4拍子 奏鳴曲式
1.呈示部 (1——90)
(1——21)主要主題 (d)
(21——41)連接
(41——55)副主題 (a)
(55——63)副主題的補充
第一個結束主題
(63——75)第二個結束主題
(75——90)第三個結束主題
(90——96)括弧引回引出
2.展開部 (97——146)
3.再現部 (147——232)
(147——162)主要主題的再現 (在原調上)
(163——174)連接
(175——222)副主題 (d)
(223——232)結尾
《暴風雨奏鳴曲》的第一樂章是一形式異常獨特、極富獨創性的樂章,也是一首幻想與形式調和得十分優美的樂曲。在這一章中,貝多芬通過採用調性的不穩、速度突變、不易分辨的音樂手法,賦予音樂以鮮明的幻想性格,刻畫出緊迫與鬆弛的巧妙對比,使得音樂形象在主題上達到了完美的統一。
呈示部主要主題是音樂的核心,貝多芬將三種不同的速度(Largo、Allegro、Adagio)安排在一個樂句中,突顯了樂章發展的對比。
主要主題以d小調的屬音開始,持有庄嚴琶音的悠然雄偉性,在短短的6小節中就含有最緩慢、快板、慢板,是全樂章的基本思想和音樂核心。要十分慎重決定速度,盡管廣板部分由些即興性,但要注意廣板與快板之間的統一,廣板部分的四分音符等於快板部分的二分音符。延長號大約等於兩個四分音符,緊接的八分音符快速音型是個在力度上不尋常的激動不安形象,是激動騷動的快板,上行與下行音程的交替造成了不安的節奏催促,左手的斷音要清晰、肯定。第六小節中的Adagio是一個深刻、不安的慢板並在d小調的屬音終了。要明確三個對立不同的因素把主要主題建立在沖突原則之上,延長號可以任意處理,但要安靜。
在這短短的六小節中小節里,從徐緩、莊重、帶有召喚性的音調到焦急、不安、好像急忙訴說一樣的音調對比,戲劇性的氣氛隨之產生。其力度的安排從PP—P—crescendo—sf—decrease—P.琶音不慌不忙,好似沉思、懇求,快板主部在嚴格中透出生氣蓬勃的氣氛,快速八分音符的音符是個在力度上不尋常的激動不安的形象,好像是揭開了復雜而騷動不安的內心世界,向自己提出苦惱的問題而找不到解答,陷入深沉的哀怨中。
主要主題中的十三小節:
前半部分右手奏出f的性質,一串的下行小連音。這種下行小連音音流好似一種節奏動力的追逐。到了後半部分,力度變成雙手的sf性質,這樣不僅僅由於左手的加入使力度對比更強烈,也使音響效果變得更強,使情緒在前半部分動力的追逐下要求出現sf的力度對比,就像暴風雨一樣,慢慢由小變大,慢慢高漲,使力度與情緒對比得到統一。
主要主題中的連接部分:
這是一個新的主題性格的旋律,它是由廣板的和弦發展得來的。此時,主旋律變為左手低音聲部,從而要求左手重音要十分明顯的做出來。就像一種堅定的信念,是f的性質,好似雄渾、單純、雷鳴般的。右手則由同一力度的八分音符的三連音無間隙的走動,表達出一種悲哀如歌的抱怨回答,是被束縛著的靈魂騷動,是一種要戰勝心中煩惱的意志力。這樣兩種性格,兩種情緒,必須通過力度的對比來體現,於是便有了f—P與同一力度之間的力度對比。
副主題:
副主題不知不覺地在a小調上出現,它是個活躍的樂句,在有屬持續音的重復終止上構成,雖然是以弱奏彈出,但在副題的後半部加入的cresc和f使力度更為強烈,充滿了激動的搖曳,彷彿是一種急速發展的結果及延長,右手仍要彈出兩個音符一組的奏法,左手的音型一定要勻整。很顯然,這是從尾奏的快板中蛻變出來的,彷彿是一種急速發展的結果及延長,加上的休止符則更顯得不安。
第二個結束主題:
注意六十一小節中的decresc,要明顯的表現出來。這一樂句是由第一結束主題的主動機構成,主要聲部引向低音聲部,右手轉為斷音加上切分音的進行。右手的斷音要果敢、有力,切分音效果要彈得動人些。左、右兩手交替,先後出現sf的性質,從而產生左、右兩手之間的力度對比,就像矛盾沖突,相互抗爭。
展開部:
以廣板擴大再現開始。整段安靜、溫柔,被跑動的琶音包圍著,並展示出美妙的和聲對比,四分音符相當於快板部分的二分音符,注意要嚴密做好左右手的交替彈奏,使其流暢、動聽。前半部分安靜、溫柔的情緒突然進入沉重的抑制發泄,感情逐漸高漲,整個沖動只留下回響。
再現部:
六和弦出現引起再現部。再現部和旋結束了展開部中那種暴風雨式的激情,平息了曲中的戲劇性。主要主題的再現發生了變化,在前、後樂句中插入了以新材料構成的富於表情的、近似朗誦調的插句。宣敘調部分根據貝多芬的指示(con espressione e semplice),必須彈得有表情而純朴,速度可以較自由的處理。
再現部分的連接:
同音異名轉調,以f小調的屬和弦過渡,這四個和弦的斷音要彈得肯定、乾脆,在做出作者所表達的雷鳴意境的同時,注意琶音的跑動一定要均勻、動作敏捷,cresc要明顯做出。
結尾:
一樂章的結尾,是在d小三和弦的延長中逐漸消失的。音的延伸、減弱,趨向平靜,小三和弦的沉悶,又覺得「事情還沒完」。 低音聲部八分音符主和弦的悶啞、陰沉的嗡嗡聲代替了尾聲,非常富有表情,似乎是斗爭的消失,極其悲哀的全音符結束在終止中,激烈的樂章以寂靜為結束,但帶給人們的還是一個問號。
貝多芬廣為採用鋼琴藝術中一切富有表現力的手法,用他的鮮明、富有表現力的音 調來反映時代的先進思想,抒發自己的思想與感情。他的創作中心永遠是人、人類社會、生活和大自然。他總是展示人與外部世界的聯系,力圖使主觀與客觀、與現實相統一的構思。他那持續性的、超越時代的概念及許多被稱為貝多芬式的意念,便是他獨特的音樂個性。他的音樂有著強烈的個性,既突破時代及先鋒的音樂范疇,又為浪漫樂派奠定了基礎,成為「繼往開來」的藝術家。貝多芬說過:「我們只要用鋼琴就能夠將想講的話講出來。」既然要把「想講的話講出來」,也就是藝術的「描述世界」,就不能只是平鋪直敘,必須使鋼琴表現出細膩的色彩變化及明暗對比。在注意表達的同時,還要注意情感與技術的融通,這樣才能完整、正確地再現貝多芬的內心世界,演奏更為完美,並實現貝多芬作品的藝術價值。
E.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第六首第一樂章難度
1、不是抄所有的鋼琴作襲品都被訂上級別,不過以這首F大調(注意不是小調)的難度來看我個人認為大概相當於業餘7級的水平。 2、就該作品的難度來看該作品的技術要求並不是很大,但是彈干凈仍然不易。各個學校的音樂教育系的要求也有差距。
F. 貝多芬第六奏鳴曲第二樂章 曲式分析 調式調性
第二樂章 小快板(Allegretto) f小調 3/4拍子復合歌謠曲式
1.主歌謠曲式(1—38)
(1—8)第一部分(主題) (f—bA)
(9~16)中間部分
(17~30)第三部分 (原調一f)
(31—38)新材料樂段
2.中間的歌謠曲式(39—118)
(119一124)連接
3.主歌謠曲式的再現(125—170)
(125—132)第一部分
(133一140)重復部分
(141—148)中間部分
(149—170)再現
4.沒有尾聲。
第二樂章
這首奏鳴曲沒有徐緩樂章,而代之以具有動感的小快板樂章。貝多芬對這個樂章並沒有記以詼諧曲的名稱,但在樂章中間部的主題卻是明顯的詼諧曲式的性格,就其內容來說,特別能讓人聯繫到的是貝多芬較後期作品中含有的思想,如《命運交響曲》等等。這個樂章好象在描寫從孤獨的深淵再度涌現出各式各樣的夢與希望,這是徹頭徹尾的貝多芬式音樂,是無限簡潔又無限豐富的獨特
作品。
由低音域彎彎曲曲地往上爬升的齊奏歌曲是多麼平靜而遙遠,隨後的樂句中弱拍附上強音,音樂的緊張感突增,躍上高峰後又平靜下降的主題又顯得多麼寂寞;寂靜的中段在根底部卻流動著可怕的力量……,這一切的表現無不沁人肺腑,喚醒了人們心靈深處的真實感受。
蘭茲認為這個樂章是貝多芬最優秀的鋼琴作品之一。按照安·魯賓斯坦的評論:「這首小快板(它的第一個神秘的主題和柔和的三聲中部)從頭至尾是驚人的,沒有內心的激動是不可能演奏的。」蘭茲在這小快板中感覺到近似《浮士德》中的夜景,蘭茲的想像可能是隨意性的,但我們卻能似乎感受到小快板中那沉著、徘徊的夜色情景音響,這的確與第一樂章響亮、白晝的音響形成對比。在第
一樂章里,人們愉快地投身於歡樂的大自然的懷抱,而在此樂章里,人們感受的是憂愁、不安,大自然和音響也是神秘莫測的。
在這小快板中,p和pp占優勢的力度特點也強調了夜曲的形象特性,精緻的和聲與深沉的形象極為絢麗。總之,此樂章與第一樂章放在一起,形成了光明與昏暗、愉快與悲哀、信心與猶豫之間的強烈感情對比,這樂章顯然是一首詼諧曲風的音樂。
G. 貝多芬第六鋼琴奏鳴曲的解說
本奏鳴曲與第一首奏鳴曲相同,也是三個樂章的。貝多芬在其中使用了一些異乎尋常的手法:在第一樂章的展開部里出現了嶄新的主題。再現部在D大調上開始。小步舞曲式的小快板樂章代替了緩慢的第二樂章。末樂章是用賦格段的形式寫成的(這是貝多芬在奏鳴曲套曲形式中採用對位形式的第一個例證)。
本奏鳴曲的內容清楚簡單,它不包含什麼戲劇性因素。它的末樂章十分幽默。
第一樂章
第一樂章的形式是奏鳴曲式快板。主部是一個12小節的樂句,它在主調(F大調)上以完滿終止結束。接著開始了新的6小節的樂句,它並沒有結束樂段,而停在a小調的屬和弦上,緊跟著在屬調(C大調)上開始了寬廣如歌的副部,它在左手十六分音符華采音型的背景上由和弦與八度陳述出來。第二主題的陳述在十六分音符三連音的華采音型背景上以(G大調上)相當強烈的結尾收場。
在兩小節由高音聲部級進的十六分音符單聲部進行充實起來的停頓以後,便是有些幽默的主題(也在C大調上),在它的中間出現了三十二分音符的進行。朝氣蓬勃的結束部在這段之後加入進來,它陳述在左手十六分音符三連音和三十二分音符和聲音型背景上。呈示部以兩小節的八度進行:C—G—C結束。在展開部里,這個呈示部結束的進行起著很大的作用。展開部從這個動機在a小調上的反復開始。接著(在d小調上)它由十六分音符三連音和普通十六分音符的旋律音型伴隨著,新主題跟著(也在d小調上)出現,它由分解八度陳述出來,這些分解八度與左手的伴奏進行聯合組成了綿綿不斷的十六分音符三連音進行。這個主題的陳述在向g小調和c小調離調以後,便出現在降B大調上。呈示部結束的動機又在降B大調上出現。在一系列離調(降b小調,f小調、c小調、降E大調)之後,便是d小調屬音上的停頓,再現部在延長的休止以後開始(又在D大調上!),它在短促的轉調過渡以後,又回到了主調(F大調)。
在再現部中,副部(在F大調上)緊跟著主部,它的陳述里多了一個富有歌唱性的擴充(在f小調上)。再現部以後和呈示部相差無幾。
第二樂章
這個樂章的速度近似很平穩的小步舞曲的速度。假如進行是以整整一小節為單位,那麼,要找到自然的速度便不困難。
第三樂章
這個生氣勃勃、洋溢著海頓式俏皮和愉快的幽默的末樂章式一個賦格段。
末樂章是用具有奏鳴曲式特點的單三部曲式寫成的。第一主部緊接著轉入了以主部素材為基礎的結束部(C大調)。
篇幅相當大的展開部把同樣的主題材料加以發展。它(在降A大調上)從八度進行開始,以後便具有了對位的性質。結束部主題的素材出現在(D大調上)在展開部的中央,在回到F大調以後,便是第二聲部(八度的復對位)的再現部。向小調的下屬音(降b小調)離調以後,主題便由分解八度陳述出來,隨後是結束部(在F大調上),它以短短的尾聲(10小節)結束。
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H. 求貝多芬第六奏鳴曲第一樂章的曲式分析
快板(降A大調奏鳴曲),今年上海音樂學院的10級樂曲,我這兒有曲譜,開頭主旋在右手,到版中段兩手主題權交錯 PS:(一會右手,一會左手是主題。)這首奏鳴曲的末樂章篇幅較長,演奏時速度從頭至尾應保持一致。還要注意看清樂句的斷奏和連奏。兩手都是16分音符的跑動處應對整齊。整首樂曲應演奏的歡愉輕盈,充滿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