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土族人的習慣
土族習慣源:
1、飲食習慣
在元代以前,土族主要是從事畜牧業,所以食物結構相對單一,主要以肉類、乳品為主,有時還食用青稞炒麵。但是在元明以後,土族逐漸轉向農業經濟,飲食則變成了以青稞、小麥、薯類等為主。
2、信仰習慣
大部分土族是全民信仰藏傳佛教,在元末明初,藏傳佛教傳入土族地區並得到迅速發展,尤其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發展特別的迅速,土族地區出現了許多的格魯派寺院。
3、飲酒習慣
土族的人特別喜歡飲酒,酒在土族的生活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並形成獨有的酒文化。在歷史上,土族人家幾乎每家都能釀造「酩酼」,也就是一種低度青稞酒。
(1)廣場舞土族姑娘擴展閱讀:
土族禁忌:
1、土族忌諱過中秋節,中秋之夜人們要朝月亮撒一把草灰。但是現在的土族人也隨著大眾過起了中秋節,土族地區的月餅是土族群眾自家蒸出來的,又大又圓,花樣繁多,月餅上的花紋五顏六色,別具一格。
2、土族忌諱吃驢、騾、馬、狗肉。
3、忌諱到牲畜圈裡大小便。
4、同時忌諱數主人家的牛羊,認為這會影響畜群的發展。
㈡ 王學源的廣播體操跳的是哪個土家族舞蹈 A花鼓舞 B廣場舞 C擺手舞 D社粑粑舞
土家族的兩種舞蹈:擺手舞和茅古斯舞。茅古斯舞是最古老的舞之一,而且選項里沒有,那絕對就是擺手舞了。我是土家族,高中時做廣播體操,要做兩套,一套是國家的,一套就是擺手舞操。
㈢ 漢族小伙娶互助土族姑娘需要注意那些
別吃狗肉了還有很多肉也不能吃了。
㈣ 土族女子服飾是怎樣的有何特色
在我國的話民族眾多,就像是土族一樣,這是一個人口比較稀少的民族,主要居於青海的自治縣,那麼土族女子的服飾是怎樣的呢,有什麼特色,說起這個的話,土族的婦女一般都是喜歡那些不同花紋,並且喜歡用各種顏色裝飾的衣服。
而對於未婚的姑娘呢,常常都是梳小辮,在中間梳一條邊,在後面的話有著三條辮子,用一些紅頭繩進行扎緊,並且帶一些海螺圓片啊,代表著未婚意思。總之,土族婦女的話非常擅長那些各種各樣的刺綉,所以,在當地人的服飾上呢,都能夠看到一些綉花的身影。
㈤ 認識一個土族的姑娘,身份證上的名字是吉然么吉。有誰知道這名字的寓意啊
那是吉祥吧,希望他吉祥平安一生。
㈥ 土族文明禮儀常識有哪些
土族服飾土族服飾,各地不盡相同。互助、樂都、大通一帶的土族服飾,仍保持傳統習俗,但也有很大的發展變化。民和地區已基本漢化,同仁地區則已基本藏化。
土族的男子服飾,以短為主,長短結合,青年人的襯衫、腰帶、鞋襪都要綉花。青年婦女的夏裝是長短結合,在家裡一般穿長衫,在田間一般穿短衣。她們的白布汗褂大衣襟的胸前鑲方塊綉花布(漢語叫「胸花」),袖口有二寸多寬的黑布鑲邊。腰間系采綢或綉花棉布帶子,足蹬淺腰鞋,鞋面綉花。頭戴」拉金鎖「翻邊氈帽或禮帽,有的還在禮帽上插上花。
土族婦女的長衫,有單的,有夾的,還有上棉的,土族語分別「年昂」、「汪西日」、「郭登」。袖子上套有用紅、黃、綠、紫、黑色緞料堆制的花袖筒,土族語叫「綃藻」。婦女們的褲子,一般為藍色長褲,並套上褲筒。未婚姑娘為大紅色,已婚婦女為黑色,四十歲以上的婦女不再用了。褲筒邊沿為藍白色夾縫。褲子上面還要穿百褶裙,互助等地為大紅色,民和地區為緋紅色和綠色。老年婦女都穿長衫,套一件黑色藍色鑲邊坎肩。
土族婦女的頭飾繁多,原來有「馬鞍」型、「三叉」型、「鏵尖」型和「干糧」型等。到了四五十年代,互助等地又開始講究「土人頭」、「藏民頭」、「達子頭」、「漢人頭」。土族婦女中的「藏民」夏季戴禮帽,冬春戴狐皮帽。頭發梳成兩個從頭頂到辮梢,由紅、白彩珠串連起來,辮梢連綉花辮套,辮子垂至膝蓋以下。穿長衫、長褲,勒綢、布綵帶,蹬綉花鞋。「達子頭」,戴翻邊黑色氈帽,穿長衫、長褲,勒綢、布綵帶,蹬綉花鞋。
輪子秋輪子秋是土族人民勇敢、智慧、團結的結晶和象徵,也是土族男女老幼喜聞樂見並踴躍開展的傳統活動。
關於輪子秋的起源,有一則美麗神奇的傳說。相傳土族先民為了尋求生活的出路,先後用青龍和野牛犁地,都失敗了。最後用黃牛耕地,「犁了南灘犁北灘,灑下金子般的青稞種子」。秋天,製作木車,運送收割的莊稼。當最後一車麥捆運上場時,車子翻了,只見兩個凈肚娃娃在朝天的那扇車輪上飛舞,口唱豐收的家曲《楊格嘍》。
從此,每年冬季碾完場後,人們在平整寬闊的麥場或者寬敞的地場上,把卸掉車棚的大板車車軸連車輪堅立起來,穩固住重心。朝上的一扇車輪上平綁一架長木梯,梯子兩端牢固地繫上皮繩或麻繩挽成的繩圈。兩人相向推動木梯,使之旋轉,然後乘著慣性分別坐或站在繩圈內,快地轉動起來,並表演出各種令人瞠目結舌的驚險動作,令人喝彩。觀看的人還不時地幫推木梯,使之加速旋轉。有時,一大群服裝艷麗的男女青年在旁邊圍成圓圈,載歌載舞,勢如眾星簇月。
註:凈肚娃娃指光著身子的小孩。
㈦ 土族人的春節都會做什麼
我們知道中華民族有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作為五十六個民族之一的土族也不例外,到目前為止中華大地上的土族的人數大概有20萬,他們主要分布在甘肅,青海省一帶,那麼土族的春節是怎麼度過的呢?跟我來了解一下吧。
首先是除夕第一天大夥都吃完飯後,家家戶戶都要在房門或者門框上張貼新的春聯,這一點跟我們大漢民族基本都是一樣的,基本都是為了迎接新的一年到來,門扇上貼用黃裱紙印的錢馬、年畫等。,這樣看起來就更具有節日的氣氛了,當晚的晚飯基本都是食用細長的面條與肥肉,很少食用米飯的。
拜年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長輩帶領小一輩的去給別人拜年,也可以結伴同行一起去給別人拜年,總之方式很多,但是都是為了表達那是愉悅的心情,向親朋好友送上祝福。初三到初八基本也是去給遠方的親戚拜年,其他的基本就是各種節目的進行,比如踢毽子,打毛蛋等等,總之活動的種類也很頻繁。
㈧ 土族姑娘如果打你下是什麼意思
土族女孩如果打你一下,他可能是在跟你開玩笑吧,有的人要叫你的時候也會打你一下
㈨ 廣場舞美麗的土家族姑娘
土家族允許與漢族女孩結婚的,結婚證可在雙方的任意一方戶口所在地的民政部門領取(帶上雙方戶口本、身份證去),不是跟土家族領。
㈩ 簡介土族
土族簡介:
土族是中國五十六個民族當中,人口比較稀少的民族之一,土族人所說的語言是屬於阿爾泰語也就是蒙古族的語種,國家在1979年的時候為土族的同胞們創造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以漢語拼音字母為字母形式的土族文字。
土族的主要居住地是在我國青海的互助土族自治縣,大部分的土族人民都集中在青海的民和,大通兩個縣和趕圩的天祝藏族自治區。
(10)廣場舞土族姑娘擴展閱讀:
土族的服飾文化:
1、斜襟袍:土族男女均多穿高領或翻領斜襟袍。這種袍除了肥大、寬大外,最富特色的便是五彩袖。五彩袖用紅、黃、綠、白、藍等五色彩布或綵綢拼制而成的,土語叫阿拉肖梢。
袖筒一般長過手,所以民和等地又稱之為「罩袖」。有的袖筒由里向外一截比一截窄瘦,有的又呈寬長的直筒狀,袖口裡子縫半尺長的紅邊,穿上後將紅里翻出外面。
據說早期的花袖是用七色彩布縫制的,後來演化為五色,而且這些色彩都是依照彩虹的顏色調拼而成。看上去諧調、鮮艷、美觀、大方,土族也因此而被稱為穿彩虹花袖衫的人。
2、肥大上衣:土族是以農耕為主的農業民族,有過畜牧經濟的歷史。在民族服飾中就反映了這種現象。在土族服裝中,沒有完全擺脫皮袍、皮襖等皮毛製品,男子還常常以袍服為禮服。
婦女的上衣雖用棉布、綢緞等製作,但普遍較為寬大,一般都長及膝蓋,外面還常套穿一件長長的坎肩,從中能看到畜牧民族袍式服裝的影子。
3、土族頭飾:土族婦女講究頭飾,在土語里,頭飾叫扭達,式樣復雜,各地不一樣。有的叫三叉、干糧、羊腔、馬鞍橇等。
現在,繁多的頭飾已經沒有什麼人用了,變得簡單方便。姑娘一般梳三根發辮,已婚者梳兩根,末梢相連,以珊瑚、松石等綴飾,再戴上織錦氈帽,十分漂亮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