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貝多芬第二十一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曲式分析
http://www.moonpiano.com/bbs/dispbbs.asp?boardid=26&id=283
B. 曲式分析《鋼琴奏鳴曲》(op.2 no 1 第三樂章)並寫出結構圖示及文字分析報告。。。急急急。曲
第一鋼琴奏鳴曲》是貝多芬呈獻給他過去的老師海頓。這首奏鳴曲具有悲劇性情緒,明顯地暗示和顯露出貝多芬精力旺盛的寫作慾望及其深刻獨創性。這首奏鳴曲以精練的鋼琴寫法,澎湃著陰暗的熱情,可以窺見到貝多芬日後強烈的、自成一體的樂調作風。這首作品的節奏較為單調,小節間的區分也多少有點生硬,還留存著較為幼稚的作曲法。盡管如此,在這首作品巾已經強烈地流露出貝多芬式的特質,頭尾的兩個樂章把貝多芬剛強和獨特的個性表現得異常明顯。
安·魯賓斯坦曾經說過:「在Allegro中,一個音符也不象海頓和莫扎特,它充滿了激情和戲劇性,一張愁眉不展的貝多芬面容。Adagio按照當時的時代精神寫成,但它畢竟還是較少柔媚。在第三樂章中又是新的風味,這是戲劇性的小步舞曲。在第四樂章中是同樣的性格,其中沒有一個音象海頓和莫扎特……。」
羅曼·羅蘭非常正確地感覺到貝多芬在這首奏鳴曲中的音樂形象性方向,他指出:「在初期,在奏鳴曲第二號第一首中貝多芬還採用聽到過的表達方式和句子。但已經出現了粗魯的、強烈的、斷斷續續的音調,這種音調在借用的語言說法上留下了痕跡。本能地流露出思維的英勇氣質,這不僅表現在大膽的性格上,而且表現在明確地、毫不含糊地意識到,怎樣選擇、決定和舍棄。沉重的音型:在線條中再也沒有莫扎特和他的模仿者所特有的貓一樣的靈活。它是筆直的,由堅定的手把它勾畫出來。它象一條極短的,但寬廣平鋪的道路,從一個想法轉入另一個。這是靈魂的大道,整個民族可以沿著這個大道走過。不久,載重車隊的士兵和輕騎兵也將通過它。」
《第一鋼琴奏鳴曲》是貝多芬創作個性形成的傑出證明。它襯托出貝多芬新的思想、新的形象,肯定了貝多芬先進的理智與感情相統一的倫理,表明了貝多芬把內心所有的力量服從於英勇的業績、高尚的目的。這首作品與日後的《熱情奏鳴曲》是相通的,顯露出《熱情奏鳴曲》的面目。
曲體分析
第一樂章 快板(Allegro) f小凋 2/2拍子 奏鳴曲式
1.呈示部(1—48)
(1—8)主要主題 (f)
(9—16)連接
(16—20)動機重復
(21—41)副主題 (bA)
(42—48)結尾
2.展開部(49—100)
(49—94)主、副題動機發展
(95—100)模進
3.再現部(101—147)
(101—108)主要主題 (在原調上)
(109—119)連接
(120—140)副主題 (在主音調上)
(141—147)結束主題
4.尾聲(147—152)
第二樂章 柔板(Adagio) F大調 3/4拍子 較高等級的迴旋曲式(沒有展開部的奏鳴曲式)
1.呈示部(1—31)
(1—16)主要主題 (F)
(17—22)連接
(23—27)副主題 (c)
(28—31)重復結束
2.再現部(32—58)
(32—47)主要主題 (在原調上)
(48—58)副主題 (在主音調上)
3.尾聲(58—61)
第三樂章 小快板的小步舞曲 [Menuetto(Allegretto)] f小調 3/4拍子 小步舞曲復合歌謠曲式
1.主歌謠曲式(1—40)
(1—14)小步舞曲主題 (f一 A)
(15—28)轉調展開
(29—40)主題 (原調一主音調)
2.三聲中部(41—73)
(41—50)三聲中部主題 (F—c)
(51—65)中間部分
(66—73)再現部 (主調一主音調)
3.再現的主題歌謠曲式(1—40)
4.沒有尾聲。
第四樂章 極急板(Prestissimo) f小調 2/2拍子 較高等級的迴旋曲式(用近似三聲中部代替展開部的奏鳴曲式)
1.呈示部(1—56)
(1—13)主要主題 (f)
(13—21)連接
(22—34)副主題 (c)
(35—50)重復樂句 [星夜鋼琴網]
(51—57)結束主題
(58—60)轉調至近似三聲中部
2.近似三聲中部(61—139) (bA)
(61—80)第一部分
(81—88)中間部分
(89—96)再現
(97—111)重復
(111—139)轉調再現
3.再現部(140—198)
(140—148)主要主題 (在原調上)
(148—162)連接 [星夜鋼琴網]
(163—190)副主題 (在主音調上)
(191—198)結束主題
4.沒有尾聲。 [---分頁---]
第一樂章
這一樂章織體比較簡單,以簡潔緊湊的形式和典型的貝多芬式,細膩有機地發。簡潔手法幾乎已達到最大的界限,主要動機具有強大的支配整體的力量,整個樂章充滿了嚴肅、激情、興奮、強而有力與毅然的決斷力。表情的連續顯露出英勇性的直率線條和在海頓、莫扎特鋼琴作品中曾未見到過的豐富和強烈的感情。
呈示部簡潔的描繪是非常豐富的。剛強的激情以不斷增長的不安、堅決勇敢的結論,現實地描寫了英雄的形象。展開部是再現部強有力的准備部分,貝多芬又表現出新的持質,展現出猛烈的前進動力,給予整個樂章新鮮而強大的內在張力。最後那猛烈敲擊音的連續,憑著弱拍上的銳利強音,使音樂又掀起了高潮,為樂章刻劃下英雄的性格。
本樂章幾乎就是由一個動機展開而成的。開頭的兩個動機雖然採用了莫扎特《g小調交響曲》終曲主題的輪廓,但貝多芬卻完全重新理解了音樂,以變成剛毅的感性和號角聲。人們也把這種動機的形成稱之為「曼海姆派爆發的火花。」貝多芬在他初期的許多音樂中都使用了類似的動機,這種樣式的動機很象是煙火往空中躍升而去,而曼海姆樂派也時常採用了這種手法。[星夜鋼琴網]
總之,我們在這樂章中已經看到貝多芬以巨大的現實主義才能,探索了表達形象特性的音調,用各種因素的對比發展、綜合、分解、過渡,把各種感情傾向和色彩集中在統一的范圍內,充分顯示情感的矛盾。
演奏注釋
[1]緊湊的主要主題以斷奏上行分解和弦型進行,由a、b兩個動機組成。旋律的和聲型進行很容易察覺到與銅管樂器的音響有聯系,它表現出一種戲劇性的威力,似乎是一種表現力的召喚,一種感情的號角聲。形象性的音調在威武方面擴展,具有勇往直前的堅強性格。三連音的節奏要彈得十分准確。
[2]上行形的顛峰要做出稍許的強調。
[3]左手第一個四分音符是五六和弦,注意不應當與前面三個和弦混成一個節奏型,它是由和弦來表現強拍。
[4] 以(crese.)(rit.)的內在對比,趨勢逐漸高漲起來。
[5]倚音必須彈得尖銳,把時間緊迫起來,以符合音樂的急速性質。可利用前倚音凝縮起來,在顛峰點加入sf,突出倚音所依附的那個音。
[7]音型化的和弦做出ff,應按住所有的音。這個分解和弦不可慌張,每個音都要彈得很清楚。
[8]響亮的半終止,延長符號大約等於1小節。音樂以片刻的膽怯、微弱的嘆息為解決。
[9]號角聲在低音區,因此低音應很確實,造成剛毅的感情對比。
[11]這4小節的基礎是安祥聖詠式的陳述,是聚精會神的沉思。背景上彷彿有幾個樂隊聲部在相互呼應,左手要突出溫和的下降形,要十分注意動機的第四拍不能與後面的第一拍混在一起,而要象輕盈的結束那樣離鍵,敏銳地提高對音色表現力的感覺。
[15]下行的切分音好象是從第八小節第一拍的「嘆息」發展而來的,用切分音的力度與嘆息的消極音調相對比。
[16]到達平行大調(bA)屬和弦,為副主題調性作準備。
[21]bA大調卜出現副主題。它開始於屬音的小九和弦,與主要主題巧妙對立,旋律線的動態相反。清晰、上行、尖銳、號角聲般音型的主部變成了柔和、下行、歌唱、靈活的音樂。圓滑奏所呈現的曲線與主要主題的斷奏是迥然不同的,八分音符的節奏型背景卻出現了貝多芬非常喜歡採用的熱情重音。sf強調了加入不協和的裝飾,但重復低音的印象不能消失。
[26]這里好象是急促的「感嘆詞」,片斷重復、動機重復和模進,使音區擴展了。
[33]左手的切分音變得固執、堅定、號角聲般,越來越強,而「感嘆詞」被肯定、確信所代替。
[34]終止式的下屬和弦首次出現。
[37]樂句的終止。先是一個不完滿的完全終止,而後又通過變奏的部分重復進行到完全終止。
[41]結尾句開始。(con espressione)帶有哀愁寂寥的氣氛,象一種小結尾的曲思。右手的旋律應當彈得很深,左手的和弦則應當彈得短促。重復兩次的2小節片斷提高一個八度,要強調兩個主題問的戲劇性因素。
[47]此和弦給人以延伸音符的感覺,可做出主和弦與屬和弦在感情、力度上的沖突,注意強弱的音樂處理。
[49]展開部基本上是p的性質。從結束呈示部的調性(hA大調)開始,用主要主題和副主題動機發展而成。八分音符進行應當連綿不斷,高音聲部須連貫進行,sf彈得肯定。
[67]低音下降的旋律要非常有精神,(1egato)可用力些,表情極其豐富。
[73]低音聲部的切分音與右手的高喊聲相呼應,左右手接連不斷的重復加劇了思緒驚慌、縈繞不去的特性。節奏重音要注意互相打斷。
[81]到達主調的屬和弦,並將該和弦在持續音上發展,三對連線
音符中,第二對含義比較深長。要逐漸安靜,緊張消失了,但感情還未平息,嘆息音調變了面貌,強調了抱怨、柔弱的情緒返回。
[85](tr.)要非常仔細,應該不加結束。
[93]左手驚慌的餘音、同時下行的二度、三度要有分寸感。迥音的動機加半音的銳利摩擦使氣氛升騰起來,以預告主題和再現。
[95]連續的模進,由主動機的一個因素構成,並從很弱漸強,用這個模進引出再現部。
[101]再現部開始的力度與主要主題首次出現時的弱奏形成對比。這里果斷的特點使主要主題變得強而有力,把f增強為ff。左手的和弦部分與呈示部不同,在強拍上給旋律作伴奏,節奏性比呈示部更加鮮明、更加堅決,整個是ff的性質,直至延長號。
[105]第一音都要跟左手的拍頭配好彈出,貝多芬寫下的裝飾音都要彈在拍子上。
[109]在主要主題與副主題之間出現短小的、向下屬方向的音調,它改變了主調性。
[120]副主題在主調上再現。[星夜鋼琴網]
[132]左手的切分重音是考驗,是加強了的意志和決心。
[141]結束主題規模不大,但連續強大的打擊音及其弱拍上的尖銳重音應當彈得極其強烈,以形成簡潔有力的終止,使得最後的結論令人信服。
[146]進行到阻礙終止,引出短小的尾聲。尾聲開始2小節是五度動機,並以縮短時值來加強發展為連續模進,最後以極強奏結束該樂章。 [---分頁---]
第二樂章
此徐緩樂章就風格和內容而言,接近了莫扎特的奏鳴曲,充滿了莫扎特羅可可的美感。它起初是貝多芬1785年在波恩寫的《c大調青年四重奏》的第二樂章,樂章可以看成三部曲形式,基本主題採取了二部式。這個意味深遠、高貴且又哀愁的主題是由僅僅十五歲少年想出的,不能不說是非常驚人的,聽起來似乎有些平板,但其性質是典型的貝多芬音樂,從中可以看出貝多芬成長的過程。
羅曼·羅蘭曾寫道:「在第一首貝多芬奏鳴曲(0p.2 No.1)的(Adagio)中,美妙的表達在某種程度上是來自他人的,但是感情比較樸素,較少裝飾,更接近於自然。各種因素明確地對比著,而不是以逐漸改變色彩來從這一種過渡到另一種,線條進行沒有修飾。不只是關心,人們是否喜歡,而是注意更為正確地表達感情,而感情在任何時候也不能假裝的。」
在這一樂章中,貝多芬創造了具有大型的、概括的、輪廓的、直率的旋律,而這種旋律完全符合它所表達的思想與感情綜合的寬度、幅度和力度,常常有某種嚴峻的、斯巴達克式的東西。樂章還表現在以(1egato)為主要標志,使演奏精緻、敏銳、細膩。它的旋律安祥而柔和,充滿感情的明確輪廓被清晰的節奏支撐著,表情上形成相互對照,內容上一脈相承。總之,這個樂章已經展現出貝多芬特有的悲愴美。
演奏注釋
[1]開始於具有美之奧妙的F大調主要主題。這一主題是有再現對稱的二部歌謠曲式,其第一部分是8小節樂段。彈奏迥音時,要注意上助音放在弱拍上。
[8]准確地彈出高音聲部中的十六分休止符,其餘聲部保留到底,要有節奏勻稱之感。
[9]歌謠曲式的第二部分前半是屬和弦的發揮,應當把低音c彈得很豐富,十六分音符進行輕盈、流利,不要用過多的踏板,高音聲部的級進、下降都要有鼓漲起來的感覺。迥音可把附點分割成三個音。
[10]sf只是表示強音之意。
[13]其後半提高一個八度再現主要的樂思,但沒有再現完整的樂段而只再現了用完全終止結束的後樂句,並加以變奏。二分音符F音要保留到底,可以深觸鍵。
[14]用加重和弦的辦法來代替(rinf.),以表現貝多芬愴美的世界。
[17]連接段落用新材料,並從跳出的新調d小調開始。d小調動搖不安的經過部要保留拘謹特點,每組三個三度的音型應有朗誦音調的線條,左右手的音符進行應以四重奏的形態採取應答的方式,確實而牢固地鞏固音樂的根基。
[23]優美的副主題在屬調c大調5小節樂句上娓娓唱出,以從屬和弦開始,用完全終止結束。三十二分音符要彈得均勻、平滑、從容不迫,千萬不要彈成「經過句」,要有明確的線條,與主要主題對比、聯系。
[27]應當如歌,好象由大提琴奏出來一般。
[28]加固結束主題,重復結束動機,sf不必太強烈,手指尖的感覺好象深深地陷到和弦中去。
[29]動機進行變奏,它變化了三連音和延留音式的輔助音。左右手上每兩個音符的音型,第一個音符應當沉重些,而第二個音符要輕巧地離鍵,防止進行中斷的現象,整個線條聽起來要象是一個連綿不斷的十六分音符三連音進行。
[31]結束和弦小節,增添了小七度音(bb),轉回主調而引出再現部。低音c必須響遍全小節。
[32]小規模的變奏被優美地裝飾了,在主要主題旋律上先出現十六分音符,隨後出現滑音式的三連音,此時的音樂手法相當纖細、綺麗。
[37]右手的三十二分音符應盡量優雅,在節奏上確實彈出三個音符對四個音符的組合進行。
[45]注意sf產生的和聲效果。
[56]一個連續不斷的線條,以致聽不出左右手在輪流演奏,變奏的程度越來越大,要講究平穩的情緒。
[58]尾聲,靜靜地結束了再現部。[---分頁---]
第三樂章
此樂章帶有曼海姆樂派及海頓、莫扎特創造的充滿活力的小步舞曲傳統,生動活潑而充滿了幽默感。小步舞曲的性質接近於古典交響曲的小步舞曲,它以率直、清晰的節奏范圍來表達貝多芬的個性。三聲中部八分音符進行的特性音型極具戲劇性,使人聯想到《第五交響曲》的詼諧曲。這樂章的小步舞曲超出一般小步舞曲的優雅情趣,它不是優雅的宮廷舞曲,而是使人預感到詼諧曲的音樂。
主部的音色是陰暗的,而且出現銳利的不協和音,在音樂方面帶有純重的感情,有時甚至是憂郁不安的。在樂章中似乎也可以看到弦樂四重奏的情景,在弱奏和弱拍上出現的銳利強音,產生的是悲痛的音響,而不帶有詼諧的味道。
演奏注釋
[弱拍起]小步舞曲趣味主題的第一動機,要輕柔地觸鍵,避免與下一小節的第一拍連結起來。整個主題音樂的音色是陰暗的、是注重低音效果的,可以看到弦樂四重奏的背景:兩只小提琴在細致地歌唱,同時大提琴給予很確實的回答。重音
的換置是有一些粗野的色彩,一種對未來的大膽領悟。
[8]把模仿的中間聲部顯示出來。
[11]倚音後面的音符可彈成兩個八分音符。
[14] 必須把第三拍與第一拍連起來。
[24]第三拍後,雙手隔八度的單音是全體動員的齊奏,彈奏時要想像一個八度音之下有大提琴在合奏,要以ff肯定式地做
出來。
[29]8小節樂句開始,注意sf在第三拍上,動機主題再度以f出現在低音聲部。
[30]顫音要做得非常貼切、如實。
[35]p應當突然出現,並注意它的之後還有pp的性質。
[36]平靜的小結尾應極有透明聲音。
[40]爽朗新鮮的F大調。這個中間樂段的速度與前面相同,這里的弱起拍也應當同第一拍分開。4小節的樂節主動機以左右手的交替所彈奏出旋律也同時發揮了對位法的妙趣,它與小步舞曲相對照顯得更為流暢,充滿鮮明的光彩與安靜的溫暖。
[41]三聲中部。第一部分是不對稱的樂段,第一個八分音符應當突出、加重,其調性是同主音大調(F大調)。
[45]左手充分(1egato)呼應前面4小節,旋律在低音聲部極其柔和。應當輕輕地把高音聲部里第三個四分音符放下,比中間聲部的G音放得早些,G音應當保留到小節末。
[51]中間部分具有動機的性格,並是屬和弦的發揮。
[59]右手平行四度的六和弦經過句,指法要准確、連貫,把最後兩音移到左手時會顯得輕鬆些,給人以強有力的解放感。
[65]右手的。bB音可繼續按音,與下面的A音連結起來。
[66]再現部的後樂句有變化,用三聲中部調性的完滿完全終止結束。沒有再現的連接段落,立即開始再現的主歌謠曲式。[---分頁---]
第四樂章
這是最具有貝多芬魄力的終曲。它充滿了貝多芬思維的大膽迸發,不絕如縷的琴聲表達出熱情澎湃的意境,有「小熱情奏鳴曲」之稱。[星夜鋼琴網]
這一樂章把貝多芬熱情激烈的天性和真正動人的貝多芬式精神充分地表現在急流的音樂中。樂章極具戲劇性,有如興奮的暴風雨襲來或大事件突發的感覺,形成了貝多芬的威力。它的奏鳴曲式是變形的,樂曲的內容也傾向於浪漫風格,由於在展開部加入意境寬暢的新主題,同時使用了主要動機代替尾奏曲思,產生了迴旋曲般的性格,在這種迴旋曲中依然充滿了奏鳴曲式般「動」的表現力。
樂章植入激烈的對比及動機的有機式展開手法,也產生了無比的內在緊張力。
蘭茲比喻這樂章為「火山的急流」,描寫它為非常自由、非常戲劇性的樂曲。
演奏注釋
[1]主要主題趁著急忙的三連音動態始於f小調,以具有近於激烈狂暴而大膽的重音動機開始。左手三連音背景掀起激烈的旋渦,以強勁的反復給予呼應,右手的和弦重音須給予特別強烈的緊張度。貝多芬式的典型休止符、節奏重音和力度重
音明顯公布,極其堅決、威風凜凜。
[2]注意左手是利用低音強勁的反復。
[5]左手注意聲部的進行,G音應當保留到底。
[9]左手上的兩個四分音符必須彈成斷音。
[10]顫音要求彈得親切、實在。
[12]主要主題用重屬和弦結束。
[13]加固上面重屬和弦,全末樂章的八分音符三連音進行都應當是連音,以形成一個動力性的大背景。
[17]強擊出三點f音的上限音fff。
[22] 副主題伴隨著三連音自然發展,顯得很有動態性。它運用了開頭的迥音動機,給人一種與主要主題相對應的圓滑之感。前面的力度ff一直保持有效,直至後面p出現為止。
[24]旋律線條在左手每組三連音的第一個音符上和右手每組三連音的第三個音符上。
[26]右手的三連音、左手的二連音的不規則節奏創造了期待的印象,這個旋律特別歌唱,有明顯的斯拉夫民間音調。
[29]左手分解八度G音須彈得稍輕些。
[34]用完全終止結束,導入新的旋律。左手使用阿爾貝堤低音,清晰、透亮,並且幾乎不用踏板,右手的八度音如歌地,彈得純朴、極富表情。
[50]以主要主題結束呈示部。ff應當突然在右手進入,好象強調形象的內在對比,意志的振奮及感情的深沉與強烈的三連音流動渾為一體。
[61]轉凋到近似三聲中部,其調性是。bA大調。以迴旋性發展了主要主題,表現出優稚的感動和激情,音樂顯示對第一樂章開頭動機的回想,在渾然忘我的氣氛中對比。左手上重復的和弦應當彈得輕盈透亮,可以想像是單簧管獨奏配上弦樂伴奏。
[62]在左手第四拍上不留住而輕輕地放掉和弦,彷彿在尋找寧靜、安逸,透過主題流露出獻媚風格的痕跡。
[70]左手三個四分音符應當是連音。
[79]左手2小節部分應當是(1egato)。
[83]中間部分是屬和弦的發揮。
[111]三連音的流動逐漸減弱力度,雖然是pp,要用三連音再次賓士起來,重新取回無限活力,注意速度與表情。左手的pp可從第一拍開始,pp與充滿魄力的強奏sf相互交錯,為後面將傾出的全部威力做准備。這種手法充分顯示出貝多芬的個性萌芽及那獨有的雄大氣宇。
[113]轉調的再現連接段落,其性格材料是樂章開始的主動機,注意高音聲部突出,應有管弦樂的音響。
[122]號角般的召喚,高音聲部和低音聲部做出sf,而中間聲部重復的三、二度可以輕些。
[131]主調屬和弦,並將該和弦發展成段落。
[133]高音聲部要勾住旋律,使其圓滑進行。
[136]進入(decrese.)中,左手下面的c音要確實地彈出,使低音基礎鞏固,右手上聲部是四分音符。要賦予持續音以緊張感,使再現部的出現變得更為迫切。
[140]在再現部中,重新又是暴風雨,又是斗爭,又是意志的奮發。主要主題一直用f來陳述,避開了p和f的對比變換,引向熱情的勝利。
[154]用主動機的材料延伸。
[19l]尾奏手法較為簡單,以華美的三連音音符的琶音組成,慢慢提升的激烈熱情造成了非凡的緊張力量。最後以下降的琶音崩潰般地掉下來而突然結束,形成圓滿的效果。
C. 曲式分析貝多芬op.2 NO.3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詳細曲式分析
呈示部
主部 連接部 副部 結束部
a + b + b』 補充 Ⅰ c + c』(擴充) Ⅰ
1-8 9-15 16-23 24-31 31-43 44-51 52-67 68-94
d小調
展開部
引入 中心 連接
Ⅰ Ⅰ + Ⅱ 假再現 Ⅰ(屬准備)
95-110 111-126 127-150 151-169 170-214
再現部
主部 連接部 副部 結束部
a + b + b』 Ⅰ c Ⅰ
215-222 223-229 230-242 243-270 271-295 296-318
(連接)
319-322
尾聲
Ⅰ ( 展開功能 ) Ⅱ (再現功能)
323-350 351-399
其中,數字為小節數,但不包括每一部分的第一個不完整的小節。
不知道怎麼弄才對的齊啊,試過好幾次了,將就看吧。
本資料轉自: 星空愛心幫助網http://blog.xkyn.com/ 詳細信息請參考:http://blog.xkyn.com/neirong-xin-hao-shenme-wangzhan-shenme-jingyan-nali-shenme-.html
D. 求貝多芬《熱情奏鳴曲》第三樂章的詳細資料
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是世界音樂作品中的瑰寶。
「熱情」的名稱是漢堡出版商克郎茨起的,原來的曲名是《第二十三鋼琴奏鳴曲》。「熱情」一詞確切地道出了這部作品的本質,因此沿用下來。《熱情奏鳴曲》作於1804年至1806年間,正是貝多芬創作的成熟時期。他的深刻、巨大的樂思和雄偉的形式在這一時期突出的表現出來。從作者本人到公論都認為 「熱情」是登峰造極的鋼琴奏鳴曲之一。貝多芬曾這樣解釋它的內容:「你去讀莎士比亞的暴風雨吧!」這是告訴我們,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創造的音樂形象與莎士比亞的創作中詩意的、悲劇的形象有相同的地方,都非常深刻、強烈地表現了一種使人驚嘆不已的勇往直前「超人」的力量。深刻的樂思揭示了偉大的人類悲劇;人生面臨著迢迢的苦難之路;人生充滿了矛盾和不停的探索;人生雖然最終是死亡,但這死亡不同於生物的自生自滅。人在肯定生活的同時,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搏鬥,和自然力搏鬥;和包圍著、敵對他的力量搏鬥……這些都由於死亡而升華了,顯示出無比的崇高、悲壯的美!
樂曲共三個樂章:第一樂章有兩個主題。第一個主題表現壓抑的情緒和對光明的渴望,以及對所謂「命運」的強烈反抗。第二主題表現對幸福生活的嚮往。理想的破滅,熱情的怒濤和生活的苦難搏鬥。這里充滿了強烈的戲劇沖突。第二樂章與第一樂章的熱情形成鮮明的對比:在苦難坎坷的生活歷程中,心靈仍充滿活力,陶醉在美妙的理想境界中。這里用了淳樸的贊歌式主題,三個變奏之後,節奏逐漸活躍,暗示英雄的意志通過沉思又堅強起來,繼續向苦難進行頑強的搏鬥。第三樂章是1840年夏天寫的,貝多芬和他的學生利斯在散步的路上,口中一直哼著一個曲調。他說:「這是我想到的一首奏鳴曲的最後快板樂章的主題。」走進屋後,貝多芬連帽子也來不及脫,就奔向鋼琴彈奏這個嶄新的樂章達一小時以上。最後他對利斯說:「今天我不能給你上課了,我還需要工作。」具有超凡脫俗氣質的《熱情奏鳴曲》最後樂章就這誕生出來了。這里顯示了沸騰的斗爭意志,百折不撓的氣勢,號角般的引子,暴風雨般的第一主題和頑強反抗、掙扎的第二主題。雖然以悲劇式的和弦收場,但是在終曲的尾聲卻出現了群眾舞曲性質的節奏,出現了英雄的插句,表現了不屈不撓的鬥志,和英雄本身所具有的巨人般的力量。
在形式上,《熱情奏鳴曲》表現了貝多芬的獨創精神,創作手法自然、靈活。他將「普羅米修斯的不安的靈魂」和被剛強意志所克服的狂瀾般的情感,理智地組織在古典式的、嚴整、純潔的音樂形式里,音樂語匯樸素、簡潔、精確。對此,羅曼.羅蘭稱贊道:這是「在花崗石的河道里的火焰的巨流。」
E. 貝多芬杜鵑奏鳴曲第三樂章曲式分析的完整結構圖和調性布局
第十鋼琴奏鳴曲(獻給馮·布勞恩男爵夫人)G大調Op.14No.2在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中,這是技巧較為淺易的作品之一,但它卻是貝多芬個性形成的重要階段的注釋,具備了貝多芬音樂的所有特色與魅力,是一首優雅可親的奏鳴曲,尤其第一樂章最為出色。貝多芬傾向於音樂形象的現實主義和標題性,這促使他更堅定地創造和錘煉鮮明的、相互矛盾的形象對比,以形成他前輩所未有的真摯和形象化的音調。在這首奏鳴曲中的確存在著人的各種個性的對比,表達了內心互相抵抗的因素,顯現了貝多芬努力在探求奏嗚曲整體的簡練和富有表情的緊湊。因為這首奏鳴曲的曲淵非常優雅而可愛,在貝多芬抒情詩意的奏鳴曲風格形成巾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所以多半被選為初學者學習的樂曲,並得到了音樂家們的好感。整首樂曲充滿了許多豐富的表現方法,音樂上也充分顯示出進行發展的有機性,產生了巨大的生命力,表達了明朗快樂世界裡的意念。辛德勒曾說過:「在Op.14的二首奏鳴曲裡面有兩種意見之爭,也有男女的對話,尤其是第二首,這種對話顯示得更為明顯,兩個聲部的對應比OP.14No.1更為清楚。」「這是表現了丈夫和妻子或相戀人的會話。」「在兩個極為明顯對立的聲部上,很明確的把對話雙方都表現出來了。」貝多芬對這首奏鳴曲的動機與旋律的安排是採取了對話似的形式,創造性地發展了海頓的對話特點,首次在音樂中表達兩種互相對立因素的爭吵言論,富有邏輯思維的想像。這個輕松、愉悅而可愛的小曲直率流露出的是纖細、柔和的感覺,具有女性般的優美性格,它以誠摯的抒情、青春的感情征服和吸引人。的確,貝多芬的動機和旋律總是具有強烈的傾訴特質,使這首奏鳴曲在所有前幾首奏鳴曲中風格是最鋼琴化的。總之,這首奏鳴曲在織體上最清澈、最精緻,它樸素、率直,鮮明地描繪出內心感受的畫面,音樂的進行和發展也顯示了完美的獨立性,正如前一首奏鳴曲那樣,是處在輕快、明亮、快樂的世界中。曲體分析第一樂章快板(Allegro)G大調2/4拍子奏鳴曲式1.呈示部(1—63)(1—8)主要主題(G)(8—25)連接(26—47)副主題(D)(47—58)第一個結束主題(58—63)第二個結束主題2.部(64—124)3.再現部(125一187)(125—132)主要主題(在原調上)(132—152)連接(153—174)副主題(G)(174—187)第一個結束主題4.尾聲(187—200)第二樂章行板(Andante)c大調2/2拍子變奏曲式(Laprimapartesenzareplica)(1—20)變奏主題(21—42)第一變奏(43—63)第二變奏(64—67)連接(68—87)第三變奏(88—93)尾聲第三樂章很快板的詼諧曲[(Scherzo(Allegroassai)]G大調3/4拍子較低等級的迴旋曲式(兩個插部)(1—22)主要主題(G)(23—42)第一插部(e—G)(43—64)主要主題的第一次再現(在原調上)(65—72)連接(73—138)第二插部(c)(139—160)主要主題的第二次再現(在原調上)(161—254)尾聲第一樂章這個樂章鮮明、率直,樸素地描繪了貝多芬內心感受的畫面,它從富有邏輯思維的結構出發,用音響來表現兩種對立的聲音,整個樂章的旋律非常真誠,和聲織體極為抒情。呈示部極為優美高雅的主要主題引發出頗具特色的氣氛,那單純的美給人很深的印象。音樂轉調段出現的鶯啼鳥叫般動機,以明快而抒情的感情色彩鮮明地發展著,靈活多變的節奏及音調的主導動機生動地交替、聚集和流動,表達了激動心情的形象。再現部雖然照一般規則進行,但又與前面動機直接組合起來,使驚人的音樂手法得於體現,似乎是一種寂靜的幸福結局,爭吵結束了,愛情與和平勝利了。在小結尾里,不絕如縷的旋律與音群充滿了光輝與溫暖感,氣質也顯得無比高貴,產生了優美的余韻。安·魯賓斯坦指出:這個樂章「以不凡的鮮明為特點。」羅曼·羅蘭把這個第一樂章和其他奏鳴曲的某些樂章一起列為貝多芬「清新的小溪」。演奏注釋[不完全小節]主要主題是一個平靜而富有歌唱性的8小節樂句,全部建立在主調上,應該彈得樸素和明亮,音程的跳動較大,好似一陣沖動,4小節完全相同的節奏由快樂地來回移動的右手動機表現,左手採取的應答式起伏動機極其溫柔,具有頗為幸福和快樂的魅力。[l]前4小節左手的伴奏用分解三和弦陳述出來,三個音都要保持住,並在下一小節前半拍上放掉,避免使用踏板。[5]從這里開始的高音聲部是一個小提琴型的連貫旋律線,整個句子的感覺是一氣呵成,不能有任何中斷或間歇之感。貝多芬在此所標明的奏法和小提琴的弓法十分相近,左手的伴奏須清楚,分解和弦的三個音都落在弱拍上,注意第一個十六分音符的休止,三個音中的任何一個音都不要留住,而第三個音要在休止前柔和地放掉,左右手的配合應給人無間隙的印象。[8]同右手在第一拍上結束了前一樂句,用完全終止結束。它很快地寂靜下來,過渡到溫柔、情語綿綿的音樂中,整個音樂的形態很簡明,它向重屬音的A大調轉調,開始之處所顯現的黃鶯似的鳴聲、小鳥啼叫般的動機,在主和弦上突出了浪漫色彩的五度音,使這個溫柔的片斷富有驚人的大自然詩意,是樸素之美。左手連綿不斷的十六分音符進行代替了斷續的音型,雖然在低音區,但仍應輕巧些,連音和跳音的動機是一條紐帶,牽動著其後的發展,這就是一般稱為「情人的對話」的快樂曲思。[10]E音是音調朗誦的高點,可以做出sf。[14]這個p應是piup為好。[15]這個倚音應准確地和低音一起開始,彈得十分輕巧。[19]p要突然進來,到達屬調的屬和弦,不要有任何(creSc·)的推進,它是請求的音調發展,旋律中的休止符要准確地做到。[20]左右手的時值對應須十分准確、自如些。[24]左手的和弦應嚴格半拍。[25]第一個八分音符輕輕地結束了前段落,從第二個八分音符起出現了呼喚動機,呼喚出根據它加以變形的、高貴的、帶有快樂表情的副主題。這里以三度和弦式優美的下降旋律為中心,三個重復的八分音符應彈得銳利些,D大調三度甜美的音響可帶有某些幽默的情緒。左手兩個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八度和右手的三度一起給人一種沒有中斷的感覺,並帶有一點賣俏、善意的調皮色彩和洋溢快樂的表情。[29]三個低音的A音是右手三度副主題的不完全小節,應稍微突出,以求得一種微妙的對應。[33]這里又是溫和的請求,並顯得更熱情些,注意所標的連線每一次都是從第一個八分音符開始的。[36]屬調的完全終止。[39]切分音D音應加以強調。[40]右手三個D音應再次彈成副主題的不完全小節,句逗要清楚。[47]引入三十二分音符,是呼喚動機的變奏新材料,左手的和弦應短促地放掉。[42]在(cresc.)以前不應有任何增強式推進。[44]sf只管左手的A音,好象是圓號的起奏。[45]主調的完全終止。[46]是低一個八度部分重復的補充。[47]第一個結束主題以p開始,但應當是富有歌唱性,其材料是全新的,是個擴展樂句,陳述好象是高音聲部和低音聲部的對話,這部分可能就是「丈夫和妻子」的親密對話吧。高音聲部的動機主題每次都是從第二個八分音符開始的,左手的模仿聲部也是從第二個八分音符進入的。[52]在高八度上重復低音聲部的音,(#A—B一#F—G)應強調出來。[54]完滿的完全終止又被四六和弦所延擱。[58]完滿的完全終止結束。疊入開始有持續音重復終止的第二個結束主題,p應突然,低音D音一定要清楚,並且保持到最後。[60]這兩個弱拍上的sf要彈得很突出,但不能削弱p的性質。[62]速度不能改變,和弦的停頓應是sf,同時也微妙地包含了(rit.)的意義。[64]部從主調的同名小調(g小調)開始,用主要主題和副主題的材料發展,篇幅比較長,但整個速度絲毫不能改變,它充滿了生活歡樂的新爆發,高音聲部與低音聲部之間真正地對話了,這時的感情是嚴肅的、率直的、真誠的。音區好似男中音,以富有表現力的歌唱性形象與剛剛閃現的歡樂媚態光彩地形成了對比。[67]低音聲部應突出半音進行(G一#F—F),要清楚感到pp和前面p的區別。[70]動機壓縮模仿時,(cresc.)要十分明顯。[73]低音聲部的單手進行要鮮明。[74]副主題以p在bB大調上出現,所有三度進行的句逗要小心做出。[77]突出低音聲部的三個F音,又是呼喚動機的行進。[78]這里是(dim.),但必須強調出低音聲部相反的半音進行(F一#F—G一bA)。[81]f要立刻進來,十六分音符的三連音段落應彈得鮮明,彈出心情極其快活的、但帶有點爭吵的特徵。低音聲部的旋律是主要主題素材的發展,彈起來應十分有力。[84]左手的斷奏要短促,表達了激動心情的感覺和相當強烈的情緒。[86]左手的G音應強奏。[94]3個小節左手第一拍的第一個音均是以sf做出,正好是三次擊奏。[97]這里是整齊的聲部「呼叫聲」,把它彈得清楚,低音聲部三個重復八分音符bB音明顯地又恢復了副主題的三個重復音。[98]延長號大約延長1個小節,似乎一切中斷了,又開始了柔和地起奏。在暴風雨過後,主要主題在bE大調上的出現應當十分清澈、明朗、寧靜,但只有前5小節是個假再現部。[103]下行的音階型進行應彈奏得好象在每l小節上都有一種新的樂器加入進來。[107]屬音上引向再現部延續的持續音由此開始,這是個新的、昏暗、爭吵的段落,快速的三十二分音符的跑動加劇了對幸福的渴望和追求。主旋律在低音聲部應是流暢、連貫地,尤其D音要保持住,聲音要豐厚,sf的音量要有幅度,相當肯定,但不要影響三十二分音符的音響。[114](decresc.)逐漸轉為PP。[115]三連音的再次出現,多次重復主要主題主動機開始因素,先是1小節重復一次,以後加密。因此,彈奏應是整齊、顆粒、均勻地,交叉時不能有間隙。[118]這里可以做出(cresc.)而引向後面的f。[122]分割成每兩個十六分音符為一個單位,小分句的句逗要強烈有力。[123]小節最後十六分音符的半音級進必須斷奏,速度可稍沉著些。[124]再現部前#c音的停頓是非常有特點的,它是停在突強的屬七和弦升高半音的七音上。有關呈示部的注釋同樣適用於再現部。[132]逐步向下屬方向離調(c大調),所有的p和pp在這里都應當突然進來。[153]副主題經過適當的移調,無變化地再現。[175]將主、副主題動機的節奏進行純化、組合,以造成一種解決,第一個結束主題經過適當的移調,幾乎是准確地再現。[184]第二個結束主題沒有再現。[187]尾聲,建立在主要主題的材料上,旋律有某些變形,但要嚴格保持速度到最後,其中的寂靜表達了幸福的結局,簡潔樸素的終結留下了優美而耐人尋味的余韻。第二樂章這段徐緩的行板樂章是由優雅簡朴的斷奏主題和三級變奏形式寫成的,雖然沒有轉調的變化,但充滿著可愛、威嚴、詼諧的情趣,它的對比是緩和的、尖銳的矛盾極為樸素,在貝多芬鋼琴奏鳴曲里用上變奏曲的形式是頭一回。樂章的音樂有些單調,但整個音樂的進行以熟練簡潔的手法,具有高尚的素質,充滿著童貞般的純朴。貝多芬力求以正確的、平穩活潑的進行曲速度,努力使主題的變奏不破壞調性,完滿地陳述出各種不同的形象。雖然樂章的音調帶有某些純形式和外在的因素,似乎是掩蓋了,某種情緒,但卻包含了很多意義,其中蘊藏著深深的可愛性與詼諧性。這一樂章比起第一、第三樂章更富有管弦樂性,變奏曲在織體上並不復雜,但多樣的奏法和力度變化卻很細致,速度是生氣蓬勃的小快板,使結構也顯得完整、鮮明。在第一變奏中,主旋律由左手彈出,在其上聲部的旋律中不停地響出第一樂章的呼喚動機;第二變奏的旋律改在右手上聲部出現,但以斷奏切斷。中聲部里含有半音階下降的對位旋律及低音的呼喚動機,和主要旋律形成優美的對比;在第三變奏中,旋律以較活潑的十六分音符音型出現,其最高音巧妙地隱藏著旋律線。當曲調在尾奏逐漸遠離消失時,最後的終止和弦卻以最強音爆發出來,猶如海頓的《驚愕交響曲》那樣,顯示了貝多芬的靈動和幽默。演奏注釋[弱拍起]主題和曲趣是奇特的、節奏性強,具有異常優雅的進行曲風格,是有再現對稱的二部歌謠曲式。第一部分是樂段,其終止是半終止、屬調的完全終止。應當十分注意短斷奏與長音符之間的差異,和弦的陳述短促、連貫、如歌,必須以向上的柔和動作放掉這些和弦,同時也應准確地保持長和弦上的休止停頓。[2]連線之中的(G—F—E)三個音要連貫、平穩。[6](cresc.)和sf要十分肯定。[8]p突然進入。[9]第二部分很好地保持四分音符的進行。[11](cresc.)從piup開始。[13]突然的p,雖然有濃厚的和弦陳述,但不必有任何的(cresc·)。[14]f應是立刻進入。[15]這個sf是指中音聲部的bB音。[17]這里用4小節的補充來加固調性,在所有聲部的弱拍上都應做出尖利的sf。[18]第三拍上的長和弦應當彈得沉重,有份量些。[19]最後2小節是p,第一小節要很連貫,而第二小節要短促。[21]第一變奏的旋律聲部仍保留在同一音區內,旋律在中間聲部,節奏的意義比較鮮明。[26](cresc.)可以從piup開始。[29]p要顯得突然。[30]左右手上的連續要非常准確地做到,要細膩地予以表現。[37]這段模進中的sf轉到了強拍上,注意低音和右手切分和弦每兩個音有一條連線。[39](cresc.)可以從p開始。[43]第二變奏是多聲部的,旋律聲部提高了八度,並且是在右手高音聲部的切分和弦上,後半拍和弦最上方的音表示出主題的旋律線。跳音與休止符應充分表達,左右手都應彈得自如、柔和,要有半連音的感覺效果。在第二變奏的前lO小節中應當是p,不要有任何的(cresc.),該變奏保持在均衡的八分音符進行中。[46]sf只是指中間聲部bA音,和弦同時要准確地保持住。[48]從這里起的三個sf不要太銳利。[51]這群和弦應彈得更豐富、更深一一些,左手不能彈成連奏。[57](cresc.)要十分有推動力。[59]這里的模進要有一種清新的彈奏狀態,左手和右手要短促,交叉親密無間式地。[60]做出強勁的f,並接上短暫的移行,它是動機和半音階的合並出現。[64]這四個連接小節要彈得十分清澈,注意旋律交替時而出現在高音聲部,時而出現在低音聲部,並逐漸過渡到第三變奏。[68]第三變奏要明確主題是在高音聲部勾畫,組成主題的個別音每次都落在第三個十六分音符之上,基本的力度是p的性質,音樂之感是極其婉轉華麗的。[69]這里的三個D音中,只有第一個D音有旋律意義。[71]第三拍的輕巧音型是作為填充的停頓。[73]第三拍是第一個G音的旋律音。[74]第三拍的B音是旋律音。[75]充分做出p的音量,不必帶有任何錶情。[76]從這里開始,高音聲部應十分具有優雅的歌唱性。[77]三個A音中,只有第一個A音具有旋律意義。[80]突然的p。[82]中間聲部(bB—A)的進行應稍稍強調出來。[84]這時的模進相同於第一變奏,觸及了主題後慢慢消失,左手每兩個音有一條連線,sf放在強拍上,右手的分解和弦可以逐漸增強。[85]三個D音中,只有第一個D音具有旋律意義。[87]這個跑句音階應彈得十分清澈。[88]尾聲是主題性格的,十分輕巧、雅緻,但要保持嚴格的速度,彈得純朴。[90]pp一定要和前面的p鮮明地區別。[91]四個終止和弦由pp變為ff,這是個效果性的終止,最後一個和弦音要飽滿,不能敲擊,應彈出保持到底,象是樂隊的全奏。第三樂章這個樂章雖然標明為詼諧曲,實際上它不是所謂三部形式的詼諧曲,而是將微妙的接縫熔接了的自由迴旋曲(a—b—a—c~α一coda),即使沒有奏鳴曲式的要素,但迴旋曲主題卻以C大調或F大調等各種調子出現,多少取入了巴洛克協奏曲風的要素,這樂章寫得十分清澈,充滿了輕松明朗的詼諧感。貝多芬為什麼要標以詼諧曲名稱,其用意是令人很難判斷的。據說,貝多芬原計劃將這首奏鳴曲寫成四個樂章,那麼第三樂章按計劃寫成詼諧曲,但最初的主題卻沒有具備詼諧曲的必要形態,競與作者的意圖相違地寫了下來,就這樣把它寫成了迴旋曲,而這個主題也就作為迴旋曲的主題來使用。樂章的主題具有跳躍一樣的輕快,曲調多少帶有奔放的味道,它擺脫了第一樂章直率地流露感情的傾向,從這里也可以看到貝多芬那出眾人性的幅度。主要主題似乎是一個細小的步伐,是用充滿才氣、詼諧而活潑上升的音階式動機構成,有點嘲弄式的獻媚風格手法。貝多芬的確在開玩笑巾隱藏著細膩的嘲弄,迴避了許多內心深刻的苦難和失望的自我矛盾,表明了自己毫無拘束的有稜角風度,對自己的幻想充滿了一種執著的憧憬。第一插部是活潑的音群樂句;第二插部卻變成了溫暖心靈的歌曲,顯得活潑、幽默,而高低音問答方式作成的尾奏,卻具有滑稽的味道。總之,樂章中繁多的「鳥」音調,有時顯得枯燥,但其音樂的構思是失望、是幻想、是迷戀,在幽默中尋找抒情的、激動人心的時刻,我們也可以從這些表現手法上看出全曲強韌的統一力,更能察覺出貝多芬超人的、寬廣的人間性。演奏注釋[弱拍起]主要主題由充滿才氣與詼諧活潑的上升音階構成,節奏上也很獨特,整個音樂洋溢著興高采烈的幽默,有點惡作劇的氣氛。注意手指的技術應當十分熟練,3/8拍子是建立在由兩個十六分音符和一個八分音符組成的兩拍短動機上。動機的交替改變了節拍上的意義,要非常小心,彈奏時不能把重音放在第三個音上。第一部分是樂段,其終止是不完滿的完滿終止、完滿的完全終止。[3]在這4小節的樂句進行中,第三小節是重小節,因為在它的後面是弱終止,在這小節中,延長的低音應強調出來。[7]sf突出了第三小節。[9]十分輕巧地開始了中間部分,其具有主題性格,以三連音構成,是屬七和弦的發揮,這個十六分音符的三連音在整個樂章中是起重要作用的。[11]雙手可以分彈。[12]這一音階式的走句應均勻,(cresc.)要很明顯,重復擊奏的C音在其頂點似乎使人想起第一樂章副主題的弱起小節。[l4]低音聲部的音階應當作為模仿來彈奏。[16]第一拍和弦強奏時,最重要是低音c音,延長號大約等於l小節。[17]第三部分將開始的樂段緊縮成6小節的樂句。[23]立刻進入e小調的第一插部,復合樂段。這個延長的f重和弦是一種樂隊全奏的效果,而在強有力的和聲上附加入以p的十六分音符三連音答句,一共是反復四次,對比是強烈的。[24]注意左手的八分音符是斷奏。[39]這里是4小節的連接段落,短和弦和l小節的休止在節奏上要十分准確,千萬不能改變速度。[40]主要主題第一次在主調上出現。[65]過渡的8小節吸取了主要主題中間部分的素材,後來又轉到了c大調上。[66]這個sf應彈得十分有力。[68]壓縮的模仿每隔兩拍進行一次,應當彈得快速。[71]F音的節奏必須極為准確。
F. 跪求貝多芬第二鋼琴奏鳴曲op2no2第三樂章曲式分析
小快板的詼諧曲 A大調 4/3拍 復合歌謠曲式
1 主歌謠曲式(1-44)
(1-8)詼諧曲主題
(9-32)中間部內
(33-40)主題的再現
(41-44)結尾句容
2三聲中部(45-68)
(45-52)主題
(53-60)中間部分
(61-68)主題的再現
3主歌謠曲式的再現(1-44)
4沒有結尾
G. 求貝多芬第二十三(熱情)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的鋼琴曲譜!
http://www.gangqinpu.com/html/684.htm
不自己翻下 在第19頁之後 是第三樂章內 寫著allegro,ma non troppo後面就容是
H. 《鋼琴奏鳴曲》OP.2 NO.1 第三樂章貝多芬,曲式分析,圖式文字。
第一鋼琴奏鳴曲
(獻給約瑟夫·海頓)
f小調 Op.2 No.1
《第一鋼琴奏鳴曲》是貝多芬呈獻給他過去的老師海頓。這首奏鳴曲具有悲劇性情緒,明顯地暗示和顯露出貝多芬精力旺盛的寫作慾望及其深刻獨創性。這首奏鳴曲以精練的鋼琴寫法,澎湃著陰暗的熱情,可以窺見到貝多芬日後強烈的、自成一體的樂調作風。這首作品的節奏較為單調,小節間的區分也多少有點生硬,還留存著較為幼稚的作曲法。盡管如此,在這首作品巾已經強烈地流露出貝多芬式的特質,頭尾的兩個樂章把貝多芬剛強和獨特的個性表現得異常明顯。
安·魯賓斯坦曾經說過:「在Allegro中,一個音符也不象海頓和莫扎特,它充滿了激情和戲劇性,一張愁眉不展的貝多芬面容。Adagio按照當時的時代精神寫成,但它畢竟還是較少柔媚。在第三樂章中又是新的風味,這是戲劇性的小步舞曲。在第四樂章中是同樣的性格,其中沒有一個音象海頓和莫扎特……。」
羅曼·羅蘭非常正確地感覺到貝多芬在這首奏鳴曲中的音樂形象性方向,他指出:「在初期,在奏鳴曲第二號第一首中貝多芬還採用聽到過的表達方式和句子。但已經出現了粗魯的、強烈的、斷斷續續的音調,這種音調在借用的語言說法上留下了痕跡。本能地流露出思維的英勇氣質,這不僅表現在大膽的性格上,而且表現在明確地、毫不含糊地意識到,怎樣選擇、決定和舍棄。沉重的音型:在線條中再也沒有莫扎特和他的模仿者所特有的貓一樣的靈活。它是筆直的,由堅定的手把它勾畫出來。它象一條極短的,但寬廣平鋪的道路,從一個想法轉入另一個。這是靈魂的大道,整個民族可以沿著這個大道走過。不久,載重車隊的士兵和輕騎兵也將通過它。」
《第一鋼琴奏鳴曲》是貝多芬創作個性形成的傑出證明。它襯托出貝多芬新的思想、新的形象,肯定了貝多芬先進的理智與感情相統一的倫理,表明了貝多芬把內心所有的力量服從於英勇的業績、高尚的目的。這首作品與日後的《熱情奏鳴曲》是相通的,顯露出《熱情奏鳴曲》的面目。
曲體分析
第一樂章 快板(Allegro) f小凋 2/2拍子 奏鳴曲式
1.呈示部(1—48)
(1—8)主要主題 (f)
(9—16)連接
(16—20)動機重復
(21—41)副主題 (bA)
(42—48)結尾
2.展開部(49—100)
(49—94)主、副題動機發展
(95—100)模進
3.再現部(101—147)
(101—108)主要主題 (在原調上)
(109—119)連接
(120—140)副主題 (在主音調上)
(141—147)結束主題
4.尾聲(147—152)
第二樂章 柔板(Adagio) F大調 3/4拍子 較高等級的迴旋曲式(沒有展開部的奏鳴曲式)
1.呈示部(1—31)
(1—16)主要主題 (F)
(17—22)連接
(23—27)副主題 (c)
(28—31)重復結束
2.再現部(32—58)
(32—47)主要主題 (在原調上)
(48—58)副主題 (在主音調上)
3.尾聲(58—61)
第三樂章 小快板的小步舞曲 [Menuetto(Allegretto)] f小調 3/4拍子 小步舞曲復合歌謠曲式
1.主歌謠曲式(1—40)
(1—14)小步舞曲主題 (f一 A)
(15—28)轉調展開
(29—40)主題 (原調一主音調)
2.三聲中部(41—73)
(41—50)三聲中部主題 (F—c)
(51—65)中間部分
(66—73)再現部 (主調一主音調)
3.再現的主題歌謠曲式(1—40)
4.沒有尾聲。
第四樂章 極急板(Prestissimo) f小調 2/2拍子 較高等級的迴旋曲式(用近似三聲中部代替展開部的奏鳴曲式)
1.呈示部(1—56)
(1—13)主要主題 (f)
(13—21)連接
(22—34)副主題 (c)
(35—50)重復樂句 [星夜鋼琴網]
(51—57)結束主題
(58—60)轉調至近似三聲中部
2.近似三聲中部(61—139) (bA)
(61—80)第一部分
(81—88)中間部分
(89—96)再現
(97—111)重復
(111—139)轉調再現
3.再現部(140—198)
(140—148)主要主題 (在原調上)
(148—162)連接 [星夜鋼琴網]
(163—190)副主題 (在主音調上)
(191—198)結束主題
4.沒有尾聲。 [---分頁---]
第一樂章
這一樂章織體比較簡單,以簡潔緊湊的形式和典型的貝多芬式,細膩有機地發。簡潔手法幾乎已達到最大的界限,主要動機具有強大的支配整體的力量,整個樂章充滿了嚴肅、激情、興奮、強而有力與毅然的決斷力。表情的連續顯露出英勇性的直率線條和在海頓、莫扎特鋼琴作品中曾未見到過的豐富和強烈的感情。
呈示部簡潔的描繪是非常豐富的。剛強的激情以不斷增長的不安、堅決勇敢的結論,現實地描寫了英雄的形象。展開部是再現部強有力的准備部分,貝多芬又表現出新的持質,展現出猛烈的前進動力,給予整個樂章新鮮而強大的內在張力。最後那猛烈敲擊音的連續,憑著弱拍上的銳利強音,使音樂又掀起了高潮,為樂章刻劃下英雄的性格。
本樂章幾乎就是由一個動機展開而成的。開頭的兩個動機雖然採用了莫扎特《g小調交響曲》終曲主題的輪廓,但貝多芬卻完全重新理解了音樂,以變成剛毅的感性和號角聲。人們也把這種動機的形成稱之為「曼海姆派爆發的火花。」貝多芬在他初期的許多音樂中都使用了類似的動機,這種樣式的動機很象是煙火往空中躍升而去,而曼海姆樂派也時常採用了這種手法。[星夜鋼琴網]
總之,我們在這樂章中已經看到貝多芬以巨大的現實主義才能,探索了表達形象特性的音調,用各種因素的對比發展、綜合、分解、過渡,把各種感情傾向和色彩集中在統一的范圍內,充分顯示情感的矛盾。
演奏注釋
[1]緊湊的主要主題以斷奏上行分解和弦型進行,由a、b兩個動機組成。旋律的和聲型進行很容易察覺到與銅管樂器的音響有聯系,它表現出一種戲劇性的威力,似乎是一種表現力的召喚,一種感情的號角聲。形象性的音調在威武方面擴展,具有勇往直前的堅強性格。三連音的節奏要彈得十分准確。
[2]上行形的顛峰要做出稍許的強調。
[3]左手第一個四分音符是五六和弦,注意不應當與前面三個和弦混成一個節奏型,它是由和弦來表現強拍。
[4] 以(crese.)(rit.)的內在對比,趨勢逐漸高漲起來。
[5]倚音必須彈得尖銳,把時間緊迫起來,以符合音樂的急速性質。可利用前倚音凝縮起來,在顛峰點加入sf,突出倚音所依附的那個音。
[7]音型化的和弦做出ff,應按住所有的音。這個分解和弦不可慌張,每個音都要彈得很清楚。
[8]響亮的半終止,延長符號大約等於1小節。音樂以片刻的膽怯、微弱的嘆息為解決。
[9]號角聲在低音區,因此低音應很確實,造成剛毅的感情對比。
[11]這4小節的基礎是安祥聖詠式的陳述,是聚精會神的沉思。背景上彷彿有幾個樂隊聲部在相互呼應,左手要突出溫和的下降形,要十分注意動機的第四拍不能與後面的第一拍混在一起,而要象輕盈的結束那樣離鍵,敏銳地提高對音色表現力的感覺。
[15]下行的切分音好象是從第八小節第一拍的「嘆息」發展而來的,用切分音的力度與嘆息的消極音調相對比。
[16]到達平行大調(bA)屬和弦,為副主題調性作準備。
[21]bA大調卜出現副主題。它開始於屬音的小九和弦,與主要主題巧妙對立,旋律線的動態相反。清晰、上行、尖銳、號角聲般音型的主部變成了柔和、下行、歌唱、靈活的音樂。圓滑奏所呈現的曲線與主要主題的斷奏是迥然不同的,八分音符的節奏型背景卻出現了貝多芬非常喜歡採用的熱情重音。sf強調了加入不協和的裝飾,但重復低音的印象不能消失。
[26]這里好象是急促的「感嘆詞」,片斷重復、動機重復和模進,使音區擴展了。
[33]左手的切分音變得固執、堅定、號角聲般,越來越強,而「感嘆詞」被肯定、確信所代替。
[34]終止式的下屬和弦首次出現。
[37]樂句的終止。先是一個不完滿的完全終止,而後又通過變奏的部分重復進行到完全終止。
[41]結尾句開始。(con espressione)帶有哀愁寂寥的氣氛,象一種小結尾的曲思。右手的旋律應當彈得很深,左手的和弦則應當彈得短促。重復兩次的2小節片斷提高一個八度,要強調兩個主題問的戲劇性因素。
[47]此和弦給人以延伸音符的感覺,可做出主和弦與屬和弦在感情、力度上的沖突,注意強弱的音樂處理。
[49]展開部基本上是p的性質。從結束呈示部的調性(hA大調)開始,用主要主題和副主題動機發展而成。八分音符進行應當連綿不斷,高音聲部須連貫進行,sf彈得肯定。
[67]低音下降的旋律要非常有精神,(1egato)可用力些,表情極其豐富。
[73]低音聲部的切分音與右手的高喊聲相呼應,左右手接連不斷的重復加劇了思緒驚慌、縈繞不去的特性。節奏重音要注意互相打斷。
[81]到達主調的屬和弦,並將該和弦在持續音上發展,三對連線
音符中,第二對含義比較深長。要逐漸安靜,緊張消失了,但感情還未平息,嘆息音調變了面貌,強調了抱怨、柔弱的情緒返回。
[85](tr.)要非常仔細,應該不加結束。
[93]左手驚慌的餘音、同時下行的二度、三度要有分寸感。迥音的動機加半音的銳利摩擦使氣氛升騰起來,以預告主題和再現。
[95]連續的模進,由主動機的一個因素構成,並從很弱漸強,用這個模進引出再現部。
[101]再現部開始的力度與主要主題首次出現時的弱奏形成對比。這里果斷的特點使主要主題變得強而有力,把f增強為ff。左手的和弦部分與呈示部不同,在強拍上給旋律作伴奏,節奏性比呈示部更加鮮明、更加堅決,整個是ff的性質,直至延長號。
[105]第一音都要跟左手的拍頭配好彈出,貝多芬寫下的裝飾音都要彈在拍子上。
[109]在主要主題與副主題之間出現短小的、向下屬方向的音調,它改變了主調性。
[120]副主題在主調上再現。[星夜鋼琴網]
[132]左手的切分重音是考驗,是加強了的意志和決心。
[141]結束主題規模不大,但連續強大的打擊音及其弱拍上的尖銳重音應當彈得極其強烈,以形成簡潔有力的終止,使得最後的結論令人信服。
[146]進行到阻礙終止,引出短小的尾聲。尾聲開始2小節是五度動機,並以縮短時值來加強發展為連續模進,最後以極強奏結束該樂章。 [---分頁---]
第二樂章
此徐緩樂章就風格和內容而言,接近了莫扎特的奏鳴曲,充滿了莫扎特羅可可的美感。它起初是貝多芬1785年在波恩寫的《c大調青年四重奏》的第二樂章,樂章可以看成三部曲形式,基本主題採取了二部式。這個意味深遠、高貴且又哀愁的主題是由僅僅十五歲少年想出的,不能不說是非常驚人的,聽起來似乎有些平板,但其性質是典型的貝多芬音樂,從中可以看出貝多芬成長的過程。
羅曼·羅蘭曾寫道:「在第一首貝多芬奏鳴曲(0p.2 No.1)的(Adagio)中,美妙的表達在某種程度上是來自他人的,但是感情比較樸素,較少裝飾,更接近於自然。各種因素明確地對比著,而不是以逐漸改變色彩來從這一種過渡到另一種,線條進行沒有修飾。不只是關心,人們是否喜歡,而是注意更為正確地表達感情,而感情在任何時候也不能假裝的。」
在這一樂章中,貝多芬創造了具有大型的、概括的、輪廓的、直率的旋律,而這種旋律完全符合它所表達的思想與感情綜合的寬度、幅度和力度,常常有某種嚴峻的、斯巴達克式的東西。樂章還表現在以(1egato)為主要標志,使演奏精緻、敏銳、細膩。它的旋律安祥而柔和,充滿感情的明確輪廓被清晰的節奏支撐著,表情上形成相互對照,內容上一脈相承。總之,這個樂章已經展現出貝多芬特有的悲愴美。
演奏注釋
[1]開始於具有美之奧妙的F大調主要主題。這一主題是有再現對稱的二部歌謠曲式,其第一部分是8小節樂段。彈奏迥音時,要注意上助音放在弱拍上。
[8]准確地彈出高音聲部中的十六分休止符,其餘聲部保留到底,要有節奏勻稱之感。
[9]歌謠曲式的第二部分前半是屬和弦的發揮,應當把低音c彈得很豐富,十六分音符進行輕盈、流利,不要用過多的踏板,高音聲部的級進、下降都要有鼓漲起來的感覺。迥音可把附點分割成三個音。
[10]sf只是表示強音之意。
[13]其後半提高一個八度再現主要的樂思,但沒有再現完整的樂段而只再現了用完全終止結束的後樂句,並加以變奏。二分音符F音要保留到底,可以深觸鍵。
[14]用加重和弦的辦法來代替(rinf.),以表現貝多芬愴美的世界。
[17]連接段落用新材料,並從跳出的新調d小調開始。d小調動搖不安的經過部要保留拘謹特點,每組三個三度的音型應有朗誦音調的線條,左右手的音符進行應以四重奏的形態採取應答的方式,確實而牢固地鞏固音樂的根基。
[23]優美的副主題在屬調c大調5小節樂句上娓娓唱出,以從屬和弦開始,用完全終止結束。三十二分音符要彈得均勻、平滑、從容不迫,千萬不要彈成「經過句」,要有明確的線條,與主要主題對比、聯系。
[27]應當如歌,好象由大提琴奏出來一般。
[28]加固結束主題,重復結束動機,sf不必太強烈,手指尖的感覺好象深深地陷到和弦中去。
[29]動機進行變奏,它變化了三連音和延留音式的輔助音。左右手上每兩個音符的音型,第一個音符應當沉重些,而第二個音符要輕巧地離鍵,防止進行中斷的現象,整個線條聽起來要象是一個連綿不斷的十六分音符三連音進行。
[31]結束和弦小節,增添了小七度音(bb),轉回主調而引出再現部。低音c必須響遍全小節。
[32]小規模的變奏被優美地裝飾了,在主要主題旋律上先出現十六分音符,隨後出現滑音式的三連音,此時的音樂手法相當纖細、綺麗。
[37]右手的三十二分音符應盡量優雅,在節奏上確實彈出三個音符對四個音符的組合進行。
[45]注意sf產生的和聲效果。
[56]一個連續不斷的線條,以致聽不出左右手在輪流演奏,變奏的程度越來越大,要講究平穩的情緒。
[58]尾聲,靜靜地結束了再現部。[---分頁---]
第三樂章
此樂章帶有曼海姆樂派及海頓、莫扎特創造的充滿活力的小步舞曲傳統,生動活潑而充滿了幽默感。小步舞曲的性質接近於古典交響曲的小步舞曲,它以率直、清晰的節奏范圍來表達貝多芬的個性。三聲中部八分音符進行的特性音型極具戲劇性,使人聯想到《第五交響曲》的詼諧曲。這樂章的小步舞曲超出一般小步舞曲的優雅情趣,它不是優雅的宮廷舞曲,而是使人預感到詼諧曲的音樂。
主部的音色是陰暗的,而且出現銳利的不協和音,在音樂方面帶有純重的感情,有時甚至是憂郁不安的。在樂章中似乎也可以看到弦樂四重奏的情景,在弱奏和弱拍上出現的銳利強音,產生的是悲痛的音響,而不帶有詼諧的味道。
演奏注釋
[弱拍起]小步舞曲趣味主題的第一動機,要輕柔地觸鍵,避免與下一小節的第一拍連結起來。整個主題音樂的音色是陰暗的、是注重低音效果的,可以看到弦樂四重奏的背景:兩只小提琴在細致地歌唱,同時大提琴給予很確實的回答。重音
的換置是有一些粗野的色彩,一種對未來的大膽領悟。
[8]把模仿的中間聲部顯示出來。
[11]倚音後面的音符可彈成兩個八分音符。
[14] 必須把第三拍與第一拍連起來。
[24]第三拍後,雙手隔八度的單音是全體動員的齊奏,彈奏時要想像一個八度音之下有大提琴在合奏,要以ff肯定式地做
出來。
[29]8小節樂句開始,注意sf在第三拍上,動機主題再度以f出現在低音聲部。
[30]顫音要做得非常貼切、如實。
[35]p應當突然出現,並注意它的之後還有pp的性質。
[36]平靜的小結尾應極有透明聲音。
[40]爽朗新鮮的F大調。這個中間樂段的速度與前面相同,這里的弱起拍也應當同第一拍分開。4小節的樂節主動機以左右手的交替所彈奏出旋律也同時發揮了對位法的妙趣,它與小步舞曲相對照顯得更為流暢,充滿鮮明的光彩與安靜的溫暖。
[41]三聲中部。第一部分是不對稱的樂段,第一個八分音符應當突出、加重,其調性是同主音大調(F大調)。
[45]左手充分(1egato)呼應前面4小節,旋律在低音聲部極其柔和。應當輕輕地把高音聲部里第三個四分音符放下,比中間聲部的G音放得早些,G音應當保留到小節末。
[51]中間部分具有動機的性格,並是屬和弦的發揮。
[59]右手平行四度的六和弦經過句,指法要准確、連貫,把最後兩音移到左手時會顯得輕鬆些,給人以強有力的解放感。
[65]右手的。bB音可繼續按音,與下面的A音連結起來。
[66]再現部的後樂句有變化,用三聲中部調性的完滿完全終止結束。沒有再現的連接段落,立即開始再現的主歌謠曲式。[---分頁---]
第四樂章
這是最具有貝多芬魄力的終曲。它充滿了貝多芬思維的大膽迸發,不絕如縷的琴聲表達出熱情澎湃的意境,有「小熱情奏鳴曲」之稱。[星夜鋼琴網]
這一樂章把貝多芬熱情激烈的天性和真正動人的貝多芬式精神充分地表現在急流的音樂中。樂章極具戲劇性,有如興奮的暴風雨襲來或大事件突發的感覺,形成了貝多芬的威力。它的奏鳴曲式是變形的,樂曲的內容也傾向於浪漫風格,由於在展開部加入意境寬暢的新主題,同時使用了主要動機代替尾奏曲思,產生了迴旋曲般的性格,在這種迴旋曲中依然充滿了奏鳴曲式般「動」的表現力。
樂章植入激烈的對比及動機的有機式展開手法,也產生了無比的內在緊張力。
蘭茲比喻這樂章為「火山的急流」,描寫它為非常自由、非常戲劇性的樂曲。
演奏注釋
[1]主要主題趁著急忙的三連音動態始於f小調,以具有近於激烈狂暴而大膽的重音動機開始。左手三連音背景掀起激烈的旋渦,以強勁的反復給予呼應,右手的和弦重音須給予特別強烈的緊張度。貝多芬式的典型休止符、節奏重音和力度重
音明顯公布,極其堅決、威風凜凜。
[2]注意左手是利用低音強勁的反復。
[5]左手注意聲部的進行,G音應當保留到底。
[9]左手上的兩個四分音符必須彈成斷音。
[10]顫音要求彈得親切、實在。
[12]主要主題用重屬和弦結束。
[13]加固上面重屬和弦,全末樂章的八分音符三連音進行都應當是連音,以形成一個動力性的大背景。
[17]強擊出三點f音的上限音fff。
[22] 副主題伴隨著三連音自然發展,顯得很有動態性。它運用了開頭的迥音動機,給人一種與主要主題相對應的圓滑之感。前面的力度ff一直保持有效,直至後面p出現為止。
[24]旋律線條在左手每組三連音的第一個音符上和右手每組三連音的第三個音符上。
[26]右手的三連音、左手的二連音的不規則節奏創造了期待的印象,這個旋律特別歌唱,有明顯的斯拉夫民間音調。
[29]左手分解八度G音須彈得稍輕些。
[34]用完全終止結束,導入新的旋律。左手使用阿爾貝堤低音,清晰、透亮,並且幾乎不用踏板,右手的八度音如歌地,彈得純朴、極富表情。
[50]以主要主題結束呈示部。ff應當突然在右手進入,好象強調形象的內在對比,意志的振奮及感情的深沉與強烈的三連音流動渾為一體。
[61]轉凋到近似三聲中部,其調性是。bA大調。以迴旋性發展了主要主題,表現出優稚的感動和激情,音樂顯示對第一樂章開頭動機的回想,在渾然忘我的氣氛中對比。左手上重復的和弦應當彈得輕盈透亮,可以想像是單簧管獨奏配上弦樂伴奏。
[62]在左手第四拍上不留住而輕輕地放掉和弦,彷彿在尋找寧靜、安逸,透過主題流露出獻媚風格的痕跡。
[70]左手三個四分音符應當是連音。
[79]左手2小節部分應當是(1egato)。
[83]中間部分是屬和弦的發揮。
[111]三連音的流動逐漸減弱力度,雖然是pp,要用三連音再次賓士起來,重新取回無限活力,注意速度與表情。左手的pp可從第一拍開始,pp與充滿魄力的強奏sf相互交錯,為後面將傾出的全部威力做准備。這種手法充分顯示出貝多芬的個性萌芽及那獨有的雄大氣宇。
[113]轉調的再現連接段落,其性格材料是樂章開始的主動機,注意高音聲部突出,應有管弦樂的音響。
[122]號角般的召喚,高音聲部和低音聲部做出sf,而中間聲部重復的三、二度可以輕些。
[131]主調屬和弦,並將該和弦發展成段落。
[133]高音聲部要勾住旋律,使其圓滑進行。
[136]進入(decrese.)中,左手下面的c音要確實地彈出,使低音基礎鞏固,右手上聲部是四分音符。要賦予持續音以緊張感,使再現部的出現變得更為迫切。
[140]在再現部中,重新又是暴風雨,又是斗爭,又是意志的奮發。主要主題一直用f來陳述,避開了p和f的對比變換,引向熱情的勝利。
[154]用主動機的材料延伸。
[19l]尾奏手法較為簡單,以華美的三連音音符的琶音組成,慢慢提升的激烈熱情造成了非凡的緊張力量。最後以下降的琶音崩潰般地掉下來而突然結束,形成圓滿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