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主流音樂 > 我們除了他誰都不認識mp3

我們除了他誰都不認識mp3

發布時間:2021-02-24 20:05:39

❶ 有誰知道關於音樂中頻譜方面的知識阿

Gerard Grisey1946年生於東法接近瑞士的Belfort,是法國二十世紀重要音樂家Olivier Messiean的學生,年輕時曾在當代音樂聖地德國Darmstadt暑期課程中隨Stockhausen、Ligeti與Xenakis等二十世紀重要作曲家研習,後待過羅馬、巴黎(IRCAM)、柏林等地,1982-86年任教於美國加州Berkeley大學,1986年回到巴黎音樂院,1998年死於巴黎。

與Gerard Grisey名字幾乎總是相伴隨的是他創立的作曲技法「Musique spectrale (Spectral music,頻譜音樂)」,顧名思義,這是一個藉助儀器分析,以樂音的基音與泛音為思考出發點的作曲手法。之所有會有這個異於以往的概念,其主因據說是因為Gerard Grisey能夠在不藉助儀器的情況下,聽到一個聲音直到它第11個泛音,這使得他在為傳統樂器譜曲時,整個構築聲音世界的出發點與架構完全不同,聲音本質上的特性與彼此間的關聯是他作曲時所考量的重點,而不局限於樂譜上可見的音符。過去被認為是音樂重要要素如旋律、節奏等,在這新作曲法下都被認為是思考音與音本質之後自然的產物。就音色的要求上,頻譜音樂的想法被認為可以回溯至過去德布西、Olivier Messiaen的法國傳統,據說這也是當年Karlheinz Stockhausen之所以前往巴黎求學的重要原因之一,但頻譜樂派在理念上卻又更加純粹。

如果大家對物理課本對聲音的描述還有一些印象,就應該有聽過頻率、響度與音品是為聲音三要素。其中音品可以說是聲音的質感或是色彩,若藉助儀器分析將之於頻域展開,就會發現這其實就是因為每個人/每樣樂器雖然所發出聲音的基音頻率相同,但若往更高的頻率看去,就會發現每個人說話/樂器發出聲音時各次泛音的強度會有所不同,這就是我們能夠輕易認出他人聲音、分辨出樂團中各種樂器的理由。Gerard Grisey在作曲時所做的就是把每個樂器發出的聲音,先還原到其最基本的物理性質(基音與泛音)來思考,再經由樂器組合的精細安排下,緩緩調整聲音中人耳常常難以察覺的泛音比重,讓整個聲響的色彩轉變,同時也模糊掉各個聲音本來的質感、聲響和諧與不和諧的界線,所以他的曲子往往就是聲音慢慢流轉變化的世界,便是他所謂「聲音的誕生、伸展與死亡」的過程。

1973年五位法國年輕作曲家Gerard Grisey、Tristan Murail(*1947)、Roger Tessier(*1939)、Michael Levinas(*1949)與Hugues Dufourt(*1943)共同發表宣言「l'tineraire」(道路、旅程之意),聲明要透過作曲家、演奏者與音響工程師協力創造出新的聲音世界,當時成立樂團名稱就叫做Ensemble l'tineraire。宣言中反對聲音中非本質的任何結構,並認為聲音並非靜態而是具有生命隨時變化的個體,作為他們作曲的中心理念。這全新的理念可以說與法國當時活躍的作曲家如Pierre Boulez、Iannis Xenakis完全不同,若以後見之明來尋找歷史中最接近這理念的作曲家,義大利作曲家Giacinto Scelsi(1905-1988)可能是唯一孤獨的靈魂。

在1979元月一次關於頻譜音樂的課程中Gerard Grisey說到,「首先,我們必須嚴肅看待聲音,如果我們不能夠學習到好好駕馭它的話,那我們將反而會被聲音玩弄。」所以許多人認為,就這方面來說,spectral music事實上是延續當時序列音樂對聲音完全掌握的想法,並且繼續向前探究,但卻又與前一輩作曲家於20世紀中期所掀起的此項潮流有本質上的不同。對此當年與Grisey一起努力擴展新局的法國作曲家Hugues Dufourt說,「序列音樂是試圖將各區域、多核心的音樂要素整合在一起,頻譜音樂則是以樂曲的整體性與連續性為立足點。前者隱蔽音樂的內在邏輯,樂曲的進行是依靠潛在完整性;後者則將音樂結構秩序充分外露,毫不遮掩其完整性。……前者由凝聚來達成音樂的張力,後者則靠變化。前者由和弦部分解決減低音樂的沖突,後者則靠調節(regulation)。」後來他更說到,「頻譜音樂是將序列音樂所開創的道路更進一步,讓音樂更邁向純粹與透明。」另外一位頻譜樂派的靈魂人物Tristan Murail曾經這樣描述他的作曲方式,「我作曲就如同雕刻家觀察石頭的內在紋理一樣,先嘗試將聲音素材露出原來的材質,去除掉外在所有的型式,而不是如同過去傳統一磚一瓦構築我的音樂。」可見樂曲中對聲音「型式」與「本質」的考量先後順序,是序列音樂與頻譜音樂最大的不同。

這樣的作曲理念,因為牽涉到許多極細微的聲音控制與大量微分音程的使用,直覺的想像是用電子儀器來達成最為容易。而的確大部分頻譜音樂作曲家的作品中,電子部分都佔有相當比重,惟獨Gerard Grisey不然,我想這是因為讓Gerard Grisey真正著迷的是傳統樂器本來的聲響,所以他一生大部分精力都花在研究傳統樂器的聲音特質上,他重要的作品如Vortex Temporum《時間的漩渦》、Les Espaces Acoustique (The acoustic spaces,《聲響空間》),與最後一首作品Quartre chants pour franchir le seuil (Four songs to cross the threshold,《穿越臨界的四首歌》)全都是寫給純粹傳統樂器甚至人聲的作品。想像中,用既有的樂器達成前述的理念,所需要花費的心思,與譜上對演出者的指示,其精力都會數倍於直接用電子儀器合成,我想這就是為何當年他們必須成立專屬樂團,需要與演出者有緊密溝通的重要原因。除去演奏過程繁雜的排練與溝通,單以結果而言,這反而是Gerard Grisey音樂吸引人的關鍵因素。幸虧Ensemble l'tineraire和頻譜樂派第二代作曲家Philippe Hurel(*1955)與指揮Pierre-Andre Valade在1991年合作成立另一個專門演奏頻譜樂派的團體Ensemble Court-Circuit都是技藝極為高超的樂團。綜合現場與錄音的印象,他們都對聲音具有極度敏銳的反應,要充分掌握曲子細微的脈絡,團員自然要有極佳的耳力才行。可想而知,現存頻譜樂派的錄音中,大半都由他們兩團完成。

當作曲家設身處地由音符的角度思考時,聲音的世界自然大不相同,在Gerard Grisey重要作品中,Les Espaces Acoustique是規模最大的曲子,一共分為六段(Prologue, Periodes, Partiels, Molations, Transitoires, Epilogue),寫作時間共花了11年。整曲共約90分鍾的音樂,其實都根源自長號的E音(41.2Hz)與其泛音。Gerard Grisey說這首曲子是頻譜音樂的實驗室,他在裡面實驗他後來稱為synthese instrumentale(instrumental synthesis,樂器合成)的技法,從E音開始一連串有關於聲音的生死歷險。也是在這套曲子中,Grisey慢慢能將電子音樂實驗室中摸索出的技法,真正落實到傳統樂器的記譜上,而確立其獨特的風格。

全曲由中提琴獨奏、富含旋律的Prologue開始,這首曲子從單一個音開展,旋律像一個不斷旋轉出去的陀螺,不斷試探和諧過渡至不和諧的聲響。此段最後,中提琴最後一個音被在一旁七人的室內樂團所承續,樂曲便進入第二段Periodes (periods),這也是全曲最早完成的一段。這里依照作曲家的說法,三種片段(緊綳、鬆弛與靜止)分別對應於人類的呼吸—吸氣、吐氣與靜止,是自然界長短不一的無盡循環。音樂進入第三段Partiels(partial),樂曲編制擴大為18人,這標題正暗示著他所謂instrumental synthesis的想法,每個樂器都是整個新聲響合聲中的一個元素,經由控制各樂器的表情強弱與音高的游移,便可以視為調節一個聲音和諧/不和諧與改變音色的手段,也是樂曲向前進行的力量來源。在新聲音的質感與樂器固有的質感相互干涉時而模糊時而清晰之下,聆聽這類音樂時,人們心中很容易就出現美麗的幻象,但我個人覺得這技法要到另一個作品Vortex temporum才真正到達圓融的境界。第四首Molations用到的是33人小編制的樂團,接下來的Transitoires(transitory)則用到全編制88人的樂團,Grisey慢慢在譜中加入新的泛音,直到Transitoires已經用到了E音的第55個泛音,這樣的音響著實太過復雜,沒有異於常人的耳朵大概是寫不出這樣的音樂。最後Epilogue回頭收束聲音的世界,將樂曲中的泛音在一個一個拿掉,最後整首樂曲在絕對的寂靜中結束。

(為了在現場得到盡可能的寂靜,演出者必須玩一些小把戲,科隆演出時最後燈光聚於樂團手上拿著鈸的打擊樂手,作勢要大聲擊響,觀眾屏息,音樂順利結束。)

在這場大實驗過後,才有最成熟的兩套作品Vortex temporum與Quartre chants pour franchir le seuil的出現。Grisey作品一向都與傳統有非常緊密的關聯:Vortex temporum除了主要素材是環繞於對稱的減七和弦四個音之外,它其實直接用到拉威爾芭蕾舞劇音樂Daphnis et Chloe中漩渦般的音型。不斷旋轉的琶音與變形配上Grisey各種成熟的手法,讓這一首寫給長笛、單簧管、鋼琴與小中大提琴六個人的作品豐富而繽紛,讓人嘆為觀止。後者則是Grisey最後的作品,寫給15個獨奏者與女高音,四首歌曲的標題分別是「天使的死亡」、「文明的死亡」、「聲音的死亡」與「人性的死亡」,歌詞則來自法國詩人Christian Guez Ricord、古埃及、希臘女詩人Erinna from Telos與巴比倫Gilgamesh史詩中一段洪水前的預言。這樣的四首歌,與接下來Grisey的猝逝,總是讓人不得不聯想到理查.史特勞斯的同名作品,或是莫札特的安魂曲。這套長達40多分鍾的曲子里共用到兩把Tuba與一把低音大提琴,配上偏於低音的打擊樂編制,德國音樂評論作家Peter Niklas Wilson在此曲唯一錄音的內頁解說上,特別提到Grisey晚年濃重的色彩與對低音樂器的偏好,他說這讓他不得不想起同樣對管弦樂配器非常獨到的兩位作曲家白遼士與馬勒。另一方面聆聽Grisey的音樂也時常令人想起新維也納樂派作曲家貝爾格,他們都使用著全新的音樂語匯,曲中卻總顯露出對傳統的強大指涉。Vortex temporum與Quartre chants pour franchir le seuil兩首曲子性格都極強烈、卻也極美艷,對於這樣的作品,就像聽貝爾格歌劇Wozzeck一樣,可以不必理會譜中藏有的各種玄機,單純就音樂贊嘆。

頻譜音樂的宣言強調以聲音最初的物理性質來作為譜曲的出發點,聽來雖然單純,但實際寫作起來每個人的運用方式各有不同,聲音世界自然大異其趣。與Grisey同為頻譜樂派最重要代表人物的作曲家Tristan Murail生於法國Havre,在他大量的作品中電子儀器與聲音的訊號處理就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進而在1980年代之後在法國重要當代音樂研究機構IRCAM使用電腦輔助作曲,其中主要是利用電腦幫助計算各泛音的組合,作為作曲家譜曲的參考。此外他也不斷嘗試利用譬如調變(molation)、回饋(feedback)等各種訊號處理技術,來製造出更大膽、更為多樣的音響世界。Murail的音樂直接明亮,與Grisey偏向陰暗曖昧恰恰相反,若非仔細聆聽,很難想像他們今天同為頻譜音樂的開拓者。Tristan Murail現於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任教。

Michael Levinas生於巴黎,身兼作曲指揮與鋼琴家,在巴黎音樂院師事Vlado Perlemuter、Yvonne Lefebure與Yvonne Loriod,除了曾經長期擔任Ensemble l'tineraire的指揮外,也曾經在Accord錄過貝多芬與舒伯特鋼琴奏鳴曲集。他的音樂經常藉助電子儀器混雜真實與現場樂器聲響,而且他認為音樂是離不開戲劇因素的。他較重要的作品有Prefixe、Arsis et Thesis、Voutes、La Cloche felee與歌劇La Conference des oiseaux(the parlemetn of birds)等。

Hugues Dufourt生於Lyon,是當初五位中唯一非梅湘的學生,在他豐富的創作中,經歷過許多次風格的轉變。在七○年代他曾寫過比較純粹符合頻譜音樂理念的作品如Saturne(1979)等,但往後風格的發展,除了對音色的敏銳要求依舊,也納入序列音樂的架構思考,這與Grisey、Murail對頻譜音樂理念與技法的純粹實踐,可以說是完全不同的方向。Murail的學生英國作曲家Jullian Anderson(*1967)描述在他的音樂中「可以呼吸到西貝流士與Varese的清新空氣。」但他作品最引人注目一點應該是與繪畫的緊密關聯,這從他大量與繪畫相關的作品名稱可以輕易看出,除了他較早期的La Tempesta d'apres Giorgione(the tempest after Giogione)之外,去年首次完整演出的Lucifer d'apres Pollock(Lucifer after Pollock)與整套作品Hivers(冬季1992-2001)四段曲子都是從畫家身上得到靈感:Le Philosophe selon Rembrandt(the philosopher after Rembrandt)、Le Deluge d'apres Poussin(the flood after Poussin)、Les Chasseurs dans la neige d'apres Bruegel(the hunters in the snow after Bruegel)、La Gondole sur la lagune d'apres Guardi(the gondola above the lagoon after Guardi)。當作曲家被問到繪畫對他作品的意義時,他說「這些繪畫對我的音樂並不只是一種刺激、一個指涉或一個動聽的理由,影像是潛意識的流泄,於是這些畫對我而言構成一個「獨特心靈的博物館」……我嘗試將畫框的平面擴展到時間與音色上,是畫作潛在的力量吸引我譜成音樂。」是當代法國最活躍的作曲家之一。

Philippe Hurel(*1955)生於法國Domfront,巴黎音樂院受教於Ivo Malec,在音樂院時對對位技巧與節奏深為著迷,後來受Murail影響轉而使用頻譜技法與電腦輔助作曲,於是在他的曲中便兼而有兩種基本上是相互矛盾的因子同時存在,並於近十多年來慢慢走出個人獨特的風格,不像Grisey細心控制音響遊走在和諧與不和諧之間,而是一種巧妙結合兩種要素,將主題不斷變奏、反覆、肢解、重現,形成類似變奏曲風格,非常活潑具有魅力與表現力的音樂語言,為有別於傳統變奏曲中的主題(theme),作曲家稱此素材為Situation musicale(musical situation)。

他利用擅長的對位手法,於頻譜音樂技法中擴展縱向與橫向聲音的聯系可能,利用素材的變化與發展,讓聽者反覆聆聽時每次聽到的內容與感受都會大不相同。曾將Hurel作品Six miniatures en trompe-l'oeil(六首幻影小品,1991/93)搬上巴黎Theatre de la ville de Paris上演的編舞家Francois Raffinot回憶他與合作的經驗說到,「他是個多面貌、不可預測,總像黃昏一樣顏色模糊、連結黑與白世界力量的朋友」。也有人將這種把類似變奏,回憶與現實並呈的曲風,並將聽者不斷拉進聆聽這項行為的作曲手法,比擬為文學電影中的倒敘,而事實上他有一首曲子名稱便正是Flash-Back(1998),裡面除了situation musicale的「變奏」外,在多層的音樂結構中,同時還拼貼許多他舊作的片段。Tombeau in memoriam Gerard Grisey(1999)則是以Grisey作品Vortex Temporum第一樂章末尾非平均率鋼琴數分鍾獨奏段落所展現千面萬化的色彩為出發點而譜成,作曲家說這是他作品中少數非客觀性的作品,也是對Gerard Grisey展現最敬意的嘗試。在第二代頻譜音樂作曲家中Philippe Hurel是最吸引我的。

其餘如Philippe Leroux(*1959)、Francios Paris(*1961)、Marc-Andre Dalbavie(*1961)、Philippe Durville(*1957),都是年輕一代深受頻譜音樂理念影響的法國作曲家。在近二十多年來,頻譜音樂已經成為法國音樂重要的一環。Gerard Grisey、Tristan Murail等人音樂也在近年開始大量出現在法國之外的當代音樂節中,而不再只局限於法語區內。只是Gerard Grisey猝逝,無緣親身見到此景,為音樂界又多增添一則遺憾。

Gerard Grisey作品錄音
Vortex Temporum, Talea/ Accord 462 292-2
Les Espaces Acoustique/ Accord 465 386-2
Talea-Prologue, Jour contre Jour, Anoubis-Nout/ Accord 201952

Accord現在已經並入Universal集團,所以幾乎所有CD都換了新包裝與新編號,但卻並沒有同時讓他們的CD比較容易被買到,有興趣的人還是得到法國或法國CD郵購網站想辦法。

Quartre chants pour franchir le seuil/ Kairos 0012252KAI
Boulez concts Schoenberg, Berio, Carter, Kurtag etc. including Grisey: Molations, Hugues Dufourt: Antiphysis/ Erato 4509-98496-2 (5CDs)

其他作曲家錄音

Tristan Murail
Allories, Vues aesiennes, Territoires de l'oubli/ Accord 465 899-2
Memoire/Erosion, Ethers etc./ Accord 465 900-2
Couleur de mer, L'Attente etc./ Accord 465 901-2
Michael Levinas
Voutes/ Aeon AECD 0103
La Conference des oiseaux/ Accord 465 605-2
Hugues Dufourt
Saturne, Surgir/ Accord 465 714-2
La maison Sourd, Lucifer d'apres Pollock/ Accord 461 947-2
Philippe Hurel
Six miniatures en trompe-loeil etc./ Accord 465 310-2
Flash-Back, Tombeau in memoriam Gerard Grisey etc./ Aeon AECD 0105
Marc-Andre Dalbavie
Seuils, Diademes/ Accord 465 313-2

❷ 跟一個女孩關系挺好的。得知她結婚了,我就問她老公是誰,她告訴我,我不認識她老公!!!

,認識不認識都過了去

你以後不要去打擾女生了人家都結婚,你要做明智的人吧,遠離人家,你也去尋找屬於自己的愛情吧,祝你工作順利多掙錢幸福

❸ 全民偶像will young,葛瑞蓋斯,darius,的詳細介紹

1 WILL YOUNG介紹
Will Young,他是英國一個名為Pop Idol(流行偶像)的節目獲勝者,從此紅透全英國!因為他不但有英俊的外表,更有迷人的聲線和扎實的唱功!他開始唱歌之後陸續推出三張單曲唱片,全部都是一上榜就登上單曲榜冠軍位置,而且全部都蟬聯數周冠軍!第一張是"Anything Is Possible/Evergreen",也是三張中最最動聽的一張,這兩首單曲都好聽到無法形容!第二張是"Light My Fire",充滿復古曲風,也很迷人!

Will Young在埃克塞特大學攻讀政治學學位時就初嘗表演的滋味。他最初的聽眾只是停車場里的幾輛空車,他喜歡在那兒放聲唱自己最喜歡的歌,這是他的朋友和父母以前都沒有發現的一面。雖然韋爾在學校的表演中也上過舞台,可他從來沒有那樣用聲音來表達自己。「我總是沒有機會對著聽眾唱自己真正喜歡的歌,因此我就自己一個人在停車場唱。在舞台上我的歌聲總是受壓抑,我第一次有機會公開表現自己的能力,是在「流行偶像」 節目中唱《點燃我》。

在學校的時候,Will Young參加了一次男生樂隊選拔賽,並在樂隊中贏得了一個位置。然而, 樂隊並沒有什麼發展,他於是把精力放回到了學習上。畢業後,他來到倫敦的藝術教育學校學習音樂劇,並報名參加「流行偶像」節目。韋爾參加了整整七個月的電視表演。在「流行偶像」中,一群年輕的男女歌手都在互相競爭,以贏得聽眾,每一次演出都有1300萬觀眾投票, 決定誰留下,誰被淘汰,最後,在Will Young和冠軍稱號之間只有兩位表演者。這些表演者都經歷了無數場現場演出、試演和媒體的廣泛關注, 最後,觀眾評選出來的最喜愛的歌手是Will Young和Gareth Gates(小葛瑞蓋瓷)。2002年2月,Will Young把全國流行偶像歌手的殊榮捧回了家。
他的首張單曲《一切都有可能/常青樹》兩周後推出,第一個星期就賣出了110萬張,這打破了兩項世界記錄,使這張單曲成為首張單曲推出的第一天和第一周內最暢銷的單曲。Will Young接著又推出了兩張單曲,一張是和觀眾評出的第二受歡迎的Gareth Gates一起推出的。這些單曲之後,楊推出了自己的首張專輯《從今往後》,這張專輯為Will Young贏得了許多媒體和音樂界的獎項。

在媒體發現Will Young之前,他是位很普通的學生。他穿著破的工作服,經常擔心透支,為保持收支平衡,他還在倫敦的一家酒吧打工。「我知道自己想唱歌,但我覺獲得學位可能有助於發展我的學識和眼光,也就意味著我還有選擇的餘地。」 他解釋說,「在大學的時候,我發現了自己對表演的熱愛,我在多次演出中露面,我也做過一點模特的工作,可是我不太擅長這個,覺得有點不自在因為不太懂得如何來展現卑鄙和憂悒,」他笑了起來。
是「流行偶像」將Will Young最好的一面展示出來,而且他的歌唱得一周比周好。觀眾發現他不僅僅有充滿熱情的聲音,還有著敏捷的思維、動人的微笑和率真的魅力,而他的朋友們說些素質使得韋爾在大學時「受歡迎得讓人生氣」。家人對他的表現感到吃驚,「這真的是個意外,Will Young甚至都沒有告訴我們他報名參加了『流行偶像』」,他的孿生哥哥魯伯特說。Will Young的父母直到演出的最後幾周才見到他「爸爸擔心我會辜負他的期望,」 Will Young解釋說。但他沒有必要擔心。Will Young已經24歲了,很快就要推出第二張專輯,並准備進行歐洲巡迴演出。可Will Young並不覺得自己已經出名。「當我完成第二張單曲,推出一張好的專輯,獲得好的評價之後,然後我才可能會很有成就感地坐下來休整。」 他解釋說。但對這個原來政治學專業的學生來說,2004年在贏得樂迷方面似又將是不同尋常的一年。

2。葛瑞蓋斯Gareth Gates和Will Young一樣,都是英國Pop Idol(流行偶像)節目的獲勝者,不過他是以微弱的劣勢獲得亞軍!而事實上這個小男生在各方面的實力都不輸Will Young,在歌壇上的成績也是和Will不相上下,他推出的每支單曲也都無一例外都是一上榜就登上冠軍位置,並且蟬聯數周冠軍!首先是翻唱Righteous Brothers的經典作品"Unchained Melody",讓他初嘗單曲榜冠軍滋味,隨後的第二支單曲"Anyone Of Us"也是順利拿下冠軍寶座,這首歌曲實在是非常動聽,相信很多朋友也都很喜歡!如果你還沒聽過,那一定要留意這首歌!再就是前陣子他和Will合唱"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令他倆同時擁有自己的第三支冠軍單曲!這樣的成績,讓那些出道早很多的歌手和團體都自嘆不如,可見偶像的魅力有多大!
歌手姓名:Gareth Gates
◆◆唱片名稱:What My Heart Wants To Say
◆◆專輯語言:英語
◆◆發行日期:2002年11月
◆◆發行公司:SONY唱片

1.奔放的旋律 Unchained melody
http://music.jnnc.com/mp3/foreign/GarethGates/myheart/1.mp3

2.我們都錯了 Anyone of us
http://music.jnnc.com/mp3/foreign/GarethGates/myheart/2.mp3

3.多愁善感 Sentimental
http://music.jnnc.com/mp3/foreign/GarethGates/myheart/3.mp3

4.猜疑的心 Suspicious minds
http://music.jnnc.com/mp3/foreign/GarethGates/myheart/4.mp3

5.霓虹城市 Downtown
http://music.jnnc.com/mp3/foreign/GarethGates/myheart/5.mp3

6.我心聲處 What my heart wants to say
http://music.jnnc.com/mp3/foreign/GarethGates/myheart/6.mp3

7.美好的事 Good thing
[url]http://music.jnnc.com/mp3/foreign/GarethGates/myheart/7.mp3 [/url]

8.太認真 太心急 Too serious too soon
http://music.jnnc.com/mp3/foreign/GarethGates/myheart/8.mp3

9.迷濛的愛 It aint obvious
http://music.jnnc.com/mp3/foreign/GarethGates/myheart/9.mp3

10.時時刻刻 With you all the time
http://music.jnnc.com/mp3/foreign/GarethGates/myheart/10.mp3

11.無法自拔 Self control
http://music.jnnc.com/mp3/foreign/GarethGates/myheart/11.mp3

12.再說一次 Tell me one mor time
http://music.jnnc.com/mp3/foreign/GarethGates/myheart/12.mp3

13.重生 Alive
http://music.jnnc.com/mp3/foreign/GarethGates/myheart/13.mp3

14.唯一的愛 One and ever love
http://music.jnnc.com/mp3/foreign/GarethGates/myheart/14.mp3

15.輕輕走過 Walk on by
http://music.jnnc.com/mp3/foreign/GarethGates/myheart/15.mp3

16.那個時候 Thats when you know
http://music.jnnc.com/mp3/foreign/GarethGates/myheart/16.mp3
乍一聽葛瑞蓋斯的聲音,總覺得他好像還沒有完全變好聲,那一份青澀和稚氣正是這個19歲男孩特別吸引人注意的地方。這個男孩曾經患有嚴重的口吃,說出自己的名字要用3分鍾時間,但是他卻創造了英國唱片業的奇跡,成為吉尼斯世界紀錄史上英國金榜最年輕的冠軍單曲歌手,並成為百事可樂英國地區廣告代言人,還曾經為英國女王獻唱。在亞洲,他被歌迷親切地稱呼為「小葛」,他所引發的熱潮被稱為「小葛旋風」。這張唱片是他的第2張大碟,不過卻先於首張唱片被引進。專輯中收錄了富於活力的《Sunshine》、深情小品《Say It Isn』t So》、翻唱自美國迷幻派民謠男歌手Norman Greenbaum的《Spirit In The Sky》等。小葛的演唱和邁克爾-傑克遜頗有幾分神似,但更具陽光氣息。

3。相信許多人都了解他們曾經是英國選秀節目《Pop Idol》的冠亞軍獲得者,但問到那屆節目的第三名是誰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沒錯,第三名就是現在被譽為蘇格蘭創作才子的------ Darius。混合了英國獨有紳士氣質和陽光男孩魅力的Darius,不但擁有渾厚磁性的天賦歌喉,演唱技巧也驚人的純熟,真假音轉換自如,深情的歌聲中散發著成熟性感的魅力,很容易讓人想起前偶像男孩組合Boyzone的主唱Ronan Keating,而灑脫不羈的氣質又讓人聯想到英國樂壇巨星——「壞男孩」Robbie Williams。而Mercury選擇和Darius簽約,除了他天賦優異的演唱才能外,還因為他是《Pop Idol》三人當中最有創作才華的一個,能夠自己創作歌曲。唱片公司給予了Darius足夠的空間讓他放開手腳大幹,於是他幾乎參與了《Dive In》專輯中全部歌曲的創作和製作。下面三首歌都選自專籍《Dive In》,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情歌經典Colourblind外,Girl In The Moon與Rushes都是不可不聽之作
歌曲
ColourblindJ

Girl In The Moon

Rushes

❹ 20世紀鋼琴最後的浪漫主義者是誰

霍洛維茲 Vladimir Horowitz 1904~1989
世界最偉大的鋼琴家之一, 俄國鋼琴家

生平概略

霍洛維滋1904年10月1日出生於俄國基輔,父親是工程師,母親是鋼琴家,曾在基輔的貴族音樂學校里受過鋼琴訓練,家境富裕。四歲便由媽媽啟蒙開始學鋼琴。平時除了一般課業外,他常與同學一起玩各式各樣的音樂,聯彈、室內樂、歌劇、交響樂,接觸各式音樂。霍洛維茲在11歲時,曾透過叔父的安排跟俄國鋼琴家史克里亞賓會面。在聽過霍洛維茲的演奏後,史克里亞賓對他母親說:「這個小孩將來會是個鋼琴家。不過,一定要給他完整的教育,不要只懂音樂,生活各個層面都要兼顧。藝術的范圍很廣,除了音樂還有繪畫、文學、甚至哲學,這樣,他才會成為一個有深度的音樂家。」

原本,霍洛維茲想成為一位作曲家。1920年他於基輔音樂院畢業時,俄國大革命野火燃燒到基輔,富裕的家庭被視為資本階級而被破壞殆盡,家裡的財產全部被充公,家庭經濟頓時陷入絕境。17歲的霍洛維茲只好提早展開他的職業演奏生涯,開始以開演奏會來賺錢貼補家用。起初,剛開始演奏時,由於知名度尚未打開,他的音樂會並不受到大家的注意,音樂廳觀眾席幾乎是空的;後來情況雖然漸漸好轉,但也常常只有半場的觀眾人數而已; 漸漸 知名度打開, 所到之處受到許多愛樂者的欣賞。 有一年的冬天,他光在列寧格勒就舉行23場音樂會,彈了200多首曲子,俊秀的外表,加上演奏時的強烈震撼力,在列寧格勒成為無人不知的風雲人物。樂迷瘋狂的程度,可媲美當今的偶像歌手;有八名少女更組成 "綠衣團"跟著他到處巡迴。對於自己早先從幾乎是空的音樂廳,到後來全滿的觀眾席之間所經歷的這一切,霍洛維茲覺得對一位音樂家來說是再恰當也不過的事了。

後來,霍洛維茲認識了密爾斯坦,兩人常常一起舉行合奏會,再加上霍洛維茲的妹妹跟另一位大提琴手,便成為俄羅斯幾個大城市裡家喻戶曉的四重奏團體。幾場音樂會下來,20歲時,霍洛維茲又以「電與光的鋼琴家」揚名全國。當時還有一批身穿綠衣的少女組成啦啦隊,只要霍洛維茲舉行演奏會,她們一定到場加油,為他鼓噪助威。後來,這些女孩得悉霍洛維茲要離開俄國到歐美闖天下,這下她們可慌了,便打定主意要留下一點紀念品。於是在某場演奏會後,女孩們來到後台,一擁而上把霍洛維茲團團圍住,人手一剪,把燕尾服喀擦亂剪一通,再把這些戰利品平分成八條,各與一朵黑玫瑰配戴在綠衣上,以示悼亡之意。

霍洛維茲一直憧憬要離開祖國到歐美打天下,1924年,經紀人Alexander Merovitch 看中他,想介紹他到歐洲表演,1925申請出國不過,卻遭到阻礙。後來他的父親想出以要到德國科隆拜Schnabel 為師的申請理由,才得以獲准過關。當霍洛維茲把自己攢來的五千美金藏在鞋底准備出境時,站崗的衛兵狠狠地盯住他說:「別忘了祖國!」雖然霍洛維茲從來沒忘了祖國,但是這一次離別出國境,要等到整整六十年以後,霍洛維茲才有機會光榮回到俄國。

歐洲時期

霍洛維茲剛到歐洲時,小有名氣,從早到晚都在趕音樂會。在德國開了幾場叫好不叫座的音樂會;當他到德國漢堡時,正好有一個機會成為他一生的轉捩點。當時有一位經紀人臨時找他代打,在沒有排演的情況下,請他代替昏倒的知名女鋼琴家演出柴可夫斯基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兩小時後,音樂會開始,指揮霍布斯坦被霍洛維茲的彈奏方式嚇到了,他跟著霍洛維茲的拍子來指揮,直到整首曲子結束。當演奏會結束,所有聽眾歇斯底里地叫喊,幾乎要把音樂廳掀翻了!漢堡當地的樂評也對當晚的音樂會佳評如潮。

美國時期

到了美國,又是柴可夫斯基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讓霍洛維茲一舉成名!不過這回是跟指揮家畢勤合作。紐約時報樂評家將這場演出稱為「鍵盤熱烈冒煙的演出」。

1932年,指揮暴君托斯卡尼尼決定啟用霍洛維茲,與紐約愛樂合作演出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皇帝'' 。 音樂會結束的餐會中他認識了未來的伴侶---托斯卡尼尼的女兒溫達。8個月後,倆人於1933年聖誕節前夕宣布結婚,霍洛維茲成了托斯卡尼尼的女婿,也轉變了他的一生。從那時候開始,霍洛維茲的演奏生涯就逐漸保持在高峰狀態,他更藉多次退隱與復出來製造話題,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溫達終身扮演著霍洛維茲的伴侶、侍從、和第一線的樂評,直至1989年霍洛維茲去世為止。

霍洛維茲被稱為拉赫曼尼諾夫作品的最佳詮釋者。他有幾次機會演奏給當時已頗有名氣的拉赫曼尼諾夫聽,他曾經形容說'' 他把整首曲子吞下去了''。

霍洛維茲跟拉赫曼尼諾夫是怎麼認識的?這就要從小提琴家克萊斯勒的一封信說起。克萊斯勒曾寫信告訴拉赫曼尼諾夫說:「有一個年輕的俄國鋼琴家用過去從來沒有聽過的彈法彈你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和柴可夫斯基的協奏曲,你應該見見他。」就這樣,霍洛維茲一到美國就接到拉赫曼尼諾夫的邀請,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時常一起到紐約史坦威鋼琴公司的地下室練琴,終其一生都維持非常親密的關系。當拉赫曼尼諾夫完成他的經典名作「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時,霍洛維茲正好在瑞士,每當他完成一段變奏,就會打電話到瑞士告訴霍洛維茲,由此可見兩位巨匠深厚的情誼。

霍洛維茲曾4度退出表演舞台,時間分別是:1936-1937、1954-64、1968-1974、1983-1985。他退隱的理由很簡單,他說:「我受不了一個禮拜旅行五天的勞頓,在火車上、旅館里,吃不好、睡不著。我像一輛該停的汽車,若不停下來,引擎就要燒壞了。一位藝術家若不斷付出,他的內涵便會越來越空虛。」

第一次退隱 由於托斯卡尼尼、溫達的嚴厲督促與壓力,1936年,他毅然決定退隱潛修,去加深自己音樂內在的表達方式。1939年,於法國東山再起。

第二次退隱 1953年2月25日在卡內基廳舉行獨奏會後,又宣布無限期的退出舞台,但錄音繼續。十二年的退隱生活,一方面為了回復身心健康;同時也為了靜下心,重新思考,建立自己的風格。他閱讀了許多書籍,重新研究音色觸鍵,追求更高層次的境界。在此段期間,他並沒有放棄錄音,哥倫比亞公司(CBS)為方便他錄音,於1962年,在他家架設一套完整的錄音設備,只要他想要錄音,可自己操控,或撥一通電話,錄音技術人員馬上到。

1965年3月19日記者會中,宣布霍洛維茲將於5月9日重返闊別12年的舞台。這場音樂會一掃過去樂迷的疑念,鋼琴美聲歌唱的迷人音色變化決不是靠錄音的技巧。

第三次退隱 1968年為了滿足各地樂迷,親自策劃一場在卡內基廳電視現場轉播演奏會。之後,又因健康因素,第三度隱退。1974年第三度復出演奏會。這場音樂會,連遠在歐洲的卡拉揚也前來聆聽,此時霍洛維茲的音樂呈現非常個人主觀的詮釋方式。晚期的霍洛維茲,彈奏的音樂常被冠上太自由古怪,他的詮釋常出乎意料,和一般我們認定或聽到的版本不同,呈現給我們完全不同的音樂思想。

1968年後半,他已很少公開演奏,但家庭錄音仍照常。1989年11月5日,因心臟衰竭逝世。

三度退出舞台

霍洛維滋為了自己音樂的更上一層樓,呈現給樂迷更豐富的音樂,三度放棄他大好的事業,潛心研究練習,這是一般演奏者很難辦到的。 的確,在他退隱又再重返,每次都有對音樂更深層的表現。他在不同時期常彈奏相同的曲目,錄音紀錄他每段時期對樂曲思考的改變,我們可從不同時期的錄音看到一個演奏家的成長。

彈鋼琴的動作

現在坊間很容易便可以買到霍洛維茲的音樂會錄影; 銀幕上的霍洛維茲永遠上身沒什麼大動作或搖動,利用大腦控制兩只手,做出變化多端的音色,沒有任何誇張多餘的動作。和現今許多''演音樂的"音樂家(及表情豐富、動作誇張,音樂聽起來平淡無奇)相反。音樂是用來聽的不是用來觀賞的,是不???

未曾參加過比賽的鋼琴家

霍洛維茲一生未曾參加過鋼琴比賽,他覺得比賽根本不是音樂家參與的活動; 一個音樂家應走出自己的路,比賽只會扼殺這種行為。 一個音樂家應不斷鞭策自己練習,不斷的進步。 這或許可以提供許多學音樂的老師家長、學生思考--- ''比賽'' 只是鞭策學生練琴、更進步,得獎與否並不那麼重要。一個鋼琴家的好壞,並不一定以比賽得獎為依規,波哥雷利奇是另一個成功的例子。

史坦威鋼琴的愛用者

霍洛維茲到任何地方演奏,均帶著自己的鋼琴,這是眾所皆知的事情。 他有五台史坦威鋼琴,分別是 CD186、 CD314 503、 CD223、 CD75、 CD443 (全由史坦威鋼琴免費提供),他最喜歡的一台是CD314 503。史坦威鋼琴並提供一個專屬調音師Franz Mohr給他. Mohr為他調音20餘年,霍洛維茲非常信賴他,Mohr沒空替他調音,他寧可取消演出。霍洛維茲對鋼琴的觸鍵、音色有非常嚴格的要求,有個人的喜好; 他要求鍵盤重量比一般輕,弱音踏板也需仔細處理過。

敏銳的耳朵

霍洛維茲非常在意音樂廳的音響效果。 每到一個新的演出場地,他都會察看舞台上下所有狀,仔細剔除他認為會影響音效的物體,包括布幕的高度跟卷法,對於鋼琴應擺在舞台的哪一個位置,他亦要求嚴格;會不斷的在演奏會前試彈,不停地要求舞台人員調整鋼琴的位置,並查看舞台的各不為所有會影響音響的物體,找到他認為最適當的位置,常常把工作人員弄得精疲力竭。美國卡內基音樂廳曾為了這件事想到一個一勞永逸的方法:從1965年起,卡內基音樂廳舞台地板上就一直有一個標有「霍洛維茲的螺絲孔」的字樣。此法確實替大家省去找到「正確」位置的麻煩。也因為有如此敏銳的耳朵,霍洛維茲才能製造出如此豐富多變的音色。

曾在曼尼斯音樂院 Mannes College of Music (我的母校)任教

由於演出繁忙,霍洛維茲雖然在演奏上達到本世紀的高峰,但卻後繼無人,除了他脾氣急烈暴躁,沒有什麼耐性指導學生之外,他也覺得這輩子沒碰過幾個彈得還可以的年輕人,在他一生中正式成為他的門下子弟的只有六人,且都只是短暫的指導。我意外發現,不熱中教學的他,居然曾經在我母校曼尼斯音樂院任教。霍洛維茲教學時很少示範,因為他始終認為:示範會抹殺學生的想像力。他發現,現在音樂學校訓練出來的學生,每一個彈起來都很相似,常常分不出誰是誰,他覺得這是示範跟模仿太多的緣故。霍洛維茲認為:只有知道自己如何去指導自己的人,才可能會有成功的一天。

有一次他在廣播里聽到一段鋼琴演奏,一邊聽一邊想,這個年輕人彈得還算不錯,但是應該可以再好一點。一會兒主持人報出演奏者的名字,沒想到正是霍洛維茲他自己!霍洛維茲之所以不聽自己的演奏,是因為他認為如果聽了以前的演出,就會造成某種程度的模仿,這對音樂家來說是很危險的。

曾霍洛維茲的小指

如果你仔細看過霍洛維茲演奏時的照片,會發現他的指法非常獨特。他手指平放在鍵盤上,看似肌肉僵硬,尤其是右手小指翹起,好像肌肉緊張一樣。這跟學校教的標准指法正好背道而馳。不過他的雙手力道驚人,能彈出如雷貫耳的聲響,也能夠彈出最後一排聽眾清楚感覺到的弱音。他對踏瓣的運用也非常特別,例如:他演奏李斯特作品時,常常不用踏瓣。
不聽自己的演奏

霍洛維茲語錄
1. 「彈鋼琴是天底下最簡單的一件事。」
2. 「貝多芬的音樂是可以改進的,樂譜並非聖經。」
3. 「由於我彈奏得非常清晰,一有錯你就聽得出來。如果你要我只按照音符來彈,不特別強調音色的強弱,那我絕對不會彈錯。永遠不要害怕,放膽去做。永遠不要仿效別人,不必求人提供意見,自己彈吧!」
4. 「如果我有什麼缺點,那就是我需要人愛。我不需要向別人說我彈得多麼美妙,我自己知道。我公開演奏,是請觀眾愛我。我出場時面露笑容,我感到快樂。我和你一樣,不同的是我不必買票。」
5. 「每次走上舞台,我就感覺自己是君臨一切的國王,是全場的主宰。」「我是將軍,我的兵就是琴鍵,我的任務就是要指揮這些琴鍵。」
6. 「當我對著鋼琴哭泣、歡笑,也希望聽眾能跟著我一起喜怒哀樂。」
7. 「聽眾付錢,他們想聆聽並觀賞一些美學的事物。」
8. 「唱片是一種回憶,是一張印有風景畫的明信片。」
9. 「我認為歌劇是音樂的根源,音樂最重要的就是歌唱。」

霍洛維茲論其他音樂家
1. 「莫札特是個敏感熱情的人,他有著各種不同的情緒,而他把這些感情都表現在音樂中。由此可見他是個十足的浪漫作曲家。」
2. 「我認為李斯特是歷史上最偉大的鋼琴巨匠,最了解鋼琴性能的就是李斯特。」
3. 「蕭邦對於我們了解鋼琴這個樂器有非常大的貢獻,他是一個只為鋼琴而存在的作曲家。尤其是他的練習曲,對現代的鋼琴來說非常困難。」

其他人對霍洛維茲的評語
1. 樂評家哈洛德‧荀伯格:「霍洛維茲這種光彩奪目的演奏法,音響強烈厚重頗具炮彈似地拋射力,無人可以企及!」「海飛茲至少有一個華麗的繼承人-帕爾曼。然而當霍洛維茲停止演奏時,沒有人能繼承他!」
2. 小提琴家密爾斯坦:「霍洛維茲是舉世無匹的,他可能常常出錯,但你不能說尼加拉瀑布有錯。」「別的鋼琴家是香水,但霍洛維茲是製造香水的『香精』。」
3. 鋼琴家兼指揮家伯恩斯坦:「我和霍洛維茲最不同的地方,就是他彈出了樂譜上的百分之百,而我只彈出了百分之七十而已。」

閱讀全文

與我們除了他誰都不認識mp3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圍牆歌詞 瀏覽:230
道奇酷威廣告背景音樂 瀏覽:106
比喻輕音樂之美的文字 瀏覽:542
小號音樂下載 瀏覽:578
歌曲專輯圖下載地址 瀏覽:867
財神駕到歌曲mp3下載 瀏覽:734
琴歌指彈海闊天空吉他譜 瀏覽:355
下載mp4格式的音樂 瀏覽:352
電腦聽音樂用什麼 瀏覽:512
最好酷狗音樂播放器 瀏覽:502
信樂團隊的假如簡譜 瀏覽:243
平安酷狗音樂 瀏覽:760
佳人輕撫桃花mp3下載 瀏覽:453
infinite網易雲音樂 瀏覽:844
歲月趙忠祥背景音樂 瀏覽:980
如何將電腦的歌體添加到蘋果音樂 瀏覽:672
fade鋼琴mp3 瀏覽: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樂 瀏覽:806
成都彩虹小學音樂老師 瀏覽:496
鳳凰傳奇星光歌曲點評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