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馬克西姆(彈鋼琴的那個)是哪國人法國嗎
馬克西姆maksim個人檔案
馬克西姆
又名: Maksim Mrvica
職業: 演奏
所屬地區: 克羅埃西亞
出生地: 克羅埃西亞
生日: 1975年5月3日
馬克西姆受過非常嚴格的鋼琴訓練。他出生於 1975年,家
鄉是在亞德里亞海岸一個名叫希貝尼克的小鎮。他9歲開始
練習鋼琴(第一次公開表演也是在這年),僅僅三年後,
他就 和交響樂團一起合作表演海頓(奧地利作曲家)的
「c大調鋼琴協奏曲」。1990年,戰爭爆發,在他居住的
小鎮上,每天都有上千顆 手榴彈爆炸,但是他和他的
導師瑪利亞.塞克索(marija sekso)都堅決的認為應該
繼續進行音樂學習。在那樣危險的環境中,支持馬克西
姆的就是他的鋼琴。盡管當時環境如此惡劣,他還 是在
薩格勒步(南斯拉夫西北部的一個城市)獲得了生涯中
第一個比賽大獎,至今他都認為那是他最重要的一個獎
項,而且「那是我演奏 生涯中最美妙的時刻。」隨後
他在瓦拉基米爾.卡潘教授(vladimir krpan,義大利
著名鋼琴演奏家米凱蘭傑里的弟子)的教導下在薩格勒
步音樂學院度過5年時光,接著又在布達佩斯著名的李斯
特音 樂學院學習。這段時間(1999年)他獲得魯賓斯
坦國際鋼琴大賽頭獎。2000年他定居巴黎,受業於伊格.
拉斯科(igor lazko),2001年他贏得巴黎龐拓斯鋼琴
大賽首獎。
他的生涯從此轉變,等他回到克羅埃西亞後頓時成為
了媒體關注的焦點,有數不清的電視節目和訪談等著他。
然後他錄制了開頭我們提 到的那張專輯《gestures》。
他在薩格勒布市擁有2000個席位的利辛斯基音樂廳
(lisinski hall)舉行的演奏會景況讓人嘆為觀止,
舞檯布景包括鐳射燈,乾冰和巨大的電視牆,而觀眾人數
中有一半都低於30歲。馬克西姆 說:「我總是想嘗試些
與眾不同的表現方法。但是這只是為了營造出一個讓人
激動的氣氛,等我開始彈鋼琴時,鐳射燈就得停下來,
我不 想有任何東西干擾我的演奏,以及聽我演奏的觀
眾。」演奏會後半段,他關掉了所有的鐳射燈,電視牆
等花哨的東西,換上正裝,然後演 奏俄羅斯鬼才拉赫
曼尼諾夫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我可不想給那些評論
家們逮著把柄來數落我!」說到這里,他哈哈大笑。
很快他受到了克羅埃西亞音樂才子tonci huljic(為古典
辣妹做過很多曲子)的注意,並將他介紹給音樂製作人
/經紀人梅爾.布希(mel bush,也是陳美的經紀人),
當時梅爾已經在開始尋找一個年輕有為的鋼琴家,結果
馬克西姆的才華讓他贊嘆不已,隨即簽約,並由 emi古
典部製作發行新專輯——我們現在所熟悉的《piano
player》(鋼琴玩家)。
專輯介紹:
《鋼琴玩家》
《piano player》專輯製作完成後,公司做宣傳的方向
首先選在了市場潛力巨大的遠東地區。他先後在 台灣,香
港,韓國,日本等地做宣傳,後來又到內地,並作為嘉賓參
加了 cctv-mtv音樂盛典。這張專輯的影響好象旋風一般可
以說選擇遠東地區做為宣傳頭站是獲得了成功。現在我好好
審視一下這 張融合了現代流行因素與古典音樂為一體的跨
界專輯。第一首,就是國內古典樂迷,甚至說即便是不常古
典的人都很熟悉的「野蜂飛舞」(flight of the bumble-
bee)。此曲原作者是俄羅斯著名音樂家裡姆斯基·科薩科
夫,是他的歌劇《薩爾丹沙皇的故事》中的幕間曲,音樂描
寫的是王子變成了一隻野蜂,不停的飛舞,追叮他所厭惡
的人。這是首歡快,節奏簡練的小品。看過電影《閃亮的風
采》(shine) 的人一定記得大衛叼著煙,手指飛快的演奏
這首曲目,震驚了當時酒館里的每個人。即便是不愛聽或者
沒聽過古典鋼琴的人,也都很容易 從這首速度飛快的小品
中一窺古典音樂的魅力。專輯中該音樂做為第一首,無疑就
是先聲奪人,給聽眾一個良好的開頭印象。改編的「野 蜂
飛舞」配上了舞曲的節奏,感覺倒也不過不失,互相沒什麼
壞的影響,同時由於這是一首小品,時間不長,於是第一首
曲目中還混合了 整張專輯其他精彩的部分,最後再以「野
蜂飛舞」結束,做為介紹整張專輯,提起聽眾的欣賞慾望,
製作方倒是動了不少腦筋。 第二首,葛利格鋼琴變奏曲
(grieg: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是挪威著名音樂家
愛德華·哈格呂普·葛利格生前唯一完成的一部協奏曲,也
是他最著名的一部作品。此曲年代久遠,是葛 利格早期最
重要的一系列作品之一,完成於1868年,隨後這部作品成為
了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歐洲浪漫主義運動中,最常被演奏
的 協奏曲。該曲節奏明快,旋律優美和諧,充滿了幻想色
彩。專輯中的這首曲子更加舞曲化,電子鍵盤的開頭很有經
典舞曲的氛圍,這里伴 奏交響樂團,電聲樂器與馬克西姆
的鋼琴結合的很好,由於曲目本身旋律就非常好,節奏也很
輕快,整個過程非常輕松愉快。
第三首到了該專輯的主打曲, 「出埃及記」
(exos)。關於原曲最熟悉的出處自然就是同名電影配樂
了,不過電影中「出埃及記」講的可不是摩西帶領猶太人
逃出埃及法老奴役的故事,但也和猶太人有關,是講述以
色列建國的辛酸歷史。本曲其實也不是就出自這個電影,原
本就是演奏曲,加了 詞就做了電影主題歌 。該曲目氣勢宏
大,雄壯,很有悲壯的歷史感,熟悉歐美老流行經典的樂迷
肯定不陌生。要說做為本專輯主打,該作真是足夠氣魄,只
是 改編曲給配上了典型的hip hop節奏,本來悲壯的氛圍給
弄的淡化了不少,本人並不很欣賞這種改編風格,但是單就
動聽,不考慮什麼別的因素,倒也合格。
第四首「克勞汀幻想曲」(claudine)是tonci huljic
創作的曲目,是一首典型的浪漫鋼琴作品,聽上去好象跟理
查德.克萊德曼演奏的東西相差無幾,既然是「鋼琴家」,
那 么除了古典,也來點甜密的情歌不算什麼壞事,流行樂
迷估計會很對胃口。第五首「wonderland」(新樂園)也是
tonci huljic的作品,風格變的大氣了點,不過聽起來好象
還是克萊德曼在演奏。
第五首,「亨德爾的薩拉班德」
(handel'ssarabande),這是出生於德國的英籍音樂家喬
治.弗雷德里西.亨德爾的一出歌劇《薩拉班德》的主題,同
時saraban de也是古典曲種之一,是一種交際場合的舞曲
,源於波斯,十六世紀末傳入法國後演變為節奏緩慢莊重的
風格。本曲聽起來一般,並沒 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不過
段落的安排倒是不錯,節奏依然為舞曲。
第六首是俄羅斯傳奇音樂家拉赫曼尼諾夫的「帕格尼尼
主題狂想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
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曲目,鋼琴部分的難度比較大。主題
採用了義大利偉大的音樂家,歷史上最著名的小提琴演奏
家尼科洛.帕格尼 尼常採用的一些習慣,其中也有莫扎特
《安魂曲》的一些旋律。這個曲子講述了許多帕格尼尼的
傳奇,比如與惡魔交易,比如他愛的女人 ,比如他在教
堂碰到的麻煩,最後全被他克服掉。音樂時而優美,時而
熱情,整體的效果非常吸引人。面對如此著名的曲目,專
輯中沒有 做什麼大的改編,基本沿襲原曲的變化,頂多就
是配了些流行節奏,甚至可以忽略不記,正好讓聽眾專注
於本曲目的
精彩。
接下來的「漢娜的眼睛」(hana's eyes)又是tonci
huljic的作品,製作的非常動聽,曲調帶點幽幽的哀怨,
女聲的和聲烘托出了悠遠的氣氛,非常適合小女生來聽,
也許以後會作為 浪漫經典被時常演奏。在淡淡的悲哀中,
下面緊跟著就是蕭邦著名的「c大調革命練習曲」chopin's
『revolutionary』 etude in c minor)。蕭邦創作的一
系列練習曲都非常出色,而這首「革命」更是個中翹楚。
1830年11月,波蘭爆發了震驚世界的華沙革 命,遠在他鄉
的蕭邦因為不能回國一起與祖國人民戰斗而感到激憤,十
個月後革命被沙俄軍隊血腥鎮壓,更使蕭邦感到義憤填膺,
同時又 對自己不能出力而感到悔恨萬分,於是他把全部的
感情都溶入了這首練習曲中。整個曲目都始終貫穿著憤怒
激越與悲痛欲絕的氣氛,氣勢 逼人,由於作品的風格非
常強烈,所以改編也不大,除了雞肋般的加上了舞曲節奏
的鼓點,主要的風格體現還都是在鋼琴上面。這也是古典
作品的一大特色,盡管有時候很好與流行元素配合,但是
獨特的個性依然無法被流行元素所掩蓋。 下面兩首又是
tonci huljic的作品。先是「古巴」(cubana),前一首
曲目的激情依然繼續了下來,不過風格換成了拉丁派的熱
情,原創曲目就 能更多的考慮和其他元素的配合,就不會
顯得多餘或者不合拍,幸好整張專輯除了「野蜂飛舞」我
認為編排的有點失敗以外,其他都沒出 現過頭重腳輕的情
況。然後是「克羅埃西亞狂想曲」(croatian rhapsody),
是一首很有點氣勢的作品,tonci huljic做這種流行味道濃厚的曲目很拿手。
接下來的「男爵夫人之舞」(dance of the baroness)
則是出自另一位克羅埃西亞鋼琴家弗拉諾.帕拉奇(frano
parac)之手,生於1948年,拿過很多獎項,78年起在薩格
勒布音樂學院帶課。本人非常喜歡這首曲子,這也是專輯
中唯一一首純鋼琴演奏曲目,完全沒有其他配器在裡面,
可以徹底的享受一下鋼琴的魅力。這首曲子貫穿著華麗與
莫明的悲哀,快結尾時的一段音 調聽上去好象舞者轟然
倒地一樣,整個曲子不長但是結構嚴謹,雖然變化不多,
但是營造出的氛圍非常好。作為壓軸曲目,本作大概純粹
是為了展現馬克西姆的演奏技巧罷了,不過這沒有影響
到曲目的優秀。
最後的「古巴,古巴」(cubana,cubana)是作為附加曲
目出現的,是專輯中「古巴」的重新混音版。以上評論牽涉
到古典曲目做了比較大量的介紹,是為了給不熟悉古典的樂
迷增加更多欣賞的樂趣,帶著這些有趣的背景來重新欣賞
馬 克西姆的演奏,一定能有更多的感觸。
傳播古典音樂
專輯很快就要在歐洲地區上市,隨後也肯定會往美國發
展。整張專輯中其實包容了很多流行風格,目的就是能達到
「跨界」的效果。當問到馬克西姆對這張專輯的期望時,我
們以他的回答作為本文的結束:「首先這沒有關於錢的問
題,我開古典演奏會以及巡演掙到的錢已經足夠多了。這張
專輯所力圖表現的就是關於突破與實驗的問題。我總 是想
嘗試些新的,不同的東西。我所衷心希望的就是能把古典音
樂傳播給所以年齡段的,
更多的聽眾。這是我的夢想。」
<變奏曲>
在EMI Classics旗下發行了個人第二張作品,專輯名稱為
『變奏曲』,其中包括了古典與流行旋律的選曲,於英國
和克羅埃西亞兩地、 與多位國際知名製作人與創作者共同
錄制,其中包括:Youth、Tonji Huljic以及Tolga Kashif
等,且包含了這位年輕的克羅埃西亞鋼琴家自己的創作,
他所創作的這首曲子,主要是以帕格尼尼的主題旋律作依
據,與其 他共同收錄在這張專輯中的熱門古典曲目相伴,
包括:李斯特的『死之舞』、穆索斯基的『展覽會之畫』、
以及史克里亞賓的『升D 小調鋼琴練習曲』等。
『貳』 小題琴之中的十大名曲是
1.紀念曲
德國小提琴家德爾德拉(Drolla)某日,因為訪問友人,乘電車到維也納郊區去,恰巧經過舒伯特之墓。他見了這位生前並無名氣的歌曲之王之墓,油然在腦海中浮起了樂思,急於記載下來,寫在電車票上。到了友人家中立即在鋼琴上細心研究,完成了全曲。這首曲子追憶懷念之情尤深,大都理解為美女深情的回憶,或是幸福美好的紀念。作曲家未給予確切的說明,這就留給欣賞者來領悟吧。全曲由三部分組成,曲調鮮明簡練,餘音繞梁不絕。尤其是那優美柔麗的音色,也使聽眾引起深切的懷想。
2.聖母頌
這是一首由德國小提琴家維爾海姆(Wilhelmj)根據舒伯特同名的歌曲編成的小提琴獨奏曲。在古典作品中,作曲家往往把最美好、最完善,最能給人以崇高意境的聖母形象化作莊重的樂思中,表現出自始自終的質朴高貴。曲調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彷彿就是達芬奇的聖母肖像畫。那曲調句句層次清楚,深邃而通暢,情感濃重,格律嚴謹,以虔誠和真摯深深感動人心。起始在G弦上渾厚多姿的歌唱,感人至深。當用八度雙音演奏時,鋼琴伴奏使用了大幅度波浪進行的琶音。在樂曲高潮中,涌現出聖潔的色彩。全曲在異常寧靜中漸漸消失。
3.雲雀
這是羅馬尼亞作曲家旦尼庫(Dinicu)獨具特色的作品,在小提琴高音E弦上絕無僅有的顫音名曲。樂曲巧妙地運用了小提琴上下滑指的顫音技巧,以極為明快歡騰的旋律,簡練而富於動感的鋼琴伴奏,表現了山林中雲雀爭鳴、陽光明麗、風景如畫的一幕。在小提琴E弦亮麗清悅透明的音色表現下,高超的顫音絕技一氣呵成。
4.沉思
這是法國作曲家馬斯涅(Massenet)為歌劇泰安司(Thais)所作的幕間曲。女主角Thais在沉淪的深淵中,渴望憧憬著清明湛藍的天空。作為一首小提琴冥想曲,在表現深摯悠遠的情思,在寧靜起伏的旋律中,其典雅耐人尋味。
5.愛之喜悅
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是二十世紀最富盛名的小提琴大師。這首小提琴曲是他最具代表性的名曲。全曲為三段式,充滿喜悅歡樂浪漫的情調,極富沙龍風味。中段十分溫厚親切。本曲在運用三度雙音上獨具一格,把小提琴的華麗、靈秀表現得韻味深沉。
6.匈牙利狂歡節
匈牙利小提琴家、作曲家胡拜(Hubay)是二十世紀初世界最著名的小提琴大師之一,曾任布達佩斯音樂學院院長。這首小提琴曲可算他最優秀的代表作。本曲為多段式作品,既有深沉華麗的旋律,更有熱烈狂歡的場景。在運用連續顫音方面,匠心獨具,有著驚人輝煌的技巧和震撼人心的表現力。
7.門德爾松E小調協奏曲
德國作曲家門德爾松(Mendelssohn)為出身名門貴族的典雅紳士。這首小提琴協奏曲是世界上登台演奏最多的協奏曲,一個多世紀以來久奏不衰。它有著高貴溫柔的小調色彩,第二樂章是一副怡人的音詩音畫。鋼琴伴奏好似盪漾的水波。小提琴正如無歌詞的船歌,弓弦之間緩緩傾注出柔麗抒情的旋律,顯示出小提琴的純潔、銀色而崇高。曲調在進入復調後,其雙音技巧得以充分展現,宛如兩把小提琴合奏。這是小提琴協奏曲中最迷人的柔板樂章。
8.吉卜賽之歌(又名流浪者之歌)
西班牙小提琴大師薩拉薩特(Sarasate)是十九至二十世紀初世界最傑出的小提琴大師之一。他不但在小提琴技巧藝術表現上有驚人的成就,在作曲方面也居世界頂級。本曲運用吉卜賽人的音調風格寫成,成為全世界小提琴愛好者最喜愛的一首名曲。樂曲起始於豪放而激動的散板音調,自由奔放,還有十分別致的技巧裝飾,使之充滿了激情和浪漫之感。樂曲之中段轉入慢板,曲調纏綿動人、悲酸憂郁。結尾是極其精彩活潑的快板。這一突然轉變把人們帶進熱鬧歡騰的場面,流利的快弓撥弦十分引人入勝。在高潮迭起中結束全曲。
9.引子與幻想迴旋曲
法國作曲家聖桑(Saint-Saens)是一位多才多藝、傑出的高產作曲家。他的每一首樂曲都新穎別致,有風格回異之感。這首迴旋曲曲調節奏十分別致而富於彈性。引子部分是帶有憂傷冥想的行板,進而音調像飄落的楓葉在天空中浮動,很有沙龍式的味道。中段的西班牙舞靈活流暢、嫵媚動人,接著是豪華的琶音,之後是大段飛速賓士的快弓樂段,使樂曲越往後越精彩、動人。在音樂上色彩繽紛、爭奇斗艷,是最能體現小提琴技巧性的作品之一。
10. 《g小調小提琴奏鳴曲》( 魔鬼的顫音奏鳴曲)
義大利小提琴大師塔爾蒂尼(Tartini)是十八世紀最傑出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這首奏鳴曲正是小提琴歷史上古典的頂峰之作。《魔鬼的顫音》奏鳴曲(1713年)是使他的名聲流傳至今的不朽之作。據說塔爾蒂尼在睡夢中遇見了魔鬼,魔鬼傳授給他奇怪的演奏方法,於是他才寫成了這首樂曲。關於這首樂曲,法國著名的天文學家拉蘭德在他的一篇《一個法國人在義大利的旅行》的文章中,以塔爾蒂尼本人的口述方式這樣寫道:「1713年的一天晚上,我夢見跟魔鬼簽了一份合同。那個魔鬼答應當我的僕人,一切都按照我的意願來辦。就是說,不論我想到什麼,他都要事先為我准備好,每件事都進行得很順利……後來在我腦子里閃過一個念頭,為什麼不把我的小提琴也交給那個魔鬼,看看他是不是一位音樂家,也能拉出點無論如何什麼樣的好聽的音樂來呢?可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演奏得非常動人。那首美妙的奏鳴曲簡直超出了人類的想像,包含一種至高無上的情調和意趣,使我永遠依戀人世間的幸福,而忘記去尋找天堂。我陶醉、驚嘆、心花怒放、欣喜若狂,興奮得氣都喘不過來了。這時候,我驚醒了,馬上拿起小提琴,想追捕夢中的音樂,但是沒能如願。我繼續冥思苦想著夢中的旋律和音樂的提示。這天晚上,終於寫出了我認為是我一生中最好的作品,並給它起了個曲名,叫《g小調小提琴奏鳴曲》(魔鬼的顫音)。但是,我還是認為它比我在夢中聽到的那支曲子差得很遠很遠。如果能讓我再一次聽到那奇妙的音樂,即使就一次,我也寧願砸碎我的小提琴,並永遠放棄音樂。」於是,《魔鬼的顫音》誕生了。後來,作品以其非凡的魔力征服了聽眾。它好似作曲家在夢中與魔鬼對話。它的抒情與莊重深沉在曲調中由難度極高的雙弦顫音體現出來。那雄渾的氣勢和獨到的旋律使魔鬼的顫音給人間留下了絕響。幾個世紀過去了,再也沒有哪位小提琴家做過同樣的夢,記下那樣驚世的曲調。
『叄』 鋼琴 馬克西姆
將古典與現代流行風格融合在一起而獲得成功的藝人,我記憶里第一個冒出的的人就是陳美,不僅是她的曲目,她還將電子小提琴這個概念第一次送到我的腦海里。盡管很多古典發燒友對此嗤之以鼻,但是陳美在流行樂界獲得的成功,以及帶動古典音樂回歸的功勞都是毋庸置疑的。隨後又有一組「古典辣妹」出現,再次把小提琴的魅力展現給了流行音樂愛好者們。到了馬克西姆(全名Maksim Mrvica),古典鋼琴又一次和流行音樂嫁接在一起。
說到流行鋼琴,很多人印象里第一個念頭就是理查德.克萊德曼,他以浪漫鋼琴王子的形象輝煌多年,然而他的鋼琴技藝其實並非多麼高明,事實是,正因為其鋼琴技藝上的局限才使他走上了流行鋼琴演奏者的道路——當然他是成功的。那麼馬克西姆呢?他絕對不是理查德.克萊德曼的翻版,如果要在樂界找一個相似的人,我選擇肯尼基。
肯尼基是個有著非常高超的薩克斯演奏技巧,但是卻致力於創作演奏流行樂曲的音樂家。即便如此,他演奏的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中,四處都暗藏著高深的演奏功力,他的現場表演更容易讓人明白這點。馬克西姆在鋼琴上的造詣也許不如肯尼基之於薩克斯,但是他的技巧已經足夠稱的上為優秀的鋼琴家——而不是退而求其次的浪漫鋼琴王子。
從他的外表看,大概沒人會相信這是一個古典鋼琴演奏者,身高近2米,有著典型東歐男人魅力的俊秀臉旁,染發,一身休閑勁裝,加上耳環項鏈,瞧上去倒象個偶像流行男歌手。但是他彈鋼琴前要冥想很長時間,然後坐在鋼琴前如行雲流水般敲擊琴鍵,直到這時,人們才能把對他的外觀印象拋諸腦後——鋼琴前的馬克西姆是一個才華橫溢的演奏家。
他……
來自克羅埃西亞的明星
當馬克西姆出版了一張演奏克羅埃西亞當代古典鋼琴曲目的專輯時,他並沒料到以後的成功。他當時認為這張專輯大概只能賣上幾張就呆在貨架等著積滿灰塵,就象其他不成功的專輯一樣。結果是,這張CD成為了克羅埃西亞歷史上賣的最暢銷的古典音樂專輯之一,並讓他獲得四項Porin音樂獎(克羅埃西亞自己的格萊美),其中包括最佳古典專輯獎項。同時他也被邀請到頒獎典禮上表演——這是個很難得的榮耀,因為古典音樂家一般是不會被邀請到現場表演的,也許這該歸功於他演奏的那首充滿情感的「男爵夫人之舞」(The Dance of the Baroness)。
成功的原因是什麼?馬克西姆認為是他演奏時的熱情,以及將古典音樂融合新的元素感染了年輕的樂迷。他穿著很時尚的,好象被切過好幾刀的無袖衫,他既在正式的劇院演出,也在布置了大屏幕,打著激光燈的舞台彈奏。最重要的是,他堅信音樂本身的力量能夠震撼到每個人。這個信念支持著他還默默無名時,在克羅埃西亞一個小鎮上張貼自己演奏會的海報;這個信念支持著他當克羅埃西亞戰爭爆發,卻依然在學校地下室練習鋼琴——直到這個信念支持著他獲得了如此的成功。
馬克西姆受過非常嚴格的鋼琴訓練。他出生於1975年,家鄉是在亞德里亞海岸一個名叫希貝尼克的小鎮。他9歲開始練習鋼琴(第一次公開表演也是在這年),僅僅三年後,他就和交響樂團一起合作表演海頓(奧地利作曲家)的「C大調鋼琴協奏曲」。1990年,戰爭爆發,在他居住的小鎮上,每天都有上千顆手榴彈爆炸,但是他和他的導師瑪利亞.塞克索(Marija Sekso)都堅決的認為應該繼續進行音樂學習。在那樣危險的環境中,支持馬克西姆的就是他的鋼琴。盡管當時環境如此惡劣,他還是在薩格勒步(南斯拉夫西北部的一個城市)獲得了生涯中第一個比賽大獎,至今他都認為那是他最重要的一個獎項,而且「那是我演奏生涯中最美妙的時刻。」
隨後他在瓦拉基米爾.卡潘教授(Vladimir Krpan,義大利著名鋼琴演奏家米凱蘭傑里的弟子)的教導下在薩格勒步音樂學院度過5年時光,接著又在布達佩斯著名的李斯特音樂學院學習。這段時間(1999年)他獲得魯賓斯坦國際鋼琴大賽頭獎。2000年他定居巴黎,受業於伊格.拉斯科(Igor Lazko),2001年他贏得巴黎龐拓斯鋼琴大賽首獎。
他的生涯從此轉變,等他回到克羅埃西亞後頓時成為了媒體關注的焦點,有數不清的電視節目和訪談等著他。然後他錄制了開頭我們提到的那張專輯《Gestures》。他在薩格勒布市擁有2000個席位的利辛斯基音樂廳(Lisinski Hall)舉行的演奏會景況讓人嘆為觀止,舞檯布景包括鐳射燈,乾冰和巨大的電視牆,而觀眾人數中有一半都低於30歲。馬克西姆說:「我總是想嘗試些與眾不同的表現方法。但是這只是為了營造出一個讓人激動的氣氛,等我開始彈鋼琴時,鐳射燈就得停下來,我不想有任何東西干擾我的演奏,以及聽我演奏的觀眾。」演奏會後半段,他關掉了所有的鐳射燈,電視牆等花哨的東西,換上正裝,然後演奏俄羅斯鬼才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我可不想給那些評論家們逮著把柄來數落我!」說到這里,他哈哈大笑。
很快他受到了克羅埃西亞音樂才子Tonci Huljic(為古典辣妹做過很多曲子)的注意,並將他介紹給音樂製作人/經紀人梅爾.布希(Mel Bush,也是陳美的經紀人),當時梅爾已經在開始尋找一個年輕有為的鋼琴家,結果馬克西姆的才華讓他贊嘆不已,隨即簽約,並由EMI古典部製作發行新專輯——我們現在所熟悉的《Piano Player》(鋼琴玩家)。
《鋼琴玩家》
《Piano Player》專輯製作完成後,公司做宣傳的方向首先選在了市場潛力巨大的遠東地區。他先後在台灣,香港,韓國,日本等地做宣傳,後來又到內地,並作為嘉賓參加了CCTV-MTV音樂盛典。這張專輯的影響好象旋風一般,可以說選擇遠東地區做為宣傳頭站是獲得了成功。現在我們好好審視一下這張融合了現代流行因素與古典音樂為一體的跨界專輯。
第一首,就是國內古典樂迷,甚至說即便是不常聽古典的人都很熟悉的「野蜂飛舞」(Flight of the Bumble-Bee)。此曲原作者是俄羅斯著名音樂家裡姆斯基·科薩科夫,是他的歌劇《薩爾丹沙皇的故事》中的幕間曲,音樂描寫的是王子變成了一隻野蜂,不停的飛舞,追叮他所厭惡的人。這是首歡快,節奏簡練的小品。看過電影《閃亮的風采》(Shine)的人一定記得大衛叼著煙,手指飛快的演奏這首曲目,震驚了當時酒館里的每個人。即便是不愛聽或者沒聽過古典鋼琴的人,也都很容易從這首速度飛快的小品中一窺古典音樂的魅力。專輯中該音樂做為第一首,無疑就是先聲奪人,給聽眾一個良好的開頭印象。改編的「野蜂飛舞」配上了舞曲的節奏,感覺倒也不過不失,互相沒什麼壞的影響,同時由於這是一首小品,時間不長,於是第一首曲目中還混合了整張專輯其他精彩的部分,最後再以「野蜂飛舞」結束,做為介紹整張專輯,提起聽眾的欣賞慾望,製作方倒是動了不少腦筋。
第二首,葛利格鋼琴變奏曲(Grieg: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是挪威著名音樂家愛德華·哈格呂普·葛利格生前唯一完成的一部協奏曲,也是他最著名的一部作品。此曲年代久遠,是葛利格早期最重要的一系列作品之一,完成於1868年,隨後這部作品成為了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歐洲浪漫主義運動中,最常被演奏的協奏曲。該曲節奏明快,旋律優美和諧,充滿了幻想色彩。專輯中的這首曲子更加舞曲化,電子鍵盤的開頭很有經典舞曲的氛圍,這里伴奏交響樂團,電聲樂器與馬克西姆的鋼琴結合的很好,由於曲目本身旋律就非常好,節奏也很輕快,整個過程非常輕松愉快。
第三首到了該專輯的主打曲,「出埃及記」(Exos)。關於原曲最熟悉的出處自然就是同名電影配樂了,不過電影中「出埃及記」講的可不是摩西帶領猶太人逃出埃及法老奴役的故事,但也和猶太人有關,是講述以色列建國的辛酸歷史。本曲其實也不是就出自這個電影,原本就是演奏曲,加了詞就做了電影主題歌。該曲目氣勢宏大,雄壯,很有悲壯的歷史感,熟悉歐美老流行經典的樂迷肯定不陌生。要說做為本專輯主打,該作真是足夠氣魄,只是改編曲給配上了典型的Hip Hop節奏,本來悲壯的氛圍給弄的淡化了不少,本人並不很欣賞這種改編風格,但是單就動聽,不考慮什麼別的因素,倒也合格。
第四首「克勞汀幻想曲」(Claudine)是Tonci Huljic創作的曲目,是一首典型的浪漫鋼琴作品,聽上去好象跟理查德.克萊德曼演奏的東西相差無幾,既然是「鋼琴玩家」,那麼除了古典,也來點甜密的情歌不算什麼壞事,流行樂迷估計會很對胃口。第五首「Wonderland」(新樂園)也是Tonci Huljic的作品,風格變的大氣了點,不過聽起來好象還是克萊德曼在演奏。
第五首,「亨德爾的薩拉班德」(Handel's Sarabande),這是出生於德國的英籍音樂家喬治.弗雷德里西.亨德爾的一出歌劇《薩拉班德》的主題,同時Sarabande也是古典曲種之一,是一種交際場合的舞曲,源於波斯,十六世紀末傳入法國後演變為節奏緩慢莊重的風格。本曲聽起來一般,並沒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不過段落的安排倒是不錯,節奏依然為舞曲。
第六首是俄羅斯傳奇音樂家拉赫曼尼諾夫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曲目,鋼琴部分的難度比較大。主題採用了義大利偉大的音樂家,歷史上最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尼科洛.帕格尼尼常採用的一些習慣,其中也有莫扎特《安魂曲》的一些旋律。這個曲子講述了許多帕格尼尼的傳奇,比如與惡魔交易,比如他愛的女人,比如他在教堂碰到的麻煩,最後全被他克服掉。音樂時而優美,時而熱情,整體的效果非常吸引人。面對如此著名的曲目,專輯中沒有做什麼大的改編,基本沿襲原曲的變化,頂多就是配了些流行節奏,甚至可以忽略不記,正好讓聽眾專注於本曲目的精彩。
接下來的「漢娜的眼睛」(Hana's Eyes)又是Tonci Huljic的作品,製作的非常動聽,曲調帶點幽幽的哀怨,女聲的和聲烘托出了悠遠的氣氛,非常適合小女生來聽,也許以後會作為浪漫經典被時常演奏。
在淡淡的悲哀中,下面緊跟著就是蕭邦著名的「C大調革命練習曲」(Chopin's 『Revolutionary』 Etude in C minor)。蕭邦創作的一系列練習曲都非常出色,而這首「革命」更是個中翹楚。1830年11月,波蘭爆發了震驚世界的華沙革命,遠在他鄉的蕭邦因為不能回國一起與祖國人民戰斗而感到激憤,十個月後革命被沙俄軍隊血腥鎮壓,更使蕭邦感到義憤填膺,同時又對自己不能出力而感到悔恨萬分,於是他把全部的感情都溶入了這首練習曲中。整個曲目都始終貫穿著憤怒激越與悲痛欲絕的氣氛,氣勢逼人,由於作品的風格非常強烈,所以改編也不大,除了雞肋般的加上了舞曲節奏的鼓點,主要的風格體現還都是在鋼琴上面。這也是古典作品的一大特色,盡管有時候很好與流行元素配合,但是獨特的個性依然無法被流行元素所掩蓋。
下面兩首又是Tonci Huljic的作品。先是「古巴」(Cubana),前一首曲目的激情依然繼續了下來,不過風格換成了拉丁派的熱情,原創曲目就能更多的考慮和其他元素的配合,就不會顯得多餘或者不合拍,幸好整張專輯除了「野蜂飛舞」我認為編排的有點失敗以外,其他都沒出現過頭重腳輕的情況。然後是「克羅埃西亞狂想曲」(Croatian Rhapsody),是一首很有點氣勢的作品,Tonci Huljic做這種流行味道濃厚的曲目很拿手。
接下來的「男爵夫人之舞」(Dance of the Baroness)則是出自另一位克羅埃西亞鋼琴家弗拉諾.帕拉奇(Frano Parac)之手,生於1948年,拿過很多獎項,78年起在薩格勒布音樂學院帶課。本人非常喜歡這首曲子,這也是專輯中唯一一首純鋼琴演奏曲目,完全沒有其他配器在裡面,可以徹底的享受一下鋼琴的魅力。這首曲子貫穿著華麗與莫明的悲哀,快結尾時的一段音調聽上去好象舞者轟然倒地一樣,整個曲子不長但是結構嚴謹,雖然變化不多,但是營造出的氛圍非常好。作為壓軸曲目,本作大概純粹是為了展現馬克西姆的演奏技巧罷了,不過這沒有影響到曲目的優秀。
最後的「古巴,古巴」(Cubana,Cubana)是作為附加曲目出現的,是專輯中「古巴」的重新混音版。
以上評論牽涉到古典曲目做了比較大量的介紹,是為了給不熟悉古典的樂迷增加更多欣賞的樂趣,帶著這些有趣的背景來重新欣賞馬克西姆的演奏,一定能有更多的感觸。
傳播古典音樂
專輯很快就要在歐洲地區上市,隨後也肯定會往美國發展。整張專輯中其實包容了很多流行風格,目的就是能達到「跨界」的效果。當問到馬克西姆對這張專輯的期望時,我們以他的回答作為本文的結束:
「首先這沒有關於錢的問題,我開古典演奏會以及巡演掙到的錢已經足夠多了。這張專輯所力圖表現的就是關於突破與實驗的問題。我總是想嘗試些新的,不同的東西。我所衷心希望的就是能把古典音樂傳播給所以年齡段的,更多的聽眾。這是我的夢想。」
http://ent.163.com/ent_2003/editor/music/musician/030927/030927_194438.html
MP3如下:
『肆』 鋼琴玩家的專輯鑒賞
第一首,就是國內古典樂迷,甚至說即便是不常聽古典的人都很熟悉的「野蜂飛舞」(flight of the bumble-bee)。此曲原作者是俄羅斯著名音樂家裡姆斯基·科薩科夫,是他的歌劇《薩爾丹沙皇的故事》中的幕間曲,音樂描寫的是王子變成了一隻野蜂,不停地飛舞,追叮他所厭惡的人。這是首歡快,節奏簡練的小品。看過電影《閃亮的風采》(shine) 的人一定記得大衛叼著煙,手指飛快地演奏這首曲目,震驚了當時酒館里的每個人。即便是不愛聽或者沒聽過古典鋼琴的人,也都很容易從這首速度飛快的小品中一窺古典音樂的魅力。專輯中該音樂作為第一首,無疑就是先聲奪人,給聽眾一個良好的開頭印象。改編的「野蜂飛舞」配上了舞曲的節奏,感覺倒也不過不失,互相沒什麼壞的影響;同時由於這是一首小品,時間不長,於是第一首曲目中還混合了整張專輯其他精彩的部分,最後再以「野蜂飛舞」結束。為介紹整張專輯,提起聽眾的欣賞慾望,製作方倒是動了不少腦筋。
第二首,葛利格鋼琴變奏曲(grieg: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是挪威著名音樂家愛德華·哈格呂普·葛利格生前唯一完成的一部協奏曲,也是他最著名的一部作品。此曲年代久遠,是葛利格早期最重要的一系列作品之一,完成於1868年,隨後這部作品成為了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歐洲浪漫主義運動中,最常被演奏的協奏曲。該曲節奏明快,旋律優美和諧,充滿了幻想色彩。專輯中的這首曲子更加舞曲化,電子鍵盤的開頭很有經典舞曲的氛圍,由交響樂團伴奏,電聲樂器與馬克西姆的鋼琴結合得很好,由於曲目本身旋律就非常好,節奏也很輕快,整個過程非常輕松愉快。
第三首到了該專輯的主打曲,《出埃及記》(《exos》)關於原曲最熟悉的出處自然就是同名電影配樂了,不過電影中「出埃及記」講的可不是摩西帶領猶太人逃出埃及法老奴役的故事,但也和猶太人有關,是講述以色列建國的辛酸歷史。本曲其實也不是出自這個電影,原本就是演奏曲,加上詞就做了電影主題歌。該曲目氣勢宏大,雄壯,很有悲壯的歷史感,熟悉歐美老流行經典的樂迷肯定不陌生。要說做為本專輯主打,該作真是足夠氣魄,只是改編曲給配上了典型的hip-hop節奏,本來悲壯的氛圍給弄得淡化了不少。
第四首《克勞汀幻想曲》(claudine)是tonci huljic創作的曲目,是一首典型的浪漫鋼琴作品,聽上去好像跟理查德·克萊德曼演奏的相差無幾。既然是「鋼琴家」,那麼除了古典樂,也來點甜蜜的情歌不算什麼壞事,流行樂迷估計會很對胃口。
第五首《wonderland》(新樂園)也是tonci huljic的作品,風格變得大氣了點,不過聽起來好像還是克萊德曼在演奏。
第六首《亨德爾的薩拉班德》(handel'ssarabande),這是出生於德國的英籍音樂家喬治·弗雷德里西.亨德爾的一出歌劇《薩拉班德》的主題,同時saraban de也是古典曲種之一,是一種交際場合的舞曲,源於波斯,十六世紀末傳入法國後演變為節奏緩慢莊重的風格。本曲聽起來一般,並沒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不過段落的安排倒是不錯,節奏依然為舞曲。
第七首是俄羅斯傳奇音樂家拉赫曼尼諾夫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曲目,鋼琴部分的難度比較大。主題採用了義大利偉大的音樂家、歷史上最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尼科洛·帕格尼常採用的一些習慣,其中也有莫扎特《安魂曲》的一些旋律。這個曲子講述了許多帕格尼尼的傳奇,比如與惡魔交易,比如他愛的女人 ,比如他在教堂碰到的麻煩,最後全被他克服掉。音樂時而優美,時而熱情,整體的效果非常吸引人。面對如此著名的曲目,專輯中沒有做什麼大的改編,基本沿襲原曲的變化,頂多就是配了些流行節奏,甚至可以忽略不記,正好讓聽眾專注於本曲目的精彩。
第八首《漢娜之眼》(hana's eyes)又是tonci huljic的作品,製作得非常動聽,曲調帶點幽幽的哀怨,女聲的和聲烘托出了悠遠的氣氛,非常適合小女生來聽,也許以後會作為浪漫經典被時常演奏。
在淡淡的悲哀中,下面緊跟著就是肖邦著名的《c小調革命進行曲》(chopin's『revolutionary』 etude in c minor)。肖邦創作的一系列進行曲都非常出色,而這首「革命」更是個中翹楚。1830年11月,波蘭爆發了震驚世界的華沙革命,遠在他鄉的蕭邦因為不能回國一起與祖國人民戰斗而感到激憤,十個月後革命被沙俄軍隊血腥鎮壓,更使肖邦感到義憤填膺,同時又對自己不能出力而感到悔恨萬分,於是他把全部的感情都融入了這首練習曲中。整個曲目都始終貫穿著憤怒激越與悲痛欲絕的氣氛,氣勢逼人,由於作品的風格非常強烈,所以改編也不大,除了加上了舞曲節奏的鼓點,主要的風格體現還都是在鋼琴上面。這也是古典作品的一大特色,盡管有時候很好與流行元素配合,但是獨特的個性依然無法被流行元素所掩蓋。
下面兩首又是tonci huljic的作品。先是《古巴》(cubana),前一首曲目的激情依然繼續了下來,不過風格換成了拉丁派的熱情,原創曲目就能更多地考慮和其他元素的配合,就不會顯得多餘或者不合拍。
然後是《克羅埃西亞狂想曲》(croatian rhapsody),是一首很有點氣勢的作品,tonci huljic做這種流行味道濃厚的曲目很拿手。背景是飽受戰爭創傷的克羅埃西亞,想想灰燼中的殘垣斷壁,夕陽倒映在淚和血中,用明快的節奏描繪著悲慘的畫面。樂曲建構在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和弦的三音主題上:在戰火摧殘後的斷垣殘壁中,開著一朵小白花、說不出名字的小白花,在風里微微地搖曳,它看著人們來來去去,看著戰車,坦克威脅著要摧毀它的根與土,也看著鳥兒偶爾慌張駐足,想在人煙散盡的石縫中找尋一點麵包屑……只有夜晚來時,它才看得到平靜,在這塊緊鄰著亞得里亞海的土地上,這些年星光特別璀璨,想是霓虹、車水馬龍已散去的緣故。這樣的夜裡,當然有一點點的悲傷,卻是清靜比悲傷多。曲子和弦美到了極至,每每用鋼琴詮釋時,心中總會泛起許許傷感或無奈。
接下來的《男爵夫人之舞》(dance of the baroness)則是出自另一位克羅埃西亞鋼琴家弗拉諾·帕拉奇(frano parac,生於1948年,拿過很多獎項,1978年起在薩格勒布音樂學院任教)之手。這是專輯中唯一一首純鋼琴演奏曲目,裡面完全沒有其他配器,可以徹底地享受一下鋼琴的魅力。這首曲子貫穿著華麗與莫名的悲哀,快結尾時的一段音調聽上去好像舞者轟然倒地一樣,整個曲子不長但是結構嚴謹,雖然變化不多,但是營造出的氛圍非常好。作為壓軸曲目,本作大概純粹是為了展現馬克西姆的演奏技巧,不過這沒有影響到曲目的優秀。 最後的《古巴,古巴》(cubana,cubana)是作為附加曲目出現的,是專輯中《古巴》的重新混音版。
以上評論牽涉到古典曲目做了比較大量的介紹,是為了給不熟悉古典的樂迷增加更多欣賞的樂趣,帶著這些有趣的背景來重新欣賞馬克西姆的演奏,一定能有更多的感觸。傳播古典音樂專輯很快就要在歐洲地區上市,隨後也肯定會往美國發展。整張專輯中其實包容了很多流行風格,目的就是能達到「跨界」的效果。當問到馬克西姆對這張專輯的期望時,他說:「首先這沒有關於錢的問題,我開古典演奏會以及巡演掙到的錢已經足夠多了。這張專輯所力圖表現的就是關於突破與實驗的問題。我總是想嘗試些新的, 不同的東西。我所衷心希望的就是能把古典音樂傳播給所有年齡段的,更多的聽眾。這是我的夢想。」
『伍』 古典鋼琴的音樂術語
中世紀時期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鋼琴協奏曲第一號屬於這一時期
『陸』 《間奏曲》選自下面哪一部歌劇
間奏曲(Intermezzo),一種音樂型態,原指16、17世紀在義大利正歌劇的兩幕之間演出的輕松愉快的喜版劇表演,後發展為權義大利趣歌劇。歷史上第 1部義大利趣歌劇《女僕夫人》(G.B.佩爾戈萊西作曲),原是他的正歌劇《傲慢的囚徒》中的幕間劇。後來「間奏曲」一詞成為歌劇或其他戲劇中器樂插曲的專用語,如P.馬斯卡尼的獨幕歌劇《鄉村騎士》中的間奏曲。R.舒曼和J.勃拉姆斯的間奏曲,則是獨立的鋼琴特性曲,意味著是在寫大作品之間隨興寫成的小作品。
18世紀時發展於義大利地區,出現於喜歌劇幕與幕之間、大型器樂曲作品樂章與樂章之間,樂曲較短。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歌劇間奏劇,發展於18世紀;一種是器樂曲間奏劇,發展於19世紀,音樂曲態多為變奏曲。有同名動畫、電影。
『柒』 世界十大名曲是什麼說全一些~我是自學電子琴的~
1.紀念曲
德國小提琴家德爾德拉(Drolla)某日,因為訪問友人,乘電車到維也納郊區去,恰巧經過舒伯特之墓。他見了這位生前並無名氣的歌曲之王之墓,油然在腦海中浮起了樂思,急於記載下來,寫在電車票上。到了友人家中立即在鋼琴上細心研究,完成了全曲。這首曲子追憶懷念之情尤深,大都理解為美女深情的回憶,或是幸福美好的紀念。作曲家未給予確切的說明,這就留給欣賞者來領悟吧。全曲由三部分組成,曲調鮮明簡練,餘音繞梁不絕。尤其是那優美柔麗的音色,也使聽眾引起深切的懷想。
2.聖母頌
這是一首由德國小提琴家維爾海姆(Wilhelmj)根據舒伯特同名的歌曲編成的小提琴獨奏曲。在古典作品中,作曲家往往把最美好、最完善,最能給人以崇高意境的聖母形象化作莊重的樂思中,表現出自始自終的質朴高貴。曲調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彷彿就是達芬奇的聖母肖像畫。那曲調句句層次清楚,深邃而通暢,情感濃重,格律嚴謹,以虔誠和真摯深深感動人心。起始在G弦上渾厚多姿的歌唱,感人至深。當用八度雙音演奏時,鋼琴伴奏使用了大幅度波浪進行的琶音。在樂曲高潮中,涌現出聖潔的色彩。全曲在異常寧靜中漸漸消失。
3.雲雀
這是羅馬尼亞作曲家旦尼庫(Dinicu)獨具特色的作品,在小提琴高音E弦上絕無僅有的顫音名曲。樂曲巧妙地運用了小提琴上下滑指的顫音技巧,以極為明快歡騰的旋律,簡練而富於動感的鋼琴伴奏,表現了山林中雲雀爭鳴、陽光明麗、風景如畫的一幕。在小提琴E弦亮麗清悅透明的音色表現下,高超的顫音絕技一氣呵成。
4.沉思
這是法國作曲家馬斯涅(Massenet)為歌劇泰安司(Thais)所作的幕間曲。女主角Thais在沉淪的深淵中,渴望憧憬著清明湛藍的天空。作為一首小提琴冥想曲,在表現深摯悠遠的情思,在寧靜起伏的旋律中,其典雅耐人尋味。
5.愛之喜悅
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是二十世紀最富盛名的小提琴大師。這首小提琴曲是他最具代表性的名曲。全曲為三段式,充滿喜悅歡樂浪漫的情調,極富沙龍風味。中段十分溫厚親切。本曲在運用三度雙音上獨具一格,把小提琴的華麗、靈秀表現得韻味深沉。
6.匈牙利狂歡節
匈牙利小提琴家、作曲家胡拜(Hubay)是二十世紀初世界最著名的小提琴大師之一,曾任布達佩斯音樂學院院長。這首小提琴曲可算他最優秀的代表作。本曲為多段式作品,既有深沉華麗的旋律,更有熱烈狂歡的場景。在運用連續顫音方面,匠心獨具,有著驚人輝煌的技巧和震撼人心的表現力。
7.門德爾松E小調協奏曲
德國作曲家門德爾松(Mendelssohn)為出身名門貴族的典雅紳士。這首小提琴協奏曲是世界上登台演奏最多的協奏曲,一個多世紀以來久奏不衰。它有著高貴溫柔的小調色彩,第二樂章是一副怡人的音詩音畫。鋼琴伴奏好似盪漾的水波。小提琴正如無歌詞的船歌,弓弦之間緩緩傾注出柔麗抒情的旋律,顯示出小提琴的純潔、銀色而崇高。曲調在進入復調後,其雙音技巧得以充分展現,宛如兩把小提琴合奏。這是小提琴協奏曲中最迷人的柔板樂章。
8.吉卜賽之歌(又名流浪者之歌)
西班牙小提琴大師薩拉薩特(Sarasate)是十九至二十世紀初世界最傑出的小提琴大師之一。他不但在小提琴技巧藝術表現上有驚人的成就,在作曲方面也居世界頂級。本曲運用吉卜賽人的音調風格寫成,成為全世界小提琴愛好者最喜愛的一首名曲。樂曲起始於豪放而激動的散板音調,自由奔放,還有十分別致的技巧裝飾,使之充滿了激情和浪漫之感。樂曲之中段轉入慢板,曲調纏綿動人、悲酸憂郁。結尾是極其精彩活潑的快板。這一突然轉變把人們帶進熱鬧歡騰的場面,流利的快弓撥弦十分引人入勝。在高潮迭起中結束全曲。
9.引子與幻想迴旋曲
法國作曲家聖桑(Saint-Saens)是一位多才多藝、傑出的高產作曲家。他的每一首樂曲都新穎別致,有風格回異之感。這首迴旋曲曲調節奏十分別致而富於彈性。引子部分是帶有憂傷冥想的行板,進而音調像飄落的楓葉在天空中浮動,很有沙龍式的味道。中段的西班牙舞靈活流暢、嫵媚動人,接著是豪華的琶音,之後是大段飛速賓士的快弓樂段,使樂曲越往後越精彩、動人。在音樂上色彩繽紛、爭奇斗艷,是最能體現小提琴技巧性的作品之一。
10. 《g小調小提琴奏鳴曲》( 魔鬼的顫音奏鳴曲)
義大利小提琴大師塔爾蒂尼(Tartini)是十八世紀最傑出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這首奏鳴曲正是小提琴歷史上古典的頂峰之作。《魔鬼的顫音》奏鳴曲(1713年)是使他的名聲流傳至今的不朽之作。據說塔爾蒂尼在睡夢中遇見了魔鬼,魔鬼傳授給他奇怪的演奏方法,於是他才寫成了這首樂曲。關於這首樂曲,法國著名的天文學家拉蘭德在他的一篇《一個法國人在義大利的旅行》的文章中,以塔爾蒂尼本人的口述方式這樣寫道:「1713年的一天晚上,我夢見跟魔鬼簽了一份合同。那個魔鬼答應當我的僕人,一切都按照我的意願來辦。就是說,不論我想到什麼,他都要事先為我准備好,每件事都進行得很順利……後來在我腦子里閃過一個念頭,為什麼不把我的小提琴也交給那個魔鬼,看看他是不是一位音樂家,也能拉出點無論如何什麼樣的好聽的音樂來呢?可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演奏得非常動人。那首美妙的奏鳴曲簡直超出了人類的想像,包含一種至高無上的情調和意趣,使我永遠依戀人世間的幸福,而忘記去尋找天堂。我陶醉、驚嘆、心花怒放、欣喜若狂,興奮得氣都喘不過來了。這時候,我驚醒了,馬上拿起小提琴,想追捕夢中的音樂,但是沒能如願。我繼續冥思苦想著夢中的旋律和音樂的提示。這天晚上,終於寫出了我認為是我一生中最好的作品,並給它起了個曲名,叫《g小調小提琴奏鳴曲》(魔鬼的顫音)。但是,我還是認為它比我在夢中聽到的那支曲子差得很遠很遠。如果能讓我再一次聽到那奇妙的音樂,即使就一次,我也寧願砸碎我的小提琴,並永遠放棄音樂。」於是,《魔鬼的顫音》誕生了。後來,作品以其非凡的魔力征服了聽眾。它好似作曲家在夢中與魔鬼對話。它的抒情與莊重深沉在曲調中由難度極高的雙弦顫音體現出來。那雄渾的氣勢和獨到的旋律使魔鬼的顫音給人間留下了絕響。幾個世紀過去了,再也沒有哪位小提琴家做過同樣的夢,記下那樣驚世的曲調
『捌』 求著名交響樂
去聽貝多芬第九吧 會讓你渾身震撼
極力推薦舒曼第四交響曲 尤其第二樂章
斯美塔那「我專的祖國」 很出色屬的作品 很容易讓人理解 旋律也耳熟能詳
柏遼茲「幻想交響曲」 音樂性格分明 有喜有悲 有激昂有抒情 非常不錯
當然還有比較壓抑悲壯的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悲愴 堅定大氣的德沃夏克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
最後推薦你一定要聽的是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天方夜譚(又譯為舍赫拉查德) 至於效果怎麼樣不用我說了 你自己聽了就知道
『玖』 歐美鋼琴歌手 比如DANIEL那種介紹一些!~
天才的鋼琴聖手:馬克西姆
將古典與現代流行風格融合在一起而獲得成功的藝人,
我記憶里第一個冒出的的人就是陳美,
不僅是她的曲目,她還將電子小提琴這個概念第一次送到我的腦海里,
盡管很多古典發燒友對此嗤之以鼻,
但是陳美在流行樂界獲得的成功,以及帶動古典音樂回歸的功勞都是毋庸置疑的,
隨後又有一組【古典辣妹】出現,再次把小提琴的魅力展現給了流行音樂愛好者們,
到了馬克西姆(全名 Maksim Mrvica),古典鋼琴又一次和流行音樂嫁接在一起,
說到流行鋼琴,很多人印象里第一個念頭就是理查德·克萊德曼,
他以浪漫鋼琴王子的形象輝煌多年,然而他的鋼琴技藝其實並非多麼高明,
事實是,正因為其鋼琴技藝上的局限,才使他走上了流行鋼琴演奏者的道路,
當然他是成功的,那麼馬克西姆呢?他絕對不是理查德.克萊德曼的翻版,
如果要在樂界找一個相似的人,我選擇肯尼基。
肯尼基是個有著非常高超的薩克斯演奏技巧,但是卻致力於創作演奏流行樂曲的音樂家,
即便如此,他演奏的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中,四處都暗藏著高深的演奏功力,
他的現場表演更容易讓人明白這點,
馬克西姆在鋼琴上的造詣也許不如肯尼基之於薩克斯,
但是他的技巧已經足夠稱的上為優秀的鋼琴家,而不是退而求其次的浪漫鋼琴王子!
從他的外表看,大概沒人會相信這是一個古典鋼琴演奏者,
身高近 2 米,有著典型東歐男人魅力的俊秀臉旁,染發,一身休閑勁裝,加上耳環項鏈,
瞧上去倒象個偶像流行男歌手,
但是他彈鋼琴前,要冥想很長時間,然後坐在鋼琴前如行雲流水般敲擊琴鍵,
直到這時,人們才能把對他的外觀印象拋諸腦後,
鋼琴前的馬克西姆是一個才華橫溢的演奏家!
他……
來自克羅埃西亞的明星
當馬克西姆出版了一張演奏克羅埃西亞當代古典鋼琴曲目的專輯時,他並沒料到以後的成功,
他當時認為這張專輯大概只能賣上幾張就呆在貨架等著積滿灰塵,就象其他不成功的專輯一樣,
結果是,這張CD成為了克羅埃西亞歷史上賣的最暢銷的古典音樂專輯之一,
並讓他獲得四項 Porin 音樂獎(這個獎項便相當於克羅埃西亞自己的格萊美),其中包括最佳古典專輯獎項,
同時他也被邀請到頒獎典禮上表演,這是個很難得的榮耀,
因為古典音樂家一般是不會被邀請到現場表演的,
也許這該歸功於他演奏的那首充滿情感的【男爵夫人之舞】(The Dance of the Baroness)。
成功的原因是什麼?馬克西姆認為是他演奏時的熱情,以及將古典音樂融合新的元素感染了年輕的樂迷,
他穿著很時尚的,好象被切過好幾刀的無袖衫,
他既在正式的劇院演出,也在布置了大屏幕,打著激光燈的舞台彈奏,
最重要的是,他堅信音樂本身的力量能夠震撼到每個人,
這個信念支持著他還默默無名時,在克羅埃西亞一個小鎮上張貼自己演奏會的海報,
這個信念支持著他當克羅埃西亞戰爭爆發,卻依然在學校地下室練習鋼琴,
直到這個信念支持著他獲得了如此的成功!
馬克西姆受過非常嚴格的鋼琴訓練,
他出生於1975年,家鄉是在亞德里亞海岸一個名叫希貝尼克的小鎮,
他9歲開始練習鋼琴,第一次公開表演也是在這年,
僅僅三年後,他就和交響樂團一起合作表演奧地利作曲家海頓的【C大調鋼琴協奏曲】,
1990年,戰爭爆發,在他居住的小鎮上,每天都有上千顆手榴彈爆炸,
但是他和他的導師瑪利亞·塞克索(Marija Sekso)都堅決的認為應該繼續進行音樂學習,
在那樣危險的環境中,支持馬克西姆的就是他的鋼琴,
盡管當時環境如此惡劣,他還是在薩格勒步獲得了生涯中第一個比賽大獎,
至今他都認為那是他最重要的一個獎項,而且【那是我演奏生涯中最美妙的時刻!】
隨後他師從義大利著名鋼琴演奏家米凱蘭傑里的弟子瓦拉基米爾·卡潘教授,
在瓦拉基米爾·卡潘教授的教導下在薩格勒步音樂學院度過5年時光,
接著又在布達佩斯著名的李斯特音樂學院學習,
這段時間(1999年)他獲得魯賓斯坦國際鋼琴大賽頭獎,
2000年他定居巴黎,受業於伊格·拉斯科(Igor Lazko),
2001年他贏得巴黎龐拓斯鋼琴大賽首獎!
他的生涯從此轉變,等他回到克羅埃西亞後頓時成為了媒體關注的焦點,有數不清的電視節目和訪談等著他,
然後他錄制了第一張專輯【Gestures】,
他在薩格勒布市擁有2000個席位的利辛斯基音樂廳(Lisinski Hall)舉行的演奏會景況讓人嘆為觀止,
很快他受到了為古典辣妹做過很多曲子的克羅埃西亞音樂才子 Tonci Huljic 的注意,
Tonci Huljic 將他介紹給音樂製作人兼經紀人梅爾·布希(Mel Bush),
這個梅爾·布希,也是陳美的經紀人,
當時梅爾已經在開始尋找一個年輕有為的鋼琴家,
結果馬克西姆的才華讓他贊嘆不已,隨即簽約,
並由EMI古典部製作發行新專輯:我們現在所熟悉的【Piano Player】(鋼琴玩家)!
【Piano Player】專輯製作完成後,公司做宣傳的方向首先選在了市場潛力巨大的遠東地區,
他先後在台灣,香港,韓國,日本等地做宣傳,後來又到內地,並作為嘉賓參加了CCTV-Mtv音樂盛典,
這張專輯的影響好象旋風一般,可以說選擇遠東地區做為宣傳頭站是獲得了成功,
現在我們好好審視一下這張融合了現代流行因素與古典音樂為一體的跨界專輯,
第一首,就是國內古典樂迷,甚至說即便是不常聽古典的人都很熟悉的【野蜂飛舞】(Flight of the Bumble-Bee),
這首曲的原作者是俄羅斯著名音樂家裡姆斯基·科薩科夫,是他的歌劇【薩爾丹沙皇的故事】中的幕間曲,
音樂描寫的是王子變成了一隻野蜂,不停的飛舞,追叮他所厭惡的人,這是首歡快,節奏簡練的小品,
看過電影【閃亮的風采】(Shine)的人一定記得大衛叼著煙,手指飛快的演奏這首曲目,震驚了當時酒館里的每個人,
即便是不愛聽或者沒聽過古典鋼琴的人,也都很容易從這首速度飛快的小品中一窺古典音樂的魅力,
專輯中該音樂做為第一首,無疑就是先聲奪人,給聽眾一個良好的開頭印象,
改編的【野蜂飛舞】配上了舞曲的節奏,感覺倒也不過不失,互相沒什麼壞的影響,
同時由於這是一首小品,時間不長,
於是第一首曲目中還混合了整張專輯其他精彩的部分,最後再以【野蜂飛舞】結束,
做為介紹整張專輯,提起聽眾的欣賞慾望,製作方倒是動了不少腦筋!
第二首,葛利格鋼琴變奏曲(Grieg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這首是挪威著名音樂家愛德華·哈格呂普·葛利格生前唯一完成的一部協奏曲,也是他最著名的一部作品,
這首曲年代久遠,是葛利格早期最重要的一系列作品之一,完成於1868年,
隨後這部作品成為了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歐洲浪漫主義運動中,最常被演奏的協奏曲,
該曲節奏明快,旋律優美和諧,充滿了幻想色彩,
專輯中的這首曲子更加舞曲化,電子鍵盤的開頭很有經典舞曲的氛圍,
這里伴奏交響樂團,電聲樂器與馬克西姆的鋼琴結合的很好,
由於曲目本身旋律就非常好,節奏也很輕快,整個過程非常輕松愉快!
第三首到了該專輯的主打曲,【出埃及記】(Exos),關於原曲最熟悉的出處自然就是同名電影配樂了,
不過電影中【出埃及記】講的可不是摩西帶領猶太人逃出埃及法老奴役的故事,
但也和猶太人有關,是講述以色列建國的辛酸歷史,
本曲其實也不是就出自這個電影,原本就是演奏曲,加了詞就做了電影主題歌,
該曲目氣勢宏大,雄壯,很有悲壯的歷史感,熟悉歐美老流行經典的樂迷肯定不陌生,
要說做為本專輯主打,該作真是足夠氣魄,
只是改編曲給配上了典型的Hip Hop節奏,本來悲壯的氛圍給弄的淡化了不少,
本人並不很欣賞這種改編風格,但是單就動聽,不考慮什麼別的因素,倒也合格!
第四首,【克勞汀幻想曲】(Claudine)是 Tonci Huljic 創作的曲目,是一首典型的浪漫鋼琴作品,
聽上去好象跟理查德.克萊德曼演奏的東西相差無幾,
既然是【鋼琴玩家】,那麼除了古典,也來點甜密的情歌不算什麼壞事,流行樂迷估計會很對胃口!
第五首【Wonderland】(新樂園)也是Tonci Huljic 的作品,風格變的大氣了點,
不過聽起來好象還是克萊德曼在演奏!
第六首,【亨德爾的薩拉班德】(Handel's Sarabande),
這是出生於德國的英籍音樂家喬治·弗雷德里西·亨德爾的一出歌劇【薩拉班德】的主題,
同時 Sarabande 也是古典曲種之一,是一種交際場合的舞曲,源於波斯,
十六世紀末傳入法國後演變為節奏緩慢莊重的風格,
本曲聽起來一般,並沒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不過段落的安排倒是不錯,節奏依然為舞曲!
第六首是俄羅斯傳奇音樂家拉赫曼尼諾夫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
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曲目,鋼琴部分的難度比較大,
主題採用了義大利偉大的音樂家,歷史上最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尼科洛.帕格尼尼常採用的一些習慣,
其中也有莫扎特【安魂曲】的一些旋律,
這個曲子講述了許多帕格尼尼的傳奇,
比如與惡魔交易,比如他愛的女人,比如他在教堂碰到的麻煩,最後全被他克服掉,
音樂時而優美,時而熱情,整體的效果非常吸引人,
面對如此著名的曲目,專輯中沒有做什麼大的改編,
基本沿襲原曲的變化,頂多就是配了些流行節奏,甚至可以忽略不記,正好讓聽眾專注於本曲目的精彩!
接下來的【漢娜的眼睛】(Hana's Eyes)又是 Tonci Huljic 的作品,
製作的非常動聽,曲調帶點幽幽的哀怨,女聲的和聲烘托出了悠遠的氣氛,非常適合小女生來聽,
也許以後會作為浪漫經典被時常演奏!
在淡淡的悲哀中,下面緊跟著就是蕭邦著名的【C大調革命練習曲】,
蕭邦創作的一系列練習曲都非常出色,而這首【革命】更是個中翹楚,
1830年11月,波蘭爆發了震驚世界的華沙革命,
遠在他鄉的蕭邦因為不能回國一起與祖國人民戰斗而感到激憤,
十個月後革命被沙俄軍隊血腥鎮壓,更使蕭邦感到義憤填膺,同時又對自己不能出力而感到悔恨萬分,
於是他把全部的感情都溶入了這首練習曲中,
整個曲目都始終貫穿著憤怒激越與悲痛欲絕的氣氛,氣勢逼人,
由於作品的風格非常強烈,所以改編也不大,
除了雞肋般的加上了舞曲節奏的鼓點,主要的風格體現還都是在鋼琴上面,
這也是古典作品的一大特色,盡管有時候很好與流行元素配合,但是獨特的個性依然無法被流行元素所掩蓋!
下面兩首又是 Tonci Huljic 的作品,
先是【古巴】(Cubana),前一首曲目的激情依然繼續了下來,
不過風格換成了拉丁派的熱情,原創曲目就能更多的考慮和其他元素的配合,就不會顯得多餘或者不合拍,
幸好整張專輯除了【野蜂飛舞】我認為編排的有點失敗以外,其他都沒出現過頭重腳輕的情況,
然後是【克羅埃西亞狂想曲】(Croatian Rhapsody),是一首很有點氣勢的作品,
Tonci Huljic 做這種流行味道濃厚的曲目很拿手!
接下來的【男爵夫人之舞】(Dance of the Baroness),
出自另一位克羅埃西亞鋼琴家弗拉諾·帕拉奇(Frano Parac)之手,
弗拉諾·帕拉奇生於1948年,拿過很多獎項,78年起在薩格勒布音樂學院帶課,
本人非常喜歡這首曲子,這也是專輯中唯一一首純鋼琴演奏曲目,
完全沒有其他配器在裡面,可以徹底的享受一下鋼琴的魅力,
這首曲子貫穿著華麗與莫明的悲哀,快結尾時的一段音調聽上去好象舞者轟然倒地一樣,
整個曲子不長但是結構嚴謹,雖然變化不多,但是營造出的氛圍非常好,
作為壓軸曲目,本作大概純粹是為了展現馬克西姆的演奏技巧罷了,不過這沒有影響到曲目的優秀!
最後的【古巴,古巴】(Cubana,Cubana)是作為附加曲目出現的,是專輯中【古巴】的重新混音版!
以上評論牽涉到古典曲目做了比較大量的介紹,是為了給不熟悉古典的樂迷增加更多欣賞的樂趣,希望大家可以喜歡馬克西姆
『拾』 野蜂飛舞的鋼琴曲是誰譜的曲
此曲原作者是俄羅斯著名音樂家裡姆斯基·科薩科夫,是他的歌劇《薩爾丹沙皇的故事》中的幕間曲,音樂描寫的是王子變成了一隻野蜂,不停的飛舞,追叮他所厭惡的人。這是首歡快,節奏簡練的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