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西方音樂史讀後感
西方音樂史讀後感
西方音樂史人類重要的文化現象,歷經了漫長的歲月,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 西方音樂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著, 當人們面對這樣一個復雜龐大的歷史性文化現象時,總會讓我們產生許多思索。我國許多音樂學家投入到這一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其結果造就了一篇篇、一部部的音樂史巨著。
本書共分十六章,一至四章分別論述了古代和中世紀音樂的主要現象,包括古希臘和羅馬的音樂;中世紀宗教與世俗音樂;復調的誕生和發展,以及14 世 紀"新藝術"蓬勃興起。五至七章,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論述了勃艮弟樂派、弗蘭德樂派、以及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的各種音樂。 八至十章,涉及巴羅克時期,重點在於歌劇的誕生和早期發展、器樂的狀況和晚期巴羅克的兩位音樂巨人---巴赫與亨德爾。十一至十二章,論述了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首先對古典前期有所論述,然後分別討論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三位大師,特別是貝多芬給予了較多的篇幅。十三至十六章,對 19 世紀浪漫主義音樂進行了比較細致的討論,不僅涉及了眾多的音樂大師,也對重要的音樂體裁的發展線索進行了梳理。勿需質疑,這本音樂史概述全面而詳細。
回顧西方音樂史學的發展過程, 可以知道它是由資料收集和故事記錄開始的。從對西方音樂史的相關資料我知道,許多音樂史都史以故事的形式記載音樂起源、發展以及偉大的作曲家。萌芽狀態的音樂史學最早在德國出現初形,到18 世紀時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史學。19 世紀音樂史研究進入成熟時期,這時期中世紀的音樂成為研究的重點,作曲家的傳記也更加完善。20 世紀後音樂史開始 有了獨立的研究方法,研究領域的擴展和多樣性都是 20 世紀的音樂史的特點。 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音樂史的研究有了新的進展,史料規模空前龐大,音樂史 和相關學科有了更多的交流與融合。 這就是音樂史的一個發展過程。當我們現 在來回顧西方音樂史學時,明顯可以感受到這項工程的浩大和艱難。
整本書注重風格研究這一音樂發展中的重要因素,把音樂風格演變作為音樂 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過程,描述西方從古代文明到 20 世紀這一過程中,不同時期 出現的不同音樂現象,把風格作為重要話題。誦讀這本書,對於理解不同時期的 風格及演變,乃至更多地去理解西方音樂,有很大的幫助。作者已闡述了自己編 史的目的是為了力求在闡明作品意味前提下,概要的勾畫出西方音樂史的過程。 作者在描述西方音樂的同時, 也告訴大家一定要重視音樂作品風格在音樂歷史發 展這一歷程的重要作用。
看西方音樂史必須從音樂的起源看起,而音樂史至今也是一個撲朔迷離的問 題,早期音樂史料少,且不能提供一個有效的研究基礎,只能憑極少量的記載, 輔以一些雕刻、建築來追溯古代音樂,當然這是難以令人信服的。西方音樂經過 多年的研究, 書中把它劃分為七個時期: 古代時期、 中世紀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 巴洛克時期、古典時期、浪漫主義時期、20 世紀現代時期。這樣劃分,對於把 握每一時期的音樂家和音樂家作品,有很大的幫助。
書中對浪漫主義時期音樂進行深入的描述。浪漫主義對於對音樂史來說是一 個嶄新的時期,它伴著政治、社會的巨大動盪而產生發展。浪漫主義音樂的一個 重要特徵既發掘民間藝術。 許多國家的作曲家對民族的歷史文化及民間音樂產生 強烈的興趣,把豐富的民間音樂作為寫作素材。但各路學者對浪漫主義音樂史的 研究說法不一。因此此問題尚存爭議。
在書中,我們可以深刻感受到隨著社會不斷向前發展,西方音樂也隨之進入 20 世紀的大潮中。20 世紀對科學技術對創作工具、音樂表現手段、傳播方式等方 式產生極大的影響,音樂發展與科學技術緊密聯系。20 世紀音樂對古典音樂的 一種反叛。社會上普遍存在一種意識形態,把 20 世紀音樂作為一種腐朽沒落的 現象來看待。這種思潮也不可避免地反應到專業音樂界中。把 20 世紀音樂作為 一個專門的章節來闡述,這代表了我國對西方音樂觀念的一種進步,從不接受到 接受的一個過程,是漸漸以一種正確的觀念來看待 20 世紀的結果。
西方音樂作為人類特有的文化現象,它的藝術的美決定了它的價值之所在,這種 價值是可以使全人類接受的。當然也可以為中國人接受,因此西方音樂史研究必 將在中國長期開展下去。也對我們中國音樂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❷ 亨德爾的歌劇『凱撒大帝』觀後感,內容要與西方音樂作品相關
亂寫吧,星期三交是吧?我也是搜不到,MD老師弄個搜不到的東西整我們
❸ 關於紅色經典歌曲的讀後感
看了《地道戰》這部影片後,我感慨萬千。影片主要講的是1942到1944那幾年,日本侵略軍在冀中平原上「打掃盪」。為了粉碎敵人的「掃盪」,冀中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利用新創造的斗爭方式——地道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說起冀中平原的人民,他們是很了不起的,他們一面抗擊敵人,一面在黨的領導下,團結起來,不斷地挖地道,使地道的規模越來越大,就像影片中說的那樣,家家相連,村村相通。
說地道戰是奇跡,我覺得冀中平原的勞動人民更是奇跡,因為是他們創造了地道戰,神出鬼沒地打擊了敵人。地洞內什麼氣孔啊,孑口啊,岔道啊,無論敵人怎麼使出殘酷的法子,他們總是想辦法克服!那獨特的聯絡方式也叫人驚嘆不已!
冀中人民們那英勇頑強的斗爭精神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面對著日本鬼子的"燒光、殺光、搶光"政策,他們臨危不懼,堅貞不屈,仍然英勇奮戰,趕走了侵略者,保住了冀中平原,保住了自己的土地。與他們相比,那些漢奸,那些賣國賊是多麼可恥!這些人不但背叛了祖國,同時也背叛了自己!他們是中國的敗類,是中國人的恥辱!
敬佩智慧勤勞勇敢的冀中人民,他們利用地道戰不但堅持了生產,還粉碎了敵人毒辣的「大掃盪」,有力地打擊了敵人,在我國抗日戰爭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地道戰》這部影片至今仍讓人百看不厭。影片智能雙全的高傳寶,一片忠誠的老鍾叔,還有那個漢奸湯司令以及那個窮凶及惡的日本山田隊長,都在我大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如片中的那些動聽的音樂也如天簌,緊緊縈繞耳際,揮之不去。
「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這熟悉的旋律又在耳邊響起,它鏗鏘有力,極富有感染力,使我聽後頓時熱血沸騰,冥冥中產生了一種沖動,一份渴望,一絲感動,愛國情結又一次在心中湧起。
今年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在這個意義重大的年份,媽媽和我利用暑假的一天,一起又一次的觀看了愛國主義影片――《地道戰》,讓我們有一次重溫了舊日歷史的殘酷,再現了日本侵略軍在中國這片富饒廣袤的土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
1942年,日寇對我冀中根據地進行「大掃盪」,高家莊英勇的男女民兵,從四面八方齊集村口,准備戰斗。我根據地人民為了保護自己、消滅敵人,採用了不少巧妙的戰法,地道戰就是其中之一。冀中根據地人民民兵隊長高老忠和民兵隬長高傳寶的帶領下,把家中土洞和地窖挖成相通的地道。但有一次,小鬼子山田隊長率日軍在天黑之際偷襲高家莊,這事被老鍾叔發現了,高老鍾意識到鬼子進村將是老百姓的一場災難。面對凶惡的日本鬼子,他一路小跑,毅然來到村中的老槐樹下,解開繩索,拉響了那口報警的大鍾,就在鍾聲回盪在高家莊的上空時,山田的槍聲也響了,這位忠誠的老鍾叔倒在了山田的槍口下……高家莊人民被激怒了,他們望著老鍾叔的遺體,立下了錚錚誓言,他們要為老鍾叔報仇!
1943年夏,高傳寶利用地道的翻口擊斃了混進高家莊的特務。日軍分隊長山田糾集了幾個據點的兵力進行報復,但卻被地道內神出鬼沒的高家莊民兵們打得澆花流水。日軍在遭到抗日隊伍的英勇反抗後,對高家莊的抗日武裝力量既怕又恨,想方設法要撲滅這股抗日的火焰。
不好!地道口被狡猾的敵人發現了,我的心隨之也提了起來。他們不敢貿然進去,競用幾台抽水機輪番地往地里灌水,毒氣也在鼓風機的煽動下,直撲地道!別擔心,他們有他們的打法,咱們有咱們的招數,幾經改造的地道,既能防水,也可防毒。你聽,解說員那富有磁性的聲音「水是珍貴的,應當讓他流回原處,煙是有毒的,不能放進一絲一縷。」鬼子已經沒有了花招,咱們要開始動手了!整個高家莊,村裡村外,到外都成了埋葬日本帝國主義的汪洋大海,房上房下,火坑上,灶台下,到處都是復仇的槍口和子彈,冀中的平原上,到處是抗是武裝,燒殺搶掠、作惡多端的小日本,在抗日戰斗的滾滾洪流下,變成一群無頭蒼蠅!敵軍大敗,原本耀武揚威的他們,現已聞風喪膽,以前狼煙四起的高家莊,現已歡呼雀躍:以前氣勢洶洶的鬼子,現已抱頭鼠竄……我們勝利了!振奮人心的歌兒又響了起來,那催人奮起的旋律,那慷慨激昂的節奏讓我感慨萬千。頓時,我覺得我自己作為一名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而感到自豪、驕傲。
❹ 誰會寫聽古典音樂的讀後感啊~~
也許很多人認為古典樂迷們之所以欣賞古典音樂,完全是各人的喜好罷了,和欣賞流行音樂沒有兩樣,或者他們以為古典音樂欣賞者食古不化,把流行音樂當成是不道德的或是不協和的。甚至有人把古典樂欣賞者說成勢利的,認為我們只是用欣賞古典音樂來表達身份。這些說法完全誤會了古典樂欣賞者的想法。許多古典樂迷其實比一般人的想法還來得開放和前衛,對各類現代思潮的接受力也較高。古典音樂欣賞者常常是最不在乎傳統和別人想法的,不是一般人認為的老古板。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一首貝多芬和一首流行歌曲,我們就會發現,貝多芬音樂里所使用不協和音的機率其實比流行歌曲中多得太多了。相對於一首古典樂曲,流行音樂反而顯得保守而缺乏變化,猶如一篇光看第一頁就知道全部情節的小說。
最受古典音樂欣賞者敬重的作曲家,絕大多數是當代最大膽前衛的作曲家,如莫扎特,貝多芬,肖邦,華格納和德彪西等人。即使是一般公認的保守派如巴哈,他所使用的和聲在當代也是極為大膽的。相對的,缺乏新意的作曲家的作品就很少流傳下來。
古典音樂欣賞者對音樂的要求到底是什麼呢?又為什麼那麼多古典樂迷會對流行音樂大肆批評呢?這個現象可以由音樂欣賞者對音樂各要素的注重的比例得知。音樂要素分為三方面:旋律要素,節奏要素和和聲要素,其中節奏要素又可細分為節拍和樂句。古典音樂欣賞者之所以偏好古典音樂絕非偶然。
一般人欣賞音樂的方式是欣賞音樂中的旋律要素。流行音樂欣賞者大多屬於這種類型。他們注重音樂是否有流暢悅耳的旋律,因此貝多芬和巴哈等非旋律性的作曲家對他們來說是艱深難懂的。旋律要素的欣賞者經常需要跟音樂一起哼唱,或訴諸歌詞等非音樂性的東西,因為他們只有這樣才會被音樂感動。相對的,許多古典音樂欣賞者寧可欣賞他們聽不懂的外文音樂,以防止歌詞左右他們欣賞音樂本身的樂趣。
節奏要素的欣賞者分成節拍的注重和樂句的注重。許多搖滾樂和重金屬樂曲的欣賞者就是節拍欣賞者,因為搖滾樂強調低音和打擊樂的節拍效果。許多古典樂欣賞者也是節拍取向的,但是他們注重的是節拍的復雜變化,而不是搖滾樂中過於規律的節奏。
樂句取向的欣賞者較旋律傾向和節拍傾向的欣賞者為少,但卻占古典音樂迷的一大部份。他們是所有音樂欣賞者中最知性的,注重音樂中動機的發展,變化和組織。一段樂句或音樂素材無數的變化讓他們有如看萬花筒般地興奮。缺乏發展性的流行音樂對他們來說是平淡無奇的,因為流行音樂的結構太過鬆散而簡單。他們喜歡結構緊密而復雜的音樂,如貝多芬和布拉姆斯,對二十世紀的古典樂曲也頗能接受。
和聲取向的音樂欣賞者是所有欣賞者里最稀少的,但在古典樂迷中也十分常見。和聲聽覺並非每個人都有,因為欣賞者必須有同時聽數個聲部的能力,但是如果一個人養成了和聲聽覺,音樂就會出現某種令人瘋狂的感動力。這類欣賞者注重和聲和音色的變化,因此和聲復雜多變的音樂是他們的偏好。他們有可能喜歡巴哈,蕭邦,華格納,德彪西,或馬勒的音樂,因為他們作品裡的和聲發展極富特色。和聲取向的欣賞者對二十世紀古典音樂和不協和音的接受力是所有欣賞者中最高的,也有許多人熱愛斯特拉汶斯基和巴爾托克等人的音樂。和聲保守又大同小異的流行音樂對他們來說自然是無聊透頂。
古典樂迷因為多半屬於樂句或和聲傾向,因此會感到流行音樂似乎完全沒有內容。流行音樂的"保守性",而非"前衛性",才是許多古典樂迷不喜歡流行音樂的主因。
覺得好,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