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戲曲有哪四種藝術形式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中國古代戲劇因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所以稱做「戲曲」。中國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明雜劇、傳奇和明清傳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戲和其他地方戲的傳統劇目在內,它是中國民族戲劇文化的通稱。它的起源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雖說它的淵源來自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但區別一個劇種所顯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現在它來自不同聲腔系統的音樂唱腔。這些音樂唱腔則是以所產生地區的語言、民歌、民間音樂為依據,並兼收其他地區音樂而產生的。各個劇種的劇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凈、丑等不同臉變化的腳色行當充任。表演上著重運用以生活為基礎提煉而成的程式性動作,和虛擬性的空間處理。講究唱、做、念、找藝術,表演運輸和富裕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區別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祁劇、河北梆子、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戲曲表演的四種藝術手段,也是戲曲表演的四項基本功。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樂性的念白,二者互為補充,構成歌舞化的戲曲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體動作,打指武術和翻跌的技藝,二者相互結合,構成歌舞化的戲曲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舞」。
『貳』 中國的戲曲主要是由哪三種不同的藝術形式綜合而成
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內藝術形容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台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粵劇、川劇、秦腔、評劇、晉劇、漢劇、河北梆子、湘劇、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
『叄』 中國戲曲問題,急急急!!!
戲曲是一種戲劇,從藝術分類上說,它屬於戲劇的范疇。但話劇、啞劇、歌劇、舞劇等也都是戲劇。它們之間又有什麼區別呢?我們知道,以上各種形式的戲劇,大體上又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與音樂相結合的,如歌劇、舞劇皆是,可稱為音樂的戲劇;一種是並不與音樂相結合,這以話劇最為典型,可稱為非音樂的戲劇。雖然,近代的話劇也常利用音樂來加強氣氛的渲染,但這除了可以豐富話劇的表現力之外,對話劇藝術的基本特性並不發生任何改變。因為無論有無這種音樂,話劇都仍然是話劇。但對音樂戲劇來說,情況便不同了,無論是歌劇或舞劇,一旦沒有了音樂,它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戲曲,也屬於這種音樂戲劇的類型,不過卻是一種中國式的、具有民族特點的音樂戲劇。它同樣不能沒有音樂,雖然它在表現形式與藝術風格上同歌劇、舞劇的區別十分明顯。
中國戲曲這一特定的藝術形式是怎樣形成的?是基於戲劇與音樂的結合。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產生,都不是憑空而降的,它總有一定歷史的、傳統的淵源。中國戲曲的來源,是三種不同的藝術形式的綜合,即古代的歌舞、說唱與滑稽戲。這本來是各自獨立的藝術形式,各有自己的表演節目。但隨著歷史的發展,這三種藝術形式逐漸匯合到一起了,從而形成戲曲。歌舞本來並不表演故事,後來卻逐漸加進了故事情節;說唱本來只是以第三者的身分敘述故事,後來卻搬上舞台以劇中人的身分表演故事;滑稽戲本來是以說白和動作進行表演,後來也逐漸加進了歌舞的成分。這樣匯合的結果,就形成了一種把歌唱、舞蹈、念白、戲劇表演融為一體的藝術形式,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戲曲。這個匯合過程,是歌舞、說唱的表演逐漸戲劇化,而戲劇表演又逐漸歌舞化的過程。由此可見,中國戲曲在形成之初,戲劇與音樂就不可分地結合在一起了。
中國戲曲發展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一部中國戲曲史,也是一部戲曲聲腔演變史。所謂聲腔,是指為戲曲所採用的、以某個地區的民間歌曲為基礎構成的、具有濃郁的地方性色彩的曲調群,或稱曲調系統。中國最古老的兩種戲曲,宋代的南戲與元代的雜劇,都是用歌曲演唱的,但由於它們興起的地區不同,南方與北方的歌曲在風格上有明顯的差異,這就形成為兩支不同的戲曲聲腔,即南曲與北曲。南北曲的進一步演變,便是明代南曲四大聲腔的出現,即海鹽腔、餘姚腔、弋陽腔、崑山腔。它們各具不同的風格,是南曲流傳地區擴大以後,與各地民間音樂相結合的產物。四大聲腔的互相競爭與消化,促進了明清兩代戲曲的繁榮。在這以後出現的梆子與皮黃,又是作為兩支新的戲曲聲腔興起的。這種新聲腔是民間音樂的發展成果,它們又陸續繁衍出許多新的劇種,為中國戲曲的發展開創了新的局面,影響和推動著近代許多地方戲曲劇種的產生。這個歷史說明,戲曲發展的每一進程,都與戲曲音樂的發展直接相關聯;歷史上每一劇種的形成,又總以某一聲腔的興起、變遷為標志。
中國戲曲的劇種眾多,現在有三百多個劇種。由於各地方言不一,各個劇種又有不同的藝術風格。無論是典雅如幽蘭的崑曲,還是被譽為南國紅豆的粵劇,以及田園牧歌式的花鼓戲,高亢激越的梆子,低回委婉的越劇,在風格上均各不相同,綽約多姿。這風格色彩上的差異在哪裡?首先在於音樂。
人們常說中國戲曲是一種綜合藝術。因為它包含有文學、音樂、表演、美術等各種成分。這每一種成分都有各自的藝術特性,但當它們進入戲曲以後,就又都或直接或間接地與音樂發生了關系。
就以戲曲的文學而論,它的藝術結構方法不同於話劇,就因為它是與戲曲音樂的結構相聯系、相適應的。戲曲的文學需要有唱詞,而唱詞就是一種與音樂相聯系的文學形式。即使是戲曲的念白,也不同於話劇的台詞,因為戲曲念白除需具備性格化、動作性等條件外,也還要求它具有音樂性,讀起來好聽,並且能與音樂相配合。
戲曲劇本的結構形式在歷史上曾經歷過一番演變。無論是元代的雜劇或明代的傳奇,劇本的結構形式都是以長短句的曲牌為基礎構成的分折(或分出)形式。從南北曲開始到現今的崑曲、高腔,都採用這種結構形式,但到了清代,自從梆子、皮黃出現以後,劇本的結構形式卻變為以七言或十言的上下句為基礎構成的分場形式了。何以會有這種變化呢?這也是與戲曲音樂的發展相適應的,因為戲曲音樂的結構形式也發生了一個重大變化,由早先的「曲牌聯套」體演變為「板式變化」體了。前者是以一支支完整的曲牌作為音樂結構的基礎,一折戲必須由若干支曲牌組成一套曲子;而後者的結構基礎則是一對互相對稱的上下樂句,一段唱腔則是這一對上下樂句多次的變化重復。一場戲的唱腔,可以有數十對或更多的上下樂句,也可以僅有一兩對上下樂句,甚至完全沒有唱而全由念白構成。由此可見,戲曲文學形式的變遷,與戲曲音樂有多麼密切的聯系。
我們再看戲曲的表演藝術。戲曲表演要運用唱、念、做、打諸種藝術手段,這每一種手段都與音樂有不可分離的關系。唱,本來就是一種音樂的表演手段,這自不待說。念白雖不是歌唱,卻要有音樂性,要求它在聲調上、節奏上有抑揚、有頓挫,能與歌唱相協調。至於做功、武打,這都屬於形體動作,但戲曲舞台上的形體動作又不是生活動作的直接模仿,而是具有舞蹈性的表演,它是強烈的、誇張的、富於節奏感的。因此這種形體動作與音樂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融化於音樂的節奏之中。傳統戲曲表演要求演員熟悉鑼鼓經,亦即各種鑼鼓點子的組合形式,身段動作要與鑼鼓經合拍;熟練的演員離開鑼鼓的配合就覺得無法動作,情緒無從發揮,也就是這個道理。
唱、念、做、打這四種手段各有不同的特性。但它們又是如何綜合在一起,融合成為一個整體的?在這些手段之間,音樂是一個聯系的紐帶,通過音樂的節奏,起著統一與協調的作用。同時,戲劇的進行要講舞台節奏,戲劇的情節、情緒的各種變化發展,戲劇矛盾的起伏跌宕,需要通過或強或弱、或張或弛的舞台節奏來體現。不僅一出戲中場與場之間要有這種變化,即使某一段表演或某一段唱腔之中,在節奏、速度上也需有種種不同的變化。這一切又是通過音樂來體現、來調節的,音樂把全劇的節奏統一貫串起來。
我們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戲曲是一種音樂的戲劇。因為戲曲音樂是整個戲曲藝術不可缺少的構成要素,它滲透於、貫串於戲曲藝術的各個方面。
『肆』 如何在中國文學抒情傳統中去理解戲曲的藝術特色
什麼是戲曲音樂?這個問題很難用幾句話說得清楚。顧名思義,戲曲音樂是指戲曲里的歌唱與伴奏。但這並不能作為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因為這除了說出一個人所共知的現象外,並不能使我們得到什麼新的東西。戲曲為什麼要有音樂,為什麼沒有音樂就不成其為戲曲?戲曲音樂又是怎樣的一種音樂,它與其它種類的音樂形式又有什麼不同?對諸如此類的問題,一個簡單的答案是無法回答的,而這恰恰又是我們為探討戲曲音樂的特性所必須了解的。為了把這些問題說清楚。我們還是先從戲曲藝術的特點、戲曲與音樂的關系談起。戲曲是一種戲劇,從藝術分類上說,它屬於戲劇的范疇。但話劇、啞劇、歌劇、舞劇等也都是戲劇。它們之間又有什麼區別呢?我們知道,以上各種形式的戲劇,大體上又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與音樂相結合的,如歌劇、舞劇皆是,可稱為音樂的戲劇;一種是並不與音樂相結合,這以話劇最為典型,可稱為非音樂的戲劇。雖然,近代的話劇也常利用音樂來加強氣氛的渲染,但這除了可以豐富話劇的表現力之外,對話劇藝術的基本特性並不發生任何改變。因為無論有無這種音樂,話劇都仍然是話劇。但對音樂戲劇來說,情況便不同了,無論是歌劇或舞劇,一旦沒有了音樂,它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戲曲,也屬於這種音樂戲劇的類型,不過卻是一種中國式的、具有民族特點的音樂戲劇。它同樣不能沒有音樂,雖然它在表現形式與藝術風格上同歌劇、舞劇的區別十分明顯。中國戲曲這一特定的藝術形式是怎樣形成的?是基於戲劇與音樂的結合。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產生,都不是憑空而降的,它總有一定歷史的、傳統的淵源。中國戲曲的來源,是三種不同的藝術形式的綜合,即古代的歌舞、說唱與滑稽戲。這本來是各自獨立的藝術形式,各有自己的表演節目。但隨著歷史的發展,這三種藝術形式逐漸匯合到一起了,從而形成戲曲。歌舞本來並不表演故事,後來卻逐漸加進了故事情節;說唱本來只是以第三者的身分敘述故事,後來卻搬上舞台以劇中人的身分表演故事;滑稽戲本來是以說白和動作進行表演,後來也逐漸加進了歌舞的成分。這樣匯合的結果,就形成了一種把歌唱、舞蹈、念白、戲劇表演融為一體的藝術形式,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戲曲。這個匯合過程,是歌舞、說唱的表演逐漸戲劇化,而戲劇表演又逐漸歌舞化的過程。由此可見,中國戲曲在形成之初,戲劇與音樂就不可分地結合在一起了。中國戲曲發展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一部中國戲曲史,也是一部戲曲聲腔演變史。所謂聲腔,是指為戲曲所採用的、以某個地區的民間歌曲為基礎構成的、具有濃郁的地方性色彩的曲調群,或稱曲調系統。中國最古老的兩種戲曲,宋代的南戲與元代的雜劇,都是用歌曲演唱的,但由於它們興起的地區不同,南方與北方的歌曲在風格上有明顯的差異,這就形成為兩支不同的戲曲聲腔,即南曲與北曲。南北曲的進一步演變,便是明代南曲四大聲腔的出現,即海鹽腔、餘姚腔、弋陽腔、崑山腔。它們各具不同的風格,是南曲流傳地區擴大以後,與各地民間音樂相結合的產物。四大聲腔的互相競爭與消化,促進了明清兩代戲曲的繁榮。在這以後出現的梆子與皮黃,又是作為兩支新的戲曲聲腔興起的。這種新聲腔是民間音樂的發展成果,它們又陸續繁衍出許多新的劇種,為中國戲曲的發創了新的局面,影響和推動著近代許多地方戲曲劇種的產生。這個歷史說明,戲曲發展的每一進程,都與戲曲音樂的發展直接相關聯;歷史上每一劇種的形成,又總以某一聲腔的興起、變遷為標志。中國戲曲的劇種眾多,現在有三百多個劇種。由於各地方言不一,各個劇種又有不同的藝術風格。無論是典雅如幽蘭的崑曲,還是被譽為南國紅豆的粵劇,以及田園牧歌式的花鼓戲,高亢激越的梆子,低回委婉的越劇,在風格上均各不相同,綽約多姿。這風格色彩上的差異在哪裡?首先在於音樂。人們常說中國戲曲是一種綜合藝術。因為它包含有文學、音樂、表演、美術等各種成分。這每一種成分都有各自的藝術特性,但當它們進入戲曲以後,就又都或直接或間接地與音樂發生了關系。就以戲曲的文學而論,它的藝術結構方法不同於話劇,就因為它是與戲曲音樂的結構相聯系、相適應的。戲曲的文學需要有唱詞,而唱詞就是一種與音樂相聯系的文學形式。即使是戲曲的念白,也不同於話劇的台詞,因為戲曲念白除需具備性格化、動作性等條件外,也還要求它具有音樂性,讀起來好聽,並且能與音樂相配合。戲曲劇本的結構形式在歷史上曾經歷過一番演變。無論是元代的雜劇或明代的傳奇,劇本的結構形式都是以長短句的曲牌為基礎構成的分折(或分出)形式。從南北曲開始到現今的崑曲、高腔,都採用這種結構形式,但到了清代,自從梆子、皮黃出現以後,劇本的結構形式卻變為以七言或十言的上下句為基礎構成的分場形式了。何以會有這種變化呢?這也是與戲曲音樂的發展相適應的,因為戲曲音樂的結構形式也發生了一個重大變化,由早先的「曲牌聯套」體演變為「板式變化」體了。前者是以一支支完整的曲牌作為音樂結構的基礎,一折戲必須由若干支曲牌組成一套曲子;而後者的結構基礎則是一對互相對稱的上下樂句,一段唱腔則是這一對上下樂句多次的變化重復。一場戲的唱腔,可以有數十對或的上下樂句,也可以僅有一兩對上下樂句,甚至完全沒有唱而全由念白構成。由此可見,戲曲文學形式的變遷,與戲曲音樂有多麼密切的聯系。我們再看戲曲的表演藝術。戲曲表演要運用唱、念、做、打諸種藝術手段,這每一種手段都與音樂有不可分離的關系。唱,本來就是一種音樂的表演手段,這自不待說。念白雖不是歌唱,卻要有音樂性,要求它在聲調上、節奏上有抑揚、有頓挫,能與歌唱相協調。至於做功、武打,這都屬於形體動作,但戲曲舞台上的形體動作又不是生活動作的直接模仿,而是具有舞蹈性的表演,它是強烈的、誇張的、富於節奏感的。因此這種形體動作與音樂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融化於音樂的節奏之中。傳統戲曲表演要求演員熟悉鑼鼓經,亦即各種鑼鼓點子的組合形式,身段動作要與鑼鼓經合拍;熟練的演員離開鑼鼓的配合就覺得無法動作,情緒無從發揮,也就是這個道理。唱、念、做、打這四種手段各有不同的特性。但它們又是如何綜合在一起,融合成為一個整體的?在這些手段之間,音樂是一個聯系的紐帶,通過音樂的節奏,起著統一與協調的作用。同時,戲劇的進行要講舞台節奏,戲劇的情節、情緒的各種變化發展,戲劇矛盾的起伏跌宕,需要通過或強或弱、或張或弛的舞台節奏來體現。不僅一出戲中場與場之間要有這種變化,即使某一段表演或某一段唱腔之中,在節奏、速度上也需有種種不同的變化。這一切又是通過音樂來體現、來調節的,音樂把全劇的節奏統一貫串起來。我們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戲曲是一種音樂的戲劇。因為戲曲音樂是整個戲曲藝術不可缺少的構成要素,它滲透於、貫串於戲曲藝術的各個方面。
『伍』 中國戲曲主要採用哪些藝術手段表現人物
唱 念 做 打
手 眼 身 法
唱、念、做、打是中國戲曲表演的4種藝術手段,也是戲曲表演的4項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樂性的念白,二者構成歌舞化戲曲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體動作,打:指武術和翻跌的技藝,二者結合,構成另一大要素的「舞」。
唱是戲曲的主要藝術手段之一,學習唱功的第一步是喊嗓、吊嗓,擴大音域、音量、鍛煉歌喉的耐力和音色,分別字音的四聲陰陽、尖圓清濁、五音四呼,練習咬字、歸韻、噴口、潤腔等技巧;但唱更重要的則是善於運用聲樂技巧來表現人物的性格、感情和精神狀態,通過聲樂的藝術感染力,表達劇中人的心曲。
念白與唱互相補充、配合,也是表達人物思想感情的重要藝術手段。演員從小練基本功,念白也是必修課之一。戲曲念白大體上可分為兩大類,即韻白和散白,都是經過藝術提煉的語言,具有節奏感和音樂性,鏗鏘悅耳,與唱相互協調。
做功泛指表演技巧,一般又特指舞蹈化的形體動作,是戲曲有別於其他表演藝術的主要標志之一。演員在創作角色時,手、眼、身、步各有多種程式,髯口、翎子、甩發、水袖也各有多種技法,靈活運用這些程式化的舞蹈語匯,以突出人物性格、年齡、身分上的特點,並使自己塑造的藝術形象更成功。做並不是純技術性表演,而是各具特點的內涵與表象,一舉手,一投足,既有內心的體驗,又能通過外形加以表現,內外交融,得心應手,全為塑造形象服務。
打是戲曲形體動作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傳統武術的舞蹈化,也是生活中格鬥場面的高度藝術提煉。一般分為把子功和毯子功兩大類。不僅要有深厚的功底,而且還必須善於運用這些難度極高的技巧,准確地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神情氣質。
唱念做打是戲曲表演的特殊藝術手段,四者有機結合,構成了戲曲表現形式的特點,是戲曲有別於其他舞台藝術的重要標志。
『陸』 中國戲曲最早起源於哪些藝術形式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雖說它的淵源來自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但區別一個劇種所顯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現在它來自不同聲腔系統的音樂唱腔。這些音樂唱腔則是以所產生地區的語言、民歌、民間音樂為依據,並兼收其他地區音樂而產生的。各個劇種的劇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凈、丑等不同臉變化的腳色行當充任。表演上著重運用以生活為基礎提煉而成的程式性動作,和虛擬性的空間處理。講究唱、做、念、找藝術,表演運輸和富裕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區別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祁劇、河北梆子、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藝術
相傳,清朝初年的北京有四大劇種,即南昆、北弋、東柳、西梆。據嘉慶八年的記載:「有明肇始崑腔,洋洋盈耳,而弋陽、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會,笙磬同音,歌舞昇平,伶工薈萃,莫感於京華。」也說明了當時這一歷史盛況。其中所謂南昆即流行於江南崑山一帶的崑山腔;北弋指南戲與北曲結合,產生於江西弋陽地區的弋陽腔,即流傳到北方形成的高腔,也就是當時盛行於京城的京腔;東柳即流行於山東的柳子腔;西梆自然是我國西北廣為流傳的梆子腔,也就是秦腔。說明了東西南北四方藝人匯集北京的盛況。
從當前來看,以上四大聲腔已遠遠超出了自己的原有范圍,有的早已遍及全國許多省份,弋陽腔(即高腔)更是在安徽、浙江、江蘇、湖南、湖北、福建、廣東、雲南、貴州、四川、河北廣為流傳,因此有關人士認為這種說法並不科學,但是這種歷史形成的說法還是客觀地反映了歷史事實。從當前戲曲劇種的分布來看,昆劇在上海、南京、浙江、湖南還是有相當的觀眾基礎。弋陽腔不但在北方紮根,從乾隆年間,在京師「六大名班,九城輪轉」,而且對京劇以及一些北方劇種的形成發揮了重要影響,就是在江南一帶的流傳也主要是在許多北方語系的地區。柳子腔(包括受其影響的柳琴戲)雖然流行於河南、蘇北、冀南、皖北等地,但是它重要的活動還是山東的曲阜、泰安、臨沂。秦腔(即山陝梆子)以及由其發展而來的山西、河南、河北等各地的梆子腔盡管至今在北方盛行,然而我們在甘肅、寧夏、陝西等地看到的秦腔卻有著更深厚、更古老的根基和更廣泛的觀眾群,所以說「南昆、北弋、東柳、西梆」的說法是有歷史根據的。
『柒』 中國戲曲的藝術特徵以及藝術特徵之間的相互關系
綜合性、虛擬性、程式性,是中國戲曲的主要藝術特徵。
一、中國戲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戲劇形式,它有豐富的藝術表現手段,它與表演藝術緊密結合的綜合性,
使中國戲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詞、音樂、美術、表演的美熔鑄為一,用節奏統馭在一個戲里,達到和諧的統一,充分調動了各種藝術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國獨有的節奏鮮明的表演藝術。
二、中國戲曲中最重要的一點特徵是虛擬性。舞台藝術不是單純模仿生活,而是對生活原形進行選擇、提煉、誇張和美化,把觀眾直接帶入藝術的殿堂。
三、中國戲曲另一個藝術特徵,是它的程式性,如關門、上馬、坐船、舞槍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戲曲中既有規范性又有靈活性,所以戲曲藝術被恰當地稱為有規則的自由動作。
(7)中國戲曲音樂怎麼借鑒外來藝術形式擴展閱讀:
中國戲曲的起源和形成:
中國戲曲的起源很早,在上古原始社會的歌舞中已經萌芽了。但它發育成長的過程卻很長,經過漢、唐,直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形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形成的。廟會和瓦舍勾欄對戲曲的形成起了促進作用。
在原始社會里,人們過節日,往往以歌舞祀神,同時也娛樂自己。當時的節日,有紀念戰爭勝利的,有慶祝豐收的,有驅鬼除疫的,有祭祀祖先的,還有專為男女求愛的,等等。
農村歌舞從原始社會直到12世紀的北宋,在藝術上雖然也有很大的發展,但始終沒有進一步形成為較完整的戲劇形式。
到了宋室南遷,南方商品經濟發展迅速,東南沿海一帶出現了商業城市和港口,附近農村在生活上也起了很大變化,出現了職業化的藝術團體。於是,早期的戲曲形式──南戲就應運而生了。
『捌』 中國戲曲的形式有哪些 急急急急急急!!!!!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版。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權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台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粵劇、川劇、秦腔、評劇、晉劇、漢劇、河北梆子、湘劇、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
『玖』 小提琴傳入中國後涌現了許多著名的樂曲。其中,有一首把中國傳統的戲曲音樂與外來交響樂形式緊密結合的作品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
『拾』 中國戲曲起源於那些形式
中國戲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漢時代。但形成過程相當漫長,到了宋元之內際才得成型。成熟容的戲曲要從元雜劇算起,經歷、明、清的不斷發展成熟而進入現代,歷八百多年繁盛不敗,
中國的戲曲起源於原始社會的歌舞,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
北宋的雜劇,在瓦舍勾欄之中,和百戲共同發展,到了南宋,發展成兩種名異而實同的東西,就是宋雜劇和金院本。宋雜劇是中國最早的戲曲形式,也是過渡為元雜劇前的重要藝術形式。
從以上可以得出:中國的戲曲藝術形式應該是源於原始社會的歌舞,發展到南宋,宋雜劇成為中國最早的戲曲藝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