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古代音樂文獻目錄
從演講稿里摘錄的 不是很全 你將就著用吧可以把中國古代音樂文獻的歷史分成萌芽、產生、發展和鼎盛四個時期
一、萌芽時期
《大夏》、《大澇》、《大武》、《三象》和《文王》等大型樂舞
那些以音樂為主要記述內容的鍾、搏銘文,甲骨卜辭,則是音樂文獻的萌芽
二、產生時期
現見的早期音樂文獻,有集儒家音樂思想之大成的《樂記》;有強調政治與生產、反對一切音樂活動的《墨子 非樂篇》和《三辯篇》;有最早記述「三分損益法」的樂律學著作《管子 地員篇》和《五行篇》有匯集大量先秦音樂史料的《呂氏春秋 大樂 侈樂 適音 古樂 音律 音初》等篇,以及《荀子 樂論 富國 政論》和《韓非子 十過》等有關音樂思想論述的專門篇章。這些文獻都是對先秦音樂思想和音樂藝術活動的理論總結
三、發展時期
1.音樂理論著作。從漢至唐,包括亡佚部分,幾近50 種之多。其中三國時期魏末著名琴家嵇康所著之《聲無哀樂論》,在音樂美學問題上,有著重大突破2.律呂之書。如探有劉欲《鍾律書》,梁有梁武帝《鍾律緯》,北周有沈重《樂律義》,甄鸞《五經算術,唐有武則天救撰的《樂書要錄》等。加上已知亡佚的部分,當不下30 余種。《樂書要錄》原書在國內早已亡佚,幸有日本遣唐留學生曾將此書傳到日本,雖失散甚多,但尚存第五、六、一七3 卷。其中第七卷,是闡明古代旋宮真義的現存最早的文獻3.官修正史中的樂書、律歷志。計有《史記 樂書 律書》、《前漢書 律歷志 社樂志》、《後漢書
⑵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十大樂曲」是
分別為《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和《陽春白雪》。
1、《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 ,中國古琴曲,屬於中國十大古曲之一。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 描繪「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鍾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生不彈,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2、《廣陵散》
《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它是中國古代一首大型琴曲,中國音樂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
即古時的《聶政刺韓傀曲》,魏晉琴家嵇康以善彈此曲著稱,刑前仍從容不迫,索琴彈奏此曲,並慨然長嘆:「《廣陵散》於今絕矣!」
今所見《廣陵散》譜重要者有三,以《神奇秘譜》的《廣陵散》為最早,也較為完整,是今日經常演奏的版本。全曲共45段。全曲貫注一種憤慨不屈的浩然之氣,「紛披燦爛,戈矛縱橫」。
3、《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是一首中國古琴名曲,有多種流派傳譜,其意在借大雁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最早刊於明代《古音正宗》(1634)。
自其問世以來,刊載的譜集達五十多種,有多種流派傳譜,僅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譜。
關於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陳子昂之說,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說,又有說是明代朱權所作。因無可靠史料,很難證實究竟出自誰人之手。
4、《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根據《太音補遺》和《蕉庵琴譜》所載,相傳原本是晉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後來改編為古琴曲。
琴曲的樂譜最早見於公元1425年的《神奇秘譜》。《梅花三弄》全曲共分十段,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前六段,採用循環再現手法,後四段為第二部分,描寫梅花靜與動兩種形象。
樂曲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借物抒懷,來歌頌具有高尚節操的人。一首琴曲《梅花三弄》覺別具風情。
5、《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一首中國琵琶大麴,同時也是中國十大古曲之一,其演奏為獨奏,樂曲激烈,震撼人心,清楚地表現出了當時項羽被大軍包圍時走投無路的場景。為上乘的藝術佳作。
6、《夕陽簫鼓》
夕陽簫鼓為古代中國琵琶曲文曲中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國十大古曲之一。此曲為琵琶曲中的大文套,由此曲改編的古箏曲名為《春江花月夜》,此曲最遲在十八世紀就流傳在江南一帶。作者佚名。
7、《漁樵問答》
《漁樵問答》是一首中國古琴名曲,為中國十大古曲之一。此曲在歷代傳譜中,有30多種版本,有的還附有歌詞。現存譜初見於明代蕭鸞編纂《杏庄太音續譜》。
譜本有多種。《琴學初津》雲此曲:曲意深長,神情灑脫,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聲之欸乃,隱隱現於指下。
由於音樂形象准確、生動,因此近幾百年來在琴家中廣為流傳。楊表正修訂曲譜,配製歌詞。清代琴家又略去歌詞,將曲調稍加改易,成為獨立的器樂曲。此曲優美清逸,以對答式的旋律,描寫漁夫與樵夫的對話。
8、《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是一首中國古琴名曲,據傳為蔡文姬作,為中國古代十大名曲之一。
《胡笳十八拍》是古樂府琴曲歌辭,一章為一拍,共十八章,故有此名,反映的主題是「文姬歸漢」。
9、《漢宮秋月》
《漢宮秋月》是中國名曲。原為崇明派琵琶曲,現流傳有多種譜本,由一種樂器曲譜演變成不同譜本,且運用各自的藝術手段再創造,以塑造不同的音樂形象,這是民間器樂在流傳中常見的情況。
《漢宮秋月》現流傳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箏曲、江南絲竹等。主要表達的是古代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及一種無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10、《陽春白雪》
《陽春白雪》是中國琵琶十大名曲之一,中國著名十大古曲之一。
表現的是冬去春來,大地復甦,萬物欣欣向榮的初春美景。旋律清新流暢,節奏輕松明快。
相傳這是春秋時期晉國的樂師師曠或齊國的劉涓子所作的古琴曲。
現存古琴譜中的《陽春》和《白雪》是兩首器樂曲,《神奇秘譜》在解題中說:「《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淡盪之意;《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古代十大名曲
⑶ 中國古代音樂家及其生平、音樂故事和主要作品
朱權 明代琴家、戲曲來家自。明太祖第十七子,封寧王。曾命五名琴生「屢更其師而受之」,以便廣泛吸取各家傳曲。積十二年編成《神奇秘譜》,為現存最早的琴譜集。所收六十四曲選自「千有餘曲」,其中不少作品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他反對「蹈襲前人」,在編選琴曲時能尊重不同傳譜,認為「使其同,則鄙也」。每曲之前都附為解題,有些提供了珍貴的史料,後世琴譜多沿襲之。
在大型琴曲《秋鴻》之前,作有同名長賦,闡述音樂作品的主題思想,故該曲被認為是他的創作。
尚著有《琴阮啟蒙》、《太和正音》等書。
⑷ 求內容關於中國古代音樂的紀錄片
紀錄片《大明宮》里有唐明皇和楊貴妃歌舞奏樂的場景
⑸ 中國古代音樂代表作有哪些
陽關三疊(塤,中阮二重奏)
⑹ 中國古代三大音樂美學著作
《樂記》
《聲無哀樂論》嵇康
《溪山琴況》徐上瀛
應該是吧……
⑺ 中國古代有哪幾個音樂名人
有:俞伯牙、師曠、李延年、李龜年、姜夔等。
1、俞伯牙
伯牙,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雖為楚人,卻任職晉國上大夫,且精通琴藝。伯牙撫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親回國途中發生的故事。
這個故事最早是從民間口頭流傳下來的,歷史上並無確切記載。在古籍中,最早見於戰國鄭人列禦寇著《列子》一書中有關於伯牙撫琴的故事。
伯牙是當時著名的琴師,善彈七弦琴,技藝高超。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為「琴仙」。最早見於《列子·湯問》篇。《荀子·勸學篇》亦曾講「伯牙鼓琴而六馬仰斜」,可見他彈琴技術之高超。
《呂氏春秋·本味篇》記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鍾子期領會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琴操》記載:伯牙學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師成連把他帶到東海蓬萊山去聽海水澎湃、群鳥悲鳴之音,於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
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傳說中伯牙的作品。後人以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為題材還創作了琴歌《伯牙吊子期》。
2、師曠
師曠,字子野,今河北省南和縣迓祜村人(《莊子·駢拇》陸德明釋文),春秋時著名樂師、道家。他生而無目,故自稱盲臣、瞑臣。為晉大夫,亦稱晉野,博學多才,尤精音樂,善彈琴,辨音力極強。以「師曠之聰」聞名於後世。
《說苑·君道篇》載師曠言雲:「人君之道,清凈無為,務在博愛,趨在任賢,廣開耳目,以察萬方,不固溺於流欲,不拘系於左右,廓然遠見,踔然獨立,屢省考績,以臨臣下。
此人君之操也。」他藝術造詣極高,民間附會出許多師曠奏樂的神異故事。洪洞縣曲亭鎮師村師曠墓遺址。
3、李延年
李延年,西漢音樂家,生年不詳,前112年春天為武帝所用。漢武帝寵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家世代為倡,李延年與其妹李夫人皆出自倡門,能歌善舞,容貌喜人。
李延年原本因犯法而受到腐刑,負責飼養宮中的狗,後因擅長音律,故頗得武帝寵愛。一日為武帝獻歌:「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李延年的妹妹由此得幸,後來封為李夫人,漢武死後李夫人被追封為漢武皇後。
後李夫人生下了昌邑王劉髆,產後不久病逝。李延年也得以被封「協律都尉」,負責管理皇宮的樂器,極得武帝幸愛,「與上卧起,甚貴幸,埒如韓嫣」,成為漢武帝的男寵。
李延年對後世音律作詞起著深刻的影響。禮教不分家,他的音樂著述無一不為了封建王朝的統治。在文化上,他的代表作《佳人曲》對五言詩起著一個開端的作用 。
4、李龜年
李龜年(696年-762年),邢州柏仁(今河北隆堯縣西部)人,李景伯之子,唐朝音樂家。李龜年善歌,還擅吹篳篥,擅奏羯鼓,也長於作曲等。和李彭年、李鶴年兄弟創作的《渭川曲》特別受到唐玄宗的賞識。
安史之亂後,李龜年流落到江南(此處指唐朝的江南,唐朝的江南在今湖南省;唐朝的江左在今江南地區),每遇良辰美景便演唱幾曲,常令聽者泫然而泣。李龜年作為梨園弟子,多年受到唐玄宗的恩寵,與玄宗的感情非常人能及。
唱了王維的一首《伊川歌》:「清風明月苦相思,盪子從戎十載余。徵人去日殷勤囑,歸雁來時數附書。」表達了希望唐玄宗南幸的心願。唱完後他突然昏倒,四天後李龜年又蘇醒過來,最後憂郁而死。
5、姜夔
姜夔(kuí) (1154-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漢族,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人。南宋文學家、音樂家。
他少年孤貧,屢試不第,終生未仕,一生轉徙江湖,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為生。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密。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姜夔對詩詞、散文、書法、音樂,無不精善,是繼蘇軾之後又一難得的藝術全才。
姜夔詞題材廣泛,有感時、抒懷、詠物、戀情、寫景、記游、節序、交遊、酬贈等。他在詞中抒發了自己雖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國的感時傷世的思想,描寫了自己漂泊的羈旅生活,抒發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場失意的苦悶心情,以及超凡脫俗、飄然不群,有如孤雲野鶴般的個性。
姜夔晚居西湖,卒葬西馬塍。有《白石道人詩集》《白石道人歌曲》《續書譜》《絳帖平》等書傳世。
⑻ 中國古代音樂故事
1、據說伯牙是個很有地位的人,一天他來到泰山腳下,正遇到大雨,於是就躲到一個山崖下,而那裡正有一個打柴的樵夫。伯牙為了消磨時間,於是就拿出他的琴來演奏。他看到巍峨的泰山,心裡不自覺地便在琴音中表現了泰山的崔嵬高峻,這時那個樵夫就說,「巍巍乎志在高山!」感嘆音樂所表達的內容。
伯牙聽了就很奇怪,於是又在音樂中表現浩瀚湯湯的流水,這時樵夫又說,「洋洋兮志在流水。」伯牙不管換什麼樣的曲子,鍾子期都能准確地指出他演奏的內容。伯牙非常感嘆,以鍾子期為自己的知音,兩人成了好朋友。
後來鍾子期死了,伯牙覺得世上再也沒有人懂他的琴音,就把琴摔碎了。後人對此非常感嘆,並據此創作了《高山流水》,以表達意境恬淡高邈的知音之情。
2、據說東漢末年音樂修養極高的蔡邕流落在江南,正遇到一個下雨天,在別人燒火做飯的時候,突然聽到燃燒的柴火中有劈里啪啦的清脆響聲。
蔡邕跑過去,迅速把那根發聲的木頭抽出來,原來是根上好的桐木。於是蔡邕把它加工成琴,但琴尾的那部分仍有焦痕,所以命之為「焦尾」。此乃古今流傳的四大古琴之一。
3、「繞梁」是講一個聲音動人的歌者韓娥路過齊國的雍門,這個地方的人欺負她,韓娥舉聲一號,讓所有的人都感動的哭了。人們也由此沉入憂郁的悲痛之中,直到韓娥離開他們仍然不能自拔。
於是人們就商量著把韓娥追回來,讓她唱高興的歌,於是韓娥又曼聲長歌,所有的人都高興的跳起了舞。雍門之人非常高興就給了韓娥豐厚的饋贈,把她送走,而韓娥的歌聲繞梁三日不絕。
4、「綠綺」是司馬相如被邀在卓王孫府上用的琴。在筵席上卓王孫聽說司馬相如的琴技不錯,便要他演奏一曲。
司馬相如此時卻看上了卓王孫多才多藝的女兒卓文君,但又無法啟齒,於是就借機演奏了一曲《鳳求凰》表達心意。卓文君也傾羨相如的一表人才,於是晚上就去跟司馬相如幽會,最終結為夫妻。
5、傳說古代傑出的琴家伯牙曾彈奏過「號鍾」琴,後來「號鍾」傳到齊桓公的手中。齊桓公是齊國的賢明君主,通曉音律。當時,他收藏了許多名琴,但尤其珍愛這個「號鍾」琴。
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樂,自己則奏「號鍾」與之呼應。牛角聲聲,歌聲凄切,「號鍾」則奏出悲涼的旋律,使兩旁的侍者個個感動得淚流滿面。
⑼ 中國古代有哪些音樂,歷史上有什麼記載
中國古代有哪些音樂,歷史上有什麼記載?
中國古代音樂主要分為:上古時期音樂(秦漢之前)、中古時期音樂(秦漢至隋唐)和近古時期音樂(宋元明清)。
每一個時期都有自己的音樂理論和代表作品:
上古時期音樂(秦漢之前)音樂主要是以歌舞樂三位一體樂舞為主,歌頌神為主。代表作品有六代樂舞:《雲門》歌頌黃帝的,《大咸》歌頌堯的,《大韶》歌頌舜的,《大夏》歌頌禹的,《大護》歌頌商湯的,《大武》歌頌武王伐紂的。
上古時期有成熟的音樂系統,主要有為雅樂和頌樂,雅樂和頌樂主要用於宮廷和貴族享樂,有一定的樂隊編制體系和教育體系,與之相對的是俗樂,代表作品主要有《詩經》《楚辭》等,代表的人物有孔子、墨子、老子、莊子 。
中國的音樂博大精深,在世界民族音樂中自成一體系,特色鮮明。無論是在音樂律學、聲腔體系、樂器發展上都非常先進,音樂作品頗為豐富,加上各地豐富多彩的民歌,形成了中國民族民間音樂。
⑽ 介紹中國古代音樂
中國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由雲南元謀等地發現的古猿人化石可知,大約從 100萬年以前起,遠古的人類就已經在中國的土地上勞動、生息、繁衍。當最早的人類開始製造原始的工具和集體進行勞動的時候,原始的音樂便在他們的勞動節奏和勞動呼聲中萌發了幼芽。古代文獻中關於遠古音樂的傳說,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某某氏為名的古樂,如朱襄氏之樂、陰康氏之樂、葛天氏之樂、伊耆氏之樂等;另一類是被尊為古代帝王的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和夏禹等時代的古樂。
相傳為堯、舜時代的"以麋置(冒)缶而鼓之……以致舞百獸"(《呂氏春秋》)和"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尚書?益稷》),實際就是人們在土鼓、石磬之類原始樂器的伴奏下模仿獸類形態的舞蹈,它是原始人類狩獵生活的反映,人們也從它得到鼓舞的力量。葛天氏之樂是"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呂氏春秋》),即舞者拿著牛尾巴,邊舞邊唱。所唱的 8首歌中,有《遂草木》、《奮五穀》、《總禽獸之極》等,就表現了人們盼望農牧業獲得好收成的心願。陰康氏之樂是在洪水為患,水道壅塞,"民氣郁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呂氏春秋》)的情況下用來作為"宣導"的一種樂舞。朱襄氏之樂則是在乾旱為災的時候用來招致"陰氣"的一種音樂。這些都是和原始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的。
中國古代宗教在音樂中也有所反映。如葛天氏之樂所唱的 8首歌中,開始兩首一為《載民》(意為始民),一為《玄鳥》(即燕,或說為鳳凰);前者含有祖先崇拜的意思,後者可能與圖騰崇拜有關。又如關於黃帝族有"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左傳?昭公十七年》)之說,可見黃帝族是以雲為圖騰的部落。黃帝時的樂舞名為《雲門》,顓頊(傳說為黃帝之孫)時的樂舞名為《承雲》,顯然都和圖騰崇拜有關。至於朱襄氏之樂的"作為五弦瑟,以來陰氣"(《呂氏春秋》),伊耆氏之樂所唱歌詞"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禮記?郊特牲》)之無異於咒語,
據說一些原始時代的古樂如黃帝的《雲門》、帝堯的《咸池》(或說是黃帝時樂)、帝舜時的《韶》,在周代還作為宮廷雅樂的"六代之樂"在演出。這些古樂中最重要的算是《韶》,此外,用伊耆氏之樂的蠟祭,據說孔子和他的學生子貢曾見過(《禮記?雜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