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載體 > 中國詩詞與流行音樂的結合

中國詩詞與流行音樂的結合

發布時間:2021-01-18 06:53:07

A. 請問都有誰知道帶有中國風的或歌詞像詩詞一樣的流行歌曲

河圖-這個人幾乎所有歌都是中國風的
許嵩-清明雨上 花滿樓 南山憶 廬州月版
哎,你乾脆去看權這個帖子吧http://..com/question/88693684.html

B. 流行歌曲中含有中國古詩詩句的歌詞

1、梅艷芳《床前明月光》歌詞完全引自《靜夜思》

2、鄧麗君《在水一方》:「綠草蒼蒼,白露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綠草萋萋,

白露迷離,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是直接引處《詩經》中的詞句。

3、毛寧《濤聲依舊》:帶走一盞漁火,讓它溫暖我的雙眼,留下一段真情,讓它

停泊在楓橋邊……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

唐詩:《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或間接引用,即對某些詞句加以改變,或表達意思上與古典詩詞相同相似。詩、詞、曲和當代歌曲都源於生活。無論是過去的詩、詞、曲或是現代的歌曲,它們的題材均取材生活。

1、友情

元曲:關漢卿的《雙調.沉醉東風》: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時間月缺花飛。餞行杯,別

離淚,剛道聲保重將息。痛煞教人捨不得。好去者前程萬里。

當代歌曲:《駝鈴》:送戰友,踏征程,默默無語兩眼淚耳邊響起駝鈴聲。路漫漫,霧蒙蒙,革命生涯常分手,一樣分別兩樣情。戰友啊戰友,親愛的弟兄,當心夜晚北風寒,一路多保重。表達了對友人由衷的囑咐和祝福。

2、親情

(1)借月思鄉

孟浩然《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游。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

《宿建德江》: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當代歌曲:《望鄉》:「夕陽河邊走,舉目望蒼穹。淼淼炊煙飄來了思鄉愁,多少回朝夕晨暮思念你,清清河水是我流淌的淚。窗外明月光,映照我臉龐。月似故鄉親人是否安康;捧一盞鄉酒,陪伴著你,無論我身在他鄉與遠方。」

古典語詞與歌曲都採用「月」這一事物惡霸 表達思鄉的情感。

(2)借物思鄉

元曲:《仙呂.賞花時》:一簇人家入屏帳,竹籬補苔牆破柴門上張破網。幾間茅屋,一竿風旆,搖曳持長江。

《越調.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宋詞:《蘇幕遮》(范仲淹):碧動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暗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當代歌曲:《望鄉》:「夕陽河邊走,舉目望蒼穹。淼淼炊煙飄來了思鄉愁,多少回朝夕晨暮思念你,清清河水是我流淌的淚。窗外明月光,映照我臉龐。月似故鄉親人是否安康;捧一盞鄉酒,陪伴著你,無論我身在他鄉與遠方。」

詩詞和歌曲在表達情感的時候,大都是藉助物象《仙呂.賞花時》描寫竹籬、苔牆、破網、茅屋、風旆,《蘇幕遮》描寫藍天、白雲、水波、斜陽等,《望鄉》描寫夕陽、天空、炊煙、河水來抒發情感。

(3)特定節日思鄉

元曲:《雙調.折桂令》九日:青山強整烏紗,歸燕橫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錯落花流水,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風白發,蝶愁來明日黃花。回顧旨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

唐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當代歌曲:《九月九的酒》《九九女兒紅》

以上都是在特定節日思鄉的例證。

(4)以月喻心

《菩提心論》:照風本心,湛然清凈,猶如滿月,光遍虛空。

《發菩提心品》:如圓滿月輪於胸臆上明朗。

唐詩僧皎然的《水月》一詩:夜夜池上觀,禪身坐月邊。虛無色可取,皎潔意難傳。若向空心了,長如影正圓。

C. 中國古代詩歌與現代流行歌曲的關系 具體點

古代詩歌,如《來木蘭詞》都是用源來傳唱的,說白了就是古代的流行歌曲。《詩經》的由來便是收集這些傳唱的歌曲,到了漢代的樂府更是頂峰。
此外,在古代可以傳唱的詩為歌,不能譜曲的才稱之為詩。詩、歌、舞本為一體,到了後世才分開各自發展,直到最後人們才把詩和歌統稱為詩歌。
寫這么多是為了讓你不要被誤導,說白了詩歌就是古代的流行歌曲。
而現代流行歌曲運用古詩詞可以看做是對詩歌的一種傳承和發揚,因為許多的歌詞本身就是真正的詩歌。當然,一些附庸風雅的口水歌除外。
多說一句,兩千年前的那一首「關關雎鳩,在河知州。窈窕淑女,君子好求……」連曲子都丟了,至今還是傳唱不衰,這才是真正的流行啊。

D. 急求一篇文章2000字的 名叫:流行歌曲與中國傳統文化 哪位好心人幫下忙!

淺談流行歌曲歌詞與古典傳統文化

編者按:流行歌曲發展到今天,也許不會有太多的人主動地將流行歌曲和傳統文化聯系在一起,會覺得那是兩件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是古典詩詞與現代流行歌曲的歌詞創作,其實也有著一個根源與發展的不可磨滅的關系。流行歌曲對古典詩詞的精華加以借鑒發揚,使之成為一種大眾化的精神快餐;古典詩詞從遣詞造句,主題營造以及鋪陳,情感把握等方面,為現代流行歌曲的詞創作者提供了很多好的思路和借鑒,它將會是流行歌曲詞創作中一個不可舍棄的主題。

中國的流行歌曲,已經走過了大半個世紀的風雨歷程。中國流行歌曲產生於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等大都市,新中國成立後「遷移」港台,內地改革開放以來,又逐漸北上,回歸到大陸,並從當初的「猶抱琵琶半遮面」發展到如今的「風風火火闖九州」。可以這樣說,作為一種詞曲交輝、詩樂合壁的音樂體裁和大眾文化的主要形式,流行歌曲已經不僅僅成為廣大人民群眾重要的精神食糧,而且成為現當代文學不可或缺的構成要素。「先進的文化手段是現代科技的產物,它為商品交換原則在文化領域的無限擴張創造了條件。文化藝術不再是獨立的藝術創造,它不得不受市場供求的制約。」[1]流行歌曲得以流行就是市場的產物。可是,「老百姓並不是把流行歌曲作為一門什麼藝術來接受的,而是作為生活來接受的,把它看作屬於自己的一種文化。舉止行停,起居之中,有形無形俱在。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取決於他們內心的自然,人為制選的引導或有強烈的終止都不易改變他們的選擇。於是,不甚承認權威,也沒有考慮那麼多,直截了當的承認自己的感受。」[2]因此,這種大眾化市場化的精神快餐,也許不會有太多的人主動地將它和古典詩詞聯系在一起,會覺得那是兩件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一個好比是汪洋中的滔滔江水,一個是高峰上的千年積雪,相距太遙遠。但是正如滔滔江水實則來源於千年積雪的消融,古典詩詞與現代的流行歌曲的歌詞創作,其實也有著一個根源與發展的不可磨滅的關系。本文擬探討當下流行歌曲與古典詩詞的關系。

一、當下流行歌曲與古典詩詞關系示例

流行歌曲作為現今社會的一套大眾快餐,已越來越多的被人們所喜好,所接受。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曾剖析過:「大眾傳播媒介的美學意識到必須討人高興和贏得大多數人的注意,它不可避免的變成媚俗的美學。隨著大眾傳播媒介對我們整個生活的包圍與滲入,媚俗成為我們日常的美學觀與道德。」[3]這大概是我們社會的主流。盡管如此,那些盛行的流行歌曲,卻有很大的一部分和我們傳統的古典詩詞緊密聯系,成為流行歌壇上的生力軍,這又似乎使它遠離了媚俗。我們知道古典詩詞意境很深,深入到了生活的每一個細微處,而只有在生活化極度而開的時候,古典詩詞才稟為經典盛才。而唯一不同的是,越以前的文字越拘板、越咬口,而越以後的,文字形式越開放、越廣闊,這大概也就是流行歌曲與古典詩詞有著如此緊密聯系的原因。流行歌曲與古典詩詞的結合大致有如下幾種類型:

(一)直致所得的流行歌曲

2.對古典詩詞標題與名句的引用

有一些流行歌曲喜歡用古典詩詞的標題或名句來作為歌詞,其出發點就在於古典詩詞的標題簡短但具有深度,能夠恰如其分的表達歌曲所要傳達的意境和情感,這也正好符合流行歌曲對歌詞簡練的要求。古典詩詞都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既然「能夠稱得上具有審美價值的,就必定是合乎人道的,是與人的審美需求相吻合的……這是由美的價值屬性所決定的。」[5]故詞作者們也喜歡借用古典詩詞的這些審美價值。這方面的例子就比較多了,有劉海波的《人面桃花》(紅唇那樣激動,笑容那樣朦朧,眼神那樣的傷感,象那歲月正在流淌,記憶正在遺忘,桃花依舊笑春天),白雪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AGIN樂隊的《烽火揚州路》,陳明的《回首燈火闌珊處有你》,唐朝樂隊的《夢回唐朝》、《月夢》等等,這些歌詞創作只是借用古典詩詞或其中某個著名詞語,其實與原詩詞並無太大關聯,但卻提示了現代流行歌曲與古典詩詞的那種絲絲縷縷,扯不斷理還亂的密切關系。這些也是直致所得的流行歌曲。
(二)離形得似的流行歌曲

「離形得似」一詞來自司空圖,他在《詩品》中提到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詩歌意境在藝術創作方法上有自己的特點,而「離形得似」就是其中一點。所謂「離形」,即是不受「形」的束縛,不拘泥於形似; 「得似」,即是要傳神,得神似而非形似。通俗的說法就是重在傳神,這是對詩歌意境來說的,這里我們借鑒到對流行歌曲的研究上來,也就是說從古典詩詞中提取其神韻的流行歌曲。上面我們說到的是直接取材於古典詩詞的流行歌曲,其實除此之外,還有不少從古典詩詞中提取其神韻的流行歌曲。他們不用古典詩詞原句或標題,而是從中吸取精華。

1. 對古典詩詞意境和情調的借鑒

文學創作素來講究一個旁徵博引,引經據典,物為我用,從而提示其所表現主體的廣泛性。「藝術把一種情趣寄託在一個意象里,情趣離意象或是意象離情趣,都不能獨立。」[6]因此許多現代的流行歌曲詞作者,更是希望借用一些古典詩詞中的典故或內容,將其展開或以其為思路加以演繹,繼而展現一段現代的故事情感,拓寬他們的創作思路。這方面最為突出的有兩個人,一是台灣的瓊瑤,她的很多歌詞里都喜歡借用一些古典詩詞中的名句,如「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庭院深深幾許」,「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等,這與她一貫苦心經營的古典婉約女子的形象是十分吻合的,也非常符合她所創作出的各種形象,一派的詩情畫意,不食人間煙火的樣子。另一個是大陸的陳小奇,他是大陸歌壇嶺南派創作人的領軍人物。他有一個頗有影響的 「濤聲依舊三部曲」,《濤聲依舊》(毛寧)、《白雲深處》(廖百威)和《巴山夜雨》(李進),單從歌名上來看,已經是和古詩詞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了。由毛寧唱紅了的《濤聲依舊》,其精彩之處就在於詞作者把傳統的古典詩詞的意境與現代人的愛情感受有機的結合起來。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是老少熟知的一首名作:「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詩人抓住「月落烏啼」、「漁火」、「鍾聲」、「客船」等特定景物,描述旅客夜宿舟中輾轉難眠,凄涼冷落的情景。《濤聲依舊》的作者也緊緊抓住這些重要的字眼,引用古典詩詞的美妙意境,並賦予它們以深刻的含義,籍以表達對已離去的戀人的思念和重歸於好的企盼。雖然說古典詩詞與這首流行歌曲的主題相去甚遠,但是兩者在情調上卻有著相似之處,古典詩詞為流行歌曲提供了借鑒。《白雲深處》則用到「白雲深處有人家」,還有杜牧的《山行》中的「坐在路口對著夕陽西下,白雲深處沒有你的家,你說你喜歡這楓林景色,其實這霜葉也不是當年的二月花」(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等車的你走不出你心中的那幅畫,捲起這片秋色才能找到你的春和夏」,「等車的你為什麼還慘不破這一霎那?別為一首歌把你的心唱啞」。後來他又寫了《煙花三月》,《朝雲暮雨》(均為吳滌清演唱),還有一首毛寧的《大浪淘沙》(一樣的月色灑滿你雙肩,霓虹燈下看不清你的臉,穿過了歲月織成的網,你是否願意陪著我回到從前)。他是大陸詞作家裡古風最重的一個,最喜歡將古詩詞中的名句或典故經過演繹與歸納,與現代人的情感相結合而成歌詞,由此而形成他獨特的陳氏風格,也為流行歌曲的創作樹立了一個典範。不過他主要是以描寫個人情感為主,這也是現代流行歌曲的主流。

除了對個人情感,還有對家國情懷進行借鑒的。馮小泉就是一個代表,因為他本身是學民族樂器出身的,所以對民族文化有很深的興趣與植根,他的詞作中也較多運用古典詩詞典故或名句,多是以古典詩詞來營造一種氛圍,表現一種氣魄,表達一種情懷,更偏重於一種社會責任和民族情懷的東西,比較熟悉的有《中華民謠》(「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風雨後,醉人的笑容你有沒有,大雁飛過菊花插滿頭」),還有《秋水長天》等。我們還可以拿現在很火的刀郎來說,他的歌並沒有很明確的引用古典詩詞,但是讓人首先聯想到的是盛唐時期的邊塞詩,因為邊塞詩是盛唐詩歌中最能體現大唐盛世時代風貌的代表性作品,一提起盛唐邊塞詩派,總能讓人想到那大漠風塵中的熱血男兒,無奇不有的絕域景色,以及邊關將士旁若無人的大無畏氣概和回腸盪氣的兒女柔情,更多的是體現一種浪漫主義的英雄情懷,驚嘆於在環境如此惡劣的邊塞,竟也有這等美麗壯闊的異景,這種在艱苦中感受美的精神應該就是所謂的盛唐時期積極樂觀的向上精神。這些就是我們從古典詩詞中吸收的家國情懷的意境。

上述這些例子都很好的說明了當下流行歌曲在意境和情調上對古典詩詞的借鑒。
2. 對古典詩詞語言風格和形式的借鑒或套用或模仿

用古典詩詞的風格和形式來創作現代流行歌曲,一方面使得詞作上繼承了傳統詩詞語言上的精練與表達方法上的含蓄內斂,另一方面,在主題表達上也無疑有一個先入為主的捷徑,無論是說兒女情思,還是家國情懷,又亦或是什麼別的內容,古典詩詞往往將語言與情感一同濃縮,從而增添許多回味無窮的空間和意境悠長的韻味。這方面的代表很多。

我們首先來看看風格上的借鑒,以香港為代表。香港的流行歌曲創作一直都是一個很怪的現象,提到香港,大家自然和最現代的生活節奏聯繫到了一塊,那是因為香港本身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很深,快餐文化非常盛行,在流行歌曲方面,曾經有一個時期,很多歌手的作品都是直接拿歐美日本的熱門曲子譜上中文的詞,但是香港的流行歌曲中古典詩詞的滲透卻明顯超出大陸和台灣兩個地方,我想,這可能也是和香港古典武俠劇和歷史劇的盛行有牽連的。另一方面香港的詞作者很注重粵語文化的滲透,歌詞創作多以廣東方言用詞造句方式為基礎,廣東話本身就叫白話,其語言方式與文言有很多類似,所以很多香港詞作家的作品,往往是集大俗大雅於一身,這就形成了他們自己的風格。但也必須承認的是,香港的很多詞作家,他們的古文化功底相當深厚,從他們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很多的用典,甚至用古典詩詞的寫作方式、規范來進行創作。
除了在風格上的借鑒,在形式上流行歌曲也對古典詩詞有著很好的借鑒。台灣方面的歌詞創作更偏重於現代文本,更多關注風花雪月,但這也恰好是許多舊詩文的一個主要素材。最突出的我覺得還是瓊瑤,她最善用古詩舊典,來表現戀愛兒女的浪漫情懷。

作為當今文化快餐的流行歌曲,與古典詩詞的聯系千絲萬縷,相關例子我們數不勝數,這里我們只是簡單列舉了一些,但卻足以說明流行歌曲與古典詩詞之間的剪不斷理還亂的聯系。那麼在這些大量的示例後面,我們又可以去探討其深層的關系。
二、詩樂交融的自覺時代

關於流行歌曲與古典詩詞的關系,我國古籍中早有論述。《尚書•堯典》中說:「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7]這就恰恰說明詩歌與音樂聯系緊密。據說「詩三百」孔子皆弦歌之。(「詩三百」指《詩經》,產生於今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及湖北等地。)其實我國早期的古典詩詞就是歌詞,與音樂密不可分,是音樂的附產品,春秋以後才逐漸分開。上面說到的「詩言志」,就是說詩是用來表達志向抱負的(雖然這個問題在當時存在著爭論,一部分人認為「詩言志」講的就是詩歌是用來表達人的情感問題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詩的抒情特徵,甚至還有人認為這就是與陸機的「詩緣情」表達一個意思,但是這並不影響它對流行歌曲和古典詩詞關系的說明),它是一種觀念形態,是我國歷代詩論的「開山的綱領」(朱自清),對後來系統詩歌理論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正是基於上述這些,古典詩詞才得以進入流行歌曲的行列,並逐步的發展,直到今天成為人們現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大眾快餐。誠然,這些進入流行歌曲的古典詩詞也不僅僅真的只是如當年被輕蔑的稱做的「詩余」那樣,輕松娛樂之餘,人們也會從中去體會其情感和人生感悟,從而啟示我們的生活。「……文化已經大眾化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純文學與通俗文學的距離正在消失。……總之,後現代主義的文化已經從過去那種特定的文化圈層中擴張出來,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消費品。」[8]與古典詩詞結合的流行歌曲,也正是這樣成為了一種大眾化的精神消費品。

流行歌曲自然就成了現代生活的代言人。特別是那些與古典詩詞相關的流行歌曲,更是連接了文化與生活,傳統與現代,它已經發展成為現如今我們大眾的精神快餐,不論你喜歡或是不喜歡,它都在主動或被動地充斥、滲透在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也不管你接受或者不接受。它其實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盡管更廣泛地稱之為通俗文化),在來自於生活的同時也充當著生活代言人的角色,在這一點上,它和古典詩詞相輔相成,異曲同工,更何況它包含著一個歌詞的創作的問題,這就不可避免地與詩詞扯上關系,進入一種自覺的交融。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歌詞創作同樣也是一種詩詞創作,屬於詩歌的范疇,而且作為同一種語言文化,那麼,它的起源也必定與我國古典詩歌有著某種必然的聯系。
(一) 古典詩詞直接為流行歌曲提供表現的主題和內容

對古典詩詞表現主題和內容的引用,不僅豐富了流行歌曲的空間,也考查著流行歌曲詞作者對文化的把握,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流行歌曲的表現功能,提升了流行歌曲的層次。藝術生產歸根到底是對社會生活的能動反映,社會主體的政治立場、價值觀念、文化構成乃至人生經驗等因素都會通過作品的審美意識集中的體現出來,從而使藝術生產打上個人傾向性的烙印。「只有在相應的社會思想基礎之上,音樂才能對政治、教育、宗教等社會活動起到不同程度的輔助作用。誠然,詩詞,任何時代的詩詞,都不會脫離情感的主題,正如一位社會學者所言,相思、懷古、思鄉成為「重復率最高的三大主題」。[11]但不同時代的人,在情感表達方式與內容上卻經常是大相徑庭的,這與每個時代的人們的生活內容與社會規范標准都不無關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文化使得人們更多地將目光主要投向國家、家庭、社會,求知求仕,江山社稷,祖國河山等方面。在古典詩詞中,想必你更多讀到的是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這樣的憂國情思,或是「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無邊盛景,或是「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坦盪胸襟,又或是「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的高無境界,也有「舉杯望明月,對影成三人」的個人感傷,也有「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人生頓悟。大文豪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更多地在描寫山河世事等,或是個人成敗得失間的情懷,而對於個人情感的東西,卻小心地收藏起來,較少提及。宋詞中描寫個人情感算比較多了,但大多極盡含蓄之能事,像寫離別,只能「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寫思念,明著不能來,只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兩情相悅,頂多也就企盼著一個「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更多的只能感嘆一下「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而現在的社會,人們對情感的態度更為開放,而個人化的東西也越來越受關注與重視,所以很多描寫個人感情的作品大行其道,而在語言表達上,直接坦白,比如初次相見便「一見鍾情不能忘」,然後「為了這次約會,昨夜我想你想得無法入睡」,戀愛中總會問「我是不是你最疼的人」,分手時會說「捨不得你走,怎麼能讓我一個人留」,感情突變,居然連「第四者」都能出現,一方面大聲質問「為什麼背著我愛別人」最後只能面對「無言的結局」「分手時說分手,請不要說難忘記」,卻搞不清楚「為什麼思念總在分手後」,而這些東西,卻恐怕連以風流著稱的李後主也只是想想,而提都不敢提的問題。

上面我們說到了流行歌曲在主題和內容上對古典詩詞的借鑒,除此之外,古典詩詞還為流行歌曲提供了不少的素材,它如源頭之水,為流行歌曲大河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使其得以蓬勃發展。
(二)古典詩詞在寫作手法上為流行歌曲提供了一種借鑒

整個的中華文化是一脈相承的。現代流行歌曲在寫作手法上,仍不可避免地借鑒或套用或模仿了古代詩詞的語言格式和風格。用古典詩詞的形式來創作現代流行歌曲,一方面使得詞作上繼承了傳統詩詞語言上的精練與表達方法上的含蓄內斂,另一方面,在主題表達上也無疑有一個先入為主的捷徑,無論是說家國情懷,還是兒女情思,又亦或是什麼別的內容,古典詩詞往往將語言與情感一同濃縮,從而增添許多回味無窮的空間和意境悠長的韻味,這正好符合流行歌曲傳唱的要求。康德曾說「最高的範本,鑒賞的原型,只是一個觀念,這必須每個人從自己的內心裡產生出來……理想本來意味著一個符合觀念的個體的表象。」[12]雖然說美的觀念是人的精神生活的產物,但是大多數文藝作品都能激起人的美感。之所以能夠激起人的美感,這與文藝創作本身的特殊規律有關。古時有「興」、「觀」、「群」、「怨」之說,而詩之所以興,就在於詩「不質直言之,而比興言之;不言理而言情;不務勝人而務感人。」(《毛詩補疏序》)古典詩詞的特點就在於它可以用形象的方法來反映生活,以言情作為主要內容,以感人作為自己的職能。講究韻律感與意境美,這都是詩歌創作的基本要求了,古典詩詞里更常用到的比興手法,在現代歌曲的寫作中,例子更是不勝枚舉。例如《愛像青橄欖》中就把愛情形象的比喻為青橄欖,苦澀過後卻有餘味在心頭,這是對愛情的真實感受:有酸苦更有甜蜜。《像霧像雨又像風》中「你對我像霧像雨又像風,來來去去只留下一場空。你對我像霧像雨又像風,任憑我的心跟著你翻動。」愛情生活中對對方的愛的感受是一種抽象無形的東西,是很難說清楚的。詞作者把它同霧、雨、風這些具象聯系在一起,讓欣賞者通過對霧的朦朧模糊不清晰,雨的來得快去的得急,風的來去無蹤的具體感受來把握這種雲遮霧障的感覺和不可捉摸的情思。又如《思念就象一條河》中「寂寞像一面銀幕,銀幕里全是你,悲傷像一張巨網,網住了我的心,思念就象一條河,不能停留不回頭。」本來寂寞、悲傷、思念都是一些意識領域里的心理現象,通過比喻把它們具象化了,變得可感可見,詞作者寂寞之深,悲傷之重,思念之切一一躍然紙上,情真意切,欣賞者為之動情,共抹一把相思淚。

再如在《想家的時候》里有幾句,「想家的時候很甜蜜,家鄉月就撫摸我的頭;想家的時候很美好,家鄉柳就拉著我的手;想家的時候不睡覺,鄉情淡淡溶進懷中酒。」家讓人感到溫馨,想家更讓家人感到親切,這里詞作者讓家鄉的月和柳也象人一樣懂人意有人情味,整幅思鄉情也因此有了生氣,境界全出,令人思緒萬千。

而姜育恆的《郵票》「買一張郵票,貼在我心裡,好想把自己這樣寄回家裡,潮濕的洋井什麼時候放晴,好讓我看清自己身在哪裡。」這是一個身在異鄉的遊子戀家而又無奈的復雜心情。在這里,客觀現實已被情感幻覺化、詩意化,人似乎可以像郵局中的信件一樣只要貼上郵票就能回家,這是詞作者強烈的情感引起的審美幻覺,在現實和幻覺之間,欣賞者獲得了廣闊的審美幻覺,而這個空間越大,欣賞者得到的美感就越多。歌詞中,「放晴」一詞本身就是一個帶感情色彩的具象詞,欣賞者帶著雨過天晴對萬物煥然一新的喜悅這種情緒體驗去玩味詞中抒情主人公希望悲傷的眼中不再有淚的心情,就更能入情動情,從而感受到語言的神韻和新奇之美,獲得審美愉悅。

盡管現代歌曲的創作是沿襲著古典詩詞的創作路子起步發展起來的,然而,古典詩詞與現代的流行歌曲畢竟還是不同時代的產物,畢竟表現出不同時代的語言和內容特徵,並接受不同時代標準的審視與評判。
三、當下流行歌曲與古典詩詞的相互交融

我們說文學是為了體現生活而存在的,那麼任何的一種文化形式必然反映一個時期的生活現實,體現一個特定時代的特徵。正如我們都說古典詩詞,而並沒有泛稱,就是因為它們分別體現了不同時代的特徵。而流行歌曲則顯然是這個時代的產物,不同於唐也不迥異於宋,所以它和前二者之間,還是有著更多顯而易見的區別,這也正是如今很少將它們主動放在一起比較的原因。流行歌曲和古典詩詞之間的相互交融,表現在下面兩個方面:

(一)古典詩詞對當下流行歌曲的點化

古人有「點鐵成金」之說,這是一種創作的方法。「『點鐵成金』出於《答洪駒父書》:『古之能為問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於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所謂『點鐵成金』,就是要求取古人『陳言』要經過詩人的重新陶冶熔鑄,為我所用,以前人作品中的『佳句善字』點化自己的作品。」[13]這是黃庭堅詩論中影響很大的一個內容之說。唐詩的成就登峰造極,唐詩的題材和意境也幾乎無所不包,修辭手段的運用已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他還提出對前代詩歌的語言藝術積極的借鑒的理論。他說:「自作語最難,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後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故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於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黃庭堅在創作中比較成功地運用了「點鐵成金」的方法,從而在借鑒前人的基礎上推陳出新,例如其《病起荊江亭即事十首》之八:「閉門覓句陳無己,對客揮毫秦少游。正字不知溫飽未?西風吹淚古藤州。」詩歌結構借鑒了杜詩《存歿絕句二首》一句寫存者、一句寫歿者的方式,但辭意俱新,情韻宛然,在北宋的特定時代里,這不失為擺脫窘境的一種策略,所以當時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這一理論比較通俗的說法就是借用古人的詩句來表達今人的思想,將古人的這種方法借鑒到對流行歌曲的研究上來,這是上面我們說過的對古典詩詞的借鑒的主流。我們說過,古典詩詞在用語、主題、韻律等方面有嚴格的要求,古人對字句等的推敲往往是很精緻的,借用過來無疑會使流行歌曲錦上添花,這也正好符合歌曲傳唱的要求,簡潔而精確,又朗朗上口。吸收精華,當然會增加現代流行歌曲的吸引力,為其畫龍點睛。
(二)當下流行歌曲對古典詩詞的變通
古人還有「奪胎換骨」之說,這也是一種創作方法,我們仍然將其借用到對流行歌曲和古典詩詞關系的研究中來。「『奪胎換骨』出於惠洪《冷齋夜話》:『山谷雲:詩意無窮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無窮之意,雖淵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窺入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所謂『奪胎換骨』,就是用新的文字詞彙重寫前人詩意,以前人詩歌內容作為創作材料。」[14]比較通俗的說法就是借用古人的意思,用今人的語言來表達。莫泊桑曾經說過:「讀者有許多人構成,他們的要求各不相同:安慰安慰我吧;娛樂娛樂我吧;使我憂愁吧;感動我吧;讓我做夢吧;讓我歡笑吧;讓我恐懼吧;讓我思想吧。」[15]這就必然會造成不同的審美主體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借用前人的這種方法來看當下流行歌曲,這方面的例子就太多了。雖然不少的流行歌曲都在不同程度上借鑒或引用古典詩詞這些那些東西,但它或多或少的對古典詩詞的一些東西會有一定的變通,生活化的語言已不可避免地成為了現代歌曲創作的主流,現代詞彙與語法始終占據歌詞創作的主導地位。在語言格式上的要求也不同,古典詩詞對格式都有嚴格的要求,而流行歌曲則只要壓韻就行,甚至有的都不需要壓韻。古典詩詞的遣詞造句十分考究,歷史上曾有賈島的「推敲」佳話傳頌(「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而現代流行歌曲的語言則以現代白話為基礎和主導,更為直白,也更加口語化。古詩中誠然有少數的敘事體,但依然是「賣炭翁,採薪伐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土色」這樣的文學腔,相信是不可能直白如「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們好嗎,現在工作忙嗎,身體好嗎」的。

現代流行歌曲過多的關注愛情,張口就是撕心裂肺的真情呼告,你的離去讓我死去活來……還有很多流行歌曲在語言上不太講究規范性,更多是服務於曲調,所以其中的錯誤很多。尤以香港的歌詞創作為甚,奇怪地現象是,最好的詞作與最濫的詞作都出現在香港。相比較而言,台灣的一些老牌詞作家,更注重於詩詞文化的結合,而且注重結合的方式。香港的詞作愛用詩詞文化,但多是濫用甚至曲解,這也是香港城市快餐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也代表了現代流行歌曲的一大缺憾,它明顯的體現出一種貧血、缺鈣的態勢。而與古典詩詞結合的流行歌曲吸收了古典詩詞的精華,只是用具有時代特色的語言形式來表現經典的話題。這就恰恰彌補了現代流行歌曲的不足,給癱瘓的現代流行歌壇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因此古典詩詞與當下流行歌曲一脈相承,雖然由於時代和歷史的原因,它們之間也開始出現交錯,也存在著歷史的分歧,但是這並不影響流行歌曲和古典詩詞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
結 語
我們探討出古典詩詞和當下流行歌曲的關系,他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相互借鑒的,這是主流(盡管它們之間也存在著分歧)。作為一個成功的歌者,他首先應該成為一個成功的詩人,他「不但應是『情種』,同時還應是哲人,不但應追求感情的濃度,還應追求哲理性的深度,使歌詞既燃燒著熾烈的感情之焰,又閃耀著睿智的哲理之光」。[16]並且應該努力追求詩的悟性,使語言極為簡練精確,字字千鈞,容不得任何誤解與猜疑,卻又讓人產生無盡聯想,然後才能成為一名成功的詞作者。這也是古典詩詞與流行歌曲交融的體現。

E. 為什麼中國古代詩詞(歌)句式的演變,主要以五七言為主,九十一言沒有流行急!有積分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孔子所謂<詩經>,裡面大多是四言,如大家耳熟能詳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也有五言的,但很少,且大多是由虛詞湊音節,如"坎坎伐檀兮"等等.
後來有了<楚辭>,句式更加靈活.
至於盛唐的五言七言格律詩,則有著嚴苛的規則限制.
之所以五言七言詩流行,主要是因為詩歌在當時的地位決定.----當時的詩歌是配以音樂歌唱用的,如果通篇都是九言乃至十一言而沒有五言七言,一首歌很難唱下來,即使唱下來了也不會動聽.反之,例如歌行體,可長可短,但基本都是五,七言的,則讓人感覺比較自然,聽起來也比較舒服.我想通篇九言十一言的詩應該不是沒有,而是難以傳播開來.很可能有不少九言詩十一言詩,但難以傳世.比如李白有很多歌行體,句式並無拘泥,也會偶爾夾雜著九言乃至十一言,但主要的還是七言五言,有時也會三個字甚至一個字的往外蹦.
至於象"靜夜思"一類五七言詩,看起來好象是格律,但其實是古風.之所以最後盛行的是五言七言的格律而非五言七言的古風仍然是因為歌唱的需要.----如果一句話唱到最後全都是平或全都是仄,也實在難聽.因此才有平仄相間,音韻相偕這種說法.
同時因此也可以看出,九言詩十一言詩不能流行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如果九言詩十一言詩要講究音韻平仄實在太難了,不講究平仄的九言詩十一言詩又難以傳世.

好歹咱也是人肉輸入法一個字一個字敲上去的,提問的同志一定要看哪,不然我就白吭哧了...

F. 聽了這么多古風歌曲和流行歌曲,還沒弄清何謂古風何謂流行古風歌曲僅是古典詩詞或故事作詞寫的曲子

突然好想裝一下B,告訴樓主所有音樂都是相通的,因為他們都能表達人類的感情…回…


咳咳,跑題答了跑題了。本人不是學音樂的,但估計學音樂的專業里也沒有古風這個專有名詞。不過作為一個古風愛好者,還是能告訴樓主一點點明顯的區別滴。


  1. 從曲作方面:兩者都採用先作曲後填詞的方式(大部分)。古風曲作往往有古典元素,比如古箏、二胡、琵琶等等。流行則不會。

  2. 從詞作方面:古風歌詞通常包含古代故事、特徵、文言用語等等,比如古代帝王戰爭、新婦盼郎歸、江湖恩怨等等。流行歌詞不含古風元素,多的是男女戀愛(個人感覺失戀題材已經泛濫了……)。

  3. 從演唱方面。非專業人士表示聽不出神馬區別……咳咳。


僅供參考……樓主可以看一看。

G. 詩歌與流行音樂的關系

現代詞學家胡雲翼首創「音樂的文學」概念,他說:中國文學的發達、變遷,並不是文學自身形成一個獨立的關系,而與音樂有密接的關連。……中國文學的活動,以音樂為歸依的那種文體的活動,只能活動於所依附 產生的那種音樂的時代,在那一個時代內興盛發達,達於最活動的境界。若是音樂亡了,那麼隨著那種音樂而活動的文學也自然停止活動了。凡是與音樂結合關系而產生的文學,便是音樂的文學,便是有價值的文學。

胡先生所講的文學,自是廣義上的文學,但是他的表述,運用在詩歌與音樂得關繫上,也是十分之貼切。朱謙之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國音樂文學史》裡面,提到「所謂詩歌即是音樂」,一句話,概括了中國詩歌與音樂的關系。要談中國詩歌與音樂的關系,首先要先定義什麼是「中國詩歌」以及「音樂」。中國詩歌,這里主要強調中國古代詩歌,一般被稱作舊詩,是指用文言文和傳統格律創作的詩,廣義的中國古代詩歌,泛指中國古代的韻文,如詞,賦以及曲。而,我們所說的音樂是指,任何一種藝術的、令人愉快的、審慎的或其他什麼方式拓撲結構起來的聲音,通常可以解釋為一系列對於有聲、無聲具有時間性的組織,並含有不同音階的節奏、旋律及和聲。《詩大序》中指出,「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嘆嗟飲之,嗟飲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又說「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由此可知,詩歌的本質與音樂有著密切的關系,不僅僅是思想感情的發泄,更是情緒的宣洩。

中國的古代詩歌起源於民歌,勞動創造了詩歌。《詩經》是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存三百零五篇,分《風》、《雅》、《頌》三部分。《風》有十五國風,是出自各地的民歌,這一部分文學成就最高,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徵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雅》則分《大雅》與《小雅》,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頌》則為宗廟祭祀之詩歌。《風》本是樂曲的統稱,15組國風是十幾個地區的樂曲,包括了周南、召南、邶、鄘、衛、 王、鄭、檜、齊、魏、唐、秦、豳、陳、曹的樂歌,共160篇。《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樂,共105篇,其中《大雅》 31篇,《小雅》74篇。《頌》是貴族在家廟中祭祀鬼神、贊美治者功德的樂曲,在演奏時要配以舞蹈。

由《詩經》的內容可以看出,它是一部關於古代音樂的匯集,是中國古代音樂的啟蒙,而由之名字亦可得知,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啟蒙。由此,我們可以得到,中國詩歌脫胎於音樂。

廣義的詩歌到漢代時候,達到了一個頂峰,著名的便是樂府這一官方機構的成立。據《漢書·禮樂志》記載,漢武帝時,朝廷設有採集各地歌謠和整理、制訂樂譜的機構,名叫「樂府」。後來,人們就把這一機構收集並制譜的詩歌,稱為樂府詩,或者簡稱樂府。樂府詩是為了配音樂演唱的,相當於現在的歌詞。這種樂府詩稱為「曲」、「辭」、「歌」、「行」等。代表兩漢詩歌的最高成既是樂府詩,漢樂府最基本的藝術特色是敘事性,代表作《孔雀東南飛》,它也是現存古代最早最長的一首敘事詩,是漢樂府民歌發展的最高峰。

到了唐代,中國詩歌出現了絕句和律詩。律詩押平聲韻,每句的平仄、對仗都有規定。絕句的規定稍微松一些。詩歌是語言的藝術,而漢字是單音,每一個音又包括聲、韻、調三個部分。這樣,講究聲韻和格律,就成了中國詩歌的一個重要特點。唐詩十分講究聲韻與格律,因此,唐詩具有音樂美,讀起來琅琅上口。當讀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讀杜甫的《羌村》:「崢嶸赤雲西,日腳下平地。柴門鳥雀噪,歸客千里至。」的時候,那種順暢,真如行雲流水,聲音處感情亦到,不僅琅琅上口,而且韻味無窮,不能不叫人感到音樂的美。

朱謙之先生在《中國音樂文學史》中提到,「唐代的絕句,都是用來歌唱得」。這個也可以從絕句的形式上看出來。絕句是全押韻,所謂全押韻,是指絕句從起句至末句的句尾,句句用韻;要求完全徹底,只要其韻相同,不論平、仄,均可通押。例如:

夜靜觀滄海,風懷獨自開。無情也無奈,歸去約仍來。(《赤灣觀海》)

花香和酒香,踏沙還踏浪。情人在何方?不覺天地廣。(《秋夜西麗湖花間對飲》)

絕句只有四句。五、七言的絕句,有首句押韻與不押韻之別;五言以首句不押韻為正格,七言則以首句押韻為正格。絕句全押韻,就是不論絕句的正格與否,一律起句用韻,而且第三句也用韻,也就是四句全部用韻,平仄通押,一韻到底。

上例《赤灣觀海》,原為首句不入韻的正格五絕,但現在句句用韻,而首句韻腳用的「海」字與第三句韻腳用的「奈」字為仄聲韻,二、四句押的 「開」、「來」為平聲韻,四者同韻,而平仄通協,這樣,便形成了全篇四句平仄(或仄、平)通押一韻的絕句,顯得新鮮、獨特,與眾不同,大有一氣呵成、音韻流轉、樂感優美的效果。

「絕句完全押韻」,正是希望在增強詩歌的音樂性方面,能產生一種新思維,指引出新的方向,絕句的完全押韻,大有一氣呵成的氣勢,使絕句在音樂美方面,更加悅耳、上口,樂感優美,強化了音韻的流轉,使絕句的氣韻更加緊湊和具有連貫性,更適合演唱要求。

在對唐代詩歌的研究中,我發現兩種特殊情況。其一是,專門為了歌唱所作的詩歌,這里有一例,史載楊貴妃要聽新歌,唐明皇特地從酒肆里將醉醺醺的李白拽出,令寵臣為其提鞋,宰相為其磨墨,只為求『詩』作『歌』,詩成,靜候的宮廷樂師立即按律譜曲。以下是李白的 「宮廷詩」作品, 雖然是命題奉召之作, 但也是優雅空靈, 雍容雋美, 流暢上口, 被譜成歌曲後一定更加具有魅力吧.

清平調三首
李白

清平調三首之一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清平調三首之二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清平調三首之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第一首寫貴妃的容貌如花似仙。第二首形容傳說中襄王見到的巫山神女也未必如現實中的美人,漢宮中也僅只趙飛燕能和她相比。第三首點明妃子、名花都常得君王寵愛,所有的愁緒一見就能消除。當時,玄宗和貴妃對詩人的才華都很贊賞。

另外的一個特殊的現象就是詩歌對音樂的專門描寫,這里有兩個典型,包括白居易的《琵琶行》以及李賀的《李憑箜篌引》都是對描寫音樂的絕妙好詩。以李賀的詩為例,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詩人藉助奇特的想像將抽象的音樂轉化為具體的物象,贊揚了李憑高超的演奏技藝;這首詩的構思也很巧妙,開頭一句先寫琴,第二三句寫音,先聲奪人,然後才說到演奏者;寫演奏時,先寫情景,為下文寫旋律作鋪墊;寫旋律,又寫它蘊含的悲喜憂思。詩人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寫箜篌演奏的音質美及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飽含著對李憑技藝的贊美感嘆,全詩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是描寫音樂的絕唱。

詩歌發展到盛唐與宋朝時期,主要的創作形式也從詩發展到了詞,或稱曲子和曲子詞,也叫長短句,興起於公元八世紀之初,即中國盛唐時期,在宋代臻於繁盛。詞是一種音樂文學,它的產生,發展,以及創作,流傳都與音樂有直接的關系。詞所配合的音樂事所謂的燕樂,也稱為宴月,主要是自北周鶴隋以來由西域與民間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種新型音樂,主要用於娛樂與宴會的演奏。宋人王灼在曾說,「蓋隋以來,今之謂曲子者漸興,至唐稍盛。」

宋人作詞,首先考慮的便是它的歌唱性,李清照所作的《詞論》,便提到「詞別是一家」的說法,對詞的聲律提出了嚴格的要求,首先便是「可歌」。王炎也曾說「長短句宜歌不宜誦」。南宋姜夔所作的《暗香》可以明顯的看出宋詞的歌唱特性,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
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
江國。正寂寂。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
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

這首詞借詠梅表達對逝去的感情的追思,詠物與懷念故人融為一體,意蘊深遠,文詞典雅,與清雅的曲調和諧的配合,相得益彰。

雖然宋詞的樂譜已失傳,但是詞本身的音樂性依舊很強。這種音樂感來自於詞所規定的字聲的平仄組合,句式的錯路所帶來的旋律和節奏感。如李清照的《聲聲慢》,疊字的運用,既強調了凄苦孤獨的心情,又賦予了整首詞的樂律感。

在關注宋詞的過程中,有一個人始終徘徊在腦海里,那就是柳永,自嘲的稱呼自己「奉旨填詞」的柳三變。柳永算是一個特例。他所作得大量詞作,都是直接為了歌唱,直白一點,他的很多作品,是直接提供給歌妓的。他仕途失意,便多出入於是市井裡巷,混跡於秦樓楚館,舞榭歌場,與樂妓樂工交往。對當時流行的音樂非常熟悉,加之他的非法功力,詞在他手裡,開始了新的傾向。柳永採用民間的曲調,大量寫了篇幅長的慢詞,適合演唱。柳永所作之詞用語明白淺近,不避俚言俗語,有些部分還出現了口語化的特色,因而,在民間廣為流傳,葉夢得有過如下的記錄: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可見柳永詞的影響之大。

自元代開始,中國詩詞的黃金時期逐漸過去,文學創作逐漸轉移到戲曲等形式。曲,又稱為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於金,興盛於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是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雜劇是元代的歌劇;散曲可以獨立,同時又是構成元代歌劇的主要部份。

從某種意義上講,曲是詞的替身,無論從音樂的基礎或是形式的構造上,都是從詞演化出來的,而詞本起 於民間,流傳於歌女伶工之口,宜於歌唱。而作為詞的替身的曲,隨著時間的發展,曲調變得豐富,漸漸的形成一種與詞不同的的體裁,成為一種繼詞而起的便於歌唱的新興文學了。

廣義上的詩歌,包括詩,詞,曲等,這些創作形式,在內容以及自身的形式體裁上,各有特色。但是在和音樂的交流吸收進步中,所表現出來的相容性,是其他文學所不能達到的。,「詩歌」這個詞語中本身就包含了「音樂」,也可得知,詩與音樂得密切關系。二者互相促進,互相補充,相互交融,像中國詩歌與音樂這樣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所謂的混合藝術,在世界文學史甚至世界音樂史上,不能不稱之為一個奇觀。

H. 詩經大部分采自民間的歌詠,作為中國詩歌的源頭居身文學殿堂,為什麼當代流行歌曲徘徊在文學殿堂之外

「流行派文學」是指內容能通俗易懂,情節引人入勝,表現手法簡單,具有休息娛樂性的文學作品,包括言情小說、武俠小說等。言情小說主要描寫男女之間的愛情故事,武俠小說則主要描寫充滿神奇色彩的武林豪傑的故事,瓊瑤、金庸和古龍是流行派有代表人物。

流行文學的概念
自90年代以來,受歐美,以及港台文化的影響,中國大陸地區也出現了新的一輪的文化變革。其中大眾文化更是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文學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呈現出了它頗具中國時代特色的幾個特點。
有意思的是在短短的20年中,在中國文壇相繼出現了不同的文學招牌(概念)。在這里我們試圖將這些介紹給大家,從中,你也許可以感受到當今中國流行文學的豐富多彩。
痞子文學
八十年代末開始,痞子文學漸成氣候。現代市井的語言,完全無理化的情節,加上年輕人的無所事事、玩世不恭,這就是痞子文學的風格。
網路文學
以痞子蔡的《我的第一次親密接觸》為起點,這本書的風行使得網路文學一詞流行,也基本上奠定了網路文學自由、調侃、即興的格調。其後"榕樹下"成為最成功的原創文學網站,出現了安妮寶貝、李尋歡等網路作家。網上寫作,網上閱讀,改變了原有的文學消費方式。

閱讀全文

與中國詩詞與流行音樂的結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圍牆歌詞 瀏覽:230
道奇酷威廣告背景音樂 瀏覽:106
比喻輕音樂之美的文字 瀏覽:542
小號音樂下載 瀏覽:578
歌曲專輯圖下載地址 瀏覽:867
財神駕到歌曲mp3下載 瀏覽:734
琴歌指彈海闊天空吉他譜 瀏覽:355
下載mp4格式的音樂 瀏覽:352
電腦聽音樂用什麼 瀏覽:512
最好酷狗音樂播放器 瀏覽:502
信樂團隊的假如簡譜 瀏覽:243
平安酷狗音樂 瀏覽:760
佳人輕撫桃花mp3下載 瀏覽:453
infinite網易雲音樂 瀏覽:844
歲月趙忠祥背景音樂 瀏覽:980
如何將電腦的歌體添加到蘋果音樂 瀏覽:672
fade鋼琴mp3 瀏覽: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樂 瀏覽:806
成都彩虹小學音樂老師 瀏覽:496
鳳凰傳奇星光歌曲點評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