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中國改革開放後流行音樂的發展歷程
1977年起,隨著對外開放的先聲,少量港台流行音樂通過廣州進入內地。1979年,廣州太平洋影音公司成立,內地中國唱片總公司獨家壟斷唱片生產和發行的格局解體。
內地開始大規模生產流行音樂。太平洋影音公司成立一年即生產800萬盒帶。采錄了內地幾乎所有有名的歌手。伴隨盒式錄音機的引進,劉文正、鄧麗君等歌手的盒帶開始流入內地,引發了內地聽眾的強烈追捧。
1980年起,台灣校園民謠風靡內地。內地流行音樂開始進入開拓時期。同年,《北京晚報》與東方歌舞團舉辦「新星音樂會」,同年,《北京晚報》記者劉孟洪發表文章為歌曲《何日君再來》辯護,引發激烈爭論。
在改革開放初期,鄧麗君的歌曲一度被視為「靡靡之音」。但由於她的音樂充滿魅力,但仍不斷輸入鄧麗君灌錄的各種音樂製品,並於1986年正式解除了對她的歌曲禁令。當時在中國大陸流傳著這樣的說法:「白天聽老鄧,晚上聽小鄧。」其中體現出的開放與包容,值得人民歡欣鼓舞,改變使人進步。
從1979年到1984年,大陸成立的音像出版單位達三百多家。由於中國當時還沒有著作權法,所以,大量的出版社使用內地歌手大量翻唱港台作品。鄧麗君、劉文正幾乎是所有歌手們學唱的樣板。大批內地詞曲作家也開始了流行音樂寫作的嘗試。
經過五年的發展,對流行音樂的爭論漸漸淡化。1984年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邀請了香港歌手張明敏和奚秀蘭,表明了國家層面上對流行音樂的認同。張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國心》和奚秀蘭演唱的《阿里山的姑娘》不脛而走,說明流行音樂受歡迎程度。
1985年,北京國際聲像藝術公司舉行「南腔北調大匯唱」音樂會,將流行音樂形式與傳統戲曲、民歌相結合取得了成功。廣州率先舉行了「紅棉杯新人新風新歌大獎賽」,開流行音樂大賽先河。中央電視台「九州方圓」欄目採用流行歌曲為主題曲。
1986年,中央電視台青年歌手大獎賽首次設立「通俗唱法」,同年,中國音樂家協會舉辦「首屆全國民歌通俗歌手大賽」。
最具標志性的事件則是由中國錄音錄像出版公司和東方歌舞團錄音公司共同主辦、獻給世界和平年的首屆中國百名歌星演唱會《讓世界充滿愛》。 演唱會上,一批內地原創作品,特別是《讓世界充滿愛》和崔健的《一無所有》大獲成功,宣告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的崛起。
(1)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音樂界的變化擴展閱讀:
華語歌壇的全面融合
進入新世紀以來,對於中國流行音樂來說,有三個關鍵詞最為重要。它們是網路音樂、數字音樂(blog)和選秀。網路音樂在中國的發展幾乎與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同步,1997年,音樂人陳哲即建立了第一家音樂網站。
到2000年,全國已有各類音樂網站數百家。同年,北京喜洋洋唱片有限公司與新浪網合作在網站上推廣盧庚戌(聽歌)的新歌《蝴蝶花》。
2001年,雪村的《東北人都是活雷鋒》在網路上一炮走紅,成為歌壇特大新聞。從此,眾多的歌手發現了一個新的可能。2004年,《老鼠愛大米》、《丁香花》、《兩只蝴蝶》相繼走紅,網路歌曲迅速成為風靡一時的文化現象。
在網路歌曲興起之前,內地的互聯網行業經歷了一段艱難時期。一些網站因為無法明確贏利模式而出現財政危機,有的開始大規模裁員。
但是一種新業務的出現改變了一切,這就是彩鈴服務。簡便的支付方式,個性化的音樂選擇使得消費者大為興奮。網路歌曲的作者、網路運營商和通訊運營商也就挖到了第一桶金,獲得了巨大的利潤。
B.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音樂是如何發展的
第一發展階段:-1936年(上海時期)
從中國流行音樂先軀黎錦暉先生從事音樂活動算起,中間以其封建的明月歌劇社為線索,先以兒童歌舞劇如《三蝴蝶》、《麻雀與小孩;歌舞表演曲如《可憐的秋香》、《寒衣曲》等開始,繼而創作了中國第一批家庭愛情歌曲,即流行歌曲《毛毛雨》、《妹妹我愛你》、《桃花江》、《特別快車》等。本期終止於明月歌劇社音樂團體的解散,眾歌星大都進入電影界為止。
此期的演唱風格不甚優美,常用類聲喊叫的唱法。
代表歌星有黎明輝、王人美、黎莉莉、薛玲仙、胡笳、嚴斐、英茵、徐粲鶯、蔡一鳴、錢鍾秀、張仙琳等。
作曲家有黎錦暉、嚴工上、許如輝、任光等。
詞作家有黎錦暉、高天棲、安娥、王乾白、魏如晦等。
第二發展階段:
前期:1937-1949年(上海時期)
本期從周璇進入電影界後,在影片《馬路天使》中所演唱的兩首插曲,《天涯歌女》和《四季歌》傳遍全國。由她開創一代歌風影響整個中國歌壇,這種風格可形容成婉轉、輕柔、鬆弛、甜美。但音量、力度都不大。
此期歌壇整個情況是沒有歌舞表演團體表演。專門靠灌唱片和電台播音來演唱的歌星是少數,大多數歌星都以拍電影為主,演唱電影插曲的影歌雙棲形式出現。本期到共和國成立後,大部分主要代表歌星都轉移到香港發展為止。
代表歌星有周璇、白虹、龔秋霞、姚莉、嚴華、姚敏、張翠紅、李麗華、白光、李香蘭、張帆、黃飛然、黃源尹、吳鶯音、歐陽飛鶯、梁萍、逸敏、屈雲雲、金溢、白雲、鄧白英、佩妮、張伊雯、韓菁清等。
作曲家有黎錦光、陳歌辛、姚敏、嚴華、李厚襄、嚴折西、嚴個凡、梁樂音、陳瑞禎、劉如曾、嚴工上、劉雪庵、賀綠汀、張簧、張昊等。
詞作家有吳村、陳棟蓀、李雋青、范煙橋、田漢、葉逸芳、張准、魯旭、包乙等。
後期:1950-1969年(香港時期)
本期從姚敏、姚莉兄妹為首,很多主要代表歌星都轉移到香港發展開始。最初還是以影歌雙棲為主,隨時間推移,靠演唱和錄制唱片的歌星比例有所增高。影片中不是由演員本人唱插曲,請專業歌星配唱的情況也多起來,但仍無明顯有影響的歌舞團體表演。
演唱風格無太大變化,輕柔曼妙的特點有所減少,趨向於自然、平淡。另外由於白光的影響,以低音域演唱,具有中音特色的歌星增多;用西洋傳統發聲方法演唱或更多借用西洋傳統發聲技巧的歌星也增多了,這是受到李香蘭的影響。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國語流行歌曲在香港漸趨衰落,粵語歌曲中興,在歌壇上占據主導位置。主要代表人物是許冠傑。
本期主要代表歌星潘秀瓊、崔萍、張露、葛蘭、劉韻、顧媚、席靜婷、潘迪華、董佩佩、蓓蕾、夏夢、石慧、江岩、楊光、石林等。
作曲家有黎平、楊龍、勵鳴、王福齡、周藍萍、顧嘉輝、黃露、夏端齡(日本作曲大師服部良一)、江適、葉純之、草田、於粼等。
詞曲家陳蝶衣、陶秦、易文、盧一方、司經明等。
第三發展階段:1970-1981(台灣時期)
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台灣的流行音樂逐步發展起來。取代了國語流行歌曲漸趨衰落的香港歌壇的位置。其標志是謝雷一曲《曼麗》、姚蘇蓉一曲《今天不回家》紅遍東南亞,奠定了台灣流行歌壇的領先地位。
之前,台灣歌壇所演唱的歌曲有漢族及各少數民族民歌(包括閩南語歌曲);上海時期和香港時期的國語流行歌曲;以及受日本影響的創作歌曲。後來逐步創作出處於上海時期流行歌曲與現代城市流行歌曲之間具有自己特點的時代曲。這種風格的歌曲,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才漸趨衰落,而被新城市流行歌曲所取代。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台灣曾出現過著名的校園民歌運動。由學生首先發起創作、演唱,影響深遠,以至波及到香港及內地歌壇。直到八十年代前期,才匯入了流行音樂,融合在一起發展,為流行音樂注入了新鮮血液。
代表歌星謝雷、青山、劉家昌、萬沙浪、孫情、李逸、劉文正、費玉清、潘安邦、姚蘇蓉、楊小萍、龍雅、鳳飛飛、鄧麗君、龍飄飄、崔苔青、黃曉君、陳淑樺、蔡琴、蔡幸娟等。
作曲家有駱明通、劉家昌、古月(左宏元)、湯尼(翁清溪)、李俊雄、黃仁清等。
詞作家有慎芝、庄奴、孫儀、林煌坤等。
第四發展階段:1982年以後(重心多元化時期)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台灣的國語流行歌曲開始衰落,由於羅大佑一張《之乎者也》專輯,緊跟著蘇芮一張《搭錯車》專輯,改變了台灣歌壇的風格,奠定了新城市流行歌曲的基礎。
本期歌曲風格遠離了中國原有的傳統,受歐美影響更深,以台灣為首的華語流行音樂發展迅速。因為在此期間隨科學不斷發展,高科技手段應用到音樂製作中,加之商業化趨向更為明顯,這都對流行音樂的發展起到了推進作用。出現華語流行歌曲在世界上遍地開花的景象。加上內地改革開放實行市場經濟政策,流行音樂也有所發展。這樣其市場更加廣闊,形成了重心多元化格局。
在此期間聽眾有明顯的分化現象,流行音樂幾乎成為年青人的專利,多數老年聽眾不能接受。這與上海時期的流行音樂同民間音樂、嚴肅音樂都沒有很嚴格的界限,形成老少咸宜、雅俗共賞的情況截然不同。
本期主要代表歌星及作曲家
1.台灣:
代表歌星:童安格、姜育恆、齊秦、王傑、張雨生、趙傳、伍思凱、庾澄慶、高明駿、文章、李茂、張洪量、張鎬哲、周華健、張信哲、邰正宵、鄭智化、林志穎、金城武、張宇、任賢齊、王力宏、蘇芮、黃鶯鶯(黃露儀)、楊林、林慧萍、高勝美、葉歡、張清芳、千百惠、潘美辰、潘越雲、蘇慧倫、陳明真、伊能靜、娃娃、孟庭葦、辛曉琪、許茹雲、范曉萱、李玟、張惠妹等。
作曲家:羅大佑、譚健常、李宗盛、小蟲(陳煥章)、李子恆、陳志遠、陳耀川、李泰祥、郭子、周治平、林隆璇、曹俊鴻、馬兆駿、劉志宏、薛思銘等。
2.內地:
代表歌星:崔健、張偉進、屠洪剛、常寬、景崗山、張行、劉歡、孫國慶、蔡國慶、解曉東、紅豆、毛寧、高林生、黃格選、林依輪、滿文軍、羅中旭、孫楠、成方圓、程琳、胡月、張薔、田震、段品章、李玲玉、毛阿敏、韋唯、杭天琪、朱樺、李娜、那英、楊鈺瑩、陳明、孫悅、戴嬈、周艷泓、韓紅等。
作曲家:谷建芬、付林、徐沛東、溫中甲、李海鷹、張全復、解承強、李漢穎、畢曉世、陳小奇、三寶、郭峰、卞留念、馮曉泉、高曉松等。
3.香港
代表歌星:譚詠麟、許冠傑、林子祥、陳百強、張國榮、黃家駒、張學友、李克勤、呂方、郭富城、劉德華、黎明、許志安、古巨基、陳曉東、鄭中基、謝霆鋒、甄妮、葉麗儀、奚秀蘭、徐小鳳、葉倩文、陳慧嫻、鄺美雲、林億蓮、王菲(王靖雯)、梁雁翎、周慧敏、陳慧琳、彭羚等。
作曲家:黃舒駿、林車松、塗惠元、葉良俊、陳光榮、戚小戀、徐嘉良等。
4.新加坡
代表歌星:岳雷、康喬、秦詠、翁淑英、韓寶儀、謝采雲、許美靜、蔡健雅、孫燕姿等。
作曲家:李偉松、李思松、黎拂揮等。
5.馬來西亞
代表歌星:羅賓、庄學思、巫啟賢、劉秋儀、張小英、藍英、柯以敏等。
6.日本:歐陽菲菲、翁倩玉、陳美齡、璐璐
7.美國:洛城三兄弟組合。
C. 中國改革開放後第1個訪華的音樂家是誰
中國改革開放後第1個訪華的音樂家是:艾薩克·斯特恩。
艾薩克·斯特恩:1920年回7月21日出生於俄答羅斯,美國小提琴家。美籍前蘇聯小提琴大師。生於音樂世家,六歲就開始學習鋼琴,後隨舊金山交響樂團首席布林達學小提琴,同時從路易·帕辛格學習。十七歲在紐約市政廳舉辦獨奏會,博得好評。1944年在卡內基音樂廳開獨唱會,自此名聲大噪,成為美國代表性的小提琴家,活躍於世界各地。他的演奏音色很美,表現力豐富,技巧精確。是卡內基音樂廳的主持人、美國以色列文化基金主席和美國全國藝術委員會的創始者。斯特恩自1979年以來曾多次來中國訪問演出。2001年因心臟病在紐約去世,終年81歲。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推開了中國塵封的大門。一個飽經滄桑的民族經歷了一個世紀的苦難後,痛定思痛敞開了封閉的門戶,去呼吸那來自世界的風。像是習慣了讓人餵食的籠中之鳥,中國人面對突然開啟的大門並不習慣。膽戰心驚地吸吮著外來的海風,卻不敢越雷池一步。1979年,艾薩克·斯特恩來到中國,在北京演奏了莫扎特的《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指揮正是李德倫。他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位訪華的音樂家。
D. 歌頌祖國改革開放30年的歌曲
1、《感動中國》
感動中國》是雲劍老師2004年全軍匯演晚會,以全軍感動中國人物之一,楊業功將軍為背景原型創作的歌詞,二炮首長點名讓二炮文工團著名作曲家楚興元曲譜,歌唱家金波演唱,在匯演那天,金波演唱這首,<感動中國》得到了滿堂喝彩。
2012年6月,第18屆上海電視節開幕式上由蔡國慶獨唱此曲,並收錄於2012年《蔡國慶演唱歌曲精選》專輯。
2、《我愛你,中國》
《我愛你,中國》是瞿琮作詞,鄭秋楓作曲,葉佩英原唱的一首愛國主義歌曲。
製作組用了一個月時間挑選作曲人選,經過反復聆聽、比較,選擇了鄭秋楓。鄭秋楓為《我愛你,中國》譜曲只用了一兩個小時,但准備的時間很長。他花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在海南島興隆農場體驗生活,為的是感受歸僑真實的生活,尋找靈感。
3、《在希望的田野上》
《在希望的田野上》是由歌手彭麗媛演唱,於2001年1月發行,所屬專輯《世紀歌典Vol.12 1978 - 2000》1980年,陳曉光作為《歌曲》月刊編輯,在四川溫江農村深入生活,親身感受到了農民發自心底的喜悅和農村的巨變,心情非常激動。」
他回憶說:「當年我就住在溫江,還記得那時田野中點綴著一個個竹林盤,林盤中有不少農戶蓋起了新房,傍晚時分炊煙裊裊,那景象真美」。
於是他寫下了「炊煙在新建的住房上飄盪」這首《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詞,作曲家施光南拿到歌詞後也非常激動,同樣只用了一天就順利完成了譜曲。
4、《鄉戀》
《鄉戀》是李谷一演唱的歌曲,由馬靖華填詞,張丕基譜曲、編曲,是電視風光片《三峽傳說》的插曲。歌曲收錄於專輯《鄉戀-李谷一影視歌曲》中。
《鄉戀》並非一首歌那麼簡單,是改革開放初期文藝界內的一顆「信號彈」。它昭示著文藝應該告別統一、僵化的模式,告別千人一面,千曲一調。有嘗試,就有碰撞,甚至是論戰,進而「刮風下雨」。歌曲內容樸素,無出格之處。
5、《東方之珠》
《東方之珠》是1997年香港回歸之際,由劉德華和那英合唱的一首歌曲,詞曲創作者為羅大佑 。
《東方之珠》代表性地呈現出香港的滄桑變化,因而在回歸的氣氛中廣泛流傳開來,更成為所有以香港為主題的流行音樂中最為著名的歌曲之一。
E. 八十年代經典歌曲
1、《軍港之夜》
《軍港之夜》是由蘇小明原唱歌曲,取材汕尾漁歌,發行於1980年,由馬金星作詞,劉詩召作曲,歌曲時長3分1秒,郁鈞劍、彭麗媛、八隻眼等其他人也翻唱過這首歌。
歌詞:
軍港的夜啊靜悄悄,海浪把戰艦輕輕地搖。
年輕的水兵頭枕著波濤,睡夢中露出甜美的微笑。
海風你輕輕地吹,海浪你輕輕地搖。
遠航的水兵多麼辛勞,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
讓我們的水兵好好睡覺。
軍港的夜啊靜悄悄,海浪把戰艦輕輕地搖。
年輕的水兵頭枕著波濤,睡夢中露出甜美的微笑。
海風你輕輕地吹,海浪你輕輕地搖。
年輕的水兵多麼辛勞,待到朝霞映紅了海面。
看我們的戰艦就要起錨。
5、《我的中國心》
《我的中國心》是張明敏演唱的一首愛國主義歌曲,由黃沾作詞,王福齡作曲,收錄在張明敏1982年發行的同名專輯《我的中國心》以及2005年發行的專輯《明敏龍情》中。
1984年,在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張明敏演唱了《我的中國心》;同年這首歌曲獲得了中國音樂協會歌曲編輯部頒發的第三屆神鍾獎。
歌詞:
河山只在我夢縈,祖國已多年未親近
可是不管怎樣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
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國印
長江,長城,黃山,黃河,在我心中重千斤
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心中一樣親
流在心裡的血,澎湃著中華的聲音
就算生在他鄉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
長江,長城,黃山,黃河,在我心中重千斤
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心中一樣親
流在心裡的血,澎湃著中華的聲音
就算生在他鄉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
F. 有一首背景音樂經常用在中國改革開放,聽起來很給力
黃河在泡笑
G. 求《魯豫有約》-谷牧·中國改革開放操盤手中的背景音樂 01:29開始那段音樂開始至02:25那段音樂
京胡演奏家吳汝俊的《內戀慕容》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bESh4twsh10
H. 請大家幫我看看: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晚會上的詩朗誦《盛世中國》是用的什麼背景音樂
不好意思,沒有聽清楚,不能瞎解釋。
I. 對流行音樂看中國改革開放三十餘年文化變遷有何見解
這東西,怎麼說呢。從台灣抄襲日本音樂到香港乾脆就翻唱日本音樂,再到如今各版種選權秀節目滿天飛。歐美國家,從朋克搖滾誕生至今,各種音樂風格不斷的發生碰撞到新音樂風格的誕生,由70年代的朋克運動來影響社會的發展。而中國卻是各種禁止外國優秀文化在國內的發展,各種封各種禁。日本著名時裝設計師,山本耀司,開創了反歐美設計理念,顛覆了日本本土服裝來規格,得到歐美國家的稱贊,甚至走遍朋克運動發源地的英倫三島,吸取國外優秀的時裝設計理念因此成為全世界唯一一個可以在服裝設計領域超越世界時尚之都的法國。而國內卻是各種跟風和各種麻痹國人的思維,封鎖一切來自發達國家的信息,卻引進一些韓國垃圾文化。
所以說,當年,崔健的音樂聽說只是含有一些政治敏感內容就被禁,國外的音樂卻有各種反政府的內容。而目前國內情情愛愛毫無半點思想的因為就被各種明星化,這種東西,對於文化變遷的東西,各人感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