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載體 > 中國的傳統音樂缺少哪個因素

中國的傳統音樂缺少哪個因素

發布時間:2021-01-21 20:09:08

『壹』 1、什麼是中國傳統音樂中國傳統音樂由哪些部分組成

「中國傳統音樂」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採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徵的音樂。

中國傳統音樂由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組成。

其中民間音樂包括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民間歌舞、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文人音樂包括古琴音樂、詩詞吟誦調、文人自度曲;

宗教音樂包括佛教音樂、道教音樂、基督教音樂、伊斯蘭教音樂、薩滿教及其它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包括祭祀樂、朝會樂、導迎及巡幸樂、宴樂。

(1)中國的傳統音樂缺少哪個因素擴展閱讀:

傳統音樂的劃分最早見於中國音樂研究所編寫的《民族音樂概論》,分為五大類: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和器樂,但大多院校在教學中把歌舞音樂並入民歌,於是就變成四大類:民歌、民族器樂、曲藝(即「說唱」)音樂、戲曲音樂。

實際上,「民族音樂」、「傳統音樂」和「民間音樂」又是三個不同的概念:「民族音樂」包括傳統音樂和新音樂;而「民間音樂」只是傳統音樂的一個類別。且我國的民族音樂是非常豐富的,除了民間音樂,還包括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和文人音樂。

『貳』 中國傳統音樂的特點是什麼導致其具備這種特點的文化因素是什麼

動物進化歷程(dongwujinhualicheng)現知全世界約有150多萬種動物,歸納為單細胞的原生動物和多細胞的後生動物兩大類。後生動物的種類超過原生動物的幾十倍,它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動物的細胞僅有不同的分化,如多孔動物(海綿動物);另一類動物的細胞有分工,可組成完全固定的組織和器官系統,除多孔動物以外的多細胞動物均屬此類。此外,多數動物學家,習慣上根據動物體內有無脊椎骨而將整個動物界劃分為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兩大類。如此劃分並不太科學,確切說應將動物區分為無脊索動物和脊索動物兩大類。

現存150多 樓上的有叛國傾向...
雖然中國的音樂我也不喜歡,但能因此判斷它就不好
也許是我們聽不懂的說..但它也有它存在的價值,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我想中國音樂的特點應該是:喜慶和悲傷把
回答者:亞キ彌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6-4 14:16
萬種動物,絕大多數均屬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僅占較小部分,它是脊索動物門的一個亞門。動物學家近年趨向於把無脊椎動物分成31門。國外有人還將西德格雷爾(Grell)教授於1971年建立的扁盤動物門(Placozoa)和近年丹麥克里斯廷森(Kristensen)建立的鎧甲動物門(Loricifera)包括在內,把無脊椎動物分為33門。盡管動物物種千差萬別,一般認為它們都是同一祖型的分支後代,有著一定遠近的親緣關系,是漫長的歷史發展產物。

多數學者一致認為,所有動物既可「區分」為個別物種(體現歷史的間斷),又可「歸納」為大小的類群(體現歷史的連續),二者都是分類學的基本內容。物種是分類的基本單元,是人們認識動物、區分動物的單位;從歷史觀點分析,類群不論大小,必有其從無到有的起源過程和縱橫兩個發展過程,一方面是多樣化(種類數量的增加),另一方面是復雜化(機體水平的提高)。由於生存條件變化或其他原因,引起一些動物的結構發生復雜化,或產生新器官,或舊器官的結構變得更為復雜;又由於器官的相關變異,一些器官發生變化而引起另一些器官也發生變化。此外,動物過渡到固著生活方式或寄生生活方式,也會出現單向的特化過程,即一些器官發展了,另一些器官卻劇烈地退化。因此,進化過程不單純是動物結構的不斷發展,而是既有進化改變又有退化改變的復雜過程。

現存動物是從古代動物發展來的,它們除具有從共同祖先保留下來的特徵外,還發展了其祖先所沒有的、適應新的生存條件的特徵。不僅在成年動物,而且在其一生的不同時期都可能發生新的進化變異。動物界的各種類群都是從共同祖先單細胞生物演化而來的。一般認為,動物界和植物界均來自共同的祖先。具有色素體的既能自養、又能異養的單細胞生物可能是最原始的動物,而一般以植物或以其他動物為養料的異養型動物則發生較晚。

最原始的原生生物,可能是原始鞭毛蟲(Proflagel-late)。現存原生動物中的鞭毛綱(Flagellate)動物可能是由這種原始鞭毛蟲進化而來,並從它發生出現代原生動物門(Protozoa)的其他各綱。多細胞動物起源於單細胞動物,但單細胞動物如何進化到多細胞動物尚未取得一致意見。有人認為多細胞動物來自原始的多核纖毛蟲,當它們的細胞質進行分裂並包圍每1個核時,便形成了具有纖毛的多細胞實生體;但大部分動物學家認為,多細胞動物是由群體鞭毛蟲進化而成的。原始群體鞭毛蟲雖仍屬原生動物,但細胞間彼此已有了一定的聯系,如現存的團藻,已有營養細胞和生殖細胞的分化,細胞間借原生質橋相聯,群體中的個體已失去獨立生活能力。因此,像團藻那樣的生物被看成是由單細胞動物進化到多細胞動物的過渡形態。

生存在海洋中營寄生生活的微小中生動物(Meso-zoa),是最簡單、實心的原始多細胞動物。由於它細胞核內的DNA含有23%的鳥嘌呤和胞嘧啶,近似於原生動物而低於扁形動物,因此,被認為是最原始的後生動物,是介於原生動物和後生動物之間的類型。

多孔動物門(Porifera)是很古老的類群。由於它具有領細胞,與原生動物門的領鞭毛蟲極為近似。因此人們認為它由原始領鞭毛蟲進化而來。不過它很早就從多細胞動物的主幹上分出;又因它在胚胎發育中有翻轉現象,所以多孔動物便成為動物進化中的1個特殊的盲枝,稱為側生動物(或翻轉動物),而其他所有的多細胞動物,統稱為真多細胞動物或真後生動物(Eu-metazoa)。

真多細胞動物首先發展出輻射對稱的腔腸動物門(Coelenterata)。它是典型具有消化腔的兩胚層動物,可能來自與浮浪幼蟲相似的祖先實球蟲,由它發育成原始水母型,再發育成固著的水螅型和復雜的、自由游泳的水母型。而櫛水母動物門(Ctenophora)是自由浮游的動物,與水母類有相似性,體型基本上仍屬輻射對稱,但兩側輻射對稱已較明顯。從結構上看,它有些特殊,如不具刺細胞,而具有中胚層原基等。近年,多數動物學家主張把它列為獨立的門。

當動物過渡到爬行生活時,便引起頭端的分化和兩側對稱、中胚層的發展。從原始三胚層動物發出來的進化分枝中,原口動物(Protostomia)和後口動物(Deuterostomia)兩枝,在結構與功能上都顯示出許多重要的進步特徵。凡成體的口由原腸胚期的原口(胚孔)發育而來的動物,統稱為原口動物。屬於原口動物的除了扁形動物門、紐形動物門、顎口動物門、輪蟲門、線蟲門、線形蟲門、軟體動物門、環節動物門和節肢動物門等較大的門外,還有一些小的門。

原口動物中的最原始的一門,是無體腔的扁形動物門(Platyhelminthes)。可能是先由浮浪幼蟲祖先進化到最原始的無腸目,而營寄生生活的扁形動物,顯然是由營自由生活的種類,經過共生、外寄生,最後再進化到內寄生(如絛蟲綱)的,因此而引起一系列器官的改變,如消化系統趨於退化(吸蟲綱),甚至完全消失(絛蟲綱)等。數目很少的紐形動物門(Nemertinea)也屬無體腔動物。它不僅具有肛門和發達的頭神經節,而且還具有初級的閉管式循環系統等。此外,它還具有扁形動物門的一些特徵,如具有纖毛上皮、原腎管等,可能是來自營自由生活的扁蟲。1972年建立的顎口動物門(Gnathostomulide)也是無體腔動物。口位於腹面,無肛門;雖然還沒有體腔,但間質已很少,具有單層的纖毛上皮細胞。在進化上,它們與扁形動物和假體腔動物似乎都有親緣關系。

假體腔是由胚胎期的囊胚腔持續到成蟲時形成的,並非由中胚層形成,在體壁與消化管之間無體腔膜包圍。假體腔動物中的7個門(輪蟲門、腹毛動物門、線蟲門、線形蟲門、棘頭動物門、動吻動物門和內肛動物門)不是一個自然類群,各門除都具有假體腔外,其他的差異較大。因此,它們的親緣關系較難確定,僅輪蟲門和腹毛動物門可能同扁形動物門有較密切的關系。假體腔動物在進化上雖比無體腔動物高級,但它們沒有再進一步向前發展,也是進化中的一些盲枝,是介於無體腔動物和真體腔動物之間的類群。

原口動物中的軟體動物門(Mollusca)開始出現真體腔,它的真體腔是以裂腔法形成的,但不發達,僅存在於圍心腔、腎臟和生殖腺腔等處。由於軟體動物為螺旋卵裂,並具有擔輪幼蟲,說明軟體動物可能來自擔輪幼蟲型的祖先。又因擔輪幼蟲在形態上與海產的扁形動物的牟勒氏幼蟲相似,以及最原始的軟體動物還保留有梯狀神經,這都標志著它與扁形動物可能有親緣關系。來源於原口動物原始類型最進化的分枝,是身體分節的環節動物門(Annelides)以及由它發展出來的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低等環節動物也是螺旋卵裂,也具有擔輪幼蟲,這都與軟體動物相似,說明它們具有共同的起源。但環節動物出現了分節現象和附肢,真體腔更為發達。此外,還出現了閉管式循環系統和鏈狀神經,這些特徵都比軟體動物更為進步。環節動物與軟體動物雖起源於共同的祖先,但它們向著不同的方向進化發展。由於附肢分節並進一步復雜化,動物體的結構水平提高很多,結果產生出種類最多和適應范圍最廣的節肢動物門。節肢動物門是原口動物進化發展的頂點,身體分節並具有外骨骼保護;分節的附肢、發達的肌肉和鏈狀神經等,使得結構靈活有力。它們無疑是來自環節動物,但起源是單源還是多源,動物學家都還持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已滅絕的三葉蟲最原始,由它分出1枝進化到有螯亞門,1枝進化到甲殼綱;另有一些相似於現生的原始節肢動物如櫛蠶(Peripatus),由它們分出1枝進化到多足綱,另1枝進化到昆蟲綱。但有人認為,環節動物門的不同類群是節肢動物的祖先,節肢動物門的不同類群是沿著3個主要方向即三葉蟲亞門、有螯亞門(劍尾目和蛛形綱)和有顎亞門(甲殼綱、多足綱和昆蟲綱)進化而來的。由此而認為,節肢動物是多源起源的。3個分枝的發展沿著同律分節變為異律分節的途徑進行,不但形態上發生改變,而且有的生活方式也由水生過渡到陸生。昆蟲綱無疑是節肢動物門的高級代表。

螠蟲門(Echiuridea)與星蟲門(Sipuncalida)很相似,如螺旋卵裂、具有擔輪幼蟲、無體節、體腔不分隔、後腎管同時具有生殖管的作用等。不同的是,星蟲的翻吻(introvent)與螠蟲的吻並非同源,星蟲無剛毛和分節的痕跡。曳鰓動物門(Priapulida)具有真體腔,幼蟲期相似於成蟲期。有關它的進化地位,尚有待進一步研究確定。附肢具有爪的有爪動物門(Onychophora),體型微小不超過1毫米的緩步動物門(Tardigrada)和營寄生生活的五口動物門(Pentastomida),是由環節動物的祖先很早就分出的3枝,但在進化水平上都已超出了環節動物門。它們都屬於節枝動物的近親。從原始三胚層動物還產生3個不同類型的小分枝,它們從寒武紀就已出現,如肛門開口在觸手冠之外的外肛動物門(Ectoprocta)、腕足動物門(Brachiopoda)和帚蟲門(Phoronida)。3個類群都營固著生活,具有真體腔、後腎和觸手冠。但在進化上彼此間有無直接的親緣關系,尚未能完全確定,僅一致承認它們是位於原口動物和後口動物之間的類型。過去曾把內肛動物門與外肛動物門合並為苔蘚動物門(Bryozoa),但前者為假體腔動物,後者為真體腔動物,現今多數動物學家都認為兩者應獨立成為兩個門。

凡原腸胚期的原口成為成體的肛門,而與原口相對的一端,重新開口成為成體的口的動物,統稱為後口動物。它們以腸腔法形成中胚層,具有由中胚層形成的內骨骼;神經系統呈索狀或管狀;具有真體腔。後口動物包括毛顎動物門、棘皮動物門、須腕動物門、半索動物門和脊索動物門。毛顎動物門(Chaetognatha)的體壁結構、消化道和無體腔膜等特徵都與原口動物相似,是後口動物中的1個特殊分枝。其餘後口動物是由與現存的棘皮動物幼蟲相似的羽腕幼蟲祖先發展而來的。棘皮動物門(Echinodermata)的多數代表動物是輻射對稱的(次生現象,幼體是兩側對稱),這與過渡到固著或很少活動有關,在進一步的進化發展中,有些動物又重新形成了兩側對稱。須腕動物門(Pogonophora)過去曾一直被認為是無脊椎動物中最高等的後口動物,但自1970年發現有分節並具有剛毛的尾節種類後,有人認為它們與環節動物門的多毛綱有關。因此,須腕動物門的進化位置尚有爭議。由於半索動物(如柱頭蟲)僅有雛形的脊索(口索),雖有1條不完善的背神經管和鰓裂,但尚有腹神經管,其幼蟲又與棘皮動物海星的幼蟲極為相似。因此,目前未將它放在脊索動物,處於無脊椎動物和脊索動物之間的位置。從無脊椎動物的進化歷程中可以看到,它們的結構和功能的變化,由簡單的單細胞到復雜的多細胞;由兩胚層到三胚層;由輻射對稱到兩側對稱;身體由不分節到有體節;由無附肢到有附肢,再到分節附肢;體腔由無體腔到假體腔,再到真體腔等,這一切演變都有利於動物能更好地適應各種不同的水陸生活條件,各類動物之間都有著或近或遠的親緣關系。雖然原口動物在演化中佔有重要地位,但後口動物是整個無脊椎動物的主幹,由它進化到更高級的脊索動物。

多數動物學家認為脊索動物門(Chordata)起源於棘皮動物。至於脊索動物的祖先可能是原始無頭類,它特化為2個分枝,即營固著生活的尾索動物(如海鞘)和趨向於水底生活的頭索動物(如文昌魚)。文昌魚體內具有1條脊索、中空的背神經管和鰓裂。由原始無頭類的主幹演化出原始有頭類,即脊椎動物的祖先。高等動物的脊索和鰓裂只存在於胚胎期。脊索動物門包括尾索動物亞門、頭索動物亞門和脊椎動物亞門。脊索動物的進化歷程是,從原始無頭類演變成原始有頭類;由無頜類(化石甲胄魚、圓口類)演變成有頜類(魚類祖先);從水生生活到陸生生活;從無羊膜類到有羊膜類;從變溫動物到恆溫動物。淡水水域中出現了最早的脊椎動物(甲胄魚),古生代的志留紀和泥盆紀被稱為「魚類時代」。盾皮魚類、軟骨魚類和硬骨魚類從志留紀起,就先後出現,但盾皮魚在泥盆紀末期就已絕滅,而軟骨魚和硬骨魚至今仍繁生在各種水域中。兩棲類在泥盆紀時出現,在古生代晚期的石炭紀為極盛時期。石炭紀末期,由原始的兩棲類進化發展出爬行類。到了中生代,整個自然界幾乎被爬行類所佔據,所以常稱中生代是「爬行類時代」。當前,一般認為爬行類很可能起源於兩棲動物迷齒類中的石炭螈類,特別是該類中的蜥螈形類。

在距今1.4億多年前的晚侏羅紀,出現了最早的鳥類。鳥類起源於爬行類。到新生代第三紀,鳥類的種類顯著增多,主要由於具有恆定體溫,減少對環境的依賴性,又由於適應飛翔的生活方式,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引起了特化,逐漸發展成現代的鳥類。哺乳類(獸類)也起源於爬行類(獸孔類)。到了7000萬年前,即新生代的開始,哺乳類由於在長期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出現一系列進步性特徵,因此,哺乳類便取代了爬行類而在動物界佔了優勢地位,所以常稱新生代第三紀為「哺乳動物時代」。

動物學家把現代生存的動物,根據它們的進化的歷史,人為地構成1個系統樹。系統樹下部的分枝代表古老動物;它們保持固有的原始結構。系統樹末端的分枝,是在不同歷史發展階段從主幹上分出來的。當構建動物界的系統樹時,不僅要考慮到現代成年動物和化石成年動物的結構,以及它們周圍的環境條件,而且還要考慮到它們個體發育的特點。只有這樣全面考慮,才能使系統樹更接近於實際情況。

『叄』 中國的傳統民族音樂為什麼沒有fa(4) 和xi(5)兩個音

有這兩個音的,只是沒那麼常用而已。中國跟古希臘都是最早研究十二律(八度一循環,分為十二個半音)的文明,中國的「三分損益法」與現在的五度相生律是一回事。最早記載律制的文獻是《管子》,從絕對音高(音名)對十二律的每個音都有命名,分別稱為:黃鍾-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鍾-夷則-南呂-無射-應鍾。以相對音高命名(唱名)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宮、商、角、徵、羽五音,來自於三分損益法的前五音。因為符合互相五度的關系,並且沒有出現小二度、增四度等不和諧音程,因而音效悅耳平和,在中國傳統音樂里廣泛使用。比基本音高半音被稱為「清」、低半音為「變」、低全音為「閏」。這些古稱充分說明了中國音樂體系裡面有十二律裡面的所有音,包括4和7。實際應用上這些音的年份更晚一些,根據文獻的記載,常用的、涉及到偏音的中國七聲音階主要是三種:清樂音階:宮、商、角、清角、徵、羽、變宮(1234567,即大調音階)。雅樂音階: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123#4567,即lydian音階)。燕樂音階:宮、商、角、清角、徵、羽、清羽(123456b7,即mixolydian音階)。因此,4、7 兩音不僅在中國理論裡面有命名,並且也在實踐中應用過。「沒有4、7兩個音」是一種對傳統音樂了解不深所產生的觀點。另外「如果說中國音樂講究中庸之道,那是否說明半音易於表達沖動的感情呢」也是個偽命題,半音因為離泛音列比較遠,對人耳來說聽感不太和諧。中國音樂重視平正、和諧有一定的政治含義,將其單純地對應感情並不合理。

『肆』 中國的傳統音樂中 缺少哪一種因素

中國的傳統音樂缺乏下面哪一項()a旋律b和聲c節奏d音色
正確答案B

『伍』 中國的傳統音樂分為哪幾類

中國傳統音樂在學界被分為4個部分,分別是宮廷音樂、宗教音樂、文人音樂和民間音樂。

1、宮廷音樂:

一般認為,到1912年清王朝結束以後,宮廷音樂就退出了歷史舞台;但田青認為其實在清朝中後期宮廷音樂就已經成為了擺設,從故宮珍寶館里所藏的金編鍾就可以看出。

作為禮器象徵的金編鍾,根本無法敲出樂音來。此外,從廣義上講,宮廷音樂也包括孔廟的祭孔音樂這類的禮樂,而這部分音樂現今仍有延續。

2、宗教音樂

我國古代的宗教音樂主要包括佛教音樂和道教音樂。不同的宗教音樂相互學習,相互影響,存在很多交叉、相似的部分。

在近代,隨著佛教、道教的衰落,佛教音樂和道教音樂也逐漸衰落。北京智化寺所存宗教音樂,包括樂譜、樂器、樂僧,可以作為我國宗教音樂的典型代表。目前,智化寺的音樂已經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3、文人音樂

真正的文人音樂其實只有古琴音樂。古琴,又稱琴、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的撥弦樂器,也是古代文人士大夫進行音樂活動的主要樂器,甚至有「左琴右書」的說法。

近代,隨著這一階層的消失,以古琴音樂為代表的文人音樂也幾近消失殆盡。在上世紀50年代,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曾在全國范圍內做過一次普查,當時全國6億人口中會彈古琴的人竟不足百名。因此,文人音樂相比其他傳統音樂來說衰落得最為嚴重。

不過,「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2003年古琴成功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古琴音樂在新世紀又迎來了一片新天地。

4、民間音樂

民間音樂可以分為民歌和民族樂器兩大類,現代舞台上很多所謂的民歌,准確的說法應該是「民族風格的創作歌曲」。真正的民歌是來自底層的,一般沒有具體的創作者,代代相傳、口口相傳,最真實地表達了人民尤其是底層人民的喜怒哀樂。


(5)中國的傳統音樂缺少哪個因素擴展閱讀:

傳統音樂現狀

中國傳統音樂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近百年來遭遇了和傳統文化同樣的命運。田青說,中國的音樂曾影響了整個亞洲,日本、韓國至今有所保留,而在中國卻逐漸沒落,甚至被遺忘。

在當下的音樂教育領域,西方音樂完全占據主導地位,中國傳統音樂大多隻存在於鄉間的舞台上,苟延殘喘。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反思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近些年逐漸興起的非遺保護項目,讓包括古琴藝術在內的中國傳統音樂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當中。

『陸』 音樂的三要素

音樂三大基本要素為節奏、曲調、和聲

音樂三大構成要素:

1、節奏:音樂的節奏是指音樂運動中音的長短和強弱。音樂的節奏常被比喻為音樂的骨架。節拍是音樂中的重拍和弱拍周期性地、有規律地重復進行。我國傳統音樂稱節拍為「板眼」,「板」相當於強拍;「眼」相當於次強拍(中眼)或弱拍。

2、曲調:曲調也稱旋律。高低起伏的樂音按一定的節奏有秩序地橫向組織起來,就形成曲調。曲調是完整的音樂形式中最重要的表現手段之一。曲調的進行方向是變幻無窮的,基本的進行方向有三種:「水平進行」、「上行」和「下行」。

3、和聲:和聲包括「和弦」及「和聲進行」。和弦通常是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樂音按一定的法則縱向(同時)重疊而形成的音響組合。和弦的橫向組織就是和聲進行。和聲有明顯的濃、淡、厚、薄的色彩作用。

(6)中國的傳統音樂缺少哪個因素擴展閱讀

音樂的補充要素:

1、力度:音樂中音的強弱程度。

2、速度:音樂進行的快慢。

3、調式:音樂中使用的音按一定的關系連接起來,這些音以一個音為中心(主音)構成一個體系,就叫調式。如大調式、小調式、我國的五聲調式等。調式中的各音,從主音開始自低到高排列起來即構成音階。

4、曲式:音樂的橫向組織結構。

5、織體:多聲音樂作品中各聲部的組合形態(包括縱向結合和橫向結合關系)。

6、音色:音色有人聲音色和樂器音色之分。在人聲音色中又可分童聲、女聲、男聲等。樂器音色的區別更是多種多樣。在音樂中,有時只用單一音色,有時又使用混合音色。

『柒』 中國的傳統音樂缺乏下面哪一項

中國的傳統音樂缺乏下面哪一項()
A旋律 B和聲 C節奏 D音色
正確答案B
網上查到的 如果滿意請採納

『捌』 關於中國傳統音樂的問題

巫術內容和圖騰信仰的印記不可避免地烙在了民族舞蹈之中。早期舞蹈的基本內核諸如舞蹈動作、舞蹈結構、舞蹈表情方式等的儀式性因素通過各種途徑被積淀下來,成為後來舞蹈製作的基本基因和材料被消化和滲透。如舞蹈藝術中帶有普遍意義的動作的虛擬性、情節結構的程式化、抒情方式的象徵性等特徵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中國早期舞蹈儀式性內容的影響,可以視為早期舞蹈儀式因素在舞蹈方面的積淀。從這一意義說,儀式性不僅僅是中國早期舞蹈的根本屬性,也是整個舞蹈藝術的根本屬性

閱讀全文

與中國的傳統音樂缺少哪個因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圍牆歌詞 瀏覽:230
道奇酷威廣告背景音樂 瀏覽:106
比喻輕音樂之美的文字 瀏覽:542
小號音樂下載 瀏覽:578
歌曲專輯圖下載地址 瀏覽:867
財神駕到歌曲mp3下載 瀏覽:734
琴歌指彈海闊天空吉他譜 瀏覽:355
下載mp4格式的音樂 瀏覽:352
電腦聽音樂用什麼 瀏覽:512
最好酷狗音樂播放器 瀏覽:502
信樂團隊的假如簡譜 瀏覽:243
平安酷狗音樂 瀏覽:760
佳人輕撫桃花mp3下載 瀏覽:453
infinite網易雲音樂 瀏覽:844
歲月趙忠祥背景音樂 瀏覽:980
如何將電腦的歌體添加到蘋果音樂 瀏覽:672
fade鋼琴mp3 瀏覽: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樂 瀏覽:806
成都彩虹小學音樂老師 瀏覽:496
鳳凰傳奇星光歌曲點評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