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早期音樂教育影響最大的奠基人是誰
1、黃自來是中國早期音樂教育影源響最大的奠基人。
2、黃自(1904-1938)字今吾,江蘇川沙(今屬上海市)人。是中國30年代重要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早年在美國歐伯林學院及耶魯大學音樂學校學習作曲。1929年回國,先後在上海滬江大學音樂系、國立音專理論作曲組任教,並兼任音專教務主任,熱心音樂教育事業,培養了許多優秀音樂人才。
『貳』 中國近代早期音樂創作的特點
學堂樂歌在中國近代新音樂發展中的啟蒙作用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出現了學習西方的洋務運動。自1860年起,清政府為抵禦外辱,為培養急需人才,開辦了新式學校,盡管在這些學校中,沒有近代意義上的學校音樂教育,但客觀上為中國近代學校音樂教育的出現作了教育體制上的准備。甲午戰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徹底破產。一次又一次喪權辱國的條約,迫使政治精英們認識到,只有向日本學習,走西方的路,才能避免亡國的危險。由於地域、交通運輸和通訊的局限,中國人看到的世界首先是日本那塊「扶桑島國」,於是效仿日本成了一時之風。以康有為和梁啟超為首的資產階級改良派極力鼓吹「變法維新」,主張效法日本學習西方科學文明,積極提倡在學校中設立樂歌科,發展音樂教育,記述樂歌作者和評論作品,提出改革音樂的主張。康有為主張:「遠法德國、近效日本、以定學制」;梁啟超認為:「今日不從事教育則已,苟從事教育,則唱歌一科,實為學校中萬不可缺者。舉國無一人能譜新樂,實為社會之羞也」,「樂堂漸有發達之機,可謂我國教育界前途一慶幸」。
為建立全國范圍內的近代學校制度,清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章程。其中,清朝廷在接受「戊戌變法」、「義和團」、「八國聯軍侵華」等一系列事件的教訓之後,於1901年頒布實行「變法新政」的決定。於是,在國內譯自日本的各種各樣的唱歌書得以陸續刊出,國內許多新學堂逐漸普遍開設了「樂歌」課。此外,從1902年後不斷有人志願到日本及歐洲專學或兼學音樂(如蕭友梅、高壽田、馮亞雄、陳從志、路黎元等人)。至1912年中華民國政府建立後,政府教育當局又明令規定「樂歌」課為中小學校的必修課,並提出對青少年學生進行「美育」教育,唱歌已成為當時社會文化生活中的一種新風尚。這些新的歌曲,當時統稱為「樂歌」課,後來音樂界將這時期的學校歌曲統稱為「學堂樂歌」
學堂樂歌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即辛亥革命以前的將近10年;辛亥革命以後的將近10年;「五四」運動以後至全國解放以前。第一個階段可以說是它的逐步萌發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由於是將對學堂樂歌的編寫和傳播直接同宣揚「富國強兵」的愛國教育和所謂「軍國民教育」相聯系,大家對此賦予很高的熱情,也產生了一批具有明顯愛國傾向的、對當時社會引起不小影響的、優秀的學堂樂歌代表作。第二個階段可以說是它比較順利地向全國普及的階段,對所發生的種種復雜的政治斗爭缺乏精神准備,因而反映在學堂樂歌中的題材內容是從關心政治到逐步迴避政治,開始較多地注意聯系青少年的生活現實和他們的審美要求,並相應產生了一批與之相連的學生特點更鮮明的作品。第三個階段則是它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延續,由於這時在學校中的音樂課一般均已改稱為「音樂課」,因此對它的稱呼也就不再沿用「學堂樂歌」,而改為「學校歌曲」。
『叄』 中國音樂教育的內容提要
今年,本刊將進一步加強「新課程新教案」和「教學園地」欄目,積極推出在基礎教育音樂課程改革實踐中的教學經驗和成果,配合音樂教育新課程的深入實驗和全面實施;同時,我們將新辟一個「高師專版」,採用不定期的形式刊發高師音樂教育改革與發展方面的文章;其他欄目,我們將在保留原有風格、特點的基礎上,努力出新、增加信息量,進一步為音樂教育服好務。 本期「論壇」推薦給讀者兩篇文章均有一定機關報意,可讀性較強;「新課程新教案」中刊登了來自實驗區教學一線的兩篇文章,請老師們關注《音樂課程標准實施中的多與少》和《難忘的一課》;其他欄目的文章,諸如《聚焦方圓》、《愛因斯坦的音樂情結》、《才能並不是與生俱來的》、《生活中的清泉》等,相信也會吸引讀者的眼球。
『肆』 中國音樂教育創始人是誰
吳伯超(1903~1949),中國音樂教育創始人、著名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早年赴比版利時留學,先後權在布魯塞爾南夏羅瓦的音樂院和皇家音樂學院學習理論作曲與指揮。抗戰期間,歷任廣西省藝術師資訓練班主任、勵志社管弦樂團指揮,中訓團音干班副主任、國立女子師范學院音樂系主任、國立音樂院院長等職。1942年3月29日,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殉難紀念日那天,由白沙音樂教育促進會與教育部音樂教育委員會合作,借驢溪半島江津師范學校場地,舉辦了「中國音樂月萬人大合唱」。由盧前撰寫《白沙鎮歌》歌詞,吳伯超指揮,這是中國音樂史上第一次史無前例的萬人大合唱。
『伍』 中國近現代音樂教育家有哪些百度能否盡快恢復我呢[email protected]
《中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文選(1840-1949)》編輯說明
《中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文選》是全國教育科學「八五」規劃項目「學校美育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的一部分。本書的出版是為研究中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思想、經驗及其發展規律提供原始資料,可供普通學校和各級師范院校的音樂教學和科學研究參考。
一、本書選編的資料自1840年鴉片戰爭始,主要是廢科舉、興學堂以來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夕止,編錄各歷史時期有代表性的重要音樂教育理論文章及有關史料。既注重文獻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又注重其為當前學校音樂教育提供參考借鑒的實用價值。
二、所編資料選自公開出版的書籍和報刊,篇末均已註明。為了便於讀者使用,全書按專題分為「音樂教育概論」、「音樂教育評論」、「音樂教育目的與教材」、「教學法研究」、「教學實踐、課外活動與師資」、「外國音樂教育」等六個部分,每部分的內容按出版年代編排。
三、選輯的資料盡量保持完整,大多數全文選錄。篇幅過長時節錄,與學校音樂教育無關的則刪除,均附有文字說明或用刪節號標明。
四、為保持資料的原貌,除明顯的錯訛字予以改正、異體字作相應處理外,對全部資料的文字(包括原注、人名、地名的翻譯等)基本上未作改動。原件殘缺或實在無法辨認的字,用□代替。大多數原件為繁體字豎排本,現改為簡化字橫排本,對一些技術性文字和圖表順序等作了相應更動,例如文字上的「如左」需改成「如下」等,均不注出。
五、有些原件採用的標點符號不符合或不盡符合今日通行的規范,我們在尊重原作,不影響文意和語勢的原則下,略作更動。20年代以前出版的文章大多沒有標點或為舊式標點,現由編者重新標點或改為新式標點,均不另作說明。
六、本書在資料收集過程中,承蒙北京大學圖書館、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圖書館、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圖書館、首都圖書館等單位和同行的誠摯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謝意。
俞玉滋 張援
1996年10月
《中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文選》後記
學校音樂教育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需要做很多基本建設性的工作。編輯這本《中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文選》,便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我們開始合作,進行資料收集,雖然始於1993年,但實際上俞玉滋在長期從事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專業教學工作中,已經積累了大量的音樂史料,其中不乏今日難於找到的第一手資料,如曾志忞、沈心工、李叔同等近代早期音樂教育家在日本出版的專論等,這樣就使本書有了初步的基礎。這幾年我們側重於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史料的挖掘和搜集,寧多勿漏,力求全面。在此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是難以想像的,有的圖書管理部門為了妥善保管歷史資料,對1949年以前的資料限制復印,張援便帶著微機去采錄。還有的文章,我們採用手抄辦法。當然,如經費充足,能拍照翻印,則可減少精力消耗,獲得更大的效果。
經過努力,共收集到這一時期的有關資料大約800餘件300多萬字。由於篇幅的限制,經過多次篩選,忍痛割愛,七易其稿。現在呈獻給讀者的是87篇文字。與本書編輯的同時,我們將有關美育的50篇文章,集中編選了《中國近現代美育論文選》一冊,已出版。
本書框架的確定,曾經過我們反復的思考和研究,編審會的同志又討論過兩次,對此備加關注,特別是顧問趙沨先生的賜教,使編者受益匪淺。原來曾考慮按照史料出版的年代順序加以排列,但由於篇目數量很大,內容寬泛,如按年代編纂,讀者使用將會不便。所以最後還是採用了現在這種「先分類再編年」的方式。但是由於很多文章往往包含多方面的內容,很難嚴格界定類別,這一點敬請讀者注意。
資料匯編呈現的是前人的成果,它們的集成構成了一個民族在某個時期豐厚的文化底蘊,如何將這些信息准確無誤地傳遞給世人以及後人,對史料工作者是一個考驗。有時僅僅一個字甚至一個標點的疏忽,會使一個論點面貌全非。我們所搜集的很多原件,或因年代久遠,或因戰時紙張和印刷水平的限制,使文字難以辨認,往往需要設法找到兩本以上原件,互相印證,才能確認。世紀初的文章中多含有古漢語中的偏冷字,還經歷有清朝末年的文言文、「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過渡型文字和四十年代文白相雜的較穩定型文字幾種形態,除一般繁體字外,還存在著不少古體字、異體字以及某一時期的習慣詞彙等,孰留孰改,要認真判定;加之一些印刷上,尤其是外文拼寫上的錯誤需要辨認訂正;……這些都使文字編輯工作具有相當的難度,工作量之大,不親自實踐的人是難以體會的。我們深感資料編輯工作是一項嚴肅的科研工作,不僅需要耐心細致的秉性,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和甘坐「冷板凳」的奉獻精神,更需要相當的理論水平,現代和古代文字功底,扎實的學科知識以及外文修養。限於我們的水平,本書的疏漏和不當之處,懇請讀者和同仁指正,以便今後有機會時再作補充和修訂。
在編輯的過程中,我們參考了過去幾種內部油印的史料集,和若干公開出版的文集,並得到張靜蔚、張前、孫繼南等教授的幫助,他們提供的資料已在篇末註明。馮文慈教授對本書部分篇章文言文的斷句、標點,進行了認真的審閱。趙後起和李岩同志協助了資料的收集。此外,潘怡、楊宗元、曹倩、曹智偉和張笑顏等同志參加了電腦錄入和校對工作。上海教育出版社的李玲玲同志精細的審稿,給予可貴的支持。謹在此一並致以深切而誠摯的謝忱。
在此世紀之交,我們在回顧昨天的同時,展望著我國國民音樂教育光輝的明天。
俞玉滋 張援
1997年歲末
《中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文選》目錄
第一部分 音樂教育概論
中國音樂改良說 匪石
飲冰室詩話(節錄) 梁啟超
音樂教育論 志忞
《樂理大意》前言 曾志忞
樂歌一斑 保三
論音樂之關系 竹庄
昨非錄 息霜
音樂於教育界之功用 劍虹
樂歌之價值 我生
在北大音樂研究會演說詞 蔡元培
兒童與音樂 周淑安
從小學音樂說到音樂教科書 朱穌典
律動兒童游戲 任雁風
從樂歌科說到音樂科(節錄) 盛朗西
音樂科在小學教育上的重要點 李世駿
為什麼音樂在中國不為一般人所重視? 蕭友梅
音樂教育通論(節錄) 賈新風
音樂教育心理學 鄒敏、鐵明
音樂與音樂教育 雪霞
建國的樂教 李抱忱
談學校音樂教育的建設 汪培元
我國最早的音樂教材 冬宇
音樂在兒童生活中的重要性 陳鶴琴
第二部分 音樂教育評論
對我國現有歌曲的改造觀 唐學詠
我對於我國學校樂歌當改良的芻議 李榮壽
關於唱歌教材上的缺點 劉質平
我國學校樂歌的誤謬 李榮壽
我們音樂界應該怎樣來努力 仲子通
談兒童音樂 石真
關於小學音樂教育 儲敬六
民國以來國內音樂發展的情況 汾生
簡譜述評 尚朋
音樂教育的浪費與吝嗇 高志雲
漫談學校里的音樂課 黎民
第三部分 音樂教育目的、課程設置與教材
《學校唱歌二集》序 陳懋治
《樂典教科書》自序 曾志忞
《教育唱歌》序 李寶巽
《教育唱歌》敘言 黃子繩、權國垣等
《唱歌游戲》緒言 王季粱、胡君復
《唱歌教科書》序 [日]鈴木米次郎
《中學唱歌集》敘 [日]鈴木米次郎
《新編唱歌集》敘言 李寶巽
《學校唱歌集》編著大意 編者
論小學校唱歌科之材料 王國維
《修身唱歌書》序 俞復
《共和國民唱歌集》編輯緣起 華航琛
《重編學校唱歌集》編輯大意 沈心工
《和聲學》編輯大意 高壽田
《中小學唱歌教科書》序 鍾卓榮
《中小學唱歌教科書》序 黃炳照
《重編學校唱歌集》序 黃炎培
《雅樂新編初集》緒言 鄭覲文
《樂歌基本練習》緒言 索樹白
音樂教材之選擇(節錄) 陳仲子
《今樂初集》編輯大意 蕭友梅
致新學制課程標准起草委員會討論中小學音樂科課程綱要的意見書 劉質平
小學音樂教材研究 陳超瓊
音樂教育的意義 柯政和
選擇小學唱歌教材的標准 李垂銘
小學模範音樂教科書的編輯經過 柯政和
部頒小學課程標准內幾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錢光毅
怎樣實行部定的音樂課程標准 柯政和
《心工唱歌集》自序 沈心工
《心工唱歌集》序 吳稚暉
《心工唱歌集》序 黃今吾
魯迅藝術學院創立緣起 毛澤東、周恩來等
魯藝的教育方針與贊揚實施教育方針(節錄) 李維漢
談小學音樂教育 粱持宇
抗戰期間的樂器問題 李抱忱
改進師范學校音樂課程之我見 王宗虞
幼稚園的音樂課 吳增芥
《中學音樂教材》編輯例言 編者
小學音樂課程研究 費竭胤
音樂教材的今昔 樂如
小學唱遊課程目標與教學法 潘伯英
小學音樂教學概論(節錄) 朱穌典
第四部分 教學法研究
教授音樂之初步(節錄) 志忞
《小學唱歌教授法》序 陳懋治
唱歌教授革新之研究 又玄
小學校唱歌教授應注重音階之練音 傅彥長
教授音樂應該怎樣? 周玲蓀
《麻雀與小孩》卷頭語 黎錦暉
藝術科學習法 豐子愷
民歌之教育的價值 柯政和
低年級的音樂教育 易之
怎樣發達兒童聽音的官能 光毅
小學校的音樂欣賞 胡敬熙
《復興初級中學教科書.音樂》編輯大意 編者
音樂欣賞 黃自
中學音樂教學的實際問題 蕭友梅
怎樣教小學生唱歌 王明午
兒童唱歌法 張洪島
音樂的欣賞教育 蔡繼琨
唱名法檢討 李抱忱
音樂教育方法簡論 夏白
兒童與唱歌 繆天瑞
固定唱名法之我見 趙梅伯
唱名法的檢討 應尚能
《小學音樂教材及教學法》自序 繆天瑞
首調音唱法為什麼被廢棄,而換上一個固定唱名法呢? 唐學詠
小學音樂教學上幾個實際問題 屠南先
珍惜著孩子的喉嚨 何紹甲
兒童唱歌一般教學法 繆天瑞
學校音樂教育的兩大問題 仲初
第五部分 教學實踐、課外活動與師資
小學唱歌之實驗 吳福臨
向本社執行委員會提出舉辦夏令音樂學校的意見 劉天華
中小學校唱歌教員之責任 周淑安
師范學校音樂科教學問題 顧西林
小學音樂教學的環境及方法 劉忠謀
一年來教學之回憶 滿謙子
怎樣做一個音樂教師 陳素蓮
北平市的合唱團 李抱忱
小學生的演奏(節錄) 胡敬熙
六年來教學的印象 王抒情
中學音樂教學經驗談 劉已明
一個鄉村師范的音樂教學 俞紱棠
我們的歌詠團 劉錫=
戰時全國中小學音樂教學情形調查 李抱忱
如何解決中小學音樂師資問題 熊樂忱
如何預備做一個小學音樂教師 王宗虞
小學音樂教師應具的幾個條件 陳景倫
湖南中等學校音樂教育一般情況 已明
台灣音樂教育動態 俞仁溥
音樂教育與教育音樂 餘一庵
小學音樂教學經驗談 陳喬德
第六部分 外國音樂教育
小學唱歌教授法(節錄) [日]石原重雄著 沈心工譯輯
《德國國民學校與唱歌》序言 王光祈
德國國民學校唱歌教育概論(節錄) 王光祈
蘇聯的小學音樂教育 [日]黑田辰男著 吳承均譯
音樂教育論(節錄) [日]青柳善吾著 易之譯
美國音樂教育家費仕女士講演記 寇銳使
關於兒童學習鋼琴問題 [日]弘田龍太郎著 陳超瓊譯
兒童音樂生活的內容及其指導 [日]北村久雄著 曾葆譯
蘇聯的音樂教育 [蘇]N.布盧索華著 曾葆譯
音樂教師之資格 William Lovelock著 賦基譯
美國的學校音樂教育 李抱忱
『陸』 中國音樂教育的介紹
《中國音樂教育》雜志自1989年創刊,14年來承蒙各界專家學者及廣大音樂教育工作者的厚愛,如今已成為我國頗具影響的惟一一本國家級音樂教育期刊。跨入新世紀後,教育部推出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重大舉措,音樂教育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在這個新的歷史時期,《中國音樂教育》雜志也應盡自己的一份職責,以更好地為發展音樂教育和音樂教育工作者服務。
『柒』 中國音樂教育的網路教育有哪些
清華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方交通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中醫葯大學、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北京廣播學院、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央音樂學院
『捌』 我國最早音樂教育制度形成於何時
上海是我國最早的現代音樂文化發源地,中國最早的專業音樂教育就從這里開始。自20世紀初期以來,中國早期許多著名教育家、音樂家,如蔡元培、李叔同、蕭友梅、聶耳、冼星海、黃自、賀綠汀、丁善德等老前輩,他們都在這里留下了開創中國音樂道路的辛勤汗水和足跡,並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他們為中國音樂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綜觀中國現代音樂的歷史,中國的現代音樂發展也就是沿著這一歷史的軌跡,在不斷向前發展和不斷地創新。在當前世界文化趨於多元化發展的重大變革的環境下,中國的作曲家們在時代的呼喚中,將古老的中國文化與現代的西方文化相互交融在一起,創作出了各種新體裁、新風格、新品種的現代音樂作品,他們同樣為中國的現代音樂發展做出了貢獻。然而,中國的現代音樂由於歷史的各方面復雜原因,起步較晚,發展也比較緩慢。因此,在當代中國現代音樂的創作領域里,特別是交響音樂的創作還需要得到社會更加廣泛的關注與重視。
20世紀後期以來,中國的音樂創作領域里不斷地發生著深刻的變革。作曲家們在具體的創作實踐當中,從作品的題材內容到音樂的表現手段上,從寫作的藝術觀念到創作技法上,出現了全方位的「躍動」和「追尋」。無論是音樂創作中的個性和思想,都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銳氣和活力。作曲家們在創作中的想像力和音樂思維的空間方面,不斷地在迅速地拓展和創新,並伴隨著世界大文化的主潮,在現代音樂創作的領域里激起跌宕的回響。本次「論壇」中的「交響音樂會」於4月7日晚在上海大歌劇院上演,由上海廣播交響樂團現場演出交響音樂新作品7部。從這些新作品所展示的相關內容上來看,它們在音樂的表現形式和風格上各有不同,具有相應的思想深度和創作個性,並且在藝術的追求上富有濃郁的情趣和新意。
『玖』 中國音樂教育
鋼琴即興伴奏教學本身就是包含著多種音樂理論以及鋼琴演奏技能綜合因素的一門課程。要掌握好鋼琴即興伴奏,要求學生必須有一定的鋼琴演奏技巧,有良好的和聲理論基礎,辨別音響的敏銳聽力,有欣賞音樂的高度修養,還要有一定復調水平及作品分析的能力,這樣的要求,既是高師院校專業音樂教學整體水平的體現,也是學生綜合能力的反映,同時,鋼琴即興伴奏教學與鋼琴演奏以及和聲、視唱練耳、音樂欣賞、作品分析、復調等理論課程有著極其密切的內在聯系。學好鋼琴即興伴奏必須重視各個環節之間的相互關系,否則,就會像一條鏈條缺少了中間環節一樣,無法形成連貫、流暢的整體。
一、扎實的鋼琴演奏技術是學好鋼琴即興伴奏的基礎
鋼琴即興伴奏是通過鋼琴彈奏體現出在旋律基礎上進行創意性的即興伴奏過程的,因此,較扎實的鋼琴
演奏技術自然是必備的條件,它與鋼琴演奏的區別在於作為伴奏必須服務於歌唱的需要,在歌曲旋律基礎上,充分利用作曲技術理論知識即興地彈奏出伴奏織體,同時更加強調移調能力的培養:因此,在鍵盤上熟練地彈奏二十四個大小調的音階、琶音及和弦連接,並能快速移調,是鋼琴即興伴奏的一項必不可少的基本功:移調彈奏能力是即興伴奏中一項難度較大的技巧,需要長期磨煉,教學中應反復強調其重要性,為即興伴奏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使鋼琴教學和鋼琴即興伴奏教學兩門課程協調地溝通起來。
和聲是鋼琴即興伴奏中的骨架
和聲設計是鋼琴即興伴奏中具有「靈魂」地位的重要部分。和聲選配是否恰當直接影響到整首歌曲伴奏處理的目的性、合理性和完美性。在一般性的旋律進行中,運用調內正三和弦便能大致保持主旋律的和諧、流暢以及織體的豐滿效果,但在歌曲的高潮段落和轉調部分,和聲手法的運用與處理卻要求體現出特定的效果。例如:歌曲《中國,中國,鮮紅的太陽永不落》是一首頌歌,它以寬廣雄偉的旋律,堅定有力的節奏,歌唱和贊美充滿生命力的社會主義祖國。全曲有三個樂句組成,第一、二句為並列句,第三句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如果這里僅僅配置調內和弦,和聲的力度較弱,很難推動歌曲情緒的進一步發展,如果在高潮段落恰當地運用不穩定的變和弦,便增強了和聲的傾向性,加大了和聲的力度從而有效地推動歌曲向著激昂、輝煌的情緒發展,充分展示出這首歌曲的感情色彩。在實際教學中,有一部分學生不能把和聲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不能恰當地選配和弦,這在鋼琴伴奏教學中也應予以彌補,讓學生多彈和弦及和弦連接,仔細傾聽音響的變化,感受更多的音響效果,也可建議和聲課中適當地加入歌曲和聲輪廓的寫作,掌握和弦在實際作品中的運用,在完成書面作業的同時,加強鍵盤和聲的訓練,增強實際音響的感知能力,這樣有利於學生在鋼琴伴奏中和聲設計能力的提高。
三、作品分析能力是設計鋼琴即興伴奏的前提
具備一定的作品分析能力對於鋼琴即興伴奏的設計將會產生更富於整體性的效果,這是由於作品分析能夠更好地把握歌曲的結構和風格:但在音樂專業課程安排上作品分析課往往晚於鋼琴即興伴奏課,因此。在這門課程的教學中應有目的地講授一些必要的作品分析與曲式結構的知識及歌曲的曲式規律:比如,伴奏的歌曲是一段體還是二段體?二段體中是對比式的結構還是平行式的結構?都要根據不同特點加以分別處理。學生在鋼琴即興伴奏設計時先對歌曲的曲式結構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在彈奏時就能更好地把握全曲的伴奏框架,使之具有合理的整體布局。同時,高等師范院校培養的學生多數要從事於中小學音樂教育工作。在鋼琴即興伴奏的曲目選擇上也應多注重優秀的兒童歌曲作為重點。使學生熟悉兒童歌曲的風格特點。在兒童合唱歌曲中,曲式結構相對比較復雜和富於變化,以三部曲式居多.鋼琴伴奏也需要更注重對比性的效果和更加引起少年兒童聽覺興趣的手法運用。總之,一定的作品分析能力對於鋼琴即興伴奏在歌曲整體的框架建立上能夠達到較准確的定位,無論在結構的邏輯發展以及風格特色的處理方面的能達到較為理想的境地。
四、恰當地運用復調手法
在鋼琴助興伴奏中,應當根據不同歌曲體栽特點和歌唱的對象分別加以處理。一般說來,抒情歌曲和藝術歌曲的伴奏手法應該更加精緻而富於色彩,往往需要恰當地運用復調手法加以潤色,以增強伴奏音樂的藝術表現力。藝術歌曲的演唱,歌唱者有較大的個性發揮餘地,在歌唱進行或間歇的全過程中鋼琴伴奏都應當成為有機的整體加以烘托,其中復調手法的運用更能襯托出藝術歌曲演唱的光彩,表現出更加細膩的內心感情。對比復調、模仿復調可以經常用於鋼琴即興伴奏織體之中,比如,歌曲《小白菜》是具有強烈感染力的抒情歌曲,演唱中感情起伏很大。為這首歌曲編配伴奏時,就不妨採用復調伴奏織體。歌曲開始部分用強力度的和弦引出如泣如訴的歌唱,在主旋律幾次出現時可以根據演唱者不同的感情需要或配以模仿復調。以烘托歌唱者在這首歌曲中表現的特定思想感情。鋼琴即興伴奏中的手法運用是多樣化的,無論和聲式的主調伴奏織體,或者對位式的復調伴奏織體,各有各的獨特表現,關鍵在於恰當地使用。採用復調伴奏手法,對學生則是提高自身鋼琴伴奏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
在鋼琴即興伴奏編配中多分析鋼琴正譜伴奏是一種典範式的學習方法。正譜伴奏是作曲家在創作過程中精心構思的,表現手法精湛,藝術感染力極強,甚至伴奏部分與旋律部分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鋼琴即興伴奏的特點正在於「即興」,它是在沒有正譜伴奏的情況下,在較短的時間內為歌曲即興編配伴奏織體,要求憑借伴奏者的智慧與靈感在極短的時間內構思出合乎邏輯的伴奏方案,保證演唱的順利進行,有時,靈感橫溢時的鋼琴即興伴奏還能彈奏出比正譜伴奏更有光彩的效果。因此,即興伴奏者應當具備較為豐富的作曲理論知識,厚實的鍵盤和聲基礎和較好的鋼琴演奏水平,才能更好地完成鋼琴即興伴奏的編配。鋼琴即興伴奏和正譜伴奏是相對應而存在的一種伴奏方式,兩者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原因就在於伴奏者能夠在豐富經驗基礎上加以即興發揮,伴奏時能夠深刻理解與把握歌曲的風格內容,掌握熟練的鋼琴技巧和各種伴奏織體手法。但多分析正譜伴奏,借鑒正譜伴奏規范的創作成果,豐富而細膩的表現手法,掌握常用的伴奏織體以及和聲手法,對於有效地提高即興伴奏的水平,無疑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拾』 中國音樂教育用哪個哲學思想 實踐哲學 審美哲學
當代西方兩大音樂教育哲學流派——音樂審美教育哲學與音樂實踐教育哲學的論爭在音版樂教育學界是最權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而學界在有關音樂教育中究竟是以審美教育哲學為指導,還是以實踐教育哲學為指導的立場上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以雷默為主要代表的音樂教育審美哲學觀主張音樂教育是通過培養對音響的內在表現力的反應來進行的人的感覺教育①;強調音樂教學中學生情感體驗的獲得以及音樂審美感受力、音樂創造力的豐富和提高。而以埃利奧特為主要代表的音樂教育實踐哲學觀則批駁了音樂審美教育的觀點,認為音樂是一個多樣化的人類實踐②,審美教育只注重聽賞而忽略了學生音樂技能實踐的學習,只關注音樂本體,忽略了音樂的文化語境,評價標准單一片面。然而,音樂審美教育和音樂實踐教育是對立不相容的嗎?音樂教育究竟應該以哪種哲學觀為指導展開教學?音樂本身是一種聽覺藝術,強調情感體驗式的音樂學習理所當然;音樂同時是一門表演藝術,說音樂學習應側重技能表演、創作實踐也不無道理。從這一角度出發,音樂審美教育與音樂實踐教育並非矛盾對立,而應是互為補充、相互借鑒的。縱使我們不應當片面狹隘地排斥某一觀點,或者毫無保留地固守某一觀點,正如我們可以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