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淺談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當代大學生注意哪些問題
所謂流行音樂,是指那些結構短小、內容通俗、形式活潑、情感真摯,並被廣大群眾所喜愛,廣泛傳唱或欣賞,流行一時的甚至流傳後世的器樂曲和歌曲。這些樂曲和歌曲,植根於大眾生活的豐厚土壤之中。因此,又有"大眾音樂」之稱。
流行音樂也就是通俗音樂,流行歌曲作為一種以消遣娛樂為主的大眾文化現象,流行歌曲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脈絡息息相關,儼然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尤其是90年代以後隨著國家的政策開放,使得流行歌曲的內容形式更加的多元化,更加的深入人心,90年代的流行音樂變化較廣,並且與我們的生長背景較為接近。然而流行歌曲不僅是藝術,也是娛樂、精神寄託,更是反應百姓生活的寫實記錄,甚至是大眾思想、意識型態的指標。
難說中國民族音樂和流行音樂的聯系是一種必然,也很難給中國民族音樂和流行音樂的關系一個完整和正確的定位。中國民族音樂存在了數千年,隨著歷史的變遷以及各個歷史時期人們的意識形態不斷發生變化,民族音樂也隨著變化和發展,而且一直都在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僅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的精神面貌,也用音樂這個特殊的方式記載著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的日常生活和人文背景。可以說,中國的民族音樂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一個特點比較鮮明的體系。而中國的流行音樂尤其是所謂的「新潮音樂」可說是在西方強勢文化沖擊下的派生物,雖然眾多音樂人可以借「流行音樂」的形式來表現生活和情感,但是作為音樂它已經不再是一種宜於實現超越性的藝術,而是一種在人們日常生活過程中加以消費的使用價值。雖然流行音樂有時也顯得很貼近人們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但是在精神特徵本質的缺陷方面卻顯得比較極端和盲目。
我們又來了解一下中國民族音樂。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是世界民族音樂之林紅的一棵古老而長青的叄天大樹,是中國華夏子孫的驕傲。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是浩瀚的大海。僅僅從我們通常所說的民歌、器樂、曲藝音樂、戲曲音樂的數量來看,也是令人驚嘆的。據不完全統計,至今已收集到的民歌約有30萬首左右。民族民間器樂約有200餘種樂器,獨奏、重奏、合奏樂曲難以數計,中國的曲藝約有200多個曲種。戲曲約有360多個劇種。曲藝和戲曲都是綜合性藝術,音樂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同時也是各種劇種、曲種特徵和風格的主要體現者。至於這眾多的劇(曲)種中豐富多樣的劇目、曲目、聲腔、板式、行當、流派、唱段、文武場音樂等等。
中國有悠久深厚的歷史傳統;復雜多樣的自然環境;博大的文化背景;眾多民族和人口所以民族音樂特別豐富,包括民歌與歌舞、民族器樂、曲藝音樂、戲曲音樂。
由於音樂以聲波振動的非語義性組織結構與人類的情感、意志活動直接同構對應,所以音樂中的意志表現形式起著組織與協調社會成員意志行為的作用,音樂中的情感表現形式承擔著傳達與交流社會成員情感體
驗的職能,使音樂常能在某種具體的實踐活動中、或具體的社會交往場合發揮某種帶有實用效益的功能。音樂能作用於人類的生理、心理狀態,
在此基礎上,按一定的結構組織起來的樂音則以其形態樣式的整體
對應於社會生活的情景、民族心理的特質、階級意識的顯現等等,因而能把這類反應導入意志行為和社會情感的軌道,並最終導入人格、情操的范疇。因此,音樂所喚起的人類理性並不停留在語言符號的、抽象的、精神性層次(如知識領域里的概念體系,道德領域里的律令訓條)上,而已經落實到調動一整套生理活動的、實踐的、物質性的層次上,是一種充滿熱血激情的實踐理性。在社會發展早期階段滲透在社會生活各個角落的各種歌曲都有這類實用功能。在漫長的手工業時代,各種勞動號子都以自己特有的節奏、音調、句法協調集體的勞動動作,並起著消除疲勞、鼓舞意志的作用。進行曲和軍歌統一步伐、鼓舞士氣的功能是人所共知的;中國古代有「梁紅玉擊鼓助戰」的故事。各類抒情性的歌曲則以音樂表達與交流情感,使社會成員的思想感情互相引起共鳴,達到一致。
音樂的審美教育功能對社會的影響最為深遠。音樂在高度發展的
社會理性凝聚呈現為明顯直觀、靈活多姿的感性形式提高聯想、幻想和創造性想像能力,提高抽象思維、敏慧推理的智能,提高對於外來信息的記憶、反饋能力,培養了自製力、毅力、細心、 專注、 適度以及性格、情操方面各種良好素質的塑造,都具有深遠持久的作用。
從某種程度上講,民族音樂接近通俗音樂,曲風流暢而動聽,但
一般旋律線比通俗音樂更加清晰,一般民族歌曲的高潮部分都特別高,非專業人士很難把握歌曲的音準和氣息,反正民族音樂有很多流行音樂沒有的精髓。
現在中國民族音樂的現狀還存在一些什麼?
中國音樂教育的發展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傳統民間音樂
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民間音樂中的許多品種也出現了斷流,瀕臨絕滅。流行音樂充斥著中小學音樂課堂,民族音樂教育被忽視。專業藝術院校招生和業余器樂考級中,報考西洋樂器和報考民族樂器的人數驚人的懸殊。更令人痛心的是多數學生都不會欣賞民族音樂的美,甚至對教材中的民族音樂持排斥態度。
各種媒體播放民族音樂的比例較少,流行音樂所佔比例較大,加上港台流行音樂的推波助瀾,使得很大一部分學生趨之若鶩。致使我們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追星族與歌迷越來越多,而民族音樂的愛好者卻越來越少。青年學生只知道四大天王、超級女生,對民族音樂知識可以說了解甚少,說不出幾種民族樂器的名稱、叫不出幾位中國民族音樂家的姓名;
應試教育長期不重視音樂教育,音樂課的情況無人問津、無人監督、無人指導音樂教學。致使音樂教育無法執行教學大綱,更無法完成規定的內容。音樂教學科研不足,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模式沒有改變,致使學生對音樂課喪失興趣。
我們該如何發展民族音樂教育的具體措施
長此以往,沒有青少年對民族音樂的喜愛和發揚光大,民族音樂將會失去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因此,「發展民族音樂教育,提高民族音樂素養」顯得尤為重要。以情感教育為主線,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深厚感情。通過學習一些
帶有典型民族風味的歌曲,在掌握和灌輸民族音樂知識的同時,讓學生明白音樂離不開民歌,民歌是一切音樂創作的源泉的道理,使學生從心理上崇拜民族音樂,提高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感情。中國民歌浩若煙海,內蒙民歌的豪放、遼闊,江南民歌的婉轉、秀麗,陝北民歌的高亢、奔放,雲南民歌的明麗、清新,新疆民歌的活潑、歡快,無不給人以美的享受,從中得到豐富的體驗,體味到各民族的風俗民情和鮮明的地域色彩。學生對這些民歌創作根源的追溯,會對民族音樂產生由衷的熱愛之情。有了這樣美好的感情,就會對學習民族音樂產生濃郁的興趣,為學校進一步實施民族音樂教育打下濃厚的情感基礎。以民族音樂的欣賞為契機,增強學生的體驗能力,體驗民族音樂所塑造的意境,開拓學生的藝術視野,提高學生的藝術感受力、鑒賞力和創造力,以學生自我感受為基礎,啟發學生展開形象的翅膀,令學生將民樂與自我的情感認識不斷協調起來,使民樂的欣賞成為學生情感體驗的活動,在此活動中令學生自我振奮、自我感動。教師有意識地選擇欣賞曲目,做到有淺到深、由表及裡地對學生實施教育。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懷著由衷的喜悅去吸收民族音樂的營養,接受民族音樂文化的熏陶。
中國民族音樂走向世界很有市場前景,關鍵是要有好的作品和市
場運作。我認為,當前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存在著創作和市場兩個問題,需要下大功夫解決。「中國民族音樂的作品不夠豐富制約了其自身的發展。由於民族管弦樂的樂器和編制的特性,你不能用西洋的配器方式來寫中國民樂作品,而當代作曲家的作品有許多卻還是從西洋樂團的配器移植過來的,這樣的作品並不適合民族樂團演奏。民族音樂的市場開發問題也十分明顯,從我們在歐洲和美國的演出看,實際上民族音樂有市場,但國內缺少推廣民族音樂的機制,沒有專門的人才和經紀公司向世界各地推廣中國民族音樂。」
中國各少數民族經過漫長的發展歷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音樂.這些民族音樂以其濃郁的民族風格、優美動人的旋律與多姿多彩的演奏方式,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隨著近年來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少數民族音樂受到了商業文化的巨大沖擊.如何加大少數民族音樂的保護與發展力度,成為各界關注的問題.本文從分析少數民族音樂的生存現狀入手,闡述了保存與發展少數民族音樂的重要意義,並著重從跟上社會發展步伐、創造少數民族音樂藝術表現空間、積極發展少數民族音樂產業等三方面探討了保護與發展少數民族音樂的新思路.
總之,中國對外來的先進音樂教育模式應吸取其精華,創造出中國自己更新、更好的音樂教育模式,來發展中國的民族音樂教育。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面對中華文化對西方文化的潛在挑戰,面對多種文化沖突的加劇,我們要加強對民族音樂文化的保護和認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音樂文化建設成敗的關鍵,在於對民族音樂傳統的繼承和發展。而在發展的過程中,理智地借鑒國外的某些技術成分,與本民族的優秀成分融合,才有利於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和傳承。
民族音樂是關繫到民族意識、民族興旺的一個重要因素。音樂教育在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建設中應竭盡全力弘揚民族音樂文化,通過有效的途徑,在學校中營造濃厚的傳統文化的氛圍。音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實施中華民族傳統音樂教育培養學生們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
民族責任感。以此來加強他們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精神。學校音樂教育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是歷史賦予的使命,也是它不可推卸的責任。
作為一名留學生,我的印象中中國古代音樂史和現代音樂史中幾乎沒有提到中國音樂在國際間的研究問題,翻了一些外國音樂史也沒有專門論述中國音樂的地方。這可能還有待編輯吧。
中國古代音樂,如果說在世界上有所研究,基本上也是全在國內進行的,因為那個時候的國際文化交流不夠深入,即使後來深入了,也頻繁了,對音樂方面也沒有專門的研究著作。
而今,中國典型的東方音樂特點在世界音樂長河中越來越顯示出自己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