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古代不同時期音樂文化的具體表現
中國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由雲南元謀等地發現的古猿人化石可知,大約從 100萬年以前起,遠古的人類就已經在中國的土地上勞動、生息、繁衍。當最早的人類開始製造原始的工具和集體進行勞動的時候,原始的音樂便在他們的勞動節奏和勞動呼聲中萌發了幼芽。在漫長的歲月中,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緩慢發展,原始的音樂也逐漸地成長起來。只是這些原始的音樂早已湮沒無聞了,現在我們只能從古代文獻中一些有關遠古音樂的傳說和某些古文化遺存中發現的為數有限的原始樂器中約略窺見一斑。
古代文獻中關於遠古音樂的傳說,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某某氏為名的古樂,如朱襄氏之樂、陰康氏之樂、葛天氏之樂、伊耆氏之樂等;另一類是被尊為古代帝王的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和夏禹等時代的古樂。前者主要是處於氏族部落階段的產物,其時間一般均較早;後者有的已屬於部落聯盟和向階級社會過渡階段的產物,時間一般較晚於前者。這些傳說大都帶有比較濃厚的神秘色彩,後者尤多附會與誇飾,但它們還是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原始音樂的面貌。
約在公元前21世紀時,夏朝建立,中國社會逐漸進入奴隸制時代。由夏、商、西周到春秋末約1700年間,中國奴隸社會經歷了由產生、發展、興盛到衰亡的過程。在這段時期中,由於生產力的提高、社會分工的發展等新的客觀條件,音樂文化得以較快的速度向前發展。
在奴隸社會中,創造音樂的是奴隸——大量的樂工都是名副其實的奴隸,而享有音樂的則是貴族奴隸主階級。他們不僅把音樂作為享樂的手段,也把它用作加強其政治統治的工具。在當時,最受尊崇的就是奴隸主階級用於祭祀等重大典禮的樂舞。其內容多為歌頌統治者列祖列宗的功德,意在宣揚宗族奴隸主統治的合理性,為鞏固其統治權服務。音樂於是被打上了階級的烙印。
傳說中夏代的代表性樂舞是《大夏》,以歌頌夏禹治水的業績為內容,由9個段落組成,演出時用作伴奏,故又稱《夏》。據說這個樂舞在周代還在演出,由八列(八佾)頭戴皮帽、下著白裙、裸露上身的演員表演。看來還多少保留有早期社會的簡朴風貌。此外,夏代的樂舞還有啟的《九招》和《九歌》。《招》即《韶》,可以認為《九招》就是《韶》在夏代有所發展的形式。
商
商代的代表性樂舞名《》,亦稱《大》。出土的殷墟甲骨卜辭中不少片提到過商王用《》樂的事,如「乙亥卜,貞王大乙,亡尤」(《殷墟書契考釋》七十九下)等,說明商代帝王常在祭祀祖先時用它。據文獻記載,《》的內容是歌頌商湯滅夏開創商朝的功績,同樣具有為商族奴隸主統治造輿論的意思。商代的另一個重要樂舞是在「桑林之社」中用的《桑林》。「桑林之社」既是祭祀祖先,也是男女聚會結交的活動。《桑林》之舞在後人看來似有頗涉淫穢的表現,故有在鄭重的交際場合賓客迴避觀看的記載(《左傳?襄公十年》)。此外,商代還有一種求雨的舞蹈,稱為《雩》。「舞者吁嗟而請雨」,說明這是一種邊跳舞邊呼號求雨的舞蹈,這一舞蹈曾長期流傳後世。
周
周代的代表性樂舞有《武》和《象》,它們都是以歌頌周王朝統治者的功德為內容的。武又稱《大武》,歌頌周武王伐紂戰爭的勝利和國家在周、召二公的輔佐下得到有效的治理;《象》又稱《三象》,歌頌周成王討伐殷人叛亂的勝利。這些樂舞也都是為鞏固周王朝的統治服務的。
公元前 475年開始了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時代。其後,隨著封建生產關系的發展,各諸侯國通過變法相繼實現了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革命轉變。從此,中國封建社會開始了它緩慢而漫長的發展進程,直到1840年以後由於帝國主義的侵略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整整經歷了2300多年。
急劇的社會變革,給音樂文化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隨著奴隸制的崩潰和封建制的確立。舊的禮樂制度徹底崩潰了,舊時的雅樂也不可挽回地淪喪了,而新興的民間俗樂則以其旺盛的生命力蓬勃興起,還在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他已經不安地注意到「鄭聲之亂雅樂」的嚴重意義。到了戰國時期,魏文侯所愛聽的「新樂」已不只是「鄭聲」或「鄭衛之音」,而是已經包括了鄭、衛、齊、宋 4國的民間俗樂。還有齊宣王所好的「世俗之樂」,秦國宮廷中的「鄭衛桑間」之樂……,可以明顯地看出民間俗樂紛紛進入各國宮廷的新趨勢。在南方則有楚國的音樂——楚聲的興起,這種音樂曾經給偉大詩人屈原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養料。他的《九歌》就是由民間祀神歌舞加工創作而成的。在秦朝末年的農民大起義中,「楚聲」隨著以楚為基地並以楚為旗號的起義大軍而在全國擴大著它的影響,並在漢代的宮廷音樂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社會急劇變革的浪潮中,原來由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包括音樂教育)的「學在官府」舊秩序開始被突破,在春秋時期便已出現了學術下移的趨勢。孔子就是第一個以「詩書禮樂」教弟子的教育家。到戰國時期,私學有了更大的發展,再加上各國盛行養士之風,於是在社會上便形成了為數頗眾的一個「士人」階層。這些人來自不同的階級(許多是沒落的貴族),他們不僅受過一般的教育,而且許多人還具備有不同程度的音樂知識和技能,他們的出現,對當時音樂文化的發展不能不產生一定的影響。首先是代表不同階級的利益、具有不同政治傾向的眾多學派的出現,包括儒、墨、 道、 名、法、陰陽等各家各派的學者都不同程度地發表過對於音樂的看法和意見,並且互相爭辯,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生動局面。他們留下的音樂言論和幾本專門的論著(如墨子的《非樂》、荀子的《樂論》和《禮記?樂記》等)都顯示了古代音樂思想的光輝成就,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次就是從這些人中間產生出一批與舊時宮廷樂師截然不同的音樂家,如著名的伯牙、孟嘗君的門客雍門周等。音樂在他們手裡已不再是禮儀的附庸和宣揚迷信的工具,而成為表現人的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他們和許多來自民間的音樂家一起,匯合成一股音樂的新潮流。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動亂的時期。這時,國家分裂,戰亂頻仍,錯綜復雜的矛盾扭曲了社會的形象。固有的秩序,舊時的信念,統統都已幻滅。人們冀求著新的精神寄託,音樂便是一個理想的避難所。
清商樂
清商樂是這時期興起並在當時音樂生活中占居主導地位的一種音樂。它是晉室南遷之後,舊有的相和歌和由南方民歌發展起來的「吳聲」、「西曲」(或稱「吳歌」、「荊楚西聲」)相結合的產物,是相和歌的直接繼續和發展。其中的「吳聲」與「西曲」,一方面從相和歌中吸取了有益的經驗,另一方面仍發揮其原有的音樂特色,形成了多樣的富於特色的音樂結構。它與相和歌的一個顯著不同之處,是它的作品絕大多數皆以愛情為題材,較少有觸及社會矛盾的現實內容。其風格一般都較纖柔綺麗,但也有許多確實具有清新自然之美。這種情況的產生,固然和士族地主階級的享樂需要有直接的聯系,但作為一種最普通的感情表現,卻也另有其時代的需要。
琴曲
琴曲是這一時期獲得重大發展的第一個領域。琴的藝術,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由宮廷樂師向士人轉移以來,兩漢時期也有相當的發展,許多著名的文人如司馬相如、桓譚、蔡邕等都是著名的琴家。但是,魏晉以來,琴的藝術卻進入了一個高潮時期。當時的許多名士如魏晉時期的阮籍、嵇康,南北朝時期的戴逵、'" class=link>戴父子等,都以琴名世。對他們來說,琴主要是寄託他們的情志的工具,而非無謂的玩物。無論是不滿或者超脫,或寄情山水或飲酒高歌,或求仙成道或盡情享樂,都離不開一個中心:即對於個性或者說個人的價值的肯定。這是處在動盪不安、矛盾重重的時代里名士們能夠選取的一種最佳表達方式。由於這樣的原因,琴曲的題材范圍有所更新,表現形式也有顯著的進步。他們創作的或者經他們加工提高的不少琴曲長久地保持著它們的影響。
西漢末年由印度傳入中國的佛教,在這動亂的年代裡,一方面由於統治階級的提倡,另一方面飽經憂患的人民在這裡面也似乎得到了某種寄託,因得以廣泛流傳。在眾多的寺院里,僧徒們或作樂以供養佛,或歌贊以宣揚佛法,竟成了宮廷、府邸與地主庄園之外又一重要的音樂活動場所。在這中間,促成了佛曲的俗化和俗樂的佛化,連最少宗教色彩的俗樂——清商樂也開始顯現出與佛教音樂相結合的跡象,並逐漸形成了一種「其音清而近雅」的音樂——法曲,成為隋唐燕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自西晉時北部邊境諸民族的內徙和晉室的南遷,加上連年不斷的戰爭,既造成極大的破壞,也造成了南北之間、各民族之間經濟與文化的交流與民族融合的某種條件。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相互之間音樂文化的交流與融合。5世紀末,北魏孝文帝和宣武帝南征時所收伎樂,包括「江左所傳中原舊曲,……及江南吳歌、荊楚西聲」,南方的清商樂由此流入北朝;而在6世紀初,南方梁朝宮廷里演奏的鼓角橫吹曲則有不少是被稱為「北歌」的北方鮮卑族音樂。383年,前秦的呂光征龜茲,龜茲樂於是被帶到涼州,它和傳到那裡的中原音樂結合起來,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秦漢樂」(即後來的「西涼樂」)。此後,龜茲樂在北齊、北周時仍有傳入,高昌、疏勒的音樂也相繼傳進內地。至於外國音樂,早在4世紀中葉的前涼時便有天竺國(印度)音樂傳入。其後,還有中亞安國的音樂和東鄰高麗的音樂等也於 5世紀中葉陸續傳入。這些只不過是這類交流中部分較為突出的事例而已。頻繁的音樂文化交流,對當時音樂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給隋唐燕樂的高度繁榮作了准備。
燕樂
隋唐時期,在國家統一的局面下,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在這基礎上,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音樂文化,繁盛的燕樂便是它的主要標志。
隋唐燕樂,是為滿足統治階級享樂的需要而匯集在宮廷里的俗樂的總稱,它包括漢族的和少數民族的,中國的和外國的音樂。從隋初的七部樂到唐貞觀時的十部樂, 包括燕樂、 清商樂、西涼樂(隋初沿用北周「國伎」名稱)、高昌樂、龜茲樂、疏勒樂、康國樂、安國樂、天竺樂和高麗樂。不入十部者尚有扶南、百濟、突厥、新羅、倭國、南詔、驃國和屬於鼓吹樂系統的鮮卑、吐谷渾、部落嵇等多種伎樂,異常豐富多彩。如前所述,十部樂中大部分自 4世紀中以來已陸續傳入內地。然而,只是在國家實現統一之後,國內各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國際交往都極大加強的情況下,它們才得到了進一步的充實和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充分條件。
燕樂包括各種聲樂、器樂、舞蹈乃至散樂百戲之類的體裁和樣式,而其主體則是歌舞音樂。歌舞音樂中,大麴(包括法曲)又居於重要的地位。燕樂大麴直接繼承了相和大麴和清樂大麴的傳統,又有了重大的發展。大麴中含有散序、、中序(排遍、歌頭)、、正、破(舞遍)、入破、虛催、袞遍、實催(促拍)、歇拍、煞袞等不同的結構成分和段落。僅從這繁多的名目中便可看出,燕樂大麴無論是音樂的主題結構或者節奏的發展層次都遠較以前的相和大麴和清樂大麴更為細致,更為復雜而多變,其結構也龐大得多。以著名的法曲《霓裳羽衣》為例,全曲共有36段,其中「散序」6段,為器樂的演奏;「中序」(「排遍」)18段,是慢板的抒情歌舞;「破」(「舞遍」)12段,是節奏急促的快速舞蹈,有器樂伴奏。不難想見,這樣一首頗為長大的作品,如果沒有豐富的藝術手段,高度的技巧和動人的感染力,絕不可能在當時取得公認的完美的藝術效果。燕樂大麴的高度藝術成就,標志著歌舞音樂發展的一個高峰。
在音樂文化廣泛交流的基礎上興起的隋唐燕樂,在樂器的運用上也有了很大的發展。魏晉以來陸續從邊疆和國外傳入的許多新樂器如曲頸琵琶、五弦琵琶、篳篥、方響、鑼、鈸、腰鼓、羯鼓等,大都成了燕樂中的常用樂器。尤其是琵琶類彈弦樂器和各種鼓類擊樂器,適應著歌舞音樂的需要,有了較顯著的發展。在唐代的大麴中,琵琶通常是佔有中心地位的一種樂器,許多著名的音樂家都是優秀的琵琶演奏家,他們的演奏技巧——包括左、右手的技術和即席移調演奏的本領等已達到了相當高超的水平。鼓類樂器中,被唐玄宗稱之為「八音之領袖」的羯鼓,以「其聲焦殺,特異眾樂」而受到特別的注意,出現了許多技藝高超的羯鼓名手和成套的羯鼓獨奏曲,說明羯鼓音樂在節奏、力度與音色等方面都已有了相當高的表現力。總之,一方面眾多樂器的運用,極大地豐富了燕樂的藝術表現力;同時,燕樂的音樂也為促進樂器演奏技巧的進步和豐富器樂的曲目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隋唐時期的音樂,還有一些在當時及後世都有相當影響的體裁,其一是包括歌詞和曲子在內的各種歌曲,它們和燕樂大麴也發生一定的聯系,有時是它們被大麴所吸收,有時它們又從大麴吸取一些曲調。曲子的廣泛流傳,使為曲子填寫的詞成了宋代重要的文學體裁;其次是屬於「散樂」范疇的一些歌舞戲,如「代面」、「撥頭」、「踏搖娘」、「窟壘子」和一些帶有歌唱的「參軍戲」等,這些帶有一定故事情節的歌舞,為宋代雜劇與南戲的產生准備了條件;再其次便是唐代頗為流行的說唱變文。它原是寺院中僧侶們用民間原有的說唱形式演佛經故事來宣傳宗教的一種??說唱歷史或民間故事,在群眾中有廣泛的影響。這種齊言歌贊與散文講說相間的說唱音樂形式,正是後世詞話與寶卷一類說唱的直系祖先。
隋唐時期,統治階級雖然也曾致力於制訂雅樂,然而真正受到重視的還是用於享樂的燕樂,以至當時創作的某些雅樂也不能不受到流行的燕樂的影響。貞觀年間,唐太宗鑒於隋代承襲的前代雅樂,「梁陳盡吳、楚之聲,周、齊皆胡虜之音」,於是命張文收等人「為之折衷」,作《大唐雅樂》,已具有多種成分交融的特點。而《秦王破陣樂》等一些樂曲,則既用於燕樂,也用於雅樂。明顯地表現出燕樂對雅樂的影響。唐朝政府設立了龐大的音樂機構——大樂署、鼓吹署、教坊和梨園,統領各色音樂,總人數達數萬人,唐初的大樂署,其職能與前代大樂署不同,它不是專管雅樂的機構,而是兼管雅樂與燕樂,也負責各類音樂人員的訓練與考績。到開元年間,才部分地將燕樂從大樂署中分出來,各類燕樂(包括散樂、百戲)統歸左、右教坊和原來的內教坊,又專為表演法曲而在宮中設了梨園(包括一個30餘人的少年班「小部音聲」),並在西京和洛陽分別設了「太常梨園別教院」和「梨園新院」。梨園的人員是從燕樂的「坐部伎」中挑選,由唐玄宗親自審聽確定,是各類音樂人員中專業水平最高的一部分;其次是燕樂中的「坐部伎」,再次是燕樂中的「立部伎」,最後便是雅樂。當時曾有規定,經過訓練和考績,「坐部伎」中不合格的降到「立部伎」,「立部伎」中不合格的就降到雅樂里去。這樣的層次充分反映出當時對雅樂的輕視。
自魏晉以來,多種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音樂的匯合及燕樂的興盛,引發了音樂理論的發展。隋初鄭譯的八十四調理論的提出和後來燕樂二十八調的產生,都與不同音樂的交流而引起的更為頻繁的旋宮轉調的實踐需要有著直接的聯系。在樂律理論上,無論是南朝宋何承天的新律,或五代時的王朴律,都為克服三分損益律不能還生黃鍾的缺陷,探索著通向十二平均律的途徑,以適應十二律旋相為宮的實踐需要。
② 求:中國音樂的各個時代特點
(前221—公元960)這段歷史將近1200年,它同樣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一時期包括秦、兩漢、三國、晉(前221—公元420年),後一時期為南北朝、隋、唐、五代(420—960年)。兩個時期的共同特點是:歌舞大麴是音樂的主要形式。它們的區別則在於:前一時期漢族音樂是主要的音樂成份,後一時期經過歷史上空前的中外各族音樂大交流而達到了歌舞音樂的峰巔。 秦立國很短,只有14年時間,但它卻並不是過渡性質,而是開創性質,漢只是承襲秦的制度而已。在音樂上,漢就承襲了秦創立的樂府機構。秦代管理音樂有兩大機構。其一是「太樂」,從屬於「奉常」,「奉常」是掌禮的,所以「太樂」是管的禮儀音樂。另一就是「樂府」,從屬於「少府」,「少府」的職能是搜羅全國各地的物品供皇帝揮霍,所以「樂府」也就是搜羅各地有特色的歌舞供皇帝精神享受的機構了。 樂府在漢武帝時(前140—前87)受到格外重視,也得到了很大發展,搜集了「趙、代、秦、楚」(相當於今天陝西、山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蘇)廣大地區的民歌,又請著名文人司馬相如等數十人創作詩賦、歌詞,由李延年作曲。李延年是富有音樂傳統的中山地方的人,父母兄弟都是從事音樂工作的伎人。李延年因為善舞的妹妹受漢武帝寵幸而被封為「協律都尉」,這是個不見於常設職位的臨時封贈,但李延年在這個職位上充分發揮了自己的音樂才智。所謂「協律」,指音樂的創作和演出,李延年善作曲,也善改編新曲,人們稱他的音樂是「新聲」、「新聲曲」、「新變聲」。 從漢武帝時開始,樂府越來越龐大,起初宴會娛樂,不過歌童歌女70人演唱,另有樂隊伴奏,規模並不算大。但是到後來樂府屬下已有八百多人,所以到公元前7年,就不得不取消樂府,但被裁撤的卻大都是各地的演唱演奏人才,剩下的小部分則被分配入「太樂」,改從事雅樂活動。但二百年間,尤其是漢武帝以後的一百年間,樂府的影響是極大的,後代雖無樂府的名目,但基本上有著相應的建置,而且後代把與樂府搜集的歌謠相似的歌體也都稱之為「樂府」。 樂府搜集的最有名的歌曲形式叫「相和歌」。「相和歌」本是民間的無伴奏「徒歌」,往往一人唱,幾人和,在這個基礎上加絲類、竹類樂器伴奏,也就是「絲竹更(交替)相和」,就稱為「相和歌」。絲竹類伴奏樂器有琴、瑟、箏、琵琶、笛、笙、篪,而由歌唱者敲節鼓統一節奏。相和歌的結構形式比較多樣,既可以一曲到底,不分段落,也可以分兩個以上段落,每個段落稱為一「解」。結構較為大的,後來也稱為「大麴」,「大麴」有時前面有相當於引子的「艷」段,後面有尾聲性質的「趨」或「亂」段。這樣的結構形式,已可表現比較復雜的內容或情感。相和歌已明確有幾種不同的調高,並記明哪首樂曲屬哪個調,我們雖然從秦以前的樂器和文獻記載上知道,早就有調高不同的現象,但那時卻沒有調名。確立調名,是相和歌中才有的。相和歌的五個基本調名叫平調、清調、瑟調、楚調、側調。其中前面三調在晉以後為清商樂專用,又稱「清商三調」。 平調以黃鍾為宮,所以平調就是正調的意思,也就是基本調。瑟調和清調,分別是平調的下四度和上四度調,它們是在樂器上最易轉換的近關系調。但是在笛上,這三個調的名稱並不相同。平調,笛上稱正聲調;瑟調,笛上稱下徵調;清調,笛上稱清角之調。以正聲調為標准,其它調的宮音相當於正聲調的什麼音,就叫什麼調。詳見下表: 律名 階名 調名黃 鍾 大 呂 太 簇 夾 鍾 姑 冼 仲 呂蕤 賓 林 鍾 夷 則 南 呂 無 射 應 鍾 平調(正聲調) 宮 - 商 - 角 - - 徵 - 羽 - - 瑟調(下徵調) - - 徵 - 羽 - - 宮 - 商 - 角 清調(清角之調) 徵 - 羽 - - 宮 - 商 - 角 - - 清商樂是相和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展。東晉政權南遷(4世紀初)以後,南方的音樂隨著有了更顯著的地位。地處長江下游的吳地歌曲在戰國時本就有名,稱為「吳」,現在則被呼為「吳聲」;長江中游早就出名的「楚聲」在新的時代叫做「西曲」。它們都是在原地新發展起的聲樂,不能理解成舊調新唱。吳聲、西曲和南遷後帶來的以北方民歌為主的相和歌合流,當時給了個新名字,就叫「清商樂」,也簡稱「清樂」。吳聲、西曲都是短小的歌曲,一般為四句,有時在前面加一引子,或後面加一尾聲,稱為「和」或「送」。和相和歌的「艷」、「趨」(「亂」)不同的是,相和歌的這些段落有時並不歌唱(估計應為器樂段落),吳聲和西曲則一律是歌唱的,而且多半是合唱。
求採納
③ 中國各個時代的流行音樂
「四大天王」90年代代表
「中國唱片百周年展」開幕典禮中民政事務局主席助理秘書長馮浩賢、香港音樂匯展籌委會主席吳雨、中國唱片總公司總經理趙大新、國際唱片業協會主席洪迪等,連同潘迪華、汪明荃、草蜢、李克勤、容祖兒等歌手主禮,各歌手更捐出具紀念價值的個人珍藏放入展櫃內,潘迪華有60年代推出的首張唱片、汪明荃捐金針獎、克勤是一張18年前的黑膠碟,「草蜢」是有親筆簽名的最新演唱會DVD,容祖兒是99年推出的首張EP。
展品中代表了不同年代的樂壇,90年代的表表者該是「四大天王」的華仔、城城、學友和黎明,其中華仔拿出演唱會穿過的「龍袍」、學友有「雪狼湖的造型服」、城城是演唱會著過的頭盔和閃鞋,還有他們的唱片等,反見黎明和天後鄭秀文只捐出一張簡單的演唱會海報和一隻CD,支持程度顯然不及其他三位天王。
已故歌手展品更珍貴
梅艷芳展出的皮褸和唱片等全是歌迷提供,其家人未有參與。大會負責人黃志淙有口難言說:「好多復雜原因借唔到,大家都明啦,都有問過劉培基借阿梅的衫,對方話不是時候。」
其他對樂壇有貢獻的已故藝人,包括張國榮憑《風繼續吹》僅有的一張金唱片,因其後哥哥所得的皆是白金唱片,這是張國榮生前的珍貴品,每次搬屋後都會放置在書房;羅文的展品是向其姐及沙田文化歷史博物館借出,現場還有陳百強和黃霑的琴譜和曲譜手稿;家強提供哥哥家駒的兩支結他等。
黃志淙希望藉著今次活動引起政府關注,安排這些有紀念價值的物品放置在博物館。
阿姐選擇金針獎,覺得這是屬於個人音樂唱片路上的成績,努力了40年才獲認同,從而希望鼓勵後輩歌手亦努力去發揮所長,阿姐對今次展品相當感興趣,不忘帶備相機拍照留念。草蜢捐出近期演唱會DVD,認為此匯聚草蜢20年的精華,他們更在師傅阿梅的展品前拍照留念。
==========================
樂壇珍藏品見證百年風雲
2006.03.23 成報
「中國唱片百周年展」前晚於會展正式揭幕,現場展出超過二百件百年來的珍藏,包括不同時期的唱片,有代表性歌手的手稿、舞台服飾、樂器等。<采訪>丘紅 <攝影>吳國明
前晚的開幕典禮邀來潘迪華、汪明荃、草蜢、李克勤、容祖兒等歌手出席,各歌手更捐出個人珍藏,潘迪華捐出60年代推出的首張唱片、阿姐選擇了金針獎、克勤挑選了18年前推出的黑膠碟,草蜢是親筆簽名的「我們」演唱會DVD,Joey是人生推出的首張EP。
展品中分成不同的主題,最具代表性的是金培達贏得的銀熊獎及學友在蒙地卡羅贏的獎項,而「四大天王」均捐出不少私人物件,包括《雪狼湖》的造型服、城城拍唱片封面的頭盔和水晶舞鞋,Leon只捐出一張海報。而張國榮憑《風繼續吹》僅有的一張金唱片,這是哥哥生前最珍貴的獎項,羅文的展品則是由其姊及沙田文化歷史博物館借出,以及家強借出哥哥家駒的兩支結他等,而阿梅展出的皮褸和唱片都是歌迷珍藏,希望藉今次活動引起政府關注。
====================
大公報報道:
「中國唱片百周年展」開幕典禮,前晚假灣仔會展中心舉行,出席揭幕典禮包括:民政事務局主席助理秘書長馮浩賢、香港音樂匯展籌委會主席吳雨、中國唱片總公司總經理趙大新、國際唱片業協會主席洪迪、歌手潘迪華、汪明荃、草蜢、李克勤、容祖兒等。一眾歌手們相繼捐出一些具代表性的展品,放進時間廊,包括:潘迪華有六十年代推出的首張唱片、阿姐捐出金針獎、克勤是一張十八年前的黑膠碟,草蜢則是親筆簽名的最新演唱會DVD,祖兒是九九年推出的首張EP。
逾二百展品
展館內,共收藏逾二百件珍藏展品,當中不乏具代表性歌手捐出的珍藏,有九十年代「四大天王」張學友、劉德華、郭富城和黎明的物品。華仔捐出演唱會穿過的龍袍、學友捐出《雪狼湖》的造型服、城城捐出演唱會著過的頭盔和閃鞋,反觀黎明捐出海報,就欠心思。而幾位已故的紅歌手,包括:梅艷芳、羅文、陳百強、黃家駒、張國榮,透過他們的親友,大會亦收集了他們的珍藏品作展覽。當中有阿梅的皮褸和唱片、「哥哥」《風繼續吹》僅有的一張金唱片,繼這張金唱片後,「哥哥」所得的全都是白金唱片,所以這張金唱片對「哥哥」來說是很珍貴,每次他搬屋都會將這張金唱片放在書房內。而陳百強和黃霑的手稿琴譜和曲譜亦是展品之一,還有家駒生前用過的兩支結他等。其餘較具特色的展品,包括:二次大戰前出版的曲集、畫報,戰後面世的唱片,不同年代著名歌手的舞台服飾和樂器等。
===================
SUNDAILY REPORTS:
由「香港音樂會展」籌委會舉辦的《中國唱片百年展》前晚揭幕,請得潘迪華捐出60年代推出的首張唱片、汪明荃捐十大中文金曲「金針獎」、草蜢捐《我們的演唱會》DVD、李克勤捐18年前推出的黑膠EP,以及容祖兒捐99年處女EP,放入一個專櫃
④ 中國音樂歷史分哪些時期和其特點
一、區分:
1.以年代之分的主線:趙,衛之音,俗稱靡靡之音也。其發展在戰國時代,趙、衛二國。通俗的說就是現代的流行音樂。不過極美,屬於古代典型貴族音樂這類。其餘的從遠古一直到近代中國的都是以正統音樂為主;現代中國發展的音樂就有西方元素的引入,這里的元素指的是思想,其具代表性的就是上海,最終發展至港台地區演變為現在的流行音樂;再一個就是當代中國上世紀80年代年以前的革命歌曲,直至今日的從革命歌曲到流行音樂的演變。
2.以地區之分為主線:京劇,越劇,閩劇,川劇,花燈,黃梅戲,二人傳,信天游等等在中國各個省市都有自己的獨特音樂,具體的可以詳細查查。
3.樂器之分:相信你知道的樂器比我知道的還多還懂。就我來說,除了傳統的那些樂器以外特別愛聽的還有這幾類,馬頭琴(還是馬尾琴,蒙古的)、葫蘆絲(傣族)、手鼓(新疆)等等名族樂器。
二、特點:多以地區之分差別最大(根本原因:經濟發展)。各個年代的發展多受當時的政治局面(影響文化發展方向)、經濟狀況(影響休閑需求)以及皇帝愛好(以傾國之力影響格局)的影響頗多。
⑤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歌
第一種
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版漢;
三分魏蜀吳權,二晉前後沿;
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第二種
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
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
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
(5)中國各個朝代的音樂方式擴展閱讀
夏:據傳禹曾受封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姒少康在綸城(今河南商丘虞城西)中興夏朝,恢復夏朝的統治,史稱「少康中興」。
商:相傳商族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鎮)。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
周:周人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⑥ 中國古代各個朝代的流行音樂或被人們傳唱的小調有哪些
在初民的原始狩獵與祭祀等活動中,產生了最早的中國民歌,也揭開了五音匯聚的音樂史頁。經數千年的發展演進,中國音樂始終向世界敞著開放的胸懷,始終激發出自由和真切的吶喊,吞吐吸納,借鑒融會,共構成七彩繽紛的中華樂章。
【鍾鼓之樂(前16世紀—前221)】
這一段歷史長達一千三百年左右,跨越商、西周、春秋、戰國,直至秦統一中國。它又可以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是商代,西周以後則屬後期。這兩個時期既有共同之處,即以「鍾鼓之樂」為主,又有比較明顯的區別。
商代高度發展的音樂,為周代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因為周族的文化本不及商,其文化技術均取之於商。周滅商以後,在商的中心地區分封了衛國,而沒有把自己的政治中心遷到商地去。周的音樂,也就是岐周(今陝西關中一帶)的本土音樂,即是其原有的音樂。大約是出於籠絡人心,緩和氏族矛盾的目的,周人往往自稱「夏人」,後來因為「夏」、「雅」兩個字那時讀音一樣,習慣上便把周人的所謂「夏」寫成了「雅」(這至少有利於把前後相差好幾百年的兩個「夏」相區別)。所以「雅言」就是周地的語言(音);「雅詩」(《詩經》中的大、小《雅》)就是周地的詩;「雅樂」,其實也就是周地的音樂(舞蹈)。
【歌舞大麴(前221—公元960)】
這段歷史將近1200年,它同樣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一時期包括秦、兩漢、三國、晉(前221—公元420年),後一時期為南北朝、隋、唐、五代(420—960年)。兩個時期的共同特點是:歌舞大麴是音樂的主要形式。它們的區別則在於:前一時期漢族音樂是主要的音樂成份,後一時期經過歷史上空前的中外各族音樂大交流而達到了歌舞音樂的峰巔。
秦立國很短,只有14年時間,但它卻並不是過渡性質,而是開創性質,漢只是承襲秦的制度而已。在音樂上,漢就承襲了秦創立的樂府機構。秦代管理音樂有兩大機構。其一是「太樂」,從屬於「奉常」,「奉常」是掌禮的,所以「太樂」是管的禮儀音樂。另一就是「樂府」,從屬於「少府」,「少府」的職能是搜羅全國各地的物品供皇帝揮霍,所以「樂府」也就是搜羅各地有特色的歌舞供皇帝精神享受的機構了。
樂府在漢武帝時(前140—前87)受到格外重視,也得到了很大發展,搜集了「趙、代、秦、楚」(相當於今天陝西、山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蘇)廣大地區的民歌,又請著名文人司馬相如等數十人創作詩賦、歌詞,由李延年作曲。李延年是富有音樂傳統的中山地方的人,父母兄弟都是從事音樂工作的伎人。李延年因為善舞的妹妹受漢武帝寵幸而被封為「協律都尉」,這是個不見於常設職位的臨時封贈,但李延年在這個職位上充分發揮了自己的音樂才智。所謂「協律」,指音樂的創作和演出,李延年善作曲,也善改編新曲,人們稱他的音樂是「新聲」、「新聲曲」、「新變聲」。
從漢武帝時開始,樂府越來越龐大,起初宴會娛樂,不過歌童歌女70人演唱 ,另有樂隊伴奏,規模並不算大。但是到後來樂府屬下已有八百多人,所以到公元前7年,就不得不取消樂府,但被裁撤的卻大都是各地的演唱演奏人才,剩下的小部分則被分配入「太樂」,改從事雅樂活動。但二百年間,尤其是漢武帝以後的一百年間,樂府的影響是極大的,後代雖無樂府的名目,但基本上有著相應的建置,而且後代把與樂府搜集的歌謠相似的歌體也都稱之為「樂府」。
樂府搜集的最有名的歌曲形式叫「相和歌」。「相和歌」本是民間的無伴奏「徒歌」,往往一人唱,幾人和,在這個基礎上加絲類、竹類樂器伴奏,也就是「絲竹更(交替)相和」,就稱為「相和歌」。絲竹類伴奏樂器有琴、瑟、箏、琵琶、笛、笙、篪,而由歌唱者敲節鼓統一節奏。相和歌的結構形式比較多樣,既可以一曲到底,不分段落,也可以分兩個以上段落,每個段落稱為一「解」。結構較為大的,後來也稱為「大麴」,「大麴」有時前面有相當於引子的「艷」段,後面有尾聲性質的「趨」或「亂」段。這樣的結構形式,已可表現比較復雜的內容或情感。相和歌已明確有幾種不同的調高,並記明哪首樂曲屬哪個調,我們雖然從秦以前的樂器和文獻記載上知道,早就有調高不同的現象,但那時卻沒有調名。確立調名,是相和歌中才有的。相和歌的五個基本調名叫平調、清調、瑟調、楚調、側調。其中前面三調在晉以後為清商樂專用,又稱「清商三調」。
【新音樂品種的形成和聲樂器樂的全面發展(公元960—公元1911)】
這一段歷史包括宋(遼、金)、元、明、清,其特點是:不但以前佔主導地位的歌舞音樂繼續有所發展,而且產生了許多新的音樂品種,從而使聲樂和器樂得到了全面發展,成為中國近代音樂的基礎。
如前所述,中國的音樂,在隋唐以前一直被深鎖在高門大宅里,普通平民雖然是音樂的創造者,也是新的音樂品種的提供者,但卻並不能最終享有它們。這種現象在隋唐時終於有所改變,那時侯,佛教寺院的廟會之類附帶著成了平民的音樂活動園地,酒樓也時有詩歌的演唱。到宋代以後,進一步出現了根本性的轉變。由於工商業發展,都市繁榮,以市民為代表的平民有了自己的娛樂場所,當時稱之為「瓦市」、「勾欄」,「瓦市」「勾欄」在都市之中,既經營貿易,也進行平民藝術的演出活動。如果說宋代以前的音樂幾乎都是以宮廷演出為代表的話,那麼,宋代以後的音樂就要以這些「瓦市」、「勾欄」,還有其後的「戲樓」、「茶館」等的演出為代表;對於歷史來說,宮廷音樂已無足輕重。所以,宋代前的中國音樂史幾乎是宮廷音樂史,宋以後事實上已是市民(或平民)的音樂史。
⑦ 不同時期的音樂形式及其主要特徵
中世紀時期的音樂特點
中世紀是歐洲封建社會最主要的階段,宗教勢力強大,形成了政教合一的政體,教會反科學、反人道的黑暗統治,使藝術發展受到了極大壓抑,音樂發展非常緩慢。但因為教會對音樂教化作用的重視,此時期宗教音樂得到了一定發展,最突出的成就是格里高利聖詠的興盛和流傳、職業音樂家的形成以及記譜法的完善和復調的出現。 中世紀的宗教音樂基本為單聲部的齊唱,也有齊唱與獨唱、對唱的等形式,以格里高利聖詠為典型代表,音樂理性、平緩、無情緒變化,呆板而單調。戲劇中的人聲演唱形式多樣。世俗音樂多反映民間生活和愛情,較為生動豐富,但不是此時期音樂的主流。 教會音樂,即歌唱聖詩、朗誦聖經,可以想像是純粹的聲樂。宗教音樂歷來以聲樂為主,這是因為聲樂有歌詞。與此相反,器樂主要是作為世俗音樂而得以發展起來的。 羅馬式音樂是中世紀這一時期的重要音樂形式之一,其代表當首推格雷戈里聖詠,這是典型的天主教音樂。
文藝復興時期音樂的特點 文藝復興從義大利尼德蘭樂派的出現開始,逐步擴展到全歐洲。文藝復興提倡人文主義,宣傳從本質上關心人和人的價值,主張藝術表現人的情感,強調人的偉大和巨大潛能。在此階段,大量世俗音樂廣泛流傳,貴族階層地位上升,僱傭專門音樂家不再是教會的專利。音樂逐漸脫離宗教音樂的單純教化功能而重新以表達人的情感作為根本目的。復調音樂發展,器樂演奏作為獨立表演形式的出現,改變著人聲在音樂中的主導地位,成為此時期音樂發展的重要成就。 文藝復興時期,音樂開始以表現人的情感為主要目的和內容,風格優美、和諧、華麗、音色純凈。這時期不再拘泥於兩聲部,有了三聲部,注重和聲效果。 文藝復興時期的旋律以級進為主,是歌唱性的,與歌詞的抑揚頓挫有關系,很少有大跳音音程出現。
巴洛克時期音樂的特點
巴洛克時期,宮廷成為音樂文化的中心,貴族可以組織個人樂隊,城市出現民間音樂機構和團體,市民音樂生活愈加豐富。 數字低音的出現,平均律的確立,大小調體系的建立,和聲功能體系的形成,使巴洛克時期的音樂開始從單一樂思、沒有強弱起伏情緒變化的單聲部旋律,向多聲部、音樂出現對比、和聲概念確立以致形成主調音樂過渡。 歌劇的創立是巴洛克時期最突出的音樂成就。而器樂與聲樂此時在音樂生活中平分秋色,奏鳴曲體裁形成,器樂合奏形式出現;古鋼琴、小提琴逐漸成為器樂演奏中的主要樂器。巴洛克時期的音樂風格尚有著濃厚的宗教色彩,音樂理性、優雅、均衡、純凈、旋律的反復出現缺少對比與起伏。 巴洛克時期通常僅表達一種基本情緒,具有情緒的一致性、節奏的持續性、主題的反復出現、力度的一致性,達到了旋律的流暢性,伴奏織體的簡潔性,演唱風格的抒情性。
古典主義時期音樂特點
在資產階級革命興起與啟蒙運動的影響下,歐洲中產階級逐漸走上政治舞台。中產階級以人為本的思想意識,積極向上、富於革命精神的面貌,極大影響了音樂家們的創作傾向和風格。崇高、樸素、完美、和諧與庄嚴,民族民間音樂與世俗音樂素材的採用,以及音樂發展中戲劇性的追求、奏鳴曲式的完善與交響樂形式的確立,成為古典主義時期音樂發展的突出特點。其中,奏鳴曲式結構以對比統一作為器樂作品音樂發展的基本原則,強調了音樂的復雜性、豐富性、突出了音樂發展中內在矛盾沖突與解決的關系,為交響樂等所有大型器樂作品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此時,音樂會的普及,職業音樂家地位的改變,作曲家帶有個人屬性的創作風格,使音樂的專業化程度與在大眾中的普及程度同時得到提高,進而推動了歐洲音樂走向輝煌。
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情緒的豐富變化和對比獲得了全新的強調。節奏的靈活性,在織體上基本屬於主調音樂。旋律悅耳動聽,漸強與漸弱的力度變化,表現了該時期的音樂特點。
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特點
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浪潮席捲整個歐洲,上層建築的革命進一步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與之相應,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思潮的興起,是歐洲音樂文化也進入了發展的新階段。追求自由和崇尚個人主義,成為此時期的時代精神。作為對古典樂派理性主義的反動,以自我表達為主、注重抒發個人情感與意識、強調個人主觀感受為主要特徵的浪漫主義音樂思潮應運而生。 浪漫主義將情感作為音樂表現的主要內容,更注重音樂旋律的的歌唱性。抒情、自由、詩意、充滿個性的音樂風格,與富有色彩的情緒渲染以及音樂的民族性,成為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要特點。因此,藝術歌曲、鋼琴抒情小品等善於表現個人情感的音樂體裁在此時得到很大發展; 交響樂與歌劇也更加註重人物的內心情感描寫和抒發。以單樂章交響詩為典型的標題音樂的出現,強調了音樂內容的具體指向和主題性。鋼琴成為浪漫主義時期最主要的樂器。 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強調了自我表現和風格的個性化,富有表現的的目的與主題,民族主義與異國情調,標題音樂,富有表現的音色,豐富的和聲,力度音高與速度范圍的擴展,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最大限度的體現了個人的情感與抒發。
近現代時期音樂的特點
世界進入20世紀後,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社會物質極大豐富,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之間開始有機會平等地進行全面的文化對話。經濟的全球化、政治的多元化、文化的本土化,極大地影響了歐洲藝術流派的演變與發展。各種藝術思潮的層出不窮,信息時代高科技手段的參與,成為構建歐洲20世紀音樂發展多元、多變、流派紛呈的基礎與條件。20世紀音樂最突出的特點,是它對以往音樂傳統的顛覆和創新。各民族地區的本土音樂,開始堂而皇之地與西方主流音樂並列,歐洲音樂中心的概念從此動搖。 20世紀音樂的特色,在音色,和聲,傳統調性體系的改變(甚至出現無調性音樂),節奏(自由而多變的節奏結構),旋律,都進行了大的突破和顛覆。呈現出20世紀音樂風格的多元化,多樣性的特點。
⑧ 中國朝代順序歌
第一種
[大陸人教版小學歷史教材]
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沿;
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第二種
[香港版本]第一首
炎黃虞夏商,周到戰國亡,秦朝並六國,嬴政稱始皇。
楚漢鴻溝界,最後屬劉邦,西漢孕新莽,東漢遷洛陽。
末年黃巾出,三國各稱王,西晉變東晉,遷都到建康,
拓跋入中原,國分南北方,北朝十六國,南朝宋齊梁,
南陳被隋滅,楊廣輸李唐,大唐曾改周,武後則天皇,
殘皇有五代,伶官舞後庄,華歆分十國,北宋火南唐,
金國俘二帝,南宋到蘇杭,蒙主稱大汗,最後被明亡,
明到崇幀帝,大順立闖王,金田太平國,時適清道光,
九傳至光緒,維新有康梁,換位至宣統,民國廢末皇,
五四風雨驟,建國存新綱,抗日反內戰,五星紅旗揚。
第三種
[大陸蘇教版歷史教材]、[香港版]第二首
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
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
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
第四種
[香港版本]第三首
夏後殷商西東周,春秋戰國秦皇收。
西漢東漢魏蜀吳,西晉東晉兼五胡。
匈奴羯氐羌慕容,拓跋代北後稱雄。
宋齊梁陳是南朝,北魏齊周稱北朝。
北周滅齊傳於隋,隋又滅陳再統一。
隋滅唐興稱富強,五代十國各稱王。
契丹興起在北方,建號為遼入汴梁。
五代梁唐晉漢周,宋朝建國陳橋頭。
女真建金先滅遼,打破汴京北宋消。
南宋偏安在江南,蒙古興起國號元。
滅金滅宋歸一統,元朝統治九十年。
明代共傳十六君,滿洲初起號後金。
後金國號改為清,入關稱帝都北京。
人民覺悟革命起,清帝退位民國立。
人民民主再勝利,齊心奔向共產國。
第五種
盤古開天神話傳, 三皇五帝數千年。
炎帝黃帝華夏祖, 堯舜禹王位讓賢。
夏商西周奴隸制, 東周列國變封建。
秦漢統一開疆域, 三國紛爭起戰亂。
西晉東晉南北朝, 隋唐疆域又擴展。
五代十國鬧割據, 宋遼夏金歸大元。
明朝船隊下西洋, 清朝鎖國被破關。
民國內戰加外戰, 人民共和開新篇。
第六種
[香港中學生常用簡易版本]
黃虞夏商周,春秋戰國秦,
兩漢三國晉,晉後南北分,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及民。
第七種
三皇五帝夏商周,歸秦及漢三國謀。
晉終南北隋唐繼,五代宋元明清華。
第八種
夏商西周繼,春秋戰國承。
秦後西東漢,三國西東晉。
兩晉南北朝,隋唐大一統。
五代和十國,宋遼與夏金。
元明清三代,中國疆土定。
夏朝:約公元前2029年-約公元前1559年,共計:471年
商朝:約公元前1559年-約公元前1046年,共計:438年
周朝: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共計:867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首稱皇帝,共計:16年
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共計:5年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漢高祖劉邦,共計:210年
新朝:公元8年臘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興帝王莽,共計:16年
玄漢:公元23-25年,漢更始帝劉玄,共計:3年
東漢:公元25-220年,漢光武帝劉秀,共計:196年
三國:公元220-280年,魏、蜀、吳三足鼎立,共計:61年
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265-316年)、東晉(317-420年) ,共計: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計: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楊堅,共計:38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淵,共計: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共計:54年
十國:公元891-979年,共計:8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計:320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共計:98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計:277年
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共計:268年
⑨ 中國古代歷史朝代順序歌 詳細的
第一種
三皇來五帝始,堯舜禹相傳;自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沿;
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第二種
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
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
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
(9)中國各個朝代的音樂方式擴展閱讀
夏:據傳禹曾受封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姒少康在綸城(今河南商丘虞城西)中興夏朝,恢復夏朝的統治,史稱「少康中興」。
商:相傳商族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鎮)。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
周:周人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⑩ 中國各朝代音樂機構及其功能
在隋唐時期,來燕樂盛極一時。源隋代建立了宮廷宴飲、娛樂用的「七部樂」、「九部樂」,標志了燕樂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
「詩樂」是唐代詩歌與音樂巧妙結合後,所出現的極具特點的文化現象。唐代文人的詩作,大多用於歌唱而且很受社會歡迎。上至皇帝,下到平民,到處都可以接觸到詩樂,如在韓翊的《送鄭員外》中道:「孺子亦知名下士,樂人爭唱卷中詩」,這表明詩樂的普及程度已深入社會各層面。又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又稱《陽關三疊》)不僅在當時廣為流傳,而且也被後世所傳誦。唐代所興盛的詩樂,得益於有序的音樂機構,如專門管理雅樂和燕樂的「大樂署」、 專門管理音樂藝人的「教坊」和專門管理儀仗鼓吹音樂的「鼓吹署」、專門學習《法曲》的 「梨園」;這些音樂機構的建立,為唐代的音樂人才培養和音樂時尚的引導,提供了先決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