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載體 > 中國音樂文化的定義

中國音樂文化的定義

發布時間:2021-01-25 07:11:44

Ⅰ 一篇關於我最喜歡的音樂的論文(660字左右)

論文:中國風音樂

近幾年來,形式新穎的「中國風」音樂大行其道。從傳統審美角度來看,這種音樂形式無論在歌詞、編曲、演唱方法還是整體風格上都符合中國古典審美精神,與民族文化的心理積淀有密切關系。但在這種音樂形式廣泛流行的同時,我們也應該認真反思,探索傳播傳統文化的最佳途徑。

近幾年來,一批新生代音樂創作人和歌手將中國的一些民族文化的元素融合在自己的歌曲中,形成了獨特的「中國風」流行音樂。這種新奇、獨特的音樂形式很快席捲了流行樂壇,受到了聽眾的廣泛關注,獲得了大眾的追捧。也正是因為這樣,越來越多的歌手為了迎合大眾,將「中國風」音樂的風潮推到了極致。同時,這種「中國風」也在廣告、電影、服飾、建築等各種藝術中大放異彩,形成了獨特的「中國風」文化。可以說,「中國風」的流行,與在儒、道、佛影響下的中國傳統審美精神有密切的關系,同時,這種現象也源自中國民族文化的心理積淀。
一、何謂「中國風」音樂
「中國風」,如果按字面上解釋,即有中國特點的音樂風格。當然,這並非是指中國的傳統音樂,而是指在流行音樂領域的一種融合傳統音樂的獨特音樂形式。關於「中國風」音樂的定義,得到大家普遍認可的音樂人黃曉亮在博客中說道:「中國風就是三古三新(古辭賦、古文化、古旋律和新唱法、新編曲、新概念)結合的中國獨特樂種。歌詞具有中國文化內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編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圍,歌曲以懷舊的中國背景與現代節奏的結合,產生含蓄、憂愁、幽雅、輕快等歌曲風格。」也有人曾經試著給「中國風」音樂下過如下的定義:「中國風」的歌曲多採用「宮調式」的主旋律;在音樂的編曲上大量運用中國樂器,如二胡、古箏、簫、琵琶等;在唱腔上運用了中國民歌或戲曲方式;在題材上運用了中國的古詩或傳說故事。雖然這兩種說法還有待商榷,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國風」音樂的特質。
(一)歌詞包含中國古典文化
「中國風」音樂最突出的特點是在歌詞中包含中國古典文化。有的作品直接把古辭賦拿過來運用,如王菲的《水調歌頭》、蔡琴的《如夢令》、伊能靜的《念奴嬌》等,即是把古典詩詞直接譜曲並融入現代配樂來重新演繹。有的作品則是借用古典文學作品中常用的意象如「月」、「水」、「鏡」、「梅」、「竹」、「蘭」、「茶」、「楊柳」等融人作品,如《東風破》、《發如雪》、《菊花台》、《千里之外》、《青花瓷》、《蘭亭序》等。還有的作品傳達了中國傳統的情感內容,如周傑倫的《以父之名》、《聽媽媽的話》、《蝸牛》等,這些歌曲顯然和中國傳統的重親情的倫理情感緊密契合。有音樂人指出:「『中國風』音樂作品的歌詞主要有兩大特點,一是歌詞整體營造古典民族的文化氛圍,運用大量的古典意象;二是歌詞中帶有一些鮮明的民族符號,以此來體現民族特色。
周傑倫的代表作《東風破》,其歌詞是:「一盞離愁孤單佇立在窗口,我在門後假裝你人還沒走,舊地如重遊月圓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燭火不忍苛責我,一壺漂泊浪跡天涯難人喉,你走之後酒暖回憶思念瘦……楓葉將故事染色結局我看透,籬笆外的古道我牽著你走過,荒煙漫草的年頭就連分手都很沉默」。歌名本身就是詞牌名,其中「離愁」、「燭火」、「古道」、「思念瘦」等充滿古典意象的詞語更是營造出悲涼的氣氛。((青花瓷》中的「素胚」、「釉色」、「臨摹」、「窯燒」等描述青花瓷製作工藝的詞被巧妙融合在歌詞中,同時極力渲染江南雅緻淡然的景色,構成了極具畫面感的內容。《本草綱目》借用了李時珍的醫學著作《本草綱目》來傳達古典情懷,胡彥斌的《曹操》則描述了一代裊雄曹操的故事。因此,包含傳統文化是「中國風」音樂在歌詞內容上的主要特點。
(二)編曲和唱法融合大量的民族音樂特徵
一般來說,當代流行音樂習慣以西洋鍵盤樂器、打擊樂器和電子音樂為主,而「中國風」音樂使用傳統的樂器,如二胡、琵琶、竹笛、古箏等,使中國韻味被積極地呈現出來,是一種全新而且獨特的音樂表達。如周傑倫的《東風破》主要運用了二胡;《霍元甲》則主要融入琵琶和大鼓,沉悶而厚重的鼓聲陣陣,表現一代宗師的武學氣概,全曲氣勢十足。林俊傑的《江南》主要運用了簫,簫聲綿綿,流暢抒情,委婉動聽。民族樂器與現代音樂元素巧妙地揉合在一起,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江南水鄉的雅緻淡然。
除了配樂和編曲之外,很多「中國風」音樂大膽地運用了傳統音樂的演唱方法,如民族唱法、戲曲唱腔等。如陳升的《北京一夜》用老生腔演唱,之後有《霍元甲》中的花旦腔,《紅塵女子》、《以父之名》中的青衣腔,《在梅邊》里的崑曲,陶品的《SUSAN說》則引用了京劇《蘇三起解》中的唱段。《千里之外》兩種音樂形式和唱法的交替使音樂發生了奇妙的化學變化,讓人耳目一新。隨著2009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上周傑倫和宋祖英兩種不同音樂形式的巧妙融合,這種「混搭」的音樂形式越來越受到歡迎。
(三)整體風格追求古典意境
在中國傳統藝術中,意境是藝術家創作的重要標准,也是中國古典審美精神的重要體現。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說:「氣質,言神韻,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氣質、神韻,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隨之矣。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的一個重要范疇,中國古典藝術作品無論是詩詞還是曲樂,都講究含蓄、淡泊,追求意境的綿長深遠,含蓄朦朧。
「中國風」音樂無論在歌詞、編曲、唱法、旋律還是MV的拍攝上,都注重使音樂整體上能夠展現出典型的東方古典意境。「中國風」音樂多採用古典詩詞作為題材,情感表達符合「中和」的審美標准。同時,曲調的悠揚和諧也體現了含蓄蘊藉、溫柔敦厚的儒家美學觀。除此之外,MV的拍攝也體現了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含蓄蘊藉的古典美學要求。在中國古代藝術中,存在著諸如「落花」、「大雁」、「春」、「暮」等具有特定含義的意象,在美學的層面上,它們是一些具有相對穩定性的獨立的藝術符號。美國符號論美學家蘇珊·朗格將審美意象作為「情感符號」和「藝術幻象」來考察。她說:「藝術品作為一個整體來說,就是情感的意象,對於這種意象,我們可以稱之為藝術符號。朗格從藝術是表現人類情感的符號出發,認為藝術意象也是一種情感的符號。在「中國風」的音樂中,充滿了類似的傳統意象,如周傑倫的《青花瓷》,與其說是一首歌,不如說是一出煙雨朦朧的江南水墨山水,水雲萌動之間依稀可見伊人白衣素袂、群帶紛飛。「煙雨」、「青花」、「素胚」、「芭蕉」、「門環」等古典意象配上悠揚的曲調和水墨風格的唯美的MV,組合成了獨特的意境。這種欲說還休、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正是符合了「含而不露」這一中國傳統的審美要求。
二、「中國風」音樂背後的古典審美精神和民族文化心理積淀
所謂審美精神是指一個民族審美文化所獨自具有的內在審美氣質和性格,它是構成一個民族的審美觀念、審美意識、藝術態度的核心因素,屬於一個民族文化比較深沉的東西,與一個民族的哲學精神相一致。審美精神一旦形成便會融合在民族文化心理結構中,長期地影響著民族文化、藝術及審美的發展。中國古典審美精神是在中國多民族、多元文化的不斷沖突與融合以及以儒、釋、道為核心的哲學精神中逐漸生成、建構出來的。音樂學者林華先生就曾在其論著中提到:「在我們的審美個性中,既有來源於人類共有的審美經驗積淀成份,同時又有受到民族審美意識影響的成份……」。
在中國傳統審美精神中,「天人合一」的觀念是其核心的哲學基礎。這種「天人合一」的哲學觀促使中國古典藝術強調「道」、「氣」貫穿的生命精神和博大精深的宇宙意識,注重直觀感悟的生命體驗,同時還追求「內在超越」的理想價值。生命精神和宇宙意識構成了中國藝術審美精神的內在特質。中國藝術所注重的不是孤立的個體生命和對象,而是生命的整體感、流動感和蓬勃的生命力,這種審美精神導致中國古典審美重神韻、氣韻、氣勢、氣脈、氣象和意境等,也就是重生命精神,要求表現宇宙無限的生機活力。這種審美精神必然會影響中國人的審美實踐。盡管中國的流行音樂是以西方音樂形式為主流,但這種根植於民族心理的審美精神要求也呼喚符合中國人審美特點的音樂形式出現,而「中國風」音樂正是符合了中國人內在的審美要求。
同時,中國人長久以來受儒、道、佛思想的影響,其中,禮義廉恥、中庸之道、重親情、尊倫理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藝術中的情感表達,由此產生的審美方式使人們在潛意識當中鍾情於寫意的古典歌詞,傾心於傳統的民間樂器,醉心於含蓄、內斂的情感等等。在欣賞「中國風」流行音樂時,這種對傳統文化的「懷舊」情懷,使聽眾很容易就和音樂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三、「中國風」音樂帶來的反思
對於藝術領域中的這種「中國風」現象,很多學者是持肯定態度的。面對飛速發展的社會,全球化的日益加劇,今天,更多的文化形式和審美標准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的審美實踐。在這種形勢下,如何傳承五千年來中國的傳統文化無疑是值得我們關注的重要問題。在消費時代,任何文化行為只有在轉化為商業行為的消費中實現對文化信息的獲取和傳播,才能被公眾更多地關注與接受。而「中國風」音樂無疑是傳播傳統文化的新途徑。它通過特定的商業傳播手段和商業行為方式,使文化消費群體在文化消費中得到審美的愉悅,最終實現傳統文化和古典文明的傳播。由此看來,這種獨特的音樂形式不失為一種傳播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
與此同時,也有不少學者提出了質疑,認為這種音樂形式時髦有餘,真誠不足。這些歌曲在商業動機的操控下,五千年文明的深厚內涵被那些流於表面的歌詞拆解得略顯破碎和淺薄。同時,由於歌曲作者對於傳統文化的缺失導致傳統文化的錯誤傳播。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就曾經指出周傑倫的《青花瓷》歌詞中有兩處錯誤,其中一處錯誤堪稱「謬誤」。這首(青花瓷》,馬未都認為其中謬誤最重的一句是「在瓶底書漢隸仿前朝的飄逸」。他解釋說:「青花瓷自誕生之時便迅速成為中國瓷器的霸主,七百年來無人撼動。可瓶底從未書寫過漢隸,僅在明崇禎一朝某些青花器身偶寫過隸書,顯然寫詞者並不太懂瓷器。另一處錯誤則是那句「臨摹宋體落款時卻惦記著你」。馬未都解釋說,這句歌詞的錯誤之處在於「宋體落款僅見康雍乾三朝琺琅彩瓷器,而青花瓷器中未見過」。此外,還有一些常識性的錯誤,如歌手伊能靜在《念奴嬌》中將「羽扇綸巾」的「綸」念成「倫」,戴佩妮在新歌《一個人的行李》中,唱「我要一個人通宵看完魯迅的背影」,但《背影》的作者是朱自清……這種中國文化與文學的謬誤,對文化傳播、也對社會會產生不良影響。
由此可見,在「中國風」音樂大熱的同時,我們應該有所思考。真正的「中國風」是可以用來表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的。要選擇最佳的傳播方式和准確的轉播內容,而不是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任意粘貼一些傳統文化的標簽作為嚎頭來吸引聽眾,獲取經濟利益。

中國音樂文化有多少年的歷史

這個好像有好幾千年了,早在夏朝中國就有音樂文化,編鍾,最早的大型樂器了吧內。在商朝的時候就更容完備了一點,有宮商角徵羽五音,不是現在的七音。我認為應該是從商朝開始音樂文化才徹底健全,因為音律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有的

Ⅲ 中國的傳統音樂分為哪幾類

中國傳統音樂在學界被分為4個部分,分別是宮廷音樂、宗教音樂、文人音樂和民間音樂。

1、宮廷音樂:

一般認為,到1912年清王朝結束以後,宮廷音樂就退出了歷史舞台;但田青認為其實在清朝中後期宮廷音樂就已經成為了擺設,從故宮珍寶館里所藏的金編鍾就可以看出。

作為禮器象徵的金編鍾,根本無法敲出樂音來。此外,從廣義上講,宮廷音樂也包括孔廟的祭孔音樂這類的禮樂,而這部分音樂現今仍有延續。

2、宗教音樂

我國古代的宗教音樂主要包括佛教音樂和道教音樂。不同的宗教音樂相互學習,相互影響,存在很多交叉、相似的部分。

在近代,隨著佛教、道教的衰落,佛教音樂和道教音樂也逐漸衰落。北京智化寺所存宗教音樂,包括樂譜、樂器、樂僧,可以作為我國宗教音樂的典型代表。目前,智化寺的音樂已經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3、文人音樂

真正的文人音樂其實只有古琴音樂。古琴,又稱琴、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的撥弦樂器,也是古代文人士大夫進行音樂活動的主要樂器,甚至有「左琴右書」的說法。

近代,隨著這一階層的消失,以古琴音樂為代表的文人音樂也幾近消失殆盡。在上世紀50年代,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曾在全國范圍內做過一次普查,當時全國6億人口中會彈古琴的人竟不足百名。因此,文人音樂相比其他傳統音樂來說衰落得最為嚴重。

不過,「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2003年古琴成功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古琴音樂在新世紀又迎來了一片新天地。

4、民間音樂

民間音樂可以分為民歌和民族樂器兩大類,現代舞台上很多所謂的民歌,准確的說法應該是「民族風格的創作歌曲」。真正的民歌是來自底層的,一般沒有具體的創作者,代代相傳、口口相傳,最真實地表達了人民尤其是底層人民的喜怒哀樂。


(3)中國音樂文化的定義擴展閱讀:

傳統音樂現狀

中國傳統音樂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近百年來遭遇了和傳統文化同樣的命運。田青說,中國的音樂曾影響了整個亞洲,日本、韓國至今有所保留,而在中國卻逐漸沒落,甚至被遺忘。

在當下的音樂教育領域,西方音樂完全占據主導地位,中國傳統音樂大多隻存在於鄉間的舞台上,苟延殘喘。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反思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近些年逐漸興起的非遺保護項目,讓包括古琴藝術在內的中國傳統音樂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當中。

Ⅳ 急急急!中國音樂的歷史文化特徵

早就對中國音樂的發展歷程乃至今天的音樂現狀感觸頗多,但總覺得思路是「剪不斷,理還亂」,一時不知從何說起。前不久從《楓華園》第56期上讀到一篇精採的文章《莫扎特與中國民族》,不由得觸「題」生情,想說點什麼。

莫扎特與中國民族相距這么遙遠,他的音樂竟能與中國民族的文化精髓相通,這使我們不由得想到自己的音樂。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國音樂源遠流長。我們的民族飽受飢寒之苦、列強之欺、權勢之壓,其對命運之抗爭、對美好之嚮往的英雄主義氣概不會亞於貝多芬;中國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國人在以佛道儒為核心的傳統文化的長期熏陶下,其曠達恬闊寧靜超脫之心境不會遜於莫扎特。按說中國應造就出更多的貝多芬和莫扎特。但事實卻遠非如此:盡管我們有著豐富的音樂,但我們的民族卻不是一個「音樂的」民族(當然泛指漢族),我們的平均音樂素質跟人家沒法比。這種遺憾的造成雖然可能部分地來自於先天,但更主要的則是來自於中華民族的後天災難,這就是: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

西方的音樂從來是用以抒懷寄情的具有積極現實意義的嚴肅的文藝表現形式,與人民大眾息息相關。而中國音樂則不然。從題材上看,它要麼寫歷史故事神化傳說,要麼是花草蟲魚自然景色,甚至能寫出裊裊的「仙樂」,如陽春白雪、雨打芭蕉、漢宮秋月、高山流水、十面埋伏、昭君出塞、霓裳曲、姜女淚,等等。就是沒有現實沒有人生。這使得音樂成為一種脫離現實脫離人生的消極、低級、單純的享受和娛樂工具。國泰民安,才有「歌舞昇平」;享受人生,就要「對酒當歌」。詩人們更有「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賦好還鄉」的詩句。由此足可見中國音樂的地位和功能了。

在封建等級制度的統治下,音樂歌舞歷來是國王君主的奢侈品;琴棋書畫也只是市大夫階層的閑情逸致。而民間音樂家屬於「下九流」,其身份低於妓女。

皇帝貴為真龍天子,位居人品之極,理應享盡人間之富貴、天地之精華,於是乎聲色犬馬、窮奢極欲。選進宮的宮女必要學習禮儀、音樂歌舞。齊國國王好音樂,於是才有了那南郭先生混入樂隊去濫竽充數。它們的唯一目的就是服務於國君、皇上。大家富戶,衣食不愁,酒足飯飽之後才會有那「歌管樓台聲細細,鞦韆院落夜沉沉」的享受。而那些為糊口辛勤勞作了一天的人們,吃完飯,抽袋煙,喘口氣,早早上床睡覺,唱什麼歌?跳什麼舞?至多哼上兩句「提起了宋老三,兩口子賣大煙」什麼的;老爺們兒憋急了無非來個「十八摸」過過癮而已。哪有什麼真正的音樂?

「禮、樂」是封建倫理道德和統治制度的組成部分,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工具。而中國歷來是「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所以好的音樂禁固於宮幃之中,下達不到廣大勞動人民。我們無法想像皇帝的歌妓舞女或樂隊班子能被派出去為民眾公演。那楊貴妃就很是能歌善舞,尤長於「霓裳」。但她能將自己的歌喉舞姿乃至於玉脂冰肌展示給一身泥巴兩腳牛糞的老農嗎?(註:「霓裳羽衣舞」描寫一群仙女,演員身著飄柔輕薄之衣裙,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十分的「暴露」。)

中國是個落後的農業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是農民加文盲,長期在封建君主制的統治下苟延殘喘。他們從來就不是中國文化的主人,音樂當然也是如此。盡管眾多的音樂素材取自於民間,但音樂的發展歷程則是「自上而下」。「樂府」就是一個專事研創音樂的官僚機構;今天保存下來的那些民樂經典之作,多是歷經宮廷樂師記譜整理、修改加工,珍藏於宮廷之中的「精品」。「勞動人民」,斗大的字不識兩籮筐,懂得什麼音律,認得什麼師況?可見,只有宮庭里才有真正的音樂,而屬於民間的音樂既難保存又難流傳。

民間藝術團體多是小型地方游擊隊,旨在謀生,無非是弄兩出「摺子戲」,來兩段村野小調而已。質量低、對象窄,不足以代表中國音樂。

有才華懂雅樂的民間藝人,畢竟屬於「下九流」,得不到重視和尊敬;多因無錢無勢而窮途潦倒、自生自滅。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那個琵琶女應當是個了不起的人物,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著名琵琶演奏家×××」。可這個可憐的江南女子,寄居船頭,終日「猶抱琵琶半遮面」,及至「千呼萬喚始出來」,則來個「大弦小弦錯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博得觀眾一聲笑、一個彩;碰上個知音,換取幾滴同情的眼淚。可居然不知她姓甚名誰,更不會有誰推薦她去上音樂學院,或資助她去巡迴演出了。像琵琶女這樣的民間藝人

Ⅳ 從中國音樂看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1、中國傳統音樂、曲式洪大壯麗、平和,與傳統的儒家文化交響呼應,也是傳統文化普世的需要,
2、同時高雅、獨芳自賞、自嗨型也有市場,主要是體現知識份子不被世人所理解,所認同上。

Ⅵ 你怎麼看待中國民族音樂文化

一、民族音樂教育的現狀及產生的原因
我國音樂教育的發展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傳統民間音樂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就像我們的母親河每年斷流一樣,民間音樂中的許多品種也出現了斷流,瀕臨絕滅。流行音樂充斥著中小學音樂課堂,民族音樂教育被忽視。專業藝術院校招生和業余器樂考級中,報考西洋樂器和報考民族樂器的人數驚人的懸殊。更令人痛心的是多數學生都不會欣賞民族音樂的美,甚至對教材中的民族音樂持排斥態度。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有很多,用歷史追朔法分析這些現象不難發現:
(一)近二十年來受外來文化、市場經濟的影響,各種媒體播放民族音樂的比例較少,流行音樂所佔比例較大,加上港台流行音樂的推波助瀾,使得很大一部分學生趨之若鶩。致使我們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追星族與歌迷越來越多,而民族音樂的愛好者卻越來越少。青年學生只知道四大天王、超級女生,對民族音樂知識可以說了解甚少,說不出幾種民族樂器的名稱、叫不出幾位中國民族音樂家的姓名;
(二)應試教育長期不重視音樂教育,音樂課的情況無人問津、無人監督、無人指導音樂教學。致使音樂教育無法執行教學大綱,更無法完成規定的內容。音樂教學科研不足,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模式沒有改變,致使學生對音樂課喪失興趣。
二、發展民族音樂教育的具體措施
長此以往,沒有青少年對民族音樂的喜愛和發揚光大,民族音樂將會失去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因此,「發展民族音樂教育,提高民族音樂素養」顯得尤為重要。學校責無旁貸地成了弘揚民族音樂文化、振興民族音樂的主要陣地。在教學中發揮民族音樂教育的優勢,陶冶學生情操,增強民族意識,讓絢麗璀璨的民族音樂自立於世界之林,乃是當前音樂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怎樣落實呢我認為應主要從以下幾點抓起:
(一)以情感教育為主線,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深厚感情。通過學習一些帶有典型民族風味的歌曲,在掌握和灌輸民族音樂知識的同時,讓學生明白音樂離不開民歌,民歌是一切音樂創作的源泉的道理,使學生從心理上崇拜民族音樂,提高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感情。我國民歌浩若煙海,內蒙民歌的豪放、遼闊,江南民歌的婉轉、秀麗,陝北民歌的高亢、奔放,雲南民歌的明麗、清新,新疆民歌的活潑、歡快,無不給人以美的享受,從中得到豐富的體驗,體味到各民族的風俗民情和鮮明的地域色彩。學生對這些民歌創作根源的追溯,會對民族音樂產生由衷的熱愛之情。有了這樣美好的感情,就會對學習民族音樂產生濃郁的興趣,為學校進一步實施民族音樂教育打下濃厚的情感基礎。
(二)以民族音樂的欣賞為契機,增強學生的體驗能力,體驗民族音樂所塑造的意境,開拓學生的藝術視野,提高學生的藝術感受力、鑒賞力和創造力,以學生自我感受為基礎,啟發學生展開形象的翅膀,令學生將民樂與自我的情感認識不斷協調起來,使民樂的欣賞成為學生情感體驗的活動,在此活動中令學生自我振奮、自我感動。教師有意識地選擇欣賞曲目,做到有淺到深、由表及裡地對學生實施教育。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懷著由衷的喜悅去吸收民族音樂的營養,接受民族音樂文化的熏陶。
中國民族音樂走向世界很有市場前景,關鍵是要有好的作品和市場運作。我認為,當前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存在著創作和市場兩個問題,需要下大功夫解決。「中國民族音樂的作品不夠豐富制約了其自身的發展。由於民族管弦樂的樂器和編制的特性,你不能用西洋的配器方式來寫中國民樂作品,而當代作曲家的作品有許多卻還是從西洋樂團的配器移植過來的,這樣的作品並不適合民族樂團演奏。民族音樂的市場開發問題也十分明顯,從我們在歐洲和美國的演出看,實際上民族音樂有市場,但國內缺少推廣民族音樂的機制,沒有專門的人才和經紀公司向世界各地推廣中國民族音月

Ⅶ 我國傳統音樂文化有什麼特點,如何弘揚

中國古代傳統音樂的特點是一個字——韻。隨著時間的流逝,中國的傳統音樂得到了不斷地發展,其所包含的種類有很多。毫無疑問,中國古代傳統音樂特點肯定有一些是與西方音樂相似的,但其中最有特色的特點就是能夠彰顯出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無論是文化,還是藝術,都是人們對社會規律以及自然發展的總結,他們的存在能夠很好地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

方式三、理論結合實踐

對於傳統音樂文化,我們不僅僅要學習並了解相關的理論知識,還應該懂得將其發揮到實際生活中去。這也就告訴我們不能只學習音樂表面上的知識,還應該理解其深層的含義,並在一定程度上將其傳承下去。

Ⅷ 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主要特徵

群眾性,鄉土氣息嚴重,地域區別清楚,傳承習慣濃厚,創新少。

Ⅸ 中國音樂文化有多少年的歷史

這個好像有好幾千年了,早在夏朝中國就有音樂文化,編鍾,最早的大型樂器了吧。在商版朝的時權候就更完備了一點,有宮商角徵羽五音,不是現在的七音。我認為應該是從商朝開始音樂文化才徹底健全,因為音律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有的

Ⅹ 為什麼說中國音樂文化具有8000年的歷史

中國音樂的歷史,古代文獻一般追溯到黃帝。盡管關於黃帝的傳說夾雜專著後人的理想成分屬,並有不少神怪內容,不完全可信。要把黃帝作為中國音樂的源頭,也嫌太晚了:現代考古發現已把中國音樂的歷史,從黃帝時代大大向前推進棗其歷史遠比黃帝時代古老!
1986年—987年,在河南省舞陽縣賈湖村新石器遺址發掘出了隨葬的至少16支骨笛,據碳14測定,這些骨笛距今已有8000—9000年之久!這些骨笛用鶴類尺骨製成,大多鑽有7孔,在有的音孔旁還遺留著鑽孔前刻劃的等分標記,個別音孔旁邊另鑽一小孔,應是調整音高用的。這些情況起碼說明,那時人們已對音高的准確有一定要求,對音高與管長的關系也已具備初步認識。經音樂工作者對其中最完整的一支所作測音可知,號稱以五聲音階為主的中國,其實早在七、八千年之前,就已具備了有著穩定結構,超出五聲的音階形態了。
這一歷史事實雄辯地說明,中國音樂後來以五聲為主,並不象有人臆想的,是所謂「音階發育不完善」,而是一種歷史的、審美的選擇結果。

閱讀全文

與中國音樂文化的定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圍牆歌詞 瀏覽:230
道奇酷威廣告背景音樂 瀏覽:106
比喻輕音樂之美的文字 瀏覽:542
小號音樂下載 瀏覽:578
歌曲專輯圖下載地址 瀏覽:867
財神駕到歌曲mp3下載 瀏覽:734
琴歌指彈海闊天空吉他譜 瀏覽:355
下載mp4格式的音樂 瀏覽:352
電腦聽音樂用什麼 瀏覽:512
最好酷狗音樂播放器 瀏覽:502
信樂團隊的假如簡譜 瀏覽:243
平安酷狗音樂 瀏覽:760
佳人輕撫桃花mp3下載 瀏覽:453
infinite網易雲音樂 瀏覽:844
歲月趙忠祥背景音樂 瀏覽:980
如何將電腦的歌體添加到蘋果音樂 瀏覽:672
fade鋼琴mp3 瀏覽: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樂 瀏覽:806
成都彩虹小學音樂老師 瀏覽:496
鳳凰傳奇星光歌曲點評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