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賞析一首中國音樂(古代、現代均可)寫一篇文章2000字
古詩是我國優秀文化的瑰寶之一,它的語言含蓄凝練,句子間跳躍性大,意境深刻而悠遠,很多詩詞都成了膾炙人口的名言佳句。這里的「名」和「佳」恐怕不僅僅指那幾個或者幾行精煉的字和詞,而是這簡短的幾個或幾行字詞所表達的豐富而深刻的內涵,這些內涵往往不是顯示在這些字和詞的表面形式,而是隱含在字里行間,隱含在篇章,甚至是更大的社會背景之中的,例如:阮籍的一首律詩《詠懷》: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
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
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
徘徊何相見,憂思獨傷心。
這首詩從字面意義上看描寫了作者深夜彈琴的情景和孤獨不安的憂思。如果我們不知道作者生活在魏晉南北朝相交的時代,不知道當時黑暗的社會政治環境和作者自身所處的地位境況,我們就不能很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懷,不知道作者為何夜不能寐?不知道其實詩中的「孤鴻」、「翔鳥」都是另有所指,更不知道詩的背後還另有所隱,即對當時政治的不滿和憤懣以及對渾濁的社會政治的揭露和批判。由於當時黑暗高壓的政治環境,此詩多用比興,寫得比較隱晦曲折。
詩在言志,詩歌的內容往往表現出意義的雙重性或者多重性,這也是所有詩歌所具有的一個重要特徵。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詩歌一貫的手法,在對詩歌的內涵進行闡釋的時候,我們不得不用到隱含理論,隱含理論是詩歌意義闡釋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指導方法。篇章分析已成為語言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詩歌作為文學篇章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部分,無論是從體裁、內容、還是在表現手法上都存在很大的豐富性,但關於它的隱含意義的研究並不是很多,國內一些學者借鑒了俄國詩學篇章中隱含意義的分析理論,對俄漢詩歌進行了隱含對比分析,在數量和深度上都很有限。本文借鑒了以往學者的理論觀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古代詩歌中的隱含現象進行了分析。
(一)隱含的概念
1967年,美國哲學家格賴斯(H. P. Grice)在哈佛大學做了三次講座,在他的第二講Logic and Conversation (邏輯和會話) 中首先提出了隱含現象和會話合作原則,在世界語言學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格賴斯開創了大規模隱含研究的先河。隱含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隱含包括聽話人從語句里能夠推導出來的任何間接性信息內容,不論這種間接性信息內容是不是說話人意思,是否符合說話人的意向,也不管這種間接性意思是否已經實義化;狹義的隱含只包括說話人通過語句傳達的、聽話人理解出來的間接性的、隱晦的說話人意思,聽話人解讀出來的狹義隱性內容必須符合說話人的意向,必須是已經實義化了的,而不能是潛在的,是否是說話人的意向是區分廣義隱含和狹義隱含的主要標准。
和會話活動的形式不同,文學作品的文本大都是書面形式的,它脫離了對話式語言的現場性,作者和讀者之間不能像說話人和聽話人那樣可以相互打斷、解釋或者補足,讀者在解讀文本內容時,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於自己的世界知識、語言知識和邏輯能力,所以,在對文本的產生背景缺少全面掌握的情況下,作者所解讀出來的間接性信息往往帶有很多的個人痕跡,這些間接性信息可能並不是作者意欲表達的意思。在做初高中試卷的詩歌解析題目時,如果學生對一首詩的內容及其作者情況全然無所知,那麼你肯定不會得到千篇一律的答案。例如對朱慶餘的《近試上張水部》的解讀: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唐代知識分子十分注重考取進士,一旦考中便前程似錦。此詩便是朱慶餘在考進士之前寄於水部員外郎張籍的行卷,他將自己此時期盼又有點不安的心情描寫成剛出嫁的婦人,委婉含蓄,希望能得到推薦。如果對這首詩的寫作背景不甚了解的話,很有可能就把它當成一首描寫出嫁新娘心態的閨情詩,當然還可能存在其他更多的解讀,這在邏輯和情理上都未嘗不可。難道說除了標准答案之外其他的解讀都是錯誤的嗎?這里就存在一個廣義隱含和狹義隱含的判斷標准問題,採用的標准不同,對這些答案的態度就不同,這一點在判卷標准中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很多學者在研究文學文本的時候主張作者死了,認為應該完全以讀者、解釋者為中心來欣賞、理解文本,這時採用的就是廣義隱含的概念。
為了方便對隱含進行分類,本文將採用狹義隱含的概念,即只包括讀者解析出來的和作者意向相符合的那部分內容。
(二)隱含產生的機制
詩歌中之所以會產生大量的隱含現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
1、根據格賴斯會話合作原則,會話行為的順利進行是建立在言語雙方的相互合作的基礎上的,他將此界定為對合作原則的絕對遵守,對其四個准則中的任何一個的破壞都會導致隱含。如果說會話合作原則是會話行為應該遵守的規范,那麼,對篇章而言,語篇的銜接和語義的連貫就是應該遵守的規范。如果篇章違反了語篇的銜接和連貫規范就會產生語篇隱含,而這種隱含在詩歌中是最常見的。例如:李白的《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第一句和第二句由於格式的對稱尚且能找到語篇上的銜接,但第二句和第三句之間從表面上確實找不到形式和語義上的連貫。此時,因為這種「犯規」,詩句之間便產生了很多隱含的內容。
2、相對於其他體裁的篇章,詩歌是一種在格式、韻律、手法、字數上都有嚴格限制的體裁,追求精煉短小,既要求「句中無余字,篇外無剩語」;又要求「句中有餘味,篇中有餘意」,要求煉句、煉字、煉意,使得詩歌不能像其它的文本或者自然對話一樣更顯明或充分地展開敘述,所以有很多缺失的內容情節需要讀者自己去推導。尤其是四言絕句、五言絕句等在字數、韻律上要求及其嚴格的詩歌,作者用短短的幾句話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幾乎是不可能的,大量的內容情節都隱含在字詞或語句之間。例如: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第三句和第四句之間,在內容上出現了很大的跳躍,詩中沒有寫主人在聽到狗吠之後接下來的舉動,比如如何去門口看視,如何和客人寒暄、請客人進門等具體的情節,但根據事件的自然發展順序和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我們仍能從中推測出當時的情景,這也是為什麼詩歌能給人無限遐想空間的原因。
3、利奇的禮貌原則可以說是對格賴斯的會話合作原則的補救原則,人們違反合作原則有時候是出於禮貌或者不好意思,比如劉禹錫《竹枝詞》中的「道是無晴卻有晴」。由於道德、風俗習慣的約束或者社會環境的壓力,作者也會採取委婉曲折的表述方式。例如我們前面提到的朱慶餘的《近試上張水部》,還有一些諷刺詩。
4、修辭手法的運用。為了語言的精煉、含蓄,內容的豐富,生動,詩歌經常運用各種修辭手法,比如誇張、暗喻、借代、襯托、比、興、引用典故,象徵、陌生化、虛實結合等。這些修辭手法的運用,豐富了詩歌隱含的內容。例如:李白的《秋浦歌》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詩中採用誇張的手法,極言白發之長,按照正常的邏輯和事物的固有規律,白發不可能長到三千丈,其實,作者在這里借白發之長隱含憂愁之重。後面的秋霜代指白發,言白發之白,隱憂愁之重。
(三)隱含分析所涉及的因素
語境是篇章分析領域中一個至關重要的概念。與傳統的語境概念不同,關聯理論從認知的角度解釋言語交際活動,提出了認知語境這個概念,認知語境是聽話人用來處理新信息的知識,是一個人明了的全部事實的一個子集。相對於傳統語境,它是心理的,是個變數。聽話人在處理每個新信息時都會使用不同的認知語境,傳統語境先於語句而存在,而認知語境在處理新信息時才存在。關聯理論將含義的推導過程界定為一個明示——推理的過程。在推導的過程中,更注重了聽話人或讀者的認知能力在隱含分析中的作用。
認知語境又分為語言內知識和語言外知識。就詩歌而言,語言內知識包括語法知識、語用知識、詞彙知識、上下文。語法體系是語言的重要表達方式,比如詩中設問句式、反問句式、倒裝句式的運用;語用知識如各種修辭格的運用;詞彙知識如對詞彙的選擇(「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的選擇)、詞語的超常搭配、詞性的改變等詞彙的語義語用關系等;上下文包括題目和前後語句。
語言外知識包括即時場景、邏輯知識、網路知識、背景知識。在詩歌中,即時場景主要指詩歌寫作的時間、地點和寫作環境(主要指自然環境);邏輯是人的思維規律,語句預設問題、語句的前後邏輯關系、荷恩等級關系都是邏輯問題;網路知識包括道德的、法律的、政治的、經濟的、歷史的、文學的等其他知識;背景知識包括生活常識、作者所處時代的背景、社會心理和價值觀念以及作者個人的生平遭遇等。
(四)隱含類型分析
曹威鳳在她的《論俄漢抒情詩中的隱含意義》一文中將隱含分為自然隱含、篇章隱含、詩篇的潛台詞三種類型。自然隱含又分為語義兼含、語法兼含;篇章隱含又分為篇首隱含、篇中隱含和篇尾隱含。其實,可以看作是根據存在隱含的語言單位的大小對隱含所做的分類。
趙雪華在她的碩士學位論文《俄羅斯詩歌的語篇隱含分析》中將隱含分為辭法隱含、背景隱含和文化隱含三種,可以說是根據隱含在詩歌中的表現形式對隱含進行的分類。
本文則根據詩句所傳達的隱性信息內容的性質將隱含分為指稱隱含、客觀內容隱含、主觀內容隱含和交際內容隱含。我們可以通過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來了解這幾個概念: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天寶年間,王昌齡被貶為龍標尉,作者聞訊,作此詩寄給他,以表同情。
先看指稱隱含。指稱隱含是指間接性指稱。詩中的「五溪」、「君」和「夜郎西」就是間接指稱,「五溪」指去龍標途徑的雄溪、樠溪、酋溪、無溪、辰溪。「君」指王昌齡;「夜郎西」指王昌齡被貶之地。
客觀內容隱含指讀者從詩句里推導出的一些間接性的、隱晦的表述的對象和表述的關系,而這些關系是作者寫出這些詩句必然具有的意思,有時候甚至是作者意欲傳達的內容。「聞道龍標過五溪」,表明此去龍標要途徑雄溪、樠溪、酋溪、無溪、辰溪五地;「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表明你我雖相隔兩地,但卻共享一輪明月,我寄於明月的「愁心」將一直追隨於你。
主觀內容隱含指讀者從詩句里推導出的一些作者傳達的間接的、隱晦的評價——情感意義(包括肯定/否定、積極/消極、欣喜/憂愁等)。第一句「楊花落盡子規啼」中所描述的景象就隱含了一些傷感的情懷。「楊花落盡」表明已經是晚春,刻畫了一片殘敗的景象;「子規啼」更是有一種悲涼的味道,「子規啼血」其實是一個典故,子規即杜鵑鳥,子規鳥有思念故土以致泣血的意思,從這句詩里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友人被貶的消息充滿了同情和憂愁。
有時詩句欲傳達的交際目的與詩句形式上、表面上顯示的交際目的不一致,通過語句間接、隱晦地傳達交際目的的現象就稱為交際意向隱含。詩歌的第一句表面上描寫了春深的景象,實際上作者想通過對自然環境的渲染來表現自己對友人被貶事件的同情和感傷之情;第二句敘述了去龍標所經歷的路途,作者通過極言路途的遙遠和艱辛含蓄地來表達自己對友人的擔憂和牽掛之情;最後兩句作者用了陌生化的手法,將明月比作人,將不可能之事變作可能之事,委婉地表達了詩人之心追隨友人直到天涯的深情。
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可以根據規約化的程度將指稱隱含、客觀內容隱含、主觀內容隱含和交際意向隱含分為規約性的和非規約性的。規約性隱含與詞彙和語法結構的直接的字面的意義相近,或者說是在人們認識中相對固定的意義,所以,我們在分析規約性隱含的時候往往付出較少的努力。非規約性隱含和語境的關系更為密切,在一定語境的制約下,讀者通過間接、隱晦、曲折、委婉地傳達自己的意思,作者的意欲表達的意思與語句的詞彙、語法結構所傳達的常規性信息內容相距較遠,讀者就必須付出較大的努力才能理解語句所承載的隱性信息內容。當然這種規約性和非規約性也是相對的,隨著某個義項或用法在人們認識中的逐漸固定化,非規約性的信息也會轉化成規約性的信息。
(五)其他看法
中國古代詩人很講究煉字。我們身邊也流傳了不少關於詩人「吟安一個字,捻斷數根須」的故事。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第三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最先用的是「到」字,吟完之後,王安石覺得「到」字太平直,不夠形象,缺乏詩意,後先後又改為「過、入、滿」,一直到「綠」字,幾經變換,最後才確定,不僅表現出春風吹到江南,更能表現出春風吹,大地變綠,萬物生長的盎然春意和勃勃生機。我們可以援引荷恩等級理論把<到、過、入、滿、綠>看成一個選擇等級,從「到」到「綠」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完全不同深度的意境。與荷恩等級不同的是,這里的等級是對表現力強弱或者說蘊含力強弱的詞語的排列。表現力不同,它的隱含信息內容也不同。同樣的例子還有賈島的《李凝幽居》:
閑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其中「僧敲月下門」中的「敲」也有這樣的一個故事,作者最初想用「推」字,再三斟酌,最後才改為「敲」字,<推,敲>也可以看成是一個等級隱含,不同的選擇,給了我們不同的隱含意境。
本文從隱含的概念、產生、影響因素、分類等角度對詩歌中的隱含現象進行了分析,整體來說比較粗略,在分析的過程中發現其實有很多細節性的東西需要進一步的分類、研究,比如詩歌中特殊句式、特殊手法的隱含意義、不同題材以及不同體式的詩歌的隱含研究等,其實詩歌領域的隱含是一個蘊含了無限趣味的研究,很值得深入探索,希望本文淺顯的分析能對闡釋詩歌的意義起到一定的借鑒意.
在悠久的中國文學史上,詩詞以其獨特的情感寄託、豐富的描寫內容、奇妙的韻律節奏讓多少文人傾心於它們的創作,讓多少百姓醉心於它們的品讀。無數的價值寄託,無盡的情感宣洩凝結其中,直接表現了中國傳統的文化、文人精神。流行歌曲似乎難登大雅之堂,更難於古典詩詞相提並論,一個似乎是太俗,一個又是那樣的高雅。但作為大眾文化的最常見的代表,我們之所以說它流行是因為它有著廣泛的大眾。流行音樂作為青年亞文化的流行歌曲似乎難登大雅之堂更難於古典詩詞相提並論,一個似乎是太俗,一個又是那樣的高雅。但作為大眾文化的最常見的代表,我們之所以說它流行是因為它有著廣泛的受眾集中體現,展現了當代青年的獨特的情感選擇與對當前社會的感觸。流行歌曲是通俗的,但不一定是俗的。
因此不會有太多的人會主動地將唐詩宋詞和流行歌曲聯系在一起,會覺得那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一個好比高峰上的千年積雪,一個是汪洋中的滔滔江水,相隔著太遙遠的距離。但正如滔滔江水實則來源於千年積雪的消融,唐詩宋詞與現代的流行歌曲,其實也有著一個根源與發展的不可抹滅的關系。
一、詩詞與流行歌曲的本質趨同
如果把唐詩、宋詞稱為唐宋時的流行音樂也不為過,更何況詞更多的時候是配樂演唱的。說詩詞與流行音樂的本質趨同是結合了一定的時代,有著多方面的原因:無論詩詞還是流行歌曲都是一個時代文化的代表,那個時代的人們的氣質文化在詩詞與流行歌曲中都有著明確的反映,而且是作為主流文化反映的。古典詩詞在那個時代與流行歌曲具有共同的一個特點:流行。詩詞流行音樂在抒情言志方面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兩者均是抒情言志的良好的載體。人是需要情感表達的,更需要情感表達的良好方式。當一個人在詩詞與流行音樂中讀到自己相同的情感寄託,那瞬間的感動足以說明詩詞、流行歌曲在情感表達方面對莫大作用。詩詞、流行歌曲的本質是趨同,只不過音樂文學(歌詞)還沒有古典詩詞一般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這並不是說它永遠不可能取得這樣的地位、只是這需要歷史的積累與時間的積淀。
二、古典詩詞對流行歌曲的影響。
唐詩宋詞直接成為流行歌曲的表現主題和內容,給了流行歌曲另一方表現空間,一方面考較著流行歌曲創作人對文化的把握,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流行歌曲的表現功能,且提升了流行歌曲的層次。
從創作的形式上來看,唐詩宋詞也為現代流行歌曲的創作提供了一種思路,或是確立一另一種風格。
我覺得這也是整個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結果。很多現在的流行歌曲在寫作形式上,仍不可避免地借鑒或套用或模仿了唐詩宋詞的語言格式與風格。用古典詩詞的形式來創作現代流行歌曲,一方面使得詞作上繼承了傳統詩詞語言上的提煉與表達手法上的含蓄內斂,另一方面,在主題表達上也無疑有一個先入為主的捷徑,無論是說家國情懷,還是兒女情思,古典詩詞往往具有將語言與情感一同濃縮,從而增添許多回味的空間,和意境悠長的韻味。
除去形式上的模仿與借鑒,在歌詞的寫作手法上,現代的流行歌曲也是從唐詩宋詞身上汲取了不少的營養。向講究韻律感與意境美,這都是詩歌創作的基本要求了,唐詩宋詞里更常用到的比興手法,在現代歌詞的寫作中,例子那更是不勝枚舉。
三、 流行歌曲相對於古典詩詞的優勢
盡管現代歌詞的創作沿襲著古典詩詞的創作的路子起步並發展起來的,然而,唐詩宋詞與現代的流行歌曲畢竟還是不同時代的產物,畢竟表現出不同時代的語言和內容特徵,並接受不同時代標準的審視與評判。
我們說文學是為了體現生活而存在的,那麼任何的一種文化形式必然反映一個時期的生活現實,體現一個特定時代的特徵。正如我們都說唐詩與宋詞,而並沒有泛稱為唐宋詩詞,就是因為它們分別體現了那個時代的特徵。而流行歌曲則顯然是這個時代的產物,不同於唐也不迵異於宋,所以它與前二者之間,還是有著更多顯而易見的區別,這也正是如今很少將他們主動放在一起比較的原因。
而流行歌曲更為通俗,這樣就會有更多的受眾,其次留心歌曲的傳播方式是古典詩詞所不能比擬的,特別是隨著網路的發展,傳播途徑的多元化,流行音樂一定會有進一步的發展。
然而,時代在變,今人對音樂的感受程度和古人自然有很多的不同。比方說,姜白石是了不起的詞人兼音樂家;他的詞句,傲視古今,但是他寫的音樂,若就現代的音樂觀點而論,除了「古意」之外,未免失之單調。古意雖好,但是不能完全適應現代人的音樂品味。今日工商業為主的社會,是很難造就像「小紅低唱我吹簫」那樣的環境和情調的。若是要靠他留下的古譜樂曲去推廣宋詞,恐怕很難被現代人接受。古譜有它們的歷史和文獻價值,但是卻不能為推廣傳統詩詞發揮多大實用。同樣的道理,魏氏樂譜和碎金詞譜等等古籍譯出的樂譜,可以教導現代人學習古意,提示深含傳統韻味的旋律,然而在現在我們迫切需要的「詩教」工作上,起不了多大作用。從欣賞古典詩詞上來說,無情的現實,難以配合當時的情調,的確是現代人的悲哀。然而,我們如想挽救中國的傳統詩詞文化,還須面對現實。這個歷史責任,就落在現代有民族文藝思想的音樂家們的身上.
前人留下許多的詩詞,多的是美不勝收的歌詞資料。這些寶藏里的每首歌詞,今人可以全首引用,或者截句接收,也可以利用前人的意境構句或詞彙溶入自己的思想,應該可以譜出許多優美的歌曲。很可惜現代的中國音樂家們,能夠去發掘這寶藏的人實在少得可憐。當然,作曲家若要利用這些優美的歌詞,自己必須先能了解詩詞的內涵,才不會寫出不合詞意的怪譜,白白糟蹋了前人寶貴的智慧結晶。所以,我認為中國的音樂家們,應該多讀詩詞。音樂院校的作曲系,應該把中國詩詞列為必修科,無論學生們以後要作可唱的歌曲,或是寫演奏的樂曲,有了詩詞的內涵,對表現樂曲中的民族風格和弘揚中國文化,都有很大的益處。
不管怎麼說,作為一種寶貴的文化遺產,唐詩宋詞永遠都會對現代包括今後的流行歌詞創作中起著這樣或那樣的影響,現代文化對古典文化的借鑒與沿襲是永遠不會停止的。唐詩宋詞會是流行歌詞創作中一個不可舍棄的主題,一種取用不盡的源泉,一個無法迴避的誘惑,從遣詞用句,主題營造,意境鋪陳方面,都為現代的創作者提供了很多好的思路。
而歌曲是詩詞傳播的觸媒,詩詞可以藉音樂的幫助,廣為流傳。唐宋前人的例子,很值得今人效法。乘著音樂的翅膀,載著優美的中國歌詞,飛揚五洲四海,讓普天下都唱中國歌曲,傳誦千秋,這是多麼有意義的事。我衷心地希望現代的音樂家們,今後多多創作能歌唱中國詩詞的曲子,不要再輕易錯過中華詩詞這個無盡的寶藏。先人留下的這些古典詩詞是我們現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我們應該用好這些資源。幼年時期依靠音樂幫助所掌握和學到的東西讓人難以遺忘、終生受益。衷心希望華人兒童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長。願中華古典詩詞唱響神州!
Ⅱ 尋找一篇關於中國歌曲的鑒賞(要英文的)
我的中國心 詞 黃 沾
曲 王福齡
1982年,日本文部省在審定中小學教科書時,公然篡改侵略中國的歷史,激起了黃沾的憤慨,於是他和王福齡共同創作了《我的中國心》。1984年春晚,張明敏《我的中國心》唱響華夏大地!愛國情懷空前高漲,海外赤子眷戀祖國的深情與民族自豪感,讓這首歌永遠流傳!
歌詞:
河山只在我夢縈,
祖國已多年未親近,
可是不管怎樣也改變不了
我的中國心。
洋裝雖然穿在身,
我心依然是中國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
烙上中國印。
長江,長城,
黃山,黃河,
在我胸中重千斤。
不論何時,不論何地,
心中一樣親。
流在心裡的血,
澎湃著中華的聲音,
就算生在他鄉也改變不了
我的中國心。
課本鑒賞提示:
男聲四重唱《我的中國心》是一首帶現在的單三部結構歌曲。第一段表現了海外赤子眷戀祖國的深情,聲音柔和輕緩、真摯深沉。當進入第三段「長江、長城」時,旋律起伏較大,情緒逐漸高漲,酣暢淋漓的抒發了炎黃子孫對祖國錦綉山河的深情贊美和無限熱愛。再現的第四段,對祖國的深厚感情進一步深化,隨著旋律的發展,全曲在高潮中結束。激昂而又深情的歌聲,充滿了對祖國欣欣向榮、不斷壯大的自豪感。
[編輯本段]背景及趣聞
當進入第三段「長江、長城」時,旋律起伏較大,情緒逐漸高漲,酣暢淋漓的抒發了炎黃子孫對祖國錦綉山河的深情贊美和無限熱愛。再現的第四段,對祖國的深厚感情進一步深化,隨著旋律的發展,全曲在高潮中結束。激昂而又深情的歌聲,充滿了對祖國欣欣向榮、不斷壯大的自豪感。
My Chinese Heart Words James Wong
Qu Wang Fu-ling
In 1982, the Japanese Ministry of Ecation textbook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the validation, the blatant tampering with the history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aroused the indignation of James Wong, and he and Wang Fu-ling co-authored "My Chinese heart." 1984 Spring Festival Evening, Ming-min, "My Chinese Heart" chorus the China earth! An unprecedented upsurge of patriotism, Haiwaichizi love and cherish the motherland and national pride, so that song always popular!
Lyrics:
Rivers and mountains only in my dreams Ying,
The motherland has been close for many years,
But in any case can not be changed
I have a Chinese heart.
Although the dress to wear in the body,
My heart is still Chinese heart,
My ancestors had all my
Branded with China and India.
The Yangtze River, the Great Wall,
Huangshan, the Yellow River,
In my chest re-jin.
Any time, regardless of where they are,
Like the hearts of parents.
Flow in the heart blood,
Surging with China voices
Even if born in foreign land can not be changed
I have a Chinese heart.
Textbooks Appreciation Tip:
Barbershop quartet "My Chinese Heart" is the one with the current structure of single-3 songs. Demonstrated the first paragraph of the motherland Haiwaichizai cherish deep feelings, voice soft playful, sincere deep. When entering the third paragraph, "the Yangtze River, the Great Wall", the melody of unlating emotions graally rising Earned dripping expressing the Chinese people's deep feelings for the motherland beautiful country praise and boundless love. Reproction of the fourth paragraph, to further deepen the country's deep feelings, with the melodic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song in the climax in the end. Passionate yet soulful voice, full of our young growing sense of pride.
[Edit this paragraph] background and anecdotes
When entering the third paragraph, "the Yangtze River, the Great Wall", the melody of unlating emotions graally rising Earned dripping expressing the Chinese people's deep feelings for the motherland beautiful country praise and boundless love. Reproction of the fourth paragraph, to further deepen the country's deep feelings, with the melodic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song in the climax in the end. Passionate yet soulful voice, full of our young growing sense of pride.
Ⅲ 祝福祖國的歌曲鑒賞
這是由著名作曲家孟慶雲於1999年為慶祝建國五十周年而創作的歌曲,並於當年由張藝謀執導了首部MTV《祝福祖國》,歌曲從打造至今,人們便在對祖國的贊美抒情中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與鼓舞。特別是「神六」上天之際,又作為中國第一部航天題材電視劇的主旋律貫穿於情節始末。這首歌傳達了全國人民祝福祖國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的美好心願與祝願。
演唱者湯燦大氣的演唱和張導拍攝的恢弘畫面,不僅創作了當年最具轟動效應的一部音樂電視,同時也讓人記住了湯燦這個特別的名字。 民族的魅力在於完全欣賞、完全感覺,全新的聲音火燙出爐,二十一世紀好夢成真,張藝謀MTV處女作《祝福祖國》力捧新人!
Ⅳ 中國傳統音樂賞析
小調
(一)定義:
產生在群眾生活種的休息、娛樂、集慶等場合中,流傳最廣泛、普遍、形式較規整、表現手法較多樣,具有曲折、細致特點的民間歌曲。
(二)分類 吟唱調(兒歌 搖兒歌 叫賣歌 吟誦調) 搖曲 時調 舞曲
〈1〉吟唱調
定義:出於日常生活的實際需要而哼唱、實用性較強的民間小調。
特點:處於民歌的萌芽狀態、尚不成熟。
1、兒歌
定義:兒童在游戲、生活中唱的歌調。
內容:關於兒童的游戲、逗趣和在成長中的收獲體會等
特徵:曲調音域較窄、樂匯較單一、結構不很嚴謹、手法不多、但形象生動活潑。
譜例:〈花蛤蟆〉
2、搖兒歌
定義:是大人搖哄嬰兒入睡時哼唱的歌調。
特徵:音樂材料比兒歌多,歌調大多即興哼成,結構較散,唱詞內容簡單,形式自由,常用拖腔。
譜例:〈眠暖調〉上海松江
註:暖 別字 本意應該時小女孩的意思。
3、叫賣調
定義:大多流行城鎮,商販為招攬顧客,吸引人們注意而唱的歌。
特徵:歌調響亮,遠傳,旋律上揚,句末自由延長。
譜例:〈賣菜〉湖南 〈賣茶葉雞蛋〉 湖南
4、吟誦調
定義:是文人在念誦詩詞、古文時用的歌詞。
特點:形式多樣,於方言語音音調結合緊密。
譜例:〈天凈沙秋思〉四川
〈2〉搖曲
定義: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吟唱的小調民歌
特徵:樂段結構完整,篇幅較小,音調節奏接近口語,音域一般不寬,節拍規范,形象表現較單純真實,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分類:長工訴苦歌 女兒訴苦歌 情歌 生活歌曲 嬉遊
譜例:〈長工苦〉上海 〈小白菜〉河北 〈青絲鳥〉浙江
〈綉荷包〉山東 〈打酸棗〉山西 〈懶婆娘罵雞〉河南
〈3〉時調
定義:在民間休息娛樂時唱的小調民歌
特徵:曲式結構規整嚴謹,功能清晰。邏輯性強,旋律音調和節奏變化形態較豐富,表現力強,常加用樂器伴奏。
典型曲調:孟江女調 鮮花調 剪定花調 對花調 無錫景調 綉荷包調
媽媽娘糊塗調
1、孟江女調:
其他稱謂:「春調、梳妝台、十杯酒、尼姑思凡」
流行地域:全國各地
基本旋律形態:zi 調式:四句體樂段,各句篇幅整齊,勻稱,落音分別謂商zi 羽 zi式典型的起承轉合式樂段結構。(孟江女十二月花名)
變體:〈十杯酒〉〈梳妝台〉〈哭七七〉〈綉花燈〉
影響意義:宣傳工具 成為戲曲、曲藝音樂中的曲牌。
2、鮮花調
又稱:茉莉花調
流行地域:遍及南北
基本旋律形態為四句體樂段,落音分別為zi宮羽zi起承轉合結構。
3、剪ding 花調
唱詞:四句為一段,第三四句大多相疊,第二句間與第三句後常又襯詞。
音樂:五句體。第一樂句常分為明顯地兩個相互對應的短句,第二句結構較寬,一般只唱一句唱詞,第三四句唱詞結構較緊,分別唱第二、三句詞,最後十襯腔重復句,每句落音宮 zi zi 宮宮
譜例:〈打西瓜〉河北 〈姑蘇。風光碼頭調〉江蘇蘇州
〈放風箏〉選段 河北 〈小看戲〉東北 〈丟戒指〉黑龍江
無錫景:〈無錫景〉江蘇 〈探清水河〉河北
綉荷包調:〈綉荷包調〉遼寧海域 〈走西口〉河北
銀扭絲調:〈探親家〉河北 〈會親家〉
媽媽娘糊塗調:〈媽媽娘糊塗調〉〈拉駱駝〉
〈4〉舞歌
譜例:〈龍船調〉湖北 〈黃楊扁擔〉四川 〈銅錢歌〉
(三)小調的特徵:
①小調的曲調具有流暢、婉柔、曲折、細膩的藝術特色。
②小調不受外在因素的影響,根據旋律進行本身的內在要求,追求詞曲協調一致的均衡性和表現手段的靈活性。
③小調的結構大多以單曲體為基礎,講究結構內部的規整性和勻稱性。
④小調中的襯詞、襯腔定型化和規整化。
山歌(地區局限性大)
(一)定義:節奏自由、聲調高亢、具有自由抒發感情特點的民歌
(二)一般山歌
1、信天游
譜例:〈藍花花〉 〈橫山裡下來些游擊隊〉 〈腳夫調〉
2、爬山調 也稱酸曲(內蒙西部 山西西北部 陝北北部)
譜例:〈陽婆里抱柴嘹哥哥〉內蒙
〈三天里路程兩天到〉山西
〈想親親想在心眼上〉山西
〈毛葫蘆眼眼該叫哥哥怎〉山西
3、花兒
4、浙江山歌 流行地域:蘇南、浙江
譜例:〈對鳥〉浙江樂清
〈救命恩人共產黨〉
5、西南地區山歌
譜例:〈槐花幾時開〉四川
〈彌渡山歌〉雲南
〈趕馬調〉雲南
〈小河淌水〉雲南
6、〈1〉客家山歌
譜例:〈奧嗨〉廣東梅縣
〈新打梭鏢〉福建
〈打只山歌過橫排〉江西興國山歌
〈2〉放牧山歌
1、呼牛調
譜例:〈放牛呼聲〉浙江 〈江門牛歌〉廣東
2、遙唱山歌
譜例:
〈放馬山歌〉雲南
〈太陽出來喜洋洋〉四川
〈牽牛歌〉浙江金華
3、對山歌
譜例:〈牛歌對唱〉安徽
4、田歌 譜例:〈趕牛〉上海
〈3〉田秧山歌
1、江浙田山歌
2、巢湖秧歌
(三)山歌的音樂特徵:
1、坦率、直露的表現方法和熱情奔放的音樂性格
2、自由悠長的節奏節拍
3、高亢的曲調
4、曲式結構單純
Ⅳ 求一篇紀錄片《美麗中國》第一集「龍之心」賞析。1.從攝影、音樂、敘述方式等方面進行分析。
2010 - 2011 學年第 2 學期廣東工業大學公選課平時作業
序號 姓名 課程名稱 學院專業 提交時間 授課教師
133 陳文威 著名電視欄目解析 信息工程學院 肖琳芬
題 目:紀錄片《美麗中國》第一集「龍之心」賞析
要 求:1.從攝影、音樂、敘述方式等方面進行分析;
2.可為答題自擬標題,字數不少於500字。 分 數
《美麗中國》第—集「龍之心」,以其壯觀美麗的畫面和震撼心靈的音樂,讓人身臨其境般欣賞到中國的珍惜動物,壯麗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風俗習慣,
在攝影上,拍攝手法多樣,大氣到高空俯瞰地面,碧空下的梯田,山川中的石林,無不給人一種壯觀開闊的感受;細微到一朵花的輕顫,燕子的雙雙偎依,五步蛇的潛伏,無不給人一種真實細致的感受,這都能夠讓你體會大自然的絕妙。石林上空風雲變幻,山村的天色變化,用的是專門的延時攝影技術,拍出了一種震撼神奇的效果;鼠耳蝠在水面掠過,劃出一條水痕,帶起兩片水花,這個場面用的是超高速攝影機,捕捉到鼠耳蝠在這個過程中一幀一幀的詳細過程,而且是多方位拍攝,片中對左右前後上各個方位的圖像進行了播放,緩慢而細致入微,讓人忍不住發出一聲驚嘆。
在音樂上,背景音樂與畫面、解說詞相配合。不同場景用不同的曲子,曲子的音調和所用的樂器也都有所不同。拍攝洞穴時,音樂空靈而悠長;而鸕鶿捕魚時的音樂是低沉、急促的鼓聲,給人一種緊張感;葉猴攀爬時的音樂是輕快的笛子聲,讓人感受到猴子的活潑。總體來說,音樂很有中國風,與畫面配合得天衣無縫。
在敘述上,我沒有發現有什麼明顯的敘述線索,但不同圖像間的連接並不顯得突兀,十分流暢平和。與畫面相配合的解說詞令人拍案叫絕,時而幽默,讓人莞爾一笑;時而深沉,讓人深刻反思。敘述揚子鱷的那一段十分有意思,剪輯很有技巧,故布疑陣般的製造懸念。一開始有人搜索揚子鱷,而揚子鱷正破殼而出時,讓人產生緊張的想法:那些人要捕捉揚子鱷。到後來那些人捉到揚子鱷,讓人感嘆惋惜;最後才發現那些人是來保護揚子鱷的,讓人放下了心中的擔憂。這段敘述先設下懸念,充分調動了觀眾的情緒,吸引觀眾投入到其中。
總之,《美麗中國—龍之心》不論是從攝影、配樂還是敘述方式上,都是十分棒的,我感覺它拍出了中國的獨特韻味。這是一部很好的紀錄片!
Ⅵ 高分求一篇關於中國音樂鑒賞的論文,內容一定要有琵琶的曲目賞析。有的發我郵箱:[email protected]
我就把我自己的論文發給你把。。。。雖然好像不太氣和題目。。。當做參考吧,額呵呵
中西方器樂的不同魅力
一曲《二泉映月》,讓我們聽到東方器樂文化的深沉韻味;一曲《回憶》,讓我們領略到西方器樂文化的獨特魅力。二者同時樂器獨奏不知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中西方樂器所表現出的音樂為什麼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呢?原因就是樂器的製作和音色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響與制約。不同的文化影響制約著不同的樂器音色,由這種特定的音色來要求擇定什麼質料形制的樂器,從而進一步確定不同的音樂風格。總的來說,中西樂器音色上的差異恰恰體現了它們深層的文化差異
一、中西樂器材料的差異根源於不同的天人關系:征服與尊重
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中國傳統文化主流側重於主張「天人合一」,強調尊重自然,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天中有人,人中有天,主客互溶」的天人合一思想構成了中國文化的顯著特色。
西方人真正喜歡的是人工製品,是人對自然改造的結果。他們真正欣賞的是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對象化在自然中的自我,是在改變自然中得到的一種自我陶醉。西方文化倡導人定勝天,不僅認識自然解釋自然而且強調征服改造自然。與之相反,「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基礎,中國人更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中華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導致了人與自然的親近,他們從不把自然當作征服與改造的對象,而是尊敬和順從自然。正是由於中西文化的不同,而最終導致文化載體的中西樂器在產生了巨大的差異。
西洋樂器的製作材料是以金屬和各種標准化的木料為主,特別是吹奏樂器,幾乎全部是用金屬或金屬加膠木製成,諸如圓號、小號、長笛以及豎琴,鋼琴等,大部分都是人工製作的產物,體現出西方人強調的對自然的駕馭和改造的思想。與之相反,中國樂器的製作多以天然材料為主。中國樂器在使用中占絕對優勢的其他樂器如簫、笙、箏、三弦、琵琶,以及二胡、揚琴等,都是用天然竹、木、皮等製成,這也意味著中國人對自然屬性的尊重。中國樂器盡量在發聲中充分利用這些自然材料的獨特性,充分發揮這些材料在發聲上的獨特作用,使他們利用自然材料來製造獨特個性音色的目的得到圓滿實現。
二、中西器樂文化的差異根源於不同的文化本體:理性與感性
西洋人看世界,是採取特別理性科學的態度,由這種態度來要求樂音超越具體,消解獨特,以獲得一種普遍與共通感,而中國人則全然相左,中國文化是以感性、以生命為本體,所以它盡力捕捉人的內在的感受和體驗。在中國音樂上一切都要服從於「韻味」,服從於「情」。「摹仿自然」與「形式美」本是西方美學思想的兩大中心,但中國人更習慣於音樂韻味,一切技法都圍繞著「情、韻」二字進行。
就樂器方面說,西洋器樂曲很早就完成了自身的標准化和統一化工作,很早就將音樂自理成具有相對抽象的形式體系,發音特點是:音質盡量的遠離人聲接近器聲,以使音色效果獲得一種共通性,讓聲音不受人聲影響,保持它的理性。中國樂器從來沒有打算進行標准化和統一化的工作,也從未將自己的音樂抽象成單純的形式體系,所以,中國樂器的音質始終以接近「人」聲為自己的最高旨趣,甚至連樂器演奏也是由這一意識支配的,隨行而至,感性色彩濃烈。如蒙古族樂器馬頭琴,就是一種這樣的拉弦樂器,它的音色就常常讓我們體會到寂寥的牧人心情和草原空曠的孤獨感,它能夠維妙維肖地模仿人的說話聲哭笑聲、動物的喊叫聲等等,更好表達內心。
西洋樂器音色是遠離人聲的,而遠離人聲則又意味著必定遠離自然本來所固有的多樣性、豐富性和獨特性,顯得過於理性了。西洋樂器所追求的「器」聲是這樣的:雖然不同於任何一種具體的樂器,但又能夠與任何樂器的音色能有著很好的融合。相反,中國樂器的近人聲也決定了它必然要求其音色的獨特性和個性。中國樂器每一種都有自己獨特的音色,它們非常適合獨奏,但卻很難把它們完滿地變化為一個完美的結構,這是因為每一種樂器都過於感性而造成的。打個比方,西方器樂好像是幾個聲音相似的外國人在一起唱歌,他們更注意表現出他們的和諧,而中國器樂就好像是幾個十分感性而擁有獨特聲音的中國人在一起唱歌,雖然都有著自己的聲音特色,卻很難達到完美統一。
西方注重理性的思維方式,中國注重感性的思維方式,從理論到實踐自始至終走的就是兩條路,這就是中西器樂文化差別的根本所在。
三、中西樂器特色的差異根源於不同的美感要求:力度與深度
中國傳統器樂的表現特點與西方不同。西方器樂演奏以深刻嚴肅見長,突出主客對立,體現出來的是一種藝術精神的「壯美」,從氣勢上感染聽眾;而中國器樂演奏以曠達悠深見長,突出情景交融,體現出來的是一種「和合」精神的「幽美」,從感性的情韻上感染觀眾。因而,對於我們欣賞中西方器樂演奏時候產生的不同感受也就不奇怪了——西方人喜歡交響樂,氣勢庄嚴恢宏,台上的樂手和樂器越多越顯得氣派,比如《悲愴交響曲》《拉德茨基進行曲》;中國人更願意用幾種或者更少的樂器去表現出一種充滿思考和內涵的樂曲,比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
西洋樂器的出音比較均勻,所發的每個音輪廓清晰,界線分明,是一種標准化的造型,它體現的無疑是一種共性。中國樂器的出音則千變萬化,姿態各異,體現出的是它每個音符的獨特性,而這樣的音形當然是由樂器演奏時吟、揉、震等滑音、游移音技巧造成的。這類
器樂演奏技巧在運用時非常靈活,它們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隨性應用和處理,從而顯示出其豐富多樣的個性,使其表現能力達到一種非凡的深度和力度,造成直達心底、刻骨銘心的藝術效果。
中西音樂器樂的脈絡有著很大不同,西方器樂的脈絡追求音響效果的豐厚飽滿、綿密結實,追求恢宏的氣勢美。這是一種力度的美。中國器樂的脈絡製造蜿蜒起伏、單線游動的線型效果,追求音響的虛淡空靈、幽婉深邃,這樣才能使自己的演奏具有盪氣回腸的效果,獲得音樂表現的深度美。一把琵琶彈出悲壯的垓下之圍,一架古箏奏出連海之春江潮水,一隻古塤吹出千古興衰之幽思,中國文化底蘊若不深厚,誰又能理解樂曲的深度?西方器樂曲相對來說,其理解深度就沒有中國音樂那麼深邃了。
在器樂文化上,中國音樂(主要是傳統民族音樂)顯然和西方器樂(主要是交響樂)在對美感的表達上有著非常大的不同,我們可以從下面例子中得到驗證:一首《春江花月夜》旋律古樸、深沉、優美典雅,節奏平穩、舒展,音調纏綿、柔婉娟秀;一曲《命運交響曲》節奏明快、急促,音域寬廣,曲調明朗、剛健,情緒激昂、氣魄宏大。從這些我們可以看出,西方器樂突出的是一種力度,中國器樂突出的是一種深度。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
Ⅶ 央視一套大美中國品冬的背景音樂是什麼名字,好好聽
央視一套大美中國品冬的背景音樂是什麼名字,好好聽
起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