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流行音樂的起始和發展
可參考這本書
中國流行音樂簡史(1917-1970 )
http://book.jqcq.com/proct/830279.html
孫蕤,本名孫思溥,中國流行音樂史研究者、收藏家,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院特聘研究員。1936年生於遼寧開原,1960年畢業於沈陽葯科大學葯學系,退休前為大連醫科大學葯劑學教授。 自幼喜愛中國流行音樂,從少年時代,便開始收集音樂資料
1 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發展史
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的發展迄今已有60年左右的歷史。它產生於本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30年代至40年代是第一個高峰期,80年代是第二個高峰期。本文將以80年代為重點,簡單敘述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的發展概況。由於中國流行音樂在產生、發展過程中的特殊性,本文也將涉及其他類型的歌曲創作情況。
一、中國現代創作歌曲的發端
中國現代創作歌曲約起始於清末至民國初。清王朝的倒台,民國的創立所經歷的舊民主主義革命造成了深刻的社會變化。在此期間,西方資本主義文化逐步東漸,並與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了既相沖突又逐步結合的態勢。當時已有直接借用外國歌曲的曲調填詞作為軍歌及學堂歌曲的現象,如:《中國男兒》(石更填詞)、《漢族歷史歌》(王引才填詞)等。這可說是西方音樂因素為我所用的開始。
中國初期的創作歌曲是自蕭友梅、黃自、青主、李叔同、趙元任等人開始的。
蕭友梅是卓有成就的音樂教育家,也是最早的歌曲作者之一。《問》、《卿雲歌》是他較著名的作品。他的作品雖有濃重的外國音樂的影響,但已開始注意吸收中國傳統音樂的因素。
黃自是受過系統的西方訓練的作曲家,在歌曲創作上的成就較高,《天倫歌》、《玫瑰三願》都是有名的抒情歌曲。
此外,趙元任的《賣布謠》、《教我如何不想他》,青主的《大江東去》、《我住長江頭》,陳嘯空的《湘纍》等等作品,都是現代創作歌曲初期涌現的優秀作品。
在這一時期,西方音樂文化通過留學西洋的音樂工作者介紹到我國,音樂教育的推行和普及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個部分影響了民眾。同時,以大中城市為中心,新型的都市文化逐漸形成。這些都為中國現代歌曲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在現代創作歌曲的發端期,有兩個明顯的特徵已經出現,即一方面,大量採用或借鑒西方歌曲創作模式,甚至多有完全「西化」的作品;另一方面,中國傳統音樂,特別是民間音樂的基質也在創作中顯露出來。這種情況大體上規定了日後歌曲創作的方向。
二、中國流行音樂奠基人-黎錦暉
黎錦暉(1891-1967)是中國流行音樂的奠基人。
黎錦暉生於湖南湘潭,自幼學習古琴和彈撥樂器。家鄉民間音樂和當地流行的湘劇、花鼓戲、漢劇等戲劇音樂對他影響至深。1927年,他創辦了「中華歌舞學校」,後又組建「中華歌舞團」。1929年組織「明月歌舞團」,並到全國各地巡迴演出。1931年,「明月歌舞團」並入聯華影業公司。1949年後,他在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擔任作曲,1967年逝世於上海。
黎錦暉青年時代醉心於新音樂運動,主張新音樂與新文學運動攜手共進。基於這種認識,他創作了大量兒童歌劇、歌舞及歌曲。這些作品,不僅在大陸風靡一時,而且波及香港及南洋各地。《麻雀與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可憐的秋香》、《月明之夜》等歌曲流傳極廣。這個時期的作品大多以保護兒童創造才能、反對封建教育為主題,文字通俗易懂,音樂語言簡練、生動、明快,繼承和發展了沈心工及李叔同所倡導的學堂樂歌的傳統。同時,他又是運用民間音樂素材的能手。在這些兒童歌曲里,民歌、小調、曲牌等均成為創作的素材。在歌曲創作民族化方面,黎錦暉無疑是一個先行者。
繼兒童歌舞之後,黎錦暉轉入了流行音樂的創作。《毛毛雨》、《妹妹我愛你》是他早期的流行音樂作品,標志著中國流行歌曲的誕生。
黎錦暉轉入流行音樂創作並獲得了成功有其相應的社會背景。當時的上海已具備資本主義商業化都市的特徵,西方特別是美國流行音樂通過舞廳、電影、廣播等媒介流入中國。市民階層的文化生活中已出現對流行音樂的需求。黎氏的流行音樂便是在此情況下應運而生的。
1928年,黎錦暉率「中華歌舞團」去香港、泰國、印尼、馬來亞、新加坡等地巡迴演出,《毛毛雨》等流行歌曲即已與他的兒童歌舞一起成為主要節目。1929年,由於經費困難滯留於新加坡無法回國,他遂接受一家書局的訂貨,短期內編寫了一百首流行歌曲寄回上海,由上海文明書局出版了16本歌集。《桃花江》、《特別快車》等歌曲即成於此時,大獲成功。
「明月歌舞團」是中國流行樂發展中一個重要團體。中國第一代歌星如周璇、白虹、嚴華,流行音樂作家如黎錦光、姚敏都在這個團里。聶耳也是從這里走上音樂創作之路的。
1931-1936年間,黎錦暉還為《人間仙子》等十幾部電影配樂,其中的大部分插曲是流行歌曲。同時,他也搞舞廳音樂,把民間旋律爵士化。當時的「百代」、「勝利」等唱片公司大量錄制出版他的流行歌曲。
黎錦暉的流行音樂創作奠定了中國流行音樂的基本風格,即民間旋律與西洋舞曲節奏相結合。在當時,主要有探戈、狐步等。配器也模仿美國爵士樂的風格。上舉《毛毛雨》、《桃花紅》、《特別快車》等作品格調不高,有的相當庸俗,迎合了小市民的低級趣味,當時即受到廣泛批評。聶耳就曾撰文斥責這些作品。可以說,中國流行音樂起步之初並沒有走一條健康之路。除內容平庸外,音樂上的粗製濫造,演唱上的賣弄風情、嗲聲嗲氣都為其後的發展帶來了不好的影響。但他在處理流行音樂中外來形式與民族傳統關繫上的成功經驗是值得後人借鑒的。
三、救亡群眾歌曲創作及進步音樂工作者的流行歌曲創作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軍國主義侵華事實造成民族危機感的空前高漲。伴隨著抗日救亡運動,出現了群眾性的救亡歌詠活動。廣大進步音樂工作者創作了大批救亡歌曲。從而奠了我國歌曲創作的另一走向。
聶耳是救亡歌曲作家中的佼佼者。在短短兩年左右的時間里,他所寫的30餘首歌曲絕大部分是廣為流傳的成功之作。《畢業歌》、《新女性》、《開路先鋒》、《義勇軍進行曲》是他在進行曲方面具有開拓性貢獻的作品。《飛花歌》、《塞外村女》等則是民歌風抒情歌曲中很有特點的作品。
在救亡歌詠活動中,還可以舉出像《大刀進行曲》(麥新詞曲)、《到敵人後方去》(冼星海曲)、《游擊隊歌》(賀綠汀詞曲)等進行曲風格的歌曲。這一時期奠定的進行曲風格的群眾歌曲(日後稱為隊列歌曲)已表現出成熟的中國民族特點,如較少採用和弦分解化的旋律,而是以五聲音階為主;旋律多級進,富於抒情性等等。
與此同時,進步音樂工作者也介入了以電影為主要媒介的流行音樂創作活動。如聶耳的《告別南洋》、《梅娘曲》、《鐵蹄下的歌女》,任光和安娥的《漁光曲》、《王老五》,賀綠汀的《四季歌》、《天涯歌女》(田漢光詞)、《春天裡》(關露、賀綠汀詞)、《秋水伊人》及劉雪庵的《何日君再來》(貝林詞)等都是為進步電影所作的插曲。
總之,到抗日戰爭爆發前,中國的歌曲創作除少數藝術歌曲外,大致可分為兩支。一支是以黎錦暉為代表的流行音樂,另一支是以聶耳、冼星海等人為代表的群眾性歌曲。流行音樂以西方流行音樂形式為藍本,寫作上則有民歌化與西產大小調式化的兩種趨向,群眾性歌曲以西方進行曲及民歌為藍本,寫作上則有民歌化和進行曲化的兩種趨向。至此完成的類型分化奠定了日後群眾性歌曲創作的基本態勢。
四、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的流行音樂和群眾歌曲創作
抗日戰爭期間,淪陷區的敵偽統治者十分重視流行歌曲的宣傳作用。偽滿時期,著名歌星李香蘭曾成為流行音樂的風雲人物。
李香蘭本為日本人,生於中國,本名山口淑子。戰後回到日本,入政界為日本參議員。她在抗戰期間受人利用,演唱了大量流行歌曲,如《滿州姑娘》、《戒煙歌》、《支那之夜》、《蘇州夜曲》等,均以美化日本軍國主義,宣揚「東亞共存」為主旨,在當時產生過惡劣影響,激起了有良知的中國民眾的強烈反對。
當時活躍的中國流行音樂作曲家有黎錦光、陳歌辛、姚敏、梁樂音、嚴工上等人。其中影響最大的為黎錦光和陳歌辛。黎錦光的代表作有《夜來香》、《五月的風》、《瘋狂世界》、《采檳榔》等;陳歌辛的代表作有《薔薇處處開》、《漁家女》、《戀之火》、《高崗上》等等。
在這一時期,中國流行音樂沒有太重要的成就和發展。除技術上的某些進步外,整體風格沒有超過早期的格局。
總的來看,中國流行音樂從產生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的發展,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條件下進行的。由於特定歷史環境的限制,它的發展是不完善的。一方面,它帶有濃重的殖民地氣息,存在先天不足的軟弱;另一方面,由於不發達的社會經濟文化,流行歌曲只面向人數不多的小資產階級及市民階層。作品題材狹窄,製作技術粗糙。這決定了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必將經歷一條曲折的道路。
自抗日戰爭以來,以延安為中心的進步音樂工作者繼續沿著救亡歌詠活動的方向發展創作。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光未然詞)、鄭律成的《延安頌》(莫耶詞)、李劫夫的《歌唱二小放牛郎》,還有《軍民大生產》、《南泥灣》以及歌劇《白毛女》、《劉胡蘭》等作品的誕生都顯示出生氣勃勃的發展趨勢。進入解放戰爭時期,又出現了《解放區的天》、《山那邊好地方》、《咱們工人有力量》和《勝利進行曲》等優秀歌曲。
五、新中國建國後17年間的創作歌曲
隨著全國解放,群眾歌曲領域形成了一支陣容強盛的創作隊伍。自《歌唱祖國》到《我們走在大路上》,王莘、李劫夫、瞿希賢、傅庚辰等作曲家在進行曲創作中大獲成就,李劫夫尤為其中的佼佼者;晨耕、唐訶、生茂、傅林、遇秋、呂遠等部隊作家在新民歌創作上顯示了很強的實力;雷振邦、石夫則在少數民族音樂素材的運用上有獨到之功。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長征》組歌、歌劇《洪湖赤衛隊》、《江姐》、《紅霞》等大型聲樂作品中的選曲也在群眾中產生了較大影響。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歌曲創作,特別是群眾歌曲的創作,呈現著良好的態勢。合唱、齊唱、獨唱、重唱、表演唱等體裁形式均有佳作。當屬我國歌曲創作的又一個繁榮時期。
這一時期仍以進行曲與新民歌創作為主,其中進行曲逐漸偏重於抒情性(如《一代一代往下傳》)。新民歌創作則有以民間素材變化發展(如《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和在民間音樂基礎上再創作(如《克拉瑪依之歌》)兩種趨向。此外,圓舞曲(如《我愛祖國的藍天》)、說唱歌曲(如《八月十五月兒明》)等方面也有不少佳作。以《毛主席,我們心中的太陽》(喬羽詞、沈亞威曲)為代表的頌歌類大型抒情歌曲發展成為獨具一格的體裁。各種風格的歌曲在民族化上都有明顯的成就。旋律或以中原地區的民間音樂為基礎,或以少數民族音樂為素材。配器或用民族樂隊,或用管弦樂隊,手法比較傳統。廣播電台是最主要的傳播媒介,群眾性集體歌詠是最普遍的音樂生活方式。
這一時期的歌曲演唱以民族與美聲相結合的唱法為軸心,產生了像賈世駿、馬玉濤、王昆、郭蘭英、郭頌、胡松華、呂文科等一批深受群眾喜愛的歌唱演員。這一時期的優秀歌曲作品多收集在兩集《革命歌曲大家唱》中。
完畢~!
『貳』 中國最早的流行音樂是在哪一年
1927
『叄』 中國最早的流行歌曲是什麼時候興起的.
最早在香港吧,中國的流行歌曲都比較含蓄比較垃圾,中國的流行歌手由於沒什麼信仰和文化素質,不僅和國外的無法比,而且多有掛羊頭賣狗肉之意,樓主可以聽聽英倫和歐美的,這樣多多少少可以提高你的修養。
『肆』 麻煩簡單描述一下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的發展歷程
歷程有點曲折,這么說,台灣香港收到歐美影響早一些,然後內地先受到台灣香港還有馬來西亞的影響比較多,然後慢慢意識到原來學了台灣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這些地方的音樂,他們主要是從歐美學來的,然後又直接轉向歐美,當然還是會受到台灣香港影響的,為啥呢,香港有了自己套路的東西走感情路線的流行歌是代表,台灣也出了很多厲害的製作人有了很多創新,典型的是周傑倫把很多元素揉到流行歌里
『伍』 求..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史.(我要寫在研究性學習里的,越詳細越好)
可參考這本書
中國流行音樂簡史(1917-1970 )
http://book.jqcq.com/proct/830279.html
孫蕤,本名孫思溥,中國流行音樂史研究者、收藏家,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院特聘研究員。1936年生於遼寧開原,1960年畢業於沈陽葯科大學葯學系,退休前為大連醫科大學葯劑學教授。 自幼喜愛中國流行音樂,從少年時代,便開始收集音樂資料
1 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發展史
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的發展迄今已有60年左右的歷史。它產生於本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30年代至40年代是第一個高峰期,80年代是第二個高峰期。本文將以80年代為重點,簡單敘述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的發展概況。由於中國流行音樂在產生、發展過程中的特殊性,本文也將涉及其他類型的歌曲創作情況。
一、中國現代創作歌曲的發端
中國現代創作歌曲約起始於清末至民國初。清王朝的倒台,民國的創立所經歷的舊民主主義革命造成了深刻的社會變化。在此期間,西方資本主義文化逐步東漸,並與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了既相沖突又逐步結合的態勢。當時已有直接借用外國歌曲的曲調填詞作為軍歌及學堂歌曲的現象,如:《中國男兒》(石更填詞)、《漢族歷史歌》(王引才填詞)等。這可說是西方音樂因素為我所用的開始。
中國初期的創作歌曲是自蕭友梅、黃自、青主、李叔同、趙元任等人開始的。
蕭友梅是卓有成就的音樂教育家,也是最早的歌曲作者之一。《問》、《卿雲歌》是他較著名的作品。他的作品雖有濃重的外國音樂的影響,但已開始注意吸收中國傳統音樂的因素。
黃自是受過系統的西方訓練的作曲家,在歌曲創作上的成就較高,《天倫歌》、《玫瑰三願》都是有名的抒情歌曲。
此外,趙元任的《賣布謠》、《教我如何不想他》,青主的《大江東去》、《我住長江頭》,陳嘯空的《湘纍》等等作品,都是現代創作歌曲初期涌現的優秀作品。
在這一時期,西方音樂文化通過留學西洋的音樂工作者介紹到我國,音樂教育的推行和普及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個部分影響了民眾。同時,以大中城市為中心,新型的都市文化逐漸形成。這些都為中國現代歌曲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在現代創作歌曲的發端期,有兩個明顯的特徵已經出現,即一方面,大量採用或借鑒西方歌曲創作模式,甚至多有完全「西化」的作品;另一方面,中國傳統音樂,特別是民間音樂的基質也在創作中顯露出來。這種情況大體上規定了日後歌曲創作的方向。
二、中國流行音樂奠基人-黎錦暉
黎錦暉(1891-1967)是中國流行音樂的奠基人。
黎錦暉生於湖南湘潭,自幼學習古琴和彈撥樂器。家鄉民間音樂和當地流行的湘劇、花鼓戲、漢劇等戲劇音樂對他影響至深。1927年,他創辦了「中華歌舞學校」,後又組建「中華歌舞團」。1929年組織「明月歌舞團」,並到全國各地巡迴演出。1931年,「明月歌舞團」並入聯華影業公司。1949年後,他在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擔任作曲,1967年逝世於上海。
黎錦暉青年時代醉心於新音樂運動,主張新音樂與新文學運動攜手共進。基於這種認識,他創作了大量兒童歌劇、歌舞及歌曲。這些作品,不僅在大陸風靡一時,而且波及香港及南洋各地。《麻雀與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可憐的秋香》、《月明之夜》等歌曲流傳極廣。這個時期的作品大多以保護兒童創造才能、反對封建教育為主題,文字通俗易懂,音樂語言簡練、生動、明快,繼承和發展了沈心工及李叔同所倡導的學堂樂歌的傳統。同時,他又是運用民間音樂素材的能手。在這些兒童歌曲里,民歌、小調、曲牌等均成為創作的素材。在歌曲創作民族化方面,黎錦暉無疑是一個先行者。
繼兒童歌舞之後,黎錦暉轉入了流行音樂的創作。《毛毛雨》、《妹妹我愛你》是他早期的流行音樂作品,標志著中國流行歌曲的誕生。
黎錦暉轉入流行音樂創作並獲得了成功有其相應的社會背景。當時的上海已具備資本主義商業化都市的特徵,西方特別是美國流行音樂通過舞廳、電影、廣播等媒介流入中國。市民階層的文化生活中已出現對流行音樂的需求。黎氏的流行音樂便是在此情況下應運而生的。
1928年,黎錦暉率「中華歌舞團」去香港、泰國、印尼、馬來亞、新加坡等地巡迴演出,《毛毛雨》等流行歌曲即已與他的兒童歌舞一起成為主要節目。1929年,由於經費困難滯留於新加坡無法回國,他遂接受一家書局的訂貨,短期內編寫了一百首流行歌曲寄回上海,由上海文明書局出版了16本歌集。《桃花江》、《特別快車》等歌曲即成於此時,大獲成功。
「明月歌舞團」是中國流行樂發展中一個重要團體。中國第一代歌星如周璇、白虹、嚴華,流行音樂作家如黎錦光、姚敏都在這個團里。聶耳也是從這里走上音樂創作之路的。
1931-1936年間,黎錦暉還為《人間仙子》等十幾部電影配樂,其中的大部分插曲是流行歌曲。同時,他也搞舞廳音樂,把民間旋律爵士化。當時的「百代」、「勝利」等唱片公司大量錄制出版他的流行歌曲。
黎錦暉的流行音樂創作奠定了中國流行音樂的基本風格,即民間旋律與西洋舞曲節奏相結合。在當時,主要有探戈、狐步等。配器也模仿美國爵士樂的風格。上舉《毛毛雨》、《桃花紅》、《特別快車》等作品格調不高,有的相當庸俗,迎合了小市民的低級趣味,當時即受到廣泛批評。聶耳就曾撰文斥責這些作品。可以說,中國流行音樂起步之初並沒有走一條健康之路。除內容平庸外,音樂上的粗製濫造,演唱上的賣弄風情、嗲聲嗲氣都為其後的發展帶來了不好的影響。但他在處理流行音樂中外來形式與民族傳統關繫上的成功經驗是值得後人借鑒的。
三、救亡群眾歌曲創作及進步音樂工作者的流行歌曲創作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軍國主義侵華事實造成民族危機感的空前高漲。伴隨著抗日救亡運動,出現了群眾性的救亡歌詠活動。廣大進步音樂工作者創作了大批救亡歌曲。從而奠了我國歌曲創作的另一走向。
聶耳是救亡歌曲作家中的佼佼者。在短短兩年左右的時間里,他所寫的30餘首歌曲絕大部分是廣為流傳的成功之作。《畢業歌》、《新女性》、《開路先鋒》、《義勇軍進行曲》是他在進行曲方面具有開拓性貢獻的作品。《飛花歌》、《塞外村女》等則是民歌風抒情歌曲中很有特點的作品。
在救亡歌詠活動中,還可以舉出像《大刀進行曲》(麥新詞曲)、《到敵人後方去》(冼星海曲)、《游擊隊歌》(賀綠汀詞曲)等進行曲風格的歌曲。這一時期奠定的進行曲風格的群眾歌曲(日後稱為隊列歌曲)已表現出成熟的中國民族特點,如較少採用和弦分解化的旋律,而是以五聲音階為主;旋律多級進,富於抒情性等等。
與此同時,進步音樂工作者也介入了以電影為主要媒介的流行音樂創作活動。如聶耳的《告別南洋》、《梅娘曲》、《鐵蹄下的歌女》,任光和安娥的《漁光曲》、《王老五》,賀綠汀的《四季歌》、《天涯歌女》(田漢光詞)、《春天裡》(關露、賀綠汀詞)、《秋水伊人》及劉雪庵的《何日君再來》(貝林詞)等都是為進步電影所作的插曲。
總之,到抗日戰爭爆發前,中國的歌曲創作除少數藝術歌曲外,大致可分為兩支。一支是以黎錦暉為代表的流行音樂,另一支是以聶耳、冼星海等人為代表的群眾性歌曲。流行音樂以西方流行音樂形式為藍本,寫作上則有民歌化與西產大小調式化的兩種趨向,群眾性歌曲以西方進行曲及民歌為藍本,寫作上則有民歌化和進行曲化的兩種趨向。至此完成的類型分化奠定了日後群眾性歌曲創作的基本態勢。
四、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的流行音樂和群眾歌曲創作
抗日戰爭期間,淪陷區的敵偽統治者十分重視流行歌曲的宣傳作用。偽滿時期,著名歌星李香蘭曾成為流行音樂的風雲人物。
李香蘭本為日本人,生於中國,本名山口淑子。戰後回到日本,入政界為日本參議員。她在抗戰期間受人利用,演唱了大量流行歌曲,如《滿州姑娘》、《戒煙歌》、《支那之夜》、《蘇州夜曲》等,均以美化日本軍國主義,宣揚「東亞共存」為主旨,在當時產生過惡劣影響,激起了有良知的中國民眾的強烈反對。
當時活躍的中國流行音樂作曲家有黎錦光、陳歌辛、姚敏、梁樂音、嚴工上等人。其中影響最大的為黎錦光和陳歌辛。黎錦光的代表作有《夜來香》、《五月的風》、《瘋狂世界》、《采檳榔》等;陳歌辛的代表作有《薔薇處處開》、《漁家女》、《戀之火》、《高崗上》等等。
在這一時期,中國流行音樂沒有太重要的成就和發展。除技術上的某些進步外,整體風格沒有超過早期的格局。
總的來看,中國流行音樂從產生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的發展,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條件下進行的。由於特定歷史環境的限制,它的發展是不完善的。一方面,它帶有濃重的殖民地氣息,存在先天不足的軟弱;另一方面,由於不發達的社會經濟文化,流行歌曲只面向人數不多的小資產階級及市民階層。作品題材狹窄,製作技術粗糙。這決定了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必將經歷一條曲折的道路。
自抗日戰爭以來,以延安為中心的進步音樂工作者繼續沿著救亡歌詠活動的方向發展創作。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光未然詞)、鄭律成的《延安頌》(莫耶詞)、李劫夫的《歌唱二小放牛郎》,還有《軍民大生產》、《南泥灣》以及歌劇《白毛女》、《劉胡蘭》等作品的誕生都顯示出生氣勃勃的發展趨勢。進入解放戰爭時期,又出現了《解放區的天》、《山那邊好地方》、《咱們工人有力量》和《勝利進行曲》等優秀歌曲。
五、新中國建國後17年間的創作歌曲
隨著全國解放,群眾歌曲領域形成了一支陣容強盛的創作隊伍。自《歌唱祖國》到《我們走在大路上》,王莘、李劫夫、瞿希賢、傅庚辰等作曲家在進行曲創作中大獲成就,李劫夫尤為其中的佼佼者;晨耕、唐訶、生茂、傅林、遇秋、呂遠等部隊作家在新民歌創作上顯示了很強的實力;雷振邦、石夫則在少數民族音樂素材的運用上有獨到之功。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長征》組歌、歌劇《洪湖赤衛隊》、《江姐》、《紅霞》等大型聲樂作品中的選曲也在群眾中產生了較大影響。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歌曲創作,特別是群眾歌曲的創作,呈現著良好的態勢。合唱、齊唱、獨唱、重唱、表演唱等體裁形式均有佳作。當屬我國歌曲創作的又一個繁榮時期。
這一時期仍以進行曲與新民歌創作為主,其中進行曲逐漸偏重於抒情性(如《一代一代往下傳》)。新民歌創作則有以民間素材變化發展(如《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和在民間音樂基礎上再創作(如《克拉瑪依之歌》)兩種趨向。此外,圓舞曲(如《我愛祖國的藍天》)、說唱歌曲(如《八月十五月兒明》)等方面也有不少佳作。以《毛主席,我們心中的太陽》(喬羽詞、沈亞威曲)為代表的頌歌類大型抒情歌曲發展成為獨具一格的體裁。各種風格的歌曲在民族化上都有明顯的成就。旋律或以中原地區的民間音樂為基礎,或以少數民族音樂為素材。配器或用民族樂隊,或用管弦樂隊,手法比較傳統。廣播電台是最主要的傳播媒介,群眾性集體歌詠是最普遍的音樂生活方式。
這一時期的歌曲演唱以民族與美聲相結合的唱法為軸心,產生了像賈世駿、馬玉濤、王昆、郭蘭英、郭頌、胡松華、呂文科等一批深受群眾喜愛的歌唱演員。這一時期的優秀歌曲作品多收集在兩集《革命歌曲大家唱》中。
完畢~!
『陸』 為什麼說早期中國流行音樂被稱為靡靡之音
由於近代流行音樂的詞曲風格和主體內容所體現出的社會意義與當時中國救國救民的社會背景相悖,因此從誕生之日起,流行音樂即指責為「靡靡之音」、「黃色音樂」。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封建社會開始解體,人們對社會生活要求隨之起了變化,在音樂方面,過去中國傳統的「雅樂」與「俗樂」已不能滿足發達城市人們的需求,於是在上海這個在近代資本主義商業化就已高度發達的城市裡,率先產生了成人愛情歌曲,即流行音樂。
(6)試述中國早期流行音樂擴展閱讀
流行歌曲在歷史的視野中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總是緊貼時代情狀,與時俱進的,因此歌詞極具時代感。
70年代末,中國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發生一系列重大變化,人性的俗世情感開始復甦,音樂也突破了「文藝為政治服務」的韁絆,出現了抒情歌曲和校園歌曲熱,如《美麗的心靈》、《滿山紅葉似彩霞》、《紅杉樹》、《彎彎的小路》、《橄欖樹》,以朱逢博為代表的開拓先鋒率先錄制了新中國第一張流行歌曲個人專輯,宣告新中國流行音樂誕生。
80年代中期,隨著現代化建設的推進、社會生產關系的轉變,出現了「西北風」熱。
90年代初期,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進一步實施,城市打工潮、土地承包、現代手工業興起等,使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思想上的開放和視野的開闊,流行音樂開始疏離政治權力的運作網路,卸下文化載體的重責,更趨世俗化,呈現撫慰心靈、緩和緊張、娛樂生活的功能,出t-f都市歌曲熱。
當代社會思潮的形形色色給流行歌曲打下了深邃的時代烙印,它是社會政治、經濟變革的記錄、文化思潮的拷貝。
『柒』 早期流行音樂風格
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的發展迄今已有60年左右的歷史。它產生於本世紀20年代末、30
年代初。30年代至40年代是第一個高峰期,80年代是第二個高峰期
一、20-40年代。
在我眼裡看來,中國的流行音樂,真正能稱之
為自己的流行音樂的時代,
並不是明星雲集的現在,
也不再紙罪金迷
的的台灣,香港。而是在20-40年代的上海。在
真正能說上中國流行
音樂黃金時期的年代,只能是解放前了。解放以後,中國大陸本身由
於政治斗爭,
流行音樂普遍都帶有政治色彩,
雖然歌曲的流行程度遠
遠超過任何現在流行歌曲的流行程度,
但是嚴格意義上來說,
這種流
行,已經不是出於音樂本身的內涵,而是帶有明顯的政治需要,它是
中國極其類似於中國這樣的國情的國家,或者獨裁國家所特有的現
象,是為了生活的音樂,也是為了生命的音樂,更是表達自己政治觀
念的音樂。或者對於歌唱者是發自內心的歌頌,但是不可否認,在一
個大一統的社會意識形態下。對於歌者,是沒有什麼選擇餘地的。對
於創作者,
也是沒有什麼選擇餘地的,
他們只能把自己的創作空間局
限於欽定的范圍內,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在這個時期,我們可以看到
左右兩種意識形態的斗爭,
只是沒有政治的參與,
這是完全的自發的,
自覺的,主動的過程,顯示了中國文化階層的主觀的愛國,憂國的愛
國情節。但是這種愛國,是如此的純真,如此的真誠流露,沒有豪言
壯語,就如同朋友間的傾訴一樣,在不經意間,就把感情表達的淋漓
盡致了。
當然,
這個時期的音樂流派眾多,
歌曲層出不窮。
難以一一盡述,
但是,有幾個人,還是應當提提的。
比如陳歌辛,程蝶衣,白光,
周旋,歐陽飛瑛,趙丹,白楊等等。
比如他們的《漁民曲》
《馬路天
使》
《香格里拉》
《燕燕於飛》等等。
這些人無論在何時,
都會是站在中國流行音樂,
流行文藝的紀念
碑的頂端的。他們的音樂,無論在何時,都會有人記憶和傳唱著,這
些,都是中國流行音樂典藏中,最為重要的珍品。在他們的身上,或
許有著時代的烙印,經歷過時代的坎坷,但是,我想無論如何,應當
尊重他們的自由的音樂精神,自發的愛國熱情,他們身上,有著那個
時期體現的淋漓盡致的無奈中的憂傷,和對未來美好的渴望。
與此同時,
在中國內地,
一種帶有本土風格的音樂創作是從
30-40
年代的根據地開始自發形成了,它們帶有明顯的地域色彩和鄉土氣
息,
很多音樂素材都是從當地的民歌,
戲劇等演變而來的,
這個時期,
這個類型的音樂,也是主動的過程、自發的過程,但已經受到了解放
區政治宣傳需要的影響,比如《南泥灣》
、
《大生產》
《游擊隊歌》等
等此類的作品。
二、
40-70
年代末期
中
到了
40
年代末期,
由於共產黨政權已經掌
握了中國的政治主動權,
在一批具有深遠政治戰略目光的政治家的推
動和影響下,
他的文化宣傳機構開始有計劃,
有目的的開始這種帶有
政治宣傳色彩的文藝作品的創作。
50
年代以後,這種情況在新政權
的建立的促進作用下,變得更加有體系,有目的性。同時也帶有了更
加鮮明的政治色彩,我們不難看到,在中國,個人的名字開始被寫進
歌曲里傳唱,被歌頌,這個時期,音樂很多,但是由於它帶有的政治
色彩有它的時效性,
所以,
當時紅極一時的,
現在流傳下來的卻很少。
到了
66-76
年的十年間。
中國的流行音樂已經沒有任何真正意義上的
流行因素,一切都是為了政治服務了。雖然在這個時期有諸如《沙家
浜》這樣經典的戲曲作品出現,但是這八部作品,是不能代表全部的
當時的音樂形式的。
在這些之後,
人們在枯燥的高音喇叭的忠字舞的
喧鬧中迷茫,武鬥,全國一片混亂。
三、
80-20
世紀末。
20
世紀
80
年代曾經流行的歌曲如《在希望
的田野上》
、
《我的中國心》
等還少不了以國家民族作背景,期間費翔
的《冬天裡的一把火》和崔健的《一無所有》則是個人色彩極為突出
的另類流行經典。在政治上的監管放鬆之後,
1994
年,在港台流行
歌曲依舊如火如荼時,
大陸原創流行音樂也開始了一次井噴式的大爆
發,
宣告了內地流行音樂的復甦。
這其中,
以崔健、
魔岩三傑
(竇唯、
何勇、張楚)
、黑豹樂隊、唐朝樂隊為代表的搖滾樂,以老狼、高曉
松為代表的校園民謠,以陳琳為代表的都市情歌,以楊鈺瑩、毛寧為
代表的青春偶像歌星,
迅速成長為大陸流行樂壇的中堅力量,
至今他
們的影響力在
70
末
/
80
初一代人的心目中仍然難以磨滅。
0
這個時期
的中國流行音樂,雖然現在聽起來顯得老土,風格也很不統一,但是
有個鮮明的特點,
就是都具有明顯的獨立性,
它不是源自任何流派的,
聽不到當時對於香港和台灣,日本的模仿,那是我們自己的聲音。
四、
21
世紀至今。
90
年代末中國的流行音樂開始學習歐美日韓
的風格,
把音樂作為一種商品,去迎合大眾的口味,因此大部分的歌
都趨向於
R&B
、
Hip-Hop
,很多歌聽上去都千篇一律。
當然,還有很多歌手、音樂人堅持著自己原來的風格,並沒有走
這些商業化路線。
他們有的是獨立的音樂人,
有的就是仍然認真地做
著自己的小眾音樂。像內地的一些樂隊,跳房子、與非門等等,也許
紅過一陣,也許有非常忠實的歌迷,但結果都是像流星一樣隕落。
21
世紀初,流行音樂壇開始有一種『中國風』的趨勢,像京劇、
昆劇等等都在歌曲中出現,其中有王力宏的《在梅邊》
、陳升的《北
京一夜》等等。周傑倫的多首歌曲都非常有中國的風格,比如《發如
雪》
、
《菊花台》
。不論從旋律還是歌詞上都呈現出中國風,連音樂錄
影帶也是。我覺得這種發展是非常可喜的,比一味地模仿歐美、日韓
要好得多。
就好像吳克群的新歌
《將軍令》
中所唱到的
「
我知道
YO YO
YO
不是我的語言
」
、
「
在你的世界學你說
ABCD
,在我的土地對不起請
說華語
」
,他很好地唱出了流行音樂的現狀,呼籲大家走向中國化。
『捌』 中國最早的流行音樂的代表作品和任務是誰啊
黎錦暉 中國流行音樂開山鼻祖,在1927年以一曲《毛毛雨》開創了中國流行音樂的先河.沒有黎錦暉就沒有今天的流行音樂就沒有聶耳。
什麼人寫了近代中國第一首流行歌曲?
什麼人創立了中國第一個歌舞團?
什麼人把爵士樂結合中國民間小調而創造一種全新的漢化爵士樂,「時代曲」? 什麼人發掘了創作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聶耳?
什麼人為20世紀的中國現代流行音樂開創了所有的路途,卻為人遺忘?
都是一個人。
都是一個名字。
黎錦暉。
黎錦暉出生於19世紀末的湖南,一個富裕的望族。他兄弟八人,日後全都是知名的人物。其中尤其大哥黎錦熙,是語言學專家,以制定注音符號、編輯《國語辭典》而著名。
毛毛雨
作詞:黎錦輝
作曲:黎錦輝
(百代公司,有請黎明暉女士唱毛毛雨)
毛毛雨 下個不停 微微風 吹個不停
微風細雨柳青青 哎喲喲 柳青青
小親親不要你的金 小親親不要你的銀
奴奴呀只要你的心 哎喲喲 你的心
毛毛雨 不要盡為難 微微風 不要盡麻煩
雨打風吹行路難 哎喲喲 行路難
年輕的郎太陽剛出山 年輕的姐荷花剛展瓣
莫等花殘日落山 哎喲喲 日落山
毛毛雨 打濕了塵埃 微微風 吹冷了情懷
雨息風停你要來 哎喲喲 你要來
心難耐等等也不來 意難捱再等也不來
又不忍埋怨我的愛 哎喲喲 我的愛
毛毛雨 打得我淚滿腮 微微風 吹得我不敢把頭抬
狂風暴雨怎樣安排 哎喲喲 怎樣安排
莫不是有事走不開 莫不是生了病和災
猛抬頭 走進我的好人來 哎喲喲 好人來
《毛毛雨》中國最早的流行歌曲
《毛毛雨》,是我們今天能夠聽到的中國最早的流行歌曲。也是被音樂界公認為中國第一首流行歌曲。唱歌的人叫黎明暉,那年19歲。黎明暉1909年出生,12歲登台演出,13歲拍電影,是中國第一代歌星影星,說起黎明暉,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七、八十歲的人都唱過她的歌,黎明暉是中國早期流行歌曲搖籃明月歌舞團主持人黎錦暉的女兒,她演唱的《毛毛雨》、《人面桃花》等歌曲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風行一時。 黎氏家族是中國流行音樂歷史上不得不提的一群人。黎錦輝創作的歌曲總是先讓女兒來唱,這樣便成就了黎明暉,使她成為中國歌壇的第一位流行歌星。其實她電影界也很有名的,她是和阮玲玉,蝴蝶是當時四大天王,1925年黎明暉初涉影壇,首演電影《不堪回首》,以後相繼主演了《戰功》、《小廠主》、《花好月圓》、《柳暗花明》等影片,1938年主演《鳳求凰》後退出影壇。記得中央電視台曾經有個節目,采訪過黎明暉的兒子陸震東,他很風趣的說到:「那個時候只是小妹妹形象。就是剪一個短發,劉海這個發型,那麼這個小妹妹形象,這個小妹妹那個時候很出名,上海人都知道。那個時候寫信給我媽媽,不要寫地址,畫過圖像她能收到,在那個時候真的神了。」黎明暉,她以自己的歌聲為中國的現代流行音樂拉開了帷幕,她與她的歌聲一起成為了永不磨滅的經典記憶,而她成就的那段沉香,也成為了中國流行音樂最早的滋味。 這位曾經算是在上海灘乃至中國最早的流行歌手在2003年永遠的離開了我們。
說起這首歌,他的詞曲作者就是黎明暉的父親黎錦暉,他是中國早期流行歌曲創作的大師級人物,1921年,他帶著推行白話文國語的重任來到上海,然而,他卻在這里,成為了中國流行歌曲的開創者。從1922年黎錦暉創建明月音樂社開始,開創了流行樂曲創作和歌舞演出的先河。1930年創辦的明月歌舞劇社更是成為了中國流行歌曲和幾代歌星的搖籃。
舊上海無疑是很多人的夢想家園。十里洋場上的那些燈紅酒綠、風花雪月,把往昔的浮華和榮耀一直閃爍到今天,現在回想起那個年代的上海音樂,總是讓人沉迷不已。雖然幾十年過去了,風景雖已被歷史風干,但倚風景而立的依舊是那些鮮活的面孔,還有各自精彩的傳奇。在上海所有的傳奇裡面,上世紀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那部分最為精彩,成就了上海百年城市歷史中最華麗的一幕光影,最濃郁的一段沉香,幾十年過去了,曾經風靡上海灘的名人們已不在,但那段沉香卻留了下來,直到今天,還是一種風情,一個別致。
黎明暉與父親黎錦暉
黎錦輝與《何日君再來》
黎錦輝出生於19世紀末的湖南,一個富裕的望族。他兄弟八人,日後都是知名人物。特別是大哥吳錦熙,是著名的語言學家。
黎錦輝的「中華歌舞專修學校」
1916年到1926年,黎錦輝在北京。他參與了中國現代第一批白話文國語教科書的編輯和出版;參與了中國最早也最長壽的兒童刊物《小朋友》的編輯與出版;他寫了中國第一出兒童歌舞劇;還打破了清末民初女性不得登台表演的禁忌,讓他的女兒黎明暉成為那個時代第一位登台表演的女性。
1927年到1936年,黎錦輝開設了「中華歌舞專修學校」。他參考日本寶冢歌舞團,把「標准人體之美從封建教條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但黎錦輝被戴上「黃色音樂」的帽子,也由此開始。
黎錦輝的舞校培養出來的音樂、電影人才在當時都紅極一時。他還拔擢了兩個人:一個原名周小紅,後來經他改名為周璇;另一個是聶守信,後來以聶耳為名,為電影《風雲兒女》寫了插曲《義勇軍進行曲》,現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1929年,北伐軍開進上海,黎錦輝遭到租界和北伐軍雙方的政治擠壓,被迫率領舞校到東南亞各國巡迴演出。這趟巡迴演出造成空前成功和轟動,但結果黎錦輝卻因為學員紛紛被當地挖角而困守新加坡。他為了賺取回國路費,於短期內一口氣寫了100首「家庭愛情歌曲」,接洽給上海各書局出版,結果不但有錢回國,還展開了事業的新局面。他這一出手,使他站上了中國流行歌曲界無以倫比的一個高度,各大唱片公司無不以邀約黎錦輝作曲的音樂為最高目標。他因此而錄制了數百張唱片。1932年,《大晚報》舉辦的上海首屆三大播音歌星評選活動的100多首參賽歌曲中,有90%的歌是黎錦輝所寫。
開創「時代曲」
黎錦輝的流行音樂,在中國音樂的歷史上完全是全新的走向。他在創作時困守新加坡,手邊沒有任何資料,所以不論古今中外各家詩詞、西洋詩歌、民間小調、土風舞曲,全都拿來為我所用。於是,他就開創了中國前所未有的流行時代,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時代曲。」他的創作與別人的跟進,形成一股巨流,和歌星、電台、電影、歌廳、雜志、八卦等形成一個共生體、互生體,成為整個三四十年代海派文化的代表。《何日君再來》雖然不是黎錦輝本人的作品,卻正是那個時代流行音樂的最佳縮影。
很多人是因為鄧麗君才知道《何日君再來》。其實,這首歌已經有70年歷史了。這首歌原來是1938年電影《三星伴月》的插曲,由周璇主唱。這部電影不怎麼樣,但這首歌卻驚動萬教,成為中國近代流行音樂史,甚至近代史上意義深遠的一首歌。這首「時代曲」的代表作,曾經被稱為「靡靡之音」,各方力量都欲除之而後快。但這首歌,卻展現了難以言述的生命力。
一百年的歌聲
黎錦輝個人在上海的時代,大致結束於1936年。他堅持的理想主義不適合於經營一個商業上成功而能累積的娛樂事業,加上政治與軍警勢力的壓迫、文化界的攻擊、黑道的脅迫與掠奪,更為了不為日軍所用,在日軍佔領上海前夕,他下定決心,離開上海,告別他創造的音樂世界。但他培養的人才,繼續主導了整個四五十年代的上海音樂與電影界。
2004年春節,中央電視台播出紀錄片《一百年的歌聲》,開篇就響起了黎錦輝的《毛毛雨》的旋律。這首歌已被音樂界公認為中國第一首流行歌曲。
【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發展概況 】
中國流行音樂奠基人-黎錦暉
黎錦暉(1891-1967)是中國流行音樂的奠基人。
黎錦暉生於湖南湘潭,自幼學習古琴和彈撥樂器。家鄉民間音樂和當地流行的湘劇、花鼓戲、漢劇等戲劇音樂對他影響至深。1927年,他創辦了「中華歌舞學校」,後又組建「中華歌舞團」。1929年組織「明月歌舞團」,並到全國各地巡迴演出。1931年,「明月歌舞團」並入聯華影業公司。1949年後,他在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擔任作曲,1967年逝世於上海。
黎錦暉青年時代醉心於新音樂運動,主張新音樂與新文學運動攜手共進。基於這種認識,他創作了大量兒童歌劇、歌舞及歌曲。這些作品,不僅在大陸風靡一時,而且波及香港及南洋各地。《麻雀與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可憐的秋香》、《月明之夜》等歌曲流傳極廣。這個時期的作品大多以保護兒童創造才能、反對封建教育為主題,文字通俗易懂,音樂語言簡練、生動、明快,繼承和發展了沈心工及李叔同所倡導的學堂樂歌的傳統。同時,他又是運用民間音樂素材的能手。在這些兒童歌曲里,民歌、小調、曲牌等均成為創作的素材。在歌曲創作民族化方面,黎錦暉無疑是一個先行者。
繼兒童歌舞之後,黎錦暉轉入了流行音樂的創作。《毛毛雨》、《妹妹我愛你》是他早期的流行音樂作品,標志著中國流行歌曲的誕生。
黎錦暉轉入流行音樂創作並獲得了成功有其相應的社會背景。當時的上海已具備資本主義商業化都市的特徵,西方特別是美國流行音樂通過舞廳、電影、廣播等媒介流入中國。市民階層的文化生活中已出現對流行音樂的需求。黎氏的流行音樂便是在此情況下應運而生的。
1928年,黎錦暉率「中華歌舞團」去香港、泰國、印尼、馬來亞、新加坡等地巡迴演出,《毛毛雨》等流行歌曲即已與他的兒童歌舞一起成為主要節目。1929年,由於經費困難滯留於新加坡無法回國,他遂接受一家書局的訂貨,短期內編寫了一百首流行歌曲寄回上海,由上海文明書局出版了16本歌集。《桃花江》、《特別快車》等歌曲即成於此時,大獲成功。
「明月歌舞團」是中國流行樂發展中一個重要團體。中國第一代歌星如周璇、白虹、嚴華,流行音樂作家如黎錦光、姚敏都在這個團里。聶耳也是從這里走上音樂創作之路的。
1931-1936年間,黎錦暉還為《人間仙子》等十幾部電影配樂,其中的大部分插曲是流行歌曲。同時,他也搞舞廳音樂,把民間旋律爵士化。當時的「百代」、「勝利」等唱片公司大量錄制出版他的流行歌曲。
黎錦暉的流行音樂創作奠定了中國流行音樂的基本風格,即民間旋律與西洋舞曲節奏相結合。在當時,主要有探戈、狐步等。配器也模仿美國爵士樂的風格。上舉《毛毛雨》、《桃花紅》、《特別快車》等作品格調不高,有的相當庸俗,迎合了小市民的低級趣味,當時即受到廣泛批評。聶耳就曾撰文斥責這些作品。可以說,中國流行音樂起步之初並沒有走一條健康之路。除內容平庸外,音樂上的粗製濫造,演唱上的賣弄風情、嗲聲嗲氣都為其後的發展帶來了不好的影響。但他在處理流行音樂中外來形式與民族傳統關繫上的成功經驗是值得後人借鑒的。
三、救亡群眾歌曲創作及進步音樂工作者的流行歌曲創作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軍國主義侵華事實造成民族危機感的空前高漲。伴隨著抗日救亡運動,出現了群眾性的救亡歌詠活動。廣大進步音樂工作者創作了大批救亡歌曲。從而奠了我國歌曲創作的另一走向。
聶耳是救亡歌曲作家中的佼佼者。在短短兩年左右的時間里,他所寫的30餘首歌曲絕大部分是廣為流傳的成功之作。《畢業歌》、《新女性》、《開路先鋒》、《義勇軍進行曲》是他在進行曲方面具有開拓性貢獻的作品。《飛花歌》、《塞外村女》等則是民歌風抒情歌曲中很有特點的作品。
在救亡歌詠活動中,還可以舉出像《大刀進行曲》(麥新詞曲)、《到敵人後方去》(冼星海曲)、《游擊隊歌》(賀綠汀詞曲)等進行曲風格的歌曲。這一時期奠定的進行曲風格的群眾歌曲(日後稱為隊列歌曲)已表現出成熟的中國民族特點,如較少採用和弦分解化的旋律,而是以五聲音階為主;旋律多級進,富於抒情性等等。
與此同時,進步音樂工作者也介入了以電影為主要媒介的流行音樂創作活動。如聶耳的《告別南洋》、《梅娘曲》、《鐵蹄下的歌女》,任光和安娥的《漁光曲》、《王老五》,賀綠汀的《四季歌》、《天涯歌女》(田漢光詞)、《春天裡》(關露、賀綠汀詞)、《秋水伊人》及劉雪庵的《何日君再來》(貝林詞)等都是為進步電影所作的插曲。
總之,到抗日戰爭爆發前,中國的歌曲創作除少數藝術歌曲外,大致可分為兩支。一支是以黎錦暉為代表的流行音樂,另一支是以聶耳、冼星海等人為代表的群眾性歌曲。流行音樂以西方流行音樂形式為藍本,寫作上則有民歌化與西產大小調式化的兩種趨向,群眾性歌曲以西方進行曲及民歌為藍本,寫作上則有民歌化和進行曲化的兩種趨向。至此完成的類型分化奠定了日後群眾性歌曲創作的基本態勢。
『玖』 中國最早的流行歌曲!!
30年代風靡上海灘的周旋等人的經典老歌吧,像《夜上海》之類的,網上還能找得到
『拾』 中國最早的流行音樂代表作是什麼
什麼人寫了近代中國第一首流行歌曲?
什麼人創立了中國第一個歌舞團?
什麼人把爵士樂結合中國民間小調而創造一種全新的漢化爵士樂,「時代曲」? 什麼人發掘了創作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聶耳?
什麼人為20世紀的中國現代流行音樂開創了所有的路途,卻為人遺忘?
都是一個人。
都是一個名字。
黎錦暉。
黎錦暉出生於19世紀末的湖南,一個富裕的望族。他兄弟八人,日後全都是知名的人物。其中尤其大哥黎錦熙,是語言學專家,以制定注音符號、編輯《國語辭典》而著名。
毛毛雨
作詞:黎錦輝
作曲:黎錦輝
(百代公司,有請黎明暉女士唱毛毛雨)
毛毛雨 下個不停 微微風 吹個不停
微風細雨柳青青 哎喲喲 柳青青
小親親不要你的金 小親親不要你的銀
奴奴呀只要你的心 哎喲喲 你的心
毛毛雨 不要盡為難 微微風 不要盡麻煩
雨打風吹行路難 哎喲喲 行路難
年輕的郎太陽剛出山 年輕的姐荷花剛展瓣
莫等花殘日落山 哎喲喲 日落山
毛毛雨 打濕了塵埃 微微風 吹冷了情懷
雨息風停你要來 哎喲喲 你要來
心難耐等等也不來 意難捱再等也不來
又不忍埋怨我的愛 哎喲喲 我的愛
毛毛雨 打得我淚滿腮 微微風 吹得我不敢把頭抬
狂風暴雨怎樣安排 哎喲喲 怎樣安排
莫不是有事走不開 莫不是生了病和災
猛抬頭 走進我的好人來 哎喲喲 好人來
《毛毛雨》中國最早的流行歌曲
《毛毛雨》,是我們今天能夠聽到的中國最早的流行歌曲。也是被音樂界公認為中國第一首流行歌曲。唱歌的人叫黎明暉,那年19歲。黎明暉1909年出生,12歲登台演出,13歲拍電影,是中國第一代歌星影星,說起黎明暉,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七、八十歲的人都唱過她的歌,黎明暉是中國早期流行歌曲搖籃明月歌舞團主持人黎錦暉的女兒,她演唱的《毛毛雨》、《人面桃花》等歌曲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風行一時。 黎氏家族是中國流行音樂歷史上不得不提的一群人。黎錦輝創作的歌曲總是先讓女兒來唱,這樣便成就了黎明暉,使她成為中國歌壇的第一位流行歌星。其實她電影界也很有名的,她是和阮玲玉,蝴蝶是當時四大天王,1925年黎明暉初涉影壇,首演電影《不堪回首》,以後相繼主演了《戰功》、《小廠主》、《花好月圓》、《柳暗花明》等影片,1938年主演《鳳求凰》後退出影壇。記得中央電視台曾經有個節目,采訪過黎明暉的兒子陸震東,他很風趣的說到:「那個時候只是小妹妹形象。就是剪一個短發,劉海這個發型,那麼這個小妹妹形象,這個小妹妹那個時候很出名,上海人都知道。那個時候寫信給我媽媽,不要寫地址,畫過圖像她能收到,在那個時候真的神了。」黎明暉,她以自己的歌聲為中國的現代流行音樂拉開了帷幕,她與她的歌聲一起成為了永不磨滅的經典記憶,而她成就的那段沉香,也成為了中國流行音樂最早的滋味。 這位曾經算是在上海灘乃至中國最早的流行歌手在2003年永遠的離開了我們。
說起這首歌,他的詞曲作者就是黎明暉的父親黎錦暉,他是中國早期流行歌曲創作的大師級人物,1921年,他帶著推行白話文國語的重任來到上海,然而,他卻在這里,成為了中國流行歌曲的開創者。從1922年黎錦暉創建明月音樂社開始,開創了流行樂曲創作和歌舞演出的先河。1930年創辦的明月歌舞劇社更是成為了中國流行歌曲和幾代歌星的搖籃。
舊上海無疑是很多人的夢想家園。十里洋場上的那些燈紅酒綠、風花雪月,把往昔的浮華和榮耀一直閃爍到今天,現在回想起那個年代的上海音樂,總是讓人沉迷不已。雖然幾十年過去了,風景雖已被歷史風干,但倚風景而立的依舊是那些鮮活的面孔,還有各自精彩的傳奇。在上海所有的傳奇裡面,上世紀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那部分最為精彩,成就了上海百年城市歷史中最華麗的一幕光影,最濃郁的一段沉香,幾十年過去了,曾經風靡上海灘的名人們已不在,但那段沉香卻留了下來,直到今天,還是一種風情,一個別致。
黎明暉與父親黎錦暉
黎錦輝與《何日君再來》
黎錦輝出生於19世紀末的湖南,一個富裕的望族。他兄弟八人,日後都是知名人物。特別是大哥吳錦熙,是著名的語言學家。
黎錦輝的「中華歌舞專修學校」
1916年到1926年,黎錦輝在北京。他參與了中國現代第一批白話文國語教科書的編輯和出版;參與了中國最早也最長壽的兒童刊物《小朋友》的編輯與出版;他寫了中國第一出兒童歌舞劇;還打破了清末民初女性不得登台表演的禁忌,讓他的女兒黎明暉成為那個時代第一位登台表演的女性。
1927年到1936年,黎錦輝開設了「中華歌舞專修學校」。他參考日本寶冢歌舞團,把「標准人體之美從封建教條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但黎錦輝被戴上「黃色音樂」的帽子,也由此開始。
黎錦輝的舞校培養出來的音樂、電影人才在當時都紅極一時。他還拔擢了兩個人:一個原名周小紅,後來經他改名為周璇;另一個是聶守信,後來以聶耳為名,為電影《風雲兒女》寫了插曲《義勇軍進行曲》,現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1929年,北伐軍開進上海,黎錦輝遭到租界和北伐軍雙方的政治擠壓,被迫率領舞校到東南亞各國巡迴演出。這趟巡迴演出造成空前成功和轟動,但結果黎錦輝卻因為學員紛紛被當地挖角而困守新加坡。他為了賺取回國路費,於短期內一口氣寫了100首「家庭愛情歌曲」,接洽給上海各書局出版,結果不但有錢回國,還展開了事業的新局面。他這一出手,使他站上了中國流行歌曲界無以倫比的一個高度,各大唱片公司無不以邀約黎錦輝作曲的音樂為最高目標。他因此而錄制了數百張唱片。1932年,《大晚報》舉辦的上海首屆三大播音歌星評選活動的100多首參賽歌曲中,有90%的歌是黎錦輝所寫。
開創「時代曲」
黎錦輝的流行音樂,在中國音樂的歷史上完全是全新的走向。他在創作時困守新加坡,手邊沒有任何資料,所以不論古今中外各家詩詞、西洋詩歌、民間小調、土風舞曲,全都拿來為我所用。於是,他就開創了中國前所未有的流行時代,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時代曲。」他的創作與別人的跟進,形成一股巨流,和歌星、電台、電影、歌廳、雜志、八卦等形成一個共生體、互生體,成為整個三四十年代海派文化的代表。《何日君再來》雖然不是黎錦輝本人的作品,卻正是那個時代流行音樂的最佳縮影。
很多人是因為鄧麗君才知道《何日君再來》。其實,這首歌已經有70年歷史了。這首歌原來是1938年電影《三星伴月》的插曲,由周璇主唱。這部電影不怎麼樣,但這首歌卻驚動萬教,成為中國近代流行音樂史,甚至近代史上意義深遠的一首歌。這首「時代曲」的代表作,曾經被稱為「靡靡之音」,各方力量都欲除之而後快。但這首歌,卻展現了難以言述的生命力。
一百年的歌聲
黎錦輝個人在上海的時代,大致結束於1936年。他堅持的理想主義不適合於經營一個商業上成功而能累積的娛樂事業,加上政治與軍警勢力的壓迫、文化界的攻擊、黑道的脅迫與掠奪,更為了不為日軍所用,在日軍佔領上海前夕,他下定決心,離開上海,告別他創造的音樂世界。但他培養的人才,繼續主導了整個四五十年代的上海音樂與電影界。
2004年春節,中央電視台播出紀錄片《一百年的歌聲》,開篇就響起了黎錦輝的《毛毛雨》的旋律。這首歌已被音樂界公認為中國第一首流行歌曲。
【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發展概況2 】
二、中國流行音樂奠基人-黎錦暉
黎錦暉(1891-1967)是中國流行音樂的奠基人。
黎錦暉生於湖南湘潭,自幼學習古琴和彈撥樂器。家鄉民間音樂和當地流行的湘劇、花鼓戲、漢劇等戲劇音樂對他影響至深。1927年,他創辦了「中華歌舞學校」,後又組建「中華歌舞團」。1929年組織「明月歌舞團」,並到全國各地巡迴演出。1931年,「明月歌舞團」並入聯華影業公司。1949年後,他在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擔任作曲,1967年逝世於上海。
黎錦暉青年時代醉心於新音樂運動,主張新音樂與新文學運動攜手共進。基於這種認識,他創作了大量兒童歌劇、歌舞及歌曲。這些作品,不僅在大陸風靡一時,而且波及香港及南洋各地。《麻雀與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可憐的秋香》、《月明之夜》等歌曲流傳極廣。這個時期的作品大多以保護兒童創造才能、反對封建教育為主題,文字通俗易懂,音樂語言簡練、生動、明快,繼承和發展了沈心工及李叔同所倡導的學堂樂歌的傳統。同時,他又是運用民間音樂素材的能手。在這些兒童歌曲里,民歌、小調、曲牌等均成為創作的素材。在歌曲創作民族化方面,黎錦暉無疑是一個先行者。
繼兒童歌舞之後,黎錦暉轉入了流行音樂的創作。《毛毛雨》、《妹妹我愛你》是他早期的流行音樂作品,標志著中國流行歌曲的誕生。
黎錦暉轉入流行音樂創作並獲得了成功有其相應的社會背景。當時的上海已具備資本主義商業化都市的特徵,西方特別是美國流行音樂通過舞廳、電影、廣播等媒介流入中國。市民階層的文化生活中已出現對流行音樂的需求。黎氏的流行音樂便是在此情況下應運而生的。
1928年,黎錦暉率「中華歌舞團」去香港、泰國、印尼、馬來亞、新加坡等地巡迴演出,《毛毛雨》等流行歌曲即已與他的兒童歌舞一起成為主要節目。1929年,由於經費困難滯留於新加坡無法回國,他遂接受一家書局的訂貨,短期內編寫了一百首流行歌曲寄回上海,由上海文明書局出版了16本歌集。《桃花江》、《特別快車》等歌曲即成於此時,大獲成功。
「明月歌舞團」是中國流行樂發展中一個重要團體。中國第一代歌星如周璇、白虹、嚴華,流行音樂作家如黎錦光、姚敏都在這個團里。聶耳也是從這里走上音樂創作之路的。
1931-1936年間,黎錦暉還為《人間仙子》等十幾部電影配樂,其中的大部分插曲是流行歌曲。同時,他也搞舞廳音樂,把民間旋律爵士化。當時的「百代」、「勝利」等唱片公司大量錄制出版他的流行歌曲。
黎錦暉的流行音樂創作奠定了中國流行音樂的基本風格,即民間旋律與西洋舞曲節奏相結合。在當時,主要有探戈、狐步等。配器也模仿美國爵士樂的風格。上舉《毛毛雨》、《桃花紅》、《特別快車》等作品格調不高,有的相當庸俗,迎合了小市民的低級趣味,當時即受到廣泛批評。聶耳就曾撰文斥責這些作品。可以說,中國流行音樂起步之初並沒有走一條健康之路。除內容平庸外,音樂上的粗製濫造,演唱上的賣弄風情、嗲聲嗲氣都為其後的發展帶來了不好的影響。但他在處理流行音樂中外來形式與民族傳統關繫上的成功經驗是值得後人借鑒的。
三、救亡群眾歌曲創作及進步音樂工作者的流行歌曲創作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軍國主義侵華事實造成民族危機感的空前高漲。伴隨著抗日救亡運動,出現了群眾性的救亡歌詠活動。廣大進步音樂工作者創作了大批救亡歌曲。從而奠了我國歌曲創作的另一走向。
聶耳是救亡歌曲作家中的佼佼者。在短短兩年左右的時間里,他所寫的30餘首歌曲絕大部分是廣為流傳的成功之作。《畢業歌》、《新女性》、《開路先鋒》、《義勇軍進行曲》是他在進行曲方面具有開拓性貢獻的作品。《飛花歌》、《塞外村女》等則是民歌風抒情歌曲中很有特點的作品。
在救亡歌詠活動中,還可以舉出像《大刀進行曲》(麥新詞曲)、《到敵人後方去》(冼星海曲)、《游擊隊歌》(賀綠汀詞曲)等進行曲風格的歌曲。這一時期奠定的進行曲風格的群眾歌曲(日後稱為隊列歌曲)已表現出成熟的中國民族特點,如較少採用和弦分解化的旋律,而是以五聲音階為主;旋律多級進,富於抒情性等等。
與此同時,進步音樂工作者也介入了以電影為主要媒介的流行音樂創作活動。如聶耳的《告別南洋》、《梅娘曲》、《鐵蹄下的歌女》,任光和安娥的《漁光曲》、《王老五》,賀綠汀的《四季歌》、《天涯歌女》(田漢光詞)、《春天裡》(關露、賀綠汀詞)、《秋水伊人》及劉雪庵的《何日君再來》(貝林詞)等都是為進步電影所作的插曲。
總之,到抗日戰爭爆發前,中國的歌曲創作除少數藝術歌曲外,大致可分為兩支。一支是以黎錦暉為代表的流行音樂,另一支是以聶耳、冼星海等人為代表的群眾性歌曲。流行音樂以西方流行音樂形式為藍本,寫作上則有民歌化與西產大小調式化的兩種趨向,群眾性歌曲以西方進行曲及民歌為藍本,寫作上則有民歌化和進行曲化的兩種趨向。至此完成的類型分化奠定了日後群眾性歌曲創作的基本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