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載體 > 中國音樂史賀綠汀

中國音樂史賀綠汀

發布時間:2021-01-27 05:08:24

① 求中國音樂史的作業答案 多選題

16、ace
17、abcd
18、ac
19、abcd
20、abcd
21、cd
22、acd
23、acd
24、ab
25、acd

自己做的,參考一下吧

② 中國音樂簡史

一、遠古時期

中華民族音樂的蒙昧時期早於華夏族的始祖神軒轅黃帝兩千餘年。據今六千七百年 至七千餘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可能已經可以燒制陶塤,挖制骨哨。這些原始的樂器 無可置疑地告訴人們,當時的人類已經具備對樂音的審美能力。 遠古的音樂文化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具有歌、舞、樂互相結合的特點。葛天氏氏族中的所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的樂舞就是最好的說明。當時,人們所歌詠的內容,諸如"敬天常"、"奮五穀"、"總禽獸之極"反映了先民們對農業、畜牧業以及天地自然規律的認識。這些歌、舞、樂互為一體的原始樂舞還與原始氏族的圖騰崇拜想聯系。例如黃帝氏族曾以雲為圖騰,他的樂舞就叫做《雲門》。關於原始的歌曲形式,可見《呂氏春秋》所記塗山氏之女所作的"候人歌"。這首歌的歌詞僅只"候人兮猗"一句,而只有"候人"二字有實意。這便是音樂的萌芽,是一種孕而未化的語言。

二、夏、商時期

夏商兩代是奴隸制社會時期。從古典文獻記載來看,這時的樂舞已經漸漸脫離原始氏族樂舞為氏族共有的特點,它們更多地為奴隸主所佔有。從內容上看,它們漸漸離開了原始的圖騰崇拜,轉而為對征服自然的人的頌歌。例如夏禹治水,造福人民,於是便出現了歌頌夏禹的樂舞《大夏》。夏桀無道,商湯伐之,於是便有了歌頌商湯伐桀的樂舞《大蠖》。商代巫風盛行,於是出現了專司祭祀的巫(女巫)和覡(男巫)。他們為奴隸主所豢養,在行祭時舞蹈、歌唱,是最早以音樂為職業的人。奴隸主以樂舞來祭祀天帝、祖先,同時又以樂舞來放縱自身的享受。他們死後還要以樂人殉葬,這種殘酷的殉殺制度一方面暴露了奴隸主的殘酷統治,而在客觀上也反映出生產力較原始時代的進步,從而使音樂文化具備了迅速發展的條件。 據史料記載,在夏代已經有用鱷魚皮蒙制的鼉鼓。商代已經發現有木腔蟒皮鼓和雙鳥饕餮紋銅鼓,以及製作精良的脫胎於石樺犁的石磐。青銅時代影響所及,商代還出現了編鍾、編鐃樂器,它們大多為三枚一組。各類打擊樂器的出現體現了樂器史上擊樂器發展在前的特點。始於公元前五千餘年的體鳴樂器陶塤從當時的單音孔、二音孔發展到五音孔,它已可以發出十二個半音的音列。根據陶塤發音推斷,我國民族音樂思維的基礎五聲音階出現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而七聲至少在商、殷時已經出現。

三、西周、東周時期

西周和東周是奴隸制社會由盛到衰,封建制社會因素日趨增長的歷史時期。西周時期宮廷首先建立了完備的禮樂制度。在宴享娛樂中不同地位的官員規定有不同的地位、舞隊的編制。總結前歷代史詩性質的典章樂舞,可以看到所謂"六代樂舞",即黃帝時的《雲門》,堯時的《咸池》,舜時的《韶》,禹時的《大夏》,商時的《大蠖》,周時的《大武》。周代還有采風制度,,收集民歌,以觀風俗、察民情。賴於此,保留下大量的民歌,經春秋時孔子的刪定,形成了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它收有自西周初到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入樂詩歌一共三百零五篇。《詩經》中最優秀的部分是"風"。它們是流傳於以河南省為中心,包括附近數省的十五國民歌。此外還有文人創作的"大雅"、"小雅",以及史詩性的祭祀歌曲"頌"這幾種體裁。就其流傳下來的的文字分析,《詩經〉中的歌曲以可概括為十種曲式結構。作為歌曲尾部的高潮部分,已有專門的名稱"亂"。在《詩經》成書前後,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根據楚地的祭祀歌曲編成《九歌》,具有濃重的楚文化特徵。至此,兩種不同不同音樂風格的作品南北交相輝映成趣。 周代時期民間音樂生活涉及社會生活的十幾個側面,十分活躍。世傳伯牙彈琴,鍾子期知音的故事即始於此時。這反映出演奏技術、作曲技術以及人們欣賞水平的提高。古琴演奏中,琴人還總結出"得之於心,方能應之於器"的演奏心理感受。著名的歌唱樂人秦青的歌唱據記載能夠"聲振林木,響遏飛雲"。更有民間歌女韓娥,歌後"餘音饒梁,三日不絕"。這些都是聲樂技術上的高度成就。 周代音樂文化高度發達的成就還可以一九七八年湖北隨縣出土的戰國曾侯乙墓葬中的古樂器為重要標志。這座可以和埃及金字塔媲美的地下音樂寶庫提供了當時宮廷禮樂制度的模式,這里出土的八種一百二十四件樂器,按照周代的"八音"樂器分類法(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幾乎各類樂器應有盡有。其中最為重要的六十四件編鍾樂器,分上、中、下三層編列,總重量達五千餘公斤,總音域可達五個八度。由於這套編鍾具有商周編鍾一鍾發兩音的特性,其中部音區十二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調,從而證實了先秦文獻關於旋宮記載的可靠。曾侯乙墓鍾、磐樂器上還有銘文,內容為各諸侯國之間的樂律理論,反映著周代樂律學的高度成就。在周代,十二律的理論已經確立。五聲階名(宮、商、角、徵、羽)也已經確立。這時,人們已經知道五聲或七聲音階中以宮音為主,宮音位置改變就叫旋宮,這樣就可以達到轉調的效果。律學上突出的成就見於《管子-地員篇》所記載的"三分損益法"。就是以宮音的弦長為基礎,增加三分之一(益一),得到宮音下方的純四度徵音;徵音的弦長減去三分之一(損一),得到徵音上方的純五度商音;以次繼續推算就得到五聲音階各音的弦長。按照此法算全八度內十二個半音(十二律)的弦長,就構成了"三分損益律制"。這種律制由於是以自然的五度音程相生而成,每一次相生而成的音均較十二平均律的五度微高,這樣相生十二次得不到始發律的高八度音,造成所謂"黃鍾不能還原",給旋宮轉調造成不便。 但這種充分體現單音音樂旋律美感的律制一直延續至今。

四、秦、漢時期

秦漢時開始出現"樂府"。它繼承了周代對采風制度,搜集、整理改變民間音樂,業績終了大量樂工在宴享、郊祀、朝賀等場合演奏。這些用作演唱的歌詞,被稱為樂府詩。樂府,後來又被引申為泛指各種入樂或不入樂的歌詞,甚至一些戲曲和氣越也都稱之為樂府。 漢代主要的歌曲形式是相和歌。它從最初的"一人唱,三人和"的清唱,漸次發展為有絲、竹樂器伴奏的"相和大麴",並且具"艷--趨--亂"的曲體結構,它對隋唐時的歌舞大麴由著重要影響。漢代在西北邊疆興起了鼓吹樂。它以不同編制的吹管樂器和打擊樂器構成多種鼓吹形式,如橫吹、騎吹、黃門鼓吹等等。它們或在馬上演奏,或在行進中演奏,用於軍樂禮儀、宮廷宴飲以及民間娛樂。今日尚存的民間吹打樂,當有漢代鼓吹的遺緒。在漢代還有"百戲"出現,它是將歌舞、雜技、角抵(相撲)合在一起表演的節目。漢代律學上的成就是京房以三分損益的方法將八度音程華劃為六十律。這種理論在音樂實踐上雖無意義,但體現了律學思維的精微性。從理論上達到了五十三平均律的效果。

五、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由相和歌發展起來的清商樂在北方得到曹魏政權的重視,設置清商署。兩晉之交的戰亂,使清商樂流入南方,與南方的吳歌、西曲融合。在北魏時,這種南北融合的清商樂又回到北方,從而成為流傳全國的重要樂種。漢代以來,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西域諸國的歌曲以開始傳入內地。北涼時呂光將在隋唐燕樂中佔有重要位置的龜茲(今新疆庫車)樂帶到內地。由此可見當時各族人民在音樂上的交流已經十分普及了。 這時,傳統音樂文化的代表性樂器古琴趨於成熟,這主要表現為:在漢代已經出現了題解琴曲標題的古琴專著《琴操》。三國時著名的琴家嵇康在其所著《琴操》一書中有"徽以中山之玉"的記載。這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知道古琴上徽位泛音的產生。當時,出現了一大批文人琴家相繼出現,如嵇康、阮籍等,《廣陵散》(《聶政刺秦王》)、《猗蘭操》、《酒狂》等一批著名曲目問世。 南北朝末年還盛行一種有故事情節,有角色和化妝表演,載歌載舞,同時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歌舞戲。這已經是一種小型的雛形戲曲。 這一時期律學上的重要成就,包括晉代荀瑁找到管樂器的"管口校正數"。南朝宋何承天在三分損益法上,以等差迭加的辦法,創立了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他的努力初步解決了三分損益律黃鍾不能還原的難題。

六、隋、唐時期 隋唐兩代,政權統一。

特別是唐代,政治穩定,經濟興旺,統治者奉行開放政策,勇於吸收外城文化,加上魏晉以來已經孕育著的各族音樂文化融合打基礎,終於萌發了以歌舞音樂為主要標志的音樂藝術的全面發展的高峰。 唐代宮廷宴享的音樂,稱作"燕樂"。隋、唐時期的七步樂、九部樂就屬於燕樂。它們分別是各族以及部分外國的民間音樂,主要有清商樂(漢族)、西涼(今甘肅)樂、高昌(今吐魯番)樂、龜茲(今庫車)樂、康國(今俄國薩馬爾漢)樂、安國(今俄國布哈拉)樂、天(今印度)樂、高麗(今朝鮮)樂等。其中龜茲樂、西涼樂更為重要。燕樂還分為坐部伎和立部伎演奏,根據白居易的《立部伎》詩,坐部伎的演奏員水平高於立部伎。 風靡一時的唐代歌舞大麴是燕樂中獨樹一幟的奇葩。它繼承了相和大麴的傳統,融會了九部樂中各族音樂的精華,形成了散序--中序或拍序--破或舞遍的結構形式。見於《教坊錄》著錄的唐大麴曲名共有46個,其中《霓裳羽衣舞》以其為著名的皇帝音樂家唐玄宗所作,又兼有清雅的法曲風格,為世所稱道。著名詩人白居易寫有描繪該大麴演出過程的生動詩篇《霓裳羽衣舞歌》。 唐代音樂文化的繁榮還表現為有一系列音樂教育的機構,如教坊、梨園、大樂署、鼓吹署以及專門教習幼童的梨園別教園。這些機構以嚴密的考績,造就著一批批才華出眾的音樂家。文學史上堪稱一絕的唐詩在當時是可以入樂歌唱的。當時歌伎曾以能歌名家詩為快;詩人也以自己的詩作入樂後流傳之廣來衡量自己的寫作水平。在唐代的樂隊中,琵琶是主要樂器之一。它已經與今日的琵琶形制相差無幾。現在福建南曲和日本的琵琶,在形制上和演奏方法上還保留著唐琵琶的某些特點。 受到龜茲音樂理論的影響,唐代出現了八十四調,燕樂二十八調的樂學理論。唐代曹柔還創立了減字譜的古琴記譜法,一直沿用至近代。

七、宋、金、元時期

宋、金、元時期音樂文化的發展以市民音樂的勃興為重要標志,較隋唐音樂得到更為深入的發展。隨著都市商品經濟的繁榮,適應市民階層文化生活的游藝場"瓦舍"、"勾欄"應運而生。在"瓦舍"、"勾欄"中人們可以聽到叫聲、嘌唱、小唱、唱賺等藝術歌曲的演唱;也可以看到說唱類音樂種類崖詞、陶真、鼓子詞、諸宮調,以及雜劇、院本的表演;可謂爭奇斗艷、百花齊放。這當中唱賺中的纏令、纏達兩種曲式結構對後世戲曲以及器樂的曲式結構有著一定的影響。而鼓子詞則影響到後世的說唱音樂鼓詞。諸宮調是這一時期成熟起來的大型說唱曲種。其中歌唱佔了較重的分量。 承隋唐曲子詞發展的遺緒,宋代詞調音樂獲得了空前的發展。這種長短句的歌唱文學體裁可以分為引、慢、近、拍、令等等詞牌形式。在填詞的手法上已經有了"攤破"、"減字"、"偷聲"等。南宋姜夔是既會作詞,有能依詞度曲的著名詞家、音樂家。他有十七首自度曲和一首減字譜的琴歌《古怨》傳世。這些作品多表達了作者關懷祖國人民的心情,描繪出清幽悲涼的意境,如《揚州慢》、《鬲溪梅令》、《杏花天影》等等。宋代的古琴音樂以郭楚望的代表作《瀟湘水雲》開古琴流派之先河。作品表現了作者愛戀祖國山河的盎然意趣。在弓弦樂器的發展長河中,宋代出現了"馬尾胡琴"的記載。到了元代,民族樂器三弦的出現值得注意。在樂學理論上宋代出現了燕樂音階的記載。同時,早期的工尺譜譜式也在張炎《詞源》和沈括的《夢溪筆談》中出現。近代通行的一種工尺譜直接導源於此時。宋代還是我國戲曲趨於成熟的時代。它的標志是南宋時南戲的出現。南戲又稱溫州雜劇、永嘉雜劇,其音樂豐富而自然。最初時一些民間小調,演唱時可以不受宮調的限制。後來發展為曲牌體戲曲音樂時,還出現了組織不同曲牌的若干樂句構成一種新曲牌的"集曲"形式。南戲在演唱形式上已有獨唱、對唱、合唱等多種。傳世的三種南戲劇本《張協狀元》等見於《永樂大麴》。戲曲藝術在元代出現了以元雜劇為代表的高峰。元雜劇的興盛最初在北方,漸次向南方發展,與南方戲曲發生交融。代表性的元雜劇作家有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另外還有王實甫、喬吉甫,世稱六大家。典型作品如關漢卿的《竇娥冤》,《單刀會》,王實甫的《西廂記》。元雜劇有嚴格的結構,即每部作品由四折(幕)一楔子(序幕或者過場)構成。一折內限用同一宮調,一韻到底,常由一個角色(末或旦)主唱,這些規則,有時也有突破,如王實甫的《西廂記》達五本二十折。元雜劇對南方戲曲的影響,造成南戲(元明之際叫做傳奇)的進一步成熟。出現了一系列典型劇作,如《拜月庭》、《琵琶記》等等。這些劇本經歷代流傳,至今仍在上演。當時南北曲的風格 已經初步確立,以七聲音階為主的北曲沉雄;以五聲音階為主的南曲柔婉。隨著元代戲曲藝術的發展,出現了最早的總結戲曲演唱理論的專著,即燕南之庵的《唱論》,而周德清的《中原音韻》則是北曲最早的韻書,他把北方語言分為十九個韻部,並且把字調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種。這對後世音韻學的研究以及戲曲說唱音樂的發展均有很大的影響。

八、明、清時期

由於明清社會已經具有資本主義經濟因素的萌芽,市民階層日益壯大,音樂文化的發展更具有世俗化的特點明代的民間小曲內容豐富,雖然良莠不齊,但其影響之廣,已經達到"不問男女","人人習之"的程度。由此,私人收集編輯,刊刻小曲成風,而且從民歌小曲到唱本,戲文,琴曲均有私人刊本問世。如馮夢龍編輯的《山歌》,朱權編輯的最早的琴曲《神奇秘譜》等。 明清時期說唱音樂異彩紛呈。其中南方的彈詞,北方的鼓詞,以及牌子曲,琴書,道情類的說唱曲種更為重要。南方秀麗的彈詞以蘇州彈詞影響最大。在清代,蘇州出現了以陳遇乾為代表的蒼涼雄勁的陳調;以馬如飛為代表的爽直酣暢的馬調;以俞秀山為代表的秀麗柔婉的俞調這三個重要流派。以後又繁衍出許多新的流派。北方的鼓詞以山東大鼓,冀中的木板大鼓、西河大鼓、京韻大鼓較為重要。而牌子曲類的說唱有單弦,河南大調曲子等;琴書類說唱有山東琴書,四川揚琴等;道情類說唱有浙江道情,陝西道情,湖北漁鼓等,少數民族也出現了一些說唱曲如蒙古說書、白族的大本曲。 明清時期歌舞音樂在各族人民中有較大的發展,如漢族的各種秧歌,維吾爾族燈木卡姆,藏族的囊瑪,壯族的銅鼓舞,傣族的孔雀舞,彝族的跳月,苗族的蘆笙舞等等。 以聲腔的流布為特點,明清戲曲音樂出現了新的發展高峰。明初四大聲腔有海鹽、餘姚、弋陽、崑山諸腔,其中的崑山腔經由江蘇太倉魏良甫等人的改革,以曲調細膩流暢,發音講究字頭、字腹、字尾而贏得人們的喜愛。崑山腔又經過南北曲的匯流,形成了一時為戲曲之冠的昆劇。最早的昆劇劇目是明梁辰魚的《浣紗記》,其餘重要的劇目如明湯顯祖的《牡丹亭》、清洪升的《長生殿》等。弋陽腔以其靈活多變的特點對各地的方言小戲發生重要影響,使得各地小戲日益增多,如各種高腔戲。明末清初,北方以陝西西秦腔為代表的梆子腔得到很快的發展,它影響到山西的蒲州梆子、陝西的同州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這種高亢、豪爽的梆子腔在北方各省經久不衰。晚清,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曲調構成的皮黃腔,在北京初步形成,由此,產生了影響遍及全國的京劇。 明清時期,器樂的發展表現為民間出現了多種器樂合奏的形式。如北京的智化寺管樂,河北吹歌,江南絲竹,十番鑼鼓等等。明代的《平沙落雁》、清代的《流水》等琴曲以及一批豐富的琴歌《陽關三疊》、《胡茄十八拍》等廣為流傳。琵琶樂曲自元末明初有《海青拿天鵝》以及《十面埋伏》等名曲問世,至清代還出現了華秋萍編輯的最早的《琵琶譜》。明代末葉,著名的樂律學家朱載育計算出十二平均律的相鄰兩個律(半音)間的長度比值,精確到二十五位數字,這一律學上的成就在世界上是首創。

九、近現代時期

這一時期始自清代末葉的鴉片戰爭,在歷經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農民革命,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這一百多年來,音樂文化的發展交織著傳統音樂和歐洲傳入的西洋音樂,但音樂文化的發展是以民主,科學為主要潮流的。 傳統音樂首先以革命民歌的發展為以熱潮,如反映太平天國革命的《洪秀全起義》,抗議沙俄入侵的《迫遷歌》,"五四"時期痛斥軍閥出賣祖國鎮壓百姓的城市小調《堅持到底》,《苦百姓》等,在紅色根據地,邊區,解放區,革命歌曲更具有優秀的傳統,如《天心順》,《綉金匾》等。戲曲音樂中京劇的形成影響及於全國,出現了程長庚、譚鑫培以及後來的梅蘭芳、程硯秋、周信芳等一代名優。各種地方小戲、評劇、越劇、楚劇等也獲得了較快的發展,民族器樂則以民間出現各種器樂演奏的社團為特點,如"天韻社","大同樂會"等等。這反映出民族器樂的發展有著深厚的民間活動基礎。這種民族音樂民間活動的特點造就出許多卓越的民間藝人,其中華彥鈞(瞎子阿炳)就是傑出的代表。此外,各種琴譜、琵琶譜的編定、出版也多了起來。 西洋音樂的傳入中國雖可以上溯到元、明時期,但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影響於中國應當是清末民初的學堂民歌運動。當時一些要求效法歐美,富國強兵的維新派知識分子倡導了這一運動,如梁啟超、沈心工、李書同等。學堂樂歌作為學生音樂教材,以宣傳愛國反帝,擁護共和,以及學習歐美科學文明為內容,如《中國男兒》,《體操-兵操》等,這些樂歌又不僅流傳於學校,而且廣泛影響到社會各界。這些樂歌多借用外來曲調填詞,也有少數根據本國曲調填詞,還有少數創作曲調。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我國開始興起了傳播西洋音樂,改進國樂的音樂活動,並建立了一些音樂社團,如"北大音樂研究社"、"中華美育社"、"國樂改進社"。而專業音樂教育最初就是在這些音樂社團的基礎上建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肖友梅又在上海創建國立音樂院,這是正規專業音樂教育的開始。肖友梅嘔心嚦血,畢生獻給了我國早期專業音樂教育事業。"五四"時期,著名的語言學家、作曲家趙元任是我國早期專業音樂創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注意民族語言音調同歌曲音調的結合,善於吸收傳統音樂中的營養,寫出了《賣布謠》,《教我如何不想他》等流傳至今的作品。民族音樂家劉天華則從學習西洋音樂中探索改進國樂的道路,創辦了"國樂改進社",寫出了《光明行》、《空山鳥語》、《病中吟》等二胡獨奏曲,並且把二胡納入專業音樂教育課程。黎錦暉創作了大量的兒童歌舞劇,如《小小畫家》、《麻雀與小孩》以及歌舞表演劇《可憐的秋香》等,這些作品也是我國新歌劇創作的的早期探索。王光祈作為我國第一代音樂學家,在中國音樂史學以及比較音樂學上具有開創性的貢獻。三十年代著名的音樂教育家,作曲家黃自對專業音樂教育的鞏固和提高做了大量工作。他培養出一批專業音樂工作者如劉雪庵,江定仙,賀綠汀等,他創作的《玫瑰三願》、《南鄉子》等藝術歌曲仍然回響在今天的音樂會舞台上。他還寫出了我國第一部清唱劇《長恨歌》。這一時期,專業音樂的發展以歌曲為主要體裁,器樂曲相對來說較為薄弱。但在器樂作品民族化方面也出現了一些較好的作品,如賀綠汀的鋼琴曲《牧童短笛》,瞿維的鋼琴曲《花鼓》,馬思聰的小提琴曲《內蒙組曲》,馬可的管弦樂曲《陝北組曲》,民族器樂曲如《春江花月夜》,以及華彥鈞的《二泉映月》。

③ 中國音樂史名詞解釋 《嘉陵江上》 《康定情歌》 《群眾歌曲》 《藝術歌曲》

嘉陵江上:
《嘉陵江上》,1939年初作於重慶。端木蕻良的詞作是一首散文詩。賀綠汀嘗試多種譜曲方法,均不理想。最後,他背熟歌詞,獨自徘徊在長江邊上,反復輕聲朗誦,終於抑揚頓挫的語勢中摸索到相應的旋律,寫出了這首接近於歌劇詠嘆調的獨唱曲。這首歌寄託了作者對失去的家園——東北三省的懷念,唱出了收復失地的決心。它問世以來,受到群眾的廣泛歡迎,並作為男高音獨唱曲目經常在音樂會上演唱。深情地表達了成千上萬流亡到大後方,悲憤地「徘徊在嘉陵江上」的同胞,對強佔了自己家鄉的日本侵略者的切齒痛恨,對淪陷在敵人鐵蹄下的故鄉和親人的深切懷念。

康定情歌:
「西部歌王」王洛賓於1996年去世後,1997年4月1日,四川《甘孜日報》刊登了郭昌平研究《康定情歌》的文章,認為《康定情歌》非王洛賓所作,而是由他人收集、作曲家江定仙鋼琴配曲、歌唱家喻宜萱演唱的。與此同時,還懸賞一萬元尋找原作者。由此,中國第一情歌《康定情歌》著作權引發爭議。後來經過他不懈努力和研究,最近找到了《康定情歌》最早的收集者--吳文季。

群眾歌曲:
一般是指演唱技巧難度不大、與政治生活有關、適合群眾集體演唱的歌曲。 演唱形式:主要為齊唱,亦有小型合唱,輪唱,獨唱,重唱,對唱,表演唱等.這類歌曲,產生於近代人民革命運動之中.法國大革命中出現的一些歌曲,特別是前蘇聯革命中出現的革命歌曲常統稱為"群眾歌曲",群眾歌曲在我國近代歷次革命運動中曾發揮了極大的宣傳與鼓動作用.如:《大刀進行曲》、《我們走在大路上》、《中國中國鮮紅的太陽永不落》、《歌唱祖國》、《義勇軍進行曲》等。

藝術歌曲:
「藝術歌曲」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歐洲盛行的一種抒情歌曲的通稱。其特點是歌詞多採用著名詩歌,側重表現人的內心世界,曲調表現力強,表現手段與作曲技法比較復雜,伴奏占重要地位。許多藝術歌曲現已成為聲樂教材或音樂會保留曲目。

④ 西方音樂史和中國音樂史復習

其實不多而且不難中國音樂史分為古代和現代兩部分【一】、古代音樂史一、遠古夏商時期:古歌(八闕、彈歌、邪許歌、候人兮猗)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古樂舞(皇帝的雲門、咸池、舜的韶、夏的大夏、商的大霍)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古樂器(打擊和吹奏)重點是吹奏樂器中的塤二、西周春去戰國時期1、禮樂制度(目的內容作用)2、音樂機構-春官3、樂舞(六代樂舞、小舞、散樂夷樂、四夷之樂、宗教性樂舞)4、歌曲(北方詩經、南方楚辭)5、說唱音樂《成相篇》6、樂器(八音、曾侯乙墓編鍾、)7、樂律(十二律、三分損益)8、音樂思想(儒墨道三家)三、秦漢時期1、樂府2、鼓吹樂3、相和歌(相和大麴)4、百戲(擊鼓說唱俑)5、古琴(特點、《廣陵散》、《酒狂》《碣石調幽蘭》)6、歌舞戲7、樂律(京房六十律、錢樂之三百六十律、何承天新律、晉荀笛律)8、音樂思想(嵇康《琴賦》《聲無哀樂論》)三、隋唐時期1、宮廷燕樂(多部伎、坐立部伎、歌舞大麴、法曲)2、民間俗樂(曲子、變文、散樂)3、音樂理論(八十四調、二十八調)4、記譜法(減字譜、燕樂半字譜)5、音樂機構(行政:大樂署、鼓吹署nbsp;宮廷:教坊梨園)6、音樂家(李隆基、李龜年)四、宋元時期1、音樂特點2、市民音樂(瓦子勾欄、書會、社會)3、音樂形式(曲子、唱賺、散曲)4、說唱(鼓子詞、諸宮調、陶真、貨郎兒)5、戲曲(北方雜劇、南方南戲)6、樂律(俗字譜、律呂字譜、十八調)7、音樂論著五、明清時期、1、戲曲(明朝四大聲腔和清朝四大聲腔)2、說唱(北方鼓詞、南方彈詞)3、器樂(古琴、琵琶)4、琴譜(神奇秘譜、琵琶譜、弦索備考)5、朱栽育以上就是古代音樂史還可以按幾種音樂形式的發展來背,如說唱音樂、記譜法、戲曲、音樂機構等等【二】近代音樂史一、傳統音樂新發展二、戲曲發展-梅艷芳三、說唱音樂1、大鼓2、彈詞四、民歌1、內容改變2、歌舞(北方秧歌、南方花鼓花燈)五、器樂1、社團2、地方樂種3、流浪藝人4、華彥鈞六、學堂樂歌1、定義2、內容3、創作手法4、代表人物(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5、歷史意義七、音樂教育1、20世紀20年代(普通學校、專業學校、社會教育)2、20世紀30年代(普通、專業、社會)八、代表人物1、20世紀20年代(王光祈、蕭友梅、黎錦輝、趙元任、青主、劉天華)2、20世紀30年代(黃自、聶耳、冼星海、賀綠汀)九、20世紀40年代1、國統區、淪陷區音樂2、馬思聰3、江文也4、近代歌劇發展(1)新歌劇探索(西洋歌劇、傳統改良、小歌劇)(2)秧歌劇(3)《白毛女》以上就是全部的中國音樂史。耐下心來看看,不多,要以各種形式發展的線索為主

⑤ 中國音樂的歷史

中國音樂,文獻一般追溯到黃帝時代,據考古發現,中國音樂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豐富的音樂文化。

中國音樂曾經對中國周邊地區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從孔子傳六藝到唐代的胡琴再到近代的西方音樂,中國音樂又在吸收外來音樂要素的過程中不斷充實發展。

中國素號「禮樂之邦」,古代音樂在人格養成、文化生活和國家禮儀方面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孔子提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學習步驟。

(5)中國音樂史賀綠汀擴展閱讀:

中國音樂從很早已經掌握七聲音階,但一直偏好比較和諧的五聲音階,重點在五聲中發展音樂,同時將中心放在追求旋律、節奏變化,輕視和聲的作用。中國音樂的發展方向和西方音樂不同,西方音樂從古希臘的五聲音階,逐漸發展到七聲音階,直到十二平均律。

從單聲部發展到運用和聲。所以西方音樂如果說像一堵厚重的牆壁,上面輪廓如同旋律,磚石如同牆體,即使輪廓平直只要有和聲也是牆,正像亨德爾的某些作品。

中國音樂則不同,好像用線條畫出的中國畫,如果沒有輪廓(旋律)則不成其為音樂,但和聲是可有可無的。所以從未接觸中國音樂的西方人聽中國音樂「如同飄在空中的線」,而從未接觸西方音樂的中國人則覺得西方音樂如同「混雜的雜訊」。

⑥ 求上海國立音專的歷史簡介,越詳細越好。獎勵分數50.

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正式創建於1997年。1927年國立音樂院建校時就設立了音樂教育專業,稱之為師范專修科。1949年後曾為上海市教育局和各地區教委定向培養了多屆音樂教育專門人才。1997年在中央文化部和上海市教委的支持下,在賀綠汀老院長的直接關心下建立了音樂教育系,首屆系主任由當時在任院長江明敦教授兼任。該系建立以來,積極引進現代音樂教學法,借鑒國內外先進的音樂教育理念,2001年在國內首次提出了專業主課圍繞音樂教育學理論與實踐的思路,確立了本系的學科定位,並逐漸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教育體系。
為了使音樂教育系的發展方向更加符合現代音樂教育理念,2002年1月和2003年初,先後建立了女子合唱團和打擊樂團,以作為普及國民音樂教育的載體,在推動我國合唱、打擊樂藝術發展的同時,更注重培養和造就團隊合作精神,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短短幾年裡,音樂教育系學生在全國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基本功比賽中不僅獲最高獎項,而且取得團體最佳成績;學生在科研方面也顯示了一定的實力,多次在國家一級刊物發表專業文章;該系畢業生以其扎實的專業技能,較完善的知識結構,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和好評。充分顯示了音樂教育系的教學實力與實踐成果
音樂教育系在科研領域里已經嶄露頭角,不僅承擔了上海市中學音樂教材 》、《上海市中學藝術教材》的編寫工作,還承接了中央文化部、上海市教委的科研項目等

音樂教育系以培養高水平的音樂教育人才為目的。設有四年制本科,三年制碩士研究生,以及各類進修、專升本和定向委培大專班等多層次教育。面向全國招生(包括港、澳、台地區),同時也接受外國留學生入校學習。建系以來,堅持與世界各地的交流,每年有來自德國、美國、匈牙利、比利時的音樂教育家、演奏家和指揮家來系講課,使音樂教育系的教學思路更加開闊,教學手段更加先進,教材建設更具國際化。七年來,音樂教育系培養了兩百餘名畢業生
陸機,陸績,黃道婆,陸龜蒙,徐光啟,徐壽,黃炎培,董其昌,王圻,徐渭仁
這些都是出生在上海的文化歷史名人
如果算上在上海有緊密聯系的人,那多得數不清了,蔡元培,柔石,朱自清,魯迅,鄒韜奮,陶行知....太多了 .. 就這些了。。。。

⑦ 動畫片音樂的發展史

國的動畫史

在製作技術上,1960年問世的水墨動畫片也是一個創新,突破了以往動畫片採用單線平塗的製作手法,但是由於為了表現水墨的滲化效果要採用多層賽璐璐分別拍攝和重新合成的辦法,所以製作成本高周期長,只是用在攝影部分的製作時間,就足以製作類似的四五部普通動畫片,所以即使是後來初步掌握了這種技術的曰本人也沒有輕易嘗試,採用水墨動畫片技術製作的作品有《牧童》和《小蝌蚪找媽媽》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牧童》插曲的來自於著名作曲吳應炬,而貫穿全片的笛聲則來自有「魔笛」美譽的一代笛子宗師陸春齡,說明那時製作者是很認真的。

同一時代的作品其實還有很多,例如《驕傲的將軍》《漁童》《沒頭腦和不高興》等等,表現手法也還有折紙、木偶等等,由於資料不充足就不細說了,這個時期的作品比較重要的特點就是在動畫表現中融合各種中國傳統因素;在動畫技術上嘗試各種傳統藝術形式;在動畫內容里吸收了傳說、神話、典故等多種內容;在動畫製作上不管是畫面、配音、配樂都一絲不苟,在動畫受眾方面屬於老少咸宜的作品居多,所以說這是中國動畫的黃金時代一點也不為過。
中國動漫發展史-白銀時代(1976-1990) 經歷了文革之後,動畫行業自然也受到了很大沖擊,而且上美影在1972-1976年間拍攝的17部動畫片如《小號手》《小八路》《東海小哨兵》等給後來的動畫創作理念投下了一個嚴重的陰影:寫實主義和教育目的,這使動畫片被定位為給小孩子看的充滿教育意義的課外教材,這種思想不僅延續下來而且還在大部分人心裡深深的紮根,也就是這個觀念才造成了後來動畫片的尷尬地位。

在改革開放之後,動畫片製作走入繁榮時代,涌現的多家動畫製作生產部門也改變了過去上美影一家獨秀的局面,在1978年到1989年的十年間,這些製片單位就製作了219部動畫片,例如《哪吒鬧海》《金猴降妖》《天書奇譚》等優秀作品都是這個時段製作的,而且電視動畫片也在這個時候有了《葫蘆兄弟》《黑貓警長》《阿凡提的故事》等等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從整體上來講,這是個比較平均的時代,既有少量全年齡段藝術動畫片,也有大量類似《黑貓警長》這樣的純粹給兒童看的主流式教育動畫片,而且製作手法基本沿襲自上美影萬氏兄弟開創的流派,沒有太多創新也沒去吸取外部世界的先進經驗,而這一段的高產量恰恰造成了作品的製作不夠精細,更由於製作出發點是給孩子看的,所以在配音配樂方面也明顯不如以前用心,同一時間曰本正從給歐美動畫做做簡單來料加工的階段穩步發展,並逐漸學習和吸收歐美經驗創造出自己獨有的風格。

⑧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圖書目錄

序 言
修訂說明
第二次修訂說明 第一節 新民歌的發展
第二節 說唱音樂的發展
第三節 戲曲音樂的發展
第四節 民族器樂的發展 第一節 西洋音樂文化的傳入
一、基督教宗教音樂的傳入
二、新式軍樂的建立和發展
三、早期新式軍歌的發展
第二節 學堂樂歌的產生與發展
一、中國早期新型學校音樂教育發展概況
二、學堂樂歌的基本內容
三、學堂樂歌的藝術形式
第三節 學堂樂歌時期代表性音樂家—— 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
一、沈心工及其歌曲
二、李叔同及其歌曲
三、曾志忞的音樂活動 第一節 城市民歌(小調歌曲)的發展
第二節 說唱音樂的發展
第三節 戲曲音樂的發展
第四節 民族器樂的發展 第一節 新型音樂社團的建立及城市音樂活動
一、新型民樂、戲曲社團的建立
二、新型的教育和學術性的音樂社團
三、20世紀20年代在主要城市的演出活動
第二節 學校音樂教育的發展
一、一般學校音樂教育的發展
二、早期專業音樂教育的發展
第三節 20世紀20年代的音樂思想、音樂理論研究與音樂學家王光祈
一、關於如何建設我國新音樂文化的不同認識
二、初期的音樂理論研究
三、王光祈及其音樂理論研究 第一節 新型的歌曲創作及其代表性音樂家蕭友梅、趙元任等
一、這時期中國歌曲創作概述
二、蕭友梅及其音樂創作
三、趙元任及其音樂創作
第二節 黎錦暉的兒童歌舞音樂與劉天華的民族器樂
一、黎錦暉及其創作
二、其他兒童歌舞劇創作
三、劉天華及其音樂創作 第二節 根據地的革命音樂第七章 20世紀30年代城市音樂生活、音樂教育,及黃自等人的音樂創作、音樂教育,及黃自等人的音樂創作
第一節 20世紀30年代城市音樂生活概貌
一、群眾文化生活和新音樂活動的開始走向初步繁榮
二、中外專業音樂家的音樂表演活動
第二節 音樂教育事業的建設和發展
一、普通音樂教育的發展
二、專業音樂教育的發展
三、社會音樂教育的發展
四、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簡稱「國立音專」)
第三節 20世紀30年代音樂思想、音樂理論研究與青主等
一、20世紀30年代音樂思想和音樂理論研究概述
二、青主及其音樂研究和理論批評
三、豐子愷的音樂著述 一、黃自及其創作
二、其他學院音樂家及其創作第八章 「左翼音樂運動」及聶耳、呂驥等人的音樂創作
第一節 左翼音樂運動的開展
第二節 聶耳及其音樂創作
第三節 救亡歌詠運動的開展及張曙、任光、麥新、呂驥等人的音樂創作
第四節 抗日救亡歌詠運動的開展
第五節 張曙、任光、麥新、呂驥等人的音樂創作
第九章 抗日戰爭初期的音樂創作及作曲家賀綠汀等
第六節 抗日戰爭初期的音樂活動和創作
第七節 賀綠汀及其音樂創作 第一節 冼星海的生平及創作道路
第二節 冼星海的音的淪陷區樂創作 第一節 淪陷區的音樂生活
第二節 江文也及其音樂創作
第十二章 國統區的音樂生活、音樂創作
第一節 20世紀40年代國統區音樂生活的概貌
第二節 在堅持抗戰和爭取民主的斗爭中的音樂創作
第三節 馬思聰及其音樂創作
第四節 譚小麟等人的音樂創作 第一節 根據地與解放區的音樂生活概貌
第二節 根據地與解放區的音樂創作
第三節 新秧歌運動及秧歌劇的發展
第四節 新歌劇的發展

⑨ 20世紀初至1919年的經典的,帶有歷史意義的歌曲,我活動課上有急用啊!回答的好的話我加分給你

僅供參考。
1.李叔同(1880年--1942年)

本世紀中國學堂樂歌著名作者,祖籍浙江平湖,生於天津一個進士、鹽商家庭,自幼聰穎,少年時便以詩畫、篆刻聞名。1901年入上海南洋公學, 1905年--1910年就讀日本東京上野美術專科學校,研習美術、音樂,在此期間與歐陽予倩等人創立我國最早的話劇演出團體「春柳社」,並成為名噪一時的《茶花女軼事》、《黑奴籲天錄》的主角。190 6年春,以個人之力編輯出版我國最早的音樂刊物《音樂小雜志》。一生經歷傳奇,集新舊文化為一身。創編歌曲達70多首,對後世影響甚巨。

2.肖友梅(1884年--1940年)

本世紀中國近代專業音樂教育奠基人,作曲家、教育家、音樂理論家。廣東中山人。1912年赴德國學習音樂,以論文《中國17世紀前管弦樂隊之歷史研究》獲哲學博士。1927年在蔡元培等人支持下於上海創辦中國近現代音樂歷史上第一所音樂學院--國立音樂院(即後來的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中國音樂教育事業先驅,在創辦專業音樂教育機構和培養專業音樂人才方面功不可沒。

3.黎錦輝(1891年--1967年)

本世紀近代專業音樂創作兒童歌舞音樂代表人物和作曲家。湖南湘潭人,曾創辦「中華歌舞專科學校」、「中華歌舞劇團」等音樂團體。追隨五四運動精神,熱衷於改革普通音樂教育和推廣國語,作品極好地繼承了學堂樂歌的優秀傳統,反映出五四時代科學與民主的精神。其劇作廣泛傳唱全國,收入當時中小學音樂教科書,影響甚巨。

4.王光祈(1892年--1936年)

本世紀中國現代音樂歷史中音樂學研究領域先驅。四川溫江人,自幼受到較深的封建文化熏陶。1927年入柏林大學主攻音樂學。研究范圍寬泛,傳世17 種論著。不僅是當時東亞最早實踐比較音樂學研究方法並提出頗具開創性見解的學者,更是中國近代音樂歷史上第一個以外文向世界各國介紹中國音樂的音樂學家。

5.梅蘭芳(1894年--1961年)

本世紀最富盛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原籍江蘇,生於北京。承其家傳,9歲學戲,14歲搭喜連成科班。嗓音圓潤,唱腔柔婉,身段優美,表演細致,享譽全國。先後排演《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天女散花》等,在擴大京劇藝術的表現力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繼王瑤卿後,以長期舞台實踐為基礎,將青衣、花旦、刀馬旦融為一體,鞏固並發展了「花衫」 這一行當。中年形成雍容華貴的「梅派」藝術?影響深遠。
6.劉天華(1895年--1932年)

本世紀近代專業音樂發展歷史中民族器樂大師、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江蘇江陰人,文學家劉半農之弟。1909年開始接觸西洋管樂。1914年執教家鄉中學過程中先後隨江南民間音樂家周少梅等人學習二胡、琵琶;之後悉心研習多種民族樂器,記錄整理民間樂譜,並進入音樂創作領域。1922年受聘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之後兼任於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等機構。曾以五線譜准確記錄梅蘭芳唱腔,並收集珍貴民間樂譜數種,為當時民間音樂創作教學領域最活躍者。

7.賀綠汀(1903年--1999年)

本世紀抗日救亡運動專業音樂創作代表人物。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湖南邵陽人。建國後任上海音樂學院院長。19 34年,學生時代的他即以《牧童短笛》和《搖籃曲》分獲「徵求中國風味的鋼琴曲」頭獎和名譽二等獎,其中《牧童短笛》較早地將中國旋律和西洋復調手法進行了成功結合,令世人矚目。1934年至1938年間,曾為16部電影配樂,其中一些歌曲如《天涯歌女》等廣為流傳。

8.黃自(1904年--1938年)

本世紀上半葉專業音樂創作的代表,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江蘇川沙人。1916年北京清華學校學習,始學音樂。 1924年赴美留學,主攻心理學,兼攻音樂。1929年回國執教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以嚴謹高質量著稱,培養出一批具有較高專業水平的作曲家,在中國近代音樂教育史上功不可沒。清唱劇《長恨歌》為我國現代音樂史第一部該類體裁的作品,音樂會序曲重詞是第一部在國外受到好評的交響性管弦樂曲。

9.聶耳(1912年--1935年)

本世紀「左翼音樂運動」的旗手,國歌曲作者,作曲家,雲南玉溪人。自幼喜愛音樂,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為「左翼聯盟」主要成員。在不到三年的創作生涯中,為後輩留下了一批寶貴的財富。他的創作主要集中在群眾歌曲和抒情歌曲領域,前者以《義勇軍進行曲》、《前進歌》為最重要,後者則以《鐵蹄下的歌女》、《塞外歌女》為最突出。他是我國現代音樂發展史中第一個准確而又深刻地反映我國無產階級形象的作曲家。

10.冼星海(1905年--1945年)

偉大的人民音樂家、作曲家。原籍廣東番禺,自幼酷愛音樂。

1930年赴法國學習,先後師從丹第、杜卡斯等著名作曲家。後考入巴黎音樂學院主攻作曲和指揮,在此期間曾創作頗受好評的《風》、《遊子吟》等作品。1935年回國,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創作真實反映了本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人民拯救民族危亡進行抗日斗爭的生活。創作有《游擊軍》、《在太行山上》、《黃河大合唱》等數百首。

11.馬思聰(1912年--1987年)

著名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廣東海豐人。1923年赴法留學,於巴黎從奧博德菲爾學習小提琴,後考入巴黎音樂學院布舍里小提琴班。建國後出任中央音樂學院院長等職,「文革」中受迫害,1966年11月移居美國。德才兼備的藝術家,他不僅是中國近現代音樂歷史中優秀的小提琴演奏家,也是當時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教育家。小提琴曲《牧歌》等奠定了中國近現代小提琴音樂的基礎。
12.王洛賓(1913年--1996年)

西部歌王,作曲家,民間音樂收集家。北京人,192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到山西,1938年7月到蘭州,在當地開展抗日歌詠活動。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入新疆。在甘肅、新疆等地廣泛接觸西北各少數民族音樂,記錄並譯配了大量維吾爾、哈薩克族民歌,如《達坂城的姑娘》、《半個月亮爬上來》等,由於其深入持久地紮根西北,成為開發我國西北少數民族音樂寶庫的先驅。

13.朱踐耳(1922年--)

中國當代著名作曲家。出生於天津,讀書於上海,課余隨錢仁康學習和聲並自學鋼琴。1955年留學蘇聯,師從謝 ·巴拉薩年,1960年回國。創作力旺盛,體裁多樣,與羅中釒容並稱「南朱北羅」之稱。歌曲《敲碎你的腦袋》、《唱支山歌給黨聽》等曾唱遍大江南北。大量作品如民樂合奏《翻身的日子》、《敘事詩「思凡」》、管弦樂《節日序曲》等風格獨特,語言多變,在交響音樂中擅長將歐洲傳統技法、西方現代技法和中國民族風格三者融匯之,音響效果獨特,別具一格。

14.羅中(1924年--)

中國當代著名作曲家,四川三台人。1947年以筆名普薩創作了首部作品《山那邊呦好地方》,大獲成功,從此逐漸全心轉向作曲。他的創作風格多樣,主要集中在交響音樂領域,通過各種不同題材和體裁形式的融合,在借鑒西洋傳統技法和某些現代技法並使之民族化的方面進行了有益而大膽的探索,積累了豐富寶貴的經驗。主要創作有合唱《十里長街送總理》以及民樂合奏《春江花月夜》等。

15.周廣仁(1928年--)

本世紀中國著名女鋼琴家,音樂教育家。原籍浙江寧波,出生於德國漢諾威,1935年回國。1955年隨中央音樂學院蘇聯鋼琴家塔圖良進修,1956 年在第一屆舒曼國際鋼琴比賽中獲獎,多次代表中國出訪。在其努力和倡導下,19 83年9月成立以社會廣大青少年為對象的星海青少年鋼琴學校。短短10多年的時間里,中國鋼琴教育的普及發展方興未艾,她被譽為「中國鋼琴教育之母」。

16.王酩(1934年--1997年)

本世紀中國現代輕音樂重要代表作曲家之一,上海人。1964年到中央樂團從事音樂創作,對中國輕音樂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先後為電影《小花》、《櫻》、《被愛情遺忘的角落》、《知音》、《紅衣少女》等影片配樂,其中故事片《小花》的音樂榮獲第三屆電影百花獎最佳音樂獎。大量電影、電視劇插曲家喻戶曉,如《邊疆的泉水清又純》、《妹妹找哥淚花流》等。

17.施光南(1940年--1990年)

著名作曲家,祖籍浙江金華,以歌曲創作影響廣泛,70年代初即寫有《最美的贊歌獻給黨》、《打起手鼓唱起歌》等群眾歌曲,1976年後創作了《周總理,你在哪裡》、《祝酒歌》等著名作品。1978年後到北京中央樂團,寫有《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等膾炙人口的集群眾性和藝術性為一身的歌曲。同時,留有著名歌劇《傷逝》。

18.歌劇《白毛女》創作集體

歌劇《白毛女》創作集體成員由劇本執筆賀敬之、丁毅,作曲馬可、張魯、瞿維、煥之、向隅、陳紫、劉熾等人組成。該劇在新秧歌運動和秧歌劇創作的豐富經驗基礎上,吸收和借鑒了外國歌劇的某些特點,大膽進行新的創造。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較為成熟的大型新歌劇,具有劃時代意義。

閱讀全文

與中國音樂史賀綠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圍牆歌詞 瀏覽:230
道奇酷威廣告背景音樂 瀏覽:106
比喻輕音樂之美的文字 瀏覽:542
小號音樂下載 瀏覽:578
歌曲專輯圖下載地址 瀏覽:867
財神駕到歌曲mp3下載 瀏覽:734
琴歌指彈海闊天空吉他譜 瀏覽:355
下載mp4格式的音樂 瀏覽:352
電腦聽音樂用什麼 瀏覽:512
最好酷狗音樂播放器 瀏覽:502
信樂團隊的假如簡譜 瀏覽:243
平安酷狗音樂 瀏覽:760
佳人輕撫桃花mp3下載 瀏覽:453
infinite網易雲音樂 瀏覽:844
歲月趙忠祥背景音樂 瀏覽:980
如何將電腦的歌體添加到蘋果音樂 瀏覽:672
fade鋼琴mp3 瀏覽: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樂 瀏覽:806
成都彩虹小學音樂老師 瀏覽:496
鳳凰傳奇星光歌曲點評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