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近代音樂教育的宗師-蕭友梅
蕭友梅(1884—1940)是廣東中山縣人。曾在日本學習音樂九年,又去德國專攻音樂八年。1916年時,他在萊比錫大學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這是中國音樂界的第一位博士。1920年回國後,參與了「北大音樂傳習所」和「國立音樂院」這兩所學校的創建工作,它們都是20世紀20年代中國重要的音樂教育機構,蕭友梅一直擔任「國立音樂院」(後改名為「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的行政、教學工作,直到他去世。蕭友梅對中國音樂的最大貢獻在於音樂教育方面。因此人們尊稱他為「中國近代音樂教育之父」。 蕭友梅還是中國專業音樂創作的先行者。1916年他尚在德國留學時,就創作了鋼琴曲、弦樂四重奏、軍樂合奏曲等作品。回國之後譜寫的管弦樂《新霓裳羽衣舞》屬於中國第一首管弦樂作品。他的流傳較廣的藝術歌曲《問》發表於1922年,這首歌曲唱出了當時青年人對山河割裂、國家沉淪的憂慮,起伏的旋律中蘊藏著無窮的感慨。
『貳』 中國近現代音樂大師有哪些
冼星海
聶耳
『叄』 中國現代音樂教育的奠基人是誰
蕭友梅(1884~1940),中國音樂教育家,作曲家。字思鶴,又名雪明。1884年1月7日生於廣東香山(今中山市),1940年12月31日卒於上海。1901年赴日本入東京帝國大學學習教育學,同時在東京音樂學校學習音樂。1909年回國,1912年赴德國入萊比錫音樂學院學習作曲理論 ,1916年以論文《十 七 世 紀 以前中國管弦樂隊的歷史研究》獲得博士學位。1920年回國,在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和北京藝術專門學校音樂系任教並擔任領導。1927年與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創辦中國第一所專業音樂學院——上海國立音樂院,任教務主任,1929年改建為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由他主持校政。他致力於音樂教育事業,為創立和發展中國近代專業音樂教育作出重要貢獻。
音樂創作
蕭友梅在音樂創作和音樂學方面也有顯著成績,音樂作品主要有弦樂四重奏《小夜曲》(1916,為中國第一部重奏作品),鋼琴曲《哀悼引》、《新霓裳羽衣舞》,大提琴曲《秋思》及《問》、《五四紀念愛國歌》等100多首聲樂作品,音樂學著作主要有《和聲學》、《普通樂學》、《中西音樂的比較研究》、《古今中西音階概說》、《中國歷代音樂沿革概略》等。
教育貢獻
二十世紀中國的音樂教育,蕭友梅是最有貢獻的人之一。
「五四」以前,中國傳統的音樂教育只限在文人的自娛性音樂方面,例如彈古琴他們只是作為修身養性的一種手段。從事表演的活動,是由社會底層的「戲子」們擔任的,至於京劇的「票友」是後來的事。這些活動與「國民音樂教育」並不是一回事。蕭友梅1901年赴日本留學,在東京音樂學校學習鋼琴與聲樂,並在帝國大學學習教育。1913年又到德國萊比音樂學院和萊比大學學習,取得博士學位後於1920年回國。先後在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音樂體育專科、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和北京藝術專門學校音樂系任教,並擔任領導工作。在蔡元培的支持下,1927年在上海創辦了國立音樂院,這是中國第一所專業音樂院,為音樂教育事業與培養專業音樂人才奠定了基礎。
蕭友梅還致力於編寫音樂教材:有1924年的「風琴教科書」、1925年「鋼琴教科書」、1927年的「 小提琴教科書 」等,著有「 中西音樂的比較研究」、「古今中西音樂概說 」和「 中國歷代音樂概略 」 等學術論著,還創作了 「新霓裳羽衣舞」、「哀悼引」等作品。
本文轉自名人故事吧 http://www.gushiba.com ,轉載請註明出處。
http://www.gushiba.com/kejiao/jiaoyu/25375.shtml
『肆』 現代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誰是中國近代民族音樂一代宗師
劉北茂。
劉北茂(1903-1981年),別名壽慈,江蘇江陰人,現代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內、教育家容。清末秀才劉寶珊之子,與詩人劉半農、音樂家劉天華是兄弟。劉北茂是劉天華事業的忠實繼承者和發展者,劉天華逝世後,他繼承其兄「改進國樂」的遺志,先後創作了《漢江潮》、《小花鼓》、《流芳曲》等一百多首二胡演奏曲,是我國現代音樂史上一位多產的作曲家,被譽為「民族音樂大師」。
(4)中國近代音樂教育宗師擴展閱讀:
劉北茂記憶力好,模仿力強,小學時即在教會學校學英語,與後來成為著名語言學家的呂叔湘同學。他高中時即在本校教英語,1923年考入東吳大學,後又考入燕京大學插班生,29歲即成為北京大學英語教授,為名重一時的莎士比亞研究專家。
劉天華去世後,劉半農對他講:「二哥子女尚年幼,學生中爭氣的不多,看來二哥的事業要你來繼承。」從此,劉北茂改習音樂。1935年,紀念劉天華逝世3周年活動中,劉北茂演奏劉天華十大名曲,技驚四座。
『伍』 中國近現代音樂教育家有哪些
1.李叔同(1880年--1942年? 。 2.肖友梅(1884年--1940年) 3.黎錦輝(1891年--1967年) 4.王光祈(1892年--1936年) 5.梅蘭芳(1894年--1961年) 6.劉天華(1895年--1932年) 7. 羋掏。?903年--1999年) 8.黃自(1904年--1938年) 9.聶耳(1912年--1935年) 10.冼星海(1905年--1945年) 11.馬思聰(1912年--1987年) 12.王洛賓(1913年--1996年) 13.朱踐耳(1922年--) 14.羅中?(1924年--) 15.周廣仁(1928年--) 16.王酩(1934年--1997年) 17.施光南(1940年--1990年) 19.譚盾(1957年--)
『陸』 誰是中國近代專業音樂教育的開拓者
音樂界緬懷和紀念的、我國現代專業音樂教育的先驅者、開拓者和奠基者蕭友梅
現代繪畫藝術先驅者林風眠、徐悲鴻
中國新舞蹈藝術的先驅者、開拓者和實踐者吳曉邦 是國內外眾所周知和公認的舞蹈學術的領軍人物
『柒』 中國近代音樂教育家有哪些
1.李叔同(1880年--1942年? 。 2.肖友梅(1884年--1940年) 3.黎錦輝(1891年--1967年) 4.王光祈(1892年--1936年) 5.梅蘭芳(1894年--1961年) 6.劉天華(1895年--1932年) 7. 羋掏。?903年--1999年) 8.黃自(1904年--1938年) 9.聶耳(1912年--1935年) 10.冼星海(1905年--1945年) 11.馬思聰(1912年--1987年) 12.王洛賓(1913年--1996年) 13.朱踐耳(1922年--) 14.羅中?(1924年--) 15.周廣仁(1928年--) 16.王酩(1934年--1997年) 17.施光南(1940年--1990年) 19.譚盾(1957年--) 20.崔健(1961年--)
求採納
『捌』 中國現代民族音樂的一代宗師是誰
中國現代民族音樂的一代宗師
劉天華(1895-1932),江蘇江陰澄江鎮西橫街人,中國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樂教育家。清末秀才劉寶珊之子,與詩人劉半農、音樂家劉北茂是兄弟。自幼受到家鄉豐富的民間音樂熏陶。辛亥革命爆發後,回到江陰參加「江陰反滿青年團」,執掌軍號。1912年隨兄劉半農去上海,工作於開明劇社,業余加入萬國音樂隊,並學習鋼琴和小提琴,開始接觸西洋作曲理論。曾任教於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1932年因猩紅熱病逝於北京,年僅37歲。代表作有《光明行》、《良宵》、《空山鳥語》、《歌舞引》、《飛花點翠》等。
義大利來中國的傳教士叫什麼
利瑪竇(MatteoRicci,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義大利的耶穌會傳教士,學者。明朝萬曆年間來到中國居住。其原名中文直譯為瑪提歐·利奇,利瑪竇是他的中文名字,號西泰,又號清泰、西江。在中國頗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稱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開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並對中國典籍進行鑽研的西方學者。他除傳播天主教教義外,還廣交中國官員和社會名流,傳播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技術知識。他的著述不僅對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日本和朝鮮半島上的國家認識西方文明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玖』 在民國時期,除了現在常被提起的聶耳、冼星海之外,還有很多的音樂家,比如被稱為近代音樂教育之父的是__
蕭有梅
蕭(肖)友梅(1884年-1940年),字思鶴,又字雪明,出生與廣東省廣州府中山回縣,著名中國音答樂教育家及作曲家。 有中國近代音樂教育之父之稱。自小在澳門接觸西樂。1899年,就讀於廣州時敏學堂。
曾在日本學習音樂九年,又去德國專攻音樂八年。1916年時,他在萊比錫大學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這是中國音樂界的第一位博士。1920年回國後,參與了「北大音樂傳習所」和「國立音樂院」這兩所學校的創建工作,它們都是20世紀20年代中國重要的音樂教育機構,蕭友梅一直擔任「國立音樂院」(後改名為「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的行政、教學工作,直到他去世。蕭友梅對中國音樂的最大貢獻在於音樂教育方面。因此人們尊稱他為「中國近代音樂教育之父」。
蕭友梅還是中國專業音樂創作的先行者。1916年他尚在德國留學時,就創作了鋼琴曲、弦樂四重奏、軍樂合奏曲等作品。回國之後譜寫的管弦樂《新霓裳羽衣舞》屬於中國第一首管弦樂作品。他的流傳較廣的藝術歌曲《問》發表於1922年,這首歌曲唱出了當時青年人對山河割裂、國家沉淪的憂慮,起伏的旋律中蘊藏著無窮的感慨。
『拾』 中國近現代音樂教育家有哪些百度能否盡快恢復我呢[email protected]
《中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文選(1840-1949)》編輯說明
《中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文選》是全國教育科學「八五」規劃項目「學校美育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的一部分。本書的出版是為研究中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思想、經驗及其發展規律提供原始資料,可供普通學校和各級師范院校的音樂教學和科學研究參考。
一、本書選編的資料自1840年鴉片戰爭始,主要是廢科舉、興學堂以來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夕止,編錄各歷史時期有代表性的重要音樂教育理論文章及有關史料。既注重文獻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又注重其為當前學校音樂教育提供參考借鑒的實用價值。
二、所編資料選自公開出版的書籍和報刊,篇末均已註明。為了便於讀者使用,全書按專題分為「音樂教育概論」、「音樂教育評論」、「音樂教育目的與教材」、「教學法研究」、「教學實踐、課外活動與師資」、「外國音樂教育」等六個部分,每部分的內容按出版年代編排。
三、選輯的資料盡量保持完整,大多數全文選錄。篇幅過長時節錄,與學校音樂教育無關的則刪除,均附有文字說明或用刪節號標明。
四、為保持資料的原貌,除明顯的錯訛字予以改正、異體字作相應處理外,對全部資料的文字(包括原注、人名、地名的翻譯等)基本上未作改動。原件殘缺或實在無法辨認的字,用□代替。大多數原件為繁體字豎排本,現改為簡化字橫排本,對一些技術性文字和圖表順序等作了相應更動,例如文字上的「如左」需改成「如下」等,均不注出。
五、有些原件採用的標點符號不符合或不盡符合今日通行的規范,我們在尊重原作,不影響文意和語勢的原則下,略作更動。20年代以前出版的文章大多沒有標點或為舊式標點,現由編者重新標點或改為新式標點,均不另作說明。
六、本書在資料收集過程中,承蒙北京大學圖書館、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圖書館、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圖書館、首都圖書館等單位和同行的誠摯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謝意。
俞玉滋 張援
1996年10月
《中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文選》後記
學校音樂教育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需要做很多基本建設性的工作。編輯這本《中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文選》,便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我們開始合作,進行資料收集,雖然始於1993年,但實際上俞玉滋在長期從事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專業教學工作中,已經積累了大量的音樂史料,其中不乏今日難於找到的第一手資料,如曾志忞、沈心工、李叔同等近代早期音樂教育家在日本出版的專論等,這樣就使本書有了初步的基礎。這幾年我們側重於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史料的挖掘和搜集,寧多勿漏,力求全面。在此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是難以想像的,有的圖書管理部門為了妥善保管歷史資料,對1949年以前的資料限制復印,張援便帶著微機去采錄。還有的文章,我們採用手抄辦法。當然,如經費充足,能拍照翻印,則可減少精力消耗,獲得更大的效果。
經過努力,共收集到這一時期的有關資料大約800餘件300多萬字。由於篇幅的限制,經過多次篩選,忍痛割愛,七易其稿。現在呈獻給讀者的是87篇文字。與本書編輯的同時,我們將有關美育的50篇文章,集中編選了《中國近現代美育論文選》一冊,已出版。
本書框架的確定,曾經過我們反復的思考和研究,編審會的同志又討論過兩次,對此備加關注,特別是顧問趙沨先生的賜教,使編者受益匪淺。原來曾考慮按照史料出版的年代順序加以排列,但由於篇目數量很大,內容寬泛,如按年代編纂,讀者使用將會不便。所以最後還是採用了現在這種「先分類再編年」的方式。但是由於很多文章往往包含多方面的內容,很難嚴格界定類別,這一點敬請讀者注意。
資料匯編呈現的是前人的成果,它們的集成構成了一個民族在某個時期豐厚的文化底蘊,如何將這些信息准確無誤地傳遞給世人以及後人,對史料工作者是一個考驗。有時僅僅一個字甚至一個標點的疏忽,會使一個論點面貌全非。我們所搜集的很多原件,或因年代久遠,或因戰時紙張和印刷水平的限制,使文字難以辨認,往往需要設法找到兩本以上原件,互相印證,才能確認。世紀初的文章中多含有古漢語中的偏冷字,還經歷有清朝末年的文言文、「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過渡型文字和四十年代文白相雜的較穩定型文字幾種形態,除一般繁體字外,還存在著不少古體字、異體字以及某一時期的習慣詞彙等,孰留孰改,要認真判定;加之一些印刷上,尤其是外文拼寫上的錯誤需要辨認訂正;……這些都使文字編輯工作具有相當的難度,工作量之大,不親自實踐的人是難以體會的。我們深感資料編輯工作是一項嚴肅的科研工作,不僅需要耐心細致的秉性,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和甘坐「冷板凳」的奉獻精神,更需要相當的理論水平,現代和古代文字功底,扎實的學科知識以及外文修養。限於我們的水平,本書的疏漏和不當之處,懇請讀者和同仁指正,以便今後有機會時再作補充和修訂。
在編輯的過程中,我們參考了過去幾種內部油印的史料集,和若干公開出版的文集,並得到張靜蔚、張前、孫繼南等教授的幫助,他們提供的資料已在篇末註明。馮文慈教授對本書部分篇章文言文的斷句、標點,進行了認真的審閱。趙後起和李岩同志協助了資料的收集。此外,潘怡、楊宗元、曹倩、曹智偉和張笑顏等同志參加了電腦錄入和校對工作。上海教育出版社的李玲玲同志精細的審稿,給予可貴的支持。謹在此一並致以深切而誠摯的謝忱。
在此世紀之交,我們在回顧昨天的同時,展望著我國國民音樂教育光輝的明天。
俞玉滋 張援
1997年歲末
《中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文選》目錄
第一部分 音樂教育概論
中國音樂改良說 匪石
飲冰室詩話(節錄) 梁啟超
音樂教育論 志忞
《樂理大意》前言 曾志忞
樂歌一斑 保三
論音樂之關系 竹庄
昨非錄 息霜
音樂於教育界之功用 劍虹
樂歌之價值 我生
在北大音樂研究會演說詞 蔡元培
兒童與音樂 周淑安
從小學音樂說到音樂教科書 朱穌典
律動兒童游戲 任雁風
從樂歌科說到音樂科(節錄) 盛朗西
音樂科在小學教育上的重要點 李世駿
為什麼音樂在中國不為一般人所重視? 蕭友梅
音樂教育通論(節錄) 賈新風
音樂教育心理學 鄒敏、鐵明
音樂與音樂教育 雪霞
建國的樂教 李抱忱
談學校音樂教育的建設 汪培元
我國最早的音樂教材 冬宇
音樂在兒童生活中的重要性 陳鶴琴
第二部分 音樂教育評論
對我國現有歌曲的改造觀 唐學詠
我對於我國學校樂歌當改良的芻議 李榮壽
關於唱歌教材上的缺點 劉質平
我國學校樂歌的誤謬 李榮壽
我們音樂界應該怎樣來努力 仲子通
談兒童音樂 石真
關於小學音樂教育 儲敬六
民國以來國內音樂發展的情況 汾生
簡譜述評 尚朋
音樂教育的浪費與吝嗇 高志雲
漫談學校里的音樂課 黎民
第三部分 音樂教育目的、課程設置與教材
《學校唱歌二集》序 陳懋治
《樂典教科書》自序 曾志忞
《教育唱歌》序 李寶巽
《教育唱歌》敘言 黃子繩、權國垣等
《唱歌游戲》緒言 王季粱、胡君復
《唱歌教科書》序 [日]鈴木米次郎
《中學唱歌集》敘 [日]鈴木米次郎
《新編唱歌集》敘言 李寶巽
《學校唱歌集》編著大意 編者
論小學校唱歌科之材料 王國維
《修身唱歌書》序 俞復
《共和國民唱歌集》編輯緣起 華航琛
《重編學校唱歌集》編輯大意 沈心工
《和聲學》編輯大意 高壽田
《中小學唱歌教科書》序 鍾卓榮
《中小學唱歌教科書》序 黃炳照
《重編學校唱歌集》序 黃炎培
《雅樂新編初集》緒言 鄭覲文
《樂歌基本練習》緒言 索樹白
音樂教材之選擇(節錄) 陳仲子
《今樂初集》編輯大意 蕭友梅
致新學制課程標准起草委員會討論中小學音樂科課程綱要的意見書 劉質平
小學音樂教材研究 陳超瓊
音樂教育的意義 柯政和
選擇小學唱歌教材的標准 李垂銘
小學模範音樂教科書的編輯經過 柯政和
部頒小學課程標准內幾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錢光毅
怎樣實行部定的音樂課程標准 柯政和
《心工唱歌集》自序 沈心工
《心工唱歌集》序 吳稚暉
《心工唱歌集》序 黃今吾
魯迅藝術學院創立緣起 毛澤東、周恩來等
魯藝的教育方針與贊揚實施教育方針(節錄) 李維漢
談小學音樂教育 粱持宇
抗戰期間的樂器問題 李抱忱
改進師范學校音樂課程之我見 王宗虞
幼稚園的音樂課 吳增芥
《中學音樂教材》編輯例言 編者
小學音樂課程研究 費竭胤
音樂教材的今昔 樂如
小學唱遊課程目標與教學法 潘伯英
小學音樂教學概論(節錄) 朱穌典
第四部分 教學法研究
教授音樂之初步(節錄) 志忞
《小學唱歌教授法》序 陳懋治
唱歌教授革新之研究 又玄
小學校唱歌教授應注重音階之練音 傅彥長
教授音樂應該怎樣? 周玲蓀
《麻雀與小孩》卷頭語 黎錦暉
藝術科學習法 豐子愷
民歌之教育的價值 柯政和
低年級的音樂教育 易之
怎樣發達兒童聽音的官能 光毅
小學校的音樂欣賞 胡敬熙
《復興初級中學教科書.音樂》編輯大意 編者
音樂欣賞 黃自
中學音樂教學的實際問題 蕭友梅
怎樣教小學生唱歌 王明午
兒童唱歌法 張洪島
音樂的欣賞教育 蔡繼琨
唱名法檢討 李抱忱
音樂教育方法簡論 夏白
兒童與唱歌 繆天瑞
固定唱名法之我見 趙梅伯
唱名法的檢討 應尚能
《小學音樂教材及教學法》自序 繆天瑞
首調音唱法為什麼被廢棄,而換上一個固定唱名法呢? 唐學詠
小學音樂教學上幾個實際問題 屠南先
珍惜著孩子的喉嚨 何紹甲
兒童唱歌一般教學法 繆天瑞
學校音樂教育的兩大問題 仲初
第五部分 教學實踐、課外活動與師資
小學唱歌之實驗 吳福臨
向本社執行委員會提出舉辦夏令音樂學校的意見 劉天華
中小學校唱歌教員之責任 周淑安
師范學校音樂科教學問題 顧西林
小學音樂教學的環境及方法 劉忠謀
一年來教學之回憶 滿謙子
怎樣做一個音樂教師 陳素蓮
北平市的合唱團 李抱忱
小學生的演奏(節錄) 胡敬熙
六年來教學的印象 王抒情
中學音樂教學經驗談 劉已明
一個鄉村師范的音樂教學 俞紱棠
我們的歌詠團 劉錫=
戰時全國中小學音樂教學情形調查 李抱忱
如何解決中小學音樂師資問題 熊樂忱
如何預備做一個小學音樂教師 王宗虞
小學音樂教師應具的幾個條件 陳景倫
湖南中等學校音樂教育一般情況 已明
台灣音樂教育動態 俞仁溥
音樂教育與教育音樂 餘一庵
小學音樂教學經驗談 陳喬德
第六部分 外國音樂教育
小學唱歌教授法(節錄) [日]石原重雄著 沈心工譯輯
《德國國民學校與唱歌》序言 王光祈
德國國民學校唱歌教育概論(節錄) 王光祈
蘇聯的小學音樂教育 [日]黑田辰男著 吳承均譯
音樂教育論(節錄) [日]青柳善吾著 易之譯
美國音樂教育家費仕女士講演記 寇銳使
關於兒童學習鋼琴問題 [日]弘田龍太郎著 陳超瓊譯
兒童音樂生活的內容及其指導 [日]北村久雄著 曾葆譯
蘇聯的音樂教育 [蘇]N.布盧索華著 曾葆譯
音樂教師之資格 William Lovelock著 賦基譯
美國的學校音樂教育 李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