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載體 > 淺談中國竹笛音樂文化

淺談中國竹笛音樂文化

發布時間:2021-01-28 18:53:03

1. 中國竹笛國內外發展狀況、發展水平與存在問題

竹笛校音:

1、准備好校音器,同時,檢查一下校音器是否已調整到標准音440。
2、以筒音(全按)作「5」,第三孔作「1」的指法,逐個音地一一進行校音。先校對筒音「5」與開第六孔的「5」,這兩個「5」的同度音高吻合嗎?再用第六孔「5」校對「1」,看一下,這兩個音與校音器上所顯示的標准音高是否一致?聽一下,五度音是否諧和?接著以「1」校對高八度音「1」。如果「5」與「1」是音準而協和的,「1」的高低八度音也是準的,那就以「1」來校對「2」,以「2」校對高八度「2」,在高八度音「2」的准確基礎上,用「2」校對筒音的泛音「2」。接下來就校對「3」,及高八度音「3」,再以高八度音「3」校對開第一孔的泛音「3」,這兩個同度音「3」音準的話,就以高音「3」校對下行五度的「6」,以「6」校對低八度音的「6」,以低八度音「6」校對低音「7」,再以低音「7」來校對高八度音「7」。然後以低音「7」校對「升4」,以高音「7」校對高八度「升4」,聽一下,這兩個五度音協和否?最後,別忘了用「5」校對「4」,並且吹一下5、6、7、1,聽一聽,超高音區發音通順否?音階進行流暢否?

3、在不使用校音器的情況下,再次「溜溜笛子」,吹段常用的或自己所熟悉的樂曲,聽一下旋律進行時的感覺。試舉C調曲笛為例:先用筒音作「5」吹段「姑蘇行」,再將筒音作「2」吹段「鷓鴣飛」,筒音作「6」吹段「三五七」,全按作「1」吹段「江南好」……..這些都是笛子演奏中常用的精曲,廣為流傳,深受人們的喜愛,凡是吹笛能手都很熟悉並且也能演奏。用幾首笛子精曲這么一吹、一溜,從不同的調性中找一下感覺,聽一聽,旋律的進行通順、流暢、悅耳動聽否?

如果以上這幾個步驟的答案都是肯定的話,那麼,可以說你已經挑選到一支真正高檔的精品笛了。

在校音時要注意的:
首先要找准自己的口風位置。具體地說,下嘴唇的底部要貼在吹孔的邊沿,並與吹孔的水平面形成一個90度角的直角。大於這個角度標准音高就會偏高,反之,則偏低。

其次,有些人在校音時既不注意口風的正確位置,也不注意吹奏的方法,只是不加控制的、很沖的將氣「呼」進吹孔,因而,在校音器里所顯示的音高往往比實際上的音準偏高許多。此法不當,極不可取。

我們知道,鍵盤樂器中的鋼琴、手風琴,在演奏中只會因擊鍵的輕重而改變其音色和音量,而絕不會改變其標准音高。竹笛就不同了,它是一種橫吹的開管樂器,吹奏者通過唇部的控制,將體內呼出的氣流用口風和口勁使其形成一束,以斜面角度吹入笛管的吹孔,與吹孔的銳邊產生摩擦引起邊棱振動,並在笛腔內形成音波(空氣柱),發出與管長相對應的頻率(音高)。因此,笛子標准音的高低以及音階的產生,就是笛管腔內空氣柱的大小和長短所導致的結果。由於空氣柱的大小和長短與演奏者呼出氣流的強、弱、緩、急有著密切的關系,而這強、弱、緩、急又是全憑演奏者通過對口風的改變及口勁的調節來進行的。

因此,口勁、口風,這是笛子演奏者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一個高水平而又有經驗的笛手,必定能以最佳的口風位置和正確的口勁來進行竹笛演奏。一個經驗豐富的竹笛製作師,除了有高超的製作技能外,同樣,也需要有敏銳的音樂感覺和必須掌握正確的口風和口勁才行,否則,在給笛子校音時就難以測出准確的音高了。

在校音過程中你會發現:「7」和「升4」與高八度音的「7」和「升4」這兩個五度音在校音器上顯示出來是偏低的。原因是竹笛製作工藝上人為的限制,如果竹笛在製作中完全按照十二平均律來排列音孔位置的話,那麼,在演奏時(尤其是梆笛和小笛)因第二孔與第三孔之間的距離太近而無法按放手指了。這六音孔竹笛在製作上的某些局限,給竹笛演奏時的音準所帶來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許多演奏家和製作師都非常關心這個問題,在製作工藝上有人將竹笛的音孔改為八孔、十孔、加鍵……等等。以增添音孔的方法來強化竹笛音階的准確性。這種積極的態度和進取的精神,無疑是應該肯定和贊揚的。不過,目前尚處在「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階段,各人搞各人的,還沒有形成氣候,納入規范。而在演奏和教學上還存在不少的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和解決。

任何竹笛,不論製作如何精良,音準校對如何精確,對於演奏者來說,還得要有一個不斷適應、不斷「微調」的過程。也就是說,你還必須經常地吹它,有條件的話最好能在樂隊的合作中經常使用它。這樣,你就能逐漸對自己竹笛的性能了如指掌,並在使用中得心應手了。當你有了一支或一套稱心滿意的竹笛時,請記住要好好的愛護保養它,平時笛子吹過後,要隨時放進笛箱或笛袋,一則是衛生,不染灰;二則是在寒冷的冬季或乾燥的北方,也可防止笛子的開裂。

2. 現代最出名的笛子女演奏家是誰

陳悅

1978年出生於浙江省杭州市,六歲隨父親學習竹笛,十二歲成為著名演奏家、教育家、南派笛子大師趙松庭先生的關門弟子。
現為中國音樂家協會民族管樂研究會、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員、中國竹笛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曾師從趙松庭先生、張維良先生、蔣國基先生。
1993年考入中國音樂學院附中
1996年考入中國音樂學院本科
1997年參加中央電視台「普天同慶」香港回歸民族音樂會現場直播晚會
1999年錄制了《張維良笛子基礎教程》示範演奏的光碟
2000年被學院免試推薦為本院研究生,成為中國第一個女笛子研究生
2001、2002、2004年參加了中央電視台春節歌舞晚會節目的錄制。
2001年6月赴莫斯科參加「申奧---北京文化節」的演出。
2002年8月獲文化部第一屆中國青少年民族器樂獨奏比賽竹笛青年專業組銀獎。
2002年12月12日成功地舉辦了個人專場音樂會。
2002年12月20日應邀在悉尼歌劇院參加宋祖英「好日子」獨唱音樂會,擔任笛子獨奏。
2003年獲取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赴法國先後參加2003法國凡爾賽中國文化之夜、二十一世紀中法高等教育展文藝演出。同年參加紀念趙松庭八十冥誕活動研討會,並宣讀論文。9月赴香港參加湘江明月夜中秋晚會,擔當獨奏演出。
2004年參加紀念馮子存誕辰100周年活動音樂會獨奏演出。同年出訪愛爾蘭、拉脫維亞 參加歐洲藝術節。
2005年代表國家參加「2005華盛頓中國文化節北京文化周」的專場演出。
曾出訪美國、日本、韓國、法國、俄羅斯、澳大利亞、德國、愛爾蘭、拉脫維亞 、巴西、阿根廷、英國等國家和地區,受到廣泛好評。曾錄制發行了笛子專輯《情竹》、《無詞歌》,簫專輯《簫色》、《亂紅·與鋼琴的即興》。發表論文《~趙松庭的笛樂創作與婺劇音樂的淵源關系》、《淺談唐詩宋詞中的笛簫文化》。

另外還有曾格格

3. 中國笛子的歷史

遠古時代
中國笛子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那時先輩們點燃篝火,架起獵物,圍繞捕獲的獵物邊進食邊歡騰歌舞,並且利用飛禽脛骨鑽孔吹之(用其聲音誘捕獵物和傳遞信號),也就誕生了出土於我國最古老的樂器——骨笛。
1977年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了骨哨、骨笛,距今約7000年。1986年5月,在河南舞陽縣賈湖村東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中發掘出16支豎吹骨笛(用鳥禽肢骨製成),根據測定距今已有8000餘年歷史。
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有些音孔旁還加打了小孔,與現代中國音調完全一致,1987年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遺址出土了7孔賈湖骨笛(距今約9000年),是世界最早的可吹奏樂器。
黃帝時期,即距今大約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生長著大量竹子,開始選竹為材料制笛,《史記》記載:「黃帝使伶倫伐竹於昆豀、斬而作笛,吹作鳳鳴」,以竹為材料是笛制的一大進步,一者竹比骨振動性好,發音清脆;二者竹便於加工。秦漢時期已有了七孔竹笛,並發明了兩頭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製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1978年,從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了兩支竹篪,而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兩只笛,吹孔平面與按音孔平面相交約為90度的夾角,這與曾侯已墓笛 (篪) 的吹孔位置極其相似。在時間上,兩者相隔幾百年;在空間上,湖南長沙和湖北隨縣相距數百里之遙,而吹孔位置幾乎-致,由此可見先秦到漢初橫吹笛或篪的普遍形制。戰國時,篪是祭神或宴亭時演奏的主要旋律樂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學生宋玉的《笛賦》中也曾講到當時南方的笛,與現代的笛已十分相像。 [1]
漢晉
笛在古代稱為「篴」。到了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記載。
漢代以後,橫吹笛已在宮廷、軍隊的鼓吹樂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這個事實提醒了人們,中國笛的發展,已經脫離了它的早期原始形態,有可能在吸取了其他民族笛的合理成分後,在音律、形制等方面更加合理和更加完善,並與樂隊中其它樂器日益配合與協調。在河南鄧縣出土的南北朝時期畫像磚上,我們能清楚地看到鼓吹樂隊協調行奏的歷史圖像。橫吹笛演奏者的持笛方向、角度,左右手弄笛姿勢與現代笛演奏完全一樣。 [1]

漢服與笛子
笛在漢代前多指豎吹笛,秦漢以來,笛已成為豎吹的簫和橫吹的笛的共同名稱,並延續了很長時期。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後傳入橫笛,亦稱「橫吹」。它在漢代的鼓吹樂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兩支竹笛,都屬橫吹類的笛樂器。
在晉時已有豎笛,吹頭加一木頭,使氣從縫隙中通過,射向兩哨孔邊陵發音。
北朝時,笛子不僅極為普遍,而且有所發展,形制、長短、粗細變化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開始有了「橫笛」之名。隋朝後期,出現了能演奏半音階的十孔笛。
唐宋
隋唐時期鼓吹樂的「大橫吹部」和「小橫吹部」均用橫吹笛。在供人欣賞、娛樂的隋唐「燕樂」樂種中,橫吹笛(當時稱橫留)廣泛活躍於樂隊里,在敦煌隋代壁畫和唐伎樂人圖上,也能看到橫吹笛的演奏。在其它一些歷史圖畫里我們還會發現兩個方向的吹笛姿勢。
唐代已出現有關著名笛演奏家的記載,如李謨、孫楚秀,尤承恩、雲朝霞等。其中李謨曾師從西域龜茲樂手,因笛演奏不同凡響,技藝出人頭地,開元年間在笛吹才能上號稱「天下第一」。
陳晹《樂書》卷148 :「唐之七星管古之長笛也,其狀如篪而長,其數盈導而七竅,橫吹,旁有一孔系粘竹膜者,籍共鳴而助聲,劉系所作也……。」也許至少從唐代開始,具有中國膜笛音色特點的笛就出現了。笛上帶膜,是中國笛最獨特的標志之一。 [1]
從唐代起,笛子還有大橫吹和小橫吹的區別。同時,豎吹的篪才被稱為簫,橫吹則稱之為笛。唐朝呂才,制「尺八」,豎吹,並傳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倉院中,珍藏著我國盛唐時期製作的4支橫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橫笛各一支,竹質的兩支,它們長短不同,但都開有7個橢圓形音孔。劉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聲,是為笛加膜的第一人。從7世紀開始,笛子又有了改進,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現力有了很大的發展,並且演奏技術也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
宋笛 制多樣,有叉手笛、龍頸笛、十一孔的小橫吹、九孔的大橫笛、七孔玉笛等等,隨著宋詞元曲的崛起,戲曲蓬勃發展,笛子成為很多劇種的伴奏樂器,並按伴奏劇種不同分為兩類:梆笛和曲笛。在民間戲曲以及少數民族劇種的樂隊里,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樂器。
近現代
20世紀六十年代, 趙松庭 發明排笛,將2至4根不同調的笛子扎在一起,音域可擴大三個八度以上,音樂富於變化,易於演奏。

4. 笛子在中國的象徵意義

-
文雅、尊貴、有教養的有錢人——

5. 中國笛(竹笛)的特徵及其重要性

特徵:
笛子是中國廣為流傳的吹奏樂器,因為是用天然竹材製成,所以也稱為"竹笛"。竹笛流傳地域廣大,品種繁多。使用最普遍的有曲笛、梆笛和定調笛。還有玉屏笛、七孔笛、短笛和順笛等。
中國笛子具有強烈的華夏民族特色,發音動情、婉轉。龍吟,古人謂"盪滌之聲", 故笛子原名為"滌",日本至今還保留有"滌笛",後演變為如今的笛。笛子是中國民族樂隊中重要的旋律樂器,多用於獨奏,也可參與合奏。
重要性: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文化,其中音樂文化在悠久的歷史文化中佔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民族音樂發展有著相當久遠的歷史,可追溯到遠古時期至今,笛文化的演變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民間音樂的蓬勃發展帶動了中國民族器樂的迅速發展,而笛子作為中國傳統民族器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深受各族人民喜愛的樂器,它也是傳統民族樂器最具代表性的樂器之一。笛子在中國傳統樂器中可以說佔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其特有的音色和極強的表現力,使笛子在中國傳統樂器中擁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常居樂隊的首位。我們的中華民族音樂文化源遠流長,早在八千多年前就有了最早的樂器"骨笛",在河南省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墓葬中,出土了20多支骨笛。這些骨笛的形制精細、規范、統一。每隻骨笛大概長20厘米,笛身有7個孔。在研究骨笛的過程中研究人員用其中一隻最完整的做檢測,發現這支骨笛可以很准確的吹出七聲音階,其中還有五支可以吹出五聲音階,它是新石器時代的遺產是中國發現距今為止有音樂文化最早的歷史文物,他距今已有八千多年的歷史。它是新石器時期珍貴的文物是中國歷史音樂文明的見證。
笛子在經歷了幾千年漫長的歷史演變之後,擁有了其獨特的風韻及魅力,並且博得了歷代詩人及歷代的文人墨客的廣大青睞,這些喜愛笛子藝術之人為笛子藝術編寫下了眾多令人贊不絕口的絕妙詩句並代代相傳。 通過學習中國民間音樂,並進而深入理解與研究民間音樂,從中可以對民間音樂文化產生更深層次的了解,同時能夠發現民間音樂對笛子藝術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進而加深我們對笛子藝術發展更進一步的認識。通過研究民間音樂對笛子藝術發展的影響,能更加深入的了解笛子藝術的發展過程與現狀。通過深入探究民間音樂對笛子藝術發展的影響,詳細說明笛子的形制、笛子的發展過程,笛子流派的形成過程,笛子的社會文化都有哪些深遠的意義,從而更了解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更好的繼承、發展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通過對中國民間音樂的認識和笛子演奏的深入理解與研究,對中國民間音樂文化產生了更深的認識,因為民間音樂對笛子藝術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從而對笛子藝術的發展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起源:
黃帝時期,即距今大約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生長著大量竹子,開始選竹為材料制笛,《史記》記載:"黃帝使伶倫伐竹於昆豀、斬而作笛,吹作鳳鳴",以竹為材料是笛制的一大進步,一者竹比骨振動性好,發音清脆;二者竹便於加工。秦漢時期已有了七孔竹笛,並發明了兩頭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製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笛在古代稱為"篴"。到了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記載。

保養:

1、檢驗笛子的竹質。笛管要求竹質堅實(竹紋老)。竹紋細密。管身直而圓。笛身一般頭部比尾部略粗,但相差不宜過大。笛管厚薄適中。笛管內壁平整光滑。全身無蟲蛀、裂痕等現象。造型美觀大方。這些要求,憑視覺便可以鑒定。
2、檢驗笛子的音準。方法是按照標准音笛或定音樂器(如笙、手風琴、風琴等)對照試吹。首先以笛子本調的主音和筒音與標准音笛或定音樂器的D音A音核對如笛音與標准音同高或形成八度關系,那麼,這支笛子的調高是准確的,主音確定後,再按音程關系,對笛子的全部發音的准確性進行檢驗。還可以吹吹各個泛音,看是否容易出音、干凈。檢驗泛音也是檢驗實音音準的好方法。
3、檢驗笛子的音量。一般來說,音量大者為好。音量大的笛子,共鳴大,振動力強。吹奏時手指上有時有一種發麻的感覺。
4、檢驗笛子的音色。對音色的一般要求是松、厚、圓、亮,這一方面取決於笛子本身的質量,另一方面與貼膜技術、演奏技巧也有密切的關系。
5、檢驗笛子的靈敏度。一般來講,以氣到音出、發音不遲鈍為好,反應越快越好。

6. 淺析中國音樂與西方音樂的風格差異

一、旋律線條演奏不同

1、中國音樂:中國音樂的主流以「線」性為主要表現手段,以表現曲調為主,屬於單音音樂體系,旋律直接生成於詩、詞、曲聲韻的音響色彩。

2、西方音樂:西方音樂的旋律性多是建立在和聲,復調等多聲音樂表達基礎上的。

二、結構不同

1、中國音樂:我國音樂在長期實踐中逐漸形成一種集體潛意識,因而和諧美成為我國音樂的重要特徵之一,結構上講究均衡、對稱、平穩,以達到內與外的有機統一。

2、西方音樂:西方音樂在很大程度上是三段體的產物,即A-B-A,單三部曲,復三部曲,迴旋曲奏鳴曲也都是ABA的結構。

三、意境不同

1、中國音樂:中國音樂大多是寫意的作品,往往用虛擬含蓄的手法表現對象,更注重神似,雖然不像西方管弦樂那樣豐滿厚重,但卻給人以豐富的想像空間。

2、西方音樂:西方人追求個性解放,把它視為不可侵犯的個人權利,在音樂藝術中,這種建立在個性解放基礎上的情感表現獲得了廣闊的天地,排斥過渡的情感表現,要求冷靜約束,反對膨脹的主觀意識,提倡客觀穩定。

7. 淺談對中國音樂的理解

音樂給人的力量
經常是一個人躺在床上,聽著音樂在黑暗中慢慢地入睡。那時候的音樂或許已經不是某種神聖的東西,而是成了一種工具。
我把音樂叫做神聖的東西,神聖不在於它的高雅,而在於給予人的震撼。那種從心底蹦出來的不可名狀的感覺,那種似是而非的欲悲忽喜的沖動,那種蘊涵著大自然陽剛與陰柔的完美結合,那種讓叛逆不道在瞬間歸於平靜的偉大力量。質問一下自己,難道那隻能讓人嘻嘻哈哈的流行音樂也能稱為音樂嗎?
每一節音樂課上老師面紅耳赤地為我們介紹一首又一首世界名曲。我觀看了老師曾介紹過的電影《鋼琴師》,我覺得,音樂的這種力量在電影《鋼琴師》里得到了充分體現。這部「客觀、簡潔到殘忍」的經典影片與《辛德勒的名單》一樣,即使看上十遍,帶給我們的依然是心靈的震撼和感動。千鈞一發,重重危難中,人性的復甦成為廢墟上最感人的詩篇。音樂不是這部電影的重點,但卻是它的靈魂所在。在那個生死攸關的時刻,當鋼琴師在給德國軍官演奏肖邦的G小調第一敘事曲時,音樂不但讓他充滿了力量和信心,音樂的力量也震撼了那名德國軍官。後來在這名德國軍官的幫助下,他終於存活了下來。在這樣的音樂中你聽到了什麼?深遠、悠長的嘆息,失去親人、祖國的控訴,廢墟上的哭聲,痛苦、恥辱、恐懼……。在最危險的時刻,音樂戰勝了邪惡,喚醒了良知,讓人們忘記了仇恨。鋼琴家因為音樂挽回了的生命,德國軍官則因此找回了墜入地獄的靈魂。
生命不可以在時間的延續中延續,但是生命的足音可以。所以,有了音樂。時間可以消磨一切,也可以消磨掉足音。但是,透過時間的重低音卻可以不斷地延續下來。於是,我們看到了大師們的音容笑貌,我們在聆聽著這些不世的聲音時,也感受著它們對於時間的永恆。這也許也是音樂的力量吧,我想,它的力量就在於它讓我們的靈魂變得高貴起來,而高貴的靈魂是任何力量都摧毀不了的

8. 笛子是中國自己專有或者是說就是中國的文化嗎

笛子

別稱雅號:竹笛;橫笛;「橫吹」

應用譜號:低音譜號,不移調記譜。

結構組成:是一根比手指略粗的長管,上面開有若干小孔。

常見的六孔竹製膜笛 由笛頭、吹孔(1個)、膜孔,(1個)、音孔(6個)、後出音孔(1個)、 前出音孔(2個,又名筒音)和笛尾組成。

使用材質:笛身一般為竹製。

笛膜(演奏時貼於膜孔處的一個小薄片)一般用嫩 蘆葦桿中的內膜製成。
笛膜的運用,首先是選擇黏合劑,目前使用的有阿膠、驢皮膏、黃魚膠、樹脂、白芨... 等,何膠、白芨最常使用,一般中葯店、葯材行皆可購得。由於笛膜本身具有一定的伸縮性和吸水性,貼好的笛膜還會有一定程度的自動還原,所以貼膜時可稍偏緊些,等它自動還原後,笛膜的松緊度為適中,能發出悅耳的聲音,但是如果要隨貼隨用的時候,笛膜就要放鬆來貼。 貼膜時,先剪下一正方形的笛膜,使笛膜本身的纖維與笛子的纖維平行、重疊,再用阿膠沾水塗在膜孔四周,用左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笛膜兩側,拉出與葦膜纖維紋路成垂直的皺紋,而後慢慢地往下側按貼上,調整均勻後按住一下子,即告完成。 笛膜的收藏要注意防潮、防曬,笛膜變黃、變老、失去彈性時要更換使用。(新鮮的笛膜如需保存長久,可將笛膜用塑料袋包好放進冰箱冷藏室中即可常保新鮮)

樂器特色:屬於木管樂器家族中的吹孔膜鳴樂器類。是典型的中國民族樂器。

笛子的歷史

黃帝時期,即距今大約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生長著大量竹子,開始選竹為材料制笛,《史記》記載:「黃帝使伶倫伐竹於昆豀、斬而作笛,吹作鳳鳴」,以竹為村料是笛制的一大進步,一者竹比骨振動性好,發音清脆;二者竹便於加工。秦漢時期已有了七孔竹笛,並發明了兩頭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製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笛在古代稱為「篴」。到了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記載。

1978年,從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了兩支竹篪,從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兩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記載的漢篪,除長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與記載相同外,並在墓內的竹筒上寫有篪的字樣,顯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歷來有人篪、笛不分,說成是同一樂器,實際是有區別的。從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 6孔,閉口,能奏五聲加一變化音,全身髹(xiū)漆;笛,7孔,開口,能奏七聲加兩個變化音,不髹漆。戰國時,篪是祭神或宴亭時演奏的主要旋律樂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學生宋玉的《笛賦》中也曾講到當時南方的笛,與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

笛在漢代前多指豎吹笛,秦漢以來,笛已成為豎吹的簫和橫吹的笛的共同名稱,並延續了很長時期。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後傳入橫笛,亦稱「橫吹」。它在漢代的鼓吹樂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兩支竹笛,都屬橫吹類的笛樂器。

北朝時,笛子不僅極為普遍,而且有所發展,形制、長短、粗細變化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開始有了「橫笛」之名。隋朝後期,出現了能演奏半音階的十孔笛。

從唐代起,笛子還有大橫吹和小橫吹的區別。同時,豎吹的篪才被稱為簫,橫吹則稱之為笛。唐朝呂才,制「尺八」,豎吹,並傳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倉院中,珍藏著我國盛唐時期製作的4支橫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橫笛各一支,竹質的兩支,它們長短不同,但都開有7個橢圓形音孔。劉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聲,是為笛加膜的第一人。

在晉時已有豎笛,吹頭加一木頭,使氣從縫隙中通過,射向兩哨孔邊陵發音。

宋笛制多樣,有叉手笛、龍頸笛、十一孔的小橫吹、九孔的大橫笛、七孔玉笛等等。

元朝以後笛子與現在類似,由於戲曲的蓬勃發展,笛子成為很多劇種的伴奏樂器,並按伴奏劇種不同分為兩類:梆笛和曲笛。

20世紀六十年代,趙松庭發明排笛,將2至4根不同調的笛子扎在一起,音域可擴大三個八度以上,音樂富於變化,易於演奏。

笛子是中國廣為流傳的吹奏樂器,因為是用天然竹材製成,所以也稱為"竹笛"。

笛子由一根竹管做成,裡面去節,在管身上開有一個吹孔、一個膜孔、六個音孔。吹孔是笛子的第一個孔,氣流由此吹入,使管內空氣振動而發音。膜孔是笛子的第二個孔,專用來貼笛膜,笛膜多用蘆葦膜或竹膜做成,笛膜經氣流振動,便發出清脆而圓潤的樂音。

笛子雖然短小簡單,但它卻有七千年的歷史。大約在四千五百多年前的時候,笛子由骨制改為竹製。在公元前1世紀末漢武帝時,笛子稱為"橫吹",它在當時的鼓吹樂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從7世紀開始,笛子又有了改進,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現力有了很大的發展,並且演奏技術也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到了10世紀,隨著宋詞元曲的崛起,笛子成了伴奏吟詞唱曲的主要樂器,在民間戲曲以及少數民族劇種的樂隊里,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樂器。

笛子的表現力非常豐富,它既能演奏悠長、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現遼闊、寬廣的情調,同時也可以奏出歡快華麗的舞曲和婉轉優美的小調。然而,笛子的表現力不僅僅在於優美的旋律,它還能表現大自然的各種聲音。比如模仿各種鳥叫等。

笛子不但演奏技巧豐富,而且它的品種也多種多樣,有曲笛、梆笛、定調笛、加鍵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並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南北兩派。

一樓在亂說吧!!

閱讀全文

與淺談中國竹笛音樂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圍牆歌詞 瀏覽:230
道奇酷威廣告背景音樂 瀏覽:106
比喻輕音樂之美的文字 瀏覽:542
小號音樂下載 瀏覽:578
歌曲專輯圖下載地址 瀏覽:867
財神駕到歌曲mp3下載 瀏覽:734
琴歌指彈海闊天空吉他譜 瀏覽:355
下載mp4格式的音樂 瀏覽:352
電腦聽音樂用什麼 瀏覽:512
最好酷狗音樂播放器 瀏覽:502
信樂團隊的假如簡譜 瀏覽:243
平安酷狗音樂 瀏覽:760
佳人輕撫桃花mp3下載 瀏覽:453
infinite網易雲音樂 瀏覽:844
歲月趙忠祥背景音樂 瀏覽:980
如何將電腦的歌體添加到蘋果音樂 瀏覽:672
fade鋼琴mp3 瀏覽: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樂 瀏覽:806
成都彩虹小學音樂老師 瀏覽:496
鳳凰傳奇星光歌曲點評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