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世紀上半紀對中國音樂發展影響巨大的音樂家
俄羅斯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富。其民族深厚的藝術底蘊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尤其在音樂方面,更是引人注目。俄羅斯這片沃土培養出了許多世界著名的音樂家,如柴可夫斯基、格林卡、拉赫瑪尼諾夫等均享譽世界。多年來,俄羅斯音樂在國際樂壇始終佔有重要的一席。在20世紀上半葉,由於特定的歷史原因,俄羅斯音樂對中國現代音樂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可以說,在中國現代音樂的發展史中,深深地鐫刻著俄羅斯音樂的印痕。
一俄羅斯音樂家對中國音樂家的影響
20世紀上半葉,在中國音樂人才的培養方面,俄羅斯音樂家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為中國培養了大批音樂人才,為中國音樂教育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思想,對中國音樂家在創作風格、表演技巧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
俄僑音樂家在華任教,為中國培養了大批音樂人才
20世紀上半葉是俄羅斯音樂對中國音樂影響最為深刻的一段時期,這主要是由兩國特定的歷史環境促成的。1898年中東鐵路通車後,沙俄大批移民來到中國東北,致使東北的重要城市聚居大量的俄羅斯人[1]。俄僑十分喜愛文藝。為了滿足需要,他們不但建立了各種俱樂部,而且創辦了許多音樂學校。這不僅為中國增添了異國風情,而且推動了西洋音樂在當地的傳播,客觀上為中國的
音樂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同時,俄僑音樂學校也為中國培養了一些音樂人才。在來華的俄僑中,不乏音樂家。這些音樂家的到來使中國的一些有識之士看到了發展西洋音樂的契機。他們推動政府成立了一些音樂院校,大量聘用俄僑音樂家任教。1927年,中國最早的新型高等音樂學府——國立音樂院成立,教務主任蕭友梅[2]廣聘外籍音樂家任教,其中,俄僑音樂家占據多數。到1947年春,該校共有教授38人,其中一半為俄人或俄籍猶太人[3]。這些俄僑音樂家不但為中國的音樂教育植入了西方的音樂教育理念,而且為中國培養了大批音樂人才。其中俄國著名的鋼琴
家、音樂教育家扎哈羅夫在擔任國立音專的鋼琴組主任後,採用新的教學方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演奏技能和音樂素養,使國立音專鋼琴教學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在華工作期間,扎哈羅夫先後為中國培養了蕭淑嫻、賀綠汀、李獻敏等一批著名的音樂家,為近代中國的鋼琴專業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B. 中國40年代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還有20世紀的代表音樂都是有哪些(當時流行最好)
40年代是第一個高峰期,
50年代 《我的祖國》《瀏陽河》《九九艷陽天》
60年代專 《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屬》《唱支山歌給黨聽》《大海航行靠舵手》
70年代 《我愛北京天安門》《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邊疆的泉水清又純》《妹妹找哥淚花流》
80年代 《年輕的朋友來相會》《一無所有》《遲到》《我的中國心》《冬天裡的一把火》 《甜蜜蜜》80年代是第二個高峰期。
20世紀九十年代的中國大陸流行樂壇是屬於楊鈺瑩的。
C. 二十世紀以來中國歌唱藝術的發展,至少六百字!非常感謝
《20世紀中國歌唱藝術的發展》
中國現代歌唱藝術的發展,始於20世紀初,它是我國古代傳統藝術與西方音樂藝術的第一次碰撞下的產物。
一、中國歌唱藝術的起步階段
1.中國現代歌唱的先聲
學堂樂歌的出現,使唱歌課走進了課堂。由此這種新型的教育體系在全國開始推廣,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從國外歸來並在中等學校傳授音樂的沈心工(1903年回國任教)、曾志敏(1907年回國)、李叔同(1910年回國任教)等人。他們用外來曲調、填以反映新思想的中國歌詞教學生唱,其唱法上採用自然發聲,並沒有太多的聲音技巧上的要求。而沈心工的《黃河》和李叔同的《春遊》的創作,標志著中國近代音樂創作的真正開端,為以後的歌唱藝術創作奠定了基礎。
外國宗教音樂在我國的傳播占據著重要的渠道,一般只要有教堂,就會有教會學校,也就會有宗教活動必備的唱詩班,而唱詩班的成員大多都是由教友組成,演唱一些聖歌、清唱劇等。但教授唱歌的老師不一定都是專業老師,因此,多數都是較簡單的兒歌或較有趣味的歌曲。這可以看作是中國現代演唱藝術的先聲。
這時期的學堂樂歌代表作品主要有:沈心工的《男兒第一志氣高》、曾志敏的《練兵》《揚子江》、李叔同的《送別》《祖國歌》等。
2.20年代的中國歌唱藝術
從1920年開始,周淑安女士從美國回國,首先在廣東省女子師范開設了歌唱課,這可能是我國最早的美聲教育課堂。同時,我國專業音樂教育的創始人蕭友梅先生1920年回國後在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的支持下開展音樂教育活動。其後,以美聲為代表的西方歌唱方法在我國的傳播,要得助於我國最早的一批專業音樂教育機構的建立。如北京女子高等師范音樂科(1920年)、上海專科師范學校音樂科(1920年)、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1922年)、北京藝術專門學校音樂系(1926年)、特別是1927年的上海國立音樂院(後改名為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的建立,使美聲(Bel Canto)作為一種歌唱方法納入了中國音樂院校的教學課程,並在實際的音樂生活中發生著影響。主要代表人物及歌唱作品有:蕭友梅的《問》《五四紀念愛國歌》、趙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買布謠》等。
此外,在鴉片戰爭以來東西文化相互撞擊、彼此融合下、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黎錦輝的兒童歌舞劇產生了。以《麻雀與小孩》、《葡萄仙子》、《月明之夜》等為代表的作品,內容健康、曲調優美、形象生動、活潑新穎、故事動人,在普及音樂教育中,它不但受到中小學生的歡迎,也給全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影響,並推動了歌唱活動藝術的發展。
二、中國歌唱藝術的發展階段
1.30、40年代的中國歌唱藝術
1931年「九•一八」事變震驚全國,各界愛國人士紛紛以不同的方式表達強烈的愛國熱情。由此,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愛國抗日的高潮中,為中國歌唱活動注入了生機,形成了在引進歐洲傳統唱法後,除了戲曲、曲藝、民歌以外的以演唱創作歌曲為特徵的新的歌曲種類、風格並在挽救民族危亡中進行的大量歌詠活動,這無論是延安魯藝還是東北魯藝的教學、創作、演出,以及上海左聯進步藝術活動,都把歌唱從學院中解放出來與群眾結合,使歌唱活動與祖國民族的命運、人民的心聲成為一體,培養了眾多的人才,也出現了優秀的作品,使近代中國音樂的得到第一次繁榮,也標志著中國歌唱藝術達到第一次高潮。
20世紀30、40年代,隨著中國專業音樂教育、音樂創作的發展,一批優秀的作曲家也應運而生。尤其是上海國立音專的建立和發展,為中國近代藝術歌曲的創作、傳播提供了許多條件。這時期藝術歌曲的創作在數量、質量、取材、內容深度上都比20年代有所提高,並在創作中積極探索民族風格和體現出鮮明的個性。在民族存亡的危機時刻,他們不斷創作出眾多優秀的抗日救亡歌曲,並在左翼音樂運動的影響下,對群眾歌曲創作、群眾歌詠的發動等都取得了成功的經驗,為以後中國音樂文化的建設有著深遠的影響。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歌唱作品有:黃自的《玫瑰三願》《賦登樓》《春思曲》、青主的《我住長江頭》《大江東去》、江文也的《水調歌頭》、任光的《漁光曲》、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鐵蹄下的歌女》《畢業歌》、冼星海的《在太行山上》《救國軍歌》《黃河大合唱》、張寒暉的《松花江上》、劉雪庵的《紅豆詞》《長城謠》、賀綠汀的《嘉陵江上》《游擊隊歌》、鄭律成的《延安頌》《延水謠》等等。
隨著外籍音樂家頻繁訪華活動的影響下,專業演出活動逐漸增加,獨唱音樂會的形式也開始在我國紮下根基。我國一批卓有才能的歌唱人才赴美國及歐洲各國學習歌唱,並先後歸國,從事美聲演唱教學,形成了我國第一批較有影響的歌唱家、教育家,如:周淑安、應尚能、周小燕、黃友葵、喻宜萱、郎毓秀、林俊卿等。
另外,這個時期「秧歌劇運動」的展開和「秧歌劇」的蓬勃興起及迅速發展,為我國新歌劇藝術的產生做了良好的准備和積累。歌劇《白毛女》的誕生是中國歌劇創作史上的里程碑,是中西音樂在繼承和借鑒上的第一次最具藝術成就的作品,深深的影響著中國民族歌唱的發展。
2.50、60年代的中國歌唱藝術
新中國建立後,專業歌唱教育有了更大的發展。在國家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引導下使50年代的「土洋之爭」得到了積極的作用。60年代初國家採取的新手段:讓以歐洲傳統歌唱為基礎和以中國傳統歌唱為基礎的兩路人馬分開辦校,提倡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西洋,在革命化、民族化、群眾化和建立中國歌唱學派的總目標下殊途同歸。
以中央音樂學院和上海音樂學院為代表的歌唱教學以及地方音樂學院、藝術師范院校中的歌唱教學更加規范,教學水平也顯著提高。這時期歌曲作家們以高度的政治熱情,新穎的創作手法,迅速、有力地表現了新中國誕生的這一歡欣鼓舞的時代,表現了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生活的新生活。這樣,在有組織、有計劃的戲曲、曲藝、民歌的扶持、挖掘、整理、繼承,高等院校歌唱教育規模的建立以及民族地方風格歌唱藝術在百花齊放方針下的健康、迅速的發展,標志著中國歌唱藝術進入了第二次高峰。
建國初期,國外的歌唱專家來華教學,對我國歌唱藝術的發展也作出了貢獻,同時,國家開始選派國內優秀歌唱人才赴國外進行深造學習。因此,這時期具有影響的歌唱家、教育家主要有:張權、郭淑珍、李光羲、施鴻鄂、溫可錚等。
這時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歌唱作品有:瞿希賢的《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雷振邦的《冰山上的來客》《五朵金花》、劉熾的《我的祖國》《英雄贊歌》《讓我們盪起雙槳》、李劫夫的《歌唱二小放牛郎》《我們走在大路上》、生茂的《馬兒,你慢些走》《學習雷鋒好榜樣》、呂遠的《八月十五月兒明》《克拉瑪依之歌》、秦詠誠的《我和我的祖國》《我為祖國獻石油》、傅庚辰的《紅星歌》《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等等。
3.文革時期的中國歌唱藝術
「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特殊的時期,是文化專制的十年。全國的音樂事業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阻礙,歌唱藝術也難逃其難。但是,京劇樣板戲的發展從側面為中國的歌唱藝術的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中國歌唱藝術的空前繁榮階段
從1976年的「文革」結束,特別是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國際音樂交流更加頻繁,各國優秀的歌唱家、團體等紛紛來華演出交流,出國留學的歌唱學習者也成倍增加,中國人演唱歐洲古典歌曲、歌劇的能力和在這方面的教學能力有了一個質的飛躍,達到了國際水平;商業化的流行音樂迅速地普及、發展並民族化,受到了中、青年人為主體的觀眾的熱烈歡迎,標志著中國歌唱藝術發展達到了第三次空前繁榮的高潮。
這個時期我國著名歌唱歌唱家、教育家開始擔任國際比賽的評委,一些著名的青年歌唱家及優秀學生也頻繁在國際上獲獎,使中西音樂的當今呈現出他的第二次碰撞。伴隨著思想文化領域的空前活躍,中國歌曲創作進入了一個空前繁榮的時期。
1.70年代的中國歌唱藝術
抒情歌曲開始在這一時期盛行。其主要代表人物及歌唱作品有:施光南的《祝酒歌》《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傷逝》《打起手鼓唱起歌》、王酩的《邊疆泉水清又純》、鄭秋楓的《我愛你,中國》等,這時期的著名歌唱有:劉秉義、李谷一、李雙江、羅天嬋、葉佩英、朱逢博、吳雁澤、關牧村等。
2.改革開放以後的中國歌唱藝術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歌唱界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和發展,大批歌唱歌唱家、教育家及青年歌唱家的出現為我國歌唱事業的進一步提高發展做出了良好的積淀。如歌唱家、歌唱教育家周小燕、沈湘等;青年歌唱家迪里拜爾、吳碧霞、廖昌永等。
經過撥亂反正和思想解放運動,從80年代開始,歌曲的創作逐漸進入新時期歌曲創作的一個豐收期。這時期的歌曲以關注普通人的命運、抒發大眾情懷、表現時代精神為特點,努力適應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的同時,更注重追求鮮明的民族風格。其主要代表人物及歌唱作品有:施光南的《在希望的田野上》、鐵源的《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王酩的《妹妹找哥淚花流》、谷建芬的《那就是我》《我的小路》、張卓婭、王祖皆的《小草》、陸在易的《祖國,慈祥的母親》、王立平的《枉凝眉》、劉錫津的《我愛你,塞北的雪》等等。
百年來中國歌唱的發展,時時、處處表現出近、現代中國人命運、情感以及現實生活對歌唱藝術的需要,我們也要時時、處處感到時代、政治、歷史在歌唱藝術上的深深的刻痕。
在此,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期待著中國歌唱藝術能夠更加的豐富並繁榮的發展。
D. 20世紀70年代中國都流行什麼歌曲
20世紀70年代出生的人對電視的感情是刻骨銘心的,接觸音樂更多是從電視中得到。
電視連續劇《上海灘》的主題曲
《萬水千山總是情》的主題歌
《英俊少年》的主題歌《小小少年》
《霍元甲》主題歌
《星星知我心》
E. 二十世紀80年代中國流行音樂繁盛原因
那時候想要聽歌都是以電台,唱片,卡帶為主,基本上有需求的都買了實版體唱片,唱片公司可以得到權良性循環,製作出更好的音樂,現在因為科技發展,聽歌變得很方便,隨之而來是網路盜版的橫行,想聽就可以下載,少有人為音樂尤其是原創買單,導致整個行業進入一個瓶頸,不復往日輝煌。
F. 論述20世紀中國傳統音樂發展的特點
如果以音樂文化的歷史脈絡看,我們可以說20世紀是中國傳統音樂與現代專業音樂的一個分水嶺:1900年以前,中國是傳統音樂的一統天下,數千年間傳承下來的民間歌曲、戲曲、說唱、歌舞、社火、器樂、文人琴樂、廟堂之樂及詞調酬唱,遍布於傳統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成為中國民間社會廣大民眾習以為常的精神伴物。但自世紀之初始,在長達一個世紀的新舊(古今)文化、中西文化、雅俗文化的沖撞、變革、交流、吸收、融合這一歷史背景的影響下,中國音樂自身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其結果是教育、創作、表演、學術研究的高度專業化、「學院化」,史家將這種深受西方專業音樂思維模式影響而產生的音樂稱之為「新音樂」。「新音樂」只有100年,傳統音樂則有5000年或更長的歷史。但新音樂的出現卻改變了20世紀中國音樂的總格局,由世紀初傳統音樂的「一統天下」,變為「三分天下」(新音樂、西方音樂、傳統音樂)、「五分天下」(新音樂、西方音樂、傳統音樂、流行音樂、20世紀現代音樂),這一格局伴隨著20世紀中國社會向現代化推進的全部進程。因此,中國音樂的多元存在已成為一種定局,一種歷史的現實。而在這一歷史的「轉型期」,音樂家們完成了兩大歷史性任務,或曰建立了兩大歷史功勛:一是創造出屬於20世紀的中國新音樂;二是發動了一場規模巨大、持久不斷的傳統音樂採集運動,並為後人留下一個有關中國音樂音響資料、樂器、圖片、樂書、樂譜的價值巨大的資源庫~
G. 20世紀20~30年代中國流行音樂受哪種音樂類型影響最明顯,為什麼
二三十年代的歌曲應該的日本 老美那邊的歌曲風格影響吧
H.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左右中國音樂發展的特點是什麼它對中國革命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第一發展階段:1917-1936年(上海時期)
從中國流行音樂先軀黎錦暉先生從事音樂活動算起,中間以其封建的明月歌劇社為線索,先以兒童歌舞劇如《三蝴蝶》、《麻雀與小孩;歌舞表演曲如《可憐的秋香》、《寒衣曲》等開始,繼而創作了中國第一批家庭愛情歌曲,即流行歌曲《毛毛雨》、《妹妹我愛你》、《桃花江》、《特別快車》等。本期終止於明月歌劇社音樂團體的解散,眾歌星大都進入電影界為止。
此期的演唱風格不甚優美,常用類聲喊叫的唱法。
代表歌星有黎明輝、王人美、黎莉莉、薛玲仙、胡笳、嚴斐、英茵、徐粲鶯、蔡一鳴、錢鍾秀、張仙琳等。
作曲家有黎錦暉、嚴工上、許如輝、任光等。
詞作家有黎錦暉、高天棲、安娥、王乾白、魏如晦等。
第二發展階段:
前期:1937-1949年(上海時期)
本期從周璇進入電影界後,在影片《馬路天使》中所演唱的兩首插曲,《天涯歌女》和《四季歌》傳遍全國。由她開創一代歌風影響整個中國歌壇,這種風格可形容成婉轉、輕柔、鬆弛、甜美。但音量、力度都不大。
此期歌壇整個情況是沒有歌舞表演團體表演。專門靠灌唱片和電台播音來演唱的歌星是少數,大多數歌星都以拍電影為主,演唱電影插曲的影歌雙棲形式出現。本期到共和國成立後,大部分主要代表歌星都轉移到香港發展為止。
代表歌星有周璇、白虹、龔秋霞、姚莉、嚴華、姚敏、張翠紅、李麗華、白光、李香蘭、張帆、黃飛然、黃源尹、吳鶯音、歐陽飛鶯、梁萍、逸敏、屈雲雲、金溢、白雲、鄧白英、佩妮、張伊雯、韓菁清等。
作曲家有黎錦光、陳歌辛、姚敏、嚴華、李厚襄、嚴折西、嚴個凡、梁樂音、陳瑞禎、劉如曾、嚴工上、劉雪庵、賀綠汀、張簧、張昊等。
詞作家有吳村、陳棟蓀、李雋青、范煙橋、田漢、葉逸芳、張准、魯旭、包乙等。
後期:1950-1969年(香港時期)
本期從姚敏、姚莉兄妹為首,很多主要代表歌星都轉移到香港發展開始。最初還是以影歌雙棲為主,隨時間推移,靠演唱和錄制唱片的歌星比例有所增高。影片中不是由演員本人唱插曲,請專業歌星配唱的情況也多起來,但仍無明顯有影響的歌舞團體表演。
演唱風格無太大變化,輕柔曼妙的特點有所減少,趨向於自然、平淡。另外由於白光的影響,以低音域演唱,具有中音特色的歌星增多;用西洋傳統發聲方法演唱或更多借用西洋傳統發聲技巧的歌星也增多了,這是受到李香蘭的影響。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國語流行歌曲在香港漸趨衰落,粵語歌曲中興,在歌壇上占據主導位置。主要代表人物是許冠傑。
本期主要代表歌星潘秀瓊、崔萍、張露、葛蘭、劉韻、顧媚、席靜婷、潘迪華、董佩佩、蓓蕾、夏夢、石慧、江岩、楊光、石林等。
作曲家有黎平、楊龍、勵鳴、王福齡、周藍萍、顧嘉輝、黃露、夏端齡(日本作曲大師服部良一)、江適、葉純之、草田、於粼等。
詞曲家陳蝶衣、陶秦、易文、盧一方、司經明等。
第三發展階段:1970-1981(台灣時期)
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台灣的流行音樂逐步發展起來。取代了國語流行歌曲漸趨衰落的香港歌壇的位置。其標志是謝雷一曲《曼麗》、姚蘇蓉一曲《今天不回家》紅遍東南亞,奠定了台灣流行歌壇的領先地位。
之前,台灣歌壇所演唱的歌曲有漢族及各少數民族民歌(包括閩南語歌曲);上海時期和香港時期的國語流行歌曲;以及受日本影響的創作歌曲。後來逐步創作出處於上海時期流行歌曲與現代城市流行歌曲之間具有自己特點的時代曲。這種風格的歌曲,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才漸趨衰落,而被新城市流行歌曲所取代。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台灣曾出現過著名的校園民歌運動。由學生首先發起創作、演唱,影響深遠,以至波及到香港及內地歌壇。直到八十年代前期,才匯入了流行音樂,融合在一起發展,為流行音樂注入了新鮮血液。
代表歌星謝雷、青山、劉家昌、萬沙浪、孫情、李逸、劉文正、費玉清、潘安邦、姚蘇蓉、楊小萍、龍雅、鳳飛飛、鄧麗君、龍飄飄、崔苔青、黃曉君、陳淑樺、蔡琴、蔡幸娟等。
作曲家有駱明通、劉家昌、古月(左宏元)、湯尼(翁清溪)、李俊雄、黃仁清等。
詞作家有慎芝、庄奴、孫儀、林煌坤等。
第四發展階段:1982年以後(重心多元化時期)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台灣的國語流行歌曲開始衰落,由於羅大佑一張《之乎者也》專輯,緊跟著蘇芮一張《搭錯車》專輯,改變了台灣歌壇的風格,奠定了新城市流行歌曲的基礎。
本期歌曲風格遠離了中國原有的傳統,受歐美影響更深,以台灣為首的華語流行音樂發展迅速。因為在此期間隨科學不斷發展,高科技手段應用到音樂製作中,加之商業化趨向更為明顯,這都對流行音樂的發展起到了推進作用。出現華語流行歌曲在世界上遍地開花的景象。加上內地改革開放實行市場經濟政策,流行音樂也有所發展。這樣其市場更加廣闊,形成了重心多元化格局。
在此期間聽眾有明顯的分化現象,流行音樂幾乎成為年青人的專利,多數老年聽眾不能接受。這與上海時期的流行音樂同民間音樂、嚴肅音樂都沒有很嚴格的界限,形成老少咸宜、雅俗共賞的情況截然不同。
本期主要代表歌星及作曲家
1.台灣:
代表歌星:童安格、姜育恆、齊秦、王傑、張雨生、趙傳、伍思凱、庾澄慶、高明駿、文章、李茂、張洪量、張鎬哲、周華健、張信哲、邰正宵、鄭智化、林志穎、金城武、張宇、任賢齊、王力宏、蘇芮、黃鶯鶯(黃露儀)、楊林、林慧萍、高勝美、葉歡、張清芳、千百惠、潘美辰、潘越雲、蘇慧倫、陳明真、伊能靜、娃娃、孟庭葦、辛曉琪、許茹雲、范曉萱、李玟、張惠妹等。
作曲家:羅大佑、譚健常、李宗盛、小蟲(陳煥章)、李子恆、陳志遠、陳耀川、李泰祥、郭子、周治平、林隆璇、曹俊鴻、馬兆駿、劉志宏、薛思銘等。
2.內地:
代表歌星:崔健、張偉進、屠洪剛、常寬、景崗山、張行、劉歡、孫國慶、蔡國慶、解曉東、紅豆、毛寧、高林生、黃格選、林依輪、滿文軍、羅中旭、孫楠、成方圓、程琳、胡月、張薔、田震、段品章、李玲玉、毛阿敏、韋唯、杭天琪、朱樺、李娜、那英、楊鈺瑩、陳明、孫悅、戴嬈、周艷泓、韓紅等。
作曲家:谷建芬、付林、徐沛東、溫中甲、李海鷹、張全復、解承強、李漢穎、畢曉世、陳小奇、三寶、郭峰、卞留念、馮曉泉、高曉松等。
3.香港
代表歌星:譚詠麟、許冠傑、林子祥、陳百強、張國榮、黃家駒、張學友、李克勤、呂方、郭富城、劉德華、黎明、許志安、古巨基、陳曉東、鄭中基、謝霆鋒、甄妮、葉麗儀、奚秀蘭、徐小鳳、葉倩文、陳慧嫻、鄺美雲、林億蓮、王菲(王靖雯)、梁雁翎、周慧敏、陳慧琳、彭羚等。
作曲家:黃舒駿、林車松、塗惠元、葉良俊、陳光榮、戚小戀、徐嘉良等。
4.新加坡
代表歌星:岳雷、康喬、秦詠、翁淑英、韓寶儀、謝采雲、許美靜、蔡健雅、孫燕姿等。
作曲家:李偉松、李思松、黎拂揮等。
5.馬來西亞
代表歌星:羅賓、庄學思、巫啟賢、劉秋儀、張小英、藍英、柯以敏等。
6.日本:歐陽菲菲、翁倩玉、陳美齡、璐璐
7.美國:洛城三兄弟組合。
I. 20世紀我國音樂的主要體裁和代表作品
通過網路查找可得;http://www.910fd.com/Article.asp?articleid=49170
中國音樂經歷幾千年的發展,邁進了20世紀。近一百年來,中國音樂取得了光輝燦爛的成就,其中一個明顯的標志,就是歌曲創作。
從世紀之初學堂樂歌的創立,到抗日戰爭群眾歌詠運動的蓬勃開展;從50年代歌曲創作的興旺繁榮到改革開放多樣化的發展,充分顯示了歌曲創作在群眾音樂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也體現出歌曲藝術在各個歷史階段產生的多方面的社會作用。當我們回顧20世紀中國歌曲創作時,感到它象一面鏡子,從一個特定的角度,映照出近百年來中國社會的發展情況。
中國新式歌曲創作,始於20世紀初,最早的形態是學堂樂歌。此前中國的傳統歌曲主要是民歌和詞調音樂(一種配合著詞而歌唱的音樂體裁形式)。20世紀初葉,在日本明治維新的影響下,中國一批學子東渡求學,研習現代音樂。他們直接受到日本學校唱歌課的啟發,歸國後紛紛寫作起樂歌來,並在當時我國興起的新式學堂里開設樂歌課,教授中小學生習唱新式歌曲。創制和傳播學堂樂歌的代表人物是沈心工、曾志忞和李叔同等先驅者。他們編制的學堂樂歌,大量借鑒日本歌曲旋律和從歐美輸入到日本的歐美歌曲旋律,或填詞,或改編,也有部分是根據中國傳統民歌填詞和由他們新創作的詞曲。由沈心工作曲的《黃河》(楊度詞),李叔同作詞作曲的《春遊》,是新創作樂歌中影響最大的作品。作曲家以明快的旋律,抒發了當時的知識分子及青少年的愛國熱情和對新生活充滿希望的樂觀心情。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J. 誰知道20世紀到21世紀的作曲家及其原創作品有哪些(鋼琴)(包括中國樂曲)
20世紀作曲家抄眾多,音樂作襲品的類別也五花八門,色彩斑斕。其中有三位作曲家最為重要。一,無調性主義音樂的勛伯格,《鋼琴組曲》(Op.25)、《鋼琴小品六首》、《摩西與亞倫》。二,以斯特拉文斯基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音樂,主要代表作為早期三部舞劇音樂《火鳥》《彼得魯什卡》、《春之祭》。其他重要作品還有舞劇《婚禮》、《普爾欽奈拉》、《阿波羅》、《競賽》,歌劇《俄狄普斯王》、浪子的歷程、《普西芬尼》、《詩篇交響曲》、《三樂章交響曲》等。三,以巴托克為代表的民族主義音樂,主要作品有歌劇《藍鬍子公爵的城堡》,舞劇《奇異的滿大人》,樂隊曲《舞蹈組曲》、《弦樂打擊樂與鋼片琴的音樂》、《樂隊協奏曲》,三部鋼琴協奏曲,六部弦樂四重奏以及許多樂曲、鋼琴曲。中國作曲家有譚盾,代表作有《地圖》、《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