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民族音樂「樂教」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民族音樂是中華文明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十分重視「樂教」的作用,甚至認為,人之學應「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把音樂作為人格修養的最高境界。
㈡ 音樂教育新體系是何時提出的
為實施中央《國家中長期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和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改革音樂素專質教育,創新學校屬音樂教育體系】,經教育部和財政部的批准,音樂教育系自2011年起舉辦「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培訓班」,對全國的中小學音樂教師分期分批進行培訓。希望可以幫到你!
㈢ 我國幼兒音樂教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中國在古代(先秦至鴉片戰爭前)是學前家庭教育,一般實施者就是父母。這是專由於當時的社會屬生產力低下,古代缺乏普遍的學校設置和嚴密的學制系統等等方面的原因。
近代的時候(鴉片戰爭至新中國成立)時期,清末「新政」,實行蒙養院制度,蒙養院可謂是中國最早的學前教育機構。民國時期1912年制定的學制系統改成了「蒙養園」,五四運動後成為「幼稚園」。
現代稱為幼兒園了,事實上,幼兒教育一直存在,只是不同的時期,以不同的方式進行。
㈣ 中國專業音樂教育的起源,發展與反思
關於人類社會音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洪荒時代。在人類還沒有產生語言時,就已經知道利用聲音的高低、強弱等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隨著人類勞動的發展,逐漸產生了統一勞動節奏的號子和相互間傳遞信息的呼喊,這便是最原始的音樂雛形;當人們慶賀收獲和分享勞動成果時,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達喜悅、歡樂之情,這便是原始樂器的雛形。
a、弦樂器起源的傳說
墨丘利(Mercury)是希臘神話中諸神的使神。有一天他在尼羅河畔散步,無意中踩到一個東西,那東西發出了美妙的聲音。他拾起來一看,原來是一個空龜殼內側附有一條乾枯的筋。於是墨丘利從中得到啟發,發明了弦樂器。後人考證弦樂器出現在墨丘利之前,但弦樂的發明有可能正是從此得到了啟發。
b、管樂器起源的傳說
在中國古代,距今五千年前的黃帝時期有一位叫做伶倫的音樂家,傳說中他曾進入西方昆侖山內采竹為笛。當時恰有五隻鳳凰在空中飛鳴,他便合其音而定律。雖然這一傳說並不完全可信,但把它作為管樂器的起源也未嘗不可。
原始時代的人類,他們的勞動生活,可以說是和音樂為伴而開拓發展,兩者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音樂是直接從人類的勞動生活中產生出來的。
3.中國古代音樂
黃帝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君王,他在五千年前就創造了歷法和文字。當時,除了前述的伶倫之外,還有一位名叫「伏羲」的音樂家。據說伏羲是人首蛇身,曾在母胎中孕育了十二年。他彈奏的琴本來有五十根弦,但由於音調過於悲傷,黃帝把他的琴斷去一半,改為二十五弦。
在黃帝時代的傳說中,還有一位名叫神農的音樂家,據說他是牛首蛇身。神農曾教人耕作五穀,曾遍嘗百草而發現醫葯,還曾經創造了五弦琴。因此可以理所當然地設想,當時的音樂的是五聲音階。
在中國古代,有關音樂方面的書籍不下三百種。孔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同時又是一位音樂家,他曾寫過許多論述音樂的隨筆,我們可以在論語中看到他對音樂的一些評論。孔子在古琴方面的造詣很高,他能自己作曲,並把悲哀與歡樂付諸琴韻之中。孔子把琴藝親自傳授給弟子,在他的三千弟子中,通六藝者就達七十二人。他的教學內容,可稱為「詩、書、禮、樂」。「禮」是謂理天地陰陽之秩序,「樂」即取得和諧。在孔子的哲學中,道德與音樂居於同等地位,他提倡的是以音樂來提高品德。
另一方面,中國古代的宮廷音樂多為舞樂,即融詩、舞、音樂於一體,與今天的舞蹈是完全不同的。
4.埃及、阿拉伯的古代音樂
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金字塔內石壁的雕刻上,我們可以看到音樂演奏者的行列,從而想像出當時演奏音樂的盛況。雕刻中有以手指彈奏的豎琴狀弦樂器,還有各種笛類樂器。
阿拉伯等地區的器樂也相當發達,很早以前他們就開始使用在一個八度之間分為十七個音名的特殊音階了。
5.希臘古代音樂
希臘音樂的起源也籠罩著一層神秘的色彩。傳說中阿波羅神主管音樂,下轄九位繆斯(Muse)女神,因此音樂也稱為Music或Musik。在希臘樂器中,有一種叫做阿烏洛斯的V字型雙管笛,還有一種叫做里拉(Lyra)的手琴,齊特爾(Kithara)則是一種類似吉它的弦樂器,這些樂器都是從埃及或阿拉拍傳入的。
6.純律的產生
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臘大哲學家和數學家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用一種稱為弦琴(Monochord)的單弦樂器,首先解釋出純律理論,根據弦的長度計算出了當時所使用的一切音程。
中世紀音樂
一、基督教與中世紀的音樂
中世紀時代的歐洲,教會比國家或其它社會集團,都有更強大的統治權力。在那個時代,包括哲學的各種學問和藝術都為教會服務,中世紀的音樂由於基督教而取得了不尋常的發展。在教會音樂中,開創了復調音樂的形式並完成了對位法。最初印刷樂譜,是教會為了作彌撒而用的。鍵盤樂器的興起以至其教授法,沒有一件事能夠離開教會而產生。從音樂的全部理論到記譜法,以至合唱、合奏,多半都是中世紀教會的遺產。今天的交響樂和歌劇的內容雖然絕大部分是描寫世俗的,也不能說與中世紀的教會無關。
教會音樂,最初大概是原封不動地採用了從猶太王國傳來的形式,即歌唱聖詩、朗誦聖經,可以想像是純粹的聲樂。宗教音樂歷來以聲樂為主,這是因為聲樂有歌詞。與此相反,器樂主要是作為世俗音樂而得以發展起來的。
二、羅馬式音樂
「羅馬風格」一詞主要來自那個時代的建築用語。羅馬式音樂是世界藝術史上最偉大的紀念碑式遺物之一。這種音樂既無和聲也無伴奏,其特徵是以齊唱形式為主,通過教堂天井的迴音產生庄嚴的和聲感,其純朴、清麗的宗教感情與羅馬風格的教堂建築是完全一致的。
羅馬式音樂是中世紀這一時期的重要音樂形式之一,其代表當首推格雷戈里聖詠(Gregorian Chant),這是典型的天主教音樂。在漫長的中世紀里,音樂方面起了最重要作用的正是格雷戈里聖詠,它是純粹的單旋律的歌唱。在格雷戈里聖詠中,已經有多利亞調式、弗利幾亞調式、里第亞調式、混合里第亞調式等四種教會調式及其變格調式。到了十六世紀,出現了伊奧尼亞調式及愛利亞調式,進而形成今日的大、小調音階。在格雷戈里一世時代,已經在羅馬設立了稱為「歌唱班」的教授聖詠的學校,這可看作是世界上最早的音樂學校之一。
安普羅修斯(Ambrosius,340-397)聖詠則收集了在教會中所唱的歌曲,為教會音樂制定了由七音組成的四種教會調式音階,還創造了對唱的形式等。在聖詠中,歌詞與語言的語勢、聲調的高低和節奏的關系以極為理想的形式得到解決,它們非常自然而完善地表現了宗教感情,可以看作是到這一時代為止的音樂藝術的總結。
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
一、哥特風格和文藝復興
從十三世紀中後期到十四世紀,歐洲社會進入文藝復興時期,北歐興起了哥特風格的藝術,哥特風格表現得最明顯的是在建築方面。在音樂中,哥特風格從未明確地形成為代表一個時代的形式,但起始於奧干努姆(Organum)的復調形式,相當明確地表現出哥特風格的特徵。在十二世紀時期的許多經文歌中,除了庄嚴的格雷戈里聖詠的固定旋律之外,還有採用舞蹈旋律和愛情歌曲的旋律,配以不同的歌詞和拍子共同歌唱的形式。
二、文藝復興與音樂
音樂上的文藝復興,略晚於其他文藝形式如文學、美術等。有代表性的作曲家,首先可以舉出弗朗切斯?蘭迪諾(Francescl Landino,1325(?)-1397),他採用了同時歌唱三種不同歌詞的這一大膽手法,留下了許多牧歌和敘事曲。杜法伊(Guillaume Dufay,1400-1474)則完成了四聲部手法。奧干努姆(Organum)的復調手法,更導致了以巴赫為頂峰的對位法理論的完成。
從十一世紀末葉到十三世紀末葉,歐洲發生了十字軍東征事件。這一歷史事件對於東西方文化交流起了巨大的影響,在音樂上的顯著表現是出現了游吟詩人、游吟歌手、抒情歌手等人物,所唱的詩歌內容有情歌、敘事詩式的故事、自然的贊美詩以及宗教或道德方面的內容等等。作為樂器則使用類似豎琴那樣的小型手琴或古提琴族內的樂器。
1.對旋律、節奏、和聲和樂器學的新形式的實驗反映出新的能源形式和各種新的機械發明對現在和未來生活的有力影響。
2.對音樂的民族性格的更大強調,伴隨著更廣闊的國際聽眾,導致所有國家的人民之間更深刻的了解。
3.通過運輸、交通和音樂復制工作手段的繼續進步而不斷成長著的潛在聽眾。
4.音樂教育的普及不僅協助那些在音樂上有天賦才能的人們達到最高的發展,而且也使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分享未來音樂的光榮奇遇。
㈤ 我國最早的音樂教育機構是何時建立的
唐朝
大唐帝國統治近300餘年,尤其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的100年間。國家強盛,民回族和睦、社答會富裕、經濟繁榮。這樣為文化藝術的高度繁榮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全民族文化素質空前提高。由於唐朝最高統治者對音樂的愛好與提倡,對音樂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引導和支配的作用,形成了舉國上下喜歡音樂的社會風氣。最早成立了專門的音樂教育機構-「教坊和梨園」。
㈥ 中國教育史上,音樂被正式列為普通音樂教育之一科目始於何時
我國有史料記載的音樂教育早在遠古時期業已產生。《尚書·舜典,中說:「夔!命汝典樂,教胄子.」《史記·五帝本紀)也說:「以夔為典樂,教胄子。」夔即是堯舜時期的樂師,他的任務就是教育王公貴族子弟。上述記載說明了堯舜時期已經有職業 (或是半職業)的音樂教師.
誠然,具體的音樂教育須是學校音樂教育,這要從我國最早的學校——「成均」說起。 (春秋繁露》雲:「成均,均為五帝之學;」鄭玄在《周禮》、《禮記》的注釋中也曰:「均,調也。樂師主調其音.並由此推斷出「成均」是以音樂教育為主的學校.由此看來,我國的學校音樂教育從「成均」起就已經開始了。
到了周代,出現了較為嚴密的學校教育網路,統治者為了利用音樂以強化其統治,還設置了專門的音樂教育機構——「大司樂」,以管理和協調全國的音,樂教育。其樂教內容主要有「樂德」、「樂語」、「樂舞」幾種,這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音樂教育機構。
綜上所述,我國的音樂教育早在遠古時期就已經開始了。
近代,作為使受教育者得以全面發展的音樂普及教育在中國的歷史上,也許可以從一八三九年鴉片戰爭前夕算起。這一年的十一月四日,於一八O七年到中國的傳教士馬禮遜在澳門開辦了一所學堂,其中設置的課程就有音樂。這所學堂雖然辦的早,但可惜的是在所有的學生中,後來致力於音樂事業的一個也沒有。所以對我國音樂教育事業幾乎沒有發生什麼影響。
五十年後的一八九八年,鄧家江在廣州開辦了「時敏學堂」。在他的首屆十名音樂畢業生中,有一人,就是辛亥革命時成為孫中山總統府秘書的肖友梅。他在留學德國後,畢生致力中國的音樂教育事業,因此在音樂教育的歷史上,「時敏學堂」還是應當記上一筆的。
肖友梅一九二O年歸國以後,除主持了第一個專業音樂教學機構——北大音專傳習所外,還竭力與北洋軍閥政府交涉,終於使教育部同意在北京的小學課程中,將「唱歌」列為必修課。這個提案是在一九二二年通過的,距今已整整七十一年了。從那以後,中小學課程中亦包括音樂課相沿成習。肖友梅不愧為中國音樂教育史上的奠基人。
㈦ 中國近代音樂的開端是從什麼時候開始
1903年頒布的《重訂學堂章程初級師范學堂課程規定》中將「音樂」列為必設課程之一
㈧ 我國最早音樂教育制度形成於何時
上海是我國最早的現代音樂文化發源地,中國最早的專業音樂教育就從這里開始。自20世紀初期以來,中國早期許多著名教育家、音樂家,如蔡元培、李叔同、蕭友梅、聶耳、冼星海、黃自、賀綠汀、丁善德等老前輩,他們都在這里留下了開創中國音樂道路的辛勤汗水和足跡,並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他們為中國音樂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綜觀中國現代音樂的歷史,中國的現代音樂發展也就是沿著這一歷史的軌跡,在不斷向前發展和不斷地創新。在當前世界文化趨於多元化發展的重大變革的環境下,中國的作曲家們在時代的呼喚中,將古老的中國文化與現代的西方文化相互交融在一起,創作出了各種新體裁、新風格、新品種的現代音樂作品,他們同樣為中國的現代音樂發展做出了貢獻。然而,中國的現代音樂由於歷史的各方面復雜原因,起步較晚,發展也比較緩慢。因此,在當代中國現代音樂的創作領域里,特別是交響音樂的創作還需要得到社會更加廣泛的關注與重視。
20世紀後期以來,中國的音樂創作領域里不斷地發生著深刻的變革。作曲家們在具體的創作實踐當中,從作品的題材內容到音樂的表現手段上,從寫作的藝術觀念到創作技法上,出現了全方位的「躍動」和「追尋」。無論是音樂創作中的個性和思想,都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銳氣和活力。作曲家們在創作中的想像力和音樂思維的空間方面,不斷地在迅速地拓展和創新,並伴隨著世界大文化的主潮,在現代音樂創作的領域里激起跌宕的回響。本次「論壇」中的「交響音樂會」於4月7日晚在上海大歌劇院上演,由上海廣播交響樂團現場演出交響音樂新作品7部。從這些新作品所展示的相關內容上來看,它們在音樂的表現形式和風格上各有不同,具有相應的思想深度和創作個性,並且在藝術的追求上富有濃郁的情趣和新意。
㈨ 中國的民族聲樂教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中國民族聲樂是以目前我國音樂院校中民族聲樂專為代表的,既不同於民回歌、說唱、戲曲的演唱,又答是在繼承並發揚了這些傳統演唱藝術精華與特點的基礎上,借鑒、吸收西歐美聲唱法的歌唱理論和優點而形成的獨樹一幟的,具有科學性、民族性、藝術性和時代精神特徵的新民族歌唱藝術。
中國民族聲樂的產生
我們要使民族歌唱風格個性多樣化得到進一步地發展,實現創立中國聲樂學派的目標,必須真正打開視野,真正做到民族唱法各分支系統之間以及與西洋歌唱藝術之間的相互借鑒與溝通。這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聲樂藝術類型與藝術風格的研究和探討;一是不同民族、地域、文化圈藝術的比較;三是歌唱藝術家、其它文化領域、科學技術,與社會的客觀的因素,以及傳統與時代風尚等范圍更為廣泛的探索和實踐。中國民族聲樂便是基於這三點的產物!這樣,我們才能以中國聲樂學派的獨特風格,去豐富世界聲樂藝術的寶庫,並在世界聲樂藝術的園地里,作出我們的獨特貢獻,並理所當然地佔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