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載體 > 對中國音樂劇發展看法

對中國音樂劇發展看法

發布時間:2021-01-30 09:31:04

『壹』 中國的音樂劇市場為什麼不發展

自己本身熱愛音樂劇,也讀過一些音樂劇發展史的書。加上有個老師從英國待了很多年,也很熱愛音樂劇,唱跟我聊。所以有了以下這些看法。成不成熟的您看看對您有沒有幫助吧。
其實我覺得其他幾個人說的也有道理。
但是........主要原因是咱們國家自身的原因。
要知道咱們國家的音樂劇市場為什麼不發展,要先知道音樂劇這個東西是怎麼來的。
西方的,在舞台上的,以聲、台、形、表為表達形式的音樂類劇種。是由最早的嚴肅大歌劇,發展出喜歌劇,再發展出輕喜歌劇,直到發展出今天我們看到的音樂劇。這樣的發展過程。讓傳統的藝術在不失傳統的基礎上,一點點迎合當代人的品味。從這個脈絡可以看出,西方將聲、台、形、表的音樂劇種。由最初的嚴肅大歌劇,一點點變得輕松,變得讓後來人可以接受。
而我國的聲、台、形、表的音樂類劇種。有我們熟知的國粹京劇等等。
西方人最早的歌劇也有詠嘆調等等比較固態的形式,恰似京劇里的急急風之類的固態形式。
而西方人通過上百年的發展,已經打破了很多固態形式,使聲台形表的藝術,變得自由化了。
與此同時,我們自身的聲台形表的藝術依然處在原有的固化模式下。並且極其缺乏發展和創新。
所以很多人說愛看音樂劇的人崇洋媚外,不支持傳統藝術。這點我並不支持。
同樣是傳統藝術。西方傳統藝術已經發展成為我們現代人可以接受的形式。可我們自己的傳統藝術卻缺乏創新。受眾在欣賞的時候自然而然的選擇可以接受的形式。這是傳統藝術自身的問題,不是受眾選擇的問題。
而我們傳統的聲台形表的藝術形式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也離不開社會大環境的影響。
也就是說,我們自身的,國內的社會大環境,都還沒有達到將自身的聲台形表的藝術發展成符合時代需求的水平。又怎麼能指望這個社會大環境能夠給外來的同類藝術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呢。
您說是吧。
西方人的這類藝術形式,是通過上百年逐漸演變而來的。而在上世紀、由於咱們國家的國內外環境、這類藝術形式在國內的發展緩慢是必然的。
所以想要國內的音樂劇市場發展起來。確實是急不得啊~~~
一個字兒一個字兒敲得啊~~~樓主您看看對您有無幫助吧 T T

『貳』 中國音樂劇應該如何發展

不推翻現在的體質中國音樂劇(其實不光是音樂劇)基本永無出頭之日,文化管制才是遏制文化發展的罪魁禍手

『叄』 中國音樂劇發展從哪些方面入手

首先,音樂劇內容製作更具本土特色。由於嚴格的版權制度、演出制度等因素,國外音樂劇的中文版發展一直很緩慢。自中文版《媽媽咪呀!》在國內巡演獲得巨大成功後,引發了國外音樂劇中文版製作的熱潮。從中文版製作機構來看,亞洲聯創、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等演出機構與國外音樂劇製作機構合作不斷加深,這從邀請國外知名導演、購買國外經典音樂劇版權、成立中外合資公司等方面都得以充分體現。最近,亞洲聯創公司與英國真正好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將以每年一部的速度,推出《歌劇魅影》等一系列世界經典音樂劇中文版,音樂劇中文版製作步伐將不斷加快。
其次,國內原創音樂劇與話劇、戲曲等元素的融合度不斷加強,原創音樂劇的題材更加多樣化和本土化。
最近一兩年,國內原創音樂劇開始嘗試與話劇、中國傳統戲曲等融合,或在話劇劇情中加入音樂、舞蹈元素推動情節發展,或者將中國傳統戲曲的唱腔與現代流行音樂、舞蹈等元素融合,各種創新不斷涌現,體現了音樂劇本土化的新發展(詳見表一)。
同時,中國本土原創音樂劇劇目的題材也更加多樣化,主要是改編國內觀眾比較熟悉的古老傳說、經典故事、現代小說、漫畫、影視劇等作品,吸引了不少觀眾和媒體的關注,如根據花木蘭代父從軍故事改編的《花木蘭》、根據梁祝愛情故事改編的《蝶》、根據民間傳說白蛇傳改編的《白娘子愛情四季》以及根據武俠小說、漫畫、電影改編的《天龍八部》、《三毛流浪記》、《杜拉拉升職記》等。

『肆』 音樂劇的發展前景怎麼樣

(一)市場前景看好但受眾群體局限

(二)劇目出品難而且製作少

(三)原創劇目匱乏且製作水平落後

  1. 音樂劇本身所具有的藝術特質,相較於其它藝術門類,更易於獲得世界范圍內廣泛認可與觀眾喜愛。音樂劇屬於綜合性藝術,是集合演唱、舞蹈、表演等多種藝術形式於一體的舞台藝術;

  2. 音樂劇具有鮮明的時代屬性,無論什麼語言與時期的成功劇目均運用了符合當時舞台需求的演唱方式與舞蹈語匯,並使用當時最為先進的舞台技術;

  3. 多元化的題材選擇使得音樂劇的劇目囊括了從古代到現代、從神話到科幻,從喜劇到悲劇等無所不有的劇情


『伍』 國內的音樂劇專業的就業前景好不好

(一)市場前景看好但受眾群體局限(二)劇目出品難而且製作少(三)原創劇目匱內乏且制容作水平落後
音樂劇本身所具有的藝術特質,相較於其它藝術門類,更易於獲得世界范圍內廣泛認可與觀眾喜愛。音樂劇屬於綜合性藝術,是集合演唱、舞蹈、表演等多種藝術形式於一體的舞台藝術;
音樂劇具有鮮明的時代屬性,無論什麼語言與時期的成功劇目均運用了符合當時舞台需求的演唱方式與舞蹈語匯,並使用當時最為先進的舞台技術;
多元化的題材選擇使得音樂劇的劇目囊括了從古代到現代、從神話到科幻,從喜劇到悲劇等無所不有的劇情

『陸』 談談音樂劇的感受500字

初識音樂劇還是在高中的音樂課上,我清晰的記得,著名的音樂劇《貓》,在音樂教室的小電視上放了近三個星期,從那時起,就喜歡上了音樂劇,這學期我很榮幸的選上了音樂鑒賞這門選修課,讓我對我喜愛的音樂劇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下面是我對音樂劇認識的一點拙見。 《貓》是音樂劇歷史上最成功的劇目,曾一度成為音樂劇的代名詞。該劇創作精良,表演水平精湛,36位出場演員各有各的絕活,片中的老貓格里澤貝拉由大家熟悉的依蓮娜·佩吉扮演,她被一些媒體稱為英國音樂劇「第一夫人」。 《貓》中的角色:「領袖貓」。貓族中的首領,充滿智慧和經驗,他必須出席一年一度的貓會,並最後決定哪一隻貓能夠升天獲得重生;「迷人貓」,劇中成熟女性的代表,全劇舞會高潮時她是領舞者,在青藍色調的光線下,惟有她的紅色皮毛洋溢著溫暖;「魅力貓」。年輕時是貓族中最美麗的一個,厭倦了貓族的生活到外面闖盪,但嘗盡了世態炎涼,再回到貓族時已醜陋無比——她的樣子最像人類,長發披肩,身穿黑色晚禮服,腳蹬一雙高跟鞋。一曲《回憶》平息了所有貓兒對她的敵意,喚起了對她的深深同情和憐憫。還有「富貴貓」、「保姆貓」、「劇院貓」、「搖滾貓」、「犯罪貓」、「迷人貓」、「英雄貓」、「超人貓」、「魔術貓」等。這群五花八門、各不相同並被擬人化了的貓兒組成了貓的大千世界。在舞會上,它們各顯身手;或歌或舞或嬉戲,上演了一出盪氣回腸的「人間悲喜劇」,訴說著愛與寬容的主題。 我覺得音樂劇和中國的京劇、中國的地方戲曲、中國的民族歌劇一樣,它比較親切,比較平民化,雅俗共賞,它不像歌劇在聲音上距離那麼遠。你如果太遠了,太藝術了,太貴族氣,人們不會來看,如果太俗氣了那也會變得庸俗不堪,這個當中會有一個很好的平衡點,很多大白話,很多的人生哲理,有很多使你感覺到平易和滑稽幽默至極的東西,但同時也有很多嚴肅的東西。 音樂劇的關鍵是選材,就像大片進中國一樣,百老匯和好萊塢的影片是一樣的,是通過周密的市場調查,通過心理、經濟收入以及教育的水準所設計出的配方。雖然我們國內的很多藝術家不認可這種配方藝術,但從好萊塢和百老匯這種工業化管理、製作和運作已經證明這樣的機制能夠使過去的藝術產品、藝術創作成為一個真正的娛樂工業。在美國,從4歲的孩子到70歲的老人,管你懂不懂英文,什麼教育水準,坐下來10分鍾之後就會喜歡這部戲。這樣的一個概念和我們傳統的概念,是完全不一樣的。 外國一些音樂劇的產品,值得我們學習的是一種開創精神。我想中國音樂劇的發展,應該分兩步走,比較重要的一部分是培養市場,讓大家更多地了解音樂劇,這方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製作人和推廣人的培養,這是最迫切的。如果這一部分能夠比較快地做好的話,我想中國音樂劇會很快的發展起來。還有一部分就是要更多的培養音樂劇的演員。 對音樂劇的欣賞,我覺得,欣賞音樂劇又不是考試,象喜歡搓麻喝酒一樣,只要喜歡就行。我覺得,只要喜歡就行,不用弄得很嚴肅,喜歡就足夠了。至於了解,進一步挖掘,我覺得這就有點象男女談朋友,先有個好感,再進一步了解,接觸得多了,就自然而然地了解和認識得多了;同時,了解得多了,又能進一步加強喜歡的程度,這是個水到渠成的過程。

『柒』 你對中國音樂劇發展的看法400字左右

音樂劇作為一種發源於西方的演出類型,對中國觀眾而言仍然比較版陌生,音樂劇在中國的普及權度不高,演出場次較少。中國的音樂劇市場處於起步發展階段,消費需要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文化氛圍較好的北京、上海、廣東三個省(市),全國范圍內的音樂劇市場還沒有真正形成。2011年,全國共演出音樂劇880場,其中北京、上海、廣東三個省(市)演出564場,佔全國總演出場次的64.09%。除北京、上海、廣東以外,成都、杭州、武漢等城市是我國音樂劇市場發展的第二梯隊城市。
首先,成都演藝集團製作的大型駐場音樂劇演出《金沙》很大程度上帶動了成都音樂劇市場的發展,2011年成都演出音樂劇125場,其中僅《金沙》就演出112場;另外,作為除北京、上海、廣東以外,引進音樂劇巡演項目最多的省份,浙江、江蘇、重慶、湖北、山東等地的音樂劇市場也逐漸起色,2011年演出場次均在20場以上。音樂劇在中國的發展的並不均衡,與一線城市相比,許多城市全年一場音樂劇演出也沒有。

『捌』 結合實踐談談你對中國歌劇的認識,500字左右

歌劇在17世紀正式興起,是文藝復興時期音樂藝術在各個領域長期發展並取得一系列實踐經驗後的必然結果。歌劇的誕生不只為聲樂藝術增添了一個新品種,為音樂藝術增添了一個新體裁,歌劇它是以歌唱為主要的表現,並且綜合了以器樂、詩歌、舞蹈、戲劇、美術、燈光等藝術融合在一起的一種戲劇表演形式,是西洋音樂舞台上面最重要的綜合藝術形式
音樂劇(Musical)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紀的清歌劇、喜劇、黑人劇。自從1927年演藝船開始著重文本之後,音樂劇開始踏入它的黃金歲月。而隨著英國和美國音樂劇經常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音樂劇也開始在日本、中國、台灣、香港、新加坡等亞洲地區流行。它是由喜歌劇及清歌劇演變而成的,早期稱作「音樂喜劇」,後來簡稱為「音樂劇」。
歌劇是一種高度綜合的藝術,它融音樂、戲劇、詩歌、舞蹈及美術於一體,是「綜合音樂、戲劇、詩歌、舞蹈等藝術,以歌為主的音樂戲劇形式」。把豐富多彩的表現手段至善盡美地結合在一起,顯示出獨特的魅力和感染里,成為在本質上區別於其他舞台藝術的一種形式。
音樂劇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它集音樂、舞蹈、戲劇等多種藝術形式於一身,獨有的「整合」性使其在舞台上獨樹一幟。音樂劇具有豐富的元素,具有符合當代觀眾審美情趣的音樂,有貼近生活、不拘一格的文學戲劇,有融匯中外、豐富多姿的舞蹈語匯,有現代科技化的燈光音響、舞檯布置,這些元素使得音樂劇從誕生那天起就顯現出它巨大的影響力和生命力。
歌劇《卡門》中最為熟知的便是《鬥牛士之歌》,那是埃斯卡米里奧為感謝、崇拜他的人而唱的,那也算是西班牙鬥牛的象徵曲了。除此之外,卡門的詠嘆調《愛情是一隻自由的鳥兒》完完全全展現了一個大膽敢愛、豪情奔放的吉普賽女人的特質;唐・豪塞的詠嘆調《阿爾卡拉龍騎兵》中大管以中庸的快板奏出灑脫而富活力的主旋律。還有序曲等,音樂貫穿全劇,因為高興而唱、對話而唱、預示悲慘結局而唱、訴說愛情而唱,便使得《卡門》在情節、藝術手法上有了不同凡響的效果。
而音樂劇屬於流行音樂范疇,多數用流行唱法,用最符合當代觀眾需求的唱法,它的歌曲很多並非獨唱曲,而且音樂劇中的歌曲更短,更簡單,易於傳唱。許多上榜的流行歌曲就是音樂劇的插曲,例如韋伯的很多作品都因為作為流行歌曲而廣為流傳,像《貓》中的主題曲《memory》,它前後四次出現在音樂劇中,傳遍了全世界,成為當代的經典歌曲,並被前後錄制了600餘次,多次獲獎。現在《memory》已經和《貓》劇緊緊地連系在一起,成為該劇的招牌和象徵。

閱讀全文

與對中國音樂劇發展看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圍牆歌詞 瀏覽:230
道奇酷威廣告背景音樂 瀏覽:106
比喻輕音樂之美的文字 瀏覽:542
小號音樂下載 瀏覽:578
歌曲專輯圖下載地址 瀏覽:867
財神駕到歌曲mp3下載 瀏覽:734
琴歌指彈海闊天空吉他譜 瀏覽:355
下載mp4格式的音樂 瀏覽:352
電腦聽音樂用什麼 瀏覽:512
最好酷狗音樂播放器 瀏覽:502
信樂團隊的假如簡譜 瀏覽:243
平安酷狗音樂 瀏覽:760
佳人輕撫桃花mp3下載 瀏覽:453
infinite網易雲音樂 瀏覽:844
歲月趙忠祥背景音樂 瀏覽:980
如何將電腦的歌體添加到蘋果音樂 瀏覽:672
fade鋼琴mp3 瀏覽: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樂 瀏覽:806
成都彩虹小學音樂老師 瀏覽:496
鳳凰傳奇星光歌曲點評 瀏覽:930